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绝对值回票价的硬核犯罪片,大家放心看。
全员恶人的设置符合故事基调和逻辑,而且恶人的坏有来处,恶人的善也有承载的归处,人物立体且饱满。
电影中不少基于人物心理的反转,不会感觉突兀,就是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
故事中吸引人的元素很多,三案并行,钱、权、爱、欲,凶杀,通通向观众砸过去,根本移不开眼,稍不留神就怕跟不上剧情发展了。
大家最初的注意力肯定都在“谁是凶手”上面,这也是警官袁文山的主线任务。
他有点像观众的眼睛,我们可以跟着他的调查,不断靠近这个复杂悬疑的故事。
你以为幕后真凶随着故事的推进已经揭晓了,其实随着新的角色加入,之前忽视的细节被重视,恍然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看到的那么简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全员恶人!
当然,有些人的恶是能清楚看到的,比如,黄觉饰演的郑卫,一个不知悔改的赌徒,婚内出轨的渣男。
比如,张海宇饰演的徐刚,一个没有底线的瘾君子,以及可雇佣的杀手。
比如,关秀英的前夫,一个能放纵现任妻子虐待自己儿子,并以孩子的抚养权为由索要一百万的抚养费。
这些人坏的明目张胆,让人恨的咬牙切齿。
而有些人的恶是极端状态的选择,像陶虹饰演的肖亚珍,她平时看着温和无害,全部心思都放在儿子郑晓童和小家庭上面,根本不像能拿着刀捅人的狠人。
但是很多事情是不受控制的,其中一两件就能推着她越走越偏,越走越远,到后面根本收不住了。
社会身份比较边缘的关秀英,看起来特别不靠谱,算是“小镇公共情人”,她不但跟郑卫暧昧不清,还“偷拍了跟蔡处长那啥的视频”,后面更是为了尽快筹钱,敲诈勒索肖亚珍。
这些人一环扣着一环,各怀鬼胎。
自以为是捕蝉的螳螂,实际上身后还有虎视眈眈的黄雀,这种设计也挺有看点的,相当刺激。
我觉得导演在描绘角色人性的洞察上显然有独到的理解。
他对每个角色的所作所为,都给予了合理的心理动机。
像肖亚珍、关秀英、徐刚等人的动机就是保护家庭,只不过这种“以为爱的方式”和选择有点极端,推着他们各自走向了自毁式的犯罪。
所以,看到后面的时候我有点泪崩。
其中的两个女性人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为了守护家庭选择铤而走险的肖亚珍,她前一秒还是个连碰碰车都不太敢坐的胆小主妇,但是感觉珍视的一切受到威胁后,好像变了一个人,连眼神都变得凶狠冷硬起来。
而且,她为了摆脱自身嫌疑,还能让丈夫砸断自己的手,太狠了。
另一个就是最明显的加害者变受害者的关秀英。
她这个角色应该挺招人讨厌的,风尘,没什么羞耻心,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但她的另一面,又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跟小树一起的画面,都是温馨的、美好的。
而且这两个人放在一起看真的很有意思,她们互为加害者,也互为受害人。
她们可恨吗?
好像是挺可恨的,但也很可怜。
如果没有被逼到那样的绝境,如果她们选择更温和、无害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而这种强情感浓度的犯罪片,对演员的要求是极高的。
好在《黄雀在后!
》全片演员演技在线,尤其是陶虹的爆发力极强,她和黄觉、冯绍峰之间有几场对手戏令人印象深刻,在拉扯间意外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也演出了一位母亲,当情感与理智交锋时伴随的痛苦与挣扎。
我觉得整体完成度还是挺高的,前半部分偏悬疑、奇情,到后面则能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电影最想传达的内容,也已经在故事里说清楚了,“别让爱突破法理,别让成长失去底线 ”,挺有现实意义。
这几年烂片太多,难得一部情节流畅,虽缺乏新意,还是四星鼓励。
疲惫的中年男女生活看不见出路,唯一能在意的只有子女,面对意外,拿自己糟糕的人生交换,倒也复合逻辑。
全员恶人,做恶皆有因,做恶皆有报,没有故意洒一堆狗血。
算的上悬疑,虽然稍显平淡,也能自圆其说。
母子抱头痛哭,尽显世事无常,强行催泪,明知套路也难免入瓮,值得四星
有幸在作为第一批观众看了清明档期的黄雀在后(the victims).冯绍峰作为刑警像线一样串起一片片拼图,尽管是主角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
陶虹的角色就复杂了,更容易出彩,她的略略耷拉的下嘴唇,是经历生活烟火捶打的中年母亲的底色,很自然。
以及杀人的情绪激昂处绯红的脸色。
黄觉和陶虹的夫妻档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密谋杀人灭口时,颇有些中国史密斯夫妇的感觉,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这是个双导演的作品,片子讲述得不烧脑,也没有故作玄虚剪辑。
整部片子里没有人赢,都是受害者,我猜想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悬疑解惑,里面还触及婚姻关系,阶层差异,未成年问题,不过这些都是轻轻掠过没有深刻挖掘。
关于最后晓童放弃出国回来自首,私心上说有点可惜,也不够彻底。
确实很顾全满足到官方,资本,观众,艺术全方面的需求。
未满十六周岁故意伤害的情节能判无罪显得有些牵强,不知有没有类似案列。
都是为了孩子,都有了各自的软肋,要钱勒索是,杀人灭口也是,这其中没有人赢。
《黄雀在后!
》是一部很工整或者说是很套路的电影,用《银河写手》的说法就是每一步“都踩在了《救猫咪》的节拍器”上,所以,它的寡淡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影片最初叫“烈日之寒”,后来又改作“被害人”,最终定名“黄雀在后!
”,腔调不断流失,影片的类型属性和作品厚度也在被稀释。
它涉及了诸多问题,但每一样都是一笔带过,就连最重要的抓手——母爱,也在不断复盘中被冲淡。
演员和作品一样,表演没差错但也没记忆点。
总的来说,《黄雀在后!
》就是标准流水线上产出的一个合格产品,没特色、不起眼、低耐用!
如题。
如今可以用多低的成本就能拍一部电影?
或许是,一个农家乐饭店 + 一个审讯室布景+一个雨景+两三个样板房+四五个怼脸直拍都无需太多肢体动作的电视剧演员就能完成吧……或许场景廉价也不是什么问题,讲个好故事比什么都重要是吧。
那么或许是,发现肖亚珍说被抢劫后直接去现场例行检查下案发现场呢,辣么一切答案就有了不需要峰哥眉头一皱,发现蔡处偷腥。
再眉头一皱,发现海哥撒谎。
再三眉头一皱,发现陶虹演戏。
最后眉头一皱,发现这里还特么有个关键的手机??
总之…剧情的推进都在峰哥的眉头里你可以这么理解,一皱眉头一反转,导演组好像认为,皱眉就是深沉,深沉就会发现背后那惊天的秘密与人性…所以峰哥全片贡献的演技高光就是似笑非笑的随地大小深沉和那张没太消肿的脸当陶虹认罪的时候,我媳妇问我,为啥她认罪了,但是猫眼广告语上写的是,“儿童犯罪,父母死刑”呢……我看了一下手表,再看看片长,还有20min左右的时长……霍操!
这该死的反转,他终究还是会来到…刚才说的是剧情对吧,就算剧情很简单但是演员演技卓越,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对不对。
峰哥贡献的演技就是一个深沉到底,仿佛啥都看得透想的深,却在破案过程中总都是被动发现还有个这?
陶虹夫妇主打一个低配版误杀,还会修改记忆,制造思维错觉,那个牛啊。
然后,进门立即就坦白要的就是一个智商下线的很随意,另外,结尾字幕狠抽丫脸,你儿未满16你不知道?
法律不懂微博不看??
当刘献坤的脸在地下摩擦的时候,那摩擦的是我们观众的智商…想知道现在拍这种类型片子拿补贴的政策啥时候下市啊?
新能源补贴都快没了唷,不行也来整顿下低智影视行业吧突然又开始接受陈思诚了我…哦,还忘了说,不要总是一煽情就放歌吧…然后一放歌就哭…哭NMM
又一部父母为了孩子题材的电影,跟《涉过愤怒的海》有类似之处。
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
好孩子误杀了人,选择自首,免于刑罚,结果母亲为了保护他却阴差阳错杀了人被判处死刑。
坏孩子并没有杀人,却比杀了人还让人难受,所以死罪没有,活罪难逃。
两部影片都有送孩子去机场的设计,都出现了魔幻的一幕。
愤怒的海是天上掉下无数条鱼;黄雀是出现了戴着面具的英歌舞(应该是)群像。
喻意类似。
看到陶虹被追查,解释是为了替要离婚的老公求情误杀债主,我就觉得不可信。
都是要各自飞的同林鸟了,怎么可能还去多管这闲事。
即或真是这样,早已貌合心离的老公也不会那么起劲的来帮她一起收拾残局,更不可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反而还增进了夫妻感情。
已经要离婚的夫妻能够这么同心协力只有可能是为了孩子,而不是对方。
果然,一个拿全额奖学金的儿子出现了。
而冯绍峰开初并没有以此为疑点展开调查,只能说,他的角色设置很有可能是一个单身汉,完全不懂男男女女这点破事啊。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虎毒不食子,女子虽弱,为母则强。
提到冯绍峰,不得不说,表现非常平淡,这角色换谁来演都没影响。
陶虹认罪的时候,冯绍峰拿了女死者和儿子的照片给她看,我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为死者鸣不平的意味。
作为一个刑警队长,过于的情感用事了。
讲难听点,这不过是两个母亲的战争。
一个被杀死,一个被判死刑,都是为了孩子,没有谁比谁高尚。
愿赌就要服输,敲诈难道就高人一等吗,死了就值得被同情吗?
我不这样认为。
况且死者并不止敲诈一个人,也因此,想杀她的并不止一个人,她的死也就成了必然。
另一个拿了钱要去杀她的吸毒仔,也是为了孩子。
谁的孩子不是孩子,谁又比谁更该死呢?
陶虹如受伤母兽般撕心裂肺的痛哭,我自己认为,不是后悔杀了一个孩子的母亲,而是后悔如果早知道都是为了孩子,俩人完全可以好好坐下来聊一聊,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前后脚看的草木人间和黄雀在后,同样是久未担纲的中年女演员,同样饰演一个母亲,同样是女一号,陶虹的表演要好过蒋勤勤很多,不硬捧,不抢戏。
这部电影不错,值得一看。
首先题材上是现实主义犯罪片。
只是个人觉得电影前小半段有点太平了,看的我略显无聊。
电影刚开头的几个情景大体交代背景: 有人被追债,有人是风月场所的“老员工”,有人被杀害然后抛尸车中,还有个骑摩托的从被害者包里偷走了U盘…老实来说,这些小情景一股脑的串联,让我有点记不住哈哈哈(我脑子不太好使)。
然后蜀黍们就开始破案了,大部分证据指明凶手是受人所托,因为一个女子拿私密视频威胁一个高官,要求他给一百万(因为女子想拿回在前夫那的小孩,前夫跟她要一百万,女子也是个苦命人),然后她就被人盯上了。
但是有一条重要线索被遗漏了,案发当天离婚的两口子在案发前还都出现在案发现场附近,或许他俩跟案件也有关系,一查,没想到啊,死者之前也威胁过离婚女方,因为拍到了离婚女方撞死人的证据,也要一百万。
那么离婚的两口子真的只是来案发地签署离婚协议的吗?
显然不是。
原来啊,离婚女方因为担心死者会继续勒索,干脆起了歹心,想一次性除掉这个目击她撞死人的证人,然后就跟老公商量好演出了家庭不和的假象,以此来掩人耳。
没想到事情败露的太快了。
那么骑摩托车的男人到底干了些什么?
据他所说,他当晚确实想除掉死者,但是他到的时候死者已经被害,他惊慌之余差点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含私密视频的U盘,他慌忙拿了U盘就跑了。
事情并没有结束,据摩托男说,他逃跑的路上还遇到了离婚女,抢了她的包,说要手机,他感到很奇怪,因为他并没有发现有手机。
这条线索引起了蜀黍的注意,因为离婚男女一直都没有提过手机的事。
蜀黍猜想,手机里面应该有离婚女撞死人的证据,而手机可能是在抢包的过程中丢了。
于是蜀黍回到现场找到了手机。
但是!!
请注意本剧的大反转来了,视频中撞死人的分明就是离婚女的儿子!!
原来啊,离婚女儿子为了教训以前来追债侮辱离婚男女(也就是他爸妈)的人,无证驾驶在雨天过失撞死了他,惊慌失措的他联系了父母,离婚男女为了儿子的前程,才编造了这一次次的谎言。
可是儿子最终在出国留学的最后一刻选择了自首,因为他知道他不能再逃避,而当他看到他的妈妈也被铐在了局子里,他就知道,可能他的父母还有事瞒着他。
(他此时不知道父母联手杀害了死者)正如电影结尾中写的,“别让爱突破法理”,确实,儿子为了报复催债人过失杀害了他,而离婚男女为了他们的儿子的前程,抗下了所有罪状,还联手杀害了女死者。
而他们的儿子又选择了自首,只是没想到他们的父母为了他又放下了弥天大错。
一步错,步步错,这部剧的每一个人的家庭都是不幸的,一次错误的决定害了三个家庭: 离婚一家,女死者一家,催债人一家。
如果当时儿子能够自首,那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错事发生。
最终,离婚女死刑,离婚男无期徒刑,儿子未成年自首过失杀人。
也许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苦衷,但是这并不是突破法理的理由。
请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能让爱突破法理。
什么样的职业才算是离电影最近?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导演掌控一部电影,编剧决定它的故事,摄影师调整它的美学……当然,离电影很近的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职业,一盏灯,一碗茶水,一块米菠萝,都有着它们无限接近电影的时刻。
想到这个,是因为注意到《黄雀在后!
》的导演是徐伟和何文超,关注他们有些时候,这对非专业导演出身的电影人,在一开始也算是各自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进入了电影。
比如何文超原本是学音乐的,很偶然被挑中做了演员,演了《花腰新娘》,才算是进入电影圈。
后来当了导演,拍了处女作《甜蜜十八岁》,窦唯在看过电影以后,答应给她做了音乐。
而徐伟则本来是摄影师出身,扛着机器,寻找那个最“对”的节奏,是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与电影相处的方式,直到2016年,才拍了他的导演处女作《冰河追凶》,主演梁家辉在里面坠入冰河,冷到“讲对白都口会抖”。
他们各自的风格都很不同,于是,如今他们作为联合导演的这次合作和过往的经历,就变得有某种参考性。
比如这种不同要如何融合?
又比如,起点和风格都如此不同的他们,又是要怎么样站到同一条线上,去靠近电影?
这些经历不一定能回答开头的那个问题,但或许可以令我们,离这个答案所拥有的多种可能性,更近一步。
徐伟的摄影风格,几乎可以匹配你能想到的、风格差异最大的导演。
比如吴宇森《赤壁》里兵器的冷光和水战的火影,又或者是程耳《边境风云》中埋藏在绿意里的疯狂。
但他同时又可以捕捉下《十三棵泡桐》里的那种时代青春。
徐伟自己的话或许可以解答这种差异化,他说,“摄影与导演之间的合作需要做到一种准确的暧昧”,那份准确而又暧昧的“距离感”,或许就是他与导演,也与电影之间的距离。
换句话说,徐伟需要在不同导演的作品里,实现不同的作者性,但又要在其中,为自己保持某种作为摄影师的独特性与辨识度。
徐伟的确做到了,那种独特性与辨识度,如果要总结的话,就是雪,或者说,其他形态的雪:海、雨、寒气或者冬天。
《赤壁》出生在四川的徐伟仿佛很擅长拍下“北方的冬天”,他1999年从电影学院毕业,隔年就给张律的第一部短片《11岁》做了摄影指导。
从这部14分钟的短片里,我们就能看到他与张律的契合之处,与其说徐伟选择“做了什么”,倒不如说他选择“不做什么”——让摄影机停在那里。
这种敢于“不做什么”的笃定,反而是徐伟对要拍什么已经了然于心的透彻。
在那些固定的,用人物来实现调度的长镜头里,我们已经能看到张律成熟期风格。
这里的冬天,是孩子视角下还有融雪,可以玩乐,与煤渣有着高对比度的残冬。
《11岁》到了张律此后的《豆满江》里,这里的冬天又是脱北少年眼中一江之隔的不同世界,这里雪看起来似乎也更加自由,会和工厂排烟形成一种地与天的呼应。
《豆满江》而在徐伟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冰河追凶》这里,徐伟则又拍了另一种雪。
它带有更多冰的特质,罪犯将尸体头朝下沉在冰水中,警察和犯人们在冰封的河面上追逐,之后再掉入冰洞。
这里的雪始终在冰与融的状态当中摇摆,也不再像它视觉上看起来那么干净,它带着血色和罪恶,带着当地化工厂私自排污导致婴儿畸形的现实。
你很少能在华语犯罪片中,看到一个南方人拍出这么彻骨的“冷”。
视觉里白色的雪与冰,在他的镜头下,也可以是感性上的肮脏与黑暗。
《冰河追凶》至于《灿烂的她》里的海边故事,当然也可以被看做另一种形态上的雪与冰。
那片蔚蓝色的大海冰封住了奶奶对于儿子去世的不甘,也溶解了李斯然野蛮生长造就那份不安全感,当然,它还冲刷着出了那些靠拉家常就能把海村的事儿办了的海女群体们身上的烟火气,也默默看着独生子女政策下长大的一代青年人们,是以何种与长辈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海洋。
关于何文超,印象很深的是她在导演处女作《甜蜜十八岁》上映时说到的一段经历。
那时没有特别好的条件,制片人的办公室白天要上班,晚上可以借给她剪辑,她就每天坐着公交车去那里,一直剪到凌晨天蒙亮,八个月,每天都是这样子。
有一天差不多定剪了,凌晨四五点,她出去透口气,就蹲在空荡荡的马路边上,那些平时因为车流、人群和灯光而没能注意到的树影,就那么投在自己脚下面前,她觉得,“好漂亮,像水墨画一样”。
但等她掏出手机、相机想要拍下来,却怎么样都没办法还原出自己眼睛看到的那个样子。
那一刻,她才意识到,好像以前期望的用影像、用故事去还原对生活的体会,有时候,确实会因为能力达不到,而没办法完全还原。
电影的表达,和真实的创作感受之间,或许存在着某种“渐近线的距离”,你只能尽量去靠近它,但或许永远无法完全实现它。
但何文超似乎在一点点收束那条渐近线。
比如《甜蜜十八岁》的时候,因为自己也学音乐,她一开始就想找窦唯做配乐,窦唯也看过剧本,但一开始并没答应她。
直到片子出来,看过粗剪,窦唯才答应为影片写音乐。
如今再回头去看,《甜蜜十八岁》依然是带着惊艳感的处女作,它带着某种直觉,片中那些少女忙着在18岁之际去指认成人世界,并最终还是指认回自身的疼痛,有一种青春的音色,它的调刚好没那么准,但也正是这一点点偏差,反而造就了某种属于女性的、叩问性别的流动与暧昧。
《甜蜜18岁》上映的时候 ,何文超才29岁,从制作期算,她开始这部作品的时间更早。
她就像是那个稍微成熟一点的女性,但又夹在青春的缝隙之间,为片中的主角何娜彰显着某种未来的样子,也以自己的创作,一点点接近自由,更靠近电影。
《甜蜜十八岁》在《甜蜜十八岁》和《黄雀在后!
》中间,何文超也拍了不少短片,其中必须要提及的,是《夜的出口》,我们或许可以把它叫做“属于女性视角的广告创作”。
它虽然是部汽车广告,但主角却是刘雅瑟饰演的网约车司机和李梦饰演的女乘客,这个身份设定,其实就已经决定了这部短片的女性视角。
在大众的认知里,汽车品类广告往往属于男性,那是他们领域,也在更多的时候完全被 男性占有。
但一台网约车,似乎也不属于这两位女性中的任何一个,就像《史密斯夫妇》也会让朱莉在抢过开车权时讽刺丈夫“这是主妇车”,在这部短片里,我们也看到了两位女性一起合作,用千斤顶换备胎的情节。
当她们与寒夜中靠在车后,叹谓道“你以为家庭主妇就只会带孩子吗”的时候,我们也才回过神来,原来这是女性创作者才能发现的女性细节。
《夜的出口》与这份夜的温柔相比起来,何文超在短片《盲钻》里的视角,则又显得有些“狠”了。
悬念和反转其实并不是这个故事的重心,人们不同的身份才是。
有片刻闲暇将自己置换为主人公的保姆,误以为眼前人看不见才收起杀意的水管工,都同那个面目不详的真正女主人一样,是这座都市里被欲望折磨着的人们。
他们也就像钻石的多面体一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里被折射为不同的自我,可以是父亲,也可以是女人,可以是杀手,也可以就仅仅是自己。
于是,我们也就能发现《黄雀在后!
》里与他们两人相关的更多特质了。
比如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夜,徐伟所擅长的那种“隐晦的寒气”,从这个雨夜的污水蔓延开来,中式父母在教育中过度保护的安全网也挡不住它,泼溅到了片中几乎所有人的身上。
而故事中不管是陶虹饰演的母亲,还是一开始就已经成为被害人的关秀英,都身处被家庭吸血却又不自知的困境中,这种中国式家庭的生态描摹,自然也来自何文超的女性创作者视角。
肖亚珍和关秀英,是里面作为生者和死者的女性对照体。
从表面上来看,肖亚珍好像是个捍卫者,一开始是捍卫自己离开婚姻的自由,在之后的进一步真相里,这种捍卫变成了一种过度保护。
而这种状况,在肖亚珍和关秀英身上,其实也同时存在着。
我们甚至可以说,“母亲”的身份在此时高于了一切,成为了某种伟大的、悲凉的但又是禁锢的“最高法”。
这使得她们可以越过一切伦理律法,去维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社会形象,用来构成假象。
那场肖亚珍与丈夫郑卫合谋,故意让同事目睹自己捉奸离婚的戏,表层是计中计的悬疑,里层,却是女性作为牺牲品的现实。
它底层的逻辑是人们认为,一次目睹丈夫“性爱婚”体系崩塌的耻辱,已经足以让这个女人当场提出离婚。
这时她的身份,是妻子,是女人,但或许不够是自己。
肖亚珍和丈夫之间争论谁是最终出门实施计划的牺牲品的抉择,关秀英因为孩子被威胁而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都是身为女性的软肋,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帮凶”。
我想这也是何文超所带来的女性视角所染上的一种悲悯——在某几个镜头里,我们甚至能感受到,虽然肖亚珍和关秀英之间是威胁者和被威胁者的关系,但其实,她们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同病相怜。
于是,《黄雀在后!
》所抵达的女性困境,还有它所剖开来的家庭内部权力关系,都指向了这些年来我们所最关注的那些现实议题。
它甚至触摸到了一些非常大胆、在现实中隐晦发生但很少被提及的规则和龃龉。
那些包裹在表面命案下的环环相扣,以悬疑和戏剧为镜,映照出的,是这对创作者想要为观众们捕猎出的真相。
这个故事还是剧本阶段的时候,曾在2019年北京电影节上拿到最具商业潜力奖,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做“烈日之寒”。
烈日与寒冰之间的距离,黄雀和它前面猎物的距离,或许也就像电影人同电影之间的距离一样,有时候暧昧,有时候也很确切。
从剧情上讲,这部电影,属于一部典型的,用一个犯罪去掩盖另一个犯罪的犯罪悬疑片。
黄雀在后!
(2024)5.5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徐伟 何文超 / 冯绍峰 陶虹而我发现,这部电影中的多数视角其实并不是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去审视整个事件的,多数时候,是以一个类似“跟班儿”的视角,去跟随电影中的一个人物的。
而这个人物,我认为恰恰是贯穿全片的一位很重要,在关键情节上既起到了加分的作用,却在重要戏份上,虽然没有抢其他人戏份,但莫名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这么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就是冯绍峰饰演的警官袁文山。
首先,我几乎没怎么看过冯绍峰演过的影视作品,知道这个人物也仅通过他是演员、明星,自然曝光带来的知名度。
其次,作为一个不吹不黑的路人,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竟然第一反应,会觉得他本人还挺适合演片中“警官”这一角色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是,在影片中,会有他和他的属下一起搭档去找寻线索,问询嫌疑人,共同破案的戏,这些表演上的很多设定,让我觉得他很像一位现实中警官和同事之间会有的模样。
另外,可能是我个人认为,冯绍峰本人在饰演警察的气质这一块,很好的拿捏住了吧。
说回整部电影,让我个人很喜欢的点也在这里。
就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我慢慢沉浸到电影的剧情中的时候,作为观众,会有种跟着电影中的这位警官,在一点点搜集线索,挖掘嫌疑人供词中蛛丝马迹的漏洞,去一点点抽丝剥茧、侦破案件。
随着线索越来越充分,最后揭开一层层谎言背后,犯罪案件的真相的快感。
喜欢玩推理向剧本杀的朋友,应该能懂我的心情。
📌剧情主要是由一起风尘女子离奇身亡之后,在案发地点和案发时间引发的一系列关键节点上的疑惑,随着警方对细节的逐步修正,重重迷雾被剥离清楚📌终于等到风波过了以后的陶虹,别的不说,就表演这一方面是真的喜欢她,最后忏悔的哭笑不得蛮绝的。
但毕竟是几年前的待播片,所以冯绍峰看起来比现在年轻不少。
黄梦莹还是现代装适合她,比在《三生三世》里素锦的扮相美丽太多📌故事从第一嫌疑人坠落以后开始变得有趣,逐渐扑朔迷离,人物关系开始变得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有一段让人不适,为什么 cai 要用英文发音表达而不是汉语拼音?
片中小孩子偷听到妈妈被杀害后悲伤的哭泣和爸爸着急撇清前妻的死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冰冷形成的反差让人觉得孩子更加可怜。
只是一对关系破裂的夫妻一起谋划了杀人逃逸,消灭作案工具,杀害目击证人等一系列丧尽天良的事情后关系竟然缓和了,这个设定让人有些不太好接受,虽然设身处地的理解一下确实会让人感动,但传递出来的导向有失偏颇,好在最终都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也让人理解了这些因为爱而产生的不合理📌没有特别高光的台词📎来看主要是因为陶虹,因为感觉她会接的剧本应该不错,但实话实说这部电影延迟了两三年,在剪辑和节奏上比当下主流的影片还是会有一些差距了。
悬疑片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出乎意料的反转,很难把故事在很短时间内讲清楚,这很考验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和剪辑的认知能力。
影片给风尘女子强行洗白,变成了一个极具母爱的性情中人,而为了帮儿子洗罪又同为母亲的女主看到了被自己亲手杀害的女二孩子的照片也变得情绪异常波动,夹杂着各种悔恨和无能为力。
而最后儿子的洗白还是让人费解,父母费尽一切办法替他谋划了一个完美脱罪计划,给他一片光明的未来,而他又深知自己家庭条件并不优越,却还是良心发现的回来认罪,和最近发生的邯郸事件简直对比不要太鲜明!
这可能就是艺术和现实的差距,但不得不让人佩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可以以牺牲一切的,但同时也要反思,牺牲一切的爱是否可取。
爱没有对错,但爱的对立面有
黄雀在后!
(2024)5.5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徐伟 何文超 / 冯绍峰 陶虹
好好好跟我玩一家三口全员恶人是吧,华语片啥时候能封杀犯罪科幻片这个赛道啊。
2024-102披着悬疑片犯罪片的外壳,奈何还是差点深度。大家在中间都猜到了剧情,没有展现人性的复杂性,还是停留在表面脸谱化。
法盲真可怕,一开始去自首啥事没有,编剧不会觉得最后的反转很精妙吧……
倒是没那么难看,不过最后的反转露底太早了。小男孩儿演技不错。演出成年的黄曦彦气质也非常干净明亮,很惊艳。
法治在线,智商下线。我懂冯绍峰的沉默,上班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一家子法盲,还是短时间凑够一百万的中产法盲,谁能不沉默??
导演有自己的巧思,陶虹演得很好,外柔内刚,狠劲十足,搭戏的儿子很帅,演技也不错。看着他们奔赴彼此,生死诀别,心里触动还是很大的。
他们最初的目的是维护家庭,但到最后还是没能粉饰太平!反倒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用撞死人的视频勒索肖亚珍一百万,用性爱视频勒索蔡处长一百万,结果自己死了,因为二边的人都要杀人灭口。启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分。
无聊,强行反转,没有一点高潮,没有一点共情,一直在平平淡淡地查案,最后强行煽情,自我感动,观众都提前离场了
宋佳和冯绍峰演的都很到位,就是本子没什么波澜,少了一点悬疑和起伏。最后的宣传语实在是有点出戏,好像看了一部长篇普法宣传片,导演多想让观众洗涤心灵远离犯罪啊。
没感觉到黄雀在后
碰巧最近循环播放十一种孤独,无脑多加一分吧。
后面剧情强行煽情真的没必要 很尬
赌博的父亲加搞不清是非的儿子,成功送走了兢兢业业的妈。
最后的结局有点恶心,父母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去坐牢,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任何事,何况孩子还异常懂事。倒是结局强行让孩子自首,那父母不是白白牺牲了吗?大义灭亲啊!亲情就应该在法理之上!
追着冯绍峰来的,结果被陶虹吸引了。这部片里的女性角色都很出彩,很喜欢她们绝望和想到孩子时温情的眼神。
所谓悬疑,有些白开水,三个相关联的案例,关联黄赌毒,算有心也算生搬,最后落脚点是亲情,只能说是硬套。#20240510
悬疑设计尚可,反转也不难猜,整体故事两次反转还算完整;但是全员法盲的设定实在出戏,这个标题更是不明所以,到底是谋杀的两对嫌疑人还是当年撞车案的双重反转,实在抽象,浪费了这卡司;五分
全程靠说啊。演员的表演都白瞎了
老公赌博惹上高利贷被追债 妻子被无差别欺负亲亲男宝作死 最后烂摊子让妈去收拾前夫狮子大开口要巨额抚养费 前妻为了男宝用愚蠢方式搞钱这场闹剧明明都是男人挑起 最终死的却是两个女人结尾还要煽情更是万万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