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就觉得不光是现在的小学生很早熟,04年韩国的小学生也是如此的早熟。
回想我小学的时候其实好像也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懂但是都藏在心里。
会暗恋,会去撒谎说自己家里如何有钱,有个在美国的爸爸,自己要去新加坡读书…小孩子不懂什么叫做攀比和虚荣心,只知道不想让其他的同学看不起自己。
我们最直接接触的东西,就可以一下子就学会。
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其实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最初都决定了我们的一些未来,但一生的路很长,我们也拿不准就不会堕落,也说不准不会改变。
虽然小时候就总会评判这个小朋友到底好不好,未来会不会有出息,但如果一直跟随他的脚步去看他的初中高中大学那些历程,又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他会改变,他会迷茫,他会起起落落,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的。
从小学到现在24岁的我,我此刻是多么想逃避现实,躺在公租屋的床上,我敲打着这些字。
因为第一遍的失误,错把大完一大半的文章给删掉了,心里难受。
然后现在打第二遍,又写的多少和第一遍有很大的区别。
人的一生只能过一次,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完全不可能跟第一遍一模一样。
我很想去另外一个城市重新开始,就像小时候恨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而我现在渴望改变生活。
小时候渴望长大,长大了就可以远走高飞,而长大了在异地他乡却是渴望逃避生活,离开世俗一了百了。
就好像我一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
没有很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是里面的很多地方编的太不细节了,小孩子的世界很多东西都要突出真实和细节才会更打动人,编剧和导演这点就做的不是很好,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很出彩。
只能算还行。
而导演好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我爱研究的电影开场,这个导演就在开场上挺出彩的。
用轻快的钢琴音乐和水彩油画代入故事。
让人与电影九岁人生相结合毫无违和感。
然后是三个小主人公那段真的很表现三个人的性格特征,让人觉得很有趣,一下子也就区别开了每个人的个性。
但导儿会犯的一点是,他不会一直把这点描绘的很持续,感觉刚开始有特色了,就把剪掉了,刚开始有些味道了,就用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给切段。
没有抓住亮点一直放大,而是拍了一些不是很好的东西去盖住了美的地方。
举个例子吧。
在女一出场的那个场景,三个主人公因为互相抄作业罚叼着鞋子跪在走廊上那个画面很美很有趣,但当女一准备出场前,设计的动作太累赘了,中间的男生先看到,然后一边一边的去叫其他两个小伙伴往那边看。
整个过程太长乏味不利索。
干嘛不直接中间那个小男孩直接两只手去转旁边小伙伴的头一起慢镜头特写眼神往女一的方向切过去。
那些琐碎的动作加镜头切到中景,都让人少了一丝期待的节奏。
女一的美拍的也没有那么让人心动。
男一的眼神倒是挺到位的,这点给个肯定。
女一的性格设计这块,并不是很让人讨喜,就算最后她来了一段自白也依旧不是让人很讨喜。
所以编剧这块真应该把女一的性格特点写的更有趣一些,女一表现的也更个性中带着正能量一些才行。
片中不少孩子打架,直接就跟成年人一样上巴掌的,太虐心了,看的一点都没有孩子的感觉,所以这块也让人对整个影片有些失望。
还有妈妈带男主去买鞋,那个商店店长真的就是因为看到妈妈的眼睛就不卖鞋子给他们了吗?
莫名其妙,这难道有什么内涵吗?
剧情中还设定了一对有感情纠葛的老师,我在想是不是导演想用他们来体现一个反面现实教材来衬托小主人公爱情的纯真?
反正他们这边我总是没看懂,钢琴老师为啥对那个男老师有关心却拒绝他?
那个男老师为什么最后要自杀,这些都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他们的出现可以推进一些剧情的发展,但就算是最小的人物也要有个主线任务,他们的主线任务就必须要编剧更具体的表现。
整个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妈妈因为发现男主去打工赚外快责备他拿竹签抽他腿那个片段。
孩子的委屈与眼泪,委屈勾起了我的同情心,委屈让我想起自己受的委屈。
还有一点我也是一直耿耿于怀,那个经常跟男一一起玩的女二,为什么在男一一次又一次的不护着她当她面维护女一后依旧护着男一。
如果导演镜头一直都捕捉这些,那最后结尾也要有个对她的表述结局啊,要不然这段感情线也就莫名其妙不了了之了。
很喜欢结局的那场雪,意味着男一在困境中又长大了。
你的到来原来就是一场梦。
熟悉的小教室,熟悉的场景,年少时单纯却也处处烦恼。
说谎的人心里一定有道裂缝,这样才不会让自己觉得太委屈,直到有一天你要放它走。
要离开的人,对所爱无能为力。
所以,要诚实,要好好告别。
两位小主人公都不错,其中体罚和最后的吐露给我印象比较深,前者是不平后者是感动。
很不错的一部儿童片,有一些寻常普通却可以引起共鸣的桥段,譬如利民偷偷去卖冰淇淋想为眼睛残疾的妈妈买一双眼镜,攒下的钱却被怀疑成同桌雨莲夹在书里不见了的1100元;从汉城转学来的雨莲谎称爸爸从美国寄来各种礼物,而实则却已永远失去父亲;利民偷偷给雨莲写信说“我喜欢你”却不敢署名;把锅盆倒筘在头上装成士兵打闹,等等。
自然、纯真,可以看到孩提时代的童真、友谊、亲情以及朦胧的爱。
如果没有朋友的推荐,我可能觉得在剧情片里最,美好的纯真情感故事依然是《怦然心动》,但在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得以改观。
电影结尾的时候,男主角鼓起勇气亲了女孩的脸,我就在想,如果重来一次的话,我的童年会不会就不再那么懦弱胆小,遇到欺负我的人就勇敢的反抗,看到喜欢的女孩就主动跟她说,这样的童年才是最精彩又最纯真的童年。
其实我不太欣赏孩子成人化。
如果我周边有这样的孩子我会感到有些遗憾,童年没有了,一去永远不复返。
不过我之所以推荐此片却是因为影片中的孩子们。
片中的孩子们演出非常出彩。
特别是配角们,那个女配角还有那位五年级生的眼神都让我留下了很深地印象。
当然小男女主人公也是的。
此片其实讲述的可以算是大人的情感故事。
九岁的男生应该不会这样成熟的,不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所以九岁的男主角开始懂得了责任与情感。
影片相当温馨,看得很让人舒服。
原来9岁那一年,小孩子的内心就已经如此丰富多彩。
想起来,在我小学4年级的时候,也有如此有趣的经历。
那个女孩叫温梦仙子那个时候的事情记得真清楚啊。
喜欢 两个字的份量真的好重。
简单,单纯,美好。
老师打学生那一段,令人厌恶。
不过那个时候的我们,又敢于反抗多少呢。
爆米花大叔很有意思啊。
善恶哪有那么多界限,前一秒还觉得他说“要拿拿一双么”,还要从中折射这个人狡诈什么的,后一秒,看到他让小男孩把衣服翻起来,以及后来给放学回来的孩子们抓一把爆米花🍿️,孩子们先前愁容满面,后来又把笑容挂在脸上。
觉得还是蛮欣慰的。
男生对男生的嫉妒,女生对女生的嫉妒,这种感觉在小时候就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了啊。
小孩子演得真好啊,性格刻画入微。
与其说演技,不如说真实。
做一个有趣的人,无关你的性格,即使你是一个木讷,一个不解风情,你也要学着去做这些,因为,太无聊了,岂不是太没意思了么。
54分钟,他俩不可能在一起。
她想让他扶她。
哈哈62分,价值观不太对。
我原以为会抱着哭的。
(妈妈怎么还打他)可怜的孩子,母亲。
69分,好看,会打扮的女生,耍点小性子,会哭就胜利了。
男生亲吻女生那一瞬间,让人觉得很温馨。
胆子大一点么,对不对,先亲了再说。
可,实际中,也许不知道何时,你就再也不会见到他/她了呢。
慢镜头,是会骗人的。
刚买的时候因为光驱的问题没看到结尾,这次回家补上了。
比较真实的儿童片,因为没看过韩国的这种题材,所以看一下,其他没什么特别。
与自己看过的其他几部少的可怜的韩国片相比还算不错,从中可以窥探韩国人的一些独特心理,蛮有趣味。
禹民是一个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生长在乡下。
当别的孩子都在玩耍时,他却卖冰激凌,给人清洁房子做零活攒钱。
他的愿望是给因工误伤眼睛的妈妈买一副眼镜,以避免妈妈遭受旁人异样的目光。
班里来了一位从首尔转学的女生雨琳,漂亮又有气质的女孩一下子吸引了禹民。
大城市来的新生,给乡下学校带来了许多新鲜感,同时也破坏了已有的秩序。
金福因禹民对雨琳的好感而不满,两个女孩之间时有冲突;树林里,男孩子们为了争“老大”的位置打得头破血流;逢迎领导,却动不动就体罚学生的老师;因爱情的失意而轻生的男青年……男孩禹民的九岁人生就在这些打闹调和感悟中成长。
如果说青春片里展现的是我们朝气蓬勃追求爱情策马奔腾的青葱岁月,那么《九岁人生》则是青春期前的情窦初开,要靠打斗宣泄的荷尔蒙,和怀着小小梦想的储蓄罐。
我们的九岁,和禹民一样。
那个年纪懵懵懂懂,质朴又笨拙。
想法和行为都很单纯,看到喜欢的小女生,会偷偷的塞根本称不上情书的纸条,然后马上被公之于众,遭同学们嘲笑,最后双方成为同学们心中默认的一对儿。
学校的礼堂,下课成为男孩子们的决斗场,聚众打架是家常便饭。
山林河边虽然远,却阻挡不了野孩子们的好奇心。
老师的教鞭,繁重的家务,朝夕不离的伙伴,被人误会的委屈,潺潺流水的小溪……所有这些,如同禹民的九岁一样,构成了我们记忆里最深刻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韩国电影《九岁人生》本不该属于我喜欢的那一趴,但它在类型杂糅上的成功、情感表达上的真诚以及蕴藏其中的淡淡忧伤和眺望,让我对它不得不爱,这份喜欢甚至超越大部分韩剧、韩国爱情电影。
乍看《九岁人生》会觉得故事设定很狗 血,一个九岁的男孩不仅被置于贫困的家庭中,还被丢入两组三角关系之中,让他尚无法自顾生活的苦,就已经堕入情感的网,最终生活没有改变,情感也没有现实的上扬。
影片以张雨琳的到来开场,又以她的离开结束,颇具偶像剧风格的设定和台词,与这个颇似乡村的地点,形成一种极不和谐的反差,甚至就像一个梦,我不认为一个能把故事叙述到如此程度、将人物刻画细腻有加的导演会犯下这样的失误,所以他对于禹民和雨琳的情感设定之中,一定包含着某种最现实的基底,我认为这个基底就是童年的不确定、不可控 制以及深深的无力感,既然如此无力为什么不裹上一层糖霜呢,对于禹民来说雨琳就是九岁这年最甜的糖霜,甚至可能是一生的。
雨琳出场的一瞬,就与这个地方显得格格不入,就像是一个骄傲的公主来到满是野孩子的农村,所以贯穿影片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她为何而来,导演直到影片结尾才给出答案,也正是这个答案成为全片最大的泪点,失去父亲的雨琳,总是说父亲在美国工作,并从美国寄回来许多礼物,其实不过是想以反复确认的方式提醒自己父亲没有死,这本就是童年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大的无力,雨琳的遭遇与禹民生活的贫困有着相似的维度,它们同样现实,同样无力,也给了禹民与雨琳一段情感的依凭,虽然雨琳最终还是无力的离开了,但禹民的情感世界被打开,也许这个九岁的孩子会开始谋划自己的人生,将与雨琳的再次相遇设置为人生的某个高点,其实何止禹民,金福等人在雨琳来到的这段时光中,又何尝不是在暴风中洗礼了一番呢。
童年是美好的,但也是最无力的,因为在你还为成为你之前,你只是个孩子,但长大了又能怎样呢,还有更大的无力感等着你,所以《九岁人生》这个名字起的真是好啊。
九岁的人生,纯真的爱情。
在这寒冷的冬夜里看了这部暖暖的电影,想起了孩童时代喜欢的那个女孩,偷偷地亲过她的文具盒,放学回家路上默默地跟在她后面,干过好多这样那样的傻事,现在想来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
看到禹民妈妈打孩子的那一幕真让人心酸,母子抱在一起时感动到泪奔,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以为是自己的内心变得跟石头一样硬了,很庆幸不是。
小时候家里很穷,比电影里禹民家好不了太多,妈妈很辛苦,可惜我没有禹民那样从小懂事,小时候也从来没有为妈妈做过什么特别的事,还好也一直没有让妈妈多费心。
现在长大了,我会好好爱她,尽自己所能对妈妈好。
这并不是一篇影评,只是记录自己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因为短评字数限制,只好改成影评,希望没有浪费网友时间来看我个人观影感受的记录。
韩式煽情
有儿如他,就好
小演员演技在线,很温馨的电影,单纯美好的童年
好喜欢金福~
很平淡的一部電影,必需要跳著看才能看完
懵懂的的少年时代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回忆,片中把小孩子的内心与行为刻画的非常好,可以为了一丝丝的小时而打架斗殴,也可以转眼间就和好如初,那份友谊是成年人再也无法体会的。
小孩子的心理刻画挺不错的。
让几个小朋友演了一出大人的戏,剧情其实有点尴尬呀,虽然小朋友挺可爱的,尤其男主角的几个小跟班。小学生就这么多爱恨情仇,真的是有点假这剧情,还是说零几年的韩国剧都这个套路?女主角挺漂亮的,全班都是单眼皮,就她一个大眼睛双眼皮。最让我惊讶的是,韩国乡下贫富差距怎么这么大,有住茅草屋的,有住大宅的。甚至班上还有吃不起午饭的。
小孩儿演技太好了~台词确实有点成人化了~小女孩不就是想你里蒸鱼的妹妹么~一点都没变啊!
女娃很美丽 孩子嘛
这小孩鞋都买不起,怎么衣服一件比一件多
看小朋友又甜又虐的恋爱……
前半段还算清新别致,还原了一个贫困世界里的童年以及童年里的伙伴,但是后半段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韩剧“小姐与乞丐”的公式,令人扼腕,本可以更好的。
观影感受及其复杂。韩国老师体罚孩子实在太重了。穷小子爱上富家千金果然很苦涩呢
如果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记忆就好了,为什么我的记忆里都是在被人打?
看到友明他妈妈打他的时候,就感觉那脆弱的自尊呀,我们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怎样才能保护好小孩子,真是太难了。韩国学生转学还有告别的小仪式,我觉得挺温暖的,不像我们,总是在不知觉中就分别了,以后天涯海角,再不相见。
多姿的童年,暖暖的幸福
9岁,小学三年级,我还在路边玩泥巴,人家韩国的孩子就已经在轰轰烈烈的谈恋爱了。可以,这很韩国
青春年少的喜欢,那么纯粹,那么真诚。小时候也有转学来的同学,确实是一个稀罕的宝贝,太多的见识,太多的显摆,太多的知识,太多的炫耀,但内心渴望但确实人间挚爱。小女孩渴望来自父亲的爱,小男孩渴望目前的眼睛变好,两个人的日常是最两小无猜的友情,喜欢只不过是相互的吸引,而珍视友情才能让爱伟大。懵懂青春,真的很好看。
似乎是太多的成人的思想造就的故事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