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天,人们心中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也不易消除,千百年来形成的所谓“结婚生子天经地义”的价值观也不会那么快的改变。
《今年夏天》因为涉及同性爱题材与同性性爱镜头而未能过审这一结果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性少数群体的困境。
作为女性(尤其是非异性爱倾向的),如何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如何在家庭关系中生存,如何在男本位的价值观中生存,如何与自己共处,我想是《今年夏天》想要提出探讨的问题。
小群作为一名女同性恋,并不对自己的性取向讳莫如深。
对表哥,对相亲对象都可以如实相告,唯独对独自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母亲无法坦白。
像众多 LGBTQ 群体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多元化,来自外界(主要是城市中的年轻人)的偏见与歧视在慢慢消退,然而困住小群的偏偏是她血缘上最亲近的母亲。
小群母亲这个角色则更加复杂。
在经历了丈夫的背叛,儿子的离世后,她的全部生活重心都倾注在了女儿小群身上。
固执地要为女儿谋划未来却连女儿真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在阴差阳错的与女儿的其中一个相亲对象走到一起后,才渐渐从一个父权社会所要求的母亲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转而成为一个以女儿的幸福为重的“真正”的母亲。
小玲在和小群在一起之前,是妥协于“天经地义”的女孩。
但小玲似乎对于这种妥协有着蠢蠢欲动的反叛心理。
电影中曾三次表现男性对小玲不同程度的骚扰。
第一次,一对情侣来到小玲的服装店。
女生在挑衣服,男生则用非常直白的眼神盯着涂指甲油的小玲,小玲不耐烦的转过身背对男生。
男生说自己女朋友穿小玲卖的衣服像妓女的时候,女生妥协想要改衣服而遭到小玲果断的拒绝。
表面上小玲在拒绝改衣服这件事,实则是在拒绝男性视角对自己的评价。
第二次,一个男人来小玲的服装店想要买一件肚兜。
不停讲价的同时,男人大义凌然的以自己妻子与小玲身材相当为由要求小玲为自己试穿。
小玲不胜其烦躲到女洗手间,男人依旧在女洗手间外聒噪。
最后以小玲非常小的让步作为收尾。
第三次,小玲在误会小群与前女友君君的关系后,独自一人在天桥上发呆。
一个男人过来与小玲搭讪,小玲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男性对小玲的凝视与骚扰贯穿了整部电影,但小玲也在这一次次拒绝的过程中完成了性取向的自我认同。
小群的前女友君君是一个彻底的悲剧角色。
从小父亲的性侵,母亲的沉默都给君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以至于君君要放弃爱情甚至生命也要亲手杀了父亲才能结束自己的痛苦。
许多人认为《今年夏天》是与主流叙事话语背道而驰的女性主题电影。
男性角色以“被边缘化”的形态出现甚至直接缺席失语。
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在这部电影中,四位女性的焦虑,迷惘,失落,觉醒无一不与男性有关。
甚至有影评写道:“男性缺席,女性选择和女性相爱是为了治愈童年”。
这种看法正是我所认为的《今年夏天》的不足之处。
小群对父亲的不满及对哥哥的崇拜,君君对父亲的仇恨,似乎都在为女同性恋的事实找借口。
似乎没有人天生就是同性恋,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异性所伤害而不得已选择的下下之策。
这种想法是否加深了人们对性少数群里的刻板印象。
不过,《今年夏天》作为一部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女同性恋主题电影,突破了以往男性导演将女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情引申为女性的彼此依靠/抚慰(如:杨凡导演的《游园惊梦》/张之亮导演的《自梳》),甚至直接将爱情弱化为友情(如王颖导演的《雪花秘扇》)。
李玉通过描绘小群与小玲之间精神的共鸣与肉体的欲望,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生活景象。
小群和小玲的铃铛般的蝉燥扬起了一个同性恋的斑斓戏曲。
唏嘘。
作为北漂一族的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冬日一般的浮游广寒,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这样的世界生存,必定要跨越栏杆还有超越世俗藩篱的灵犀之舞。
小群正当三十岁年华,是一个喂食大象的饲养员,也在逼仄的家里养着金鱼。
母亲无休止的关心和催促让她感到无所适从,她说了,只对女人感兴趣。
婚配事宜在相亲中展开,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的拍案,不拘一格自由不羁的洒脱与真性情。
小玲则是一家服装店的服务员。
她的女权倾向可以从她对男性购买者的敷衍轻慢和对女性购买者的宽容大度显现出来。
所有的念想和作为女性的光辉自此灼灼闪耀,而她的雨点般的温情与不齿于同撩妹男子为伍的自我价值的体惜,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她不是一个轻佻浮躁的女子,她只爱小群,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让她过得解放和四溢。
一个叫君君的女子——小群老家的相好来到北京找小群。
君君的身世复杂坎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小被父亲性暴力对待的历史,母亲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亡故,让她拿一把手枪解决了父亲的性命。
小玲看到了小群和君君在一起的样子,以为是小群星象衔新宠,毒死了小群鱼缸里的鱼。
正如小群的母亲对于小群同性恋的理解,小玲对于小群亦有着心底里衍生出的花朵,以宽容和身体精神的热情来面对商品经济婚姻市场杂乱无章的现实。
意绪是曼妙和滋味着的胭脂茉莉。
小群的母亲和其父亲离异多年,和一个温和理智的男子发展出了黄昏恋。
然而上一辈的凌驾与叛逆毕竟只是少数,小群母亲为了这个新的对象改变了喜欢穿红衣的爱好,而以素淡为主来阐释顺服的小女人式的欢愉。
小群对于母亲非常理解,同意他们的婚姻,这种母与女的相互理解排斥了传统观念的飙升造次。
和小群相亲过的警察终于在寓所找到了弑父的君君。
误以为可以杀出重围以枪顶住警察的君君,却发现自己的枪支里早没有了子弹,她的最终伏法让人看不到救赎的因循,因为在内心层次上来说她也是自由不羁却命途多舛的人。
金鱼与大象,这两个充满丰富意喻性的象征。
女性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盘剥,就诚如金鱼一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大象似乎象征着一股父权制的力道,悲催掀翻了君君的终身幸福乃至她的性命。
孤惘深沉,心弦按捺,诗意中发掘出一道人道主义的温情。
这是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在小群母亲再婚酒席上,小群和小玲却没有出现,而是超越了限制和体制化的孝道,大尺度的接吻,恣睢的享受女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意念力。
情为何物,自由的意志的展开可以将传统的现实击打的皮开肉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种精神的拍案本身就是一种意志的无愧于心的救赎。
短時間內看了同一個導演兩部片子,純粹是跟蹤癖又犯了。
手上這塊片子的畫質不太好,找不到更好版本,也只能將就。
跟剛上映的《蘋果》相較,畢竟是六年前的手筆,生澀粗糙的地方在所難免。
李玉說當時本想拍一個記錄片,主角用的就是兩個具有情侶關係的女同性戀,後來不知怎麼拍著拍著就成了電影了。
小成本的片子,資金不足,再加上或許當初是要弄成記錄片的緣故,天然去雕飾的結果反而成了《今年夏天》最大的特色。
跟一般同類型電影不一樣的地方,這是一部沒有過多唯美包裝的同志片,裏頭缺乏俊男美女談著欲生欲死的愛情,劇情上也沒有太多衝突點,就是一段再直白不過的人生剪影--有時過於直白的東西呈到人面前會帶來生理上的抗拒。
這在我看《今年夏天》時充分感覺到了。
不管是拍攝地點的簡陋骯髒,長相裝扮不甚美麗的演員群,或是令人感覺壓抑的人際關係,片中晃動的鏡像和不良的採光……這都讓人看得胸口鬱鬱的,像卡著一團氣,隨時都得緩一口氣才能再繼續下去。
不是片子的問題,是人心裏承受力的問題。
不過也因著這樣的感受倒讓我留意到,從《今年夏天》到《蘋果》,李玉顯然明白了電影市場操作的模式:菜要上得了檯面,除了要好吃,還得色香俱全,擺盤技術得考究,食用的餐具也不能馬虎,另外營養也得兼顧。
《蘋果》裏有明星,有漂亮的激情場面,又通過電影審查局的刁難(《今年夏天》只是地下電影),花了錢宣傳,片子還是李玉關心的女性議題。
如此這般,《蘋果》走得路就比《今年夏天》遠,雖然在香港是以三級片上映,但畢竟上映了,在客觀環境上能見度就顯開闊。
我想這是李玉折衷之後的取捨。
李玉曾在訪談中說過:「要不就按照規則來做,要不只能去拍地下電影。
」在大陸做電影之不容易可見一斑。
《今年夏天》講的是四個女人的故事。
在北京當動物園大象館飼養員的小群是主線,圍繞小群這條主線牽扯著是小群的母親,和小群的前後任女友軍軍、小玲。
這四個人糾葛出的人事關係,有交集、有疏離,但卻彼此濡沫涸轍。
小群年已三十,卻長期過著獨身生活,遠在四川的母親憂心忡忡,於是老遠跑到北京監督小群的婚事。
同性戀的小群為了迎合母親,只好被迫不斷與男人相親。
彼時,小群正和在商場裏賣衣服的小玲同居,一屋裏頭這三個女人關係互動微妙。
小群母親把小玲當作女兒一般疼愛,小玲應付著小群母親,最後卻和小群母親建立起某種信任。
小群遲遲無法向母親坦誠自己和小玲的情侶關係,這時,兩年前不告而別的女友軍軍卻突然出現。
一頭亂髮神情憔悴的軍軍在殺害強暴自己的父親後投奔小群,小群念舊情,以一個保護者之姿收留了軍軍。
這事引起小玲的妒意,在毒死一缸魚後憤而離開小群,轉而尋求另一個男人身體的慰藉。
小群的母親在小群的一次相親裏,和一位五十多歲失婚的男人情投意合。
小玲最後還是離開男人回來找小群。
就在小玲和小群熱烈做愛的時候,軍軍被警察包圍了。
故事熱熱鬧鬧的在小群母親的婚禮中結束--人生中的某些片段,看似結束,也是開始。
《今年夏天》的英文片名「魚與大象」較能如實的帶出劇中人物的象徵意味。
沉默寡言的小玲就像在魚缸裏生活的魚,雖然自由自在,卻也只是在一方之池裏左右搖擺,只有概念,沒有方向;而做著困獸之鬥的軍軍就像大象,鬱積難平,有氣難伸,總在一種浮動的情緒中原地踏步。
魚與大象,小玲和軍軍,就像同性戀的命運,困在世俗社會的框架裏,各自尋找自己的出路。
小玲在男人身邊轉了一圈,還是得回來面對自己同性戀的事實;軍軍則是在槍聲中完成愛與恨的怒吼。
小群母親代表了一般傳統男婚女嫁的價值觀,認為人生沒有婚姻就等於沒有著落。
小群母親的再婚,只是機會問題而已。
在我們現下的社會中,異性戀具有名正言順的行為合理權,而所謂的「名正言順」,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一種認知。
同一件事情,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天性和教育,應是造成認知差異的最大因素。
當中又以天性最難改變,也是最情有可原的不得已。
沉重的同性戀議題與倫理暴力,李玉四兩撥千斤的讓一種溫柔的情緒流竄其中:小群母親對小群的認同;小群對軍軍的革命情感;小玲和小群愛情中的堅持;小群母親與小玲的相互體諒。
這股溫柔的力量正是這部片子中獨特的生命力。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片子中有些比較生硬的地方。
如,試圖為同性戀找理由,將同性戀的原因簡化成某些可能;又如,軍軍持槍與警對抗的情節過於戲劇化,斧鑿痕跡明顯,以致於在觀看情緒上有點突兀。
瑕不掩瑜。
整體來說,還是好的。
這一個炎熱夏天發生的故事,看完後心裏烏雲密佈,一時也天晴不了。
《今年夏天》是女导演李玉从纪录片转行到独立电影领域所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描写女同性恋的电影。
该片将目光聚焦女同性恋的爱恨纠葛:小群是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年近30还没有成家,奔波于和各种男人相亲,却始终无法开口告诉母亲其实自己喜欢的是女人。
小玲是个体服装店的女老板,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和小群是一对恋人。
君君是小群的前女友,杀死了常年强奸她的父亲,跑到动物园来寻求小群的帮助。
君君的到来打乱了小群和小玲之间的亲密关系。
到最后,小群的母亲和自己的相亲对象结婚了,君君死了,小群和小玲又和好了。
这个夏天发生了很多事情。
一:中国大陆第一部描写女同性恋的电影关于女女相爱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Lesbian作为女同志的代名词,来源于古希腊著名的女诗人萨福。
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
然而时代越发展,人类对于这种爱情反而越来越缺乏理解。
直到20世纪初,世界医学界才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道德相关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个性化情感的发展。
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不再把同性恋统划为病态。
从这一年起,同性恋不会再被视为疾病,这对中国广大同性恋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和解放。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前后,一个从纪录片转行进入独立电影领域的女导演李玉,敲响电影世界大门的第一部电影就选择了女同志这么富有争议性的题材。
“女性电影是以女性目光引导的影像与女性思想书写的文本的汇集,并以此创造属于女性自身的电影文本与意义。
如果想建立更接近妇女情感体验的新电影,就必须首先破除发源于男性中心的语言,摧毁象征秩序中男性意识的传播方式。
因此许多体现女性觉醒的影片都选择了以震撼性和富有争议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倾泻被压抑过久的沉默”。
在《今年夏天》的序言中,李玉自觉地以电影来做这个时代黑白美丑的试金石,她说,我们敏感的肩上,有着当今社会的重量。
新社会,女男平等自不待言,同性恋异性恋平等已成新的底限。
衡量新中国是新还是旧,要以同性公开相恋的程度为准绳。
而在她的电影处女作中,也正是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女同性恋者,她语气淡定,表情坚定,“我也想找一个爱人,只不过这个爱人是个女人”。
电影的开篇,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的近景,她表情坚毅,神色凝重。
她走下桥,穿过打台球的男人们,歌声响起:“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这就是每天的庸常生活。
“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这是正常的男女交往的博弈。
镜头转入呆坐在桌子前的男人,女人入画,开始一段有关相亲和结婚的谈话。
通过谈话透露给观众很多信息,母亲着急把女儿嫁出去,相亲对象一个又一个,女儿至今未找到好人家。
当小群说我对男人没有感觉时,表哥回应“你是不是有病啊,要不要给你找个大夫”。
表哥道出的正好是普罗大众对这种“对男人没感觉”的“病态”的反应,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理解的基础——生理上对男人没有感觉的女人是有病的。
“你妈这样也好,逼着你结婚,逼着你找男朋友,逼着你过正常人的生活,她可不希望到老了你们娘俩相依为命。
”这又传达出传统的思想观念——女人始终需要找个依靠,而男人就是她的最终选择。
“你不怕人家笑话,你妈还怕人家说呢”。
燥热的天气,树林阴翳中的太阳和高亢的知了叫声,于是一场对主人公来说很烦恼却不得不面对的相亲开始上演,表哥已经喝倒,相亲对象也快不行了,只有小群依然像个战士一样在战斗,男人站起来划拳,小群也站起来,没有丝毫的犹豫,在她心里她也是个男人。
当镜头转到小玲的服装摊位,长镜头凝视小玲无聊的生活。
一对情侣入画,男人抽烟,居高临下的审视着正在涂指甲油的小玲,看与被看的画面交替出现,当小玲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看时,回瞪男人一眼,转过身去继续自己手中的活动。
传统的男性凝视/女性奇观的观看方式已经改变,女人以极具杀伤力的一瞪回应男人的凝视。
一个男人喋喋不休的要求小玲替他试穿一件买给妻子的衣服,并不断砍价,一路追到厕所,小玲不为所动,男人不厌其烦,男人最终败下阵来,以接近小玲要求的价钱买了这件衣服,而这件衣服就是一块布,是一件很性感的肚兜!
小群出现在小玲的服装店,试穿一件衣服,这是一件偏男款的马甲,两人交谈,讨论衣服的做工款式价钱,一句“你挺坏的”,像是两个人在调情。
而小玲把原价180的衣服卖到30块,前后对男人和小群的态度完全不同,也传达出一些暧昧的信息。
电话铃声打断了小群已经到嘴边的邀请,男人的呼唤使小玲离开。
离开前在大象的注视下在手上留电话。
小群下意识的去闻紧挨在她身边的小玲的味道,带有常规上男人对女人欣赏的表情。
闻什么呢,此时的小玲还不是很接受或者还不知道小群真实的性取向,“我不会忘掉任何我想要记住的东西”也像是一种承诺。
小群一个人躺在床上睡觉,和她一同入画的还有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女人手的特写,电话没有洗掉,仍然清晰可见。
母亲再一次给她介绍男朋友,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小群又一次去相亲。
给小玲打电话,预谋般邀约小玲同去。
坐在离他们不远地方喝茶的小玲,目睹这次相亲。
“你这么说觉得你挺宽容的”,小群决定把自己对男人不感兴趣、真正喜欢女人的事情告诉他同时也是告诉小玲,男人和小玲一样是很惊讶的表情。
小玲的打火机打开又灭了。
在这部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关注女同志的电影中,导演对女同志生活的展示,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脱离现实,没有黑暗,更没有歧视,粗糙的画面真实的可怕。
她们也一样,经历着就如同正常的男女之间的相识、相知和相爱的一步步过程。
而电影中几次直视两个女人之间的温存和汗水,这种直视是对“我们不能公开手挽手,我们不能公开唇吻着唇”的颠覆。
二、金鱼和大象《今年夏天》的英文名是“Fish and Elephant”,这是李玉最初想叫的名字。
“大象体能巨大,愤怒的时候会表示自己的反抗,而鱼则只能被动地存在着,依赖于别人施与的环境。
两种动物象征着两种生存方式。
”在影片中,金鱼共出场12次:在鱼缸里欢快的游来游去;在案板上任人宰割;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以及卖鱼处的各种各样的鱼。
鱼儿只是出现在小群家里或者小群和小玲在一起的时候,鱼儿目睹小群和小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小群和小玲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象出场6次:小群对大象的过渡关爱;小群和小玲喂大象吃苹果;二人在大象的注视下在手上留电话;小群和君君玩跳棋,大象处在两人的中间;大象的特写之后,君君自慰;警察和君君对峙时,枪声和大象的吼声交替出现。
可以这样认为:小群就是一条在鱼缸里不断寻找自己幸福的金鱼,执着的等待着真爱的降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小玲也是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也受禁锢,也体验欢乐;君君则是那头被困在笼子里的母象,嘶鸣反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命定的现实;小群和小玲从相识到相爱,二人一起享受虽然承担压力但也开心快乐的亲密关系。
但君君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的和谐,小群和小玲开始有了误会,产生隔阂,关系濒于崩溃。
而金鱼,也全都泛着鱼肚漂浮在水面上。
当误会解除,二人和好,金鱼又开始在鱼缸里游来游去了。
而君君,就像那头一直被小群当做情人一样对待的母象,一旦小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鱼,就不能和象在一起了。
案板上的鱼、鱼缸里的鱼都是女人的象征,女人面临的永远是受禁锢、等待被宰杀或者被投毒的命运。
更何况是三个处在“混乱关系”中的女人,更是为社会,为传统男权制度所不容。
君君是男权体制内的受害者,常年忍受父亲的强奸,母亲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也装作视而不见,更加重了君君的痛苦。
当忍耐达到一定的程度,一直想要反抗父亲反抗男权的君君,就如嘶鸣的象一样愤怒,采用了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父亲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最后几分钟君君和来自主流体制的权威代表,当然也是男权的绝对代表---警察之间的对峙,以及君君最终死亡的结局也说明了女人终究还是无法和男人对抗,女人只能臣服于男权,而女人一旦做出反抗之举,等待她的就一定是惩罚。
而就在小群和小玲的误会解除,鱼缸里的鱼儿也“自由自在”,二人正享受肉体欢愉的当下,君君却在忍受欲望的煎熬和男权的伤害,君君的画面和二人做爱过程的交替出现也反映了女性在现实面前的自顾不暇。
知了的叫声在电影里总是适时响起:第一次相亲时;两人见面喂大象苹果之前;两人做爱之后;回到家里看见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之前;母亲打来电话告知理解女儿之前以及母亲的婚宴之前。
知了的叫声代表一种对于危机时刻的提醒,因为这样的女女关系本来就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危险性。
三、女人的控诉 传统社会里对世界看法的方法都来自那些占据特殊位置的男性话语,女人是缺席的和失语的,女人的经历被忽视,女人的声音被隐没,而李玉,坚持从女性的经历出发,倾听女性自己的声音,让女性成为自己经历的发言人, 正如肖娜•格拉克( ShernaBerger Gluck)所说的“, 不再保持沉默,妇女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历史———运用她们自己的声音和经历⋯⋯运用与人类记忆同样古老的口头传统,我们正在重建我们自己的历史。
” 电影花一定的篇幅静静地凝视和聆听三个女人的述说,在这里女人不再是缺席的和失语的,女人的经历不再被忽视,女人的声音不再被隐没,女人成为了自己经历的发言人。
而诉说的内容,无外乎来自男人的伤害:从小就被父亲强奸的君君,小群的婚外情的父亲,被丈夫背叛的母亲。
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把主人公带到世界上来,但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伤害造成三个女人现在的悲剧命运。
君君尝试报复自己的父亲,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小群不幸福的童年生活和对男人的厌恶可能造成了她对女人的偏好。
作为对小群接受婚姻的一种交换,母亲勉强接受了女儿对女人的喜欢,而结尾处母亲焦急等待女儿到来,女儿却迟迟没有出现,暗示了一种仍然处于变动中的复杂关系。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话语发声的方式对男人的控诉,影片还展示了一个女孩两次经过小玲的服装店时的不同表现,以实际行动控诉了男人的决断,用一件衣服给女性带来渺茫的希望。
一对男女朋友走进小玲的服装店,男人的女朋友拿了一件上衣在身上比划。
男人发话:“你这也太露了,大街上妓女才穿这样”。
不甘心的女朋友结合男友的意见想让小玲把衣服修改一下,露的地方少点,小玲坚持不改,”我的服装味道就在这里,改了就不对啦”。
小玲坚持自己的服装风格,女人无奈放回去,依依不舍离开。
而也是在小玲选择和小群在一起的时候,上次和男朋友一起来看过衣服的女孩子再次出现,不过这次是一个人。
这次她试穿了衣服,镜头也给了这件她男朋友认为只有妓女才穿的衣服特写,衣服穿在她身上还不错,但电影没有展示女孩最后到底买了这件衣服没,没有答案就是好答案,希望之光隐隐闪现。
电影最终呈现了四个女人的悲剧命运,而探讨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多数人还无法接受这种同性相吸的关系,而是本能的认为只有异性恋者才是这个社会的正常人 。
而女人,必须依次扮演好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这些社会给予女性的所有角色,她才是完整的,才算是正常的。
电影就是对这样一种“正常”的控诉和批判,而电影结束时母亲并没有等得到女儿的出现也暗示了这样的控诉和批判的任重而道远。
四、女性悲剧根源在这部电影里,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首先是生理方面的。
男女兼有欲望,在欲望的海洋里谁都逃脱不掉,然而偏偏由性的欲望所导致的悲剧是由女性来承担的。
在这里,女同性恋被视为不正常,这种不正常的实质是女性不能接受男人的爱抚。
女性从身体和精神上对男性的拒绝成为问题的关键,这是基于生理的原因造成的。
同时,女性的悲剧命运,也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
生理因素造成的不适只有在社会因素的放大镜下才对女性造成伤害,是社会既有的传统规范把女性置于受害者的位置。
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种压迫的地位更加剧了对女同性恋的排斥。
相对于男同性恋,他们承受了更为沉重的心理和社会的压力。
而“我们敏感的肩上,有着当今社会的重量”。
一个要好的女性朋友,让我写篇关于女同电影的帖子,虽然答应了她,但迟迟没有动笔,对于我来讲,女性的世界总是遥远的,我一直不敢去写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和感情,所以,这篇帖子就算做是一个粗浅的探讨吧。
一,《今年夏天》,中国大陆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今年夏天》,它的英文名字是《ELEPHANT AND FISH》,大象和鱼,让我想起齐豫的歌《飞鸟和鱼》,在空中和水中遨游的生灵,一向是我更偏爱的。
或许是在大地上生活的有些疲倦了,更向往那片广阔的天空,还有蕴藏着无限秘密的海底世界。
不过大象也许是和神界有联系的动物,据说,当看到其他弱小动物被残杀的时候,大象也会感到悲伤,他有一颗见不得血腥和暴力的善良的心。
电影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饲养大象的女人,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的目光里总有一种善良和坚忍,故事围绕着她和身边两个女人展开,过去的女友和现在的女人。
她并不漂亮,也不爱化妆,有一个镜头,她把嘴唇上的红费力地抹掉。
她不属于美丽的世界,这个电影也不是唯美的电影,它和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有了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这个世间的人们因为不能沟通而无法相互理解,然而这个女人是幸运的,她能最终得到母亲和继父的理解,导演李玉对日常百姓的家常生活有着最地道最乡土的理解,她有点像贾樟柯,他们默默地诉说着寻常百姓的辛苦,他们同时又是善良的,因为他们对辛苦生活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切。
所以在电影的结尾,在漫天雪花中,两个女人在属于她们的小屋里,亲吻,做爱。
导演相信她们是幸福的,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她们最终还是在一年后分手了。
《今年夏天》不是我看的第一部同志电影,但在同类大陆同志电影中,我认为它是拍的最好的,《东宫西宫》拍出了残酷,但那是被扭曲的残酷和绝望;《蓝宇》开始讲感情了,但它如MTV般快速旋转的镜头和大量被删除过滤的情节,让我至今无法原谅关锦鹏。
《男男女女》和《旧约》中的于博让我看到了《北京故事》中真正蓝宇所拥有的那双淳朴的眼神和清澈干净的笑容,但他们的爱情却是被挤压在这个社会黑暗而不见光明的一角;《夜奔》讲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三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互相取暖,但它属于一个过去的年代。
有点可悲,反映中国大陆同志的电影,能想到的就只有这几部,不过还好,还有《今年夏天》,那在这个残酷世界里渴望激情和温暖的爱。
二,《游园惊梦》,女性之间情谊的缠绵书写写<游园惊梦>的文字很多,其实,它和另一部讲男性的<美少年之恋>一样,是杨凡把一系列美丽的影象片段拼凑起来,组成他心中一个唯美的梦,后来我又看了张之亮的<自梳>,傅沃卓斯基兄弟的<大胆地爱,小心地偷>,我发现,相较于女性导演拍摄的诸如《两性三人痕》,《甜过巧克力》或者《Go fish》等原汁原味的女同性恋电影,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同影片,其侧重点并不在她们的性倾向和社会的矛盾上,而是表现在特定的父权社会中,女性之间类似彼此抚慰的暧昧.我的一个同学就坚定地认为<自梳>或者<游圆惊梦>不是同性的影片. 宫泽理惠是<游园惊梦>一个亮点,她成功地塑造出一个蕴涵中国古典美的女性,温婉动人,她的微笑和伤感,总让我想起"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忧伤和感慨,古代有多少如她一样明媚鲜艳的女人,却被锁在幽深不可见的庭院深处呢,她让我相信,她是一个可以和月亮和落花对话的灵魂.
一切看起来都很生活。
生活的场景生活的画面生活的人,包括电影最后打出来的"本影片演员非专业演员"都很让人觉得真实.没有经过太多的处理和渲染,故事是突兀的,也是顺其自然的.母亲为女儿的婚事而着急,自我地安排相亲.但是都是徒劳.她不知道她的真心归属.作为孩子的,虽然不想伤害父母,但是又无法委屈自己.女友搬过来以后,和母亲一起三个人住在一起.只敢跟母亲说是好朋友.这样的[好朋友].该怎么和传统的母亲启齿,我内心的爱恋.我看见母亲低头的叹气,我看见母亲皱起的眉头,我看见母亲两鬓的银丝,我看见母亲失望的眼神,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似的疼.但是要我离开我的爱,这比针扎满心房都疼.如果这一切不用取舍多好.多好.我和她在一起可以感觉到幸福.这抽象的字眼,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清楚看见它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世界的样子.矛盾和误解让我们无声地伤害了对方.但是我还是爱你.让我们把鱼缸重新注满水买回鲜活游动的小鱼,让我们把破碎的镜子换掉,让我们把憔悴的锋利的颓败的自己都换上新装.这一切,为了你,我愿意.夏末最后的热度,在那个破旧的蚊帐之上的蜘蛛网里扩散.我们在夏末最近的一抹光前美好的盛放.
正如此片的英文名-Fish and Elephant,两个女孩,一个养着象,一个喂着鱼,两人在服装店第一次相遇,一百多的衣服竟然只卖了三十,一见钟情的力量还真是不可低估,于是,男友立马分手,两人迅速发展,留电话时候小群趁机闻了下小玲的头发,两人之间的感觉是那种真的喜欢才会有的表现,只是靠近一点,都让人快乐。
后来小玲因为吃醋把鱼弄死,这是一种常见的被情感挟持后的幼稚行径,心疼鱼,但这种爱的表现拙稚而可爱。
影片纪实般的拍摄手法与蓝宇有着颇为相似的感觉,加上全部非职业演员的启用,营造出极为真实的情感表现,重复的相亲场景下的对话其实是寄托了主创对价值观的探讨和对同性情感的支持与维护,演员自然的表演也将这些观点表现的平常却有力。
总之,喜欢这两个女孩之间的感觉,自然真心的喜欢,是甜甜的爱情,会二刷,到时再评!
电视剧的女导演很喜欢李少红,电影女导演当属李玉。
李玉的电影也看了几部,相比后面的《观音山》和《苹果》,我则更喜欢《今年夏天》和《红颜》,尤其是《红颜》。
《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女饲养员喜欢女人的故事。
相比电影本身,这三个女演员我都很喜欢,干练,利索,直接。
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很简单,爱就要说出来。
一件自己设计的衣服,只要穿在喜欢的人身上,即使原价180,最后30元也可以卖出。
为了对的人谁还在乎那百八十块。
为了爱的人,认准了就可以提着包去同居,爱被伤害了,就可以立马把用爱滋润的鱼毒死。
原本女人是缠绵的,要死要活的,像极了琼瑶剧中的紫薇。
可在李玉的电影里,女人是果敢的,是男性化的,是惆怅了就吸烟的,女性的这一面似乎更吸引人。
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是不在言语之中的,一个眼神,就会引起一团火焰。
李玉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插曲,一切都静默的,这样长镜头,言语少,让我想起了侯孝贤的电影,只可惜侯导的电影拍的过于沉闷,统统都是过于生活化的描写。
可李玉的镜头里,虽然也是无言语,但是每个镜头都在说一件事情,虽然不言语,但是仍在记述故事。
最后军军孤独的在床上自慰,镜头上移出现的“文明宿舍”四个字显得那么讽刺和冲破禁忌。
有一种偷吃禁果的快感。
母亲这一角色非常鲜明,甚至可以说有点女一的味道。
她歪在床头听崔健的歌,也许就是她后面淡然接受女儿的一个铺垫。
一个喜欢听崔健的更年期妇女,就是在保守又能保守到哪里去呢?!
观影中就发觉几位演员的表现有些生疏,尤其是女一,特别是在她和母亲下馆子吃饭那段,只要稍微有点动感情的对话,就露出了非专业人士的马脚。
这也许是本片的缺陷之处,就即使最后结尾标出本片都是非专业演员也无法弥补此缺陷。
《赛德克·巴莱》也有很多非专业演员,《乌龟也会飞》也有很多非专业演员。
多少演员都并非是专业出身,非专业并不能是缺陷的口实。
一个所心所欲不重利的女店主,一个为了小象会自己出钱买苹果的女饲养员,本身就充满了文艺范和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了一部值得推荐的文艺片。
找了好久,才搞到这片,名声很大,号称"大陆第一拉片".看着没太大感觉,2000年的电影像90年代初的,只是演员让我眼前一亮,搞艺术的,上过凤凰卫视的石头,和她的伴潘怡,两人都算公开"出柜"了,还有大名鼎鼎的张浅潜,演的很放的开,说换卫生巾就换,说自慰就自慰,一点不扭捏.遗憾的是她没在里面唱歌.李玉基本上是想把写实进行到底的,可是却弄个大象,金鱼么的,最后还弄了几个拘谨的警察来了场假模假式的逮捕.在我看来还是太花哨了,这些都可以省掉,腾出空间来深入的描述故事和人物.而且不知是出于剧本的幼稚还是经费的不足,影片漏洞百出,操着一口山东话的妈简直是败笔,满口崔健,经常不合时宜的说一些很时髦的话,更吓人的是,末尾竟然说了一段流利的北京话.相比这片儿,对李玉来说,更有生命经验的<<红颜>>就成功的多.可见李玉并不了解这个圈子,她挠了半天,却只是隔靴搔痒,没找对地方,所以<<今年夏天>>不够深刻也不够好看.还是希望有个实打实的有思想的同志来拍拉子的片子,我相信年轻一代的拉拉很快就成长起来,这不会是奢望.不管怎么样,感谢李玉关注这个隐秘的世界,并尝试改变世人的观念.我们也一直关注她,并且永远支持女性电影,支持用女性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
这是李玉的第一部剧情片,李玉一直关注女性题材,这部今年夏天(fish and elephant)便是她的起点。
小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
影片主人公小群是一名同性恋者,她注定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小群被母亲和表哥多次安排相亲。
而让我佩服的是,小群表现得不卑不亢,她从来没有欺骗过别人和自己,向相亲者坦诚自己是同性恋者喜欢女人。
最后,小群向母亲诚恳地坦白了——我也需要一个爱人,只不过她是一个女人,并最终得到了母亲的理解。
小群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同性恋者面对社会守旧观念,无形中挑战了传统伦理纲常的困境,而让人宽慰的是,小群起码得到了母亲的暂时的理解,但是她与小玲的感情何去何从就不得而知了。
小玲:
一直靠发型认人。。
2049 她们在一起幸福快乐温馨美好......在做出选择后,将心中隐秘说出来,期许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生活还在继续
最鲜活的人物是妈妈,台词非常好。
好多生硬的定格镜头
身为一个颜控真的没看下去,,,但是故事还是讲的很现实,就是演员没有情感流露,毁片
如果不是通讯录电影可能只有两星了,里头描写女性的细节在今天也是可成立的,全部非职业演员演出也很厉害。但真的这个剧本从吴军军出现开始就变得太狗血了吧(´△`)
画质和演员让我止不住打分的手
象与鱼。
当时看得VCD,画面质量太差了,差到记不清张浅潜长什么样子。这是个女同片,同时期的蓝宇是男同片。
黄建新搭蔡明亮的感觉,那时的李玉还不是李玉,新闻风格的摄像效果不错,老东家焦点访谈该致敬,新千年初的大陆同志片自信异常。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爱情故事,北漂的年轻人、不被世俗接纳的同性爱情、还有被原生家庭逼迫走上杀父道路的女子,以及父母爱情。其实特别好的一点在于,真的把这种观念的影响给拍出来了,值得深思的地方很多。就比如老一辈人,丧偶的警察和离异的异乡女人,稳定的家庭生活才是他们的首要追求;而年轻一辈则追求幸福、所谓爱情。观念讷观念。李玉最后插的那一段蒙太奇,人们在菜市场买鱼、卖鱼;女人宰鱼、煮鱼,是不是对女人的一种隐喻呢?摆在鱼缸里,被人观赏、然后被人卖了、被人煮了。
大陆的独立电影。。
动物园饲养员女孩和母亲坦白自己是同性恋并找到女友的故事,而她的前女友杀了从小侵犯她的亲生父亲被警察通缉,最终抓获。整体质量一般。
只知道听不懂也没字幕画质糊的一批不知道全程在看啥
随便点点 随意看看
大陆第一部女同
警察和大象叫那一段挺逗的!
这个导演有点变态
旧时代的小成本
英文字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