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游龙戏凤》确实对本片的理解有帮助,比如梦露把男主角比作剧中的小国王,还有一些拍摄引起的争执,劳伦斯·奥利弗气急败坏的骂这么个轻喜剧还要这么穷折腾等等。
几个场景人物的对比也有点意思,是不是有点难以分辨?
【对比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2/10/my-week-with-marilyn/】不过本片要展现的是玛丽莲·梦露,而非舞女艾尔西。
可以看到戏里戏外的梦露差别是非常大的,现实中的梦露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滥用药物,脾气也非常不稳定。
这在制片厂时代的好莱坞非常普遍,朱迪·加兰是被从天才玉女被压榨成疯子的更可悲例子。
除了行为冲突,梦露和劳伦斯·奥利弗的一大分歧是表演方面,莎剧出身的奥利弗不喜欢梦露奉从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派(简单地说就是努力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角色本人,但是需要次文本与潜意识培养),认为这打乱了他的拍摄计划。
米歇尔·威廉姆斯在外貌上和梦露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化妆后纯卖弄风情造成的杀伤力也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只能从内心世界来让观众找到梦露的影子了。
因此有意思的是,米歇尔演梦露,恰恰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派。
在这方面她表现的很不错,剧中的梦露成为一个让人同情的痛苦的孤独的人,她的脾气和作风来自内心的痛苦,而非耍大牌般的任性。
米歇尔因此拿到了第二个奥斯卡影后提名。
当然米歇尔·梦露的出彩离不开绿叶的衬托。
同为莎剧大牌出身的肯尼思·布拉纳出演劳伦斯·奥利弗,想必他自己也觉得过瘾,无论戏里戏外。
甚至咒骂梦露的话也都来自《奥赛罗》,带着迷人的腔调。
他果然没放过《游龙戏凤》里奥利弗咆哮的那一句,甚至还给自己垫了个奥利弗式凹下巴,总之毫不逊色。
可惜的是本片中奥利弗与梦露在表演方法上的分歧表现太少,奥利弗对梦露又爱又恨的感情也刻画不足,戏份都留给科林了。
戏中戏王太后的扮演者朱迪·丹奇也是和莎剧颇有渊源的老演员,曾在《莎翁情史》中凭仅出场8分钟的伊丽莎白一世拿到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本片的线索人物科林也演得很不错,青涩、精瘦、勤快的年轻人,偶得女神眷顾,不仅义无反顾的陷进去,随时愿为之付出一切,而且愿意去了解她的内心分担她的痛苦。
那段英格兰乡间+温莎堡+伊顿公学的爱情故事,可以看做本片中的另一段戏中戏,拍得相当自然浪漫,正如梦露说的“你就像戏中的小国王,如此的innocent”。
还有艾玛·沃特森充当炮灰,这姑娘越来越可人了。
另一个杯具费雯丽也有出场,据说历史上本片之后奥利弗就离开了她,不过本片演的不太入味,估计是怕抢了梦露的风头。
这样的回忆真是美好而不可多得。
如果我生命中也有梦露这样的女神的一周,该会是什么样?
40年后再去回顾这样一段记忆,该会是什么样?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也许每个男孩生命中都会出现一位符号一样的女人,她会比你成熟,聪明,他很神秘,你猜不到她在想什么。
她很吸引人,让人遐想联翩,她会对你暧昧的笑,她会对你说她心里的话,时而成熟稳重,时而千姿百媚,她会占据你整个头脑甚至身体,为她如痴如醉。。。
但最终她只会是生命中的过客,她想要的你永远也不知道。。。
她就像是一杯烈酒,让人沉醉不已,醒后却头痛欲裂。
在感叹那份幼稚和青春不在的时候,再次想起那个人的时候,就像一袭柔软的天鹅绒,扑在心里。。。
不得不说第一次见到影片中的梦露时,确实是有些失望的,但渐渐的,就被镜头中那张脆弱妩媚的脸迷住了,说实话,这部电影看不到传记电影的影子,而是把重点放在梦露短短的一周中,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保镖》瑞雪的影子。
好莱坞擅长造梦。
五十年代的好莱坞更是登峰造极。
昨天重看《我与梦露的一周》,依旧是细腻动人的,好莱坞所暗含的意象似乎是美国文化里最精致也最残酷的一个。
把《我与梦露的一周》和《日落大道》,甚至最近的剧集《好莱坞》互文起来看,不免产生新的思考。
或许,编剧们屡试不爽、观众们欲罢不能的,便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那模糊了的部分。
在那块被称之为“梦想”的雍容料子上,有人疯癫成魔,有人郁郁而终,有人老僧入定、有人试探尔后奔向远方。
我最欣赏《我与梦露的一周》的点,不在于它所还原的那个时代的真实,那种历史与虚构交织的魔幻,而是它极小的切入点所牵引出的情感深度。
从科林·克拉克的视角讲这个故事,它便不仅是上帝视角的纪实,它成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体验,是一个非典型的电影人职业生涯尚未正式开启时对这个行业的窥视,是一个青年的成长教育,是对电影业将人物化的讽刺,是对表演方式、理念的讨论。
当然,它是关于无疾而终的爱情的。
关于爱是心灵相通,是纯粹到跨越一切身份阻隔、让人猝不及防、超出预想的存在。
关于爱情如何成为梦想的一部分,又在人的成长中被剥离出来,留一片在心底,其他的随风散去。
东欧王子遇上美国舞娘的戏中戏情节,便是对玛丽莲和科林的短暂爱情的映射。
科林才是“真实”的王子,《游龙戏凤》(那部戏中戏的名字)则是对“真实”的拙劣模仿。
所以当科林观看样片的时候,他再一次感受到爱情的失去、感受到身份的错位: 只有在戏里他戏外的真实才可以被放在日光下、被成全。
科林所看到的玛丽莲,便是这种既存在于梦想又剥离于梦想的存在,既是普通的女子,也是他的希腊女神。
只是他只能择其一,而他潜意识里对梦想的执迷,连同玛丽莲对梦想的执迷,都不会让这段爱情成为现实中的稳定关系。
故事的落脚点,在我看来,落在了成长,人的历程。
玛丽莲继续出演大获成功的影片,科林后来成为了事业有成的纪录片制作人和导演,乔治·奥利弗爵士回归宫廷剧院…每个人的生活继续,但他们的观点、心性却在彼此交错的某个瞬间被改变。
个人命运交汇后,又各自奔流向不同的历史河流。
只不过,当他再次看向银幕里那张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脸时,他开怀大笑前,有一个瞬间,他的眼神里有爱而不得的遗憾。
即便如此,他望着她,激赏、景仰、惊叹,鼓掌到热泪盈眶,与一般观众无异。
这个结局悲伤却令人欣慰。
一切恰如其分,他们的一周,或许都从各自的存在里看到了前进的希望。
就像科林问玛丽莲,“我们不能放弃这一切吗?
你分明可以很快乐”。
玛丽莲却说,“我已经很快乐了”。
梦想的沉重,每个人最终都只能独自背负。
可能还有无数的为梦想而活的人们,他们也将在心碎后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整个片子看下来有一种浮生一日的感觉,一切都像是一场不真实的梦,不真实的感情,但它又确确实实发生了。
对梦露来说Colin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却改变了Colin的一生…梦露在镜头下如此光鲜亮丽,但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下她永远是那个穿着暴露,私生活混乱,放荡女子,甚至她的老公也是如此认为,但实际上她是个真性情的,内心又有些许不自信与脆弱的小女孩,只有一次次经历和Colin这种感情才能让她找回自我。
劳伦斯爵士也是个矛盾的人,在日趋变老的过程中惶恐不安,但却要表现的得体,在片场也对她不断施压,但他内心也知道她演的很好。
总之,有三个立意主线可以写,最后升华完全差点意思。
小米很勇敢,挑战这个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女性角色,虽然…确实不太像,但在这么大的压力与舆论风波下敢接这个角色也是令人敬佩的。
布拉纳演的极其出色,甚至盖过了小米,也算是圆了演偶像的梦了,让我前几天看《贝尔法斯特》而产生的对他的厌恶少了一些…
那個周末沒多細想便揀了去看"My Week With Marilyn",其實蠻欣賞Michelle Williams的,縱然她不漂亮。
Eddie Redmayne過於削,不過這回又算稱職,演對荷李活有份憧憬又不怕辛苦的富家子(歷史學者的兒子)演得不錯。
對Marilyn Monroe的認識不深,有人說她的死和John F. Kennedy有點千絲萬縷。
和夢露一星期會是怎樣?
電影改編自Colin Clark(Eddie Redmayne飾演)的同名小說。
Michelle Williams雖然只有三四分似夢露,不過她的努力及演戲天份果真令人佩服,尤其聲線的模仿最為出色。
不知道原來夢露這麼神經質,又非常依賴人,不過情緒一到時,卻又鋒芒盡露,無人能抵擋。
喜歡那個年代的美國、那個年代的荷李活,總有一股誘人的魅力。
還有Emma Watson客串一個戲份不算多的女角。
除了米歇尔的表演,这部片子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应该没有了吧。
我承认我喜欢梦露,试问世界上有谁不喜欢那样一个惹人怜惜敏感脆弱的奇女子?
可是这个电影确实让人有些失望,即使冲着梦露和米歇尔,也只能给到三分。
整个电影无处不在的爵士乐配乐和爵士乐插曲,然而电影里面找不到一丝一毫的Jazz feeling,这让酷爱爵士乐的我情以何堪?
点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自己像是换上了精神分裂症,耳畔充斥着爵士乐而眼前闪现的是伪纪录片,怪异的节奏和怪异的剪切。
我不断提醒自己,这个片子就他妈和爵士乐没他妈一丝一毫的联系,但还是抵挡不住,我对JazzMovie的憧憬。
好吧,这也无所谓了。
就说这个电影好了,先不去讨论这个伪纪录片的真假,我们只看内容。
记得小时候,大概小学三四年级时,那时刚刚知道写日记。
我们的语文老师就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我们,不要把日记写成流水账。
什么是流水账,举个例子。
小时候写日记经常这样写的:今天上学去,半路上摔了个跤,我爬起来继续走,到学校和同学打了一架,老师把我们批评了一顿,下午放学回家吃饭,又不小心吃到了一只苍蝇。
这就是流水账了。
我小的时候就知道流水账不好,难道导演这么大年纪,竟连这个都不知道。
电影里除了梦露一周里的流水账生活,其余的都是导演、编剧的意淫。
-分割线,下面是我的胡言乱语,与此电影无关对生活浑然不觉浑浑噩噩而又狂妄自大者,最后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粉身碎骨。
终于把这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非常非常想骂句脏话来发泄。
这不是恶毒的诅咒,我更乐意把它看做是我的一种将会成真的预言。
有多反感一个人时,才会希望他马上从眼前消失,最好蒸发掉,像电影《太阳浩劫》里面近距离接触太阳的人,瞬间变成灰烬。
当然,我看到苍蝇老鼠蚊子蟑螂之类的同样有这种想法。
对,就是这样的。
只是反感而已,也没别的了。
生活,难道带给人的不光是真实吗?
活在这样真这样真的生活里、世界里、现实里,人是有多混账草包傻缺虚伪无知无能才会无视生活的真实。
仅仅靠生活在自己意淫的世界里一边编织着自己的梦幻、打造着自己的童话,一边向其他人自鸣得意。
这让其他人如何接受?
要让其他人甘愿在如此荒谬的世界里打打酱油陪着演戏,就为了满足这样人可怜的虚荣心和耻辱的成就感?
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让那群无知而又贪婪的小朋友高呼“皇上万岁万万岁”,“我们明天还这样喊,你会给我们发糖吗?
”。
世界有人千千万,你又算哪个大林子里的鸟?
除了反感,好像就只能无视了,反正我是做不了可怜到靠搏欢心讨糖吃的小朋友。
对待这类人,貌似也只能上对待肩膀上衣领上的头皮屑一样,拍一拍,拍没了,得嘞!
管你妈的你是谁还是谁,反正你他妈跟我都没半毛钱关系。
生活,就是生出来,活下去!
不记得是谁说的这句话,粗俗中又带着说不出道不尽的哲理。
生活,带给我们的也许是磨难,也许是坎坷,也许是一条条沟,也许是一道道坎。
也许哪天真的会碰上上刀山、下火海,而且生活的全部意义里肯定是包含这些内容的。
没有经历这些,哪里算经历过生活。
当然生活带给我们的也不光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就像酸甜苦辣,那些只能算作苦的一部分,还有数不尽的甘甜。
但如果没有经历失败的痛苦,怎么能体会成功的甘甜?
反正我是会斗志昂扬、不顾一切活下去,别人呢?
P,s,正如前边说的,这只是胡言乱语,切忌有人对号入座,如果有人不慎发现自己像极了故事中的人,那我只能说声抱歉。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好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月9日 重庆
剛剛看完《My Week with Marilyn》,這樣的女人是任何男人女人都不會拒絕的吧,即使她“自私,沒有耐心,缺乏安全感,還會常常做錯事,經常失控”,但大家仍然愛她,她的一個眼神,一個眨眼,就可以迷倒所有人!
在舞臺上,在生活里,人人都愛她,簇擁著她。
正是因為這樣,她才會更孤獨,更需要愛吧!
她需要陷入愛里,才能投入到角色里;她需要陷入愛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她需要陷入愛里,才能發揮她與生俱來的天賦!
她需要簡單的家庭生活,但又丟不掉眾人矚目的光芒,她已經無法自拔,她害怕所有的人都一个一个離她而去。
她失落时,需要关怀和慰藉的时候,仿佛每一个男人都在为她准备着给她爱,随时被她召唤。
她太感性,她需要藥物才能克制情緒,她的離去也算是給她的自我矛盾畫上了句號吧!
《我和梦露的一周》,基本是一个单纯向上的小屌丝受到女神垂青的故事,当然,如片名一般,他们最后没有走到一起,漫漫人生中,他们的交集只有一周,也没有人期望他们走到一起。
但有时候你会觉得,结局真的不重要,这样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中,会因为有梦露的一周而变得多么璀璨,是到老到死都能够带着微笑的回忆。
被电影中的梦露深深打动,多么美的一个女子,即使这个时候她已经三十岁,距离她香消玉殒只有几年的时间。
她已经开始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靠药物睡眠,喝酒,神经质的表现。
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她的美,你甚至觉得,她在面对刁难的导演,露出无助的小动物一般眼神的那一刻,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更美的事情。
风情,性感,迷人,妩媚,这是所有人眼中的玛丽莲梦露,身体的每一寸曲线都像是被精心雕琢,眼角眉梢间的每一丝牵动都像直接触动到你的心里,美得不真实。
迷茫,无助,胆怯,怀疑,这是属于她自己的梦露,她露出委屈的神情说,“他们只喜欢玛丽莲梦露,当他们发现我不是她的时候,就纷纷都跑了”。
那一刻她就真的只是一个迷失的孩子,迷失在自己的美丽中,迷失在永远不会熄灭的闪光灯中。
想起了恋爱的犀牛里面的那首《玻璃女人》,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你是纯洁的天真的水流一样的,你是纯洁的天真的什么也改变不了,阳光穿透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惊艳于梦露的那种孩子气的性感,即使她摆着最火辣的pose,却依然给人一种干净的热烈的愉悦,没有半点低俗之气。
玻璃女人,透亮纯净却易碎,似乎时时会受惊的机敏和脆弱,更让她美得无法抵挡。
梦露有一种孩子一般天真的神情,她的高兴委屈怀疑都带着一种纯真的美丽,她的脆弱和迷茫有摄人心魄的力量,让Colin明知道他们不可能,却也还是愿意冒着被解雇的风险说出了那句,I'm on your side。
他愿意不惜一切让她知道,他可以成为她的慰藉。
被需要的感觉让一个23岁的年轻人感到强大,更何况,这需索还是来自于一个全世界最有名的女人。
我愿意去好好了解这个女人,看她的每一部电影每一场show和有关的文字,她媚人的眼波流转,似乎时刻在牵动你心里一块最柔软的地方。
她的盛年陨落让她永远是一个传说,似乎她就不应该有老去的那天,你不应该看见她布满皱纹的脸,她永远是那个玻璃女人,双手掩住飘飞的裙摆笑的那么放肆,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
电影里,米歇尔说,每次他们都让我觉得他们就是那个人,后来,他们都放弃她了。
是的,她有强大的磁场,又像个孩子娇弱无知。
你爱她的国色天香妩媚妖娆,便要承受她的神经质,她靠药物才能维系的生活。
我在想,为什么,最初他们都是那个人,那个mr.right。
每一个人都可能对她一见钟情,对她的曼妙身姿,还有令万千异性垂涎的娇滴滴的美唇。
最初你见到她的时候,她是风趣幽默,可爱率真的。
你渐渐的取信于她,令她相信你就是那个人,那个愿意保护她的人,会对她的一切抱以宽容忍让。
她幻想可以生一堆孩子,两人一起给它们最好的爱,称赞它们的美貌,天天都对它们说我爱你。
她是那样容易信赖别人,那样感性冲动。
慢慢的,她将真实的本性展现给你。
无止尽的索要你的爱,要你的誓言,甚至是溺爱,要像个大人一样在她难过的时候给予建议和鼓舞,令她客观的看自己。
她需要安全感,需要你无时无刻的呵护,需要你懂得她。
在别人都看起来尖锐的时候,你还能宽宏大量;在她需要的时候,还能源源不断的提供精神动力。
这个时候,男人往往不得不暴露本性,或者,失去对她的爱。
她的精神生活是混乱的,生物钟是混乱的,没有妆容的玛丽莲,双目无彩的玛丽莲。
大部分男人的反应,都像关之琳的丈夫:大街上随便找一个女人,都比关之琳强。
好莱坞随便找个女人,都比玛丽莲正常。
或许他们从没爱过她,或许他们爱的只是舞台上的玛丽莲,也或许他们真的爱她,但是她的吞噬能力实在是惊人,她吞噬掉他们的正常生活,使他们跟她一样沉醉于某种可悲可怕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人家说,自己都不爱,怎么去爱。
男人们在这时候,便要急着抓住某根稻草,抓住某些哲理警句,以摆脱萎靡的精神生活。
首先,便是要摆脱她。
他们得到了她,不论是肉体,还是她的依赖。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他们不用死,只用逃离她。
毕竟拥有过这个全世界最出名的女人,现在她已经变了,我们就可以走了。
她是那样薄如蝉翼,轻拂袖子便可以甩掉,一切要返回正常了。
这部电影中,玛丽莲的结局还算好的,最后仍能以正常人的状态见她的前任情人,并,仍旧得到他的爱。
没有被抛弃,还能维持恋爱中女人最后的尊严。
她是个孩子,也是绝对坚韧的,没有什么不能失去。
她可以失去一个男人,一个丈夫,在最低落的时候生生被人斩断依赖感,最终,她没有失去自己,变得更加坚韧。
米歇尔是我从去年六月份才开始关注的女明星,因为蓝色情人节。
她真的是个努力奋进的好孩子,好母亲好演员。
祝她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评价这部电影的人大致分成两种意见:A米歇尔不够美,形之不似实在影响观感;B米歇尔演技太精湛,足以让人忘记她长得不像梦露……米姑娘与玛丽莲一比,端的是蒲柳之姿。
此女面团团如满月,圆得没了平仄,像个健康憨厚的农家女,五官爽朗地发散开去,丰满得苹果似的腮帮子,一笑颧骨两块亮闪闪圆肉。
这样的女孩,会让人想在她脸蛋上轻轻咬一口,溅起清甜的汁液,或拉着她手在农场草垛上躺倒晒太阳。
可再她不能像诺玛•简那样美得有香气,有珠光。
梦露像一朵会走路的奶油,她那种“艳”真是有光的,眼前像被珠宝耀得一花,即“艳光照人”,继而幻想盗来神仙器皿,去保存那难以想象的美态;又想紧紧把她搂在怀里,感受那饱满到吹弹得破的胴体。
每个女明星都美,美人如花,梦露是一朵镶着金边儿的玫瑰。
染了发的米歇尔,只不过成了镶金边儿的苹果。
但米姑娘也算演得够好了,倾吐心声时颈子微妙的左歪右扭,腰肢和臀部的灵活摇摆,手指尖不时捺向胸口,微笑或仰头大笑眸子都努力闪烁、放出光芒,像蜘蛛吐出蛛网,伸手给男人时,手背中间凹着,指尖爱娇地翘上去……看那教人挪不开眼的表情和讨人喜欢的活力出现在一张平庸脸蛋上,感觉很奇特,就像第一流的剑手用着一把小铁匠铺买来的铁剑。
玛丽莲梦露确确实实被还魂了,娇俏、脆弱、敏感,如往日全无二致,可叹借来供她操纵的是一具不够美丽的躯壳。
但这样似乎倒有了优势(《胡佛传》中胡佛的老人妆真下功夫,可也真让人出戏),看了一会儿就不大觉得是看梦露的故事了,每个世界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一个可爱可怜可叹的明星,被簇拥、被宠坏、被操纵、被误解,她像专为名利场而生,终究也是要死在名利场中。
劳伦斯爵士在片中说得很明白:梦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她足够强大。
她……天哪,她当然知道所有人都会爱上她!
众人望着她的目光都痴迷,但都痴不过科林。
其余人在迷恋中尚有敬而远之的清醒,唯独雀斑少年满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大与疯狂。
她知道只要她想要,那少年自会双手奉上一颗热辣辣真心,供她拈来暖手暖脚——就像采阳补阴一样。
她可以像享用少年的痴迷目光、鲜嫩嘴唇,以及肉体贴合时的热力和安全感。
有人觉得裸泳那段很“纯真”。
上帝!
她葆有孩子气,并不意味着她真像个孩子一样纯真。
像伊娃•贝隆和梦露这样在荆棘之地一步步走上巅峰的人,怎么可能纯真?
梦露曾经的艺术指导说:“她决不是一个孩子,孩子是天真幼稚、开朗和可信的。
但玛丽莲却机灵、精明。
我但愿自己在事业方面有她十分之一的能力。
她很聪明,才华横溢,知道取舍。
”传记有载,在福克斯公司不获重用的时期,梦露颇花心计地宣传自己的往事,加急订制一条礼服,在名流云集的宴会上掐准时间,恰到好处地出现,终于打动总裁斯库拉斯。
神魂颠倒的总裁下令:“把她放在任何有漂亮金发女郎角色的影片中!
”所以还要说她纯真吗?
在丈夫无法提供心灵支持、与爵士合作不顺利、在片场频频犯错的艰难时期,她需要纯净的、高浓度的爱当做补药和镇定剂。
她早就不战而屈人之兵,根本用不着在夕阳余晖下亮出自己举世闻名的武器——胴体。
一天的郊游还真像是《罗马假日》的翻版,但安妮公主是付出真心的,这个故事中的梦露,没有。
这让人恨她,却又恨不起来。
天才都善于任性——如今最流行用匪夷所思的任性来塑造天才,比如《社交网络》中穿拖鞋的马克的旁若无人,比如《新福尔摩斯》中白金汉宫中的睡衣男(就不用点名了吧)。
因为她美,她是尤物,世界就是随时准备原谅甚至滋养她的恣意任性。
世界还把男人源源不断地丢给她,像人们用小鱼喂海豚,用花生米喂猴子一样。
在这个故事中,抱定殒身不恤之志的男孩儿是牺牲者。
当然,有人会说,得亲女神之芳泽,哪怕一晌贪欢,也是终身幸事。
小科林的选角很准确,雀斑像洒落的草籽,尚在发育期似的瘦削身材,浅色眼珠(浅色眼珠呈现出的神态会走两个极端,有可能会显得极凉薄,又有可能会极深情),清新如林间微风的笑容和气息。
因知道本片改编自回忆录,很惊讶当事人竟会把这秘密情史写出来,尤其是在另一个当事人已经死无对证的情况下。
他不怕被视为一厢情愿的小说或梦话?
他比她年轻,却多活了那么多年。
其实他本来有机会像《情人》的开头那样,在梦露暮年时赶去倾吐终身爱意,温暖她衰竭的生命力……电影拍竣,人群散尽,梦露小姐回到光环中去了,重新成为遥不可及的星辰。
科林独自在试片室望着银幕上的妙人儿,就像跟她单独约会,一切经历过的、目睹过的、掌中握过的、怀中抱过的、嘴唇上吻过的……宛如从未发生。
这一处,科林的表情很好,没有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惆怅,没有被借用后又被抛弃的哀怨,只有一心一意的、澄澈的爱。
幕布上的梦露含情脉脉地唱着,如同在说——我是天空中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她微寒时的情人、匈牙利摄影师迪尼斯惆怅地说:我只是在梦中,拥有了她。
对她的男人们和整个世界来说,她都是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
传记片从胎里就带着几分拿奖的面相。
对谜一样人物的讲述与再现,能承载得下电影人们几乎所有野心。
而《与玛丽莲的一周》确实比《胡佛》和《铁娘子》都好看,以梦露一头金发为主调的色彩轻倩明媚,配乐精当,别管故事是不是一股油腻小报气味,毕竟还是吸引人的。
不过,我一直等待影片出现更了不起的挖掘,哪怕几句台词几个表情——比如即将在不久之后离婚的劳伦斯夫妇的暗流汹涌,费雯对玛丽莲既妒又怕又怜又爱的复杂情感(只怕颇有“我见犹怜何况老奴”之感?
),玛丽莲身边,她心目中最懂得她、尊重她的摄影师米尔顿格林也可以有更多更的戏份(真实米尔顿与梦露的合照在这儿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40735249/)。
现在这样处理,止步于展现梦露不为人知的一面,稍有些失望。
朱迪丹奇饰演的西碧尔,在片中就像她送给男孩的红围巾一样温暖,是那种活成了精的睿智老妇人,可敬可爱,而且那么熨帖,随时准备给人下台阶,第一次大家围坐对台词的时候,宝拉视爵士导演如无物,当仁不让地给梦露讲剧本,老西碧尔立即敏锐地向爵士望去,并迅速微笑说话圆场;梦露忘记台词时,她立即说“刚才我肯定也有哪儿说错了”;为剧组考虑,想要梦露出片场后跟她对台词,却又拉到自己身上,“我年纪大了很难记得住台词”(这时想起《笑傲江湖》里,“婆婆”跟令狐冲一起走,明明是怕他累,说是自己走得倦了要歇息。
)而这段戏中戏的台词也很有趣,老夫人的台词:她说什么?
劳伦斯(皮里阳秋地)说:她说她对您这么好的记忆力感到受宠若惊。
后面还有一句台词:她觉得她是个演员。
---我是电影和“史料”的分隔线君--忍不住浅表地挖了挖片中一些人物与事件的真相——如果那些传记书中确有“真相”的话。
已经对梦露十分了解的粉丝可止步。
1•关于约翰尼•海德:片中,科林在梦露床上过夜,从她身后拥抱她,用心脏暖她的背。
她满足地说:像勺子似的——这男孩当然只是存在于她“背后”的,这是个多亲密又多疏远的姿势。
在服用镇静剂后半睡半醒的昏沉中,她呢喃着说:我和海德曾经这样,约翰尼•海德,他就像你一样瘦。
字幕中打出括号:海德是梦露最初的经纪人。
其实海德可不单是经纪人,阿瑟米勒将海德称为“她的保护人”——也不仅是保护人,更是缔造者和提携者,是Sugar Daddy。
梦露与海德的故事十分常见,但也颇有荡气回肠之处。
与22岁的诺玛相识时,53岁的好莱坞巨头海德已身罹恶疾,行将不起,医生说他生命只剩18个月。
约翰尼出钱为玛丽莲美容,去痣,矫正牙齿,提高发线,还为她购置新衣、首饰。
更重要的是,他领她四处干谒,遍访好莱坞名流权贵,并为她争取到了福克斯公司的一份为期七年的拍片合同。
在他们同居后不久,海德与妻子离婚,向梦露求婚。
他自知命不久长,用意是让梦露获得遗产,从此生活有所保障。
梦露自然明白他的苦心,却拒绝了他,坦白说:“我非常喜欢你,但我并没有爱上你。
”梦露与海德合影: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40719923/虽被拒绝,海德还是打算将自己三分之一的遗产留给梦露。
青春与爱情延命无能,还没有来得及办妥手续,他就住进医院。
梦露守在他身边服侍他直至最后一刻。
1950年12月18日,海德去世。
海德一死,他的家人立即抢走了海德为梦露购买的珠宝和贵重服饰,把她赶出住处,还禁止她参加葬礼。
但梦露不仅出现在葬礼上,还久久地抚棺大恸,呼喊海德的名字。
在一周后的圣诞夜,梦露服安眠药自杀,幸好被管家救了回来。
在这个“大佬与小女星”的俗套故事中,两个主人公都有情有意,也都作出了堪称义烈的行为。
在梦露生命中,海德爱得最无私,最重要的是,他不要求梦露“成为梦露”,因为“梦露”本是他造出来的。
他爱的是诺玛•简。
在本片中,科林被与海德相提并论,很有意义。
意为梦露从这少年身上感到了当年海德那样纯粹的爱。
2•关于她床头的林肯照片:有一张这样的梦露旧照,她抱着林肯总统的巨大相框,像在学校给同学们展示面孔微微低下来,眼珠撩上去看人,面带羞涩又骄傲的笑,笑只微微一点,并不露齿,正像爱娇的小女儿立于父亲伟岸身躯之后。
(照片在这儿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440720219/)尚是少女的诺玛•简最崇拜的三个人是亚伯拉罕•林肯,爱因斯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传教医师施韦策,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雄浑气魄,超群睿智,慈爱胸怀。
综合起来,是不是就是梦露心目中的父亲与爱人的形象?
成年后的梦露曾经特地找到林肯传记的作者卡尔•桑德伯格,并成为他的好朋友。
直到她去世之前,每到一处,她都会在住处挂上林肯的肖像,并常将林肯那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即民有民治民享)文章带在身边。
3•关于她的裸体:片中,给懵懂少年小心脏最致命一击的,恐怕是撞进来目睹了梦露的裸体。
裸泳戏水一段,科林上岸时狼狈地捂着裆部,谁都知道这孩子是怎么了。
在传记的记载中,梦露确实对于裸体有着特别的爱好。
就像女人们都会把值钱的珠宝套在脖子上、穿在手指间,梦露也热衷于展示自己最耀眼的珠宝:胴体。
她曾说:我的身体是我神奇的朋友!
在家里或在化妆室里,她都有毫无顾忌地裸体的习惯,不管屋子里是否有其他的人。
在一次私人聚会上,斯莱泽也曾见到梦露赤裸着身子走来走去。
某次一位朋友在大街上遇到她,见她穿着貂皮大衣,就问她里面穿了什么衣服,她回答:“什么也没有。
”边说边解开大衣让她看。
据说,她还曾赤身裸体地接受过采访。
她后来的戏剧执导娜塔莎说,梦露情不自禁地这样做,似乎是一种心理需要,“赤裸着身体让她感到平静”。
……多年之前,19岁的工厂女工诺玛•简给“蓝皮书模特代理公司”交了25美元当报名费,她开始做模特,并且接受化妆培训。
她是这样被介绍给客户的:身高5英尺5英寸(约等于1.68米),体重118磅(约等于53.5公斤),三围36-24-34。
这一组数字,后来被刻在“玛丽莲•梦露”的墓碑上。
4•关于她的表演:梦露始终对自己的演技不自信。
她后来说:“我别无他想,只想当一名出色的演员。
我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过是个三流演员,缺乏才能,就像我华丽的外衣里尽是些廉价的衣服。
但是,我的上帝啊!
我多想学习,想改变,想提高!
我什么也不要,不要男人,不要金钱,不要爱情,只要演技!
”“有些人很不友善,如果我说我想成长一位女演员,他们就会审视我的身材,如果我说我想提高,学习提高演技,他们就会大笑不止,他们其实并不认为我会对自己的演艺事业态度认真。
”这就是为什么劳伦斯不慎说到“just to be sexy”,梦露会勃然大怒(她认为她有家族精神病史,因此片中她听到“Crazy”一词时也陡然变脸,这几样是她最怕听到的)。
英国女演员康斯坦斯科利尔(Constance Collier)在生前对玛丽莲的评价是:“在玛丽莲的身上是有点异样的东西。
她是个美丽的孩子,我根本不认为她是个女演员。
她所具有的那种风采,聪明和闪烁着的智慧,从未面向过舞台,因为是那样地难以捉摸,只有照相机才能捕捉到,就像飞着的哼唱着歌的鸟儿一样,只有用照相机才能把这个诗一般的情景定格在照片上。
任何人把她当作像简•哈洛那样的人,我认为他们是疯了。
除了努力钻研演技,她也热心于读书学习,1945年,模特事业刚刚开端的诺玛•简与匈牙利摄影师迪尼斯陷入热恋。
迪尼斯想让诺玛和他一起经营他的摄影室,而诺玛的愿望却与之相去甚远:她想到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法律。
她喜欢读传记、历史读物和诗歌,她甚至读过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
她参加诗歌朗诵会,并也尝试着写一些诗。
她有一首给情人、苏格兰摄影师比尔的诗: 我多么爱你, 千百遍呼唤你, 但你远走高飞, 我们相隔千山万水。
如今你虽然归来, 往昔的欲望已经逝去, 爱情如此易逝, 仅存一丝回忆。
5•关于宝拉驼背、瘦小的宝拉,其实该算玛丽莲的“师母”。
宝拉是“影星之家”创始人李•斯特拉斯伯格的太太。
斯特拉斯伯格堪称一代表演宗师,乃美国斯氏表演体系的“开山鼻祖”。
1931年他创办了极富盛望的演员戏剧学校——影星之家,培养了一大批一流演员如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詹姆斯•迪恩、乔安娜•伍德韦德等等。
如果说本片有反派的话,那便是宝拉了。
现实中宝拉对梦露的“过度保护”确曾惹来众怒,她不让玛丽莲独自拍戏。
朋友们说,宝拉把戏剧殿堂的神圣降低到一种幼稚的胡思乱想,玛丽莲身边有一伙冒充艺术导师的人,宝拉则是这伙人中“精神极度错乱的代表”(这大概是米勒的话)。
朋友们还认为宝拉破坏了梦露的自信心。
梦露猝死之前那段时间,公司领导层已声明要求她解雇宝拉。
此时梦露对她的感情逐渐淡漠,同意解雇她,也决定把斯特拉斯伯格夫妇从她的遗嘱中删掉,却因突然辞世没有完成,宝拉夫妇终成为她遗嘱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在梦露死后,宝拉和丈夫的事业愈发蓬勃发展。
梦露的遗赠很快增值成上百万美元的资产,以梦露名字命名的时装、香水和调酒单一年就可以带来至少100万美元的收入。
李死后,李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拍卖了几乎所有玛丽莲的私人物品,梦露遗物从此星散于世界各地。
6•关于唱诗班:片中梦露来到英国后,提到夜里两点半有个唱诗班在窗户下面唱歌。
这事儿,米勒在回忆录中有详尽的回忆:“1956年7月,在向《金融时报》总经理维斯康•穆尔租借的一间杂乱无章然而并不太潮湿的乡间房子里。
我和玛丽莲睡得犹如昏迷过去那样熟,这时候我梦到我聆听到一阵天使赞美诗的男声歌唱,那是用高八度唱的,还混杂着一种纯粹的超自然的声音。
我下床去,小心翼翼地分开窗帘,只见小阳台栏杆外面有几百名男孩和穿着运动服地小伙子,在明亮的月光下列队展开,立正着,虔诚地对着我们的窗户在唱赞美诗。
我赶忙叫醒梦露,她迷迷糊糊地,来到窗前和我一起向窗外窥视。
我们身后没有灯光,从外面看不见我们,我们站着静听窗外传来的唱诗声,寒夜的空气使我们冻僵了。
“我们该怎么办?
”她问道。
我已经全然没了主意:我们可以走上阳台向他们招手,但没穿外衣会显得不伦不类。
我们应该去穿上衣服吗?
看来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
除此之外,从阳台上像一些皇家贵族夫妇那样招手会不会显得荒唐可笑?
而不那样就是否显得不大方?
我俩就毫无目的地站着,她半睡半醒地摇晃着身体,与此同时,几百个虔诚的声音达到了高峰,经过那湿冷的英国之夜,继续向我们汹涌澎湃地压过来。
在我们打定主意之前,主旋律轻轻地停顿了。
我拨开帷幕向外窥视,只见唱诗班全体小心谨慎地越过树篱与栅栏,像小人国地居民返回蘑菇荫下似的消失在黑夜中,显而易见,他们为总算将歌声送入玛丽莲•梦露的美梦而感到心满意足。
”7•关于阿瑟米勒:在梦露所有男人中,阿瑟米勒大概是最适合她的人。
然而做伟大作家的妻子和做艳星的丈夫都是太艰难的事了。
他们都为彼此做出过牺牲,努力付出、经营婚姻。
片中的米勒冷静得冷酷,是为她那一天的出轨做感情铺垫。
他们婚前曾热烈相爱,认定必将偕老。
梦露对米勒哭诉:“我不行了,亲爱的,我不能再孤军奋战了。
我将和你一起在世上生活,做一个好妻子……”米勒则说:“好像她早就是我生活中最亲爱的人。
她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这是发自我肺腑的声音。
”婚后,米勒知道梦露最厌恶小动物被杀戮,便每周陪她去一个公园,用5角钱的价格买下被捕捉的鸽子,然后将鸽子放飞。
玛丽莲要出席各种首映式或大型聚会,米勒总是耐心陪伴跟随。
1958年初,夫妇俩租下海滩边的一间小屋居住。
在这里米勒开始为玛丽莲创作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
这一段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静谧甜美,有一次他们在回农场的路上,大雨倾盆,玛丽莲看到路边有一头牛在淋雨,心生怜悯,一直将牛牵到他们的住房避雨,米勒百依百顺,没有丝毫不快。
后来他回忆道:我俩从英国回来后,日常生活逐渐走上正轨,玛丽莲在我租的公寓里学习烹调,自制面条挂在椅子靠背上,用电吹风吹干。
她还兴致勃勃地给我理发。
我俩在空旷的海滩上自由自在的散步,没有观众来围观,我们能与为数不多的渔民交谈。
”然而,米勒从不称她诺玛•简。
对他来说,她一直都是玛丽莲。
她是作为性感的玛丽莲被他认识的。
初见时让他感觉全身通电的,也不过就是倾倒世界的“梦露步态”,“那实是她天生的步态。
她的脚印在海滩上留下了一条直线,她的脚后根恰好就踩在前一步的脚尖之前,这就使她的骨盆摆来摆去。
”他无法接受与两个名字背后的分裂。
这也就是影片中梦露痛苦的呢喃:当他们发现我不是梦露,他们失望了。
她说:“我一辈子都在扮演玛丽莲•梦露、玛丽莲•梦露、玛丽莲•梦露。
我一直都想把一切做得更好,而结果我只不过扮演了我自己的影子。
这就是使我靠近米勒的原因……在我和他成婚时,我心里想的是,有了他我就能摆脱玛丽莲•梦露。
”他们朋友的分析是:米勒本来把玛丽莲看做一种理想,当他认识到她具有普通人的本质,他十分震惊。
他对自己要充当保护者和强人角色感到失望,玛丽莲则认定,“他对我一直言不由衷”。
8•关于劳伦斯奥利佛与梦露的合作在有些传记中,劳伦斯担负起“坏人”的角色。
有个传记作者这么说:奥立弗先生是个老吝啬鬼,他很少把他的奉承和恭维当面献出来,在梦露死后他才说:“没有一个人有这样一种充满下意识聪慧的眼神,而且她还在银幕上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个性。
她创造了一流的表演。
当初我对于她和我自己都很敏感和不快,因为我感到我的生平事业消耗在一条平庸的轨道上。
我已经50岁了。
当玛丽莲成功地让我感到自己年轻了20岁时,那是多么美妙的回忆呀。
她是无比美丽、出类拔萃的。
”如果他当着她的面说这话,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姿态,但这个利己主义者当时对她隐瞒了这些想法,只想使自己“变得”更年轻。
在本片中,这种对赞扬的隐藏以善意的方式讲述出来,达成一种有点像童话的效果。
当然,我们都知道,人的心是那么复杂,谁能说得清他到底在想什么呢。
9•关于她与影迷:有一段纪录片录下了梦露与一些美国矿工见面的情景。
当梦露出现在一幢小楼的阳台上向楼下成百上千的工人们飞吻时,工人们欢声雷动,叫喊着,吹着口哨,挥动臂膀……在影迷面前,她笑意迎人,恨不能把自己完全献给大家。
她说:“是人民使我成为明星,而不是制片厂的老板,不是某个人,是人民。
”她是所有男人的可爱女友。
她是男人们愉悦梦境的最适合的女主角。
片中四次表现她在热爱她的影迷面前的自如与欢快。
我猜,她钟情于拥有很多很多爱的感觉,当被呼叫着她名字的群众簇拥在中心,像花瓣簇拥花蕊,爱这么多,多得能将她漂浮起来。
比起爱男人,她更爱“爱”,以及爱带来的润泽,荫庇,和那种置身最坚固城堡中心的感觉。
(END。
一不小心又弄出这么长篇幅=_=看完的同学请接受我的敬意)
玛丽莲梦露的那股风情神韵我想无人能够效仿,于是重点就不在形似神似上,而米歇尔·威廉姆斯本身的演技是值得肯定的。绝佳的风光,流畅的节奏,另有一帮子英国班底做衬,虽不出彩但绝不糟糕。★★★☆
男主角每次做表情都像面瘫患者在复健。米歇尔同学虽然很美,但是还是本尊更美。而且⋯⋯这个剧本本身的建立,我就觉得,没有把梦露刻画好,反而违反本意将她塑造得神经质与脆弱了。而且整个剧本是很弱的。本来想给2星,因为1星好像又没那么烂,后来再想想,写无聊的故事做剧本,跟写不好剧本是两回
那一颦一笑 真迷人啊!
晚饭之后的消遣电影,剧情有点弱,但是米歇尔演的真心很好,化妆可以改变的不只一点点,风情万种的梦露吸引的大多是中老年,很期待三十年后的my week with Lady Gaga.
fan fiction一样 @SIFF
我有看到米姑娘周围包裹的一层光圈呀,但为嘛我不觉得那层光圈是属于梦露的?没错她很柔弱很梦幻很情绪化,却从头到尾只属于米姑娘自己的东西。怪只怪梦露是一位女神,其他人从一开始就输了。
屌丝逆袭失败版《诺丁山》。
great performance of Michelle Williams
Michelle真是好尼玛丑,到底怎么当上明星的
最惊喜的莫过于“艾玛·沃森”的出演了(观影前并不晓得)!但就故事而言,喜欢的程度也就,一般,一般吧?
不明白拍该片的用意是什么
从之前巨恶心女主到现在变成路人粉
几位配角很抢戏啊。说句不好听的,蜜雪威廉的脸实在不够美。
没有梦露情节的姑娘真心觉得一般!而且……Emma这酱油打的……
玛丽莲·梦露的故事令人惋惜,演梦露的演员远不及梦露迷人,性感。。。
看得出乖乖女的她已经很努力在演了,演得也不错。只是性感尤物的代言人梦露不是这么容易被效仿得形象的,总觉得缺少了某种味道! -- 2012-4-17
相当平庸。。。这是梦露版的公主出逃的故事么?对于每个明星的描述都比小报和花边新闻来的更表面化,同时还洋溢着一种让人恶心的读者知音氛围。。。ps不可否认米歇尔威廉姆斯在说话的神态上模仿梦露十分到位,但拜托导演,对于一个以视觉形象传世的偶像,神似形不似也根本就是废的啊
三星半。"我"在整部电影中就该退化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旁观者,而不是把影史传奇传记电影降格成一部略显俗套的纯爱故事。Michelle的演出毋庸置疑的精彩,把纠结复杂病态脆弱敏感的梦露演活了。
梦露这么丑一分不能再多
诉求点单一清晰,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