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手牵手踏上永不回头的郊游!
人生就像一趟没有返程的列车,走走停停会经历和感受很多风景和人事,能够陪你走到最后终点的只有自己!
但如果遇到能够陪你走完最后旅程的朋友那真的是太幸运了,我羡慕电影中金顺和恩心的友谊,从青春校园的好朋友到成为了家人(亲家),相互陪伴直到生命的尽头!
戏里戏外这两位霸屏韩国奶奶专业户的罗文姬女士和金英玉女士都是超60年的老闺蜜,前段时间还刷到两人一起去看偶像演唱会的视频,真的超级羡慕这样的友谊,也超希望自己以后老了也能和好朋友一起去看偶像的演唱会!
电影很简单,开始是从恩心得了帕金森出现幻觉看到自己的妈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有妈妈在的画面都温暖了起来。
恩心从幻觉中醒来是自己的儿子因为公司出现问题被媒体曝光逃难到她家并打起恩心养老金和老房子的念头。
恩心为了隐瞒自己病情和逃避碍眼的儿子,选择跟着金顺回老家,到了老家遇到了初恋泰浩,一个外表看着开朗乐观的帅老头却也有着自己的秘密,短暂的重逢成了最后的告别,最后初恋因为癌症先离开。
电影中除了让人觉得美好的回忆和常伴身边的好友外,剩下让人深思的是人到老年不是孤老病死就是被儿女扔进养老院,外加还要惦记自己养老金甚至是盼着自己母亲早点死了可以领取保险金的不孝儿子,电影里恩心的儿子动了这个念头。
年老体衰和病痛的折磨让恩心和金顺有了想要离开的想法,为了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生活,不想拖累他们!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也是如此!
恩心和金顺学生时期一张误亲的照片,还传出两人的小绯闻,哈哈哈!
看着好有爱。
我也想要拥有下辈子还想做朋友的朋友!
这辈子有你已足够,下辈子我们还要做好朋友!
影院里一片吸溜声,影片结束没人立刻退场,全都趁着片尾字幕的时间赶紧把眼泪吞进肚子里,八成的口罩都哭湿了……一对八旬姐妹在人生暮年发觉骨肉亲情已山穷水尽,于是相携自尽,快进人生到磁带尽头……这部银发电影在跨入老境这个关键点上,处理得过于严厉和负面,给两位主角极端的冲突与挫败,好像只有肉体消灭才能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电影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处理老姐妹的人生困境,因此也伤害了影片的情感潜力。
翻了翻影评,有一半在喟叹东亚孝道沉重的道德包袱,另一半在赞美老伙伴慷概赴死的义簿云天,难道没人看出这是个刑事案件吗,这不就是韩国版的《楢山节考》吗,不过新时期把老人背进山里的不再是乡约民俗,而是老年人的自觉自省。
可是想得开就意味着该死吗,自杀就意味着免责吗,难道草菅法律与人命,耽于牺牲的自嗨和围观他人牺牲的同嗨不也是东亚最肮脏的遗产之一吗(109)?
这个电影不是一上来就让你哭,但是一直慢慢的让你去感动、悲恸,直到最后两个姐妹回看镜头以后的那种冲击,后劲儿真的很大,看完真的非常让人代入。
看到影片的时候我就开始害怕,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不在了我会怎么面对,好像现在三十几岁的我也不敢想这个问题,尤其看到父母一天天变老有时身体不太舒服,就会过度的焦虑和担忧,还未婚的我在想,以后的老年生活要怎么办呢?
关于影片的内容我不是很想说太多,因为太深刻了,可能说的太多我怕自己又焦虑恐慌起来,关于以后我依然还是不太敢想的,那就不要想了吧。
看完最让我感触的就是有朋友真好啊,好想和我的姐妹们一起牵手到老人生真的就像一场郊游,因为终点我们都知道的,谁也避不开,之前我一度非常悲观,觉得既然结局都是一样的那是不是摆烂着就好,反正都有那一天,后来吃药以后我又改变了,尽管旅途的终点是不变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行程更充实、更长久一点。
最后还想说一句,虽然挺看不上棒子这个国家,但是人家拍电影确实挺好的,各种类型的百花齐放,这个电影真的挺有深度的,几位老戏骨真的演的很好啊,文姬女士真的好厉害,这个年纪依然还是女主,希望国内的电影也别总瞄着流量和爱豆了,好好拍戏吧,别总在剧宣上搞心思,今天拍个什么小视频,明天跳个网红舞的,好好写剧本吧。
看片名和海报以为是个气质淡漠、独立的电影,但是在观影过程中,发现情节密度、情感浓度都很馥郁,符合一贯的韩影调性。
作为一部剧情类型片,电影擅长将矛盾推向极致,在叙事上大开大合,并不寻求笔触的朦胧或优美,而是显性地、明确地把一个故事和盘托出,使得观众很容易把握电影的意图,由此产生的优缺点都很突出。
电影开场不久就摆出了老人和子女的代际隔阂,透过子女的自私撕裂了两代人的关系,把罗文姬饰演的奶奶A高效地赶上了离家出走之路。
奶奶A和奶奶B在形象设计上有种经典的互补性,一个定居都市、个性新潮,会精心打扮、细抹唇膏,自爱意识领先同辈,一个扎根农村、谦逊保守,内心深处却孕育着向往,在日历上写诗。
两个老人在城市里住宾馆、买汉堡,在农村里择蔬菜、赶大集,参加度假村抗议活动、与初恋的老爷子喝酒唱歌,她们在同进同出的交游相处中形如姐妹,在朝花夕拾的谐趣的滋润下,被老年人淡忘的主体性正在恢复。
电影中的年轻一辈被设定成对照组,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和反派画上等号。
不孝的年轻人一个接一个抛出难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接连出了问题。
曾经的同学被远走他乡的儿女遗弃在养老院,初恋老头被年轻人推搡受伤后意外查出了脑瘤,奶奶A向儿女隐瞒的帕金森症更加严重,奶奶B的背部疾病也直接导致她半瘫痪在床甚至大小便失禁,子女产业的加盟商自杀导致事业彻底失败。
矛盾的集中排布其实显现了不够生活化的剧本痕迹,在立场上多少有些非黑即白,也多少利用了观众的情绪,在制造愤怒之后再激发同理心,心疼的眼泪就会流下来,不经意间观众已经深陷煽情的老套路中。
只是此刻眼泪汹涌,过后的回味却不一定绵长,它依然算不上一个质感精致的电影,光影处理和运镜调度并不考究,年轻人的演技也略显浮夸粗糙。
但电影的华点一定系挂在两个同路的奶奶身上,二人我手写我心的演技足可以感动绝大多数观众,因为她们朴素而诚恳地摊开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卸下为妻子、为父母、为老人、为弱势群体的附加身份,拥抱在更深层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情感和回忆。
我想“恐育”并不是电影的本质主题,就算没有儿女,他们也有可能疾病缠身,也有可能被亲人算计和背叛,也更有可能被送去离家遥远的养老院,生养出好儿女和坏儿女是概率问题,老头的女儿一直对父亲不离不弃就是正面案例,而老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孤独症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哲学问题。
电影的题眼仍然在于把幸福的选择权留给老年人自己,去山顶上郊游,捡拾最美好的独家记忆,做一份圆满的命终总结。
冲着罗文姬女士看得这部片。
《郊游》这个名字看起来很美好,本来想在旅行回来看一部美好的快乐片子,没想到看到了人道老年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无奈。
恩心做生意失败被人追债的儿子,为了让母亲出更多钱,希望母亲把房子卖了,给母亲买保险希望在她死后拿到很多赔偿金。
儿媳希望母亲出钱,让自己的女儿出国去加拿大留学。
庆子的儿子出了国,把她安置在养老院,觉得被抛弃的她无比希望回家养老,但只是渴望而已,养老院保证你能活着不出其他问题,至于尊严就很难说了。
金顺的女儿出了国,儿子承弼支持旅游项目开发,生活不如意的气都撒在了母亲身上。
生活不如意的儿女们,也丝毫不关心母亲们的健康状况。
恩心的帕金森病、泰镐的脑瘤、金顺的脊椎问题,疾病接踵而至,身体成了最大的阻碍,郊游也是那么奢侈。
生活的困顿、疾病的高墙、死亡的恐惧,都在面前一一展开。
不管什么时候,除了你自己,任何人都不是你生活的保证金,一个人总是孤独的,要面对人生的很多不如意。
想想为什么导演要取名《郊游》,这是恩心的郊游所见所闻,故乡不是一个美好的词,而是承载了很多美好的人和事的地方。
最后以恩心和金顺的郊游结尾,点题。
平淡的叙事,却揭开了很多压在心里的苦衷。
看完之后总想写些什么,一时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只能说有些影片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即使没有特效和场面,也会让人想在电影院里面静静品味。
暂时离开北京的尘土和奔波,在黑暗的影厅中,感受温柔的音乐与流淌的时光。
因为是电影节放映,所以观众暂时不再是陪对象约会的男/女朋友,也不是带孩子打发时间的父母,大家从北京的各个角落在同一时间汇聚在一起,只是为了安静地看电影,当一会观影人。
放映的过程中不乏笑声,却也伴着眼泪和抽泣。
荧幕前的每个人都在电影中相同的时间与空间,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
虽然我们这些观众都还年轻,但我总是不由得去想,等我们都老了,会发生什么事。
上一次我们几个人去吃饭,还是一年之前,等过几天聚会后,以后的间隔可能就更久了。
毕竟我们都有自己需要奔赴的地方,在成为彼此的朋友之前,是自己,是儿女,是恋人,也是学生。
等到大家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一次之后,才能再回到一个地方,聊天、喝酒、生活。
等到我们都停下来的时候,等到我们不再向对方有所求的时候,等到我们可以对互相的怨恨谈笑风生的时候。
那个时候,我们再聚。
那个时候,虽然已经不早了,但还来得及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做得足够了
其实点开之前很难想象老人与郊游的关联,直到老人的朋友们一个个有了不太美好的结局,我大概猜到了是死亡。
日前与同事外食时谈起死亡,同事说自己觉得可以赶紧去死。
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其实还没有见过很多的死亡。
从很小的时候到如今,我经历过几次亲人的离去。
甚至我的人生最早记忆都是与亲人离世所相关的,所以我很害怕死亡。
于是我总是在不断问自己能不能接受,答案都是不能。
我总是却步不前,总是想问有没有下一世,总是想知道以后是什么样。
我知道我害怕死亡,我知道轻飘飘的死亡说起来到底有多少重量。
说起来好笑,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太害怕死亡,笨拙地问过家人今晚可不可以一起睡。
家人严词拒绝了我,于是我流着泪睡着了。
从那天起,我好像一下子学会了自己去追问问题的答案。
但越是在追问的过程中,自己会越发恐惧以及沉默。
再后来我不再问了,因为朋友们都说活着的时候就活着,死了就一了百了好了。
我在那个瞬间似乎一下子就读懂了很多。
朋友们也没有接受很多亲人的离世,因为他们没有恐惧所以无畏。
但这也是答案。
因为我总是在恐惧,所以总是犹犹豫豫,总是想过一个很有意义的人生,总是希望被别人留念。
但其实,我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到还需要去操心衣服吊牌上的价格。
所以我开始让自己心态放平,认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普通。
电影里的金顺和恩心是自己想去死的吗?
是的。
是要去死的吗?
不是的。
如果想活着,谁又会想要去死呢?
尤其是老人。
看完之后再回想姐妹俩在郊游前的准备,只觉得令人落泪。
无论是买一套新衣服,还是去拍大头贴,或者是打扫家里的卫生,她们都怀着最后一次的想法去做了。
但是她们也异常平静,好像无波的大海。
甚至连最后在山上野餐,她们都还在感慨好吃的食物。
最后望向镜头的一幕,那也是平静的眷恋。
景色这么好看,食物这么好吃,我们却要去死了。
那还是不要给别人造成麻烦了吧,就这样静悄悄地离开吧。
两个姐妹,恩心和金顺,年近暮年,就像春夏秋冬的冬季,变得荒芜,脸上皱纹像树皮一样,重重叠叠。
这时的两个老人面临着生老病死,两个人都想在自己能做得动的时候,去见见老朋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恰好恩心与儿子海雄离心,金顺来找恩心,一个是腰不好,一个是帕金森。
虽然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总是有吵闹,无法真正地相互理解和倾听。
正逢两个人都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看多了因为病痛而被子女扔进养老院的人,恩心和金顺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过剩下的日子。
不是在满是消毒水的医院里,暗度晚年,也不是在满是护工的养老院里,苟且偷生。
选择美美地整理好身后事之后,穿漂亮的衣服,吃饱了饭,两个姐妹走向了大海。
看似悲凉,实则是两个老人内心最开心的选择,看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就像回到了儿时,一路上走来很累,可身边的那个人一直都在,从未改变过。
六月初的时候因为表姐婚礼回了一趟老家,婚宴办了三天 一直都在表姐家奶奶也在 跟着其他同辈的老人们一起感受这份喜乐第四天中午 我回到家中只有奶奶一个人不舒服的躺在沙发上我叫一声“奶奶” 没有得到回应只有不停痛苦的“哎哟 哎哟”奶奶看见我后 坐起来 说的第一句话“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还拖沓着这副全是病痛的躯壳活着,一年365天,还能算的上活着的就是那么几个瞬间,那么几次为数不多的齐家团聚。
其他的时候 能做的事 做的最多的事 就是等死我想 这是奶奶说完那句话之后还没能表述出的其他话语我想 这也是我在看过家中的老人们的所想 她们这一辈子都在等待 等待年底的团聚 然后又目送 目送孩子 孙辈的离去然后又在不舍与对死亡的不确定中期待下一个春节她们在我们忙着长大 忙着在工作中站稳脚跟 忙着在生活中种下稳定的岁月里 在消逝所有的儿女都已成家 孙子孙女们也各自长大 虽然都有各自人生的苦楚 但也好在都在成人的路上人生这份答卷 她们能写的 好像已经都写完了 剩下的就是 等着考试结束 收卷了她们现在所期盼的是 在最后的时光里 不要再给子女造成负担 不要再拖累他们她们一边害怕着.舍不得死去在身体因疾病的折磨而无比痛苦时又希望死亡立刻降临自从上次回来后 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问题我呢?
我们呢?
我们会如何死去?
我没有答案 也许意外 也许健康的活到老然后病魔缠身躺在医院病床上抢救无效死去 又或许在家中孤独的倒在地上然后看见自己一点点消逝。。。
在这样不停的思考中 看见b站关于这部电影的解说 收藏了许久 一直舍不得也不敢点开正片观看 这样一部影片 对于我而言 对于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死去的我而言 就像是天降的一份标准答案我怕的是什么呢 我怕的是 我没有勇气去抄写 所以一直想着有个好的时机或者准备好再看今天终于下定决心的看完了我想 我还是会思考我们将如何死去 这并不是说我在否定郊游这个标准答案,只是在于我现在这个年纪,会想要继续去探索去思考,而《郊游》对于我来说,是这场探索和思考里的保底完美方案!
两个姐妹,恩心和金顺,年近暮年,就像春夏秋冬的冬季,变得荒芜,脸上皱纹像树皮一样,重重叠叠。
这时的两个老人面临着生老病死,两个人都想在自己能做得动的时候,去见见老朋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恰好恩心与儿子海雄离心,金顺来找恩心,一个是腰不好,一个是帕金森。
虽然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总是有吵闹,无法真正地相互理解和倾听。
正逢两个人都已经经历了大大小小的事情,看多了因为病痛而被子女扔进养老院的人,恩心和金顺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过剩下的日子。
不是在满是消毒水的医院里,暗度晚年,也不是在满是护工的养老院里,苟且偷生。
选择美美地整理好身后事之后,穿漂亮的衣服,吃饱了饭,两个姐妹走向了大海。
看似悲凉,实则是两个老人内心最开心的选择,看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就像回到了儿时,一路上走来很累,可身边的那个人一直都在,从未改变过。
像是看到了五十年后的自己。希望我也能死而无憾。(痛哭五分钟)
腰痛的天使和帕金森的死神
呜呜呜呜呜罗文姬女士呜呜呜
人在死之前会特别想妈妈吗?还好我决定丁克了。这世界很苦啊,所以要酷一些与它道别。新的愿望是年老时能死的干脆些。
因为我这种人很难懂 所以我很理解你跟我相处真的是一件很累很累的事
看睡了两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把老无所终的凄惨心酸拍出唯美画面也是不易
釜山电影节看的,噢,煽情是一种病,噢,煽情是一种病,噢,一种病。
明明是特别悲伤的体裁,整个过程却特别温暖,身体的衰老,不孝的子女都是无法改变的人生之痛,但是老姐妹一生相随,初恋的意难平,都是人生的意外之喜,在这大悲大喜中,不能说去死了,只能说活够了,来生还做你的朋友,看完心情很复杂,所有演员演技在线。
安乐死能普及是对老了不能自理想有尊严死去的人最大的善良
罗文姬演了好多这种题材,这部略平淡。
帕金森的死神和背痛的守护天使老奶奶“相爱”的故事,很喜欢郊游和写诗的概念,人生就是一场郊游,告别也是一场郊游。活到现在你辛苦了,生儿育女又孤单一个人你辛苦了。恩心金顺泰浩啊,随心所欲把酒言欢,唱歌跳舞,都是很感性的人呢。最后一幕真的要哭死了,60年前我们相亲相爱,60年后依然爱你,我的朋友,如海棠花一样美丽的朋友,愿你看尽人生海海后,去往一个鲜花盛开的美丽世界。
爆哭
乱哭
同题材的电影很多,但本片的编剧和导演都很平庸,叙事和摄影及剪辑都毫无新意或者说显得肤浅;英国电影《伊丽莎白不见了》比此片强太多了。22分钟弃。
剧本有些乱,不管抓住哪个点往深刻了写都行啊。但是罗文姬的表演救命啊,好几个眼神都直接击中。三星给三位老演员那一场海边酒局。
#BIFF14# 这进影展也是一种新鲜,语言之平庸,技巧之笨拙,至多至多在那个最接地气的圈层里突出了点不同于主流的价值观。且不说对任何有过一些阅读或观影经验的人来说,“出逃城市,忙归故里,回首人生,认知升级”的故事通常如何发展,悲喜转换,骤然煽情都和市面上的标题党生活电视剧别无二致。且近乎叙事推进和情节转折的逻辑都是靠毫不高明的的成套巧合来推动。难道这是为了跟罗文姬女士反驳乡民的那句“只是日子到了,与其他无关”的逻辑扣合得上啦?
会使用自助点餐机的你真是都市丽人,只是点了那么多汉堡却没点饮料。盛装前来的我是患了帕金森的死神,在找你之前就已经死过。有人抗议度假村捍卫权益,有人酿着米酒守候在故乡,有人在日历背后写诗。看老太可怜买了那么多菜,却忘记自己也已苍老。我们带上紫菜包饭去郊游,而不要被绑在床上了却余生。
腰疼的天使,得了帕金森的阴间使者。有点心酸搞笑喃。老了孩子不啃老都不错了,还别说来照顾了,还是老姐妹靠谱。身体健康最重要,不然老了上厕所都不方便,不能随心所欲了好无奈。有点害怕老了生病,希望到时有安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