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情节简单,小清新励志小本。
电影电影里的裕翔,天生眼盲,弹得一手好琴,却不想参加任何比赛。
他不希望因为同情获得肯定。
第一次离开家去念书,被排挤的时候,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
他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亏欠他什么,他所要的,只不过是和正常人一样在一个阳光美好的午后,在靠窗的咖啡屋里喝一杯咖啡,听听这个世界的声响。
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梦想,让爱跳舞的小洁渐渐地温暖了起来,她渐渐明白生活不仅仅只是母亲的不知知足,爱情也不只是跳舞很棒却没有把心放在她身上的男友,在她的心里,那颗对舞蹈无比热爱的心,渐渐地被温暖的裕翔唤醒了。
他给她勇敢的信念,给他就算逆境也要走下去的坚强。
她给他一双背后的眼睛,他要去哪里,她就带他去。
“谢谢有你,让我明白。
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没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的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最喜欢电影里的这句话。
每个人都有梦想,而大多数人的梦想都被各种牵绊各种因素所击破,我们需要像裕翔那样的人,给我们信念,坚持喜欢的东西,努力让别人看到你的存在看到你的努力。
青春尚好,梦还是要有的。
好的电影不只是因为有好的演员好的剧本,好的电影是活的,给人带来力量的电影,每句对白都感动人,它能给人带来能量。
希望“逆光飞翔”能给你带来力量,正如裕翔常说的“我想试一试,我想看看我能做到多少。
”
泽东出品,王家卫投资监制,但感觉其实关系不大,典型的台湾小清新作品,好看,但是深度不够,更多的可以认为是台湾电影青春路线是日本青春物语的正能量版本……电影的主题是梦想,男女主角是两段故事,平行却又交叉,不见得多感人,也没有太多刻画深刻,重点是唤起每个人的共鸣,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曾为梦想而萌动,有的潜藏心底,有的已然忘却,无论如何,电影是一种载体,唤醒每个人的青春记忆……影响风格上,小清新的一贯路线,讲求阳光与靓丽,色彩主要是暖色,一切都是如此透明且明媚,校园生活是如此难以忘却和丰富多彩,一如每个人的记忆,只会留下美好的部分。
镜头上不断的变焦,景深切换频繁,以浅景深为主,体现了一种mv的质感,突出了主题人物。
电影叙事简单,先天的匮乏导演用了好的方法,就是切合主题,用舞蹈和音乐弥补,于是电影显得不如其本身体例那么单薄……整体而言,电影是好看的,但是代表台湾征战奥斯卡,只能暴露台湾电影当下的肤浅,而电影和王家卫最大的关联或许是,一样的叫好不叫座……
整个过程,我已经忘记了时间。
顺畅,一点不做作。
不管是音乐、画面,还是剧情,有一种水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感觉,自然而然。
不俗套,不高雅,连挣扎都显得如此平静,如蜻蜓点水般,很快便不见了痕迹。
我没有把这电影当作一部励志片,看完后没有什么所谓的正能量包围我的内心。
只是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像婴儿般沉沉入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很多美好的感觉都是通过眼睛传递给内心的。
眼睛也容易看到太多的东西,任它们一股脑地往内心里钻,最后内心不堪重负,过早地长满了皱纹,再也年轻不起来。
有人说,张国荣当时如此被追捧,有一部分原因是那个时候的粉丝更忠诚。
我很赞成这样的说法。
那时候的人们不只是对明星更忠诚,对爱情,对婚姻,对朋友都更忠诚。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东西进入他们的内心,摸到的只是锄头、碗筷,妻子的身体,听到的只是鸡鸣狗叫、偶像的歌声,妻子的呻吟,看到的也只有所生存的那个小小的生活环境、坝场电影,妻子的裸体。
人的行为基于欲望,欲望基于想象力,想象力基于你所感受到的一切。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加选择的吸收,你的心脏还能支撑多久?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偶尔有一个像黄裕翔这样的人会让我们有如梦初醒的感觉,但很快,我们又沉沉睡去,继续做那个未完未了的梦。
我比较喜欢台湾或者日本这种很细腻的处理光和影的感觉,以及非常注重电影情节和背景音乐微妙结合的这一些细节。
这部片子感动到我很多,我讲两处让我特别特别感动的情景。
1、在最后的 音乐比赛上,当他们演奏到很高潮部分的时候,突然灯暗下来了。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光的变化,观众,评审还有台上表演的其他成员们。
他们停了下来。
可是 黄裕翔没有。
为什么?
因为他根本看不到 ,也没有感受到光的变化。
他的世界一直就是黑暗 的颜色。
在弹钢琴的 时候,他只有音乐在心里,根本不会受到任何任何的 影响。
所有人都停下了,他还在继续。
因为他看不见,不会受影响。
更因为梦想在他心里,所以他 不会受影响。
一切变得更为纯碎,只有音乐而已。
我不想要停下来,即使灯光灭了下大雨了身边的人都不见了,我不想要停下来。
我停不下来,因为热爱和美梦在心里面,我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世俗的,自然地或者非自然的灯光们,对我来讲没意义,我只做自己的事情。
这就是对所爱应有的态度。
这也是我最想要的人生状态。
2、电影的结尾,黄裕翔 没有因为这场比赛就变成什么大众的名人一下子开启了新的天地和世界。
张榕容呢,也没有因为一段舞蹈一鸣惊人,相反她差了几分失败了。
这就是平凡人的生活,并没有过多的戏剧化。
更让人觉得真实。
也许我去追逐梦想了,可我哪能像偶像剧里那样,一切都是那么 实际,生活就是很纯粹的实际。
但是梦想让平凡变得不平凡。
心中有梦,然后一直像梦的方向前行,努力。
这样就足够了。
好快乐。
我在每天上班下班的 地铁上看完这部电影,忍不住吸鼻子掉眼泪。
地铁很挤,我淹没在周围比我高的人群中,只能看到人们的背、脸或者头顶的拉环。
这是我每天的生活。
这节地铁里,有多少人快乐有几个人心有苦闷。
是不是 有人厌倦了生活或者还有人再为梦想而兴奋着努力着。
你知道有梦,去追梦,是一件多么 快乐的事情吗?
也许我一直照着别人的方向飞,可是这一次 我想要用我的方式飞翔一次。
6月的电影市场,除了越多人骂就越多人看的奇葩电影《富春山居图》外,一部台湾的小清新电影《逆光飞翔》却收获了大量的好口碑。
只是,我们的观众可能更愿意花钱进电影院看看《富春山居图》到底有多奇葩,即使《逆光飞翔》扯来“王家卫出品”的虎皮,也难以撼动该片排片量少得可怜的现实。
而最近的好消息是,在众多大腕的力挺和呼吁之下,这部的排片量终于有所增长,不少人宣称想去看却没得看的现象得以缓解。
《逆光飞翔》讲述了一个天生失明的弹琴男孩上学读书和一个热爱舞蹈的女孩暂时放弃梦想的故事。
盲眼男孩裕翔是钢琴高手,妈妈带他来到正常大学学音乐,这将是他第一次独自和普通人生活在一起,裕翔努力尝试不靠别人也能正常生活,琴弹得好却不愿参加比赛,因为有小时候其他选手说他因为看不见才能得奖的阴影。
奶茶店店员小洁热爱舞蹈,却因为家庭原因没上大学,与梦想渐行渐远,裕翔的善良、乐观、坚持和勇敢慢慢感染了小洁,小洁也带着裕翔四处游玩,让他了解以前从未涉足的东西,两个人彼此弥补对方的缺陷,填补对方遗失的力量,尽管前面的道路依然并不平坦,但他们都拥有了面对梦想的坚定信念。
据说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生活中,我们总是为自己不如自己期望的那样有能力而烦恼,想买的东西不够钱买,想做的事情总差一点,想爱的人可能不爱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何尝不是另一种残缺。
少了一条胳膊或一条腿行动不便是残缺,不够能力挽回自己的生活也只是另一种“行动不便”罢了。
电影里,裕翔看不见东西,在普通的大学里生活异常艰难,就连从宿舍走到教室这种简单的事都难以做好,当为他带路的同学流露出不情愿态度时,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小洁没有残疾,甚至身材高挑、面貌姣好,但她那么喜欢跳舞却不得不放弃,只能在送外卖的时候在教室边上多看一会,人生的残缺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对待,有着如何的心态和怎样的行动。
这话看上去有点像无关痛痒的心灵鸡汤,但事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何面对那些人生中的不完美,这是一篇太大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和痛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逃避和抗争,实在不可能有什么万能的灵丹妙药。
唯一能说的是,这是人生的常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吸收身边的那些正能量,就像裕翔善良伟大的妈妈、小洁慷慨可爱的老板,借力前行,逆光飞翔。
为了对小朋友们负责到底容易嘛,都结束了还来写一篇应试范文来给参考,试图写出简单、结构清晰、适合考试又稍稍有点灵活的......让老师给高分的那种,带着镣铐跳舞神马的......额.......2013年暑期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可谓鱼龙混杂,大批的商业电影前赴后继地刷新这华语电影烂片的新低。
在这样的环境下,由张荣吉执导的[逆光飞翔]无疑宛如一缕清凉的微风,虽然这缕微风是如此的势单力薄,远不足以吹散过于浑浊的而空气。
作为一部在院线上映的主打文艺气质的影片,[逆光飞翔]完全对得起进入内地之前其头顶笼罩的众多光环,漂亮的外观、青春励志的题材和不落俗套的设置都使得这部影片至少达到了风格清新、价值观正确的标准,并且其发自内心的真诚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超出了同类题材的影片。
的确,真诚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注脚,纵然技巧方面还有些许不甚自然甚至稚嫩之处,但不足以影响这部影片的本质,毕竟技巧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但真诚的态度则因为无法复制而显得弥足珍贵。
在处理真人真事和残疾人题材时,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苦情,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励志,而是将黄裕翔作为普通人来设置众多细节。
黄裕翔并非饱受歧视发奋努力最后取得成功,毕竟成功对他来说其实是唾手可得的事。
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帮助的接收者,反而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影响了小洁的人生,某种程度上,我们和小洁一样,离梦想越来越远,人生观远没有裕翔那么积极健康。
和情节和立足点相比较,影片的形式反而因为突出的存在感成了其稍显稚嫩的证明。
简单说来,这部影片在摄影造型上融合了两种似乎相当冲突的手法体系,每一种都在时刻提醒着观众形式的存在,这样的特点虽远不算大家之风但也至少不算败笔,无可厚非。
首先,张荣吉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来跟拍主人公的行动,众多过场戏维持着明显的晃动感,景别方面也配合使用了较多的近景和特写,注重画面中细节的展示而并不在意整体空间的呈现。
手持摄影和小景别的使用在电影中并不少见,多数情况都可以营造纪实风格,制造和加强真实质感。
然而,在本片中手持摄影和小景别显然代表的更多,不再产生强烈的纪实效应,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影片文艺气质的诠释者。
晃动的镜头把本片和其他台湾小清新路线的电影明显的区分了出来,虽然还未达致支撑叙事和表意的高度,但也不至于过度抢戏,较为清晰的叙事线索和真实感人的人物塑造还是占了上风。
如果说手持摄影代表着相对写实的手法,那么影片的光线则朝写意的方向进行着。
诸多柔光和逆光的使用配合大光圈小景深延续了台湾青春题材电影一贯的小清新风格,诸多桥段不乏唯美主义的渲染。
片中跳舞的几场戏,导演都给舞蹈老师和小洁打上柔光,显然加强了人物和动作的美感,同时也制造出一种神圣之感。
逆光在片中也有几处运用,尤其在以黄裕翔视点进行叙述的桥段,逆光成了其视觉感受的一种模拟,并且在本片中,逆光作为片名中的关键词,也和逆境有着某种对照,逆光行进也许会面对更多的未知,遇到更大的困难,但毕竟你知道未来会是光明的彼岸。
除去为营造文艺气质的手持摄影和唯美倾向的打光以外,本片为人称道之处还有剪辑和音乐的运用。
作为贯穿影片始终听觉要素,音乐不但是叙事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连接两个主人公的重要纽带,更是渲染情绪的法宝。
裕翔和朋友在社团练习以及最后参加比赛的两场戏都充分展现出音乐本身的巨大魅力和裕翔内心世界的某种关联,并且,音乐由于有源出现而使得这两个段落有了更加自然展现。
整部影片高潮段落的“比赛”一场,导演在充分发挥音乐抒情作用的基础上,以音乐为两个时空的连接线索来实践了交叉剪辑,随着音乐的节奏越来越快,剪辑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并且插入两人之前的经历、联系的过程等,把回忆相当有机地融入进来,形成了最后节奏感极强的颇具华彩的一个乐章。
整体看来,[逆光飞翔]就像一部拍摄的极好的学生作业,稚嫩和青涩是那么的明显,众多的技巧和手法目前看来还显得略微跳脱,没有做到和内容百分百的贴合。
但是,本片流露出来的东西是那么的感人,不妖魔化不浮躁不功利在当下的电影创作中已经是很珍贵的东西了,拥有了真诚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这部影片已经具备了优秀影片最基本的素质,毕竟,这些才是上天能给一个创作者的最大财富。
裕翔从宿舍到琴房,明白需要经过多少棵大树多少次转弯避开多少次障碍,手指碰过多少个敞开着拉手的柜子,会遇到多少次花香和阳光,冷落和心慌。
而我。
每天从租住的小房子到上班的地点,大约跟裕翔从宿舍到琴房差不多的距离,随着太阳起落混入人群,除了偶尔抬头看看红灯绿灯就只剩躲开路边的乞丐,上次下雨踩到的水坑今天还一样让自己奋不顾身的遭殃。
裕翔明白的我渐渐开始不明白,这是生命赋予他莫大的好运气。
好运气在每个时代都是稀缺的,大多时候它躲在看不见的尘埃里,在手指缝中不经意的一再错过。
有一天回来的路上,一辆电瓶车随意的停在人行道上。
走在我前面的年轻人一个助跑就跨了过去,我愣在路边很久都没敢跨出那一步,内心咯噔一声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不仅是因为自己突然意识到已经老的没办法跳出一个漂亮的跃高,而是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过观察生活中这些“尘埃”中的小事了。
我们每天都陷入处理各种莫须有“大事”,上班讲协同、合作、成功,甚至撒泡尿的功夫都要挤出一个足够BIG的IDEA;下班不停刷着社交网络跟着夜色一起进入城市的声色犬马,然后在某个夜晚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这个月还要还多少贷款什么时候才能再遇到心上人。
一代大师王阳明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那些曾经让我无数次心跳加快、隔着几道墙还能滚烫着烧着脚心的声音它们一直都在,也许需要学着有节制的生活,也许才能在路上遇见它们,慢一点,再轻一点,小心翼翼的剥开不试图穿破,才能听的见内心的声音。
如果你有幸正在跟这些躲在尘埃里的声音对话,那么要格外珍惜,此山此水此时此刻都不会再重来,那些带着阳光和温度的瞬间会成为生命中熠熠发光的力量,不但可以丈量脚步,还可以强大到伸进云层,冲破天堂。
如果你还和我一样,还在慢慢找回拼凑内心中往日的力量。
不妨让我们跟着裕翔一起,不管在北京还是台北,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闭上眼睛,在没有光的世界里,踮起脚尖,轻声呼吸,勇敢迈出那些让我们内心勇敢心跳加速的脚步。
在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路途上,享受安静带来的运气。
——给那些曾经有梦和梦想着的人们电影院里的沧海遗珠评分很高,却很不为人知的一部电影。
上映的第三天去看,即使是节假日,排期也只有三场,而且还差一点就包场了。
但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就很奇怪,有些人看电影只管冲着大片大卡司大制作,即使是烂片也在所不惜。
一些诚意之作又往往不为人知。
我想,这是一部值得观众好好对待的一部电影,如果你能够用心去感受的话。
合伙人式的成功vs逆光的梦想作为一部代表台湾地区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该片诚意十足。
有泪点,有笑点,无尿点。
由始至终你都仿佛能够感觉到阳光漏下来的感觉。
没有用力过猛的痕迹,进入影院,黑暗笼罩,导演就像裕翔手中的那根手杖,慢慢地牵引着你,带着你去领略一些东西,知晓一些故事,仅此而已。
偶尔被逗得哈哈大笑,就连感动也是淡淡的,某些挠动你内心的情感,在光线和配乐的配合下,顺势地流进你的内心,而又悄无声息。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想起台湾的另外一部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街舞狂潮》,想起里边那个尬舞尬到34岁、依旧迷惘依旧坚持的街舞dancer阿伦。
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不知道这样走下去到底对不对,但是我就是想知道我到底能做到多少。
”这一类的台湾电影之所以能够触动我的内心,是因为它专注于主人公对待梦想的过程。
《逆光飞翔》和前一段时间很红的另一部类型片《中国合伙人》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包括像《逆光飞翔》或者说《街舞狂潮》,你说主角最后成功了吗,小洁最后好像也没有入选舞团,裕翔也没有通过那场比赛变成家喻户晓式的成功,但是在那个迈出一小步的过程中,在那个探索“如果想做的事情没有办法把它放下,那就去努力地实现它”的过程中,我们又是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身上的变化——那是个体力量的成长与突破,内心坚持的小胜利,即使这点小胜利在世俗看来毫无成就可言,但是这些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那些让他们变得闪闪发亮的东西,足以慰藉你我的小心灵。
梦想即使逆光即使不被理解,即使不成功即使失败了,但是那个追求的过程是让我们变得与别人不一样、感知自己存在的一个过程,这一份历程的收获,不是能够用最后的成功与否来衡量的。
追求就意味着一切。
但是合伙人式的成功就不一样了。
主人公的成功乃至最后对一众成功人士的致敬,展示的就是赤裸裸的成王败寇式的现实。
我不管你过程怎么样,反正最后我是成功了,牛逼了,万民敬仰了,我所经历的一切就有意义了。
孟晓俊在戏中一直拧巴着一股劲,一股好像全世界都欠着他尊严的劲,但到最后,尊严却是可以用钱买回来的。
这部电影是当下流行的成功学最好的注脚。
胜者为王,败者就为寇。
好像一切有意义的生活,只能是建立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之上。
这样的背景之下,人能不焦虑能没有戾气吗。
所以,这不温不火的《逆光飞翔》是那样的让人看得心生温暖。
梦想一词说得太多有时候会变得很矫情,但是这不妨碍你去感受它,如果在你心底深处还有的话。
一想到裕翔没有办法知晓自己的表情还可以演成这样,就觉得好厉害。
作为一名专业电影院钉子户,表示最后灯亮片尾曲的海边视频好有爱啊。
即便口碑持续高涨,《逆光飞翔》现在也已很难找到排片的影院了,与其同期上映的《富春山居图》却仍在各大影院张牙舞爪攻城略地,真是让人感叹:这究竟是什么世道?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此在电影界开创了一个极坏的例子。
我们的观众之所以选择看一部电影,似乎只是为了抓住一个可以与人讨论的话题,为此就算自虐也在所不惜。
面对如此恶劣的现象,我也实在不愿意再添油加醋了,于是只有转过身,专心来讲一讲《逆光飞翔》的好。
这仍然是一部标准的台式小清新电影,看多了确实会腻,只不过,在目睹了一大串内地乌七八糟的话题之作后,再来面对这样一部电影,就只会生出由衷的感动。
即使《新周刊》把“今年最好的华语电影”列为电影水军的话语标配之一,我也要壮着胆子说一句:《逆光飞翔》,确实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的华语电影。
它在口碑上的胜利,或许可以归因于真实的故事,归因于黄裕翔的本色演出,归因于漂亮的摄影和美妙的音乐,但归根结底,这其实是价值观的胜利。
特别是在《中国合伙人》的话题席卷过后,我们实在是太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来正一下自己的三观了。
之所以拿来和《中国合伙人》相提并论,是因为《逆光飞翔》也是以“青春+励志”作为标签的,只是这两部片所励的志实在是南辕北辙。
《逆光飞翔》中的男女主角,一个弹钢琴一个练舞蹈,可到最后也没能取得成功,他们甚至都没想过要取得什么成绩,特别是男主角黄裕翔,作为一个盲人青年,他所想的只不过是“不用事事都麻烦别人”,只要能独立地从宿舍走到教室,在他看来就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了。
而之所以练琴,就更是和成功无关,他甚至拒绝参加比赛,因为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因为看不见才获得同情分。
练琴对于他,就跟盲人按摩类似,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与按摩不同的是,钢琴更能让他获取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
他练琴,并且只是练琴,陶醉于其中,这就够了。
至于比赛名次和知名度,有什么重要?
说到按摩,想起自己前几天在一家盲人按摩店的经历。
因为腰摔伤了,就去了家熟人介绍的按摩店,给我按摩的是一个看不出年纪的女人,之所以看不出,是因为她的脸只有惨白的一片,五官都看不清。
我趴在那里,以前没按过嘛,觉得疼,大呼小叫的,而这女人非常耐心,不停地跟我解释为什么要这么按,讲得很有条理,声音也很好听。
等我慢慢适应后,她就开始跟旁边的按摩师聊天,用贵阳话有说有笑的,偶尔的,她还会哼起小曲,是《给我一个吻》,“给我一个吻,可以不可以……”我憋不住好奇心,终于问了她,眼睛是什么时候开始看不见的,她轻描淡写地答道,是1999年,她才二十出头的时候,被人泼了硫酸,不但毁了容,眼睛也看不见了,现在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呆在屋里。
“唉,我是没有自杀的勇气啊……还好我们家那位,能够将就着我一起过日子……”说完这些,她停了会儿,又开始哼小曲,还是那首《给我一个吻》。
我趴着静静听,觉得真好听啊。
什么叫“励志”?
这首歌就是最好的答案。
1999年,她二十出头,那么现在也不过就是三十多岁,是一个女人最需要爱和美的时候。
她虽然被毁了容,但仍然能够感受到爱,并且用声音创造出美。
《逆光飞翔》中的黄裕翔就更是这样,弹琴不是他向上爬的敲门砖,而是自处的方式,是安放灵魂的所在。
他弹琴,是因为热爱弹琴本身,这样的人即使看不见,也不会觉得生命虚空。
而《中国合伙人》中的成冬青呢,他就算背会了所有的英文词典,灵魂依然无处安放,因为他并不爱英语。
他的公司上了市,他赚了大钱,他成了第一,可空虚依然会随时向他袭来。
你得了第一,证明了自己,然后要怎样呢?
终究还是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只有靠别人的认同才能证明自己,这也实在是挺可怜的。
《逆光飞翔》的好,就在于这种平淡与真实中的生命张力,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黄裕翔说他不想因为别人的同情而获得成功,这一点非常重要,既让这个角色变得立体,又让电影远离了那种廉价煽情的模式,没有利用盲人的困境来压榨观众的眼泪。
正好相反,除了开头黄裕翔妈妈的几个侧影让人有些动容鼻酸以外,这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人开心的。
不只是黄裕翔,还有他周边的那些人,练舞蹈的小洁、小洁的舞蹈老师、奶茶店老板、大学里的学生们,每个人都光彩照人,而这光彩,就来自于一种灵魂有所依托的状态。
这部电影还会让人联想起萧煌奇的那首《你是我的眼》,电影和歌几乎可以互为注脚。
这首歌这么流行,也并非因为萧煌奇是盲人,而是因为词好曲好唱得好。
听歌的人对他不是同情,而是欣赏,因为他真的比我们要优秀,他是一个不需要用“盲人”来定义的音乐人。
在产生正能量这一点上,我们可能真的要向台湾的这些小清新学学了。
不过可能真的是社会阶段不同,在他们追求自我的时候,我们还停留在把撒钱玩儿当成最高追求的阶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文:磊公众号:抛开书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讲述残疾人追寻梦想的电影不少见,甚至可以说被拍滥了。
但这部电影显得格外特别,它的名字叫《逆光飞翔》。
影片由真事改编,主人公裕翔的出演者正是故事原型黄裕翔。
一个盲人在(非纪录片)电影中饰演自己,在影史上绝无仅有。
导演张荣吉凭借此片荣获2012年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
而男主角黄裕翔荣获2013年第7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提名,女主角张榕容凭《逆光飞翔》第三度入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尼采
(电影《逆光飞翔》的主演者:黄裕翔)电影的一大看点自然是男主演的真实表现,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叙述波澜不惊,因为本身已足够优秀,黄裕翔成功地把自己活成了电影。
主人公裕翔先天失明。
他从小表现出超于常人的音乐天赋,经过后天的开发和训练,他学会了弹奏钢琴。
但是他只想过普通的生活,不参加任何钢琴比赛。
小时候,每当裕翔在比赛中取得名次,都有同学在背后议论,评委是出于同情才给他高分。
裕翔不愿再接受“施舍”,获得与他能力不相符的荣誉,遭人嘲讽。
同情是人类最基本和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但是处置不当,则会伤害到被同情者。
弱势者真正需要的是尊重和协助,周围的过度同情可能给他们制造自卑情结。
同情是强者对弱者的关怀关照。
同情的存在意味着被同情方是弱者,意味着双方不对等。
没人愿意被当成弱者对待。
相比之下,同理心更可贵。
同理心使人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提供帮助。
(电影《逆光飞翔》:男左为朱自清)影片中裕翔结交了两个同龄朋友,朱自清和小洁。
他们没有居高临下地“同情”裕翔,而是与他一起追逐梦想。
这才是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需要的同理心。
朱自清和小洁知道裕翔需要的是什么。
影片讲述了裕翔的三段感情,分别是人生中最基本的三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
象征了裕翔完整的生活。
裕翔是早产儿,产检时没有检查出异常。
裕翔出生三个月后才被发现先天失明。
裕翔妈妈动过遗弃的念头,母性使她无法放弃自己的骨肉。
她接受了命运,并感恩命运把裕翔赐给自己。
小洁来裕翔家做客时,裕翔妈妈给小洁展示相册,讲述裕翔小时候的故事。
裕翔带给妈妈的幸福远远超过负担。
裕翔完整了他妈妈的人生。
朱自清是裕翔的室友,也是音乐爱好者,会拉、弹小提琴。
他组建了“Super Music”乐队,邀请裕翔做乐队钢琴手。
这支乐队最后参加评审,获得了评委们的认可。
裕翔同样完整了朱自清的人生。
(电影《逆光飞翔》:女右为小洁) 影片女主角小洁热爱跳舞,却没能坚持梦想。
直到裕翔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裕翔对生活的热情激励她重拾梦想。
她有一段内心独白,“谢谢有你,让我明白。
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没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的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影片没有在爱情主题上流俗,裕翔被小洁美好的声音吸引,对她产生朦胧的好感。
点到为止。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冲破困境,一步步迈向幸福的历程。
裕翔的残疾只是放大了人的局限性。
他的妈妈,朱自清,小洁,都有各自的困境,在帮助裕翔的同时,他们也帮助了自己。
裕翔的小学是普通学校,因被歧视中学转入特殊学校,中学毕业后,他选择离家去台北念普通大学,期间困难重重。
他需要母亲的陪同和协助来逐渐适应陌生环境。
对一个盲人,新环境处处暗藏危险。
夜晚在学校练习行走时,妈妈对裕翔说,“你经过这个柱子,尤其是人多的时候要小心,上面都是小石子,一不小心一块皮就不见。
”其实,每个人踏入陌生的环境都像一个盲人。
常言道,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现实生活中暗礁遍布,即便有贵人引路和亲友护航,也难免受伤。
撕下标签,裕翔和普通人没有区别。
他面对的困难和我们每个人面对的也没有本质不同。
生活唯一的困难是,我们没有热情和决心面对它的残缺。
我们要从裕翔身上学的不是什么“身残志坚”,而是无论在什么状态,处于什么环境,都要坚强,心怀热情。
和是不是盲人,是不是残疾没有关系。
(电影《闻香识女人》封面)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斯莱德中校有一场精彩的演讲,其中一段是:“……有一度,我还能看得见,我见过很多很多更年轻的男孩,手脚被炸断,支离破碎,那些都不及丑陋的灵魂可怕,灵魂不可能有义肢,你以为你只是把这好青年象落荒狗似的送回家,我说你是处死了他的灵魂……”不是每个人都深刻理解这段话。
肉体的残缺显而易见,灵魂的残缺却难以洞察。
残疾人更需要的是切实的协助。
据中国残联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20年2月,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
约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的6.21%。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超过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人口。
这些残疾人中约有600到700万是盲人。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却很少看见他们。
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陆地区的基础建设对盲人的照顾还不够。
台湾地区在某些方面考虑得相对周到些。
例如校内盲道。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
电影中,老师告诉裕翔妈妈,“这是学校第一次收盲生,还蛮有压力的。
”但该校走廊已经设置了盲道。
这在大陆校园并不多见。
残疾人只是在一个方面残缺,代偿作用却使他们其它方面胜于常人。
影片的高潮处,“Super Music”乐队参加一场评审。
现场突然断电,其他人茫然失措,只有钢琴声源源不断。
裕翔对黑暗“免疫”,全然陶醉在自己的乐声中,物我两忘。
琴声结束,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强势者自以为高人一等,喜欢给弱势者指明方向,他们说,看,光在那儿。
可是,他们眼中的光未必是别人生命中的光。
裕翔的心中另有一束光引导,与其说他是“逆光飞翔”,不如说他在向自己心中的光飞翔。
对幸福的渴望就像光明,指引我们前进。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束光。
打开心灵的窗口,让那束光照进来,引导我们展开翅膀,追求幸福。
这就是《逆光飞翔》想告诉我们的朴素的真理吧。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太小清新了
节奏过于缓慢 总感觉没有进入主题
看这样的台湾励志温情片,就像喝片中的Coco奶茶,一次两次还算新鲜,喝多了就腻味了…
不喜欢
这片子最大亮点也许是唯一亮点就是,真人真事改编且找了这个真人来自己出演。败笔其实是女主角太漂亮了,以至于她跟男主角的互动总显得不那么真实。
真好。像太平洋的風一樣。#哪個是尹馨啊?????#2013.07.20~2013.07.21
没看完就删了 老婆说男主长的看不下去
平庸的讲述了一个看上去感人的励志故事,张蓉蓉值得一撸
虽然朴实度还不够,但足够能把心怀理想又没胆量奋斗的loser们感动得泪流满面
将台式小清新的所有元素都完美组合的电影,难得的好片
矫情
闭上眼睛,跟随梦想的声音,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真实自然的故事,流畅的叙事,张弛有度的表演,不矫情的小清新是如此的让人喜爱,这才是年度正能量!
小清新+励志+真人改编,味道挺对的,只是缺乏亮点,最后的高潮在烘托情绪上貌似也差口气。
励志嘛,挺泛泛的,欠感染力。上帝关了一扇门,会打开另一扇门。
有一种电影是你永远也不想让他结束的。数次被钢琴打动的哭泣,每一个音符都是一束光,在黑暗的世界中也只有这样的光是我们勇敢迈步的原因。ps:片尾最后的朋克不会是反光镜吧。。
可惜看不到电影的男主角
雪花虽然淡爽,喝多了也吐;小清新虽然温暖,看多了也麻木。
励志温情片真是看不进去了。。
不能给负分 不过比逃出黑德兰好多了。。对比分
一般,煽情不够深度,不如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