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有点可笑,我竟然想过要自杀,可是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烦恼大到想要自杀,我只是,我只是……feeling depressed。
应该很多很多人都这么想过吧。
是部好电影,非常喜欢。
在精神病院呆了五天之后,不仅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帮助了别人,发现生活的意义,还邂逅了心爱的女孩子。
主人公在病房的室友就像是夸张了的很多我们吧,不想走出房门,没有牢笼却自己困住自己。
要发现生活的美好呀!
一定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东西存在的!
生活很美的,大胆的往前走吧~breath and live!
如果你不敞开心扉,你永远不会治愈。
在电影里面看到了自己,看到那个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都不足以说出来让人家可以同情你,如果折了条胳膊折了条腿姑且都会有人安慰你,但是精神上的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更加说不清楚。
其实就是别人过得都很好,可是自己却一团糟,并且又不知道怎么让它变得更好,或者已经失去变得比别人更好或者跟别人一样好的希望的那个自己,可是想到家人,还是要照顾这个称为自己的身体。
看到那个只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动的自己。
看到那个说着我不应该待在医院,不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但是事实上确实就是这样的自己。
看到那个知道家人都很照顾自己的自己看到那个害怕失败,害怕拒绝而迟迟不肯行动的自己看到那个梦想成为某某某样子,但是当自己被困于类似申请不上想去的学校时候脑海中对于梦想因此就不能实现的悲观这就是最近的自己而我偶然在笔记本的屏保上看到了这部电影,就像最近的自己一样,说来有点可笑
It‘s start on the bridge。
我喜欢《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的开头高中曾经跟前桌男生合写过一篇小说。
其实最开始本来计划是三个人合作,后来前桌的姑娘跑去恋爱了,于是我和那个悲了个催的男生就有一搭没一搭的把小说无穷无止的构造下去。
这不是我要说的主题,主题是男生写了开头,我很不满意,但又不好意思让人家重写。
于是我接的下一段时把以上的整个段落都变成了主人公笔下文章的一段实录。
场景转换到一节作文课上,他在编他写不出来的作文。
电影也用了相同的桥段衔接,瞬间把一部荒诞片演回了心平气和。
我也会时常做这样的想法,站在人群往来如梭的大桥上,一个纵身飞跃,怦的掉落到马路上,正巧一辆大卡车经过,霎时碾成肉泥。
或者在在火车经过的铁路上的桥俯瞰,然后转体一百八十度坠落,被火车的速度撞得四分五裂。
要不就是在跨江大桥上跳下,撞到迎面开来的船,被周围的水压到肺泡破裂,江水泛着我粉色的泡沫。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但是下一秒,我都转过头,继续走我的路。
就像电影镜头拉回,这只是一场梦境。
就像Craig,主动去接受治疗。
Craig 从政从商的理想决定了他热爱生命的本能。
商政这种拼理性思维的东西就是一条胡同长跑赛,谁跑的越腰身挺直,越目光锐利,越面带微笑,无懈可击。
就越能触摸到宙斯的脚底。
于是这个电影开始进入主题。
16岁少年的精神病院5日游。
当然可以换个标题《小正太误闯疯人院,好大叔暖心细关怀》吸引腐女,也可以《一男性と二人の女性病院の体感》诱惑宅男。
最开始恍若普通青年的2b世界游,后来就变成了普通少年的文艺世界游,再后来就是2b少年的文艺世界游。
大叔带着Craig走着参观,Craig就带着他浑身的荷尔蒙那么一扫,铛铛铛铛,女主出场,其实我很不喜欢这出场方式,因为按常理说,这俩货是异性,而且是某直男提供的电影,结局肯定是这俩货有一腿什么的。
结果就毫无悬念的映衬了。
如果我拍电影什么的,肯定也弄这么一个场景这么一个姑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像冯小刚非诚无忧里面短发婀娜上楼梯女的作用。
之后就是Craig在治疗中心的生活。
按电影常规套路什么的,应该是主人公新进一个环境从不溶,到溶,到合而为一如胶似漆的过程,如果原本环境很不好,那就是男主带他们走向好的状态,如果其中有个不合群的人,男主也得负责领他出来糟糕的状态。
观赏期间,电影过程渐渐的趋向,结果又毫无压力的映射了。
然后我才恍然大悟,这货是个喜剧减压片啊。
搜来度娘给的剧情介绍一看。
顿时心情正统了,不再期盼丧尸,反社会,自杀,他杀,j奸各种黑色暴力18+情景。
当你总是期待下一秒出现索多玛120天的场景时,你会忽略完全扭曲片子的各种铺设的基调。
就想我总在想埃及室友是为了让Craig亲眼看着他绑住自己之后实行活体切割制作木乃伊什么的。
于是我在轻松的心情范围里进行跑马一样的思维驰骋。
我想到了美国医疗设施不健全啊,怎么没让Craig先交了住院费和押金才能进去治疗啊,想到了北大的柳同学是不是好可怜木有生在资本主义国家,想到了我画画什么的只会画美人啊。
想到了还可以弹乐器啊,中国要是有这待遇我是不是可以进去呆一阵子,想到了待一阵子看起来要好多钱啊,按着小资套路,呆一个礼拜不得一个苹果本子啊。
想到了我一天没学习了看完了得写篇日志啊,想到了我按文艺学的原理来说不能这样边看边写,这样我思维的杂质沉淀不清啊,得等我看完了再整理啊,想到了那我还是拟个标题拟个主题吧,然后想到了第一段,直到想到了我现在写到的这个字。
其实导演未尝没有想改变主题的暗示,中间画画,音乐,在Craig跟医生谈心的时候,我曾一度认为主题是讨论正常人伪装不正常人,不正常人伪装正常人的主题。
包括谈心选取的字眼,我觉得都是刻意按规则的正统的方式表述,只为了让医生认为他是正常人好让他离开这里的手段。
人家说如果有天你被误抓紧精神病院,最好的方法不是跟医生辩解自己是正常人,知道什么什么,懂得什么什么,而是安安静静,像一个正常的大多数人一样生活。
寝室室友总是说我不正常。
嫌我睡的晚。
起的晚,吃饭不规律。
嘲笑我不是正常人。
我反问什么是正常。
她说,大多数人的就是正常,你自己这么另类肯定不是。
大多数就是真理么?
1000个人做什么,你也一定要做什么?
好吧,人是群居生物。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像非洲象群一样迁徙,像大马哈鱼一样逆流生产,当然也有一天会像鲸鱼一样集体搁浅自杀。
说不定还是切腹那种武士道精神。
但也是群居动物,不正常人都要回到正常生活。
就像大家都要考虑出院之后的琐事。
大叔要找房子,Craig要想着申请暑假学校的报表。
扯得远了。
不过我坚信导演有自己的拍摄理想,例如他最后也没告诉大叔到底肿么了。
这大概是为了对自己再一次适应大众眼光下拍摄的小小退让吧。
即便不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呢。
整部电影完美的展现了精神治疗中心对病人的适当引导,以及病友间相互友好的关系,以及找到真爱的几率,于是影片结束时,我耳边自动响起一句话。
不孕不育不用愁,佳木斯博康医院能解忧。
最后表示喜欢大叔和Noelle的衣服i hate boys。
大致的内容就是一有点普通帅的小朋友,面对鸡毛蒜皮的一堆压力,想呀想,想出了神经病,结果还自投罗网的去精神病院呆了5天,自我优越性立马体现,把到美女,拯救病人,在无压环境中貌似解放了自我,回归人类社会的故事。
看起来,资本主义的精神病院宛若天堂,那简直就是疗养院级别的,疑惑的就是回归后那一大堆问题其实还他妈的在,作为小朋友来说自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压力来自环境,咋解?
咆哮疗法?
MAKELOVE法?
或者艺术偏执疗法?
成就一个达芬奇、列农?
不过说实话,现在小朋友压力实在太高,期待值简直就是人人都是格林斯潘或者是约翰斯特劳斯的未发育版,整出来的都是能拯救地球加上赚大钱的奥特曼,可能伐啦,我是残了,但童年还颇脱线,至少还玩过一段小子我,干过一堆天怨人不怒的坏事,作为人生履历埋在深邃无比的心底哈。
电影蛮干净利落的,里面一些YY的片断用的复古手法很对我胃口,比想象的要灿烂的多,推一下!
一张申请学校的报告摆放在你的面前,你转动着手中的笔开始思考着:如果填写的不好就有可能进不了好高中,进不了好高中就有可能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没好工作就没办法赚很多钱,没钱就做不了总统。
然后你抑郁了,再然后你连死的心都有了,最后你进了精神病医院。
这是电影《说来有点可笑》中男主的遭遇,有很多人总是说“精神病人思维广”,我觉得这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精神病人想法多、精神病人思维窄。
”当一个人心中装的是日月星辰,眼前却是混沌未开时,大多数人都能自我排遣,因为他们想法多的同时,思维也广,所有的执念和构思都能随着新鲜事物的出现灰飞烟灭。
而有些人则不同了,他们在分析完外界后开始钻研起自己,最后的结果总不会以世界的清晰为终结,而是以自己的崩溃为落幕。
这部分战士中的精英被安排到了精神病院中,精英+神明的组合却落的个被人耻笑的病态下场。
而精神病院作为一个群英荟萃之地自然也成为了很多导演竞相选取的故事地点。
《说起来有点可笑》便是其中的一员,影片后续的发展如同一场伴随笑与泪的治疗:男主在一群“真”病人前了解了自己所烦恼的事情说起来有点可笑,在获得了鸡汤“不忙着求生,就等于急着去死”后,他脱胎换骨,终于和他内心深处担忧的平凡妥协,抱着那些所有凡夫俗子的梦想走出精神病院。
在我看来,那些暖人的音乐和可爱的女主EMMA下隐藏的其实是一个喜剧式的悲剧。
所有关于精神病院的题材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治好。
因为在他被治好的瞬间,所有的立场便鲜明起来。
院内和院外、有病和没病、阴影和光明,哪一方才是真正的精神病态?被社会培育出的多数人将少部分人逼至名为精神病院的地方进行改造,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多数人的暴力。
并且一旦跻身进去,所有的常态也化为了病态,假如说,只是假如,那些真理最终其实掌握在他们手中呢?
而我对这种想法并不会再过多深入,这倒并非是担忧自己会被贴上某些标签,因为这年头谁不是精神病呢?
就看谁能将自己的病情伪装、控制、利用得淋漓极致。
而是因为这些说来有点可笑。
救命刚开始看本以为会不适合我现在看 但男主说的没什么大事就得抑郁了真的太让我有同感了 我的人生电影嘎嘎嘎会是吗 害怕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过不了上流生活 男主也被录取进了一个都是人才的好学校他也不知道他为啥进了 害怕老师同学评判嘲笑我 男主真的能五天就有改变吗 那儿好像失败者集中营 “改变能改变的 接受不能改变的 有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不同”这句话又出现了 “我总是纵容自己 不懂得感激我所拥有的东西”我也是这样 整个叙述方式很像男主的日记让人很很有代入感 第五天男主说他没有解决问题这只是个开始 果然 但他说他与上周相比以更积极的视角看问题了 是因为发现自己还是有画画天赋比这里面真的有问题的人优秀是吗 之后的生活就是呼吸然后活着breathe live 竟然被翻译成平心静气享受人生这对吗 “亲爱的 你不能生活在恐惧中” 偶尔还是可以的啊 就算逃避可耻 活下来更重要呢
整个电影好像是我的独白哈哈 因为太我了 所以我都知道没有特别给我启发的地方好像 我看电影还是停留在需要金句点醒我的状态中 是不是应该用别的方式哈哈 到时候再说吧我也不着急哈哈
选用片中一句话:失控边缘,所有的压力和焦虑在膨胀→这其实也是我目前的症状。
曾经认识的一个人说:“我很怕我突然疯掉,然后裸奔”有时候我觉得我是杞人忧天了,但是当我站在街边看着人来人往,站在超市看着物品标价表,坐在饭馆看着结账单,坐在家里看着每天的新闻头条以及每天电视里的时事新闻,AND在工作时遇到的看见的勾心斗角....我就不由自主的开始焦虑。
所以有时我挺羡慕那些失控的人,因为考虑太多所以总是在忍耐。
这种忍耐最后爆炸的时候我恐惧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就像从来不打针吃药的人突然感冒后很可能比那些偶尔会吃药打针的人感冒起来还恐怖。
精神病人不用考虑太多因素,只关注一件事。
并且执着的去做。
比如片中的“所罗门”,其实CIA FBI 应该偶尔去这样的地方挑选一些后期天赋异禀的人来加入他们的队伍。
→_→||| 电影把这一切都美化了 ,现实里哪有这样放松式的情景......克雷格和医生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医生-Y 克雷格-KY:“你难过吗看到鲍比变成这个样子?
"K:"我很害怕,倒不是怕他会伤害我或什么的,只是因为有人失控成这个样子,让我记起有时候我的感觉。
好像我正处在失控边缘,所有的压力和焦虑在膨胀,但我从没像那样释放过一次,要知道我把一切都锁在心里。
"Y:"你总是有这感觉吗?
"K:"我小时候不会"Y:"说说你觉得开心的时候 无忧无虑"K:"那是我八年级的一天 其实也不是很久之前 但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很多与现在生活不同的东西,我们一个早晨都在科尼岛,之后我们骑车经过湾脊、日落公园、公园坡、布鲁克林市中心、布鲁克林高地 一直骑到布鲁克林桥。
之后一切都变了,女孩们、分数、父母、两场战争、迫切的环境灾害、经济崩溃….这一切好像在同一天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了。
"Y(这时忍不住笑了大概她以为小孩子考虑真多):"克雷格,有句俗话说的好--主啊请赐我力量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勇气来接受不能改变的,以及给我智慧 分清二者的差别”K(疑惑):"那么…?"Y(放弃):"来谈谈你的父母"K:"你觉得我能改变我的父母?
”Y:"不,但我是心理咨询师,所以我必须让你谈谈他们。
".....、(其实我觉得是他是有一颗居委会大妈的心,这个社会需要有这样的人,当大家都在疲劳奔波的时候,需要有人关注着一些动态 O(∩_∩)O)片尾少年出院那段旁白解剖了一些“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大的现状,不如就从小的现状改变开始”的决定.....?!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是怎么回事?
”一小屁孩就在医院里待了几天然后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我不是 我知道我不是 我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我还得面对我的作业 学校 朋友们 还有我爸 但是几天与上周日的区别 就是这是很久以来第一次 我可以期望我想要做的事骑单车、吃喝 聊天 沿着地铁汽车 看书 看地图 做地图 画画 了结盖茨夏令营的申请表 告诉老爸 让他别担心 拥抱老妈 亲我妹妹 亲我爸 跟诺尔亲热 多跟她亲热亲热 带她去野餐 跟她看电影 跟艾伦看电影 呃 跟尼娅看电影 开个派对 告诉大家我的故事 在北三区当社工 帮助像鲍比 穆克塔达 还有我这样的人 多画画 画个人 画不穿衣服的人 画不穿衣服的诺尔 跑 旅行 游泳 跳 我知道这很逊 但管他呢 爱跳就跳好了" 最后让我们如克雷格所说:呼吸 生活…感谢翻译本片的那些人们,翻的不错,至少我看明白了。
PS:我很喜欢那个“斯密提”医生,真有意思真有意思。
O(∩_∩)O哈!
最后看到穆克塔达走出来跳舞那段 ,我又忍不住哭了(我觉得我现状没有失控是因为我有时借助电影发泄了)。
每个外乡人心里都有一个曾经的故乡。
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但是各种小事凑在一起让人压力真不小。
知道要做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头,总担心完不成之后的可怕后果。
身边总有好多莫名其妙的优秀孩子,而我什么都不会。
我搞不定夏令营,上不了好大学,不能顺利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过不了好生活,于是我到时候会抓狂,会抑郁,会疯掉。
似乎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活着,但是那事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不敢尝试是因为害怕拒绝,害怕失败。
我经常觉得 I’m a mess.把事情都搞砸。
有时会想逃避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是最后常常不能遂愿。
有时候也会幡然悔悟,有很多人在苦苦挣扎只是为了活下来,而我拥有爱我的家人,朋友,师长,而我还不好好珍惜,实在是太混蛋了。
我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我还是得面对我的功课,我的生活,我周围的一切。
跟男主不一样的是,我希望我能够尽快并且持续的拥有I can handle it的感觉。
我喜欢Bobby说的:He not busy being born,is busy dying.Just live.最后那一串生活and breathe and…LIVE.真是惹人爱啊。
P.S.黑发男的跟金发女的好搭啊…但是我是黑头发肿么办,能不能赐我裹金发帅锅…
因为艾玛罗伯茨看的,同时又觉得这个对于人生迷惘的类型可能会喜欢吧。
看完了之后,自己内心的迷惘并没有因此而减轻。
对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就是深度有点不够,男主心中的冲突太浅了,仅仅是没有得到有好感的女生的垂青加上面对学业和当一名好学生的压力时的不知所措。
中间目睹大个子与家人的冲突,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大个子对克雷格的影响仅限于指导了他怎么泡妹子(而且就用那一招真的泡上了)。
结尾5天即将过去,与心理医生的谈话的时候,说服心理医生的理由是,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小小兴趣,绘画,并且愿意将它坚持下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父母、朋友,没说的还有在这里找到的女朋友。
弹幕里的人评论也是很有趣的,结尾大家纷纷表示,我也想去精神病院了。
(或许也能泡到一个如Emma Robert一般出众的妹子)。
现实啊,在生活中,学校里都没找到的人,怎么会在精神病院那种地方遇到呢。
中国的精神病院,绝对应该是个比较恐怖的地方,因为进去的人,绝对是已经严重到了极点,而且家里也没有愿意全心爱他照顾他的人。
Craig更像是一个开了小差的高中生,因此收获了家人的关心、基友们的体谅以及可爱妹子的垂青,同时也收获了一帮心中有郁结但是内心其实都纯善的人的某种共鸣。
对这个结局,我当然是嫉妒的,life is hard, I believe!
抛开剧情不看,影片也传达出了美帝人民的无忧生活方式,公共资源的充裕,对人的人性关怀,人们可以更加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兴趣,似乎都在被呵护中生活。
或者说,那样才更接近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吧,当物质生活充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人都从生活的焦虑中脱离出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美好。
但是,影片中的人,是否是经过艺术美化后的美帝人民呢,不得而知。
以我的阅历还没法看到那些,希望以后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吧,毕竟天朝产出的艺术作品中,很多也体现出了人民充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
已经忘记了出于什么需要才看了这样一部电影,但是,严肃地回顾下,还是有一点点收获的,至少,泡妹子的技巧,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呀,一定要真诚,一定要考虑到妹子的需求,不然,妹子干嘛要你这个人呢。。
哈哈,这是题外话。
16岁的男孩Craig克雷格经常会想象自己的死亡,在尝试多种药物皆没有效果后,自己来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那里,他和一个自杀了几次却没能死掉的神神叨叨的Bobby鲍比成了朋友,还认识了一个特别的女孩Noelle,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非正常人”。
他们几个在医院的生活中,渐渐寻回了生命的意义,尤其是鲍勃·迪伦的歌词“He Not Busy Being Born Is Busy Dying”给了他们巨大的力量,让他们重新拥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压力。
最后,出院的克雷格是否能让他原本阴霾密布的生活重见阳光,他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找回轻松充实的生活?
本片改编自Ned Vizzini的同名小说,在布鲁克林的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和一所医院取景拍摄。
没什么感觉,就飞越疯人院的青少年版吧~
omg
this is what we called 治愈系小清新
配乐好听 剧情还不错
kind of boring
没有什么打动我。最主要的是我觉得那里头住的好像全满正常,不像有神经病啊。内个叫艾玛的闺女挺漂亮的。
剑走偏锋的治愈系故事,喜怒哀乐配比的相当好;扎克·XXXX基斯是个好演员,当然如果他把胡子刮了,说不定会是个更好的演员。★★★☆
...美國現在還有好電影嗎?....悲劇了
世界上有这样的精神病院吗?
神马飞跃疯人院的青年版。。我擦。。
真的像Zach Galifianakis讲的一样,片子开始看Keir Gilchrist那张苦逼脸真是煎熬,好在中间某些段落和结尾各种阳光活力迸发,喜欢片尾……Emma Roberts挺漂亮,期待她和FH合作的新片。Zach Galifianakis角色好纠结,不再没心没肺。
看不进去…
少年轻松版飞跃疯人院,好吧其实我还是冲着Emma Roberts来的,继续萌倒。
抑郁 貌似多人拥有
发生在精神病科的温暖治愈系故事❤~~~~ 姑娘真漂亮啊!! 也许看起来有点儿扯淡,但是它就是想告诉你“一切没那么糟”。 ps: under pressure用得很好,放的是原声,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此情此景此曲,很感人~ 看完之后我又把under pressure那段返回去看了一次
Emma挺漂亮~ 片尾挺不错
more depressed
前面还是多无聊的,虽然最终我接受了本电影的立意,但是男主颜值太低,演得怪米怪眼的。尼雅和男友分手跑到医院诱惑克雷格,被室友破坏后尼雅离开,克雷格冲出去说“我爱你”,刚好被身后的诺埃尔听见还有点意思。艾玛罗伯茨是茱莉亚罗伯茨的侄女,一看就大有前途。
编剧肯定没自杀过所以才YY了这个剧说来有点可笑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