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ne父母双亡,和爷爷住在法国北方的海边,以教钢琴为生。
时值1941年,德军入侵,她家的房子被征用,住进一个德军上校。
国难当头,爷孙俩的心里充满憎恨,却不敢公然反抗,仅能保持沉默。
每天早晚,年轻的德国上校来向他们问安,他们固执地不予回答,甚至不看他一眼。
然而德国上校坚持着一厢情愿的礼貌。
渐渐地,上校不仅道一声早晚安,甚至试图跟他们说话,尽管其实只是自言自语。
第一次,他特意换了便装,请求能被准许在炉边烤一下火,因为他手脚冻僵了,他说这炉火使他感到温暖,感到如同在自己的家。
第二次,他踱步到书架前,念出书脊上那些令他无比神往的伟大名字:巴尔扎克,波德莱尔,高乃依,莫里埃……“我一直热爱法国”,他说。
第三次,第四次…… 有一天他竟然走到钢琴前,弹了巴赫平均律的第一首前奏。
但Jeanne和爷爷坚持不予理睬。
有时,爷爷感到有点难以坚持:“我没法冒犯一个人,哪怕他是敌人”,爷爷嘟囔道。
而Jeanne仍然沉默地愤怒着。
爷爷说:“你很久不弹琴了。
”“可是我弹什么?
巴赫?
莫扎特?
贝多芬?
只要他在,我绝不弹琴!
”“可是不只有德国有作曲家。
”爷爷嘟囔道。
Jeanne在上校不在的时候溜到他房间里,看到他母亲寄来的照片,她倒在他的床上……上校回来,她赶快溜走。
上校发觉了什么,一天他也潜进Jeanne的房间,端详她桌上父母的婚纱照……但Jeanne冲进来,夺走他手中的照片。
“我想和你谈谈”,上校说。
她却扭头跑开。
上校的两个军官朋友来看他,为了不打扰老人和姑娘,他把他们安排在院子里另一个小屋里。
一天晚上他们在院子里吵了起来。
“难道我们荣誉就是伤害侮辱别国的人民?
”“我们不是音乐家、诗人,我们是军人!
我们要履行职责,忠于德意志和元首!
”上校绝望地回到客厅:“我必须和你们谈谈。
”但Jeanne和爷爷都紧抱着胸前的书不肯回头,他只能自言自语: “……没希望了……也许唯一能做的只是忠诚和恪守义务。
”Marie是抵抗组织成员,每当和同志会面时候,就在窗台上摆一盆花。
抵抗组织的人在上校的车底安装炸药,她在窗口看见了。
怎么办?
她不能出卖自己人,不能出卖祖国。
怎么办?
他是德国人,是敌人,脚底践踏着法兰西的土地,手里是自己同胞的鲜血。
但他又不是那个他,他是个作曲家,爱着巴赫。
“当我第一天跨进您的房门,您在弹奏巴赫,那最清纯动人的一首,也是我最爱的一首。
”他对她说,目光忧郁,直射进她的内心,那颗已经中箭而剧痛着的心。
那夜她几乎没睡,守在窗口。
早晨来临了,他的两个军官朋友已经坐上了车,按喇叭催他,而他已经走到门口。
怎么办?
怎么办?
她冲到钢琴旁,音符如子弹冲出枪膛,前后追赶着,生怕慢了,生怕晚了。
军官愣住了,他转身回到客厅,凝视这个姑娘,自从他走进这幢房子,这还是她第一次弹琴,而且是他们都深爱的巴赫,他望着她,一言不发。
而她,紧张得如同那些发疯般狂奔的音符,就要窒息了,她就要被那些音符勒死了…… 窗外一声爆炸的巨响。
他呆了,冲了出去,她手指停下,身体瘫软,面如土灰。
抵抗组织人员被抓走了,是Marie和她丈夫,留下一个孩子她来照料。
一天早上,他下楼来道别:“我被调往俄国前线了。
据说我们的军队在那里取得了伟大胜利。
”他说:“但是那里很冷。
”老人和姑娘站在原地不能挪步。
他转身出门,坐进车里。
她冲出去,泪流满面。
他从车里出来,面对着她。
没有人上前一步,没有人开口。
爱情是很痛的。
但在命运面前,也许我们能做的唯有恪尽职责。
Jeanne骑车到一座房前,她停车进屋,把一盆花放到窗台外……也许只有不能实现的爱情才恰恰成就了永恒的爱情。
人们归罪于战争,但一切时代都有同样无法逾越的困境,这是人生艰苦的克服。
尊严克服热情,责任克服欲望,生命本身的审美达到极限。
那命运的帆被欲望的风吹得如此之鼓,当它快要吹破的时候,又被意志的缰绳强拉住了―――“人是一个必须被超越的东西。
”从始至终,仅到最后,Jeanne轻声对上校道了声再见,影片的最高潮是她弹的那段前奏曲。
感谢音乐!
没有它将生不如死。
一个老人、一个少女、一个军官。
所不同的是,是法国老人及其乖巧漂亮的孙女是亡国奴,彬彬有礼的德国军官是入侵者。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的故事。
他们同住在石筑的古老楼房里。
你可以理解为反战或者反法西斯,但我更倾向于情感和这四个字:沉静如海。
贴切和神妙。
感人至深。
德国军官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
”老人和少女是抗拒性的沉默。
他露出了严谨的微笑:“对于那些爱祖国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有些人参军是心甘情愿的,而有些人是别无选择。
”德国军官尽可能不妨碍房主人的生活。
但在每个晚上回房的时候总是找一点什么理由到客厅里来,开始说几句并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话,然后是无尽无休的独白,他谈得很亲切,很热情。
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从不企图从那里得到一种回答,一种赞同,甚至于看他一眼。
“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文学和音乐,也热爱法兰西。
”他真诚地赞美莫里哀、雨果、福楼拜,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法国文豪的钦佩之情。
同时他也弹奏巴赫的曲子,他也丝毫不掩饰德国音乐的成就。
他和同伴发生激烈地争执:要尊重被占领国家的人民。
而老人和少女自始至终都是沉默。
“我该怎么办?
”军官说要同老人和少女郑重地谈谈,他说:“一切都是托辞。
”他感觉到法西斯的欺骗,不是更好的融合而是对法国的毁灭。
军官其实是告别的,他就要前赴苏德战场,他无助地问他们,也问自己,该怎么办。。。
依然是严谨的语调。
但那种凄厉和悲苦可以将你淹没。
少女泪流满面地冲出门,她的嘴唇终于动了一动,低微得声音几乎听不见:“再见!
” 。
这是少女第一次对军官开口说话。
军官严谨的微笑。
如果只是讲故事,我只能讲到这里,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简单了。
可是我惊叹于编剧或者说这部影片的原本,还有导演的满怀激情。
那些激情深深的隐藏在每个冷静而庄严的镜头间。
记得大学里教文学理论的孙老师总是讲得津津有味:他说电影相对于文学可能更多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动态的事件,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但比之于文学,少了很多展示人物内心的东西,因为既然动态总是那么转瞬即逝。
我想如果下次见到他,我会很恭敬的推荐这部《沉静如海》。
另外如果你现在正好被琐事缠绕不想说话,记得买这张《沉静如海》。
=======精彩视点:=======1、男女主角。
男严谨而彬彬有礼的姿态,稍微抿紧的嘴唇。
女暗暗的欲言又止的忧郁,泪水朦胧的双眼。
2、圣诞夜,少女装扮美丽,安静地坐在温暖的壁炉前,等待。
军官来了,温和地注视着她的背影,走到钢琴旁熟练地弹奏巴赫,她陶醉在旋律中,微笑。
钢琴声戛然而止,他缓缓地站起来,慢慢走到她的背后,缓缓伸出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她的椅背。
然后俯下头说了声“圣诞快乐!
”,走出房间。
少女一直没有回头,也没有出声。
3、少女的表哥要强行亲吻,军官恰巧冲进门去。
三个人面面相觑。
表哥离开,他转身上楼,走到楼梯上又停住了,但终于什么也没说。
晚上,她从楼上下来,正看到军官在看她父母的结婚照片,她夺过相框。
军官说:“我有句话想对你说……”,爷爷出现在门口。
于是军官礼貌地说:“晚安”,起身离开。
4、法国人在德国军官的车里装了炸药。
在军官转身出门的瞬间,少女机智的奏起了钢琴曲,这相对于长久的沉默,显然看不到对抗的意味。
于是军官折回。
车爆炸。
《沉静如海》(法国)编剧:安娜·吉阿弗列。
导演:皮埃尔·布特龙。
朱丽·德拉姆、托马斯·儒阿特主演。
一名没有侵略性却有着侵略者身份的德国军官,一名外表柔弱却没有柔弱之心的法国女孩;军官以温和的言语来表达向往,女孩以倔强的沉默来表示拒绝;战争是隔绝他们缘分的绝对鸿沟,音乐是连接他们心灵的唯一桥梁。
一曲巴赫的平均律让来访的军官对女孩顿生仰慕,同样一曲平均律让女孩对军官暗种情愫;为了表示对入侵军官的抵抗,女孩将钢琴尘封,同样为了救她所爱慕的这名军官的性命,女孩又把钢琴弹起。
难怪人们说,能够打破国界的,只有战争与艺术。
只是二人都明白,他们有各自的责任与尊严,若是生在和平年代,他们也可以大声地谈爱谈恨,恣情挥洒情感,但是因为战争,他们必须将其深埋,深埋入纯真动听的音符中,深埋入比大海更深邃的目光中。
二人相距如此之近,却又那般之远。
漫长的独白,无边的沉默;眼神的交接,心底的暗涌。
军官走时,女孩终于对他说出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Adieu”Adieu,再见,或是永别。
军官奔赴残酷的东线战场,而女孩则加入了抵抗组织,将爱意珍藏,为各自的使命奔走,做为国家的子民,他们没有抛弃尊严,而做为人,他们也没有辜负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只是本该波涛汹涌的爱意,沉静如海。
战争,永远承载着苦难与哀伤,无论起因为何,无论结果如何。
我们尊敬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我们崇敬为信仰浴血的战士,但是我们不需要赞美战争。
我一直以为好的反战电影应该是让人看后从心底厌恶战争,而不是让人有杀戮渴血的冲动,而厌恶并不等于逃避。
所以我一直最喜欢德国的二战电影,没有借口,没有控诉,离开政治目的的吹捧或丑化,这个倔强而又光明磊落的民族总是以最深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与反思着战争的灾难与自身的罪恶。
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作品中所渗透出的悲哀与隐痛总是让人难以承受。
而我却从未想过,处在对立面的法国,竟能以《沉静如海》这样的方式来思考这场战争。
对于一个被入侵的国家来说,它实在太纯真太浪漫,但也正因为这份感情的纯真与浪漫,让人更加为其感到伤感与遗憾。
它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悲哀,却动情地赞美着人性的光明。
战争是残酷的,却教会人们懂得珍惜。
49年版的被翻译成《海的沉默》,04年版则变成《沉静如海》,看似迥异,但细想想二者恰巧各代表了这个剧本的两面基调。
大海,可以是沉寂而凝重的。
它冷漠,严峻,对任何人都缄默无言……一如片中祖孙二人,对纳粹军官的沉默——你可以理解成他们对对方的排斥,有关于爱国有关于尊严,他们用沉默来向德国军官表达着他们的不满。
然而大海又会有宁静而安详的时候,那时它则是一种包容,一种无声的体贴。
当德国军官自言自语他的童年经历,长篇大论他对文学和音乐的理解,坐在钢琴前弹着巴赫的十二平均律……甚至当他的良知在德国铁的意志前发生动摇的时候,祖父和孙女总是那样作为一个倾听者存在着。
有时冷漠,也是一种温柔。
我在观影时思考过,如果此时祖孙俩打破沉默,结局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许,德国军官会被二人感化?
这是好莱坞的桥段,大家自行想象……又或者走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又成了某些文艺题材最喜欢拍的东西。
一切就都俗了,所以女主人公无须对军官开口,老人家也不必,静静等待结尾处的那句“adieu”升华一切吧……因为他们最终还是要走上不同的道路。
德国军官说,他佩服爱国的人。
当他认识到祖孙沉默的坚持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做支撑,他说,他也会坚持他信奉的道路。
因为,他们本就是不同的人。
49年版和04年版,分别反映了这个故事的两个侧面,就像人本身很复杂一样,故事也并不是单纯的。
49年版没有过多的背景陈述,所有的力度都留给了祖孙的神情和动作表演,以及军官一次又一次的个人独白。
这是49年版的精彩之处,因为全片就是拼演技,祖孙两人唯一对军官的一句台词就是那声“adieu”,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即使全片用的是祖父(旧版里是叔叔和侄女的关系)视角的旁白,但表演方面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而04年版则着重刻画时代背景,在军官不在场的时候,祖孙两人并不是一语不发的,其中还加入了民间抵抗组织的桥段。
除了女孩的“adieu”,还给祖父加了一句“请进,先生”。
当然,这也是有特点的,给片子增加了比49年更多的温情。
49年版在开篇处用字幕表明:此片并不是为了缓和法德矛盾。
我一般看到这种说明,就总会想到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04年版更彻底一些,它看起来更像是爱情片——我看到结尾居然觉得没什么大的违和感,德国军官很帅,女孩子很漂亮。
在说再见的时候,女孩子哭了,军官离去时仍旧是个绅士,她的初恋一去不返。
我承认这部电影触动了我的心弦,我不禁想象起军官是不是死在了俄国战场,而女孩子仍旧在心底深处珍藏着这段发黄的感情故事。
如果一定要说我对这部电影的不满之处,我觉得导演没有必要一定让女孩子走上自由法国运动之路……难道这种片子,就一定要走一个极正确的结尾吗?
我宁愿看她仍旧弹着钢琴,甚至心里什么都不想,专心抚养那个烈士的遗孤长大成人……这或许更能代表战争中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
PS:49版的侧面刻画也很成功,比如德国军官走进酒馆之前,里面的人欢声笑语,他进去要买盒火柴,老板娘那冷漠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然后之前谈笑的人们瞬间沉默下来……那确实是一部高质量的片子。
他们第一次见面,她弹的是巴赫平均律第一首,如同她一样清纯。
从那一刻,爱就开始萌发。
他说他读懂了她的美,可她什么也没有说。
他每天晚上都会在她的起居室,说些独白。
有一次他提到喜欢海,因为大海最宁静,要用心去听。
她每天都会骑车经过那片大海,隔着铁丝网,大海也不语。
他对她表白过,说非常高兴认识了一位沉静的小姐,他不是说过吗,喜欢海因为宁静。
这就是我爱你啊。
她句句都听在心中,但仍不语。
他去海边找她 ,即使为她捡起掉在地上的小鱼,她也不曾说声谢谢。
她情愿悄悄去他房间,闻他的围巾,趴在床上感受他的气味,偷看他的信件,也不愿与他对话。
直到有一天,她知道他将遭遇危险,急中生智,她第二次弹起了巴赫,这一次的曲子很急促,吸引他,避免了灾祸。
他明白,这已是最好的回应。
他要走了,去俄国,死了很多德国人的俄国。
她好几次嘴唇嗫嚅着。
最后只说了“Adieu”。
这不是“再见”,是“永别”。
第一次对他说话,却是永别。
他走后,不知生死。
他走后,她一如既往的沉默。
不同的是,她加入了法国抵抗组织。
把这段情,深深的埋在了音乐里,深深地埋在了自己的心里。
她是对的,一直不说话。
是啊,还能说什么呢?
每个个人,都是时代的傀儡。
无奈的,不仅仅是爱情。
2006.5.17 每周三的晚上CCTV-6的怜香惜玉剧场会播一部不错的电影,而且配合夜深人静的气氛,一般都是温婉的文艺片。
《沉静如海》是一个月前播的,第一次看到就让我很喜欢,有关战争,情感,还有音乐。
但和《钢琴师》很不同,虽然后者很震撼,我却始终不那么喜欢。
如海般沉静寂寞,亦如海般激流暗涌。
片如其名,是一种清冽沉静的风格,散发着带着古典气息的精致。
海岸线边宁静优美的小镇,淳朴友善的居民,简单朴素的生活……有一点不同的是那是1941年的冬天,苏德战争的前夕,其时法国早已沦陷,没有世外桃源女孩和军官之间,自始至终只有一句对话,是在最后,女孩从房中冲出来,军官收回踏向车门的脚步,两人只有目光的凝视,许久,女孩哆嗦着嘴唇,“再见!
”她说。
一名法国军官住进了一户只有父亲和女儿二人居住的法国人家,强行征用,从一开始就昭示了一种敌意的对抗,有关民族,有关国家,有关阵营之间的势不两立。
那个纳粹军官是否双手沾满了鲜血是我们不可得知的了,但他是彬彬有礼的,热爱音乐,热爱文学,甚至他还是充满温情的,向往幸福和谐的生活,而且年轻,英俊。
然而在那样一个年代,个体的独特性是一定要被忽略甚至抹杀的,这没有办法。
假如你看过《广岛之恋》或者《午夜守门人》,就会清楚地知道一意孤行的惨烈后果,人性并不是能超越一切的,在那样感情受创的情况下看《沉静如海》,觉得这部片子很不错。
很真实。
如果见过大海,你会知道海面的平静很多时候只是表象,掩盖的是处处的激流暗涌。
每个人心底都有对祖国的热爱,任何个人的喜怒爱憎在如此崇高宏大的情感之下又算得了什么?
女孩让家中的钢琴尘封,发誓不再弹奏巴赫的作品。
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对抗,尊严让他们选择缄默,无言,有时是爱,有时也是恨。
尽管军官看起来不象个飞扬跋扈的入侵者,他每日早出晚归不忘礼貌地问候,他真诚地恳求允许他共享温暖的炉火,他善意地邀请女孩上车载她一程……然而,总是无声地被拒绝,他们只是当他不存在,骄傲和高贵并不只是胜利者才拥有的。
什么都可以被拒绝,可自己的内心又怎能轻易地被拒绝?
圣诞之夜,女孩回家,带着糟糕的心情,跟她学习钢琴的犹太小孩一家因为恐慌而逃离,小镇更加人心惶惶,这使她再次以敌意的眼光去审视家中的入侵者,也许更让她矛盾的是如何去审视自己的内心。
女孩悄悄走进军官的房间,看他的家信和照片,抚摩他用过的每一件物品,在他的床上静静躺下,似乎能感受到他的气息,一切都如此真实和亲切,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安然睡去,一切又都如此陌生而短暂,女孩在最后匆匆离去,躲在门后倾听,那是如何矛盾挣扎悬殊迥异的两种情感啊。
对于小我之爱来说,拥有了才会失去,所以看起来很多时候不爱比爱更幸运。
然而不对,因为爱或者不爱实在是很难控制的因素。
也许该怪罪于音乐,这个号称能直达内心百分之百真实的东西比上帝更普爱众生,不合时宜地出现,“我记得我来那天你弹奏的美妙乐章”,军官对女孩这样说,他说自己是来自小城的专门作曲的音乐家,因为家族世代从军的传统应征入伍,来到他热爱的法兰西,他每天晚上都会在起居室里呆上一会,对着父女俩谈谈自己的热爱,理想和其他,他是真诚的,尽管面对的是深深的沉默。
如果你相信一个眼神都可以坚强地负载起彼此未知一生一世的那种一见钟情的浪漫,那么女孩和军官之间悄悄产生的感情还需要更多的理由来解释吗?
或许可以将想象放远一些,但是会失望。
法国式的浪漫不仅仅是《芳芳》般的俏皮清新,也可以深沉含蓄犹如大海一般无声无息。
片中两人之间第一次正面接触是在那个晚上之后的第二天,军官无意知悉了女孩的心事。
在那条通向海边的木板小路上,女孩在这头,军官在那头,然而什么都不曾发生,女孩轻轻侧身绕过,走了,却在不经意间打翻了盛鱼的竹篓,她拣得忙乱无措,这时伸过来一双手,这一次她没有拒绝他的帮助。
她抬起头,目光接触到他,很快移开视线,怕他读懂她的心。
可他读懂了,在她眼里是种想爱不能爱的无奈,和他一样。
尽管手指都不曾互相触碰,这一段却被处理得充满张力,含蓄深情,有如初恋时的心跳。
干脆牺牲情感,把爱扼杀在心底。
如果没有那次意外,也许一切会更淡然无痕。
那一天,法国地下反抗组织的刺杀行动无意中被女孩看到,她的朋友们在军官的汽车下安放了炸弹。
她不能说,不能出卖朋友,背叛国家,可她不愿看着他死,又该如何选择呢?
许久未曾响起的急促的钢琴声突然响起,拉回了军官走向门外的脚步,他吃惊地看着她,她眉头紧皱,眼里噙着泪水,终于,一幕血肉横飞的惨烈场面化为女孩手下钢琴的休止符,军官转身而去,他们更靠近也更加遥远。
影片的结局也很平淡,军官到起居室,和往常一样和他们道晚安,然后他说:“我要去俄国了,立刻就动身,那里很冷。
”女孩在那里看着他,强忍住泪水,直到离别的一刻她也要让自己忍住泪水,因为她不能爱他。
但是她的泪水溢满了面颊,当泪水涌出时,她已经不想再掩饰对他的感情……然后她冲出门外,没有深情的拥抱和热吻,只有短暂的沉默后,四目眷恋的相对,以及女主人公嗫嚅的双唇终于从嘴里挤出的整部两小时内唯一对男主人公说出的两个字:“再见!
”一切象鸟群掠过水面漾起的涟漪,并无痕迹,他可能死在战场上,她可能思念,真实也许就是如此,有着说不尽的缺憾。
最后忍不住要说几句多余的话,沦陷区不一定要水深火热,仇恨不一定要暴力发泄,兵不血刃间也可以传递如此强烈的反法西斯情怀,假如没有战争……故事简单,平淡,节奏缓慢,有足够的余地边看边回味,真正将浪漫发扬到极至的确实是法国人。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一首阿妹的歌《聼海》:"听海哭的聲音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寫封信給我就當最後約定,說你在離開我的時候是怎麼的心情"電影裏的女主角被比喻成海,一開始這海是憤怒的,它要咆哮,可是終于沒有,因爲環境,它只能壓抑自己的感情,接受那個人的到來,所以它變成了一個沉靜的海,在那個人面前,朝夕相處,它發現這個人並不像她想象中那麽坏,甚至... 有很多優秀的品格,而且他們還有著相同愛好,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已經愛上了那個人,最後得知那個人要走了,在分別的時刻它變成了哭泣的海,這分離的痛苦終于讓它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向那個人說了句“再見”,以後它還會繼續平靜的生活,只是帶着那美好的回憶和期盼,等那個人回來,那時它一定不會再做沉靜的海。
其實電影的女主人公雖然一直未曾不回應德國軍官的話,但我們都知道,她愛他,只不過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從一開始她拒絕他的好意,她對德國人從來就沒有好感,到之後她開始願意聆聽那個德國人每天晚上尷尬的告白,她親他的圍巾,躺在他的床上,讀他的信,她不高興別人讀錯他名字的發音,她用bach的曲子救了他,他們都愛bach,這一切細節都在告訴我們她愛他,仿佛是天注定的,在她被欺負的時候,他救了她,她當着他的面把衣服系上,為什麽是當著他的面呢,至少她不討厭這個人了,或者她願意是他來救他,因爲他希望自己喜歡的人來救自己,但是這種喜歡始終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除了最後的那句“再見”,所以難免感覺遺憾,但卻又感覺正是因爲那“沉默”,這份愛才那麽特別,看完電影我感到這是一份“甜蜜”的愛情,卻“說也說不清楚”,也許“這就是愛”吧。
大海之所以寂静,不是因为没有风浪,而是因为隐藏在平静无波的表面下的,是一颗跳动而挣扎的心。
我不愿称它为爱情片。
它不是的,它是一种更深的,一种静谧,一种反抗。
面对德国军官的借宿,爷孙是沉默的,只有沉默。
他们以沉默来反抗,以沉默来表达。
前夜查探情况的亲兵是无礼的,面对这样的无礼,他们可以轻易表露出愤怒。
这是被占领人民的尊严。
这样的愤怒是有理有据的,是没有精神负担的,是心安理得。
但面对维尔纳的彬彬有礼,这样的不屑似乎失去了理由,成为了道义上的必然而非心灵的主动。
他的礼貌使迫在眼前的国破家亡显得不那么真实。
是他的民族屠杀了法兰西的同胞,但似乎,又不像是他。
他恭敬地进门,礼貌地问好,及时地表示歉意。
对纳粹的仇恨依然存在,然而对于爷孙来说,面前的这个军人看起来与想象中憎恨的形象如此陌生。
他对法国的热爱溢于言表,他在同伴前言辞激烈的维护法兰西民族的尊严,他弹奏巴赫时的温柔,他看向女孩时的深邃……也许,如果不是战争,这个从德国来的音乐家会与他们愉快地交谈。
可是没有也许。
1941年的法国已经沦陷,纳粹的旗帜飘扬在这个宁静乡村的街道上,这片土地原先的主人被迫接受了二等公民的命运。
法兰西的尊严被践踏,维希政府卑躬屈膝地成为了纳粹统治的傀儡,而无处不在的德国士兵则割裂了百姓平静的生活。
作为一战的老兵,爷爷和孙女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至亲。
对于德国人,他们是憎恨的。
但是他们无力反抗,至少现在不能,至少当面不能——维护尊严的唯一手段,只有沉默。
高贵的沉默。
它是国破家亡下无奈却坚定的反抗,它是对法兰西民族不能言明而深沉的爱。
面对维尔纳的寒暄,爷爷凝视着书页,妮安娜偏过了头。
这是他们无声的抗拒。
不可否认的是,维尔纳是吸引人的:他有着英俊的外表,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持着无可挑剔的礼节,因家族传统和国家忠诚参战,而对法国的命运有深深的同情。
他与肆意嘲弄的亲兵,与刻意刁难的军官截然不同。
他是真实的,有着柔软的一面。
然而他所有美好的品质,在战争的残酷和民族宿仇之间,变得不可接近。
出于本能为他的触动,成为一种道德上的禁区。
这样的矛盾,让爷爷始终以无言相对,让妮安娜尽管心动也只能无声凝望。
他们的欣赏,停留在维尔纳独白时的倾听,停留妮安娜听到一句“圣诞快乐”时的沉默,停留在被泪水模糊的双眼,停留在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
灵魂已经为他们做出了选择,而历史的伤疤却成为无声的枷锁。
看到抵抗运动成员安放炸弹的妮安娜出于爱国而不能出声,出于私心又不愿眼睁睁看维尔纳走向死亡,便只能用巴赫的曲子和挣扎的双眼留住他。
一声巨响,几声微弱的求救,然而二人之间只有沉默,还是沉默。
此时的沉默,是克制,是压抑,更是矛盾。
以沉默反抗,以沉默同情,以沉默共情。
所有的情感在故事尾声的“请进,先生”中到达高潮,在妮安娜的一句“再见”中化为永恒。
沉默被打破,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悲伤。
如海的沉默是被占领人民出于道义的反抗,而打破沉默则是情感驱使挣扎后的坦白。
战争,把三人困在沉默的局里,无人要求的尊严,无人围观的矛盾,却以小见大,反映了二战时法国被占领地区人民与人性的斗争。
萨特在他的文章《被占领的巴黎》里写道:……当他们(德国军官)彬彬有礼地拦住我们,向我们问路时,对我们中大部分人来说这是惟一与他们说话的机会,我们更多感到的不是仇恨而是不自在;说明白了,我们不自然。
我们想起自己下给自己的不容改变的命令:决不同他们说话。
但是,面对这些迷路的士兵,一种古老的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我们身上复苏了,另一个上溯到我们童年时代的命令要求我们对别人的困难援手相助。
于是我们就根据当时的脾气和情境做出决定,或者说“我不知道”,或者说“走左手第二条街”。
无论哪种情况下,我们走开时都对自己不满意。
……该怎么办呢?
敌人的概念只有当敌人和我们之间隔着一条火线时才是坚定、明确的。
”敌人、朋友,恶人、好人……这些黑白分明的概念似乎模糊了界限,而对单个人的恨与爱似乎一时间都难以找到理由。
这样的迷茫和迷茫下的服从,造成了被占领的四年里无数巴黎民众的自我麻木,也间接导致了战后法国的价值迷失。
这样的道德困境整整四年笼罩在占领区的上空。
在我看来,这样的挣扎心态也正是《沉静如海》所想表达的主题。
爷爷和妮安娜选择了沉默这种方式来反抗他们无法抗拒的残酷统治,而正是这种沉默,展现了他们面对维尔纳时的纠结与矛盾。
战争将人置于这种困境下,而《沉静如海》用看似平淡的笔调和寥寥几句台词,刻画出了那个年代里个体的崇高。
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我很高兴见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和一位默默无语的小姐。
”海的沉默,是无声的告白。
是爷孙对祖国的爱,是维尔纳和妮安娜之间的朦胧,是战争给人套上的道德枷锁。
它之所以寂静,不是因为没有风浪,而是因为隐藏在平静无波的表面下的,是一颗跳动而挣扎的心。
爱如深海,仔细倾听,你会听到我爱你……他是德国军官,她是法国女孩,他们之间横亘着占领与被占领的对立,那个寒冷的冬夜,随着那首巴赫的前奏曲,他轻轻地推开房门,有点儿拘谨,彬彬有礼,谦和沉静,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她嘴角微绷,警惕地望着他,一言不发,可是那个瞬间,琴声如檐上的雨滴,一下一下敲打着心扉,仿佛于静夜里听到一朵花开的声音,他们就这样相遇了。
她的房子被强行征用给他,这样的相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愉快的,失去祖国的庇护,她和祖父没有力量来阻止,他说他很抱歉,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愿,如果能选择,他是不会来打扰他们的。
她和祖父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安静地接受了这样的敌意,他理解他们,他喜欢忠诚于自己国家的人。
每一晚他回来时都会到客厅里道一声晚安,礼貌地保持距离,不做任何可能冒犯他们尤其是她的事,她对他从抗拒慢慢变成了期待,听着他的车开进院子,听着他的脚步声在走廊中响起,她总是将头埋在书里,从不回头看他,可是每次他走近她时都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停掉了,只剩下他和她的心跳声。
他偶尔会到客厅里和他们一起取暖,他说他热爱法国的文学,多么伟大壮阔的民族,他说他喜欢德国的音乐,那么多了不起的音乐家,比如巴赫,他说在一战中他也失去了父亲,他说战争中我们都失去过亲人。
她还是沉默,他似乎也习惯了,自言自语,她慢慢地了解到,他是一名作曲家,他并不热爱战争,参军是因为家族传统。
他说他喜欢海,海是宁静的,不是海浪,而是更深处的东西,你要学会倾听。
说这些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望了她一眼,她垂着眼帘,攥紧手里的书,她知道他是在说给她听,他也知道她在听。
战争里的爱情是如此奢侈却又如此渺小,不管有多么不可能,爱情就像春天泥土里的一粒种子,悄悄地发出芽来,圣诞夜她穿上最漂亮的裙子等在客厅里,他走到她的身后,却只敢轻轻抚过她的椅背,他弹起了那首前奏曲,说“圣诞快乐”,然后离去,她第一次走进他的房间,轻轻地躺在他的床上,却又在听到他回来时慌张地跑掉,一门之隔,他们彼此倾听着却都没有勇气打开那扇门。
他们不敢触碰那颗爱情的萌芽,太多禁忌,就如祖父说的那样,远离炉火,不要让木材白白地烧掉,在国仇家恨面前,爱情仿佛轻得一口气就能吹散,注定是一场飞蛾扑火的虚妄。
那个发现炸弹的夜里,她纠结徘徊,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她不能背叛国家和同胞,但她也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他去送死,他要出门时她忽然弹起激烈的钢琴曲,从他来之后她就不肯在家里弹琴,他知道她有话要说却不知道是什么,爆炸声响起时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她,在那一刻,他明白了,他和她,没有去路。
她和祖父侥幸从纳粹手里安然脱身,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保护她。
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刻,他拎着行李想默默离开,可是她的祖父叫住了他,他说我要走了,可能是苏联前线,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可是那里很冷……她依然沉默,眼泪断线般地掉落,他望着她,说“再见”,她追了出去,泪流满面,说出口的却只有一句“再见”,这是她第一次同他讲话,他似乎想笑又似乎想哭,转身上车,从此永别。
我有多希望他哪怕只是牵牵她的手,不枉费这场相遇,不枉费这场相知。
之后的他们会如何?
谁能知道呢?
很大的可能是他会死于苏德战场,她也可能会死于地下抵抗活动,乱世中他们都只是汪洋里的一片浮萍,战争和命运裹挟着他们漂向未知的充满危险的未来,可是总会忍不住想象,有那么一种可能,战后的某一天,他再次出现在她的门外,一切都过去了,他们终于可以一起静静地倾听大海的声音,在最深处,有那句“我爱你”。
爱是什么?
是所有的欲言又止,是伸出去又缩回来的手,是我走向你时比脚步更狂乱的心跳……如果不能再相遇,我想让你知道,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我相信你都懂……
超级超级超级虐心的一部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全程女主就对男主讲了一句话,第一句话也是最后一句话,泪流满面的跟即将奔赴苏维埃前线的男主说“永别了”,想起来席慕蓉的送别,“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最后男主被派往俄国,我觉得这或许是他自己所要求的,否则他将要与法国为敌,和自己心爱的女孩成为敌人,迫害女孩所热爱的故乡。
所以他宁愿死在俄国战场,也要坚决抵抗着法西斯的行为。
他可以说是尽自己最大努力、用生命向女孩证明自己的立场。
这段还未说出口就已结束的爱情依旧感人
换个时代背景肯定多给几颗星,无法想象法国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脑子里想的什么,一个法国女人变态一样的爱上了强行征用自己家的德国军官?法国男人反而被当成反派拍成了qjf?看这种电影没法不带入中日,带入中日就觉得这电影太恶心,另一部让我这么恶心的电影是最后的莫希干人;堪比韩国waf爱上日本军官、集中营犹太女爱上纳粹军官;给男主搞个反战人设再给女主弄个反抗彩蛋依旧依旧拯救不了的恶心;不要说德国占领法国没干什么坏事,没干坏事能被人装炸药?二战后法国人怎么对待那些跟德国人交往的法国女人的?
觉得没有老板的意境
珠玉在前也敢加这么多戏,海的沉默一点也不“沉默”。
留不下映像的拖沓的玛丽苏
老套、玛丽苏、半点不如色戒//美术还是很美的
战争的残忍在于无数人伤亡离散,而其冷酷在于把原本并无私仇的双方放在了国仇家恨的敌对立场。立场如千钧压制着爱情,爱情依然会滋长,可惜幼苗被掐死在萌芽状。天哪我简直爱死德国军官一脸英俊又有礼的禁欲气息了,哪怕你发际线后退如此严重…姑娘满眼都是戏,告别场景我差点就泪了。伟大的柏拉图
占着话语权的自白总觉得别扭,真的沉默可能还更禁欲一点。
感觉分数有点虚高了,和那些知名的上九分的二战题材电影差距明显
喜歡他的態度,還有不急躁的影像,但是情緒沒對上。
人们用两种方式打破国界,时而用战争,时而用爱情。
她骑着单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离开的犹太居民,窗边的天竺葵,记忆中那个眼神深邃如海的男人。再也不会有人那般含蓄深情地弹奏巴赫,在海边轻轻地替她捡起掉落的小鱼,停留在她房门前欲言又止的哀伤,也不会再有如此克制却热烈的目光落在她身上,静如止水的温柔。冥冥之中,尘埃落定
军官好~~~~~~~~~帅~~~~~~~~~~~~啊~~~~~~~~~~啊~~~~~~~~~
算
女主被表哥猥亵时却被男主返回打断那一刻,男主嘴角抽搐,隐忍克制着愤怒,(整部片子唯一一个片段显现出男主作为军人有好胜雄性的一面,其余部分都更像一位文青),且满眼担忧,但却未动手殴打表哥,甚至也未发问女主是否没事。这是一种爱情中的单恋的自卑,男主明白即便他能知道一切在发生什么,但是他也没资格介入这个国家,这个家庭,这个女人的生活上的悲欢喜乐的私事。
我对二战实在没什么感觉,没有那方面的痛苦认同感。男女主角如果不是这样的方式相遇该多好~钢琴曲的桥段太赞了!
战争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如果觉得她加入反抗组织是为了听到他的消息,那么也太小瞧这位沉默不语的小姐了。
新版更有人味,但旧版更有力,若没有那些看似乏味絮絮叨叨的了解,怎会允许你走入我心。20170519
帅得抽筋~囧
的确中式情感逻辑
感觉很对路,让人又一次领略到了种族主义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爱情的力量也只能自叹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