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国产能拍出这样唯美又深刻的太空题材电影,我作为一个铁杆科幻迷就可以死得瞑目了。
太空,真是太美了,但又太危险。
人类,真是又脆弱又微不足道,但又相当坚强,像飞船中的那只小强一样坚强!
或许片中的小强,就是用来喻意人类的?
片尾米帝的宇航员向苏联的宇航员敬礼的那一刻,感动死我了,那是超越和突破了种族、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语言、文化等等障碍的敬意,是人类对科学的敬意。
太空探索从来都不是浪漫的,只有凶险和不可知,如同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人类有可能跌入太空再也回不来地球,也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离开地球。
不管如何,人类的征途必要是星尘大海,向伟大的宇航我先驱者们致敬。
什么时候国内能拍出这样唯美又深刻的太空题材电影啊?
我今年36了,有生之年能看到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类救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了,最简单的比如;汽车抛锚的救援;在海洋中万吨巨轮的救援;高山营救;地震救灾等等等等,但是你听说过太空救援吗?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真实的太空救援--前苏联礼炮7号的太空救援。
礼炮7号的救援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难的救援,是不可能成功的救援。
20世纪中叶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场没有硝烟的新战争开始了,那就是苏美冷战。
这两个超级大国较量的领域,从政治、经济、军事,到上世纪50年代初,双方把目标投向了太空领域。
1955年美国宣布计划发射人造卫星,苏联也紧跟其后,一场太空竞赛正式拉开了帷幕。
双方都担心,另一方在太空探索的同时,获得压倒另一方的军事和科技优势。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1颗人造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把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了太空,成为第1个进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任务。
虽然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疑美国登月的真实性。
但是在当时,阿波罗11号确实让美国在太空竞赛中扳回了一局。
苏联在登月计划中完败给了美国,但是苏联另辟蹊径,开始研发和建造,人类历史上第1个空间站。
于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礼炮计划应运而生。
1971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1个空间站,礼炮1号。
随着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几年之后礼炮系列空间站的技术逐渐成熟。
今天讲的就是礼炮系列的最后一个空间站,礼炮7号。
礼炮7号1982年礼炮7号被送上太空,总长15.1米,总重18.9吨,预定寿命4年以上。
在一开始的两年里,连续接待了7批往返太空的宇航员执行任务,其中还包括,第1位行走太空的女航天员萨维斯卡娅。
1984年礼炮7号还创下了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连续飞行237天的最高纪录。
失联1985年2月11日,浩瀚的宇宙中,礼炮7号正在安静的等待着下一批宇航员的到来,就在这时他的无线电发射机突然之间关闭,地面控制中心,以为就是发射机跳闸了,重启一下不就可以恢复。
可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傻眼了,地面指挥中心,向礼炮7号发出了重启指令,可是礼炮7号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就是说礼炮7号空间站上的无线电接收机也停止工作了,一时之间这个庞然大物在宇宙中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地面完全失去了联系。
美国很快就得知这些消息,并且声称礼炮7号已经是“死亡空间站”。
苏联认为美国政府,很有可能发射航天飞机到太空劫持礼炮7号,并把它带回美国。
事实上礼炮7号失控的那段时间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确实就架在发射台上,随时待命。
美国媒体的说法是礼炮7号,已经是死亡空间站,它随时可能坠落地面,如果一旦坠落,很有可能造成一场大型灾难。
这种说法是完全可能的,礼炮7号体重将近20吨,这个大家伙如果落在了人口密集的区域,很有可能造成百万级别的人口毁灭。
苏联为礼炮7号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空间站被美国截获,苏联在太空领域的尖端研究成果,就会完全暴露在美国人面前。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苏联必定会打破冷战格局,甚至触发第3次世界大战。
此时摆在苏联人面前呢也就两条路,第1条路要么摧毁他,死也不让美国人得到。
第2条路,上天找到它并把它修好,或者把它带苏联。
苏联人选择了第2条路,礼炮7号的抢救行动,说起来也简单,无非就4步,上天、对接、维修,然后再返回,可是实施起来却是难如登天,首先在浩瀚的宇宙中,要找到它就得费一番功夫,没人知道礼炮7号,是不是还在圆轨道飞行,就算找到了它正常的对接操作。
需要飞船与空间站同步收发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两者同步调整后完成对接,在没有无线电的情况下,宇航员们只能手动对接,空间站的飞行速度是每秒几公里,尽管有激光测距仪,但宇航员们能操作的只有手动摇柄。
手动对接,相当于把两个高速飞行的子弹给粘在一起,如果对接不成功,飞船撞到了空间站空间站,还有可能会变轨。
最坏的情况,飞船或是空间站展开的太阳能板被撞坏,那么飞船和空间站就有可能殒命于太空。
最理想的情况对接成功,空间站内部的情况也是无法预测的,敢于参与这次太空行动的宇航员们,拿的都是单程票,与其叫他们宇航员不如叫他们敢死队。
营救礼炮7号抢救行动,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被视为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苏联并不缺乏技术过硬,有无畏式的英雄人物,最终萨维内赫以及贾尼别科夫被选择了执行这次任务的两名宇航员。
贾尼别克夫是苏联航天这个传奇式人物,曾经获得过列宁勋章,在1982年以211天的飞行时长,打破了世界纪录。
而萨维内赫,是一位能力极强的工程师,曾经在礼炮6号空间站上工作过74天,熟悉作业环境。
苏联为这次太空营救任务,专门改装了联盟T13号飞船,拆除了1个座椅,添加了额外的燃料,于1985年6月6日,载着两名英雄宇航员飞向太空。
经过两天的飞行,联盟T13号飞船发现了失联的礼炮7号,影像同步传回到地面指挥中心,当飞船逐渐接近礼炮7号的时候,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礼炮7号的太阳能电池板不平行,没有朝向太阳,也就是说礼炮7号,电力系统已经失去了电力供应。
幸运的是贾尼别科夫发现,礼炮7号空间站飞行状态还算正常,没有完全失态,还是有对接成功的可能性。
贾尼别科夫乘坐的联盟的T13号飞船,以每秒1.5米的速度,慢慢的向空间站靠近,当到达200米距离的时候,两位宇航员发现,完全没有适合对接的角度,由于燃料有限贾尼别科夫只有三次机会,如果对接不成功,不仅仅两位宇航员有去无回,空间站也有可能被撞之后变轨,直接砸到地球人的头上。
惊心动魄的时刻到了,贾尼别科夫操作这对接摇柄,全神贯注,一点点接近礼炮7号。
在对接一开始的十几秒里,贾尼别科夫不断的跟地面汇报说:“对接无法完成,对接无法完成”,直到最后两秒,人们听到了砰的一声,贾尼别科夫说:“对接成功”。
这一刻地面控制中心欢呼雀跃。
这是人类史上第1次,对接不合作航天器。
对接成功之后,两位宇航员进入了礼炮7号。
他们发现空间战略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只是电力系统失灵和零下5度的低温。
经过了7天的抢修,萨维内赫和贾尼别科夫,成功修复了空间站的太阳能电池板和自动对接系统。
几天之后,6月23日,货运飞船带着补给物资来到了空间站,最终贾尼别科夫在空间站中工作了112天。
萨维内赫在空间站中工作了168天,分别于1985年9月26日和11月21日安全返回地球。
礼炮7号一直到1986年8月,才接待完最后一批宇航员,在轨运行到1992年,比设计的寿命高出了一倍。
礼炮7号的抢救行动别说是在当时了,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奇迹,成功避免了地面上可能发生了更大的灾难。
后来礼炮7号救援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有看过的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推荐电影《太空救援》,很带劲的俄罗斯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妥妥的战斗民族电影!
位于外太空的“礼炮7号”空间站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工程师维克托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临危受命,搭乘联盟号T-13寻找“礼炮7号”的踪迹。
当经历宇宙空间对接、太空舱寒流、空间站失火、太阳能充电系统失灵等一系列危机准备返航之时,却被告知空间站即将被击落。
最后,上级都准备放弃他们,让他们只能回来一个人,而是他们自己选择再去努力挽救空间站和自己。
真的让人觉得很热血,世上没有穷途末路,只要你不放弃!
而且,他们特别霸气。
用“热得快”加热空间站、用榔头凿、没事还喝两口伏特加太空“酒驾”,真的是让人刷新三观。
其实,办法挫不挫不重要,只要管用就好,毕竟,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ps,他们在太空中,遇到了地球同胞——小强,哈哈哈!
地球已经限制不了人类了,前有《火星救援》,这一次是《太空救援》,人类的足迹早已经__bk:738at踏上了太空,同时也开始了各个国家间的太空争夺战。
这部电影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1985年处于冷战时期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与地面失联,美国又即将发射挑战者号,而挑战者号的尺码刚好装下礼炮7号,且同时前往的宇航员是一位曾经前往过礼炮7号对它无比熟悉的宇航员,于是苏联官方猜测美国会对礼炮7号动手,于是紧急派遣宇航员及工程师前往空间站对礼炮7号进行维修。
维修过程中遇到了几重挑战。
首先是多次派去与空间站对接的宇航员都没有实现成功对接,最后不得不找来当初因为声称看见“天使”而退役的宇航员——男主出场。
当然第一次对接尝试失败了(电影都具有戏剧性,第一次肯定不会成功),于是场外指挥他们休息进行近距离检查。
同时场外专家们经过一番计算得出结论他们要以35厘米每秒的速度与同在运行的空间站进行对接才有成功的可能,而这个速度对接不成功,无法制动会造成碰撞,直接会撞毁飞船……就在场外领导打开通讯想要遗憾的通知他们时,男主汇报到“我们对接成功了”。
对接成功
接下来是处理空间站中的冰雪。
当他们进入空间站后,发现空间站被真真实实的冰雪覆盖着,他们需要融化这些冰雪,然后收集溶化后的雪水。
这里的难度并没有很大,但就是这里的雪水造成了线路短路,引发了着火不止烧伤了工程师关键是烧坏了飞船,直接造成飞船坏掉,两位宇航员没办法飞回地面。
空间站被雪覆盖
雪融化后的水滴充满空间站最后,为了不让美国挑战者号得到空间站窥探苏联的技术,决定将空间站击落,带回宇航员,但氧气只够一位宇航员,于是决定放弃主角,场外安排了主角妻女与他的对话。
当女儿问到“你在哪?
”“在天上么?
”“你回来么?
”时,还是挺能引发观众感性流泪的。
而带泪的妻子简短对话的最后那句“回来吧”即表达了她的强烈情感,同时也预示了结局。
当工程师得知他一个人能够返回地球时,决定不能抛弃同伴,一同尝试砸毁传感器。
一开始的多次尝试依然没有成功,此时在场外的领导也拿起了锤子向场外模拟机器上的传感器砸去,以他的胖壮的体格费尽全力也没有砸掉传感器,就在这失望的氛围下,太空中的主角想起小时候和父亲在树林里的夜晚,寒冷的时候链条断了,冷粘度降低,变脆。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尝试砸掉传感器,当然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传感器掉了,充电指示灯亮起了。
而最后,也和美国的挑战者号宇航员打了招呼。
场外砸传感器的领导
太空上砸传感器
传感器砸落
充电灯亮
美国挑战者号接下来说说其他亮点。
一是电影中的冷幽默。
电影上来就是几个宇航员在太空进行焊接工作时的闲聊,讲到设计一套装置帮助在太空做爱,此时场外的所有协助工作的人一脸懵逼。
还有主角偷带进飞船的酒,工程师表示这在地球可不行,男主表示外边可没有警察在飞。
在与他们一同进入太空的,还有一个非人类——蟑螂,在地球的话可能立刻杀死它,但在太空,就让它作为第三个宇航员吧。
最后还有一点,男主曾和他的妻子说过,如果自己从太空掉到马达加斯加,当地人发现他,他给他们讲太空讲苏联的生活,妻子问他苏联的生活什么样,讲给她听。
男主说的是“妻子、女儿、足球,和建设共产主义”——这真是太政治正确了!
最后想说的是,画面很美。
首先电影里女士角色很少,也没有多少戏份,但仅仅出场的几个都很养眼。
然后是太空画面,蓝天、融化的雪水、极光,画面都很漂亮,在大荧幕上看一定会更美。
男主妻子
男主女儿
主角: 弗拉基米尔 (Vladimir Vdovichenkov)
妻子:妮娜(Mariya Mironova)
程师好友: 维克托 (Pavel Derevyanko)工程师妻子:莉莉娅(Lyubov Aksyonova)
右为工程师,左是妻子负责人:Zamestitel Shubina(Aleksandr Samoylenko)
左二国防大臣:Shumakov(Vitaliy Khaev)
右一忘了:Boldyrev(Igor Ugolnikov)
看完整个电影,整个人莫名特别感动,电影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故事的,两位宇航员特别伟大,经历了绝望最终又带来希望,总之就是特别感动,家庭和责任的选择,使命感特别强,虽然整部影片在两位宇航员和地面指挥部的对话中切换,但是每句话都扣人心弦,我觉得这部影片特别棒,值得观看。
并且影片的镜头感特别强,好像真的身在其中的感觉,仿佛我也是空间站的一员,以及接近最后,两位美国宇航员向两位主角致敬时候,真的是感动。
看过目前最惊艳的一部太空片儿!
在昨天刚刚看了地心引力,也是讲太空救援的,但是相比这部还是有差距的。
这部救援片是俄罗斯拍的,在美苏冷战时期一个空间站失去联系,两名宇航员要去解决很艰难很棘手几乎做不到的对接任务,以及对接成功后礼炮7号火灾引起的设备问题。
在短短的100分钟里,宇航员面对了数次的生死抉择:第一次是请经验丰富的男主复出执行对接任务,这就要克服自身旋转的空间站和飞船间的相对位置,需要找到合适的速度和角度,而在理论上轨道高度决定速度,并决定对接瞬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二次是在给结冰的空间站解冻时,因为极寒两个人严重发烧;第三次是空间站短路着火后维克多被烧伤神志不清出现幻觉;最后一次是氧气不够两个人返回地球而必须只能有一个人牺牲。
这四次生死抉择构成了电影的主要矛盾和推进剂,每次危机的解除都将故事引向新的高潮。
在宇航员执行任务的同时,电影中对友情、亲情和生命的也下足了笔墨。
男主是苏联经验非常丰富的宇航员,维克多则是一名工程师并参与涉及了7号大部分仪器。
在一起钓鱼时男主抱怨维克多没有出过舱不算真正的宇航员,维克多听着他的抱怨没有说什么。
在指挥室问到维克多想和谁一起执行任务时维克多推荐了男主。
因为维克多理解男主心中的渴望。
对太空的渴望。
同样,两名宇航员都有家庭。
在上太空之前妻子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焦虑,担忧,害怕失去最爱的人。
维克多的妻子到了预产期即将生产,这也是电影的一条暗线。
在二人最终维修好7号的时候地面传来他喜得女儿,无不振奋着每个人:在本要牺牲的时候却获得了新生,诞生了新的生命。
我想这是电影对打动人。
电影中绝美的时刻有两个,一个是男主得知无法返航在空间站缓缓闭上双眼,恢弘的音乐衬托着,把生死和平静的矛盾冲突合而为一;第二幕是二人在空间站进入黑夜一起看极光,把大气,恢弘,宇宙的浩瀚和人不屈意志的坚强展示的淋漓尽致。
绿光在电影中也多次出现,具有十足的象征意义:希望。
绿光就是希望之光,二人一起在最艰难的时刻,抓住了希望,获得任务的胜利,此时绿光再次浮现并作为电影的结尾。
摄人心魄,开阔无比!
绝美的视觉带入和浩大的音乐从感官层面给我们带来极佳的观感,在生死抉择之中讲人的精神展示的淋漓尽致!
看完只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浩瀚无比的宇宙中,无数灵魂得以飘荡,无数美好在这里存留。
就像我现在看完这部片子一样,peace
给战斗民族结结实实的给四星,一个太空片把人看哭了两次。
终于跳出在打怪兽、拯救全人类话题,重点是真实故事改编: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比电影里的还艰难,据说根本就没提前试过对接,到了太空里才发现这个空间站居然是转动的,还这么快…
每次选择都可能没有归程 地面模拟对接台词说“动作温柔点,就像和姑娘谈恋爱一样” “可我从没和一个转动轴的姑娘这样谈恋爱啊”
划破天际 明亮如星
据说有一段拍摄是使用了真实的太空取景当我们选择慢速对接失败时,反过来想,那么同步速度对接呢?
机械师维克托讲真是再也不想和舰长合作了钦佩战斗民族的勇气和一身熊劲,为人类宇宙探索打开了明亮的希望。
汗水湿透衣背 当我们面临生死选择时,真的会那么心甘情愿放弃再见亲人爱人一面的机会吗?
原则是“舰长最后离开”,想起读书时学过的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很难过,预先知道的离别和死亡会更难以面对。
所有工作人员默契选择出去,给一家三口最后的时间
爸爸在天上修东西 修好了就回去了
梦境最可怕莫过于和现实重合舰长弗拉基米尔在没有临危受命前,接到朋友电话说做梦梦到他因为缺氧死在了空间站里。
生命就是这样脆弱,命运也会愚弄人间的普通个体,没有遇见还不会那么可怕,巧合到一起就会将恐惧放大,让悲痛扩散。
生命离别之际仿佛再次看到天使
问题解决后那种生的希望也在天使光芒里变得舒适柔和
美国宇航员的致敬是为了全人类的太空探索发展史
这一刻没有国度差异和种族歧视维克托那句“我该怎么向我的孩子解释。
我该怎么向你的孩子解释”令人肃然起敬,没有反面角色的战斗民族+五千万成本,也向人类探索太空步伐中所有奉献者致敬。
据说真实的礼炮七号修复场景图。
打盹的不行还驴唇不对马嘴,祝好梦。
后续再完善。
位于外太空的“礼炮7号”空间站意外与地球失去联系,工程师维克托·阿约金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夫临危受命,搭乘联盟号T-13寻找“礼炮7号”的踪迹,当经历宇宙空间对接、太空舱寒流、空间站失火、太阳能充电系统失灵等一系列危机准备返航之时,却被告知空间站即将被击落,一场更大的太空灾难正在袭来......
先说总体感受,我电脑上看的,感觉超越了去年好莱坞的几部太空片,至少是不输。
毛子电影我看过不少,战争片、灾难片为主。
不像好莱坞,演员基本我都不认识,不会太影响回头评价电影本身。
总体印象是场景真实,特效一般,故事还行,也可能是因为我看过的都比较有名。
本片名太空救援,起先我以为是科幻。
然后继续看故事发生在苏联时代,又看到礼炮7号空间站的名字,意识到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故事。
联系以往经验,毛子基于历史的电影都不错,有不同与好莱坞的意识形态,更能引起我内心共鸣。
前面故事的发生和进行都看似平平淡淡,哪怕是黑希望国趁火打劫也没有用面部表情丰富且情绪激动的夸张演出(好莱坞和美剧经常这么干,说实话很恶心)。
后面危机发生气氛陡然紧张,天上地下的人们压力无处不在。
两个家庭里女性角色都很漂亮,也表达出了两个人都有牵挂。
绝境中一个弃子一个备胎,极限求生创造奇迹。
片尾疑似历史照片和语音,再次向观众展现苏联时代的骄傲和毛子太空的荣誉。
太空中工程师对队长说:如果我一个人回去,我怎么面对我孩子的眼睛,怎么面对你孩子的眼睛。
这里完全被感动了,别的影片一般都在演主人公牺牲自我拯救他人(好像我又黑了希望国套路),被选择者只用感动一下并表达出来即可,但是这次被选择者站了出来,这很毛子。
最后本片的特效不错,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还原当时比塑造未来的样子容易,做出来太空的环境也很美。
好久没看片,一看就看了个非常纯粹的太空片,4000万人民币小成本但效果直追好莱坞,效果惊艳!看惯了美国人的太空让我们忘记了人类宇航历史的另一脉真传,能够看到苏联宇航员在大银幕上的活跃,非常的满足。
俄国人果然不仅在空间站喝酒…还特么抽烟!太硬核了。特效:一年前看会感慨老毛子特效进步神速,如今我们已经“有生之年”了。视觉风格设计:有点太拘泥纪实,地面、空间站、太空环境,没有风格系统,古着感和历史感也缺,那可是在冷战时代啊。剧本:传统平庸的好莱坞模式,破球也差不多,但优在有高概念亮点,这个故事节奏比破球更差。镜头:破球已经很差了,这个更差。我国竟然已全面吊打,没啥好说的了。但是那段光辉岁月里人类的探险,真是值得敬重啊。
地面戏太一般,但是太空部分令人惊艳,篇幅不算短,但是节奏清晰。结尾美苏对视可算是荧幕史上的一次经典。
虽然人物原型其实更剽悍,但片中挥大锤的那一幕很有社会主义范儿。
这不是一部《地心引力》那样的「科幻片」,它更像《阿波罗13号》,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太空题材电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回头看,当年那些苏联宇航员是真正的探险家,他们用如此简陋的技术,完成了代表整个人类进步的探索成就。期待中国的太空题材电影……
拍摄手法一般,但看得我着实紧张。
真实,不装,最简单粗暴的感动,永恒的绿光,不朽的CCCP航天员。
当年的科技还比较落后 如此简陋的技术手段、用“蛮力”解决危机,却能拍的吸引人 俨然已经很不易。Nasa和苏联的宇航员抛开政治立场彼此敬礼真的是很感动了。除了科幻要素达标外 还添加了很多俄罗斯本土化的内容和幽默桥段,战斗民族真可爱 值得一看。
比想象好 这片子带有一些精神性的内容譬如天使 太空站相对地面高速运动的呈现很不错 水拍得不错 舱外作业POV视角下的面罩呼气也很到位 最后和美国宇航员的敬礼可以看作是对1969年Marooned里苏联救援的回礼 最后的纪录影像不错 但在艺术形式技巧的开发上不如地心引力
1、非科幻电影,只是关于太空题材的真实事件改编,整体感觉很现代好莱坞化了;2、代入时代背景的话会感觉到人物所处的困境,既有技术不足因素,又有政治斗争影响,不容易。
不怪战斗名族作风强悍,这装备不是蟑螂就是漏水的不强悍根本活不下去
60/100 每次看到好莱坞利用强大的文化作品话语权把俄罗斯宇航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俄籍角色)塑造成冰冷古板的形象时,我都好奇,俄国自己的航天题材的电影会如何应对。这个模仿好莱坞类型片显然不是最佳的回应方式。
配樂好low
从拍摄制作到价值观都被西方政治正确mind fuck的三流产品。某版的推荐品味不堪过目。
非常好的揭露了项目管理水准之低劣
透露出“集体、牺牲、英雄”的思想让我不适,果然是苏联爸爸带出的我们,同样的主旋律假大空,我实在爱不起来,带酒带烟带打火机上飞船嘲讽非洲,别说什么真实事件改编,我只看到为了装逼胡编
除了结尾不够紧张(不知是不是没预算了,没拍着陆的情节),其余堪称佳作了。特效细节非常好,其余哪怕感情戏也没有任何拖泥带水。闪回剪辑虽然有点简单粗暴,但也没显得突兀。
优酷只有英语和国语两种配音,没有俄语原版。太空场景和空间站很帅气,但是最大的修理是抡大锤砸管子,通篇充斥着“领导”对宇航员生命的漠视,就很抹黑苏联的感觉。
让所有人变成傻子衬托男主。女性角色就那么不明大义,也是很大男子主义了。音乐差的很,没有起到任何烘托作用。每次煽情都很尬。也就满太空舱的水珠画面挺美的。
全片唯一的细节竟然是一只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