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看得累?
一方面可能因为电影的剧情复杂,的确需要动脑经来理解,极端者如《穆赫兰道》。
另一方面是电影的短镜头过多、缺少慢镜头、剪辑密集,电影的节奏的凌冽使得进展快于观众的反映速度,比如《本X》。
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都非常闷,无非是一个《大象》类型的电影,少年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凌辱,企图自杀。
除开那些人物访谈类型的镜头之外,其他镜头都并不十分讲究构图,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纪录片风格,配合极端克制的影片音乐,电影纪录片风格凸显出来。
原本这种风格并无可指摘,可是在所记录内容本身并不惊悚有趣的情况下(女巫布莱尔或鬼影系列除外),纪录片风格往往意味着更少的观众、更坐不住的观众和更心烦意乱的观众。
我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观众。
更要命的是,前半段片子当中太多的意识流性质的镜头,剧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平铺直叙,让人大倒胃口,看到这一部分我心中暗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文艺腔了。
文艺腔就是不讲符合逻辑的故事,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随心所欲。
相比而言,仿佛那些典型的三段式好莱坞影片却需要更多的心思,因为导演注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倾诉欲望,更多的还有观众的大脑和思维。
整部电影的着色以深蓝、黑色、灰色为主,而且拍摄季节在秋冬,因此整个电影穿插着一种萧瑟、内敛而且冷峻的气息。
女孩的出现带给了这部影片不一样的色调,她红色的外衣在整部影片当中非常鲜明。
正是这样的暖色让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让电影有了巨大的转折。
也让片子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电影前半段描述的是一个纪实、悲伤且消极的故事,可本的假死这一情节让片子的风格充满恶作剧的戏码,从而变得滑稽、忍俊不禁但失真——生活中没有一个自闭症儿童能够如此狡诈地想出这一出戏码吧?
虽然这样的风格猛变让我略感失望,但却也是这样的反转带给前半部很渣的片子迥然不同的色彩。
不过导演貌似没有打算把这样的悬念持续太久,因此本的假死在一开始盘算的时候就充满了提示和线索。
本和Scarlite在后台的窃笑和嬉笑让本的假死所带给社会各界的震惊和悲痛冲淡了不少,尤其教堂那一个场景当中所应有的冲突性基本消失,观众所等待的无非就是本将以怎样的方式来揭穿这搞笑的闹剧。
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可是导演的影像处理并不妥当。
电影希望传达“非得等到人死了人们才懂的反省”的观点,被假死情节的搞笑和无厘头所分解了——导演完全可以抑制住本和他的女友在戳穿这一幕之后的洋洋得意的。
电影走到这里也就能够拿3颗星了。
电影在最后一个镜头里面丢出来一记重磅炸弹——原来这个红衣少女前往布鲁塞尔就一去不复返了,一切的反击和策划只是本自己做出的选择。
本开始了自我救赎,可是代价是他活在了自己拥有一个女友的幻象里,可以想象他的日子并不会比之前好过多少,或者说只是换了一种“不好过”而已:他可能对着空气接吻、对着空气讲话、对着空气笑,旁人看他就是个神经病吧。
那些在观影过程中看到违和感在最后一个镜头当中得到了解答:为何父母从来不和女孩对话,为何女孩和本搂搂抱抱他的父母却没有任何指摘。
这最后的神来一笔果然聪明。
最后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主题的片子能够在国内实现大规模的票房么?
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社会现状的反思一定能够赋予电影深层次的意义,这让电影获得了人文性。
巧妙的结构和结局,更顺畅的剪辑和剧情安排,则让电影拥有了艺术性,口碑营销有了可能。
可是,应该如何从影片当中获得可供营销的点呢?
选一个知名演员来做营销?
借助网游本身来实现营销?
通过经典台词来营销比如“我什么都学会了,可是没有学会欺骗”?
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对“残酷青春”、“人生的意义”进行宣传?
或者制作一个更为活泼的动画片来描述校园暴力的数据统计片?
这样的片子在当今中国影市最多能够拿下1亿票房吧?
不过好歹成本也就1000万而已吧。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是不是非要成为另一个别人所希望的自己才会安全?
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上帝在创作他时放入了和别人不同的灵魂,这个灵魂比其他人纯洁,却被视为残缺。
和周遭格格不入的行为叫出格,成为和别人不同的人叫做异类,被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的想法叫做极端,为什么就不可以简单做自己.哪怕不完美,哪怕平庸。
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自己。
如果这是美国片,结局可能就是本举着机枪或者自制的弓箭冲进学校屠杀同学,最终新闻报道了这起学校暴力事件。
如果这是日本片,结局或许就是本真的自杀了,卧轨、上吊、割腕、吃药......都有可能。
庆幸本片的结局,“创意式死亡”换来一个勇敢的本。
世界或许会给很多人带来不平等待遇,可这并不代表就需要否定自我。
本是幸运的,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叫斯嘉莱女生。
在游戏的世界中她需要他守护她同行,一路杀敌闯关。
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则是她陪伴着他,战胜心中的自己,浴火重生。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斯嘉莱,更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斯嘉莱,接受如此不堪的自己,伴其左右,鼓励你成长。
你是谁无所谓,重要的谁知道自己是谁,在不冒犯的他人的前提下,坚持自我是一种勇敢,也是成全最完整的自己。
最终还是没能迷上网游,也许是早年间单机RPG游戏打的太多,已然厌烦了升级,也许喜欢的东西太多,很难在一处持久停留,但是确确实实的看到了单机游戏的落寞和网游的疯狂与滋生的痴迷。
波德莱尔说过,在众多的怪物中,那只更丑,更凶,更脏的野兽就是无聊。
无聊源于空虚,衍生疯狂,网游满足某种虚荣,告解某种孤单,它是一处避风的港湾,尤其对于一个自闭的人来说。
其实媒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冷酷的,残忍的现实世界,内心敏感,精神纤细的少数人,总是要为自己寻找一份依托的,脱去这层皮囊吧,脱离这个尘世吧,在咖啡的雾气中慢慢蒸腾!
很喜欢这部电影,就像一杯咖啡,苦涩中慢慢品位余味的幽香,这世上本就没有救赎,只有自救,多数表现弱势群体的片子,总是想表达第三方的关爱,最后用来升华的也总是他人的觉悟,可是没有黑,你又何以知道自己喜欢的是白,存在的总是无法抹杀的,自闭的本,无奈的母亲,欺侮人的同学,网络中的女孩,冠冕堂皇的师长,谁来毁灭谁,谁又来救赎谁,作为个体的自己,总是通过个体的别人的反衬才得以呈现。
也许本是自闭的,被归为不正常的群体,但是不正常和正常之间的界线有时候很模糊,其实是羡慕本的,他最终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忘我的境界是很难企及的。
当你的思想跟多数人不一样的时候,你本该属于少数人,但是你却用理智控制自己生活在多数人的圈子里,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吹开淡淡的雾气,没有眼泪,没有感动,却在心底留下了很多沉淀,女孩消失的时候,一切豁然开朗,陌生的语言,跳跃的镜头,动听的嗓音,在三重的世界中自然的流淌,现实中无可更改的人性,游戏中自我创造的价值,精神中最终寻找到的完备,影射着耶稣的重生和自我救赎之路,当世界抛弃了你,你,或者我,我们大家最终靠的只能是自己,或许生活从此变得美好,或许依然充满荆棘,但是这就是人生,当懂得自我救赎的道理的时候,也许人会变得更坚强!
A是我的小学同学,在我印象里,他总是穿着一件暗灰的粗布褂子,留着一个呆呆的瓜皮头,瘦瘦小小的,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位置上。
不要说朋友,他甚至连一个玩伴也没有。
那时,我已经知道,他和我们不一样。
作为垂髫孩童的我们对他不能说不好奇,毕竟,他看上去并不仅仅是内向那么简单。
渐渐的,出现许多关于他的猜测和捕风捉影。
“听说他妈妈是神经病,住在神经病院里。
”“那他是不是神经病?
这会不会遗传的?
”的确,我们从来没见过他的母亲。
不过常常看见他的父亲来学校找我们班主任。
那是一个极其质朴的男子,有着略显灰败沧桑的面容,感觉整个人都是灰蒙蒙的。
他带着谦卑的笑容和班主任交谈,时不时地会回望一眼他,眼神像海绵,软软的好像会陷进去。
后来我们从老师那里得知,他的母亲的确有疾病,父亲是个看门人,收入低微。
“如果他妈妈住在神经病院,那他不是很少见到他妈妈?
”“是啊,真可怜。
”虽然我们不会像影片中那些败类同学那样欺负他,但还是没有人和他交往。
他依然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偶尔露出一个氤氲的笑容,我见过的最纯真的笑容。
临近毕业,老师让我们为他捐一些文具。
我从笔盒里随便拿了一支极普通的原子笔,走到他的座位旁,说:“刘丰,这个给你。
”他面带漫溢的喜悦接过,捧在手上,咧嘴笑了。
然后小心翼翼的放进笔盒里。
我知道,令他欢颜的并不是那支不起眼的笔。
如果这件事发生的再早一些,如果我不那么胆怯,或许,我们能成为朋友,或许能多看到一些他的笑容,可这些都只是如果和或许。
我抽屉里有张01年6月拍摄的小学毕业照,第四排最右边有个男孩,他的脸上,绽放着最美好的笑颜。
B是我高一时的同学。
一个留着短发,眼睛永远盯着水平线下45度的女孩。
我对她一直怀有恐惧感,因为她有着非常明显的神经质。
她的成绩算是优秀的,可也极少有人愿意与她接触。
我坐她后面有一段时间,她常常面色凝重地回头看着我,然后一言不发的回转过身去。
有时会突然捏住我的手,并不断地加重力道,这时我总是很害怕的挣脱她,她也只是看我一眼,缄默依旧。
一次体育课上,她面色焦急跑到我面前,双手捧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鸟。
“你哪弄来的?
”“它可能受伤了。
”然后她略略摊开手,下一秒复又以更大的力道死死握住小鸟,愣愣的盯着自己的手。
“你这样会伤到它的。
”她抬头看我一眼,转身跑开了。
我们学校有一只断尾猫,估计是被人虐待的,股处都已溃烂,很是残忍,我都不大敢看它的伤口,那太过狰狞。
它对人也十分有敌意,原因可想而知。
B不管这些,她自顾自的追逐着那只猫,想抱抱它,被猫抓了执着依旧。
这些行为当时在我看来是很怪异的,我尽量避免着与她相处,现在想来,除却神经质的行为,她不过是太过孤独。
有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不,其实,是可悲的。
C是我高二分班后的同学。
是个很平凡很朴素的女生。
可是,她有很严重的强迫症。
她每节课间都要去盥洗室洗手和水壶,不停的洗,即便是在水冻得刺骨的冬天。
别人问起,她也只是局促的一笑,没有过多解释。
她的成绩不好,也没有朋友。
没过多久,她便办理了休学手续,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我在同学的BLOG上看到一张照片,是她。
应该是在回头时被抓拍的,展露着一个大大的笑容。
照片下有着一行字,她也有着这般灿烂的笑容。
有些人,他们有着乖僻的性格或是与常人相异的举止,但在这些表象包裹下的,是一颗良善,渴望关怀,脆弱的心。
看不清实质的人,给与他们嘲讽,恶意的伤害,加重他们的创伤,这种行为与凌迟无异。
请善待他人,特别是心理有瑕疵的人。
他们敏感的心可以感知最细小的温暖。
我错过的朋友们,你们在哪里呢,你们还好么?
网络游戏中的ben是个大英雄,一个很彪悍的晋级到80级的高手。
有人攻击他,他就杀回去。
杀累了还有一个大法师MM温柔相伴。
现实世界中的ben是个自闭症患者,不跟别人的眼睛有接触,不听外面的声音。
只是同学的眼神不太友善,嘴里出来的声音充满嘲笑和歧视。
有人欺负他,他只能抱头躲起来,一动不动,以免更大的羞辱。
他被欺负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大法师MM拯救他。
当他被扔纸团,被扯掉裤子,被灌迷幻药……无人救援。
游戏里的英雄耷拉着肩膀,垂首站立,喘息着,“我快累死了”,不是跑累了,而是心倦了。
It's a perfect day to throw back your head and kiss it all goodbye.Ben会选择离开吗?
离开游戏?
离开这个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无可挽回的,决定实行后就无法更改,大侠可以无数次死去,但是现实中的你却不行,现实和游戏不一样,ben。
你已经80级了。
”是的,大法师MM,Scarlite带着屠刀来守护她的勇士了。
“要想还击,就拿起你的武器。
争取游戏胜利。
”Ben的还击是策划一场关于死亡的战役。
诱敌深入,然后予以痛击。
用他的死亡来敲醒毫无人性的学生,用他的死亡来揭露各社会团体的软弱无用,用他的死亡来揭开这个社会最为肮脏伪善的真面目。
而当Ben在自己的葬礼上颠着肩,抽着脸笑时,这场游戏,他赢了。
这是Scarlite说的“有创意的死”。
或者说到底是,自闭但不妨碍他的天才本能的ben脑力激荡下的创意。
不会丧生的自杀无需离世的死亡或者说无需死亡的离世虽然,我想问的是,非要等到真的悲剧发生的时候才给这些无良的人一个警钟吗?
这就是《Ben X》存在的意义,在苗头刚冒的时候,记得先警示到后果的可能,然后,该砍的砍,该杀的杀。
扼杀在摇篮中,是对抗巨大邪恶最为干脆和负责任的方式。
喜欢ben和游戏里的英雄的连结。
每一个深受重伤的时刻,英雄外表彪悍,内心脆弱,但总会有一个温暖的声音陪伴着,指引着。
喜欢ben直视幻想中的Scarlite的眼神,这个时候,他勇敢直视他人的眼睛。
温暖得快要淹没在他散发出的快乐的气场了。
喜欢ben塞上耳机,开是进入一个人的声音国度。
喜欢ben用游戏里的警惕和杀气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
提前做好防备,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用游戏的状态来面对现实,脆弱但聪明。
1电影开场便是本的母亲在独白:“非要等到出了人命,人们才会有所行动,否则生活只会照常,如同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我不记得自己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只有生命才能撼动生命”这样的话,但起码直到现在,这样的句子依旧成立。
如果能够重新再来,我想知道我们身边的那些“本”们,是否也会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告别世界。
从当年的马加爵,到最近的杀童者、富士康自杀员工,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是否愿意用另一种方式去结束人生。
本说:“用一种噪音对抗另一种噪音。
”那些寻求解脱的人,是否都一样,在尝试着用一种死亡,去对抗另一种死亡。
与其悲惨地死去,不如华丽地振臂高呼,用自己的鲜血给这个冷漠的世界留下一个殷红的烙印。
“如果你在游戏中死去,最多是被踢出游戏一小会儿,等回到游戏之后,还得去寻找先前携带的道具。
而现实中的我只留下一盘录像带,我就这么走了。
”本就这么走了,而我们身边的那些“本”们,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离开,留下的,也许只有记者们那么几篇的报道,还有社会一两个月的伤心。
然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人们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直到下一个本的再次出现。
“非要等到出了人命,人们才会有所行动。
“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
在六月的毕业季里,学校里总有大四的同学往窗户外砸酒瓶、水壶、显示器,若有人稍加指责,他们便会对此冠以各种堂皇的理由,然后如潮水般地不断反击。
”从来没有出过意外“,这样的说辞除了让人无奈,还有痛心。
这到底是一种侥幸,还是一种期待?
是啊,还没出过意外,就算真的出意外了又有什么所谓呢,大家反思一阵,伤心一周,一切又将归于原样。
悲伤过后我们总是又恢复冷漠,就如同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生命是人类对抗世界的最后武器,但可悲的是,我们的搏命一击却无法换来战斗的胜利,世界依旧冷漠,真正被伤害的,只有那些善良的人们。
一次次地痛心,对此却无能为力,除了自虐般地伤心与掉眼泪,又还能做什么?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斯嘉莱。
电影里本最终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平静,但若这样的”恶作剧“发生在现实世界,发生在我们身边,等待本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我不敢去细想,那无非是另外一个悲剧,人们彼此麻木,对自己却是敏感异常。
2尽管电影有着网游的背景,但本质上故事和网游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将游戏换成文学、音乐,又或者是绘画,情节依然可以按照现在的路线发展下去。
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东西能比网游更符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在西方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年轻人沉迷网络沉迷游戏。
于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而我们,则轻易地将这一切都怪罪于网络与游戏。
我曾不只一次地在思考,到底是网络与游戏使我们的世界出了问题,还是网络与游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
就算没有了网络没有了游戏,难道问题就不存在了吗?
社会总认为年轻人玩游戏是为了快乐,但实际上他们玩游戏往往是因为不快乐。
与其这样混混沌沌地消极度日,不如抛开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幻想的世界中——这算是我当年的写照,就算是多年以后,对此我也无可遗憾。
我尽了自己一切的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但在现实面前我失败了,我惟有选择欺骗,惟有选择欺骗自己,才能残喘偷生。
我将希望交给了未来。
如今那些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的年轻人,尽管他们什么也不说,尽管他们甚至不自觉,但有多少人也在潜意识地将心里头那唯一的希望,交给了未来?
难道这还不够,还要他们“求爷爷求奶奶般一遍又一遍地哀求帮助”,这个社会才会重视问题吗?
社会是麻木的,人们总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只求不要背上”不作为“的罪名,至于别人是否得救,没有人在乎。
就如同摇滚和武侠小说,网络与游戏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
3”自闭症是他的问题,但对他来说这不是问题,别人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
“做个善良的人,用善意去将心比心,换来的却往往只是别人恶意的猜疑。
别人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交流。
心与心是不一样的,你的所谓善良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自私与自利,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去形容,这叫误解,也叫欺骗。
人就像一只刺猬,要么伤害,要么被伤害。
4”幸运的是,他还活着。
他还活着,虽然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但他还在人世,他没有死,过着他自己的日子。
“如果你为人父母,你将如何选择?
这个社会又将如何选择?
生,或死?
又有多少人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5影片的最后,本一个人在马场自言自语,那个叫斯嘉莱的女子竟只是一个幻想!
我的心霎时碎了,是我不够坚强,还是这个世界过于残酷?
一直以来的希望,原来只不过是自我的幻想自我的欺骗,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叫人绝望。
在这个没有斯嘉莱的现实世界,又有谁会去帮助那千千万万个“本”继续坚强?
星期天的下午打开这部电影看,开始看的时候,本以为这部片子毁了我轻松愉快的周日时光,准备好的薯片根本吃不下去。
随着情节的展开,心头一股抑郁的滋味浓烈的袭上来,胸口发闷,拳头握紧,想砸了电视。
坚持过来,带着悬念看到结尾,豁然开朗,感动、惊喜!
在我的标准里,一部好电影就是这样,它牵引着你的情绪,跟随着它,有喜又怒,最终得到释放。
本的世界和别人不同,他自小患有自闭症却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闭症成为同学的笑柄,吃了不少苦,有些非常过分,让本受很大刺激,却因病无法说出来。
本有了自杀的念头。
在电影过程中,穿插了很多纪录片的采访情节,以本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为对象,讲诉他们对本的遭遇的想法与意见。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猜想这部电影可能会以最终本无法适应生活,死亡为结局。
但是导演的才华就在于,他将残酷现实呈现给你,却又巧妙给安排合理情节给人无限希望。
本在虚幻的网络中他获得重生,网络中的女玩伴斯嘉莱与他约定好见面。
可是见到她后,本无法与她正常交流沟通。
离开后,他选择跳下火车轨道自杀。
从这里开始,看似合理人物斯嘉莱出现了,她从即将跃下站台冲向火车的本,拉了回来,并告诉本,身首异处后,大脑还有15秒反应时间,这太残酷了。
接下来,斯嘉莱与本形影不离,带给本很多快乐,导演用斯嘉莱的台词,说出了很多劝慰自杀者的话语。
我在想,上天怎么会安排一个这么美妙的女孩子来到本的身边,本太需要这样的人在身边了。
斯嘉莱建议本建立个游戏中的公会,将父母加入,大家一同进行一件重大事情的策划。
在这里很多镜头中,父母与斯嘉莱没有沟通。
我感觉斯嘉莱应该是本想象中的角色,但是没关系,本尼站起来了,快乐了,要反击了。
我没想到的是,剧情如此精彩,本尼的反击是这么有力,这么意想不到!
如果想知道本是如何还击的,请看电影吧!
会让你将心中所有抑郁一扫而光。
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天才,我猜想本可能是为了适应生活,应激能力使他创造出了斯嘉莱这个朋友。
这样很好。
希望本和本一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都能永远的幸福生活下去。
导演(我无限佩服中!
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有才能又善良的人!
)用一部有网络,游戏,音乐等等,结合现代青少年口味的电影,给我们讲诉了自闭症人的想法,世界。
同时用直观的,强烈的情节来告诉和提醒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闭症人群,是一部有教育意义又好看的电影!
他们一直包围着他。
嘲弄他,向他身上丢石子,围成一圈戏弄他。
他惶恐,闪烁着目光,恐惧与愤怒无法发泄,内心的念头只有“保持微笑,一切都会过去的”。
没有人知道他的恐惧,人们都喜欢观察结果:教室的窗户的确是他打坏的。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正确的方法,为什么没有人教他反抗?
为什么所有人都只是要他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每次都是他遭到报应。
我不懂,如果我早点懂得,或许一切早就过去了。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是他的周遭,都是错误的。
我,不在你的游戏里,你也不在我的。
我们彼此所认知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它有时甚至是以你完全难以想象的方式去组织的。
想起庞勒在《乌合之众》里所做过的一个比喻。
如果把客观世界比作一个完美圆形的话,那么它的形状会依照我们观察的视角而变成不同程度的椭圆,甚至是一条线。
但事实上就连真正“看到”这个圆是一个正圆形状的人,也只是“以为”他们发现了真正的世界罢了,到底是否是一个“正圆”并没有人可以评价。
所以比起苦苦去思考“如何才能看到一个正圆”,莫不如专注自己的视角,专注于在你的视角所“发现”的世界到底是一种如何的形状,以及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世界去生活去思考。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现实”比“真实”更为重要。
Ben看到我们未曾看到过的世界。
他是个“感觉极度敏锐者”,也就是说,他用视觉去观察的世界比我们更细致,更深入。
而因为他这样的“天赋”,让他很难去自然理解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交流的方法。
后来,他发现自己在那个“霸王”的游戏里,更能自在的让自己与“世界”相处。
他甚至尝试将网游里的行动方式转换到现实社会里让自己变得更自然。
他拍摄人们交流的方式,如教程一般的学习。
将现实中的场景和人物与网游中的一一对应。
然而让这两者如此难以调和,因为Ben在两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在网游里他是如此的强壮,随心所欲,几乎掌控一切;而在外部的“世界”,他只是这社会中默默无闻的一个,而且被视为怪物、弱智。
用一个世界去替换另一个世界是行不通的。
本在经过了无数次挫折之后,他想到了Log out---从这个“现实的世界”里退出。
而他在这期间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因为他已经习惯性用网络里的方式去指导自己现实的行动,当他遇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碰到过的“指令”的时候,他显得不知所措。
方式,是可以学习了,他为此甚至特意研究了一本“自杀指南”。
而其实最大的疑惑是“log out”在网游和现实的“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不同。
在Ben思考死亡之道的时候,他意外的“天赋”帮助了他。
在网游中他唯一能交流的女孩想帮助他,而且约他出来见面。
虽然Ben最终还是能和那个女孩说“Hi”(电影在给出明确答案之前已经有很多次暗示了,第一次是在Ben手机被抢后他自造了“幻视”,并让自己在与现实世界相处时,找到了一种意外的“heal”),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天赋”,把那个女孩永远“留在”了自己身边。
Ben和“女孩”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他自己思考的过程,而最后,他也终于发现了一个与游戏中“Log out”一致的方法。
他的“Log out”并不用永远的退出,而正如游戏里一样,他既能让自己的“Log out”现实影响到其他“游戏角色”,而自己还可以重新“Log in”,继续自己的游戏。
实际上,Ben的思考层面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认知:那就是无论“网游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都不是“理想的世界”,而真正的“世界”只存在与自己所组织的“认识”里,在这个他自己营造的“世界”,他可以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并不希望其他任何世界打扰他。
Ben得到了“救赎”,这种解脱是以“割裂”其他世界为代价的。
关于“救赎”,电影里也一再给出暗示,那就是反复出现的十字架。
圣经里说,我们每个人都该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其实意思就是讲,我们的“救赎”只能经由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也就是我们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去和这个现实这个“正圆”去发生关系,然后组织出自己的“世界”让自己得以容身其中。
只是我们在组织自己“世界”的同时,并不一定一定要去“割裂”其他的世界,而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观察他人的行为,思考别人的思考,然后把那些“见解”都有选择的融入自己的“世界”,从而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丰满,更美丽。
请世界多一点宽容。
阿 门。
这个世界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喜欢与不喜欢。
没有人会相信眼泪,会深究魂灵。
所有的事物都因为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而停留在了表象,那些速断的结论,你不能否认它的真实。
尽管对于你而言,它始终只是片面,并且一直牵动着你那根最脆弱的神经。
你知道你并没有错,像个倔强的孩子,死也要盯住致使伤痛降临的根源,然而它太刺眼,太锋利,太强大,你无力抗拒,无力还击。
最后,你低下头,暗地里悔恨,哭泣,却找不到救赎。
于是,你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怯弱,渺小,习惯逆来顺受,直至坠入深渊。
但是,你不会选择哭丧着脸去面对任何一个人,你也不会向任何人诉说所谓的好与不好。
对于自己的内心,你设下了层层防备,不让任何人逾越。
为了不让满心的慌乱,羞耻,自卑,以及不安全感有一天冲破防线,你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差点失去沟通的能力。
然而,现实从来都只是被动,无论好与不好。
你一直在等,一直在期待,一直在自己的意志里臆造,一个完美的天使,可以让你得到救赎,回到原点。
直到你混淆了幻象与真实。
却还是,没有人可以治愈你的伤口。
毕竟,幻境终究只是虚无。
而现实中,没有一个是救世主。
终于有一天你走向另一个不可知的终点,那是海的深处,有深不可测的蓝。
可当所有人认为你放弃的时候,你并没有绝望。
你终于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只有自己才是唯一的救世主。
此后,就像经历过重生。
你感受到幻象也可以变得如此真实。
你开始真正的拥抱生命。
并看到了天使的降临。
如此真切。
love your child and support your child - no matter how special he/she might be!
结尾尚可 其他看着迷之不舒服
人們都希望騎士或是法師出現,帶我們走出迷霧,哪怕那條路我們根本就認識
真是给渣人出馊主意 配乐两星
前段压抑 后面扯淡 吐了
這劇情合理麼?意外結局就那麼重要麼?
开始以为是一次校园暴力导致的自杀案件,甚至都想好了给三星,做“生之绝望,唯有死亡才能逃脱羞辱”之类的评价,但结尾升华了一切…………“人们看到一匹马,都想着要骑上去,但有哪匹马是愿意被人骑的啊”
我不该期望太高的。。。。。。。
他推荐的。
戏中纪录片,前半段非常压抑绝望,后面的自我保护也水到渠成,假死我是万万没想到,结局很温暖。
看得我热泪盈眶。。。该更新我喜欢电影的名单了。。。比利时的语言还挺好听的
因为简介翻看电影,三星偏低,四星不够,尴尬的位置。
没有想象中有深度,男主角太老相。不过倒是蛮幽默,荷兰语居然能这么好听。。。
不懂语言,看了5分钟就头痛了。
2.5 很奇怪的自救逻辑 而且制作很粗糙
一场宅男YY大戏
傻里傻气
唔系好睇嘚明,又或者讲無心机睇
一脸懵逼 多一颗星给游戏界面
视角独特,可惜没完全代入。如果主角不是边缘人,更符合实情也更有吸引力。近年来随着生存压力骤增,自杀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不作为,冷眼漠视,助推恶性循环,没人可以置身事外,不反抗便是间接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