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评论家和厨师相伴走过了二十多年,漫长的时间在做菜、吃饭之间过去,他们是同事、知己、恋人,唯独没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夫妇。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夫妇”关系,也许就是导演陈英雄想要打破的吧,他正在东方男权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之间寻找平衡。
即便是在拍摄一部法国电影,他也永远是怀望故乡的,那些宁静的、禅意的、含蓄的镜头描述了一个东方式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关系,男性抛头露面、大声评论、百无禁忌,女性生性腼腆、不喜交际、埋头苦干,在一蔬一饭中平淡度日、默默爱着。
又是充满个人主义思想的碰撞,即便他们是这样的相处方式,仍然充满了自由、平等与尊重,彼此之间的欣赏和认可,工作之中的互相配合,拒绝婚姻的独立行走,让他们的关系——在美食评论家多丹与厨师欧仁妮的势均力敌下得以并肩而行,而不必让妻子的身份依附于丈夫的存在而绑定。
高光是在最后一刻,当欧仁妮问多丹:- 我是你的厨师还是…你的妻子?
- 我的厨师
也许这是陈英雄终其一生在自己出身和所获得后天教育之间找到的和解,毕竟在《青木瓜之味》(1993)里面的男女关系,答案是以男性钢琴家主人教育女佣梅读书写字、怀孕结婚而结局。
当然了,英文译名the taste of things确实更接近陈英雄的风格和在六十岁之际的心境吧,things涵盖了无限表达,有了一点世事无常,顺其自然的意味。
我常常觉得男人对浪漫过敏,但我始终愿意去捕捉那些台词里的小小浪漫:- 但是夏天的太阳…我喜欢它在我身体上的灼烧感,就像我每天处理的炉火余烬- 我明白的
- 我们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二十多年,你是如何保持对我的恒心和毅力?
- 圣奥古斯丁说过,幸福,就是继续渴望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
看了一个片子《法式火锅》,法语是La Passion de Dodin Bouffant,直译过来是“Dodin Bouffant的热爱”。
Dodin Bouffant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有想象力的美食家,也很擅长烹饪,有一个和他一样热爱厨艺且极其有天分的主厨。
在影片开始的半个多小时,都是他俩带着两个小学徒不慌不忙的做菜过程。
场景是19世纪末一个城堡里的厨房,宽敞明亮,处处鲜花(喜欢花的真该好好留意那些插花,有种毫不费力的自然和美),炉火温暖,巨大的灶台和料理台,足够好几个人从容地操作。
所有人的动作都精确、优雅、一丝不苟。
每一道菜都十分复杂,运用的食材众多,需要好几道程序。
虽然做菜过程很长,但实在是赏心悦目。
看完了有点迷惑这个Dodin Bouffant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似乎没有餐厅,也不对外营业,只是身边有一群食不厌精的好友,他也乐于做饭给他们吃。
真有其人吗?
查了一下,原来这个电影是根据一部法国小说改编的,作者是Marcel Rouff,小说原名叫La Vie et la Passion de Dodin-Bouffant, gourmet(美食家Dodin Bouffant的生活与热爱),出版于1924年。
小说里Bouffant是个很富有的美食家,生活几乎完全围绕着寻找、准备和享受美食展开——这样的人设,又住在风景优美的法国乡下,去天堂也不换吧。
小说里Bouffant原来的主厨去世了,他花了很长时间寻找下一个主厨,因为他的标准奇高无比,几乎没有人能达到他的要求,直到他遇到Eugénie。
在影片开场,Eugénie就已经和他相伴二十多年,是他的主厨、知己和情人。
Eugénie和Dodin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在二十多年共同度过的日子里,他们早就成为世界上联系最紧密的伴侣。
白天,通过一起研究食谱和烹饪,他们心意相通。
夜晚,有时他会去敲她的门,她也总是欢喜地迎接他的到来。
但是她不愿意接受他的求婚,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保持关着门的权利。
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女主人公有着相当现代的灵魂。
在影片末尾,镜头绕着厨房摇动一圈,最后停在他们身上,黄昏美妙的金黄的光线笼罩着他们,她问他:我是你的厨师还是你的妻子?
他回答:我的厨师——这是对她作为独立个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
两个人,通过共同热爱的事(不论这是什么),在庸常生活里保持对彼此的激情和爱意,真是非常动人。
主演Juliette Bioche和Benoît Magimel也曾是恋人,在分手二十多年之后合作,那种幽微的默契还在。
这个电影对法国传统美食有地道而正宗的体现,等我看完发现导演是陈英雄,真是很惊讶。
我以为这一定出自法国导演之手呢。
不过查了一下他12岁就去法国了,也算是个法国导演啦。
陈英雄的片子我以前一部都没看过......这次被他影片细腻优雅的美感打动了。
看来得把他别的片子也看起来。
影片可以说是为传统法式的美食而生,又十分唯美和纯粹。
我读过《纽约客》作者Bill Buford的书Dirt,他在里昂的星级餐厅的后厨实习过,揭示的是更为真实的美食背后的世界:忙碌混乱紧张劳累,等级森严且歧视女性。
而在这个影片里,Eugénie算幸运吧,她只需要对一个认可、欣赏和尊重她的男人负责,做饭时候一滴汗没有。
电影自然也不会呈现乱糟糟的备菜过程和装满用脏的厨具餐具的水槽......所以,观众享受场景和氛围的美就好啦,难怪得了戛纳的最佳mise en scène奖。
片中美食如果深究起来可以写个几万字。
有个特别有趣的片段是几个老饕围在一起吃小鸟,吃的时候把餐巾罩在头上:
我查了一下,这种小鸟叫ortolan圃鹀,是一种会唱歌的小鸟,很早以前就被视为一种无上美味,据说大仲马和拿破仑三世都很爱这道菜。
传统做法是抓到小鸟后白色小米喂胖它们,然后浸在白兰地中淹死,接着调味、拔毛。
影片里显示了这种小鸟做的时候用热油不停地浇熟。
吃圃鹀的确有特别的仪式,就像电影表现的那样,要把餐巾罩在头上,一口吞下小鸟。
这样一是为了封住香气,二是不然别人看到自己咀嚼的样子。
法国大厨Michel Guérard曾经形容这道菜:“它被包裹在肥油之中,有榛仁的微妙口味,趁热一口吃下肉质、油脂和细小的骨头,感觉就像进入了另一个空间。
”现在这道菜在法国已经被禁止了,因为小鸟的生存状态堪忧。
我希望小鸟能快乐地活着、鸣唱,不要成为老饕们的盘中餐。
其实我更感兴趣而且跃跃欲试的,当然是片中的甜品。
影片里介绍了一道甜品叫omelette norvégienne,以前从未听说过。
字面直译是挪威煎蛋卷,简直跟实物没有半毛钱关系。
它的做法是把海绵蛋糕和冰淇淋分层叠加,然后外边抹上打发得比较硬的意式蛋白,裱上花,最后用高温把外边的蛋白烤一下。
影片中说因为蛋白的导热性比较低,所以即使在烤箱中烤过,也不会融化里边的冰淇淋(我估计火候会很难掌握)。
在端上桌时,还经常会浇上君度酒这样的烈酒烧一下,吃的时候就有热的蛋白霜与凉的冰淇淋混合的口感,再加上弹性丰富的海绵蛋糕,啊,想起来就觉得应该十分美味!
片中的小学徒Pauline形容自己吃第一口的感受:我都快哭了。
网上有许多版本的食谱,当然也有简单些的。
我找了一个看起来最靠谱的,但步骤多达51步!
而且冰淇淋还是买的,不是自制,否则就更加繁琐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https://www.meilleurduchef.com/fr/recette/omelette-norvegienne.html
在去年,跟《坠落的审判》《完美的日子》《利益区域》《怪物》《枯草》等等瞩目电影竞逐金棕榈的,有一部《法式火锅》,光听名字似乎没有多少深刻内涵或张扬锋芒的电影。
实际上也没有。
不过这里说「没有」,还是得结合两个方向来看。
第一个方向关乎内容,《法式火锅》并没有太大的叙述野心。
在最明显的脉络上,它更愿意聚焦美食家多丹和厨师欧仁妮相伴二十多年后的生活,尤其是那种爱而不婚的微妙状态,甚或愿意花最多的笔墨,包括开篇三十分钟的关键篇幅,引领观众在欣赏一道又一道美妙佳肴在城堡厨房里被炮制,然后被品尝,被赞赏。
以美食为名的电影,也算是点了题。
如此细腻、优雅地呈现一顿高规格家宴私厨的制作,任色香味齐全的食物对视觉、嗅觉、味觉实现全面诱惑,它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电影极其重要的内容组成。
如此这般的电影,可以非常粗暴地说没有在内涵上过多钻研,或者经营。
这时候就要谈到第二个方向,即电影是否一定要有所谓的深刻内涵,尤其是在戛纳主竞赛单元这么一个舞台上。
答案自然不是。
而且,陈英雄这部新作非要分析的话,也不是没有任何涵养与指涉。
这里更想要强调的,是《法式火锅》并非一部多么刁钻、多么「高级」的电影,但它是一部让人愉悦的电影,而愉悦这种自打电影诞生就被津津乐道的体验,如今在很多时候,已经被充斥所谓批判思维的我们所忽略甚至贬损,导致观看电影成了捉虫找茬的挑剔经历,充满不耐烦的苦痛。
客观上,《法式火锅》想让人从这种煎熬里解脱。
谈谈情,做做饭,十九世纪末不疾不徐的节奏,城堡充满阳光的暖热,外头虫鸣鸟叫的闲适,演员气质对镜头的滋养,陈英雄游刃有余的美术品味,都构成了愉悦的表达和审美的价值。
简而言之,愉悦是美赋予的。
食物、人物、景致、天气都在镜头下表现得非常漂亮,几乎到了让人屏息凝视的地步。
曾经在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学院修习金牌学科摄影技术的陈英雄,对于构图、光线、色彩等方面,确实造诣很深。
1993年让他声名大噪的首作《青木瓜之味》,捕捉美感的超绝能力率先惊艳影坛。
《青木瓜之味》这位法籍越南裔导演直到八年前,才头一次拍法国故事。
《爱是永恒》跳出此前频繁触及底层叙述的亚洲路数,对准了优渥阶层,莹润、饱满地表现非常法国、非常贵族的生活图景。
尽管故事不够精彩,哪怕跨越三代女性百年的悲欢,都难免显出空泛,但是至少还有个足够难忘的富丽壳子,传递观众一种宫廷画师般的代入视角。
《爱是永恒》蛰伏许久后才推出《法式火锅》,陈英雄很大程度上是在衔接并超越《爱是永恒》,也许还带有一点修正的构想。
他在法国的趣味是对有闲一族相对古典的观照,他们更富有大众印象中的法式风情,那种可以无限放大却不让当代人生厌的雅致风韵,无论男女,都可以干干净净地呈递出来。
甚至是城堡里的女佣,以及女佣务农的家人,包括他们所处的场景,都至少有素雅、简约的美学凝聚。
总而言之,这是一幅幅抽离了脏污与繁琐的生活图景,虽然涉及到做饭、种田,但是不会有洗碗或者施肥那种脏污的具体劳务。
年过半百后的陈英雄确保观众在他开辟不久的法国近代历史领地,有取之不竭的美学享用,非常纯粹的,不带负担的。
作为一个十分强调「电影语言」的导演,他觉得当今九成电影都只有描绘,而没有电影语言,这就是他一以贯之的其中一部分独到语言,毫不含糊地捍卫精细的漂亮,再在这个基础上舒展、表达。
《法式火锅》通过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做饭过程,稳固树立起相当专业的美食家多丹和厨师欧仁妮,这种专业性确保了美食通达人心的可能,也在无间合作里,表现出他们共同的专注、热爱,以及由此滋生的默契和火花。
不需要过多言语的交代,观众都可以顺水推舟地认定他们之间的浪漫关系,这是电影相对幽微而又美妙的地方。
实际上,除了角色设定,主演伯努瓦·马吉梅尔和朱丽叶·比诺什在1998年至2003年,确实是一对神仙眷侣,并且生了一个女儿。
马吉梅尔说过,有时在片场会感到恍惚。
这恍惚糅合了戏里与戏外、过往与当下,既符合,又加持了角色亲密交心又保有疏离的关系。
而随着剧情发展,故事开始出现一些相对现代的转折。
欧仁妮在跟多丹相伴的二十多年,原来多次拒绝了对方的求婚,唯独是总给他在夜里留门。
她说起人生中两次极大的欢喜,是想着他要推门进来的时候,他正好这么做了。
我们在法式浪漫里看了很多爱情关系中的势均力敌,也看到了很多女性特别光芒四射的独立与清醒,这让婚恋一如电影竭力营造的风情,过滤了许多功利算计,更让人在信服的逻辑里期许故事的后续。
二人细水长流的相处,既有这种法式浪漫,又有东方趋于普遍的含蓄,这对上了陈英雄独特地域背景杂糅的特质。
他们似有还无的爱百般浓烈,靠的是厨房里的横肉、浓酱、猛火、热气来传递,菜单的编排,配方的设计,各种谜题都只为对方设置和揭晓,交锋就成了不言而喻的调情。
陈英雄的电影,从不避讳日常物事与情欲的纠缠。
像是多丹照顾生病的欧仁妮时,给她做菜求婚,牡蛎与籽,软果与花,都有许多悱恻的心思。
一如早年果籽繁多、汁液饱满的木瓜,在《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等电影里,跟青蛙、蝌蚪与沾露的花朵等各种意象一起,充满性的指涉,还有由此联结的欢喜。
所以又很容易想到两个宛如名画的场景,一是欧仁妮在恰到好处的暗光里背着身子舀水洗澡,二是她面向里屋侧躺裸睡,除却多丹同样安静的靠近与触碰,还有清洁时欧仁妮回眸的一笑。
中年人多丹在求婚成功后歌颂秋实的美好,期待开花结果后共同过冬,而欧仁妮哪怕病入膏肓,也笑言自己身处盛夏,活力无限。
于是他们共同谱写的美食宣言依然充满美的热度与广度,这是让人心悦诚服的。
也于是一旦欧仁妮消失于镜头里,电影的看头就要消散许多。
等到生离死别的遗憾关头,「法式火锅」作为他们未能真切联手拆解的巨大难题,凝聚了电影哀而不伤的表达。
细想他们至关重要的一次对话,她问他,自己是妻子还是厨师,他含情脉脉地回答「厨师」,电影许多散落但丰沛的情感,会迅速聚拢起来,冲击观众情绪的阀门。
话说到这份上,我们可以理解电影的内涵,明面上,大体上,都止步于此。
不是不能深挖下去,譬如十九世纪末的法国背景,阶级分化的生活,男性群体习惯性的高谈阔论,女性哪怕处于职业需要的幕后环境,情爱游戏里的让步与顺服,男人在失去控制后的失控等等,完全可以放大来观看与反思。
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动作都难免有些捕风捉影的无趣,像是在一个艺术品里极力寻找裂痕,最终波动更大的,反而是自己的内心。
而它比《爱是永恒》要好很多的地方,在于观众没有这种必要,甚至没有这种心思,后者是忍不住要去理解意图,剖析深意的,奈何这些举动之后,只觉得更加空泛得无趣,甚至陈腐得乏味。
可以说,非同凡响的美又予以电影一块免死金牌,哪怕故事厚度与深度不足,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毕竟有些电影天生就是为了让人愉悦的,而这与剧情的悲喜走向并无紧密关联,颇为「超脱」。
但是,免死金牌很大程度上是由陈英雄的前两部享誉国际的佳作赢来的。
最终《青木瓜之味》和《三轮车夫》就像是某种黄金锁,给了初出茅庐的长片导演天才级别的瞩目度,却也在他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带来各种反衬的苦闷。
《三轮车夫》导演当然可以,甚至理应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跳出舒适区,发挥自己更大的可能,但当我们看着陈英雄从越南,到亚洲其他地方,再到法国,除了美轮美奂的镜头语言愈发精进,已经不剩多少意气和锐度的时候,有时也会觉得遗憾。
当年以西方视角插入藕断丝连的东方土壤,他可以在破落的环境里充满灵气地体现经济上、情感上的贵气,哪怕暴力滋生,贫穷蔓延,悲剧鼓荡,个中蓬勃的生命力,谷底反弹的诗意,都能随着燥热与潮湿的气候把观众紧紧包裹。
但当欧仁妮隔空颂扬的《夏天的滋味》成为历史,陈英雄有点趋于分隔哀伤表达与美学追求,接下来的《伴雨行》《挪威的森林》,偏向于伤情的耸立,再之后的《爱是永恒》《法式火锅》,则侧重于美学的构建,很难再见到两者大师级别的交融。
《夏天的滋味》对于导演而言,电影里曾经流露出的疏离、怅惘、挣扎,能够在生活中烟消云散,即便是要牺牲掉电影的深邃表达,大抵也还是值得庆贺。
反正这么美的电影,也实在没有多少人能够拍出。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你是厨子,不是妻子。
欧仁妮如释重负。
电影里面的欧仁妮是一位手艺出色的厨师,她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为美食家多丹工作。
他们的感情日渐深厚,最终发展成一段禁断不可言说的恋情,两人一起做出了很多令世界上最杰出的厨师都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
当欧仁妮拒绝多丹的求婚后,多丹好似意识到什么决定开始为她烹饪。
开篇是将近半小时的厨房戏,每个出现在荧幕上的人都有着自己要忙的事情,他们之间独立又交融,犹如酥皮龙虾汤烹饪时煮开的冒泡的奶油淋在上面时候的适配伙伴,多个长镜头连着看上去像一副流动的法式庄园劳碌图,这不也正展示了二人的平时的相处环境、氛围。
食之味也,人之欲也。
讲的是烹饪,还是多丹和欧仁妮?
《法式火锅》独特的法国浪漫主义和唯美基调,玩转烹饪与爱情,口感层次丰富又自相矛盾的第一道菜让观众嗅到的是美食背后主人公的爱意缠绵。
怪不得欧仁妮会说多丹就像中国的诗人一样,因为他实在谦卑又风流。
欧仁妮是一位很优雅的成熟女人,她能将菜做好,也能将自己“做”好。
和多丹的感情,很缱绻多愁,她也不懂自己为什么会顾虑,只觉得和多丹之间糊着蝉翼般透秘的薄膜。
她的身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差的,菜做好之后的休憩时光她总是眩晕扶桌。
那天她昏倒在树下,多丹和几位绅士找过来,她恍惚着醒来感叹自己居然没死。
平淡如水的爱情,看似安稳,看似自由。
夜晚里多丹的敲门声,仿佛欧仁妮任性的摇铃,一切都是多丹主动的,拿出泡水罐头的泡梨是,求婚也是,可这么多年来他们任然不是夫妻是情人,看似精彩的厨娘人生实则半推半就,安静又迷惘。
多丹真的爱欧仁妮吗?
看完《法式火锅》之后,这个问题任然困扰我许久。
欧仁妮死后,厨房安静了很多,多丹虽然悲伤却也一如既往地生活、找新的厨娘。
欧仁妮的逝去成为了他喜爱的四季中的一篇夏季标本,永远怀念永远珍藏永远封存。
这也是电影没有在欧仁妮逝去的时候戛然而止的原因吧,因为多丹始终是个浪漫而多情的人,没有欧仁妮他的世界依然转,法式火锅一样做出来。
陈英雄,真的很善于发现生活镜头的美。
《法式火锅》中是他给你打造的低调奢华的围绕着你的朴实生活,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感觉是《法式火锅》最重要的东西,在“食之味也,人之欲也。
”出现的时候,整个电影就放弃了叙事。
他们发生了什么不重要,就像人生中得到的一切终将化为虚无,我们能做的就是享受当下,享受火焰阿拉斯加中包裹的冰淇淋。
法式火锅 (2023)7.72023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爱情 历史 / 陈英雄 / 朱丽叶·比诺什 伯努瓦·马吉梅尔Pot-au-feu法式浪漫🥘 饮食为题,饲以长镜头烹饪前菜,不免联想到《饮食男女》。
同样,《法式火锅》并非仅停留于饮食层面,关于「情感」的思考,才是叙事内核。
长镜头过后,留给观众的真问题是「是过程?
还是结果?
」
或许,注入情感元素的烹饪,既是结果,也是过程。
品味着熬制而成的勃艮第酱汁时,若能细味其中香料,就能在思绪中回溯料理的全过程。
「人类真是唯一一种不口渴也要喝水的物种。
」品鉴葡萄酿制而成的红酒,代表着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待饮食,人类永远乐此不疲,当然也不止于饮食。
多丹的人生哲学在于「细味」。
冗长乏味的王子宴请,「煞有介事,但细看杂乱。
菜品丰富但含糊,既无强调,又无内在逻辑。
徒有大餐之表,却缺了该有的行规,正如无序的长队。
」。
于是,多丹决定以「法式火锅」这道法国平民家宴回请。
在多丹看来,无意义的堆砌没能为细味留白。
欧仁妮与多丹的情感贯穿主线。
不偏爱这金黄的秋色,欧仁妮喜欢所有的季节。
那「第一滴冰涼的雨,第一片雪花。
第一次燃起的炉火和第一朵初春的嫩芽。
」这些每年回归的第一次都让她欣喜不已。
有人说「婚姻是一顿以甜点为主菜的晚餐」,多丹说那未免太可悲了。
他愿意永远当欧仁妮的厨师,分享彼此的美味。
「幸福就是,持续渴望自己所拥有的。
」 烹饪这些小确幸,值得人们“浪费”时间。
看着看着,香味似乎隔着屏幕散发,这让匆忙中未能吃晚饭的我,陷入一种享受的“折磨”。
月下,像任何一个艺术家平日会做的练习画里那样,多丹数不清第几次向欧也妮求婚,也不知道第几次欧也妮拒绝了。
他们已有夫妻之实,不仅互相陪伴二十余年,也一起工作。
这样不就很好吗?
或许寻常夫妻都做不到这样。
欧也妮觉得。
欧也妮作为厨子的二十余年总是在厨房里忙活,不仅要做日常的一日三餐,还与多丹一起工作将纸上的食谱变成现实的美味佳肴。
这天从下午开始她就一直在处理食材指挥女仆为私人晚宴准备,卡好每一道菜上菜的时间,令人无从指摘。
多丹的朋友渴望见到她,可要是要准备一桌为人称道的饭菜,厨房里怎么能没有人呢?
作为一个厨子,欧也妮呆在厨房一直忙活也很合理。
也许成为妻子之后,就无法再拒绝敲门和做饭了。
虽然二十几年来一直是妻子的角色,但是妻职似乎还是让欧也妮害怕。
不知道有多少人困于婚姻中,困于一地鸡毛中,而像他们这样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相伴似乎更好,双方都给彼此一点距离和尊重,距离产生美。
也许他们真的不适合结为夫妻,即使他们终于在多丹的秋天和欧也妮的盛夏有了这个想法,最后也没有成功。
是厨子还是妻子重要吗?
空荡荡的厨房里,爱仍在流动。
(今年百丽宫法国影展看的唯一一部,在巨幕上看什么片都不会难看吧(奶油煮万物的大特写看得我些许不适
#Picturehouse#qawithJulietteBinoche 食色性也,就如同影片内所说的,亚当夏娃也是在吃了苹果后…,整个故事还是不太喜欢,太过平滑与保守,还好最后说的不是“Wife”,几次烹调没有特别强的层次感,可能只有生病那会儿的爱欲感强一些(摸着那个梨和摸着屁股也是比较直白),同样是做饭,阿克谢以食物进行了信仰的飞跃,PTA则用食物表现了一场权力游戏,陈英雄则用食物讲了一个极其平缓的爱情神话(其实能从影片中看出一些讽刺,不太清楚是不是我的问题)。
视觉上,几次手持特写镜头游离在食物与人物之间做的挺好,流畅感很强,远景几人散步的运动镜头和葬礼的远镜固定镜头还是能展现出一些情绪上的对比。
光影比较有代表性,整体呈现出暖色,只有在重病时呈现出冷色调,这也大概能让观众猜到故事走向。
整体剪辑偏碎,非常不喜欢,尤其是开场,感觉大量情绪都被一次次的剪辑中断了,感觉也是镜头没有力量的原因。
(结尾处的光线之门还以为是致敬《搜索者》)听觉上,现场收音效果很好,环境音对于整部电影的作用很强,时不时响起的小动物叫声非常棒。
最喜欢的一场戏肯定是最后的环绕镜头,打破时间的同时也利用两人的对话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
只带了一本书!
不过她说很喜欢
你是不是早上起来匆匆忙忙往嘴巴里塞点东西填饱肚子就行;你是不是工作的时候敷衍了事,认为那些认真工作的人才是最大的蠢蛋;你是不是因为感到孤独,或者年龄大了,又或者怕外界的眼光才终于选了一个“合适”的人去结婚。
你是不是从来都没有认真的做过一件事?
因为生活中所有的事都不值得。
吃早饭这种事,太琐碎,谁会在意?
工作这种事,不都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我拼命岂不是中了他们的计?
结婚啊,不就是搭伙过日子,所谓灵魂伴侣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传达出的生活态度就是我一直践行的生活态度。
当然,电影中的主人公对生活态度的践行比我的还要认真、还要专注、还要诗意,还要美 通过这部电影,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通过朱丽叶 比诺什完美的演绎,我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羡慕电影的女主角-- 欧仁妮。
一个人,一个女人,她将生活、事业、爱情这三个人类最难调和(平衡)的关键要素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她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
朱丽叶 比诺什,简直,是,太美了! 正如欧仁妮所呈现的一样,她们的美不再是春天的懵懂稚嫩,也不是夏天的热烈躁动,当然也不是冬天的静谧萧索,她是秋天的丰厚与喜悦。
当她做饭时,眼神中流露出一个人沉浸在热爱的事物中忘我的喜悦;当她看向宝琳时,眼神中流露出发现天才并愿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的喜悦;当她看向多丹时,眼神中流露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的甜蜜幸福的喜悦 十九世纪的法国我不太了解,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市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多少还有点发言权。
正如我文章一开始所说,有多少人在认真的活着?!
除了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多数人的烦恼又何尝不是自找的。
有了90平米的房子,还想要140平的,于是贷款越加越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想要更高的职务,于是加班越来越多;有了携手相伴的爱人,还想追求更刺激的体验,于是有了情人。
看看我们电影女主欧仁妮吧,明明可以和男人们坐在一起用餐,但是这份“殊荣”她不要,她要的就是尽情享受做菜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本身。
面对男主一而再再而三的求婚,她也不为所动,她对男主说,我们这样朝夕相处已经非常幸福了,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是啊,为什么非要结婚呢。
结婚能为欧仁妮带来更多的什么吗?
她依然是多丹最好的工作伙伴, 她依然是多丹最爱慕的灵魂伴侣,她依然是多丹最敬重的厨师!
其实为自己活的人才是最无私的,也是最快乐的,因为为自己活,所以不会将目光向外,才能有自信不索取, 才能有能量去给予!
一餐一饭一昼夜,将所有的背景、意义和冲突压缩尽,生活可以至简如斯。
只有画面丝光润滑,鸟声啾啾日光流泻。
每一次忙碌的交错默契衔接,一顿顿对坐原来是未知的倒数。
生活的深意在滋味,尝出的或过出的,自品在心。
春花秋实,就让我留在这炙热的夏阳里,炽亮余生。
青木瓜之味以来的陈英雄,每一帧都是回归最具表现力的画面。
《法式火锅》在我看过的所有美食电影中排行第一,独树一帜。
它就是一首劳动的赞美诗。
如同《地心引力》《恐惧的代价》这样专注于呈现动作一般,《法式火锅》专注地呈现劳动和创造的过程。
与所有美食电影不同,它坚持提纯,在预设矛盾后又否定矛盾,在爱情副线中否定爱情,一切让位于对厨子烹饪和食客咀嚼动作的白描。
王子斗厨线,能做到戛然而止不心疼;我们以为女主会锁门,结果男主当晚能长驱直入;新收小学徒,省略了从拒绝到接收的纠结反复;甚至在看学徒端盘子时,我都期待能摔一跤搞点事出来,但是没有。
故事行进都像热刀切黄油一般丝滑,划去了几乎一切可能引起观众疑惑和不适的细节和线索,以此反衬突出女主中途抱憾去世的叙事力量。
这样都能撑满两个多小时,它确实拓宽了美食电影的表达维度——或者收窄。
陈英雄坚信光是给观众提供凝视的平台,就足够表达像瀑布一样深沉而必然的人生了。
他赌赢了。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BJIFF14 英嘉(🐳💗)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北影节英嘉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