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特·沙马兰对末日题材的好感是有迹可循的,继千禧年初的《天兆》后,于 2008 的《灭顶之灾》里再次挑战这个灾难类型。
可惜,这部暑期档大片就没那么幸运了,上映后恶评如潮,其后更登上“金酸梅”提名名单,成为导演生涯中难以抹掉的一笔黑历史。
也许是沙马兰前一部作品《水中女妖》对影评人毫不客气地戏谑嘲讽,后者对这部《灭顶之灾》也不留情面地奚落一番。
现在重温这部旧作,发现当年影评人的贬损言辞里不乏苛刻与充满偏见的观点,事实上,这部影片并没有他们口中的那么不堪入目,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最突出的莫过于沙马兰对类型节奏的掌控,以及恐怖细节的描绘,影片以一场突如其来的集体自杀事件揭开序幕,开场 10分钟里沙马兰就奉上了最惊悚的死亡情节,先声夺人的冲击力迅速将观众拉入到猝不及防的末日氛围之中。
从天而降的建筑工人与悬吊在树上的尸体想必是不少人的噩梦画面,而透过手机画面展现动物园的血腥情节则是《天兆》中小孩生日会的再现;画面外的枪声与人物相继倒地的镜头,比直接刻画的死亡惨状更令人心惊胆战。
沙马兰继承了希区柯克的绝招:没有缘由的怪异现象、逐渐逼近的未知威胁、难以逃脱的厄运统统在出奇制胜的情节里翩然而至。
这些无疑是五六十年代冷战时期惊悚片的风格,充满了偏执与令人焦虑的观感,营造出“世界末日”随时降临般的恐惧。
同时,导演亦在这个末日叙事里不动声色地质疑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招致的恶果。
当我们看到公园里的树木与旷野里的灌木丛随风摆动、散发出隐形毒素,从而使人精神错乱、自我了结的情节时,我们免不了会想起希区柯克的《群鸟》中报复的乌鸦,或者是非常有侵略性的外星植物进攻的《天外魔花》。
沙马兰巧妙以一种复古类型的姿态去探讨现代人所遭遇的各种生存危机。
继《天兆》的信仰危机后,这回再以“恐怖袭击”的情节勾连起后 911 时代的社会心理状况。
这些大自然的“报复”现象,以高度预言性的口吻警示了人类因对自然资源的滥用破坏,而陷入了生态不平衡的环境危机之中。
最近一部巴西纪录片《美洲夜降临》自诩为“生态恐怖片”,私以为这个编造的新词更适合概括《灭顶之灾》的主题核心。
然而,相比起震慑人心的惊悚感,这部影片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探讨、以大爱抵御外来入侵的表达缺乏深刻的洞见。
关于绝境中的沟通失效与人性丧失显然是末日题材里可挖掘的亮点,在此似乎沦为了线索里的点缀,这也正是影评人诟病影片冗长平庸的理据。
而结尾生态灾难的忽然消失,更延续了《天兆》里外星人撤退的煞笔,败坏了观众对这位悬念大师招牌式反转结局的期待。
影片再次暴露出沙马兰对剧本把握不当,这种虎头蛇尾的观感,即使用 B 级片做挡箭牌也难以服众。
我不敢呼吸。
我看着房間裏在水中生長的植物。
看到它們的葉子變黃,我想它們在死去。
而它們是否有怨恨?
它襲來時毫無預兆。
我在悲愴的大提琴片尾音樂里,還是看見那個女孩,用髮簪插向自己的頭頸,暗紅色血液流出來。
她還在念著,page.NO.除了那些鮮血的鏡頭和違揹常理的自我毀滅我沒有辦法看,我在片中的時候間斷了一下。
這樣沒有敵人,哪怕異形敵的片,有點難以下嚥。
沒有英雄出現,沒有專傢團來組建,沒有人來解釋到底發生了什么。
祗能眼睜睜的看着在奔跑的人突然停了下來。
再動起來的時候,或者開槍打死自己,或者走進獅子籠子用自己的手臂喂動物,或者開動鋤草機而自己躺到草地上。
Elliot說,它襲擊人群,所以我們要盡可能的分成小組逃跑。
他說,我們要跑到風的前面。
是,我看出來了。
它要我們孤獨。
我們不知道它在哪裏,不知道對面房間里的人是否被襲擊。
他是我愛的人,我卻不能和他在一起。
如果我要這樣死了,也應該和他在一起。
後來我竟然掉眼淚了。
Elliot走出房間的時候。
希望這一切快結束。
而自然界的報復,總要來的。
想起了小时候种的含羞草,用手指碰碰,它就会把叶片缩的耷拉下来。
还有自然上的食虫草什么的。
现在走在路上,都忍不住扯一个冬青的叶片下来,拿到鼻孔下,闻一闻,就能闻到植物所特有的叶绿素的味道吧。
我是学生物的,感觉如果真的有一天人类要消亡,我想,消亡我们的应该不是彗星撞地球,而应该是来自生物本身的力量吧。
中午正说以前看过的恐怖片呢,下午就恰好看了这部。
此片归于科幻片吧。
植物因为人之漠视或说侵略而释放毒素,人在毒素影响下失去自我防御而以离奇方式自残。
主线比较清楚,并提倡和谐相处,对自然应有敬重,对熟悉的人应体谅对陌生人应慈爱。
女主的眼神太适合演惊悚片了,我总是害怕她忽然变异。
然而她只是内向而已,男主和小女孩也都很闷。
看完觉得莫名其妙的似曾相识,仿佛中规中矩的把已知而略有遗忘的内容又温习了一番。
依然有吓到尖叫的地方,不过仅对于我。
沙马兰正在经历自己的灭顶之灾,他试图将这个灭绝事件变为一段强大的寓言故事,给现代人一番警醒,就如除去《第六感》之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
这个迷恋神秘主义规则的思想者起初只是为大家讲故事而已,现在已经近乎蜕变为宣扬自我信仰的说服者。
这个思想家曾为《小村》注入了让人惊诧的对文明的反思,为《水妖》注入了唯美意境对地球环境有所思辨。
可是,票房决定了现今一本正搞艺术讲道理的人境遇悲凉,但这两部作品还是留下了小众的粉丝。
起码,沙马兰的形式美很诡秘,内容上也是有力度的。
可是,蛰伏而出的《灭顶之灾》又有些什么呢?
这个电影神似那些科教频道录制的神秘事件种种。
不幸的是,那些科普片最终总有答案呈现给你,《灭顶之灾》却无解,完全需要投入者去思考。
不仅如此,沙马兰可能受到了《水妖》罗嗦叙事的刺激,完全相反的跳入了另一个极端。
以至于影片从角色到主题都神秘兮兮,不知所谓。
对于角色性格的设计,沙马兰是有谱的,自闭的妻子、寡言的小孩,作为主角的教师,各自具备各自特点,有所象征。
但奇怪的是,这些自说自话的人物好像只有沙马兰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离奇的灭绝事件中。
对观众而言,谁愿意费尽心思考虑导演不告诉你的必要交待,例如主角的妻子,无论形象还是内里都神不守舍的。
电影里的人好象都属于社交综合症患者,相互疏离戒备的很。
沙马兰一如既往揭露现代文明的缺憾,但这些人等和灾难有何关联。
逃难全程中,沙马兰甚至放弃了对角色深度的必要处理。
沙马兰肯定自我认为,灾难中此等人照旧不会相信沟通,那对于一部拍给大众看的电影也需要一定的讽刺、批判抑或同情才是。
最高级别的疏离者是那老太,天不怕地不怕人不怕。
这个角色沙马兰甚为用力,却离题万里。
本来观众被灾难牵制的,却冒出来这么个混不吝。
前面有人猎枪射杀同类大家可能理解灾难中的人性失衡,但这个老太太就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低级的为了什么而什么。
其实最呕的是,夫妻二人形式主义滥情一般在病毒中升华爱情,大无畏在这里不是伟大,而尽显不靠谱的愚蠢做作。
角色的空洞使影片更加的神似科教电影,而那些诡异离奇的创意更加重此感。
对影片的向往起于该死的预告片,换言之,看过预告片,这电影根本就不必看了。
这个诚挚的告诫虽然狠毒,却具备足够的诚信。
因为,沙马兰这一次连自己的创意也没交待清楚。
走在大马路上的人们莫名其妙的全部自杀,一股股风吹过路边植物,就是无形强大的灭绝武器。
这创意通过现代电影的强力描述,堪称真实可信,恐怖决绝。
陪着角色们逃命,整明白了躲避办法,顺带学习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其它却聊胜于无。
这是影片的实在观感,超级简单。
结尾处,俨然多云天气要转为暴风雨了,一次更大的灭绝即将降临。
然而,这灾难究竟是什么?
沙马兰这次太勇敢了,想当然的自己设计了灵异奇想,这和众所周知的麦田怪象不同,不是大家认同的,是独家创造的。
然而,沙马兰还是按照神秘主义学说来概念化,就是照旧无解。
沙马兰这次将自己编撰的神秘主义哲学彻底的神秘了,自己也变成了感性的神秘者了。
植物为何反噬人类,沙马兰在背后说,这很神秘,需要自己思考。
这是神秘主义者的一贯作风,按此理论的习俗,肯定是人类自作自受,遭报应了。
因而,《灭顶之灾》之中暗藏了沙马兰的警世野心。
无论如何,他想通过神秘兮兮的灵异现象,利用大众的恐惧担忧来宣扬自我的思想理论。
他在做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们要做的事情。
群居的人类不能疏离、大自然不能继续受伤害、现代社会毫不关注这些大问题,尔尔如此的道理是进步的。
但沙马兰选择了极端的创意哗众取宠,显然只是一名看得见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敏感者,仅此而已。
他想让《灭顶之灾》变成现代寓言,却没有寓言者的学识、胸襟和内涵。
也许只能同情的说,信仰神秘主义的人真的仅仅是擅长神秘而已。
还是为沙马兰惋惜吧,他很努力,却结果如此。
2008年,环保灾难电影《灭顶之灾》,开场就死人好评,但是后面节奏跟进稍微慢一点,女主长的还可以,但是感觉演技好捉急。。
太捉急了。。
还有一些莫名的争论。。
根本不知其意义所在。
恐怖气氛还是营造的非常好的。。
就是最后的老太太也是活着莫名其妙,死了各莫名其妙。。
跟不上的脑洞真心理解不了了。
结局设置一般,虽然首尾呼应,但是就像短评里写的 ,就应该让科学家或者主持人直接直播时候挂掉才是首选推荐指数:★★★☆(7/10分),还算不错的电影喜欢这个类型的可以看看
个人认为环境带来的杀戮是受情绪影响的,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心情很焦虑、很担心害怕、很生气,植物们感受到这种对它们有威胁的情绪,就会产生反应来保护自己,通过风的传播这个反应从而使人类自杀。
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担心男盆友爱不爱他就会撕玫瑰花,此时玫瑰花感受到人心中焦虑的情绪,玫瑰花开始产生反应让人自杀以防人会撕它,使人类破坏植物的情绪变为伤害自己的情绪。
举几个电影中的例子,最开始,中央公园长椅上的两个小姑娘,其中一个在焦虑自己书看到了第几页,另一个心情愉快的姑娘观察到了公园里的异样:有人好像很焦虑在挠自己。
于是一瞬间所有有焦虑担心害怕生气情绪的人都死于非命,而心情愉快的小姑娘没有事。
片尾心情愉快的小伙子看着那个担心自己自行车停在哪的朋友自杀。
而且每个人死前的胡言乱语都是自己在担心焦虑害怕生气的东西。
“我看到了第几页?
”、“我真不该把车停那!
”还有一个小姑娘喊“微积分”,微积分害死人啊。。。
可以看出不是因为人多植物才释放毒气的地方,老太婆自己中毒了,因为她当时在生气,生男主人公的气。
而男女主人公始终没事,大概是因为心中的释然与爱情带来的淡定,植物感受到这种情绪没有威胁,风中也便没有毒素了。
导演一直在说情绪戒指大概也是在暗指这方面吧。
爱让人生存,还有记得别惹花草。
大概我是M如今仅存的几个FANS之一了吧尽管<小村>漏洞百出<水妖>闷的一塌糊涂我还是在为M努力铺设的那点悬念叫好而到了今天这部THE HAPPENING摄象机后面那个为了吓人 放弃自己"悬疑"本色的M才真正让我感到失望或许是为了平反THE HAPPENING开场的节奏比起<水妖>大大加速几乎没有开篇直接进入主体部分对主角,背景的介绍都在紧绷的气氛中展开这导致电影进入后半部分后开始显得有些缓慢拖沓时不时的笑点本来可以缓解气氛但在THE HAPPENING中感觉运用不当导致节奏混乱同样或许是为了平反M用了大量直接的血腥场面(比起前作来说)来吓唬观众的确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发自内心 由悬念引起的心理恐惧大大缩水对主角的刻画不够背景性格心理变化 都不够直接导致最后那个高潮场景显得非常单薄无力故事结构感觉像是在模仿<世界大战>最后石屋和老太婆一段出现的莫名其妙感觉M已经没有吓人手段了才硬加的这一情节看电影的时候一直想起一部日本恐怖片<催眠>片中的人不断重复说"绿猴子"之后作出恐怖的自杀行为倒是跟这部THE HAPPENING非常相似只是恐怖程度相差太远看THE HAPPENING让我唯一感触的 只有JAMES.N.H的配乐是继<小村>以来 给M的又一佳作从电影院出来后发现巴黎真的开始刮起了大风...还真是应景写这篇评论本来怕会剧透但是现在才发觉THE HANPPENING甚至丧失了剧透的价值一切的答案早在各款预告片中就显露无疑这对于M来说是绝对致命的失败因为他最拿手的悬念在这片中已经所剩无几甚至让人感觉都不是一部M的电影了悲观点说 M是永远也超越不了<第6感>时的自己了本想只给两颗星但是看在其环保宣传有功就多给了一个不过还是祝愿THE HAPPENING在北美票房一路走好毕竟本人还是有被惊悚的气氛 惊悚到...一点点PS:没有注意到M的身影...难道连客串都免了???
这部片子拍很不错,思路,表现,手法等等堪称上品,但我没能看懂他的梗概(我拒绝承认我的智商有问题)。
为什么是我看完后的最想问的,难道是纯粹的为了悬疑而悬疑吗?
到最后都没有解释清楚问题的本质,感觉像是被骗了一样,从始至终一直为了某个结果过而期待着结局的解释,结果很突然的就结束了,毫无道理。
吊足了胃口,却不了了之,有点操蛋
看到这导演的新片出来,总不难想起《南方公园》里恶搞他的一幕。
长相颇具喜感的Shyamalan,没错,就是个能把任何剧本都惊悚一番的能手。
可惜这片子有点让人感到他越拍越烂的苗头...不过,这个主题却非常之讨喜!
它试图证实这个人们从来也不敢承认的真理:“一切围绕着生物的东西都是倾向于毁灭生物的。
”一个人为的环境,是一个非自然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存有一个最终的宗旨,那就是“反自然”的否定力量,它支撑与动物相反的“人”的环境发展下去。
因此如果看完这片子,倒不至于感到什么恐怖。
顶多是感到这种隐隐切实的真理盖头而来的挥之不去的小小压抑。
所以,晚上看了睡觉,会有一点心情不好。
得看点别的逗乐的片子缓和一下。
真没劲……狙击手不适合那么平静的角色
看的时候不恐怖,回想一下也没什么
中间有阵子感觉莫名其妙。。。不是玄而是虚。。。
这片有导演么?... = =
我发现超过2个点的电影一定会更好看,因为能表达更多,而像这种不到一个半点的电影,讲述的东西就更直白.与其共同度过灾难来挽救失败的婚姻,我更希望从开始到尽头都很幸福.另,能让我感觉到有些惊怂的电影,应该都打3颗星以上.至少让我习惯害怕,或许会磨炼出无畏.
虽有故弄玄虚之嫌,但节奏把握不错,气氛也营造的不错。可惜不卖座,不知好莱坞还能给他机会吗。
真正的恐惧感是由心而生的,而非视觉的刺激。
男主角 好帅:)
不知所云
槽点多得都懒得吐了…两颗星纯粹是给莎莫面子…
结局还是挺绝望的
低成本大烂片
看完后怕的就是好灾难片
一定是因为我们家Zoe太美了 编剧才没舍得让她便当!一定是这样!
事情发生地突然,结束地也很突然,病毒爆发事件持续时间不过24小时。结尾又开始反复! 病毒的来源始终没弄清楚!男女主角光环太重了,感染源始终与他们进行隔绝!我甚至觉得他们全死了都比这个莫名其妙的结尾要好很多! 还有情感戏一塌糊涂,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都太敷衍了!对了,这个故事是个不错的想法,可惜了!
烂到爆
前40分钟所营造出来的末世灾难氛围,身处其中的人类茫然无措、绝望丛生的状态,太喜欢了。其后一泻千里,直到最后,我都无语了。俨然沙马兰已经不知道怎么扯下去了。
3.5......I think it&#39;s pretty ok
开始于莫名其妙,结束于不了了之。想法挺好,但拍法不尽如人意。恐惧源于未知,最让人害怕的不是你知道对手是什么,而是压根就不知道对手是什么,但它却依然能置你于死地。
没想到还有马特达蒙,女主角很吉普赛,一点一点的蚕食,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