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片子不错。
本来以为会有点恐怖元素,原来一点也没有。
爱情轻喜剧又有了创新,和闹鬼结合得满好,很不错。
还顺手教育了我们一个道理:要乐于助人,不要太自私。
快到最后的部分导演还玩了我们一把,主角又死了一回!
那一瞬间我简直以为这是实验电影。
事实再次证明主角都是小强体质,并且提醒我们商业片最终都是要大团圆的。
主角成长之前那些刻薄的评论其实也满聪明,很有趣,大可以一笑。
首先给我的感觉是美!
美丽的秋天,美丽的街景,美丽的心灵洗涤,美丽的爱情,美丽的镜头。
一个发生在美丽的秋天的有的凄美的故事。
一个关于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的故事。
冤魂不散好像是我们老说的一句话,看来外国也有类似的传说。
在热闹的曼哈顿,除了忙忙碌碌的人们,还游荡着一群一群因为有未了心愿而久久不能离去的鬼魂们!
他们不能触摸到人类的世界,只能再看,却无能改变或者解释。
徘徊,彷徨。
自私封闭的男主人公在一个意外的情况下成了他们之间的桥梁,可是性格却让他一次又一次拒绝帮助。
最后在爱的力量下,开始觉悟,自己也的到了真爱!
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点出了影片的主题"Only a life lived for others is worth living"是啊!
我们应该好好活出价值,为别人为自己。
因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
温情也好,人鬼情未了也好,这部片子的亮点绝对是Ricky Gervais, 而Ricky Gervais的亮点,两个字:够贱。
完全无视其他角色,虽然女猪脚还是有几分姿色,但怎样都难抵Ricky这个从office走出来的超mean形象 - cock punk wank,虽然听起来觉得不爽,毕竟说的国人,不过这就是贱,就是风格,何况低俗玩笑哪个泡妞不开一下?
OK..说完,不错的电影,顶一下。
其实从一开始,p先生的自私、封闭、漠然、尖刻就已经预告了,这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只是不知道改变从什么地方开始。
有的时候,明知道事情是假的,但如果它触动了心中那不可承受之轻,假的也不再那么假了。
所以当p穿着牙医装,用他那刻意的微笑去自然而不自然的说着英国腔的牙医笑话时,我还是挺开心的。
在印度牙医终于成功的让他看到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的时候,Only a life lived for others is worth living,我的内心也被触动了。
尽管我这个无神论者对里面所编出来的,小孩子都能戳破(也许不能?
)的天堂神话从刚开始就嗤之以鼻,却还是在路灯点亮的一刹那眼眶湿润了。
因为,HOPE。
对英国腔其实有一点点的迷恋,这和我重复的看《历史系男孩》如出一辙。
这个曾经尖酸刻薄的牙医佬如今开始微笑,我却一直在回味他的伦敦音。
看片名会以为是鬼片,其实只是部温馨喜剧。
牙医先生生活枯燥,没有生气,整日郁郁寡欢,有一天动了一个肠子手术,死了7分钟,于是看见鬼。
大街小巷上到处都是未了心愿的孤魂野鬼,求着牙医先生帮忙,真是不堪烦扰,在一鬼魂弗兰克的威逼哄骗下,决定帮助他赶走前妻的未婚夫,故事平淡地发展下去,前妻与牙医互有好感,但是有误会,牙医一度抑郁,但是通过帮助鬼魂完成未了愿,重拾了生活的真谛,也与前妻有了新的发展。
此片有一总结:趁活着的时候多做一点事。
PS:台词有够话唠,没有一个俊男美女。
为什么死去的人不愿离去?因为他们都曾有遗憾,他们都希望有人来完成他们的遗憾,为他们所牵挂的人带去温暖.当有人完成了他们的遗愿,他们就会欣然离去...其实很想世界上有鬼这种东西,这样的话,至少我们还会知道曾经在乎过的人还在身边,即使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电影中的鬼魂一直牵挂着自己的老婆,即使已经离去了一年,还是深深的爱着自己的老婆,他一直希望自己的老婆可以过的很好,这就是他最大的牵挂,他的不舍,他的留念,他想方设法阻止老婆嫁给不会带给她幸福的人.当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老婆已经开始会为了别人伤心难过而落泪的时候,他终于发现自己可以放心的走了,可以放心的把老婆交给值得依赖的人了!虽然他生前可能对老婆不好,但是这个女人始终是他的最爱,只有她得到幸福,他才肯离去,不再守护身边...
说起来看鬼语者完全是被名字误导鸟,以为是个鬼片,结果是个煽情片---那倒也罢了,可它居然是个连续剧!
想想吧,煽情连续剧 女猪脚每集必哭;男猪脚对老婆性情温顺的象个绵羊---他老婆让他去吃屎估计此人也会去的;女猪脚的店伙计---虽然换了两拔人,可性格居然都一模一样。。。。。
俺一气下了两季,然后是强迫症发作,竟然看完。
聊以自慰滴是女猪脚身材还行。
说到此片,估计是鬼语者电影版,连亡魂消失的构思都如出一辙,只是预算显然多些,做的更精良些罢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男猪死时,女猪明显在干嚎,哪里有些许马尿水啊那个鬼魂确实是在鬼说一气。
没看过鬼语者的可以拿来混混时间,看过的也就罢了。
标题就是我的评价,内容设定不错,没有见过类似的电影(不排除我的视野狭小),但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和前两天评论过的不速之客相似,英国医生需要改变。
自私、刻薄、孤独、愤世嫉俗。
所以改变就来了。
难怪奥巴马领导会获胜,change,的确是很多人的需要。
带来改变机会的是一次医疗意外,因为经历了短暂的死亡,醒来后却具有了可以看到鬼魂的特异功能,麻烦接踵而来。
看到了很多带着未解心愿而在人间滞留的鬼魂,他们让我们感到了生命和感情的美好,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态度。
多余句废话,为什么美国人的眼睛里死亡后还会有这样的温情,鬼马小精灵、人鬼情未了,飞跃来生缘等很多,而我们的鬼片基本除了咒怨就是人间惨剧,这确实是两种对待生死的基本观点。
如果他们信仰的宗教让他们有这样健康和积极人生观的话,那我觉得还是比信仰受苦修行的佛教或者我们现在无数人心里没有信仰而变得寒冷在结果上要好。
活着,就要幸福;死了,感情不会终结,而且去天堂更幸福。
这个逻辑多么的应该正确。
扯远了。
电影不错,4颗星。
配乐非常好。
乍看片名以为是个恐怖的鬼片,姑且让它留在硬盘里吧,大概这种片子看的太多,一时间提不起兴致来。
整理硬盘的时候,随手点击打开拖动,片断中大都是两个男人在说话,胖胖的那个,老实巴交的,说着英式英语,结结巴巴,语不达意,有点语塞的样子;另一个瘦点的,说着美式英语,流利圆滑;再拖,是那个胖男人,沉默地坐在窗前的背影,窗外下着冰雹,伴随一首好听背景插曲,噢,不错的意境,拖到前面从头看。。。。
这真是个英国式的浪漫轻喜剧,叙述,对白,音乐,画面无一不那么浪漫,不是那种法式美式的浪漫,那些大都与爱情相关吧。
像四次婚礼和一次葬礼,诺丁山一样,故事节奏缓慢,奇妙确不诡异,没有歇斯底里,也似乎不那么热情奔放,情节转变跟随着主人公的心理,伴随着动听的音乐,或blue或欢快,你不会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但是就是这样娓娓道来的,让你感觉颇许淡淡的余味。
查看一下海报介绍,出品是美国,小小地惊讶一下。
仔细想想看片的时候不是觉得又像英国故事又像美国故事么?
其实是曼哈顿了,我想给我的这个感觉大概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了。
两个男人,两种语言风格,同时也是两种性格,一个英国式的古板封闭恪守教条,另一个美国式的圆滑世故不乏幽默;背景和音乐也是如此,秋天的枫叶,细雨的街道,孤独的公园躺椅,冬天的冰雹。。。
伴随的背景音乐,有Beatles的经典歌曲和舒缓的美式牛仔的soft rock。。。
还能提到的就是叙事风格的转变,美国式的开始,短暂而快速,黑色幽默地描述瘦子的死亡原因,接着一曲Beatles的"Looking through you",片头字幕,正片开始,情节缓慢平静,描述胖子男人的平淡封闭的生活,奇妙的遭遇。。。
结局部分走得很轻喜剧式的自然,胖子辩白遭遇车祸大难不死,女主角放弃远行,来诊所看牙,男主角以会意的回答和女主角幸福的微笑结束本片。
还有就是本片的女主角很养眼,气质美丽兼大方幽默,我感觉长得有点像尼可基德曼,有点像莎拉波娃。
插曲太好听了,网上抄来如下:I'm Looking Through You - BeatlesI'm Still in Love (W/ You) - Dusty WrightSabre Dance - Aram KhachaturianTheme from Rawhide - Dimitri Tiomkin and Ned WashingtonWhat I'm Looking For - Brendan BensonSideways - Citizen CopeWhich Way Your Heart Will Go - Mason JenningsString Quartet Op. 1 No. 6 in C, 4th Movement - Franz Joseph HaydnPlease Be Patient With Me - WilcoThe Heart of Life - John Mayer
慢节奏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看到大家都睡了,我就放心了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BJIFF14 英嘉(🐳💗)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