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的架构上来说,这个电影给人感觉就是大型剪裁现场,电影的拍摄手法运用的蒙太奇,交换杀人的手法希区柯克1951年的《火车怪客》就已经玩过了,而且比灰烬重生优秀很多。
从电影的表达上来说,我没有看过黄导别的电影,但我觉得他应该更适合拍纯文艺片,导演想拉深度拉人性但碎了一地,整部片子看不到演员心理的变化,引不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我个人认为跟演员没关系,问题出在导演和剧本上,最后拍出来一部四不像影片。
这个电影都说是披着悬疑的外衣,重点在讲人心。
家暴,贫富差距,爱情,金钱,什么都想说但什么都没说好,强行深度最为致命。
从电影的视觉传达来说,全片的色彩非常浓重,这可能是导演的追求吧,但作为悬疑、剧情片呈现出来不仅非常不合适,还给观众的眼睛带来了强烈的不适感。
没有扎实的剧情做根基,只有让人不适且迷惑的花哨拍摄手法跟镜头。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找不到任何理由让我推荐的电影,如果不是演员的死忠粉,就不要考虑浪费自己一个半小时了。
如果一定要看,我个人推荐看《蒙太奇》和《火车怪客》比这部电影优秀很多。
很难用标签去定义这部电影,刑侦剧、犯罪片、文艺片都不是,又都不纯粹。
故事其实超简单,就是两个文艺青年交换杀人,十几年后随着成长和人生机遇不同,心理产生产生了矛盾,最后内讧的故事。
整体是文艺片的气质,节奏很慢,一个动作一个凝视能保持一分钟那种。
光影很讲究,年代感很强,气氛营造也很用心,感觉导演是想认真拍一部直击人心的电影,奈何能力有限,力不从心。
剪辑跳跃,冲突感缺失,细节不够,你能看出他的用心,但就是感觉别扭的那种。
称不上烂片,冲罗晋的演技给个三星,打个CALL。
我很讶异,这导演是多大能耐,把聂远、黄觉和罗晋都拉来演一部网剧,里面的一众美女也是又养眼又不拉胯。
尤其是罗晋,一直以为就是个没啥演技的流量明星,从来不看他的剧,谁知道还是很有演技的,在单纯和阴鸷之间横跳,在深情与偏执之间游走,最后剧场那几分钟,表情克制而丰富,高光时刻啊!
可惜其它两位实在没啥发挥空间,还不如那个小鲜肉塑造得饱满。
“杀人,是不对的!
”你以为看到了别人的罪恶,其实那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你没资格决定他人的生死。
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过是谎言,掩盖的是自私和狭隘、对权利和金钱的追逐,以及贪念。
好很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顿河(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8873396 不文一名的国企混混在礼堂被手术刀精妙割喉,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在河畔被利斧残忍钝击,看似与世无争的花店小哥,也在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丢了性命。
横亘十年,发生在重庆的三桩凶杀案,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互为因果。
如果硬要做一个不太剧透的简介,《追·踪》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
有悬疑、有凶杀,亦有浓烈的爱恨情仇,《追·踪》可以有一百种方式来拍摄,但导演李霄峰选择了最高起低落的那种:从商业悬疑的构架出发,又用充满文学性的符号化视听语言拆解时空和真相,片中裹藏了对少年纯炙的眷顾,对是非曲直的执念。
沉重的凶杀罪案被导演强烈的自省意识挥刀乱舞,人和事在刀光剑影中碎成吉光片羽,落定成被遗忘的灰烬。
真相在三分之二处就已明了,而对人性的追踪才刚刚开始,讲述者和观看者能默契地感对方的一声叹息。
这是最好的方式吗?
很难讲,但这是最诚恳的李霄峰的方式,也许也是《追·踪》这个故事最适合呈现的样子。
在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里,女儿对老爸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追·踪》的故事一脉相承,不过是换了一个更强烈的叙事环境,又诚实地讲了一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在一个「成年人只讲利弊,只有小孩才分对错」会被当做金句抄到大街小巷的年代,导演的这点坚定显得更加珍贵。
当我带着满心的欢悦与期待去看《追·踪 》的时候,在门口拿到了一本小册子。
上面不仅有故事梗概、导演阐述和导演介绍,还有详尽的导演访谈。
上面列了四个问题中,导演对主题与内容作了详尽的阐释。
对此,我深感困惑。
这也许是我看电影这么久以来第一次收到一份观影前介绍册,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册子在看剧前才会收到。
看剧前之所以很需要此类东西,是因为剧本的展开不问缘由,直接进入对话中。
而此类的小册子能帮助观众迅速建立人物相互间的关系,知悉故事的背景,以更好的状态地进入看剧。
但对电影来说,这显得多余。
电影创造的是一个自足的世界,它应该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将这些东西都讲清楚,而不需要外在文字的辅助。
待我拿着这本小册子想明白这个问题,电影开始了。
结果如我所预料的:这个册子不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相反,电影拍出来是为了来解释册子里写下的阐释。
任何在电影中困惑难解的东西,小册子都给出了完美的回答。
如同那本《圣经》,小册子取消了电影,后者显得像是诠释文本的糟糕说明。
这也解释了整部电影为何如此虚假难信的原因,并非只因它的物质环境脱离历史语境(与《少女哪吒》一样),它无非是由观念建构起来的空中阁楼。
首先源于一个概念(“人性中的道德”),然后才发展出用来阐释这个概念的故事。
但很可惜,概念本身是好的,故事也没有问题,只是概念与故事间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让我们看看这些概念是如何以让人感到尴尬的方式出现在电影中吧,它们并没有进入剧情、通过情节发展表现出来,而是直接脱口于人物的嘴巴:“玛斯洛娃为什么会爱上聂赫留朵夫?
因为他有钱有势”(谢谢导演,这句台词承包了我一天的笑点),如此王栋便不断往上爬,当上了主任医师;“杀人是不对的”,因而徐枫最后会选择去自首……让导演继续让自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
如果真如导演在小册子中所言,他所做的乃是在探索“人性中的道德”、“精神世界”、“心灵秘密”、“灵魂”……那么,他确实有足够的勇气将自己的电影之路称为“第三条路”,一条远离现实主义、刻画“精神图景”之路。
但现实主义恐怕是走上任何道路必先踩下的路,只有无法真正透析现实的人,才需要如此强词夺理地为自己的无能找寻一个名义。
况且,导演选择的这条精神之路是一条死路,并不是通过影像自身塑造出来的,而是借助于画外的文本。
他在电影中丝毫没有展示出他在册子上所写的如此深刻、丰富,让人惊讶的思想路径,只不过让人物喊了几句口号罢了。
整部电影建立在浅薄的概念上,一座巨厦如今在细弱的支架上摇摇欲醉。
他不应该再拍电影了,他写的文字实在比拍出的电影好一百倍。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陈哇唔(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687324电影中导演费墨描写的女人有三位——萱慧(姜珮瑶饰)、余莹莹(李嘉琪饰)、徐峰母亲(刘陆饰)。
三个女人每个人都有她们的感情,萱慧美丽而单纯,爱情至上,周旋在王栋和杜国金(黄觉饰)之间,余莹莹本来是一位美丽的舞者,却在徐峰失手将她致残后依旧不离不弃,而徐峰母亲,里面最悲惨的女人,带着孩子嫁给了马旭东(杨一威饰),说不清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感情,为了生活,垂死维系着关系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旭东,两起命案里的死者之一,脾气暴躁、家暴、素质低下,却也会给流浪狗喂食,为家人做好一桌菜;杜国金身处于上流社会,只顾追求自由与浪漫,却是个没有担当的男 人,女人在他看来只是个享乐的工具。
在画画这场戏里,他的眼中只有柿子,对半裸的女人毫不侧目(这里让我想起了《燃烧》里的富二代Ben,满身魅力却乐于玩弄各种女人,与李沧东一样,本片也探讨了社会贫富差距给人、人性所带来的变化),但是他也会把萱慧的照片放在钱包里。
导演在细节上表达了死者二人虽有可恨之处但也罪不至死。
所以里面到底谁是玛丝洛娃?
是美丽单纯的萱慧?
还是温柔体贴的莹莹?
亦或是受尽委屈的徐峰母亲?
我想,她们都是。
导演似乎比较偏爱影片里的女性,除了萱慧在接受王栋之后还爱着前男友,里面的女性大都隐忍而不计付出, 权利、金钱向来不是她们所追求的,反而这些都是“肮脏”的男性们所追求的,这些男性们也许都是聂赫留朵夫,所以为什么“马斯洛娃们”会爱上“聂赫留朵夫们”呢?
我觉得,影片里关于爱情的部分都可以单拎出来写一些东西,上流人士的、普通底层的、男人的、女人的……因为篇幅原因这里就不细聊。
个人感觉不错值得推荐
随着年纪的增长,最怕别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其实是天真。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应该具备的是强大的生存能力和日益远大的前景,你应该相信线性的进步的价值,并且承认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人总是身不由己,你应该已经接受,世界从来都是不公正的,为了生存下去犯一点错不过是权宜之计,应酬、攀附、自我吹嘘,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缺点,你应该早就习惯独自一人走在路上,自己取悦和保护自己,不再需要人群。
天真,唯独只有天真,不再是你的权力。
在电影《追踪》里,聂远扮演的警察,在看上去已经在生意场上出人头地的前同事的婚礼上,因为劝自己的女人少喝一点,被老友数落,“都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这样?
”这个始终没有改行,并且对多年前一桩悬案念念不忘的老警察,皱了皱眉,冷静,而不解,回了一句,“我哪样啊?
”这句听上去没什么用处的台词,就是我说的那种“天真”的声音。
我想象这句话其实在大多数人心中都经常升起,但更经常的是,一张嘴就吞了回去,像一句不该说的气话,一句没有用的慨叹,一句不属于自己的台词,被自己的理智及时枪毙,连筋带肉把那些不服、困扰、怅然若失的情绪一起都平息了。
而天真的人如这个警察,连自己有多天真还不知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就对聂远和他的角色印象深刻。
看他出现在案发地点,四处张望,寻找证据,带家属认尸,属于那种不用穿警服就知道他是警察的类型。
看他带着必要的忧愁和痛苦,像一团巨大的决心,也像我的舅舅,像某个在地方派出所执勤的初中同学,像那些不需要联系就知道他们的人生过得多么倔强的故人——他们如同失修的船,都停泊在过去。
在这部电影灼热、诡谲的气氛里,他的角色最有血肉,也最平凡。
和导演李霄峰的处女作《少女哪吒》一样,主体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具有“原型”色彩,被赋予了许多想象和引申的空间,当他们起飞,只有这个警察还站在原地,站在过去和未来的现场,站在一个可以预料的地方。
因此我说,不论从表演风格或影片结构上来看,他都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根基。
只有一个始终工作在一线、对经手的案件了如指掌、对这个职业本身的正义感有知觉的警察,才能在血案中看见不公,看见所有的不公在时空碎片中残存的证据。
如果不是他,这个故事便不存在。
他是整部电影的眼睛。
但他不拥有讲述故事的权力,他不是唯一的视点。
案件从他这里开启的那一刻,就被另外的力量掌管了。
甚至当银幕尚未亮起的时刻,你就能听到某种幽灵的轰鸣,它拖着乌黑而透明、沉重又轻盈的身子,紧紧地贴地逡巡,划出巨大的噪音,却不留痕迹。
在所有情节发展的地方,这种音效(以及整部电影的声音叙事)一再出现,不仅作为一种美学提示,也作为一支自主的力量,几乎和镜头运动同时推进,不停地交汇又错开,真正统治了这个故事。
电影的悬疑气质也来自于此,它的悬念并不在于一桩案件的解法,而在于总有一种解法是必然的。
这种必然性从一开始就寄生在死人和活人的身体里,被一点点喂养、逼迫、召唤出来。
好的戏剧绝不是偶然的,或者说所有看上去精妙绝伦的偶然,本质上都在等待一个确凿的证明。
而聂远所扮演的警察,在这个意义上也是一个“原型”,是这个更高、更神秘、更不可撼动的力量在这个故事中的代理。
至于这个必然的怪物到底是什么,是这部电影真正的秘密。
在公映之前,很难完整地谈论它。
尽管我向来相信,能轻易被剧透毁掉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像前面说的,所有案件中人都具有超越现实主义的色彩,经过凝练的电影语言,他们的形象像是一面又一面棱镜,冷冽,迅速,短兵相接。
有人会突然问,什么最珍贵?
有人会突然答,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有人像哲学家,说,心软的人未必都善良。
每一句都需要停顿,需要琢磨,像鱼刺一样卡在那里。
我想象那些习惯了来电影院找乐子、图刺激的观众,大概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奇怪。
“哪里奇怪啊?
”天真的人会这么回应。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尽量不流露真情?
电影偏要重拾这样的瞬间,把大多数人咽下去的那些话,连同我们的迟疑、悔恨、不平和叹息,重新说出来。
这反而让他们显得“可疑”。
明明大家都醉了,为什么你还醒着?
明明明大家都在追逐快乐,为什么你要扫兴?
这种可疑并不是指他们心怀不轨,而正相反,在一个人人有所图谋的年代,图谋却不能完全满足你,这显得非常不合常理。
更容易理解的角色是罗晋扮演的医生,只有他的道路清晰可见,从小要拿最高分,要娶最漂亮的姑娘,要做人上人,这是唯一合理的动机。
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正是这种雕像被粉碎、常识被颠倒、价值分崩离析的声音。
从处女作《少女哪吒》开始,李霄峰就是同代人中少有地直接面对和处理改革开放的社会遗产的一位导演。
作为伴随改革开放长大的一代,他脱胎于这个母体,也受益于此。
但当所有人都在高歌我们在这次辉煌的转型中所收获的一切的时候,他转身发现,原来哀鸿遍野,到处散落着我们失去的东西。
它们像太重的行李,在航行中被抛入海中,成为必须的耗损和牺牲。
有的被捞出来,在片子里出现,比如,钢铁厂的特写,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托尔斯泰的《复活》,前苏联的调子,背景里一对相互搀扶的老人走过去,合唱团的姑娘们唱着,寻找往事踪影……但人们未必能够认出来,因为时代真的不同了,求生的意志胜过一切。
如果说《少女哪吒》失去的还仅仅是爱与青春,一种诚实生活的可能性,那么到这一部《追踪》,失去的是生命本身,是这种可能性在付诸实践之后、仍注定走向毁灭的悲剧。
导演把故事设定在重庆,在这座空间落差天生具有张力的城市,用了好几个触目惊心的俯视镜头。
只见那怪物掠过高楼、掠过墓地、掠过死人的眼睛,它看到亚当和夏娃,看到他们的孩子纷纷坠落,起伏的大地上露出赤裸裸的阶级。
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本质上都臣服于这种秩序,成为它的奴隶。
影片中所有暴力动作的音效和肢体语言,都是象征性的,仿佛是与另一个空间发生的共振,令人震颤的感觉,真实的击打或者屠杀不具有那样的速率。
那分明是一种道德感在涌动,在撞击,在追捕。
最后凶手被抓住,还是在剧场里,在公有制时代那种工人文化宫,灯光照耀在柱子上,从银幕里溢出来,他痛哭流涕,完全是宗教里救赎与受难的氛围,是报应。
“杀人是不对的。
”“好人不多了。
”李霄峰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造一所遗世独立的房子,用鲜艳的颜色装饰它,但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看起来人迹罕至,却总有路可以到达,也的确有人曾到过那里。
这些房子是一个电影导演的神龛,里面放着他相信的东西。
现实主义的方法不能完全概括,但脱离开现实和历史的参照又无法理解,山高路远,只留给他那么一条遥远的窄路,为那些逐渐沉没、黯淡下去的物品,重新涂上明媚、纯粹、严厉的色彩。
这也是他的电影一贯以来的审美特性。
这来自他对电影本体的基本观点,他相信电影制造的不是幻觉,而是彼岸,是梦境。
《追踪》里面就有好几幕,主角深爱的女孩在小城里一个老旧的舞台上跳芭蕾,在偌大的重庆开了一家花店,他用最柔和的光笼罩着这些地方,和其他残酷冷冽的部分形成对比,让它们看上去是天堂一样的存在。
无非只是在说,仅仅有一种生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精神世界,仅仅有痛苦是不足够的,还应该有创造,仅仅有此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未来。
无非是在说,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人都有选择,出路就在那里,看你愿不愿意承担它的后果罢了。
姑且就称之为天真吧。
让这个词承担、消解所有的罪责,不必把它过度修饰成一种美德,也不要把它当做一句想当然的骂人话。
它是真实存在的情感事物,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更是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一部分。
如今,他们被嘲笑、忽略、抹去,被沉默压得抬不起头来。
因为所有人的潜台词都是,认真你就输了,谁撂狠话谁傻逼。
承认吧,历史早就证明对人心存过高的期待是虚妄的,得过且过就行了,生活很容易蒙混过关,而且科技这么发达,只会越来越容易。
但既然李霄峰坚持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就会有更多天真尚存的人感到一种义务——把话接着说下去。
哪怕只是一句最轻慢的提醒,下次再遇到天真的人,千万别以为他们只是配角。
失败者拥有最珍贵的命运。
《追·踪》的故事以两对情侣作为核心人物设定,但两个女性角色只负责「美和善」,她们同以被追求的目标出现,亦都和重要利害冲突擦肩而过。
不知道是否是导演刻意地安排亦或善意,女性角色在物是人非的时代变迁中,呈现了永不凋零的美好,与之对应,所有登场的男性角色,则都承载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竞争、相互猜疑,独自成长、困斗并衰老,唯有文学让反倒让两个陌生男子之间建立了奇异的亲密。
在登场的男性角色中,两位被害者要么是社会体系的权贵阶层、要么是家庭关系的话事人,他们同以「施暴者」的姿态高高在上,但影片又刻意呈现了他们浪漫的一面:黄觉饰演的杜国金吟诗作画游泳,无不充满着雄性荷尔蒙的魅力;而徐峰的继父虽然出场不多,但炒菜吃饭自得其乐,神采飞扬了父权的张狂。
作为标靶,他们的恶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至少都是毫不自知,展示了霸权者的娇蛮,亦反射出反抗者的孱弱,可能这也比较接近一切谋杀的本质。
罗晋饰演的王栋和辛鹏饰演的徐峰,是故事里互为镜像的主角,胆怯给了两人惺惺相惜携手同行的理由。
他们的命运承担了导演的价值选择,《追·踪》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去体察人的自省意识:欲望催人向上亦拽人下坠,我们若对自己诚恳,就能关照出曾被欲望扭曲的恶意,倘若愿意视而不见,欲望本身就是最好的辩护理由。
如果说比起《少女哪咤》有什么飞跃的话,在《追·踪》里,导演李霄峰保有少年心性却不沉迷其中,既愿以赤子之心去体恤少年愤懑,亦能以成年人的理性去思辨罪与罚。
太喜欢聂远,感觉电影很适合聂远, 值得一看,很有意思 很喜欢这个电影 尤其是聂远,演的太到位了 电影特别吸引人 看了一遍又一遍,太好看了,很有吸引力 直接就博得了眼球 因此当影片的拳台终极战拉开序幕时,艾迪生的身体里到底是马小还是他本人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面对渣男反派,“元神归位”、左臂已残的艾迪生用“卷莲门”那位不靠谱的副掌门张茱萸传授的“一阳指+狮吼功”的不靠谱的“绝学”挑衅反派时,一次次地挥拳,一声声地怒吼,令人热血沸腾
真是最近看的最好看的一部电影了,镜头的使用, 演员的演技, 剧情的安排,都是加分项,堪称完美!
电影也很有现实意义,看过之后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重生多么美好的一个词,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知道重生不可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当下,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不让今后的我们回想现在的我们去后悔!
罗晋饰演的医生和辛鹏饰演的钢厂工人,两人因为一本书成为了笔友一直书信往来倾诉心事,他们各自的困局无法解决,商定好了交换杀人。
命运经过了数十年的纠葛与燃烧,两人最终如灰烬一般走向灭亡,而聂远饰演的警察作为一个观察者,通过第三人视角将一段十多年前的往事,慢慢抽丝剥茧展示给观众看。
故事真正牵动人心的是,两个人在杀人后,改变了自己人生困境,他们之后的人生会怎样进行,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吗?
这才是值得讨论的社会话题。
灯光,美术可以,导演叙事能力要加强,既然不能表现侦查破案的过程的话,那应该偏向导演所说的背后道德主题吧,结果都是擦边球。
近期难得一见的新片。李霄峰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沉淀这么多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上线,不得不说还是有点遗憾,因为影片对于光色暗影的运用,构图,摄影机运动都作了可见的精心铺排——却也导致了无必要的画面浪费。交换杀人的剧情,深挖的点还是有很多。女性成了虚渺的功能性符号,她们作为男性主角犯罪的动机,连个近景也不肯给。整体台词不多,一开口却讲不通。故事有看头,叙事也有设计的空间,但最重要的还是应是人物各自的状态,以及彼此间状态的对立。犯罪后的情绪是复杂的,一位被愧疚主导,一位以逃避遮挡,都没有给予充分系统的施展与呈现,而是碎片化的,一蹴而就的。另外聂远的警察角色,作为开场引领者,却既不工具,也不情感。出场人物众多,却抓不准明确的定位。罗晋有少年感,也是斯文败类演绎者好的人选。记住了辛鹏。
无比矫情,一个悬疑片能把我看睡着实数能耐。五光十色广告式打光,表演非常程式化,当然源自于文本的问题,商业文艺两不像。演得最好的其实是辛鹏,十年间的反差,不仅是形象,眼神也变了。姜珮瑶也好好看,电影脸。
补标,叙事结构有新颖的尝试,对年代感的还原、影像塑造等也保持了较高水准,一部成熟的悬疑之作。
罗晋演技非常棒,值得追,看了好几遍好看
被太多与自己原始表达相悖的东西干扰的七零八落。导演擅用臆象去营造一种捉摸不透的人物关系,想让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情绪能与所谓形式感完美结合,《少女哪吒》适合这种方法,但本片就完全不行。似乎中国的作者导演或是独立导演出身拥有足够资金拍第二部片时,都喜欢让震耳欲聋的声效和配乐喧宾夺主
罗晋演技炸裂,但剧情缺乏惊喜
还不错的~
比上一部《少女哪吒》要好。姜佩瑶饰演的角色宣慧,最后一句台词“杀人是不对的”,是说罗晋(王栋),也是说自己。倒推,从看见夹克的那一刻,她早已经知道了互换杀人的真相,她催化了王栋与徐峰的再次见面,促成了徐峰的死。“杀人是不对的”,多像是愚蠢、自责的喃喃自语,看似义正言辞,却又苍白无用。再推一步,在被黄觉饰演的文艺老男人甩掉后,宣慧万念俱灰地跟王栋说了些什么呢?她有没有因爱生恨地要王栋帮她去报复呢?她利用了王栋的爱,只是她没想到这爱疯狂到可以为她去杀人。报复可以,但“杀人是不对的。”
摄影风格彰显扭曲,但整体也盖过了电影本身。人物不够立体,剧本其实也并不复杂。
很喜欢《追踪》,作为在第四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映后主创人员的现场对谈,诚意满满!期待上映,尤其喜欢墓场两主罗晋和辛鹏角演技大pk,两男主跳交际舞,以及王栋在问萱惠“你爱我吗?”的心理变化这三场戏。构图、色彩和音乐专业又不造作,导演风格浓烈。准备上映后二刷。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导演在对表演的控制上有很明显的进步,有几组镜头的调度蛮用心的,抛开符号不谈,叙事层面多依赖剪辑,但人物关系分寸感把握还不错,警方这条线欠考虑,让人感觉聂远整体水土不服,另外声音处理是相当可以的
最初粉上罗晋是因为他在《美人心计》中的眼神和哭戏,没想到时隔多年在本片中重现。王栋和妻子在剧场观看女儿演出的戏堪称高潮,罗晋把“王栋”多年压抑、痛苦的情绪在短短几分钟内自然的宣泄出来,演技精湛;辛鹏把“徐峰”前后的性格变化诠释的恰到好处,演技有进步;黄觉演起痞子混混和以往文艺的形象判若两人,“杜国金”真是个邪魅,性感,迷人的角色。但全片剪辑略显混乱,时空的交错有时缺乏必要的交待;萱慧竟然会如此直白的说出那句小朋友都知道的话:杀人是不对的。请问编剧,陈维坤又不寻找线索,又不参与破案抓捕,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
两星半,没什么生命力,不论是人物还是故事,平淡无奇
拍得还是挺漂亮的,大部分演员演得也可以,尤其是几个配角,出彩的。只是剧本太弱,尤其结尾完全hold不住了。
国产电影,拍的
最喜欢的一个点是,这里面没有人是值得同情的。
谈不上难看,不过诡异的用色、匠气的运镜和套路的剧情确实比较败好感。至于槽点最多的台词“杀人是不对的”,仔细想想倒也不算全无逻辑,或许萱慧到访花店后知晓了实情,已决意供出丈夫,当然此时一句也不说才是坠吼的。
精雕细琢,演员控制得肥肠好,老导演仍然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