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重要,因为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所以一个人只能凭自己了解到的所有信息,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护自己知道的真相,只有每个人都这么做,才能让这个世界的黑暗无处藏身。
如果一个人“出于好意”用谎言来掩盖真相,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了,一方面这个“好意”真的是好的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偏好,有谁有资格说自己的偏好要比真相更好呢?
另一方面,当他决定用“善意的谎言”来掩盖真相的那一刻,他真的知道“真相”是什么了吗?
假如电影中的男主角在一番权衡之后,认为小女孩跟着老警察会“更好”从而掩盖了真相,谁又能真正知道老警察和他太太真正的心思是什么呢?
谁又能保证他们和那些变态恋童癖不一样呢?
我觉得努力维护真相,并不是出于让自己良心得安,让自我感觉良好,而是真相本身就值得维护。
每个人,无论是“好”还是“坏”都有了解真相的权利,没有人有资格擅作主张剥夺他人这项权利。
一个人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维护自己了解到的真相,并且保持开放,去完整它,更新它。
捍卫真相这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之所以显得那么悲壮,笨拙,矛盾,恰恰显露出这个世界还在吞噬着真相,无论是出于好意还是恶意。
爆点发生在电影正中间,到毒贩叮叮叔家里居然发现了小女孩被杀,于是他愤怒到极点,把那个男人爆头了。
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真探》第六集,惊人的相同(女主也相同)。
我们会发现,波士顿城的执法者在看到不忍卒睹的情景后,比如说儿童被害,就会引发强烈的杀人冲动。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为什么一定要将之置于死地呢?
好像一报还一报一样?
但67分钟,警探却说,儿童总是逆来顺受的。
说你千万不要碰警探的财路,不要碰他们的线人,否则他们把你往死里搞。
第80分钟,真是说了一句大实话。
美国真是完蛋了,每一个街区都由毒网控制。
这个电影让我感受到:做这样的道德选择,实在是太难太难太难了。
如果我们是男主,同样也会陷入到巨大的痛苦中。
小本的处女作是如此惊艳! 漂亮的环境光摄影,扎实的社会学调查,深入的美国社会的洞悉,以及有血有肉的人物,都让我们想起了《真探》。
接拍镜头很有纪录片的感觉,让我们了解了人们生存的真实状态。
有一个“免费面包”的招牌很显眼。
电影中间有一座小山上面充满了涂鸦,也让我印象深刻。
————这是法律,正义,道德与善行和爱的困境 数月的小非洲豹,是像小猫咪一样可爱的。
一只母亲死掉的非洲豹幼仔,被动物学家收养,野化,放归山林,跟踪拍摄数月后,终惨死与其他掠食者口下,腐朽的尸体孤独的在原野的角落慢慢被食腐动物和蝇虫蚕食。。。。。
这是我前几年看的一部动物纪录片。
动物研究者大抵都有这么一个争议,人类见到自然中的弱者是应该旁观还是应该救助???
有人告诉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中的环环相扣,互相蚕食的生物链就是这个样子,弱者沦为强者的食物,丢下它嗷嗷待哺的幼仔再暴露于冷酷的食物链之中。。。。
但也有人说,我们在眼睁睁目睹着我们可以拯救的死亡,却置之不理,如果我们真的救助了我们所遇到的,对于自然和对于被救助者本身,到底是救助还是干预?
总有一个声音说,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可以随意决定其他事物的存亡,我们不可以决定,我们无权利决定,这对于未救的和已救的都不公平。。。。。。
你看,人类就是这么纠结,这么矛盾-上帝用一双冷眼,在默默的看着这个世界-顺其自然,自生自灭 对于这个故事伦理与正确性的探讨,我们被导演一步一步逼进道德与爱的死角,确是男猪一次次关于真相的揭露和正义的选择。。。。。
人类总是会问:“山的那边有什么?
”,人类总是想揭开真相,人类总是永不停步,人类总是诉说“爱” 如果哈姆雷特当了侦探,也许就是男猪这个样子,他的性格中也带着《悲惨世界》中那位警察的固执的正直,但他并不是一个坏人,他一直在想把一切逐渐归位,却在不断的归位的过程中将一切变得支离破碎。。。
有的时候,我真的想对男猪说;let it go!
放下吧,okay?
如果人性的判断被正义伦理的信条机械的程序化,那么道德是否把人类一点点的变成机器?
然后是一个孩子,这个道德困境的主题———她即是笼子,也是笼中鸟,在矛盾的互化中被道德的栏杆困住。
人类,说到底也是动物,我们话题的轮回又回到了对于野生动物态度上来。
保证自然主体,顺其自然;还是保护生命客体,伸出援手。
但这援手到底该怎么伸才是正确的?
也许,最好的救助应该是教化这位失职的母亲,但教化这么一位根深蒂固的瘾君子又不是如此简单 而这样一个孩子,在她的生存环境中不断被外力不能避免的改变变化时,她是沉默的,就像她被关在暴晒在阳光下的车里三小时一样的沉默,她无法选择,无法选择自己被谁抚养,无法选择家庭,无法选择一份孩子本身急需的爱与责任的给与者。
血脉与抚养?
这到底是否真的矛盾,不要让孩子沦为这位这场道义战争的牺牲品。
就算是野生自然环境,有一个利于生物发展的原则也是,不要做“过多”的改变,尤其是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
如果羔羊已经被人领上其他朝圣的路程,如果那条路充满光明,充满快乐,充满爱,那就让她走吧!
是否最初出发的路才是正路?
是否我们要抢夺回羔羊把她强行带回来?即使这条路如此坎坷,即使我们让这种爱的缺少在这个小女孩上传承轮回,当她成长为另外一个不负责任的未婚妈妈,在K粉时把孩子扔在一边,我们又会追上去谴责她!
却忘记我们把她领回教她做婊子的正路,却还向上帝祈祷奇迹的出现!
最初的路不一定是最好的,血缘的抚育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也许这最顺应道理,这最顺其自然,这最公平,但这并不是最好的 关于善与恶,法律,正义,道德与善行和爱,这始终是一个开放命题,始终是一个逼入死角的驳论。。。。。
我如果是主角,在面对真相时做决定,也许需要想很久,很久 我也许会先告诉孩子的母亲。
但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我会选择放手,我会选择每周探望,会默默关心,会让她逐渐接受我,我会选择戒毒,我会选择改过自新,等我变得足够好能养育她,再选择是否告诉她我是她的母亲。。。。。
这也许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因为生活没有最优解。。。
但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私欲,不是因血脉而占有,而是替她想一想,什么是最好的路,给她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后我想对编剧说一句,您真是用了一位中国教授式的思维给了这个四岁女孩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存改善的解法啊!
您就不能直接让孩子舅妈领养孩子么,她好爱她对吧,而且母亲基本也就是把孩子扔给舅舅舅妈养吧!!!
--华丽丽的分割线以下是逻辑问题探讨《编辑发力过猛了吧 人物整体躁狂啊!!!
关于Gone Baby Gone逻辑的几点疑惑》首先,逻辑疑惑部分 一,Remy的死是本片里看的让我比较揪心的,但是细究他为何而死?
这种情节设置,让人感觉不是那么通顺。
他的死亡的主要导火索: 1。
是孩子妈妈的哥哥没扛得住男猪的追问于是编了一个故事?
从基本层面上,Remy是一个好人的,而且和失踪孩子母亲的哥哥是好朋友。
但这位阿凡提胡子大叔却编了一个即使Remy不死,也是被男猪送进监狱的故事!!!
晕,这是哪门子好朋友啊!
2。
Remy另外一个死亡导火索是,他在电话里说人们应该把秘密带进坟墓里,为了防止真相外漏,他乔装成劫匪,自己拿着枪闯入了酒吧,想要杀死失踪孩子的舅舅!
以上两点,从一个普通人的逻辑出发,为朋友妹妹的孩子改善成长环境不顾法律就很出格了!
再演变成为朋友妹妹的孩子改善成长环境不惜将朋友杀死!!!。。。。
这什么逻辑啊!!!????
而且,两位大叔,您们就非要这么极端的互相拆台么,一个编的故事能把对方陷害进监狱,一个拿枪准备直接爆头,您们的关系真是好到爆啊!!!!
从正常的逻辑出发,剧情的矛盾没这么容易激化上升吧!!!
编剧啊,您发力有些过狠了吧?
将两个善心大叔一下子就变成两2B热血暴走族了!!!
而且Remy都中枪了,阿凡提大叔啊,你坐在那编故事编的这么high,这个时候不会救人么????
不会说其实Remy是好人么?
正常逻辑,两个一起做坏事的善心大叔不是应该在这种时刻互相包庇,把男猪蒙的团团转么???
您们可真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啊!!!
一个酒吧端枪就诋毁了一半后来死在露台的壮烈形象了!!!
二,还是从一个普通中等智商情商的人的思维出发, 孩子的舅舅和舅妈本身是非常爱孩子的,舅妈蒙在鼓里,才会焦急的找警察,侦探,哥哥摊上这么一个吸毒自私的阿飞妹妹,频繁的在养育过程中严重的失职,为了改变孩子的生存环境您们明明可以报给儿童福利机构母亲失职,自己收养过来不就好了么!!!???
而且看剧情,这孩子本来就基本上您们养吧!!!!
生母根本不关心!!!!
您就通过和平谈判,生母把孩子扔给你们养都没问题,非要这么麻烦的用这么一个馊主意啊!!!???
最后弄得不禁你看不了妹妹的孩子,连老婆都跑了,而且孩子的成长经过这么多转折,您是专门祸害孩子的吧!!!
三,男猪啊,您是《悲惨世界》里天天追冉·阿让那个警察么,真是拿着“道义”和“法律”当《毛主席语录》啊,您真是编剧大神体现 正义与爱的驳论的利器啊
本.阿弗莱克,在我眼中一直以来都属于总是红不起来的那类演员,但是也从来不会了无音讯,平淡的快达到平庸的演员事业显的很是尴尬,特别跟他如日中天的好友马特达蒙一比,你难免感叹这演员和演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特别如今人们提起达蒙,再提起本兄,都难免语气一变,想必他心里也不是滋味。
但是,看过了《失踪的宝贝》之后,好了,阿弗莱克先生不用再受这些鸟气了,让不堪的演员经历见鬼去吧,现在他是备受期待的导演界新星。
虽然不能说《失踪的宝贝》是经典之作,但是,我要说看了这部电影,我衷心希望阿弗莱克从此了断演员事业(说实话,他弟弟凯西演戏比他好),从此致力于导演事业,说不定哪天和弟弟分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演员奖项,也算一段佳话。
当然,奥斯卡的那堆事情都只是猜测,我要说,《失踪的宝贝》是我喜欢的那类片子,有悬念、有演技、有思考、有余味。
从故事上来讲,我得承认,我一直被阿弗莱克导演牵着鼻子走,故事一开始就是老美特别爱用的孩童失踪案,这类题材几乎是美国刑侦类电视剧必用,犯罪电影常用的招数,孩子们的可爱面庞加上一个或者几个变态杀手,很容易挑起人们的情绪。
我一开始等着看的是一部悬疑片,看究竟又是哪个变态绑架了可爱的女孩阿曼达,故事的节奏开始加快,很快似乎真凶即将浮出水面,孩子即将得救,但是一场“意外”让故事一转,女孩似乎丧生深潭,追凶者陷入无尽的自责和痛苦。
但是,很快局面一转,几个变态杀手被发现,同时又有孩子丧生,似乎他们就是真正的凶手,但是阿弗莱克再次一转,让疑点全部聚焦的警局人员身上,难道又是一个坏警察的故事,一阵紧张的交锋,似乎坏警察丧命,一切即将平息。
但是,本片最大的转折发生了,也是这个转折让本片有了不同之处,原来没有真正的绑架,没有真正的残杀,没有真正的坏警察,而是一个受过丧女之痛的老警官和几个对孩子有深切的爱的同事对一个陌生女孩前途的拯救。
片中一直追查事件的私家侦探帕特里克此时面对的是莫大的道德困境,是“揭发”老警官,让孩子回到一个自私的,但是此时焦躁痛苦的“魔鬼母亲”手里,还是忘记这一切,让她跟随爱她的“陌生人”成长。
当我们的情感被本片带入到最后时,几乎大都会认为帕特里克应该让孩子跟随善良的老警官成长。
但是,对于帕特里克来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处境,正如他所说,他不愿看到一个孩子在陌生的家庭成长,孩子应该回到母亲的怀抱,此时他也应该认识到孩子在老警官这里会得到更好的照顾,但是他仍有期待,期待阿曼达的母亲能经受了一场几乎成为现实的“丧女之痛”后能好转,能爱她的女儿。
或许我们不能对帕特里克,一个年轻的带着对人生美好冀望的人过分苛责,虽然某种程度是他使得善良的人们入狱、被杀,自己与女友分手,而阿曼达的母亲没有悔改之意,可怜的女孩前途未卜。
帕特里克与老警官最后的对话正是一种美好希望与残酷现实的对话,一方是一个年轻人,对生活、对人性都依然寄予希望;而另一方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老人,他洞察了人心的险恶,他对人性更清醒,或者说更绝望。
最终,我们发现绝望的一方更洞悉了社会的真实,或许帕特里克在失落之余也不得不抛去理想主义的元素而残酷的成熟起来,或许他有天也会以过来人的口吻。
对一个激情澎湃的年轻人说,“你不知道我曾经历过的”。
善行是否一定导致善果,很不幸,我们常常发现不是这样的,比如一群激情澎湃的年轻人揭发了一个村子里的“罪恶工厂”,但是好的结果没有到来,工厂迁走,村民失业,他们面对“幼稚”的自责;比如一些善良的人要去找来媒体曝光一个花心的丈夫,但是结果是加速一个家庭的离散,但是妻子、丈夫、孩子都没有解脱之感。
还有跟本片最类似的情况莫过于解救被拐卖的孩子了,一些年幼被拐的孩子两三年后被救出,他们刚刚适应新的环境,刚刚与很多情况下待他们很好的父母结下感情,却又不得不去适应已经陌生的亲身父母。
所以尽管主流媒体通常有意的避开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买童的养父母们撕心裂肺的和同样满脸泪水的孩子分别,而孩子回到亲身父母怀中时的那种无助的眼神也令人神伤。
可是,这又能如何?
面对类似的场面,叫相关的干警们如何抉择,他们也不得不同帕特里克一样让孩子回到亲身父母的身边,至于今后孩子的发展只能随命运主宰。
善行常常面临道德困境,过去有,今天有,将来还会有,我们不应因为一些行善者最初也不能预料的结局责难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我们还是呼唤善良的动机,更周全理性的行动,当然还有能将善行导向善果的社会环境和机制。
《失踪的宝贝》对于我这样对阿弗莱克多少有些偏见的人来说,无疑是部欣喜的作品,让我看片子时,整个时间都沉入其中。
同时,本还在展现导演才华之余,给了弟弟凯西一个展现演技的机会,加上《神枪手之死》,凯西在2007年的势头已经足够强劲,相信他会将其延续下去。
最难忘的还是帕特里克那迷茫的神情,最后,当他与前途未卜的孩子并肩而坐时,影片也有些忧郁的结束,留下的是道德困境下人们的无助和努力,怕这样一部留有余味的电影,阿导确实有让人值得期待的前景。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刚开始真心以为是个寻常的儿童绑架案,然后却是个案中案。
反转得措不及防却又精彩至极!
想鼓掌!
善与恶,从来都不是那么绝对,黑与白,中间还有着灰!
感叹于阿弗莱克精湛的演技,优雅的声线的同时,我反复思考电影本身的一句台词:“人行事要像狼一样机敏,又要像羊一样清白。
”一个人可以同时成为狼和羊吗?
正如片中阿弗莱克最终选择了法律程序上的正义之后再次陷入内心的泥沼中——孩子回到不负责任的母亲身边真的会有美好未来吗?
程序上的正义和结果上的正义有时候就是不可调和的。
何为正确?
大概只有命运能做总结。
因为从不同的人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电影的结局很让人深思,不知道男主角是否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强烈推荐!
然后想想,你会怎么做?
反转不错,但是实在受不了男主把孩子还回去了,主要人家孩子也没有特别想回去啊……现在好了,又是一个无人知晓了。
反转不错,但是实在受不了男主把孩子还回去了,主要人家孩子也没有特别想回去啊……现在好了,又是一个无人知晓了。
反转不错,但是实在受不了男主把孩子还回去了,主要人家孩子也没有特别想回去啊……现在好了,又是一个无人知晓了。
是那些我们无法选择的东西造就了我们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我们出生的地方,我们周围的邻居……我们能选择的东西,其实很少。
如果可以让你重新选择呢?
你会不会很开心?
应该会的如果之后又要剥夺这个权利,让你回到原来的状态呢?
你会不会很难过?
即便在旁人看来,都会很难过的。
无力哀求的angela如此,看到结尾处两人默默坐在沙发上的观众们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会难过只是因为,小女孩的命运曾有过一次转折。
如果不是如此,人们根本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更不会为她的命运而难过。
但是了解也罢,不了解也罢,难过也好,不难过也好,我们仍旧是由那些我们所不能选择的东西所造就的。
所以,没有必要幻想如果当时我可以选择其他,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其他……无论如何,我们都是由我们所不能选择的东西所造就的。
失踪宝贝 (2007)7.82007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本·阿弗莱克 / 卡西·阿弗莱克 米歇尔·莫纳汉
被“绑架”还是回到妈妈身旁,小女孩会不会有自己的答案呢?
她太小也许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我作为旁观者也不能判断,到底哪个选择对她更好。
男主有自己坚定的原则,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决定会带来什么。
女孩妈妈是个烂人,但她也是个可怜人,女儿是她唯一的珍宝;姑妈不能生育所以对女孩也视如己出。
所以也不能说女孩一定会不幸。
三个男人看似在帮助女孩其实各有私心。
瑞米见过遭受虐待暴力的孩童,他可以不择手段的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我觉得这样极端的做法跟他童年也许有关,片中有个细节提到他还娶了妓女。
而且还有那笔钱的利益在里。
女孩的舅舅动机也差不多。
老局长死去的孩子是他一生的痛,他可以用小女孩来弥补和抚慰自己痛苦,他也觉得自己能给她一个美好的人生。
问题不在于什么是“好”的,也不在于“未来”如何,无关于“希望”,解开谜题的钥匙其实在于影片中部一句对白。
忘了是谁问谁了,说如果我想死后上天堂的话应该怎么做?
牧师引述上帝的话说:你们当如狼般机敏,并且当如羔羊般清白。
这就意味着:你不是上帝,你无权替别人的生活做出选择,即使她的母亲是瘾君子,也不意味着你就有权拐走她的孩子。
如果她的孩子日后生活不幸,那也是上帝的意志,你当心存敬畏。
你们要清白,不要插手上帝的意旨,因为那是狂妄。
对于男主来说,他发现了这个秘密,那么使他保持清白的唯一选择只能也必须是把女孩送回给她的母亲,他也只是上帝之手,除非他永远不知道此事。
和很多人的观感一样,我也为大本的导演处女座感到惊艳。
而且尤其是前半部分,私以为比不断反转的后半部分更好看。
后半段的反转没有逻辑硬伤,却显得为了达成一个道德困境的两难而用力过猛——无论如何,这么多警官不惜一切去保护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女孩,且用这样奇怪的方式,怎么看都显得有些可疑,或者离真实生活稍远。
相比之下,前半段讲故事的引人入胜,真正是圆熟老辣:腔调上充满质感,节奏上不疾不徐,悬念简洁而抓人。
帕特里克含混不清的口音(说实话给我还是造成不少困扰,必须看字幕才跟得上),反而给电影增加了生活的质感。
关于帕特里克最后的抉择,我看到很多热评归结为“程序正义”VS“结果正义”的两难选择,而且大都不赞成男主的选择——在国内语境下,倒也可以理解。
至于我自己,如果说他选择把孩子还给母亲,是选择尊重法律和“程序正义”,那么我站他这一边。
两难抉择之下,我永远站程序正义一方。
许多人说,真正爱小阿曼达的是警察们,而不是她的母亲;男主为了心中的正义而牺牲了孩子的幸福,是一种自私。
我接受不了这种说法。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例如断定跟着老警察,小女孩一定有更幸福的人生。
人生很长,变故重重,你如何能够如此断定一个人的一生?
她或许可以过几年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呢?
有考虑这对“父母”过大的年龄差和代沟吗?
而结尾她的妈妈去约会,很多观众解读为仍然是个“不靠谱”的烂母亲,我却感觉这何尝不是一种洗心革面,拥抱新的生活(或许是文化差异吧,在传统国人眼中,欢快地期待一个开车老远的浪漫男人,就是一种不成熟,不靠谱)。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为了结果的幸福,无视一群警察精心策划将孩子从母亲身边夺走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我觉得已经属于黑白不分,是非颠倒。
还记得电影开头,杰克警官一脸庄重地在镜头前承诺:“我知道失去女儿的痛苦,我们不会辜负大家”吗?
这个时候,他内心非常清楚就是自己一手策划制造了海琳失去女儿的痛苦。
无论如何,我接受不了让这样一个男人去做阿曼达的父亲——即使我承认他是一个好人。
照这个逻辑,所有贫民、难民的孩子,都应该被从亲生父母身边领走。
让更富裕更有能力的人去抚养。
如果有慈善组织专门做这个工作,你觉得这是慈善还是恐怖主义?
回看电影开头那些眼神疲惫、沧桑的人们,慵懒、脏兮兮的人们,眼神焦虑、呆滞、放荡的人们。
这就是人,普通的人。
他们也许给不了孩子最好的童年。
所以,你要把孩子从他们手中夺走吗?
抢夺就是抢夺。
混淆是非,只能导致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是的,有人会说,海琳比他们更糟糕。
——如果海琳虐待自己的孩子,那是另一回事。
但这不是事实。
电影反复地用细节强调,无论海琳做人有多烂,她在乎她的女儿。
退一步讲,就算海琳屡教不改,烂泥扶不上墙,哪怕这群人导演一幕拐卖骗局让她幡然醒悟,我都是赞成的——但你们最终要把孩子还回来。
以上是我的立场。
但对于电影艺术来说,立场和是非有时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美,与生活滋味。
我并不觉得帕特里克只是维护程序正义。
更有热评甚至说他只是维护了法律,而法律不是道德,不值得这样去死守法律。
好吧,别忘了帕特里克是个私家侦探,专门靠在社区黑白两道混人情、打探消息为生。
你说这样的人会一根筋地维护法律,然后一群老警察反而把法律踩在脚下。
行吧。
要理解帕特里克的抉择,不能脱离电影语言本身。
电影的收尾呼应已经不能更明显了。
而电影开场的那一段帕特里克亲口讲述的旁白,对理解他和整部电影都至关重要:“我一直认为,塑造一个人的是那些人们无法选择的事物。
出生的城市,邻里街坊,你的家人。
这里的人们为这些事情自豪,仿佛这些是自己的成就。
灵魂寄生于躯壳。
躯壳依附在城市。
”这段旁边非常精彩,精彩在它的态度暧昧——这是一种先于叙事的悬念。
从这段话里,帕特里克陈述了一个事实——环境塑造人,但我们无从得知他对这一事实本身,是支持,还是嘲讽、批判。
电影镜头也保持了克制与中立,在镜头下,有人惆怅,有人痛苦,有人欢笑——种种人情冷暖,不过如此,这就是普通的人间,不好不坏,既好又坏。
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尤其““这里的人们为这些事情自豪,仿佛这些是自己的成就” 这句,加上我们看到后面帕特里克自如地游走在社区形形色色的人们中间,其实他自己是对这片社区有感情的。
这也是他一直义无反顾地帮助海琳的深层情节。
他对这些普通人或者“烂人”充满同情,从不随意judge。
这是杰克警官们无法理解的。
雷米警官曾经在这层意思上挑战帕特里克,他说你也许生于斯长于斯,但是我在你出生前就生活在这儿了,比你住在这时间更久。
“想想吧,我们俩谁更有资格叫自己当地人?
”这的确是有趣的问题,帕特里克也竟然没有反唇相讥,而是认真地回答:“我会想一想。
”——一定要说的话,我觉得帕特里克更有资格。
这是养育他的家乡,这种原初情结,应该比住的年头久要更深刻。
帕特里克信守的,不是程序正义,而是一种社区的情义。
出生的城市,邻里街坊,你的家人。
这些你无法选择,但不代表你可以背叛。
因为你身边的一切,街坊,家人,城市,或许不够好,但它们都托举着你的成长。
可是人们一旦成功了,总是忽略这些,觉得都是自己的成就。
这就是帕特里克内心想表达的。
他致力于寻找那些在社区失踪了的孩子,并且在碧找上门来,明知道这是一桩棘手的生意,还是坚持接了下来——他做这些表面上是混口饭吃,其实是在守护着这些社区。
他不会背叛他的街坊邻居,他也相信这是一种道义。
道义就是人情,而不是法律或者程序。
这种正义,适用于人和他的社区,自然也适用于人和他的父母。
你不能把一个人从一个社区架走,理由是“为了你好”。
同理,你也不能把一个孩子从她母亲身边抢走。
——极端例子除外,例如你出生在一个黑帮社区,生在一个从小虐待你的家庭,那么你应该走,抛弃你的父母,因为他们不配。
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要信守这份情义。
这个社区没有培养多少成功人士,社区里的孩子也并不是各个都有幸福的童年。
但这是他们的家。
帕特里克相信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而不是什么程序正义。
——————————————————————————————————最后,关于那个有趣的结尾,补充两句: Patrick: Is that Mirabelle?Amanda: Annabelle. 诚然,台词很强。
但到底什么意思呢?
显然,所有人都以为阿曼达的娃娃叫“ Mirabelle”,包括帕特里克。
这肯定是因为一开始她的母亲或姨妈姨夫跟媒体讲错了娃娃的名字,帕特里克等人都跟着错了。
但只有阿曼达知道娃娃的真名。
我的理解是,这之后帕特里克的错愕与彷徨,并不代表他后悔或失败,也不代表真正爱阿曼达的是已经死去或被带走的警察们(他们也一样不知道娃娃的真名)。
这里电影是站在阿曼达的角度,对帕特里克和警官双方都做了群嘲:你们为了各自心中的正义与是非激烈争夺,可是这并不关阿曼达的事。
你们都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守护小女孩。
可是阿曼达她有她自己的小天地。
她才真的关心自己的娃娃。
而大人们都只在真理的外圈来回争夺。
大人们觉得意义重大,仿佛自己决定着阿曼达的一生(包括帕特里克),可是这多可笑!
阿曼达,有她自己未来的人生。
未来,你们谁也猜不到。
”
峰回路转 人性与法律
工工整整的犯罪悬疑片,小本做导演编剧的功力还是强于他当演员。
改编得太次了,辜负了丹尼斯.勒翰的小说。节奏过于不连贯,层层抖开的包袱根本精彩不起来。巴巴型号小了;女主选得超逊。可能是预算比较紧张。
虽然故事不错,但是导的一般,演得更一般,让人有种不太舒服的赶脚。因为结局多给一颗星。
8.0/10。由于是处女作难免有些粗糙,不过真的比我想得要精彩,悬念和意外不断,每个人物动机都做足了铺垫。至于道德决择是什么?显然导演给出了个非常正确的答案(不幸男主角为此失去了女友)。
在电影院看第一次的时候,由于对白太难懂而睡着了;时隔几年,在家对着中文字幕,啃下来,才发现,是块鸡肋。
哥哥是粗糙的悲伤,弟弟是精致的阴郁,情绪高敏人群在电影里找到平和栖身之处。
悬疑片开始,伦理片收尾。美国主旋律片。
三星半吧。看着本·阿弗莱克在编剧与导演的路上继续坚持,而小马哥在演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禁让我怀疑当年是不是喜欢错了人,难道马特达蒙才是在《心灵捕手》最佳编剧奖里打酱油的那个,而你一直被他的光芒淹没了?难道我的头像该换了!?
不喜欢女主扣一星
男主的男神让人昏昏欲睡
孩子是人生的责任,有些人的确不配承担。
不爱看
好久没写长评,为Ben导的作品惊艳,深夜码了一篇,有兴趣的捧捧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2800/
细腻的风格,很喜欢。。。
是谁在说这个剧本写得好的…
男主演技太弱气,黏黏糊糊伸展不开的感觉太尴尬,导演啊任人唯亲可不太好
这是个课题。。
电影的结构很奇怪,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有了要结束的感觉,让后面的剧情显得很尴尬,本阿弗莱克的导演功力还需提高。
剧情拖沓散乱到一定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