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山之外

După dealuri,灵欲告白(台),非常教欲(港),越过群山,Dupa dealuri,Beyond the Hills

主演:考斯米娜·斯特拉坦,克里斯蒂娜·弗罗托,达娜·塔帕拉加,克特莉娜·哈拉巴久,瓦列留·安德留察,吉娜·坦杜拉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比利时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2

《山之外》剧照

山之外 剧照 NO.1山之外 剧照 NO.2山之外 剧照 NO.3山之外 剧照 NO.4山之外 剧照 NO.5山之外 剧照 NO.6山之外 剧照 NO.13山之外 剧照 NO.14山之外 剧照 NO.15山之外 剧照 NO.16山之外 剧照 NO.17山之外 剧照 NO.18山之外 剧照 NO.19山之外 剧照 NO.20

《山之外》剧情介绍

山之外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记者塔蒂亚娜•尼古列斯库•布恩的报告文学。该报告文学讲述了一个在2005年驱魔仪式之后去世的老修女的故事。 在影片中,有两个主角,一个叫做阿丽娜,另一个叫做维克琪雅。她们在同一个孤儿院长大。成年之后,维克琪雅觉得修道院是自己心灵的庇护所,于是便去做了一个修女; 而阿丽娜则去了德国。她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但是她们的命运却因为一桩意外而重新连结到了一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甜蜜复仇续篇黄金大逃狱陷阱之中吕布与貂蝉极速营救美女上错身第五季十万个冷笑话陈赓大将我的六次元男友降龙神掌苏乞儿2红色天空赶牲灵林投记天蝎第二季七魔剑支配天下偷来的女儿超新星浩劫雷哥老范克莱莎的秘密雾隐怪客神秘巨星快乐影响#远程恋爱~普通的恋爱是邪道~茶餐厅十四号西杜夫人调查实录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永远的第一名里长与郡守校对女孩河野悦子2017特别篇蛛丝马迹

《山之外》长篇影评

 1 ) 我们终究是要飞越疯人院的

你看,给自己找个神,不就安全了。

我们总是有数不清的未知事物要去消化和解释,而终究又会被宇宙的浩瀚逼退,于是诚惶诚恐、意识到自己渺小如尘埃、希望自己有一个更加发达的大脑前额叶——不过,这样太辛苦了。

无论是见识浅薄、能力不足,还是无理取闹、虚张声势,甚至心怀恶意,神灵永远可以将其合理化。

“神灵”不单是宗教上的,还可以是执念、传统或者情绪,只要它可以成为一个行为的理由,一个问题的出口,就可以一劳永逸。

这并不少见。

在《山之外》里,最明显的例子是修道院和上帝。

电影有两个女主角,维克琪雅和阿丽娜,她们都来自孤儿院,并且感情深厚。

离开孤儿院之后,维克琪雅去了山中的修道院,阿丽娜去了德国打工。

两个人想在一起。

在德国见过世面的阿丽娜跑来修道院,想带她“远走高飞”,去德国,一起生活,美妙。

本来以为说好了的,维克琪雅跑到神父那里征求意见。

她说,去德国陪她的朋友一段,之后会再回来。

神父说:“在与上帝同行的路上这么做是行不通的……你不能今天决定跟随神的指引,明天却又一或不前,在我们精神生活中必须要持之以恒……另外,离开之后再回来的人永远不再是同一个人。

”维克琪雅接受了神父的说法,拒绝了阿丽娜的请求,说“我心里有别人了”。

但她仍然希望阿丽娜能够生活安稳,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至少照顾她。

接下来的 140 分钟里,一直是两位女主角之间的僵持,说得直接一点,是修道院和“山之外”的僵持,当然,也是正常世界和疯人院的僵持,以及爱和不爱的僵持。

直到阿丽娜在修道院被“驱魔至死”。

修道院的人们将她的手脚用铁链绑起来,为她念诵经文,赶走她“心中的邪念”。

“我们都是为她好”在片中出现了很多遍,修道院修女们对她的“五花大绑”也被她们自己理解成为了让她冷静下来,不要伤害到自己。

直到她被折磨至死。

“凶手”们也无法理解警察和医生抛出的疑问:你说你们什么都没做,那人是怎么死的呢?

她们做的都是对的。

电影很长,但有几次小爆发,都是阿丽娜的反抗。

尝试跳井、打翻圣像、从禁室逃走,惊慌失措的修女们对这些的反应是绑住、让她做苦行、关禁闭、再绑住……死亡。

直到片尾她们进了警车里,依然一脸困惑。

这种困惑是合理的。

因为修道院给了她们庇护。

在这个准则之下,“外来者都是疯子”这个论断也是合理的,况且这位外来者还有符合“疯子”定义的激烈的反应。

修道院是一个符号,一个强大的靠山。

就是那个她们对“无法理解”的事物统统打包、视而不见的万能键。

这个万能键不仅仅存在于修道院里,还在各种各样的传统和不知源头的信念里,在一些毫无道理的情绪里,在一些虚妄的寄托里,在熟悉的环境里,它是你每次恐惧的时候都要搬出来的那个东西。

修道院是一个符号,同样的符号有孤儿院和世俗世界,“山之外”。

阿丽娜和维克琪雅都成长于孤儿院,在孤儿院,爱是事先假定好的。

你之前可以被抛弃、被虐待,但是来到了孤儿院,它可能会暂时假定你这些都不存在,而这个大家都平等的空间里,你可以找到自己喘息的地方,可以再模拟出一些温暖、安全和可靠的情感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阿丽娜和维克琪雅互相产生了依恋。

这种依恋是真实的,但是它还不够强大。

他们各自都需要一个“神灵”的力量去维护这种关系。

离开孤儿院之后,他们去寻找这样的神灵,一个找到了修道院,一个找到了山之外的世俗世界。

两个也许相差无几,修道院不能把你变成真正的天使,就像世俗世界也不会允诺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冒险家。

是的,就这样,在修道院和山之外之间,矛盾发生了。

导演的镜头不带偏见,尽管镜头外的我们很难站在专注于祷告、忏悔、繁琐仪式的修道院生活和号称自己见到过天使的神父一边。

但问题确实是,无论是孤儿院、修道院还是“山之外”,其实都可以成为一种寄托和信仰,在某一个时候,成为人们执迷不悟,胆敢把任何不同的外来者当作疯子的靠山。

它们的作用是让自己感觉安全,感觉不被离开,感觉自己可以一直是满足的、正确的。

阿丽娜和维克琪雅是孤儿。

这个信息很明显:在幼年时期,她们缺乏了某种人类理所当然需要的东西,之后便对爱和安全更加渴望。

无论是修女表现出来无能为力,还是外来者的激烈反抗,都是想回到那个本该会让自己得到满足的熟悉环境,在弥补,在挣脱。

这样的故事,每个导演在自己的电影里多多少少都会讲一讲。

人类的伪善、软弱、恐惧,被忽视和侵犯的永远是那些跟自己的传统意识或者生活习惯有点出入的异类。

最激烈或者是通俗的一次可能是《飞越疯人院》,尽管跟这部片子相对比会显得不太搭。

但飞越疯人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飞越那个牢笼,那个自以为“正常”的人的世界。

就像开头所说,当我们了解到宇宙的浩瀚,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缩回去,批判、诋毁,因为发育出一套理解“山之外”的生物和与他们对话的机能来是相对比较费劲的。

但是你看,她们在顺从自己的信念的时候,永远会遇到挑战——神父手里的神像会被打翻,阿丽娜的依恋感会时不时地牵引她做出让她不舒服,甚至陷入绝境,但终究要达到那个“在一起”目标的事情来。

修道院不会一直平静。

在遭遇怪事的时候,每个人在死守,也都在怀疑。

阿丽娜本能的对锁链的挣脱,以及片尾泼向车窗的脏水,是这部片子里相对比较刻意的表达。

有点悲观,但是它传递的信号是具有侵略性的——事情不会就这样过去,我们终究会看到那些突如其来的脏水,遇到那些无法掌控的抵抗,最后,无论爱和理性的面目有多么模糊不清,我们终究是要飞越疯人院的。

 2 ) 她爱她,她却爱上帝

山内的人,信奉上帝,深信在修道院里能够得到心灵的庇护;山外的人,思想自由,对万物有自己的判断,更认可科学。

于是,山外的人,来到山内,她不信奉上帝,她的灵魂便是丑恶的,所有的人都试图改变她,认为她是异类。

心里住着一个上帝,遇到任何事,内心都不会起任何波澜。

影片中,大量长镜头的运用,灰黑蓝白的色调,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更高的还原度。

 3 ) 猜不到结局的电影最舒服

季节选的很好!!

冬天两个主角性别选的很好,是两女,所以不知道是爱情还是友情,或许都不是她死之前对她笑了,因为她知道她心里不再全是上帝了,有她的位置了警察来的时候,她穿的是她的衣服,不再是圣袍宗教她告诉她弟弟的方式,拍摄方式选择的是无声,从远处最后在车上!!

镜头拉近!!

像是利维坦在法院的时候,有声,无力还有最后玻璃上的脏水,和警察的对话太棒!

猜不到结局的电影最舒服

 4 ) 爱和信仰一样在这世界狗屁不是

看之前,听说是拉拉片。

看完我觉得根本不是。

导演重复四月三周两天的主人物结构,塑造两个非常不同然而又如双生花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女女主人公。

女主作为一个修女在表达力度上反而弱于有女同倾向的女二。

反而让故事处于非常中立的位置上。

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旗手,导演蒙吉的现实主义叙事和导演功力简直一流,从头到尾没有冷场,该激动激动,该留白留白,主题从来没有游离过,刀刀见血。

很多小角色,来自修道院之外的角色的塑造,完美描画了罗马尼亚社会的现状,也是提醒观众,在这个激烈冲撞的世俗之爱和信仰之爱的矛盾外,还有一个模糊的,无稽的,冷漠的,愚昧的现实社会的存在。

而且这种存在恰恰要比所谓的崇高的理想主义的争执要更执着。

有一处留白非常高级。

最后为什么主角给女友解锁以后她留下迷之微笑就死了?

为什么她明明可以逃走却没走?

无神论者会认为修道院的禁锢和压制是最终元凶。

宗教者则会领悟此为神之旨意,也许她最终得到解脱所以微笑着放手了。

总之,在这里留白,恰当好处的使两派相争的无解状态得到了体现。

信仰也罢,爱也罢,都是非完全有智慧之人可以承受的。

 5 ) 山之外,罪恶更深重

实事求是讲,人们是分不清人性、宗教、科学、迷信的界线的。

导演不虚张声势,平静地将此地此事此人描述完毕,让观众自我评价自我反省。

女B从多数人的角度看无疑是有精神病的,女A善良单纯,虽同在孤儿院长大,但一个去了外面的世界又回来,一个留在山区。

于是两人代表两种力量在拉据,悲剧最终造成,但细细品来,谁都没有错,医院医生认为没法治还是修道院好,修道院所有人因女B忙碌且花钱(自身经济也很困难),收养家庭也放弃了,进行驱魔也是理性的选择,但也做了保护措施的。

这里要说明的,罗马尼亚山区据说是产吸血鬼的,宗教传统也很深的,科学无法解释的也不能全归为迷信。

女B最后的醒来冒似和这个世界道别(女A放她逃却没逃),人什么时候离开世界真不是人说了算的,警察和神父的对话很耐人寻味,结尾时汽车被泼了脏水,谈话中又发生了更恶劣的事件,山之外,罪恶更深重。

 6 ) 好人好事搞出事

能让我一下子看得入戏的电影不多,这部《山之外》(După dealuri,2012)是个难得的例外,而且是我看到差不多到影片结束的那个“偷钥匙”的镜头,才猛然发觉的——突然消失的那股莫名的压抑感,从影片开始没多久的这两闺蜜走入修道院,围栏门口一块告示牌的那个特写镜头开始,就一直在压着我了。

没想到的是,我的身体刚有好转反应,就来了个剧情大反转。

上帝保佑!

我又回到我菩提祖师(林才松,1947-2017)在家开讲《道德经》的那个晚上: 我们听课听到差不多该下课了,菩师才草草讲解了一下《道德经》中老子(李聃,约前571年-前471)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而整个晚上,菩师都在神采飞扬地讲着一个明显是他自己编的“老子逃跑”的故事。

正当我大惑不解之时,菩师轻轻的带出一个他自己的判断:老子其实并不想给后人留下任何文字。

菩师说这是“不打自招”,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这就将他自己其后的五千字,明确定义为“非‘常道’”。

菩师说,老子本想隐逸西去,却不巧被“海关关长”尹喜逮着,要留下各自的性命,唯有留几个字,好让尹关长向上头有个交代。

后来大家看到的这五千字,我猜是尹喜自己的一个“老聃讲记”。

这样故事情节和《西游记》一样,若不是那猪八戒难得的细心了一回,中土人民早就读上了《无字真经》,而不是去读那些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基础教育之后,才有可能领受的长经短句。

那个晚上,菩师大概是看出了我们有些反应不过来,就特别吩咐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几个字若未真正搞懂,《道德经》那五千字可得小心对待。

我花了 12 年,到今天也没搞懂老子那六字真言。

不过我省下读《道德经》的时间来看人间大戏,倒是看到有不少玩残别人又玩残自己的故事,都跳不出这部电影《山之外》的情节:迷信之人害人害己于名人名言里头而不觉。

刚刚找来的这张港版海报上,就赫然印着“改編真實事件”。

我很感恩菩师当年分享给我的,他自己的那个妙招: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2018.10.5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b2369e3

 7 ) 8.5

不认为导演意在表露宗教之“愚昧”。

关于孤独与绝望,世俗人的救命稻草是世俗人之爱,而教徒们选择了上帝之爱。

痛苦的人渴求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这使宗教的存在有了绝对必然性。

然而宗教与现代世俗社会的差异与对立性又不可避免,人的“世俗性”——即人之本性(如他们对阿丽娜的怜悯可以到达容忍其毁坏圣像的地步、维对阿丽娜之爱、一位修女在丈夫哀求下徘徊于还俗和坚守之间)——又无法真正彻底去除。

整部电影从阿丽娜发疯开始就陷入了混乱——短暂的平静总是被她频繁的出其不意的发疯、修女们紧张的脚步声、叫喊声、推门声打断,加上手持摄影的晃动感(即使是固定机位也带有轻微晃动)、近距紧随人物的运动长镜头所制造出来的不安感,使观者被彻底卷入维所面临的心理状态。

另外,阿丽娜这个角色有些单薄:毫无铺垫的突然发疯;对“皈依”的极端排斥也没有充足根据(将上帝视为情敌这一理由仍不够充分,明明假装皈依就可以一直留在维身边)。

电影外化了人类在宗教与世俗间对立与拉扯,但关于人类对宗教与世俗的两种选择没有更加深入的探讨,更多地着眼于矛盾本身以及其中的模糊地带。

 8 ) 驱魔人

对于一个无法简单的站在道德立场甚至是法律立场上进行判断的社会事件,总会给人带去更多的思考空间。

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让每一个角色都在承受痛苦,承受煎熬,他们都不知所措,也都以自己的认知形式和视角为出发点做出“正确”乃至“正义”的事情。

当他们的毕其功于一役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时,我们总是可以简单的给他们贴上标签,比如愚昧,比如无知,比如邪恶。

但一个优秀的描绘社会事件的艺术作品在所谓的形式、风格、技术之外能够模糊善恶判断或者说给予一个故事复杂的构成元素和多义性,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全面和客观的看待与思考,这远比看角度单一化、立场鲜明化的社会新闻要有意义得多,这也正是艺术的重要价值之一。

影片最后神父和修女们被带上警车,一位警察说刚发生了一起男青年弑母的案件,另一个警察说这世界每时每刻都有邪恶的事情发生。

神父和修女们此时就在车里,“邪恶”这个字眼极其刺耳,他们将阿丽娜绑在十字架上驱魔的行为在无神论者看来也的确愚昧而邪恶。

可纵观整个影片,阿丽娜的疯狂以及精神病般的言行破坏力似乎也如撒旦附身般邪性十足。

在世俗眼里,阿丽娜是精神病患者,在宗教世界里,她是被恶魔附身的邪恶力量。

站在神父的角度,驱魔是不得已之下唯一能做的尝试,因为其他方式均告失败,医院也不再接受精神状况不稳的阿丽娜。

在驱魔前,神父也百般犹豫和纠结,甚至让阿丽娜那个脑袋不太灵光的弟弟来做出决定。

阿丽娜的疯狂行径伤害着教堂里和修道院里的每一个人,亵渎着上帝,在这个净化之地,她就是魔鬼。

站在阿丽娜的角度,影片没有明确的提供她为何如此疯狂,精神如此不稳定的直接原因。

但通过其他切面依旧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她和维克琪雅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如今维克投奔上帝成了修女,阿丽娜之前独自一人在德国打工,现在前来找到维克,希望和这个从小到大最亲近的人离开这里重新开始。

(不过这重新开始其实也看不到有更好生活的可能)于是,阿丽娜和上帝成为了敌人,孤独的阿丽娜,在社会底层挣扎的阿丽娜,渴望爱但爱被上帝拿去的阿丽娜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魔鬼”,对维克强烈的占有欲让阿丽娜打算从上帝手中抢回挚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证明上帝不存在,神父不过是满嘴谎言的唯利是图的小人。

而她精神状况的恶化显然来自于她对改变现状的无能为力。

她无数次让维克跟自己一起离开,无数次告诉维克这里不过是洗脑而已,但维克对上帝的忠心都不曾动摇过。

阿丽娜甚至摔碎了教堂里的图腾,但这一切都只是在把维克推得更远,让维克更加为难与尴尬而已。

一个入世者与出世者的对峙,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维持现状。

而维克周旋于神父和阿丽娜之间的纠结与尴尬有着类似于观看者的视角,影片也是以她的视角打开,一点点见证着阿丽娜的疯癫和神父以及修女们包括她自己的无助和崩溃。

宗教与世俗之间对立的矛盾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被赤裸裸的展现,双方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轻易污名化对方。

而这种轻易的污名化会让人停止深入的思考,这种停止思考的现象不单单只出现在宗教与世俗矛盾上,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和意识形态之中,这在网络上尤其可见。

影片最后阿丽娜死在了驱魔仪式上,维克最后穿上了阿丽娜的衣服而不是修女服,这是她在目睹了残酷的驱魔仪式后选择的立场。

可这残酷的结局也不能简单的怪罪于任何一方,就像神父面对警察的审问时所表现的那样,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在帮助疯癫的阿丽娜,而阿丽娜也的确让这里的每个人陷入恐慌。

也许,这其中有着更为复杂和多元的诱因,比如社会结构、制度、外来移民或非法移民者的境遇,阶级分化等等一系列元素起到了隐蔽但重要的作用。

 9 ) 纠结的立场

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得承认,我看拿宗教开涮的电影兴趣远大于严肃探讨宗教,或者夸大宗教作用的“神棍片”。

正因为这样,《山之外》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是有些立场模糊的,导演似乎处于一种“无立场”的立场,将一个有些奇特而又悲剧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接下来的判断似乎就要看观众的信仰与价值观了。

维克琪雅和阿丽娜,一对在孤儿院长大的好友,成年后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维克琪雅选择了修道院,在与上帝的对话中求得人生的平静,而阿丽娜则选择了入世,更现实的去感受世俗社会的冷暖。

但是有趣的是,影片实际上是从维克琪雅的视角展开的,我们可以扎扎实实的感受到她在修道院的生活,显得平淡宁静。

而更入世的阿丽娜则从德国来到维克琪雅的修道院,她的过去的世俗生活倒是显得不那么清楚,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选择来到修道院“避难”并不清晰。

或许对于阿丽娜来说,修道院确实只是一个暂时歇脚之地,而对维克琪雅来说,她的信仰也似乎不是那么坚定,于是,阿丽娜很快希望离开,并带上维克琪雅去感受不同的生活。

“闯入者”常常是戏剧冲突的诱因,这个修道院本来形成了一种参与其中的人也无暇细想的模式化生活,大家偶有抱怨也很快在固有的氛围中消散。

突然,阿丽娜来了,带着尘世的气息,在与维克琪雅的关系中,她似乎也更居于强势地位,显得更柔弱的维克琪雅心乱了,想跟着出去了,势必也带动着修道院的一丝骚动。

而事情的最终发展却不是一个为生活开另一扇门的故事,修道院的环境和人生命运,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力场,将她们留在了修道院。

接下来,故事走向有些驱魔电影的色彩,阿丽娜不断的犯病,且愈演愈烈,引起了修道院的恐慌。

恐怕没有什么比让人精神和身体失控的癔病更能表现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分歧的事情了,犯病后的阿丽娜无论从哪方看都会有一个统一的表面性认识:判若两人。

只是现代科学认为这是一种病理现象,而从修道院的宗教观点来看,这是被恶魔附体。

而特别的是,阿丽娜身处与外界相对隔绝的修道院,而犯病后的她已经无力自我表达和救助,于是,可以帮助她的只能是宗教视角的解释,而阿丽娜异端的角色也更加突出。

接下来,修道院众人的做法却很难说完全出于宗教思维了,似乎中间也掺杂着恐慌,权威的重新树立,群体无意识的合力作用。

看到阿丽娜被“驱魔”那段,看到众人歇斯底里的忙活的场面,让我想起了《杀生》中的牛结实,在那个充满着原始宗教崇拜色彩的山寨,他被众人同样视作异端,以一种合力的仪式化的手法进行折磨。

只是,阿丽娜的异端色彩更浓,而与牛结实相似的是,她也充满了“攻击性”,去一再挑衅修道院中神的权威,引起修女们的恐慌和困惑,这也是修道院更高层的人士无法容忍的。

维克琪雅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尴尬的态度,对于好友的愈加疯狂,她开始试图向众人解释和解围,然而渐渐地,她也陷入了群体的抉择,看着好友被钉上木板。

然而,修道院也毕竟不那么出世,在阿丽娜陷入生命垂危之际,在医院,医生一句“你们就等着进监狱吧”一下子将尘世与修道院的界限打破,修道院的价值观和行为也不得不接受社会普世价值和法律的约束。

影片最后一段警察与修道院一方对质的场面值得玩味,双发的价值观差异非常明显,而维克琪雅的立场则似乎从细节看出,当众人穿着神职人员的衣服的时候,她身着一件很平常的毛衣。

当神父吞吞吐吐绕着弯回答警察的问询时,维克琪雅却很冷静的逻辑清晰的描述着好友承受的一切。

她此时没有表现出对宗教,对修道院的不满,却又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显得表情淡漠,与慌乱的修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场面延续着导演的“无立场”立场,一切结论皆由观众的立场决定。

从我的立场看,这一出故事是悲剧性的,一位少女备受折磨而死,这无论如何是不能仅仅由价值观和世界观解释的,宗教在里面显得有些霸道和愚昧。

正如影片末尾,最终,需要法律的力量来保持一些底线,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很难预料,不同价值观的冲撞表面上似乎以修道院即将受到法律惩罚而结束的,但是影片却没有给出最终答案立即结束,是的,导演本来就不准备给你个痛快的,他也没有试图劝说观众去信奉什么观点,尽管我个人结合影片来源的更加凶残的素材感觉导演应该更倾向批判的立场,这是一种很个性化的立场,观众看这样的影片不够痛快,却又有些特别的收货。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7ae9d0c029403425e90f2e80

 10 ) 分不清是非

我曾经如此比喻一部电影的构成元素:剧情是骨架,演员是血肉,画面是外表,内涵是精神,音乐是灵魂。

但是本片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瘦瘦高高的竹竿一样的人,显得异常羸弱而容易引起别人同情。

他面目苍白,思维中有一些灵光但是难以表达。

于是有些”影评人“人一看到这样他就容易动恻隐之心,一看到有一个主题但情节冗长的欧洲片就以为是“艺术电影“。

反正我毫不客气的认为我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人,对于这样的电影,我只能说勉强及格。

我的观点是,不论任何文艺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内容比表现手法更重要。

拿电影来说首先画面要有一定的吸引力,然后有精彩和深刻的内容(首先还是要精彩,说代表作品各种惊悚悬疑电影,其次才到深刻,代表人物伊斯特伍德),再加上各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代表人物诺兰、昆汀)和让人产生共鸣或诱导某些情绪的音乐,就能成就一部佳作。

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人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

就像接受一个人,正常的顺序也是从外而内。

但是就是那么奇怪,内外兼修的人往往不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

比如贝克汉姆这样又帅球技又好职业素养又令人钦佩的人是无法得到金球奖的,而像齐达内或者C罗这样只在某一方面很突出的”缺陷美“才最能得到”专业人士“的青睐。

电影界同样如此,诺兰的《盗梦空间》、《致命魔术》、《记忆碎片》那一部不是影像效果、音乐、编剧、思想内涵俱佳,而且带给电影节很多新思维或者模式的佳作?

但这些电影都和各大电影奖无缘。

只是象征性的得到一些技术类奖项。

而《指环王》、《撞车》,包括今年的《为奴十二年》这些只在某方面做的不错的影片却更内骗走金灿灿的小金人。

虽然我是《指环王》的忠实粉丝,但凭良心说在内涵上和上述几部诺兰的电影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撞车》、《为奴》十二年这样的电影在思想层面也未必有诺兰的高度。

而《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算了,这些我不想说扯得太远了,本片是有一个本来很深刻的主题,很多细节也很值得人深思的。

但导演这样的拍摄方式我能怎么接受呢?

伪纪录片吗?

150分钟的长篇幅,滥用长镜头、没有配乐、构图鲜有美感且毫无语言感。

明明就是一部浪费了题材的勉强及格的电影,却被我们在时光网的伪文艺青年打出了8.0的高分......在有戛纳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编剧的光环下,IMDB也才打出7.6分。

大众有时候真的容易受权威所左右,那些打高分的人,你看过的电影也不少吧?这样的作品你真的觉得优秀吗?

大众就是本片中那些修女、护士,没有主见,只会听主教和医生的。

而他们也根本分不清是非。

《山之外》短评

1对于有信仰的人,欲望是毒药,宗教是解药;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宗教是毒药,欲望是解药。2.离开之后再回来的人,永远不是同一个人。3结尾,冬天快结束了,没等它结束这些沥青就要开裂了,嗯,已经裂了。

6分钟前
  • 季轩
  • 力荐

宗教有时候就是冰冷的利器

7分钟前
  • 一只小花猪
  • 还行

相当冗长,一直坚持着等看结尾能有惊喜,但结尾就是那个你从片子一开始就预想到的结尾,so...老梗

11分钟前
  • 茄子
  • 还行

可以看得出来有些人的评论是多么兴奋,因为这部影片可以让他们就一些老掉牙的东西尽情地进行解读,不得不说影片很难看,而且没什么意义

16分钟前
  • 西西佛
  • 较差

对白听得真爽,有点儿《密阳》的感觉

17分钟前
  • 到哪哪倒龙经理
  • 力荐

评分:B 细节和火候上还有提升空间,故事本身提供的张力其实也有限。难度系数80,完成率80。

20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It’s so insanely slow but I guess it’s a good fly on the wall view into some what of a real story

22分钟前
  • 超濕貓咪
  • 还行

罗马尼亚东正教版本的《盲山》,有入无出。克里丝蒂安·蒙吉,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欢拍后脑勺的导演。

24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没看懂,初中看的

26分钟前
  • 必须上岸
  • 较差

信教与不信之人互为洪水猛兽。最后一个镜头,神父与女孩坐在对面,似乎各有忏悔,蒙吉乌大师风范尽显~

27分钟前
  • edwardyang
  • 推荐

对于宗教教义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很清楚地看到一个正常人走入不正常的人群中,显得那么不正常,并在宣扬“爱”的教义下,驱魔至死。有信仰的人视宗教为唯一解药,但这服解药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却是毒药,而她所需要的解药在教徒那里是被禁止的。

31分钟前
  • 尾生
  • 推荐

没有恶意的伤害真可怕,因为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伤害。

35分钟前
  • 烈火婶婶
  • 力荐

她爱你,以死相逼,求你和她一起离开。神父却说离开就不是同一个人,所有的犹豫不决,逃避推诿,漫长凌迟,消磨身心。上帝图腾的哄骗,你们上交一切,潜心诵经。反抗就捆绑,祈祷无用,杀人利器。警察对弑母新闻尚不惊奇,办公人员上班满篇谈论。冷漠公知,尚不自知,肮脏冻裂的沥青,扑面而来。

40分钟前
  • 想读懂红楼梦
  • 较差

虽然可以理解,但仍不喜欢女主的怯懦,上帝只是个借口……

45分钟前
  • wy9331
  • 还行

略显沉闷。

47分钟前
  • aw_
  • 还行

没有人有罪,每个人都有罪。

5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对于信奉无神论的我而言就当故事片来看吧,实在太拖沓了

55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由於有些強迫,沒有前一部電影震撼。翻來覆去的情節有些讓人抓狂。但他獨特的長鏡頭使用仍然十分奏效。結尾不錯,只是因為題材的關系,個人不能得到感動。感謝它沒有像[密陽]那麼明顯的態度。因為完全可以將這部電影理解為宗教服務人員本身的問題,而不是宗教的問題。

60分钟前
  • PETE.
  • 推荐

这事竟然发生在2005年?我还以为是中世纪宗教盛行的时候。现在还有这样愚昧的人吗?

1小时前
  • 红辣椒
  • 推荐

看了一遍有很多想法1、竟然让我想起了盲山,一个女的想离开大山,但所有人都拦着不让她出去 2、山其实也是围城,围城里的羡慕围城外的,围城外的也羡慕围城内的 3、不要尝试强行融入一个圈子,也不要强行说服人离开一个圈子,就像中医粉和中医黑永远都觉得自己是对的;4、腾讯竟然打了马赛克。。以前的操作基本就是删除,虽然马赛克是万恶的,但好歹比不知道腾讯哪里删了一段好一点

1小时前
  • CC的梦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