•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女人的碎片

Pieces of a Woman,心碎的女人(港),女人碎片(台)

主演:凡妮莎·柯比,希亚·拉博夫,艾伦·伯斯汀,埃莱扎·施莱辛格,本·萨弗迪,莎拉·斯努克,莫莉·帕克,史蒂文·麦卡锡,蒂龙·本斯金,弗兰克·萧宾,哈里·斯坦德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匈牙利,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女人的碎片》剧照

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2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3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4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5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6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3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4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5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6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7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8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19女人的碎片 剧照 NO.20

《女人的碎片》剧情介绍

女人的碎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西恩(希亚·拉博夫 Shia LaBeouf 饰)和玛莎(凡妮莎·柯比 Vanessa Kirby 饰)正在充满期待的等待着两人爱情结晶的诞生,根据玛莎的要求,他们决定将助产士请到家里来,在家中分娩。然而,当玛莎开始了分娩过程后,她原先选中的助产士却因事无法前来,换成了另一个名叫艾娃(莫莉·帕克 Molly Parker 饰)助产士来接生。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玛莎的孩子在出世短短几分钟后便因为窒息而死亡了。 当命运的重锤砸下时,人们只能选择咬紧牙关默默承受,为了替自己死去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玛莎的母亲找来了律师苏姗妮(莎拉·斯努克 Sarah Snook 饰),将艾娃告上法庭。在面对自己支离破碎的内心的同时,玛莎还必须处理她和西恩之间濒临崩溃的夫妻关系,而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的步步紧逼,更是夺走了玛莎得以呼吸的最后一丝空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瑜伽学院:死亡的昆达里尼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重装警察慢行列车小情歌你和我一样不正常相合伞金色海岸无毒岛女子监狱第三季金椒群岛狄金森第二季恐怖大妈放映路上黄真伊生死博弈海滩流浪汉舰在亚丁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老米家的婚事NEWGAME!拳拳到肉急诊室的故事第八季追杀华金穆列塔岁月无声追梦邻家律师赵德浩第2季天狼潮与虎

《女人的碎片》长篇影评

 1 ) 我们无法分担彼此的苦痛

凯内尔·穆德卢佐的这这部好莱坞处女作拍的很有重量,后劲强大。

影片叙述了一个意外过后,人们没有办法为彼此疗伤,痛苦加俱,关系如共振的大桥一样崩塌损毁的故事。

真正的悲剧不是意外本身,而在于个体对意外的承受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电影的开篇有长达几乎半小时的分娩长镜头,极大程度的把痛苦视觉化。

观众的心一直被揪住,共情在一开篇就达到高潮。

这种沉浸式拍摄让后面观众的情绪共鸣体验更加流畅自然。

这时候两个人的感情还很缠绵,男人有面对生产的无助和恐惧,但是也在极力分担女人的痛苦。

听到婴儿的啼哭,观众也跟着松了一口气,这次家庭生产看似顺利。

可不到一分钟,小婴儿身体慢慢发紫,失去了心跳。

漫长的苦痛拉开序幕。

悲剧就像台风,过境后人们不得不面对那些鸡零狗碎。

影片选择用碎片化的生活把痛苦慢慢平铺开来,一切突然阴郁静默下来,和片头爆发性的生产镜头形成强烈的对比。

随着婴孩的消亡,他们的分歧也渐渐开始,男人无能的愤怒和女人静默的痛苦,一收一放,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很如此不可调和。

男人拼命想要把痛苦宣泄出去,他想尽快让产婆受到惩罚,他尝试邀请女人去西雅图公路旅行,他尝试做爱,而这些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复。

女人选择承担和内化痛苦,她有自己的疗愈方式,她好像突然对苹果着迷,她在各种场合咀嚼苹果,仿佛一种仪式,她尝试让苹果核发芽,而一开始导演并没有交代这一隐喻背后的原因。

但是没有人选择配合女人自我疗愈的节奏,没有人尊重她作为一位母亲的选择。

她尝试着舔舐伤口,却被不同人以不同方式撕扯开来。

女人的妈妈强迫她去法庭,阻止她把宝宝的尸体捐献,妹妹觉得姐姐应该的做法是在逃避,觉得她去看心理医生。

丈夫受不了她的冷漠,甚至对她产生了暴力行为,把当初用来帮助生产的瑜伽球砸到她的脸上,还选择了和女人的堂姐偷欢。

最后女人的妈妈给了男人一笔钱,让男人离开她,男人照做了。

女人一声不响的看着他离开。

这一切的一切,社会的舆论,亲人的压力和她们的大义凛然,是女人痛苦的共振,让玛莎的伤口不断加剧。

影片中有很多女人独处的镜头,很是耐人寻味。

最后女主还是选择了出庭,她的辩护律师是她的表姐,也是男人的出轨对象。

在法庭上,产婆的辩护律师不断追问她当天的情景,不断逼迫女人一遍又一遍的撕裂伤口,冰冷的司法体系完全无视个体的痛苦。

通过女人的呈词,我们终于知道了荧幕中反复出现的苹果究竟是何含义。

原来是母亲觉得她死去的宝贝闻起来像苹果,看到这里我情绪的最后一根弦也被扯断了。

女人最后选择了不追究产婆的责任,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原谅,我认为这是一种独自承担。

可能只有母亲知道,这种痛苦根本没办法被安慰,让产婆服刑或者赔偿经济损失,根本没有意义。

女主终于完成了痛苦的内化,她选择独自承受这一切,因为在女主看来,丧子之痛,无法靠法律,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疗愈。

 2 ) 《Piecesof a woman》:Polt line

《Piecesof a woman》●In brief,the story tells that A woman and her husband decided at home birth but ends in unimaginable tragedy.★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e movie. P1---The frist Part was a opening for 30-minute :At first Martha found her amniotic fluid is broken, so her husband immediately called the midwife. But the midwife who was been responsible for taking care of Martha didn't have time to come , so they had have to accept another midwife came to their house to help them.The scene of Martha‘s delivery at home is extremely fascinating ,During the 30 minutes of her delivery, I seemed could feel same pain with her due to the realistic performance by the actress-Vanessa,i mean it truly.At the end of the first part in the movie,Martha finally gave birth to a girl,However,there is no time for she and her husband to enjoy the joy ,the midwife found that the baby's body began to turn blue,The first part ended with the baby's death. P2——The second part of the film is lasted 40 minutes:This part mainly record the life about Martha how she begins yearlong odyssey after losing her baby girl,During that period ,Martha must learn to navigate her grief, while working through fractious relationships with her husband and her domineering mother. P3——The last part is the last 50 minutes :The first scene of the third part is in a family party,There were some disputes at the family party,Finally, her mother persuaded her to face the reality and pluck up her courage to go into thecourt to sued the midwife who helped her give birth smoothly. But in the end, when she saw a picture which was took by her husband ;She stareed the picture with tears because is a picture of her and her death daughter ,she was holding her newborn daughter sat on the bed at the unforgettable time;Then She realized that the delivery nurse was not guilty,She went back to the court to clarify everything , At the same time, she completely 、Wholeheartedly said goodbye to her past.The ending of the film is obscure,The director didn't explain many things to the audience,but we only can saw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picking apples on the apple tree, and then Then Martha appeared under the tree and her told the girl it's time for dinner,so the little girl jumped into her arms nimbly,They left the scene hand in hand,At the end of the shot, there is only one apple tree left;Morever, there was always a detail in the Part1 and Part 2 of the film—Martha have ever said that her newborn smelled like an apple,so she had been eating apples all the time after she losting her daughter,In my opinion,I think it's a clever idea for the film to take the apple tree in the final cut. 2.21.2022.Mon

 3 ) 丧失界限感的亲密关系,是伤口上狠狠撒下的那把盐

玛莎执意在家生产,为的是与母亲强势控制的生活划清界限。

但是她失败了,她的孩子生下来就死在了她怀中。

那一抹浴缸中的鲜血,成了她胸口永远的“红字”,她被卡在了“生门”中不得而出。

玛莎打定主意在家生孩子再站起身来,一袭红衣包裹,她已是残缺的人。

她不顾家人极力阻挠,把孩子尸体送至医学研究机构,希望赋予她那短暂生命以一点微不足道的价值。

两次签字,一次迎来新生,一次送走亡灵,可两者只相隔短短几天,却仿佛用尽了她的余生。

那是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血色自此成为玛莎的人生底色她在工作中变得刻薄,在家人面前变得敏感、阴翳、孤兀。

任何一个亲人、朋友跳出来以关心为名提起那件事,都让她觉得自己像被一遍遍扒光了一般被审判、被羞辱。

她拒绝了母亲苦口婆心的说教和干涉,冷漠对待丈夫想要出游和亲昵(侵犯)的邀约……她与周遭人的关系断崖式地下沉。

孩子意外死亡,让夫妻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她的孩子死了。

在这场横亘在她眼前的变故面前,他们的悲伤和需索是如此不对等。

她需要时间去化解这排山倒海的痛,而这恰恰是周围的人不愿给她的。

每个人都在敦促她要“move on”,他们表现得殷勤而全能,他们轻描淡写甚至绝口不提那场事故。

他们甚至将孩子之死归咎于助产士,企图从中获得某种责任转嫁后的解脱。

母亲的强势干涉让玛莎觉得更加窒息但是此时此刻,这种“安慰”显得如此廉价、蛮横而面目可憎。

它们如同她受伤后在其伤口上狠狠撒下的那把盐,以为是在杀菌消毒,实际却增加了她痛苦的尖锐性——她更加无法与自己、与任何人和解。

只有时间,才能慢慢疗愈人生的伤痛中间那段冰冷的河,她是如何泅渡上岸的,这里不再赘述。

最终的结果有点像童话。

助产士被玛莎当庭原谅。

雪停了,大桥修好了,腐烂的苹果核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新的果实。

玛莎把孩子的骨灰撒向大海,又当上了妈妈。

将孩子的骨灰洒向大海,是玛莎准备“放下”的重要仪式感只不过这一次,孩子与新一轮的亲密关系,能否弥合她支离破碎的生命?

一个童话般的结尾不想多说生育或孩子之于女性意味着什么。

几乎所有赞颂母爱伟大者皆是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和对女性独立人格的亵渎。

这个电影讲的不是母亲失去孩子所罹受的痛,而是悲剧发生后,人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带来的二次伤害。

坍塌后又被重建的大桥是时间线中明显的隐喻一直认同萨特的理论“他人即地狱”。

处在困境关系里的人,尤其是女人,永远是破碎而不自由的。

某种程度上,他人是其自我发展、自我完成的羁绊与负累。

她们似乎永远活在各种家庭、社会角色扮演里,而在自我世界中缺席;永远被裹挟在他人的评价、期待、界定和目光中不得扯脱;永远被捆绑在社会秩序的乌合之众里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所以最终,让玛莎分崩离析的不是那个死掉的孩子,而是她身上背负的母亲之名、妻子之名、女儿之名、姐妹之名……那些无形却沉重的标签、责任、道义、“正能量”紧紧缠绕着她、撕扯着她的伤口,成为一次次“加害”于她的理由。

微妙的亲情关系成为“加害”于玛莎的二次伤害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伦理悲剧都来自于这类亲密关系的塌陷,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以传统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中。

两代之间以“都是为你好”为名过多地插手对方的生活,又以“都是你的错”来洗脱自己人生的失败;夫妻甚至朋友之间没有任何隐私空间,谁都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他人的一切指手画脚、品头论足……

婚姻关系的变化在该片中值得玩味这些纠缠胶着又矛盾对抗的联结,带来的不是启示、滋养与帮扶,而是无止尽的博弈、挤占和损耗。

说到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丧失界限感的亲密关系是危险而有悖人性的。

能与生命中重要的人保持舒适的距离,不试图去占有、控制和支配,将他当成独立的灵魂去尊重和理解,让他自己去面对和处理他遭遇的种种,恰如其分地陪他走完某一段人生路,是种多么宝贵的成全。

被当庭原谅的助产士玛莎最终选择了原谅,是因为她清醒地意识到唯一能为孩子亡故负责的人是自己,唯一能让她走出这段阴霾的人,也只有她自己。

玛莎看到这张照片的瞬间,选择了放下和宽恕我们又何尝不是。

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他毕生要完成的课业而来,理应放开手让他去主导、去决定、去经历、去担负、去清算、去了结。

我们则退回来去完成我们自己。

这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善意么?

 4 ) 失去孩子的痛苦

影片讲了一个女人在分娩后孩子突然夭折,之后一直生活低落,直到最后看见生产后与孩子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后释怀,孩子来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去爱,并不是为了斗争的。

孩子对于母亲来说,是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怀胎10月,渴望孩子平安诞生母亲来说,影片把丧子之痛演绎的虽无声,但有力。

父亲这个角色虽然也感觉痛苦,但内心深处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孩子也好,丈夫也好,人总要学会释怀,学着成长,走出阴霾,用好的精神状态和好的心态去生活。

女人在书店遇见一个人,告诉她一个用芽的仪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女人是想改变的,就是需要一个契机,她将苹果种子播下,看是否能发芽,似乎只要苹果种子能发芽,自己也最终会发芽一样,自己也终会诞生出来新的生命,开始新的生活,最终女人又有了一个女儿。

生活中,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ps:女主长得真的太像斯嘉丽了。

尤其是海报照片,还一度以为是斯嘉丽演的。

 5 ) 电影《女人的碎片》|母女、宽恕与大屠杀记忆

美国犹太文学研究者阿伦·明茨(Alan Mintz, 1947-2017)在他的《流行文化与在美国塑造大屠杀记忆》(Popular Culture and the Shaping of Holocaust Memory in America)中提到,大屠杀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虽然其发生在与美国隔着大西洋的欧洲且和大多数美国人的关系不大。

而让这一与美国关系并不紧密的历史事件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既和美国犹太人在传媒和教育方面的不懈努力有关,同样也受惠于一系列讲述大屠杀的流行文化产品,如1978年在美国NBC电视台上映的电视剧《大屠杀》、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以及2002年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家》等等。

随着关于大屠杀的流行文化推动了其的传播,更多关于这个历史事件的流行文化产品被制作出来,与此同时,大屠杀也被植入一些与它表面上没有关系的电影当中,比如最近在Netflix上上映的一部电影——《女人的碎片》。

《女人的碎片》(Pieces of a Woman)是一部于2021年1月7日在流媒体平台Netflix上上映的剧情片。

该片由凯内尔·穆德卢佐执导,讲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同样也是一个女人——在与这段悲伤晦暗人生经历的抗争中如何同造成自己惨痛经历的助产士、同母亲以及同自己和解的。

女主玛莎(凡妮莎·柯比饰)自小家境富裕,但母亲强势,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女儿的生活。

出于对母亲的叛逆,成年的玛莎在各个方面都与母亲做对:她找了母亲根本瞧不上的筑桥工人肖恩(希亚·拉博夫饰)为丈夫,并在怀孕之后不听母亲劝告,执意在家里生产——电影就是以极端真实地表现玛莎在家里分娩的场景开始的。

结果,玛莎之前预定的产科医生由于另外一位产妇的难产未能到玛莎家来为她接生,顶替她来的是一位玛莎并不熟悉的助产士。

在这位陌生助产士的帮助下,玛莎虽然痛苦但还是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女儿在出生几分钟之后便呼吸困难、全身发紫,之后便去世了。

这位助产士被警察逮捕,面临指控,而玛莎则陷入失去女儿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她一直在逃避这个事实,但现实总是有意无意在提醒她,她的女儿死了,而且她需要处理一切事宜。

就在此过程中,玛莎希望把女儿的遗体送给科研机构做研究,而母亲则让她好好安葬她,同时,母亲希望玛莎能够指证那位助产士犯的错误。

玛莎想逃而不能逃,在丈夫离开之后(被她母亲逼走的),只能出庭,但当她在无意当中看到女儿刚刚出生、一家人幸福地拥着她小小身躯的照片时,她忽然释然了,在法庭上大声且明确地说出助产士并没有错误,而之后她也和自己的母亲和解了——在母亲出现了明显的阿兹海默症症状之后。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与痛苦、与敌人、与母亲和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虽然最后玛莎与自己和过去和解了,但整部电影气氛晦暗阴沉,充斥着玛莎作为一个死了女儿的母亲和深受母亲影响的女儿的绝望与压抑。

最令人心碎的是,明明她选择在家里分娩是对母亲无时无刻不希望控制她的反抗,而她的母亲却在悲剧发生之后若无其事地对她说:“如果你当初听我的,现在你正抱着你的女儿呢。

”这是何等的打击与嘲弄,一句话就塑造了一位控制欲极强且令人生厌的强势母亲形象,故而玛莎的行为逻辑可以得到解释——她就是要不顾一切、甚至堵上自己和孩子性命也要反抗母亲。

然而,电影对母女行事背后的心理动因的挖掘并没有止于此,而是通过母亲对对助产士发起诉讼这件事的强硬态度展现了母亲强势之原因——她是个大屠杀幸存者。

在母亲家的聚会上,母亲为玛莎的案子请来了她那金牌律师的表姐,告诉想逃避、想尽快结束一切的玛莎一定要强硬起来,起诉那个带给她不幸的助产士。

而当母亲告诉玛莎为什么要如此强硬时,她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占领区犹太人进行清剿,展开了后来被称为“大屠杀”的行动,在此过程中,玛莎母亲的父亲被送去了集中营,而玛莎当时怀孕的外婆则跑到荒野里的一处破房子里生下了玛莎的母亲。

为了让玛莎的母亲和她自己活下来,玛莎外婆不得不每天只给玛莎母亲喂一点点奶,这一是因为食物有限,她也不能为玛莎母亲提供更多的奶,二是因为她必须得保证玛莎母亲没有体力哭泣以防德国人找到她们。

在战争结束之后,玛莎外婆带着奄奄一息的玛莎母亲找到医生,请求医生救救她女儿,医生说这孩子营养太差已经没救了,放弃吧。

但在玛莎外婆的苦苦哀求下,医生还是打算放手一试。

他拎着女婴的脚说,如果她能把头抬起来,那就说明她有活下来的意愿,而就在此刻,什么都不懂的玛莎母亲抬起了头。

玛莎母亲这样一段话不仅解释了她如此强势的原因——她之所以知道自己这段惨痛的经历,一定是玛莎外婆从小就告诉她,人只有强硬起来才能活下去,而且还把这部电影同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代的生存状况联系了起来。

而这种连接,一方面不仅能够合理解释电影中的两个与主题看似无关的情节——为什么玛莎丈夫所修的桥在电影中那么重要?

为什么玛莎母亲最后换上了阿兹海默症?

——另一方面也在历史和心理的纵向上拓展了电影的深度。

西方学界往往称向玛莎母亲这种在婴幼儿以及童年时期经历过大屠杀的人为1.5代人,他们虽然经历过大屠杀,但他们却因为年纪太小而不记得或者不能完全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尽管这样,惨烈的大屠杀还是会给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创伤,这种创伤不仅源于已经进入到潜意识层的婴幼儿时期的记忆,更源于经历过大屠杀的抚养人对其造成的影响。

显而易见,在玛莎母亲的成长历程中,玛莎的外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战争与灾难,经历过丈夫被带走(很可能后来就死在集中营里了),也经历过女儿的生死一线。

而玛莎外婆在大屠杀中所受的创伤通过一遍遍向女儿讲述她在绝境中抬起头来的经历传递给女儿,让潜意识已经受到伤害的女儿再次在无意之间接受了来自母亲的创伤,之后,玛莎母亲再通过极度控制和指挥玛莎的生活,把来自大屠杀的创伤再次传递到玛莎身上——直至玛莎女儿的死亡。

人类历史幽深处的创伤就这样通过讲述与抚育、控制与反抗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仿佛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用时间给苦痛建立了传递的桥梁一样——这也是为什么,玛莎丈夫肖恩建的那座桥,到电影的最后也没有修好的原因。

尽管在电影的开头,满心期待女儿降生的肖恩说要让自己那有着崭新人生的女儿成为经过这座桥的第一个人,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女儿也可能是这个传承历史苦痛家族的新一代继承者。

他所建的桥,既连接了河的两岸,也是一种代际沟通的象征——幸福可以传递,痛苦亦可以。

然而,在女儿死亡之后,建立这传递痛苦之桥的工作也戛然而止了。

肖恩和玛莎分了手,回了老家,而玛莎则在与命运和与母亲的较量中(其实与母亲的较量除去情绪方面因素,大部分也是在与命运较量)意识到只有把苦痛留在自己这里不让它传递下去——无论是传递给或许无辜或许有罪的助产士还是自己的女儿——才是自己得到解脱、自己放过自己的唯一途径。

女儿的死让她看清楚了这一点。

电影不止一次表现玛莎吃苹果的镜头,直到电影最后她才说出,在女儿刚出生时,她在女儿身上闻到了一股苹果的味道。

也许并没有实际证据,但玛莎女儿之死与苹果之间的联系让我想到《圣经·创世纪》中夏娃吃的智慧果——在吃完智慧果之后,夏娃便有了智慧。

而女儿去世之后,各种反抗母亲、追求自我的玛莎(其实反抗又何尝不是一种反向被控制)在啃着苹果中意识到,也许此时正是阻断痛苦传递的时刻。

而也正是在此时,母亲患上了阿兹海默症。

尽管电影中对此的表现只有几个镜头,但还是让观众看明白了,母亲正在遗忘,遗忘丢过的钥匙、点过的蛋糕,还有过去几百万人的生命消逝在个别人偏执也野心中的痛苦。

母亲遗忘的是死之轻易,而玛莎原谅的则是生之艰难,而在这死生之间,被历史碾碎了的女性,向历史幽深处伸出手去,寻回了自己失却的碎片。

不止是玛莎,也不知是玛莎的母亲,而是像她们一样千千万万个生活在痛苦传递中的女人。

《女人的碎片》讲述的不仅是当代女人的无助,更是表现在面对历史问题代际传递的苦痛时、女人应该采取的态度。

它看似在讲碎片,其实,当“碎片”这个词语被提及时,它就已经向往着完整的重生了。

而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也在这样一个与之几乎无关的故事中,再次展现在美国观众面前,提醒着,警示着,也像电影中那条河一样在虚构中流淌着。

 6 ) 凡妮莎·柯比的每一帧表演都击中了我!

《女人的碎片》。

8分。

卡塔·韦伯编剧,凯内尔·穆德卢佐导演,凡妮莎·柯比、希亚·拉博夫主演作品。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喜欢凡妮莎·柯比的表演,此前她的片即便尺度不小,在就表演而言,依然没有到质变的程度,但这一部,她像一个没有经验的母亲,更像一个心碎的女人。

说像,其实就是发自肺腑的真诚。

凡妮莎饰演的玛莎即将临盆,她和希亚饰演的丈夫西恩决定在家分娩,只是令她略感不适的是,原计划前来的助产士有事,艾娃替代她而来。

生产的过程不算顺利,似乎有点手忙脚乱。

好不容易孩子生下来,很快就呼吸困难,遗憾夭折了。

这令玛莎和西恩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

玛莎的母亲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及时的安排了律师介入,起诉了艾娃,认为她在助产过程中犯了严重错误,应该负刑事责任。

雪上加霜。

一方面痛失爱女,一方面和丈夫转入冷战,而另一方面,玛莎的母亲着手安排各项善后事宜频频施压。

真是一个并不复杂,但足够让人伤心的故事。

画面构图非常绝美凄清,不间断出现的修桥的画面预示着关系的断裂与修复,而马萨诸塞州的河水从冰凉到冰冻的变化,在故事的最后也终于迎来了清澈。

原创音乐更是迷人好听得令人陶醉。

果真如此吧, 亲情击碎女人的时候,每一块碎片都将是第二次伤害。

 7 ) 做你认为对的事

该影评已发布于公众号:仲夏酒馆(warm-wine)做你认为对的事|仲夏酒馆 老板娘不喝酒,但有许多故事可下酒。

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解读母女关系的电影。

但还是那句:「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主人公玛莎(Martha)和男友同住在一间小公寓,她怀孕已足月,决定请助产师在家帮她接生孩子。

很不幸,孩子生出来几分钟便因发育不良窒息,夭折了。

这对小情侣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迷茫中,玛莎她妈站了出来,要状告助产师,誓将其投入大牢。

因为她妈早就建议:呆在医院,安全生产。

而玛莎不听,坚持己见。

现在孩子没了,她妈只得出面,挡在女儿的前面说:我当初的劝告你不听,现在我们必须让她(助产师)也付出代价。

“这才是对的事情。

”让我感兴趣的,正是这句话:“That’s right thing.”对的事。

这辈子,一定有人在你耳边耐心地重复着这句话:“你要做对的事情。

”这个人,大概率,是你妈。

玛莎她妈倒不是那种典型的「强势」母亲,但她很“难搞”。

她是个有钱的老太太,对玛莎那个一没文化二没钱,在修大桥的包工头男友,很瞧不上眼。

孩子出生前,她在小女儿男朋友的车行,给待产的玛莎买了辆新车,签约时当大家面儿明说:“是我付了钱,而他(小女儿男友)只是提取了佣金。

”玛莎的叛逆应该是基于优渥的原生家庭条件和高傲的母亲,将她塑造成一个特立独行的新时代女性。

但痛失爱女的打击,也令她茫然无措。

在她还没准备好,如何重新面对生活时——她妈已经振作起来,并着手介入,开始解决她的问题了。

在一场家庭聚会中,玛莎和她妈就“是否出庭指控助产师失职”发生分歧,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玛莎她妈让她必须“面对问题”、“争取结果”,被玛莎则一语道破:“不。

这是你需要的、你想要的、你的处理方式,不是我的想法。

其实,你是觉得丢脸,你为我感到羞耻。

你觉得我很失败,是我丢光了你的脸。

”她失控地冲母亲嘶吼,她妈也泪如雨下,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当年,她的妈妈(玛莎外婆)并未能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勇敢地为女儿争取保护和权益。

又一个,好“坚强”的母亲。

你看,所有坚强的母亲,下面好像都有个“不咋样”(至少没她坚强)的孩子。

这是命吗?

是教育啊!

朋友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

我必须在此声明:「坚强」,从来不是什么天赋,它一定是人经历挫折后,锻炼出来的一种品格而已。

可是苦难,怎么能让人去歌颂或感恩呢?

苦难就像是老天,是不可控的阴晴雨雪,任凭你咒骂或祈求,「苦难」就是「苦难」本身啊!

可你将这种品质,以错误的方式灌输在孩子身上——母亲就成了苦难。

但我承认,这世上几乎所有妈妈都自认是为了孩子“好”。

为什么出发点是「爱」,最后却演变成对彼此的「伤害」呢?

那什么是对的方式呢?

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她一生接收到的「爱」,就是这样啊。

在以上所提及影片中,母女对峙,不论输赢、无人幸免。

有的是「全员恶人」;有的是「悲苦相连」。

有意思的是,那场不欢而散的聚会,只留下玛莎男友和她妈聊天。

她妈问玛莎男友:“你想要什么?

你想做的是什么?

”她耐心地听完这个男人的心声,然后给了一张支票。

让他离开自己的女儿,再也不要回来。

曾有一瞬间,我觉得她妈终于是个“好”妈妈了……果然,还是“那个”好妈妈。

这片子的结局,我还蛮喜欢的,至少符合我本人的价值观。

玛莎站上法庭,当着母亲和众人的面,对法官陈述出那晚的真相,并认为:助产士在接生过程中 没有失职,女儿的死和她并无直接关系。

她说:“如果我站在这里,要求补偿或赔付,那意味着:我所失去的,是可以被弥补或衡量的——但它不是。

我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短暂瞬间,并不是让我把痛苦带给别人的。

这并非,她的本意。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生活做主。

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真的“好”。

如若无法周知,至少,你自己要明白。

 8 ) 把碎片重新拼成一颗苹果树,但没有的话也可以

在看完《碎片》之后看的电影,讲述的是选择在家助产士生产的女性,经历痛苦的生育过程婴儿出生后死去,女性如何面对失女的痛苦、丈夫离开的痛苦、身边无人理解的痛苦,又如何在法庭上与助产士和解的故事。

看之前听说了前三十分钟的痛苦生育戏,可能是因为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有觉得很震惊,现实中的痛苦只能更痛苦一万倍吧。

有几个点挺戳我的:Marsha回去工作时大家都在看她,而她只是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告诉那个占领她办公室的男性,这是我的办公室,请你出去;被漏奶浸湿的衣服、女孩的注视和Marsha的仓皇,既是耻感也是身体的变化时刻提醒她失去了一个孩子;最痛苦时堆叠着脏盘子的洗手池和生活重建时洗手池内装水的杯子,痛苦时和生活重建时都靠她自己;女性是在用一生学会和母亲相处,母亲告诉Marsha要直面痛苦时说她自己出生时“lift her head”,于是在法庭上Marsha自己和Eva和解时是对着母亲流泪微笑,于是是在餐厅吃饭时Marsha和母亲紧握着的手,于是是最后苹果树下Marsha和Lucy的对话,Marsha还是有了一个smells like an apple的女儿。

相反,丈夫的角色却是典型的男性角色:会和大家说Marsha is always fine,但总是迟到、缺席、逃避;自尊心过于强于是接受了Marsha母亲的车,又和Marsha抱怨她看不起自己;想要逼迫Marsha唯一的方法就是强迫她发生sex,在Marsha拒绝后摔门而去(然后找了Marsha的表姐?

)。

男性在通常观念里是强壮、负责、面对生活的重击迎头之上。

于是这种气质被塑造为男性气质。

于是电影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女性形象,面对痛苦她用自己去感受,生活成为了一些日子里的碎片、但生活一直在继续,于是在最后她终于把碎片拼好了,是和母亲、姐妹的日常聊天,是自己的跑步独处,也是一颗苹果树。

但我相信,就算没有拼成那颗苹果树,也很好。

 9 ) 和解是出路

前半小时几乎都在快进,作为一个经历过分娩的又早知道半小时以后结果是什么的女性观众来说,过程的痛苦和结果的残忍,绝对不是你半个小时可以拍出来的,所以,如果想讲后面的故事不必在此之前大费周章。

有人把政治隐喻和女性独立跟这部电影捆绑消费,我到没看出来…每个人都经历一些不能承受之痛,每个人都会用不一样的方式去面对,并没有没有好坏之分,而凡妮莎真的就是在伤痛中无法自拔表现出来的偏执和自我封锁,跟独立扯不上关系。

有些伤痛不仅仅是子宫的,其实也是跟这个子宫这条生命关联的整个家庭的,如果是痛苦和愤怒,每一个人都有。

不少关于脖子的镜头我总是等着演员咽口水…也不知道导演想等什么…习惯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去豆瓣看别人的短评,盛赞之下我只给3分,一分给艾伦伯斯丁的精彩演出,一分给拉博夫的全裸下身并且是非勃起状态,还有一分给…凡妮莎永远的睫毛液以及作为跟她演绎的跟我一样的某一种类似河蚌的性格——痛苦就要“把自己一个人关起来”。

 10 ) 当跨过悲伤这座无法修复的桥梁

去年九月的威尼斯电影节有18部长片入选主竞选单元,角逐最高荣誉金狮奖。

有趣的是,英国女演员凡妮莎柯比主演了其中的两部:《打开心世界》《女人的碎片》。

最终,年仅32岁的凡妮莎柯比凭借在《女人的碎片》里的精湛演技夺得了威尼斯影后。

近些年,凡妮莎柯比走进大众视野是凭借其在电视剧(《王冠》)以及一些商业片(《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碟中谍6:全面瓦解》)中的出演。

获得威尼斯影后的奖项证明了瓦妮莎柯比近些年在表演上的突破,如此荣誉必将使得其未来的表演之路更加通畅,一路高歌猛进。

《女人的碎片》是一部关于“悲伤”的电影,网飞出品 (今日上线网飞平台),由多次入选戛纳影展的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指导。

我认为《女人的碎片》可以被视作一部女性电影,它强调现实主义,许多细节由微妙的台词和表演推动,在临近结尾处将整部电影升华即推向另一个高度。

《女人的碎片》主线很清晰:即将临产的主角 Martha和她的丈夫Sean决定在家中由助产士帮助接生,但发生意外之后他们的女儿在Martha 分娩不久之后就去世,整个故事也是由证件事故的法庭诉讼进行时间上的推进。

两条清晰的辅线则是在意外过后,Martha 和丈夫,以及其自己母亲的关系的转变。

其实当今美国选择在家中生产的孕妇并不多,根据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文章所述,每年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孕妇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分娩。

开头前30分钟,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设计了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斯坦尼康长镜头 (Long take),用极其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刻画 Martha 分娩时的情形。

瓦妮莎柯比在这二十分钟的长镜头里展示了其精湛,且强有力的表演,将孕妇临盆前的不安以及分娩时的痛苦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甚至想不出有比长镜头更加适合的表现方式来描绘这段场景,想必这二十分钟也是最终打动威尼斯电影节评委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分娩前的Martha当自己的新生儿因意外去世后,Martha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母亲在对于法律诉讼上的分歧(Martha最初不愿意直面整个世界,拒绝出庭)以及和自己丈夫 Sean因巨大悲痛而导致感情上的疏远。

其实 Sean 的这条线有可以挖掘的的地方 -- Sean 的工作是建桥梁,是蓝领阶层,而自己妻子 Martha则是公司中高层,有自己的办公室,她也来自于一个中高产阶层的家庭(住在大房子,受母亲的资助买车),双方这种跨越阶层的婚姻也因为一场充满悲伤的意外而分崩离析:两人越来越疏远以至于貌合神离,各自都有了出轨行为。

很多时候,当一对夫妻相处的久了,他们的孩子就成了感情生活的粘合剂,而片中夫妻两人夭折的新生儿也预示了关系的破裂。

Martha对生活也开始变得消极,被这件意外阵痛地打击,无法自拔。

同时,Martha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母亲。

她从不喜欢Martha的丈夫 Sean,因为内心里认为他是一个粗人。

她就象征着精英阶层,希望最终打官司,让助产士入狱然后赔偿以让自己的女儿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但从来没有真正与Martha交谈,不知道Martha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借此机会,Martha的母亲也让 Sean离开自己的女儿,不要再回来找她。

如果说片头二十分钟的长镜头为这首女性之歌谱曲了肝肠寸断的开头,那后三十分钟就是创造出了一个坚强的结尾。

Martha 出乎意料地出庭作证,中途休庭时,她在相机店取到了先前未冲洗的胶卷底片,看到了自己刚分娩时,还有着微润呼吸的女儿。

回到法庭上,她真情发言:表达了对助产师的原谅,同时也象征着自己放下了这无尽的悲伤,而抬起头向未来前进。

在法庭上的桥段,瓦妮莎柯比再次奉献了极具张力的表演,把情绪推到极致,和泪目母亲的四目相对也溢出了一股动人的情感。

有趣的是,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用建造中的桥梁(Sean 工作修建的桥梁)来体现每一次的时间转换。

电影起始时,这座桥梁的两端远隔两方,当影片临近结尾,两端终于相聚,Martha站在桥的中央,把夭折女儿的骨灰洒向河中。

这象征Martha对于悲伤的放下、一次勇敢的跨越。

就像这看起来永远修不完的桥梁一样 -- 时间提供给了工人们修桥的可能性,也同时抚慰受伤的心灵。

但是,想要真正让桥的两端相连,靠的是无数工人数月的辛苦劳动;同样的,让Martha真正地跨越悲伤这座“无法修复”的桥梁的,还是她本人直面现实的坚强,抬起头、向前看的勇敢和对未来重新燃起的希望。

瓦妮莎柯比在本片中塑造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角色,她出色的演出值得今年的一个奥斯卡提名,让我们也期待在大影幕上看到更多她精湛的表现!

01/07/21写于芝加哥- 感谢您阅读我的影评。

如果您对我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Andysspace. 下面是二维码👇 谢谢!

我的公众号二维码

《女人的碎片》短评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10分钟前
  • 联六
  • 推荐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15分钟前
  • 发声障碍
  • 推荐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17分钟前
  • uuu
  • 还行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21分钟前
  • Liao
  • 推荐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24分钟前
  • Badfella
  • 还行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28分钟前
  • Cardinal
  • 还行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30分钟前
  • 小白
  • 还行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3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慢节奏

39分钟前
  • 参宿七
  • 推荐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44分钟前
  • 还行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45分钟前
  • 仙鹤妮卡
  • 还行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50分钟前
  • 伪清新的一天
  • 还行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55分钟前
  • 过桥米线🍜
  • 推荐

#BJIFF14 英嘉(🐳💗)

60分钟前
  • 东方不红
  • 还行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1小时前
  • 蝴蝶谷里的懒虫
  • 较差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1小时前
  • Verney
  • 推荐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1小时前
  • m2
  • 力荐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1小时前
  • Claudia
  • 还行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1小时前
  • Ricsweetky
  • 推荐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1小时前
  • 修勾(给摸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