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钥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韩国电影。
总的来说,《海云台》整体虽无法媲美《世界末日》、《后天》这样的好莱坞大手笔,但是通篇以情动人的故事结构以及全景展现出的灾难场面都甚为合格,还是比起咱们去年的那部史上最和谐灾难片《超强台风》要好上很多。
可以说,《海云台》的出现,给华语电影界所谓的灾难片好好地上了一课。
不得不承认韩国电影在如今的世界影坛上还是有着相当不俗的地位,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韩国电影的实力不容小觑。
就拿本片来说,一个曾经拍出《色即是空》这样的疯狂喜剧的导演,拿捏起灾难片来竟然也是相当靠谱,这对华语电影人来说似乎就比较困难。
如果只看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的话,你很可能会觉得像是在看滥俗的韩剧。
但是不得不承认,到了影片最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影片是在为灾难场面的爆发做铺垫,比如那个“三点钟”的笑话。
《海云台》采用多线叙事,把几组人马的家庭背景一一介绍清楚后,所发生的故事不乏笑料,甚至还有些《色即是空》的影子。
而韩国电影那种细腻的讲故事方式,还是在本片中一展无余。
《海云台》用了数个主要人物进行穿插叙述,极力描写人性,成功刻画出了几个鲜活的形象,并且在最后做到了以情动人,而这也是韩片一直以来所擅长的伎俩,也是需要华语类型电影借鉴的长处。
但是,并不是说《海云台》的故事几近完美,除了有些“俗”之外,部分故事上的浅尝辄止也让观众到最后没有造成很大的触动。
当年看《色即是空》时,觉得河智苑除了漂亮之外就没有其它的印象,而《海云台》给了她不小的发挥空间,尤其是看到她和男主角一起出现的戏份时,更是演得十分入戏,足够打动人心。
在灾难场面的营造上,《海云台》甚至请来了好莱坞的制作团队,可见用心良苦。
与《超强台风》顶风作案、打肿脸充胖子、拿几个模型道具敷衍了事的恶劣作风不同,极具诚意的《海云台》单单是在特效制作的角度上来看,就可以将冯小宁这家伙拍的大烂片甩开好几条街。
水淹城市、人潮拥挤的场面亦可显示出导演尹齐均在大场面调度上拥有极强的能力。
在影片的后半段不仅全景再现了海啸发生的每个经过,特效场面显得极为壮观,而且主创们更是追求细节上的完美,从场面营造的效果上都可以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不过要想与好莱坞的制作水准更加靠近,没有几个牛B的经典镜头是不行的,而《海云台》也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场面,这些镜头完全可以上得了台面,而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相信纵使是看惯了好莱坞灾难片的观众,也会称赞不已。
而难能可贵的是,《海云台》没有像好莱坞和国内的某些电影一样,一味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刻意淡化了救援英雄们所发挥的作用,将他们和普通民众放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进行过分渲染而使之变成“超人”,众多小人物的出场也令观众感到亲切。
同时,影片也没有将故事情节过分和谐,而是在结尾安排几个主人公纷纷作出了自我牺牲,其中更不忘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让人感觉遗憾也是一种美。
因为那个沉重的结尾,《海云台》竟让笔者看得颇有痛心,虽然最后影片还是陷入了“主旋律”的怪圈,但是影片整体具备灾难片范儿,充满笑声之余还做到了感人至深,不失为一部可载入韩国电影史册的佳作。
号称“韩国首部灾难大片”的《海云台》,实是比“中国首部灾难大片”的《超强台风》强上许多,而韩国影人之所以能超额完成任务,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值得华语电影人学习。
虽然我不喜欢韩国电影,但我这次不得不承认,在“第一部灾难大片”这个命题上,韩国人交出了一份比我们中国人要优秀得多的答卷。
到目前为止,在灾难片这个类型片上,日韩两国已经将我们国家甩到了身后(新版《日本沉没》的视觉效果还是挺出色的)。
世间能有多少次的“第一次”,而我们灾难片的“第一次”却被毁在了一群大言不惭的傻帽手上。
看看某些人依然在《超强台风》中为那粗糙的“模型特效”沾沾自喜,我不禁要开始羡慕我一直鄙视的韩国人了。
虽然导演尹齐均一再表示这是一部有别于好莱坞灾难片的影片,但韩国人仍然几乎就是在踩着美国人灾难片的“脚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就如同一个已经设计成熟的模具摆在那,韩国人所作的就是将自己的东西压进去,压出一部韩国版的“好莱坞灾难片”。
美国人已经很早就在灾难片片中开始抛弃俗套的个人英雄主义而加入了更多的亲情,韩国人所做的,只是将亲情线变得更多,而拍这方面的戏,一直是韩国人的强项。
因此《海云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
对于熟悉好莱坞灾难片的观众而言几乎一点都不陌生。
曾经发生过的灾难、灾难前动物的骚动、灾难中屡试不爽的亲情牌、水漫城市的场面……这一切都能在《后天》中找到相似之处,《海云台》导演找来的似乎远不止只有《后天》的特效班底。
一部合格的灾难片至少要符合两大要求,一个就是符合当时技术的特效技术,另一个要有除了主角之外大量的龙套角色和群众演员在灾难中丧命。
前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视觉刺激,但如果没有大量受害者的死亡,这种视觉刺激则完全成了没心没肺的快感,灾难片便会缺乏那应有的恐惧感。
这便是后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国产国产灾难片《超强台风》几乎是给灾难片立了一个难得的难以逾越的反面标杆。
在电脑技术愈发成熟的今天,作为一部以大场面作为卖点的灾难片来说,视觉特效是决定影片成败的首演因素。
场面以外的东西都是这部影片的附加值,做的好自然好,做的不好,如果有视觉效果撑撑场面,那些东西最多被批评称俗套,不会对影片的整体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如果一部灾难片没有拿得出手特效场面的话,那灾难片本身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后天》的特效团队为本片制作的海啸效果甚至超过了《后天》中的那阵惊涛骇浪,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海云台》着实有大片的气势。
而影片另外一个震撼则来自于无数人在灾难中死亡。
灾难最可怕之处就是生命在灾难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只要是灾难片,就不能回避生命的死亡,否则,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作法。
因此无论是好莱坞的灾难片还是《海云台》,都用了大量的镜头来表现死亡,而这次《海云台》更是采用了好莱坞都少用的特写手法来表现灾难的残酷。
比如《后天》虽然有大水淹没纽约的镜头,但对死亡的描述还仅仅是停留在大场面上,对个体死亡并没有描述,因为这多少会引起观众的不适。
然而这次在《海云台》里,点击水面导致水里的人被电死的桥段,却让人难以忘记,也正是这组大量描写死亡细节的镜头让观众一下对之前灾难的“壮观感”变成了“恐惧感”,这样的一个特写显然对灾难片意义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使得灾难片不至于沦落为一个让观众纯粹在灾难中感受另类快感的电影。
在我们的邻居已经开始不回避灾难中的死亡之时,我们的电影却仍然为了讴歌领导人的英明而拍出“零死亡”的灾难大片,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耻辱!
由于过多的主线以及影片走的是情感路线,使得影片前半部分略显拖沓,不如《后天》那样从影片一开始就毫无冷场,这让《海云台》显得不够过瘾,且影片前半部分走的仍然是韩国传统爱情片的路线,人物的设置依然是富家女和穷小孩、离婚男女这样韩剧中常用的设置,并没有太大的新意,且煽情戏有为煽情而煽情之嫌。
加上特效场面和《后天》有所雷同,这让《海云台》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特色。
但从上面所说的两个标准来看,《海云台》已经完全合格,和好莱坞制作精良的灾难大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就亚洲来看,《海云台》已经是部一流的灾难片,韩国人用克隆好莱坞的方式为灾难片在亚洲立了一个标杆。
而中国真正的灾难大片究竟在什么地方?
不得不说,这次韩国人真的有点让我嫉妒了。
原以为只有像日本这样时常地震的国家才有危机意识,没想到韩国现在也满紧张的,竟然把《海云台》这样一部灾难片的背景设定在2009年的夏天,这种超前假设真让人汗颜。
而为了突出其故事的真实性,2004年印尼海啸、2008年汶川大地震还成了该片的最新史料,借以告诉观众们,接下来要发生的灾难也不是一个小case哦。
其实在看片之前,我很奇怪身边的朋友除了对特效饶有兴致。
对故事本身却信誓旦旦,并不关注。
想想也不难理解,目前为电影宣传冲锋陷阵的无非卡司和特效两点,说别的不招待见。
于是,甭管故事好不好,先把你骗进来交了money再说,好看不好看,反正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一部纯科幻片,特效最多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非衡量好坏的唯一标杆。
再者说,好莱坞早已在类型片中给过观众丰富的体验,你变的了形式,但终究逃不开本质。
不好意思,前面啰嗦太多,下面说说电影。
整体感觉而言,《海云台》这部片子的开头,让我把记忆拉回到《日本沉没》,同样是以一个科学家为起点,来引述,牵引这个故事的脉络。
前面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为最终的劲爆点做铺垫,海啸来袭的主力桥段仅维持了二十分钟左右。
而这中间还参杂了几对主角不同的经历,实在难言酣畅!
而我也不认同某些人把《海云台》当做一部特效灾难片来看,因为特效在影片中只是充当了故事感情主题的催化剂,而非故事的着力点。
无可否认,自韩片在亚洲及世界影坛掀起波澜之时,讲述男女感情一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虽然尚达不到日系教科书般的唯美、精致。
但对中国的年轻观众们而言,已有不小的影响。
《海云台》依次出现了三对恋人,有最常规的“oppa”型(韩国女孩子对哥哥的爱称),有离异的老夫老妻型,也有在飞来横祸的型男、靓女型。
故事的主要内容也叙述三对恋人的感情发展,而这三对不同阶层男女间的感情,自然也是撑起整个故事的底料,我相信不管海啸的场面戏精彩与否,抑或是灾难中惨绝人寰画面是不是震撼人心,你最想知道的还是这几对恋人到底结局如何?
他人的感情世界对观者而言总是有着诡异的吸引力,要不一个明星在感情上的八卦如何能吸引这么多眼球和谈论,因为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猜别人或是被人猜。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当然,该片在以感情为重的同时,将角色背景与海啸事发做了有效的关联,三位男主角,一位是以捕捞为生的商人,一位是海上搜救队成员,还有一位是地质专家,而三位女主角也或多或少跟海上活动沾边,这样的角色联姻,即使在某些方面看来略显生硬,但也合情合理,不会让人有突兀之感。
此外,影片结尾处,丧母的勇敢市民哭诉的镜头,众人为救援英雄集体悼念的场景,以及死里逃生的薛景求、河智苑追逐红丝巾的温暖画面,也为影片找回了最真实的感情归宿。
这哪里是部灾难片,根本就是一部爱情片。
即使要挂了,撕心裂肺要表达的还不是“I LOVE YOU For ever。
”
一般这种灾难性的电影都是好人不长命的,就像剧中的金教授夫妇还有勇于救人的正植弟弟,而且这种灾难剧中就算大团圆了,真正的情况应该是很惨的,能生还的人太少了,像剧中那些在大桥上还能生还的人,真的是奇迹了。
其实灾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人类一是对灾难的防范意识还不够强,二是对于灾难的防范办法也不多,人还无法与大自然抗衡。
剧中更多的还是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感人的亲情。
那位母亲不是给儿子买鞋也不会死去,而儿子对母亲的关心还不屑一顾,等亲人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啊。
我个人非常喜欢看灾难片,或许是因为契合了我内心深处的悲观。
《海云台》讲的是一场剧烈海啸突袭海云台前后发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明显地分成海啸前和海啸后两种风格,海啸前是标准的韩式温情喜剧,通过三对恋人的故事让你大笑不已;在海啸后则改为煽情式的悲剧,本着“总有一款感动你”的原则进行大规模催泪。
http://bbs.yahoo.cn/read.php?tid=435719&fpage=2先说着前半段,三对男女的性格设定有些重复,男方都是木讷不善言辞,女方都是聪明活泼开朗。
其中以万植和延熙(薛景求和河智苑)的戏份最重,这是一份“有妇之夫”和纯真少女的恋情,其间夹杂着愧疚和责任,在海啸到来前的那一刻,延熙正因为发现了父亲去世的真相和万植冷战。
另一对是亨植和希美,标准木讷男英雄救美女桥段,有些类似《我的野蛮女友》,在海啸前亨植因为一场误会决定和希美分手。
还有一对是金博士和惟珍,他们曾是夫妻但现在惟珍却对他怒目相视,海啸前惟珍认为金博士要搞砸她的博览会而大吵大闹。
这样总结下来我们会发现《海云台》的剧本相当工整,所有的故事线都在海啸到来前到达低谷,就等着天灾来解救这些深受煎熬的男女了。
(另外几条辅线也是如此)这么多线索都要赶在海啸前的这几十分钟(银幕时间)内完成情感的转折,编剧做得已经很出色但仍有不足,比如延熙不当场答应万植的求婚简直就是为了把两人失和拖延到海啸前,而那个搅乱了亨植和希美的家伙也是莫名其妙地制造了一场误会。
前半段观影总体而言是很可乐的,虽然桥段俗了点。
后半段以海啸以来为起点,这部分的煽情强度之高超过了《艺术人生》,而且煽情手法丰富,既有“你一定要活下去”的“临终遗言”般呐喊,也有用一只鞋飘过镜头制造伤感的催泪大法。
导演似乎在和观众较劲:不信感动不了你!
坏人翻然悔悟舍生取义、恋人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父女相认转眼就生死两茫茫、傻小伙勇救情敌笑对死亡……尽管这些煽情的戏份很多都很刻意,但除非你毫无感情,不然至少湿一回。
这是一个要嘛有嘛的剧本,细腻的情感使它区别于好莱坞式的灾难片,半段喜剧半段悲剧的结构也堪称对比鲜明。
编导在后半段的催泪攻势中加入很多喜剧的段落,可以解读为照应前半段风格或者调节悲剧氛围或者韩国人民的乐观精神,但似乎也在同时提醒观众“这只是一部电影,别入戏太深”。
剧本另有一个缺点是前后的照应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剧本中有缺失,比如希美对亨植装作大学生身份的情节后面就没有照应的情节,延熙对父亲之死和深爱之人的抉择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也无明确交代,等等。
为了突出人性的复杂,电影中特意加入了两个“反派”角色在海啸中变为英雄的情节,负责搞笑的东春由一个小混混变成救人的英雄但导演对救人的过程却没有展现,那个老头(忘了名字)翻然悔悟的过程也语焉不详,似乎一场天灾让所有人在道德上都完成了质变。
灾难片一般都有警示世人的功能,提醒我们注意灾难的不期而至,但本片在这方面则相对单薄,只有一个官僚化不作为的领导让我们批判,再没有从这次灾难中得到任何启示,我想可能是导演为了避免概念先行的说教,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纯粹表现灾难本身。
灾难片中的人是作为灾难的配角存在的,因而《海云台》中的众多演员都没有多少表演的空间,前半段都做可爱状,后半段都做呼喊状。
和国产某灾难巨片不同,《海云台》没有高大全的领导,只有努力求生的普通人、小人物,尽管角色都比较简单,但好在每个人都性格鲜明。
灾难片的视觉效果很重要,使用《后天》特效团队制作的海啸场景合格,不说它出色是因为海啸场景在气势上做得很恢宏,但在细节上则不够严谨(可注意一下海啸席卷城市时的细节场景)。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合格的灾难片,故事基本流畅,灾难场景虽然并无多大突破但也算合格,情感细腻不失人性的复杂。
它无法成为经典,但值一桶爆米花。
韩国人拍出了一部像模像样的灾难片了。
这让我很不是滋味,我一向不喜欢韩国影片,然而这次我却要为韩国人叫好。
韩国虽然是用常规手段拍摄了一部常规的灾难片,然而遗憾的是,就是这种常规,我们似乎都做不到,那么树立在中国灾难片面前究竟有几道坎呢?
一、 技术问题在中国越来越不缺乏大投资电影的情况下,拍摄一部灾难大片所需要的成本已经不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技术问题。
如果还像去年《超强台风》那样用粗糙的模型加上洗澡盆的水量的方法拍摄灾难大片的话,那还是趁早断绝了这个念头。
在这个电影的特效已经开始追求尽量接近真实的情况下,还在用那种一看就特假的模型来拍灾难片,这本身就是对这种类型片的一种侮辱,同时也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作为一部灾难大片,视觉效果是首要的问题,连这个问题都如此的敷衍塞责,不禁让人怀疑拍片时的诚意,不客气的说,拍《超强台风》这类灾难片,不如去拍奥特曼。
但很明显,中国现在似乎还不具备做灾难大片的技术。
拍摄《后天》时,特效人员是在电脑上完全模拟出一个纽约市,然后专门设计出一段程式来计算水流在纽约街道横冲直撞时的状态,这其中的工作量以及复杂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中国要在短期内拍出灾难大片,特效部分只能外包,而外包则无疑要增加大量的成本,国外特效公司的收费是国内大多电影公司难以承受的,而灾难片最大的成本偏偏就是特效。
如果成本达到好莱坞灾难片的成本,那么这部影片铁定要亏本,以为你别指望我们第一次做的灾难片能够进入北美市场,而国内的票房根本无力承担起那高额的制作费。
二、 意识问题去年的《超强台风》闹出的“零死亡”笑话,其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意识问题。
那就是我们的宣传机构似乎时时刻刻在传达一个概念,那就是在我们政府以及英明领导的带领下,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是不会有重大的人员伤亡的。
这是典型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似乎灾难所带来的危害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拍脑袋。
而偏偏就是这种可笑的意识形态,被带入了我们国内所谓的第一部灾难大片中。
这便让我们再影片中看到了如此大的台风居然没有造成一人伤亡的可笑剧情,这种几乎侮辱观众智商的剧情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在荧幕上大摇大摆。
而这同时,又牵扯出一个是否可以对政府领导批评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国外的灾难大片中(包括这次的《海云台》),总有一个决策者在关键时刻不信主角的警告而延误了百姓撤离的最佳时机。
这种设置其实并没有多大的讽刺意味,只是为后来的灾难镜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因为如果人都安全疏散了,那么一座被天灾袭击,缺少尖叫的空城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偏偏这样的设置也很难在我们影片中出现,说小了是讽刺领导,说大了是攻击政府。
那好吧,那就只能整出一个“超强市长”了。
三、 地点问题这个简单说来就是影片中灾难发生地。
由于荧幕上的灾难大多都是现实中未曾发生过的灾难。
因此将这莫须有的灾难必须要找一个合适的地点落脚。
所以在国外的灾难片中,如华盛顿、洛杉矶、纽约、伦敦、巴黎等这些著名城市就理所当然成为灾难片“攻击”的首要地点。
因为这些地方标志性建筑多,而标志性建筑在灾难中的倒塌则更人激起观众对灾难片的认同感,《海云台》这次采用的也是这种准好莱坞方式。
可偏偏这种在灾难片中用烂的模式在中国也不行。
这地点的设置在哪,哪的领导就不高兴了。
中国人有极其敏感的爱国主义,老外大凡如果在影片里炸了一次中国著名建筑,那就是辱华了,虽然老外在影片里已经将自己的标志性简直炸得不爱炸了,可“爱国人士”就是视而不见,就说是你辱华了。
其实呢,人家老外在影片里炸你这栋楼也是看的起你,谁叫你这栋楼出名呢?
可这没用,我们的思维就这么僵化,管你出于什么目的,炸了就是辱华。
同样的道理也会出现在灾难片中地点的选择上。
虽然导演可能仅仅因为你这城市出名而选择你,并且你这城市有着足够多的标志性建筑可供摧毁,可那个城市就有一些人认为你是在侮辱这座城市,还侮辱这座城市的政府——我们的市政府怎么会败给那去去天灾呢?
在影片让那些天灾发生在我们城市,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怀疑和诽谤!
说到这,便又回到了上面说的第二个问题了——意识问题。
好吧,这不能选,那不能选,只能莫须有的编造出一个城市(这在中国的电视剧中非常常见),然后弄些见都没见过的建筑——可这样的灾难片,还会有多少人看?
一部想煽情的片子,可以说完全没有达到这个效果,至于特效,比起好莱坞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全片铺垫极多而且略显多余,从下半部直接开始观看一点不影响对影片内容的理解。。。
所有明星的卖力演出比不上饰演那个无业混混的配角,大桥上一段算整片比较精彩的。。。
据说李民基将会饰演韩国版《英雄本色》中原张国荣那个角色,不太看好。。。
2小时的片子很拖沓,前面一个半小时都在不厌其烦就交代几个人主线人物的生活琐事,导演可能想架构出《撞车》、《通天塔》那样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是无奈是自身还是编剧的能力都要差上一大截。
后面半小时的剧情催泪弹和特技很精彩,应该可以值回票价了。
虽然部分效果做的有些做作,例如断桥上的集装箱雨那段。
但大部分效果质量还是值得赞许的,尤其是大浪拦腰折断摩天大楼的画面,很有气势。
很多人说本片的特效不如汉江怪兽,个人持反对看法。
个人觉得在场面上本片确实如宣传所说,可以媲美好莱坞灾难大片了。
既然是灾难片,难免会联想到前段时间的《水啸雾都》和《超强风暴》,题材相近,而且都是同样的主旋律。
在剧情上说实话,都挺俗套的。
画面和特技上,本片感觉还要略胜于《水啸雾都》,至于《超强风暴》基本无特效可言,还在延续几十年前的模型拍摄,这里就不再吐槽了。
最后在这个简评的结尾扣下题,主人公之一的气象专家一直在向他的主管(某中层领导)汇报关于海啸的进展,但是这个SB一方面太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又太怕承担责任(这种人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因此迟迟不向上级及群众告之海啸即将到了的消息,结果造成了几万人死亡,几百亿(兆以上的数字我不知道什么,因此我把这个天文数字折合成了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这种人,如果侥幸逃过了灾难,时候也一定要严肃处理,枪毙10分钟已泄众怒。
《海云台》:没有灾难,只有流水账文/九弦日本人一向对韩剧不甚感冒,承受不了拖沓冗长的节奏和迟缓肉麻的煽情,却也着实佩服其一成不变的风格却总能恰如的迎合观者品味,特别是对中国观众,反正分不清谁比谁的智商是高还是低了。
比如“看了又看”之类,几分钟的生活琐事能被叨来叨去成长篇小说,难怪能拍了又怕演了又演,从“日子”到“月子”衡量单位已经不是集快成“年”了。
着实理解不了那些整天把屁股粘在沙发上追着看的朋友,到底是有多无聊多闲啊。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生活节奏太慢啊!
《海云台》正是承载了韩剧的生活化和亲民化,没讲那些怪兽、外星攻打地球之类的虚拟灾难,而是现实主义的就存在你我他身边的海啸。
既然是老百姓,那平凡的生活也就是芝麻绿豆大的杂七杂八,自然没啥可以精心雕刻并刻意突出的主题。
于是,影片的前段,应该说占据了十分之九的篇幅,啰哩叭嗦的演了演七大姑八大叔的吃喝拉撒,无非就是加了些野蛮女友、抛妻弃子之类貌似特别其实平淡无味的俗套段落。
如果放在别处,这绝对是大银幕版的“看了又看”,而本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突出灾难的突然降临,用平淡气氛获取强烈的反差效果。
虽然片中也煞有介事的复制了一把布鲁斯南在《天崩地裂》中不断警告却得不到重视的桥段,却因为絮叨冗长的“铺垫”变得索然无味,只剩下假大空的生涩。
悬念都没了,谈何紧张的冲突。
韩国影视剧一向具备耐心的优良姿态,特别是爱情片,绝对能把这种光荣传统无限放大并极致发挥。
其实,本人还是挺喜欢看韩国电影的,原因很简单也有点猥亵,韩国电影中的美女多,虽然大都是后天改造,只要养眼俺也乐此不疲。
况且分级制度的存在以及韩国文化领域骨子里的开放,在各类影片中总会看到身材火爆、脸蛋喜人的明星们慷慨解衣尽展美丽挺拔的胴体,比如之前勇夺戛纳影后的全度妍曾多次奉献香艳无比的激情戏份,一线明星脱衣服怎能没有诱惑力。
本片的河智苑和严正花正是俺喜欢的此类女星,加上《色即是空》的导演倾力打造,估计在不明情况下能击中不少像我等小众之人的软肋。
上为废话,引进国内,当然不会满足俺的龌龊心愿,本片号称韩国电影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部灾难大片,这才是电影的最大看点。
既然是灾难片,那对灾难来临宏大场面的展现能否震撼人心则当仁不让的是重头戏了,这是个技术活。
近几年,韩国电影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特别是在电脑特效制作方面近乎达到世界顶级水准,之前的《太极旗飘扬》、前两年火遍亚洲的《汉江怪物》,无不让人赞叹韩国电影的特效水准之强。
虽然进军好莱坞的《D-WAR》输的一塌糊涂体无完肤,但也喊出了敢于以CG特技画面的制作跟美国科幻大片叫板的勇气。
邻方技术优势的强大着实触动了中国电影业的心弦,以《集结号》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寻求韩国制作公司的帮助。
虽然《海云台》的幕后制作启用的是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的特效团队,但电影中地震海啸时震撼宏伟的场面却并没有得到特别强劲的发挥,甚至有点走走过场的嫌疑,象征性的用一面高于平面N米的大浪幕布浇灌而来,只是从视觉上告知了灾难的来临,展现的只是人群作鸟兽散状的混乱。
也许是技术原因,也许是资金考虑,其实导演压根就没打算用“灾难片”赖以生存的特效场面来迎合观众,之前的所谓宣传顶多是个噱头。
导演知道拼场面拼不过《后天》,所以转而用灾难充当背景玩起了温情。
灾难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流露总会让人久久难忘,导演的用意不可谓不良心用苦。
海啸无情,人有情,这是导演舍弃以视觉效果冲击观众心灵的最大野心。
于是,电影有了点《泰坦尼克》的影子,抓了点《汉江怪物》的尾巴,放在自己身上却温吞无味。
只因电影的节奏太罗嗦,几条线索也太过于平常,而作为影片的卖点——灾难,却成了故事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
换句话说,影片不是在海啸来临时升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冲突,却成了把现实生活中本来就难以打动人心的故事硬生生的放在了任何一个可以称作背景的框架中,无论是灾难还是其他的,本来该怎么发生就怎么发生,与灾难半毛钱关系没有,一切都是正常化的评述,毫无冲突可言。
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不是不能打动人心,大难当头凸显的人性本质也会让人印象深刻,可线索的发展总该有个至头至尾饱满的情绪,而不是流水账式的情感加灾难的堆积。
电影里有句台词,貌似自卖自夸的说海云台是国际性旅游境地,实话说,应该很多人在没看电影之前是不了解的,韩国有关当局是否想借此提升知名度咱就不得而知了。
就算是影片给当地旅游市场做一下贡献,那至少在片中应该能让观众欣赏到秀丽的风光领略一下那里特殊的旅游景象,结果很失望。
一片跟别处一样的海,一片普普通通的沙滩,然后就是一群游泳池里也能看到的比基尼们。
自夸都没夸好,糊弄了自己也糊弄了观众,既然如此,把故事发生的地方定义为旅游境地而且以地名作片名,难道用意仅仅就是为了证明灾难对人多的地方毁坏性更大?
那叫“海云台”的意义何在呢?
俺有点不明白引进此片的真实用意了,难道是想借《汉江怪物》的声势再创票房辉煌?
片中科学家口中说出了汶川大地震的字样,俺恍然,感情电影是来换取中国观众同情找共鸣的,而配音是中国话,也难说清是电影本身具备的台词还是引进后的中式改造。
单从这个角度,本片的用意就不明,有讨巧之嫌,还好影片没有过多展示灾难时的惨状,不然也会落得个揭人伤疤的恶意之名。
据说导演是韩国版的冯小刚,可见其幽默搞笑功力在韩国影视界的能力不可小觑。
韩国影片中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幽默”,比如丑陋肥胖的女性角色故作思春状,比如某些表情夸张扭曲、肢体语言大开大合的猥琐男形象,总之有些角色一出场就明确了其反衬主角的身份,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本片同样逃不出俗套的框框,靠一位肥胖女和游手好闲男来插科打诨调剂灾难带来的悲痛感,实在难以称作“幽默”。
灾难场面不震撼、情感冲突不感人、风景没有、搞笑庸俗,电影的整体线索就是吃饭、闲聊、谈恋爱,然后灾难来了,然后再吃饭、闲聊、谈恋爱……影院里散落着不超过十位观众,旁边的女孩左手拿纸巾右手拿手帕一会哭、一会笑,可谓是稀里哗啦、上气不接下气,如果不是影院的音效过于强大,室内所有的人都能听到她强烈而又清晰的抽泣声。
只能感叹,任何一部影片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受众人群。
说实话,观影时,本人也的确心头一酸,那是因为想起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没有这部电影,只要有关灾难,该感动还是感动,想起来就会落泪,与《海云台》无关。
看完了,吃饭,睡觉,“咣当”地球爆炸了(俺不是乌鸦嘴),活下来了,俺还是去看电影,吃饭,睡觉。
拍成电影如果还是这样,那想想就够了,您还去看吗?
九弦日原创影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90901,本来今天想看无形杀的,没想到都没上映,就选了海云台来看,果然是配音版的,真无语,很像看原版啊。
这部片号召力果然不大,而且加上是配音版,广州的人都很接受不了的,全场加上我就那五个人,很好,我喜欢这种包场的感觉。
老实说这部戏若作为一部灾难片来说是不合格的,前面一小时都在描写每个人之间的感情,后面20分钟才来灾,而且草草结束,里面也含杂很多韩国片惯用的无聊戏码,就像那个男的,在那桥上遇到那么多攻击还死不去,还在跑,实在是浪费时间。
反而这部戏让我动情的是他描写一些场景时都是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爱,这很让我受落。
其中几个地方很深刻:海啸刚来人们全在乱跑,女儿掉在后面了,父亲回去抱着女儿而甘愿被那些疯跑的人们踩在脚下,最后他抱起女儿,整个屏幕放大,才发现后面海啸已充斥整个画面快卷过来了;万植和那无用男正在车边打闹时,因为海啸快来了一只鸟突然击死在车头玻璃上,还在那里挣扎,流血,翅膀在那拍啊拍的,在慢慢死去;河智苑和薛景求在电线快掉下水里那段也很替人紧张,两人拼命爬上街灯顶头,电线掉下水里,无数人在水里触电抽搐而死,他们的身边飘过一具具崭新的尸体;老人帮着万植扶到电线上安全了,他却被一漂来的大箱给撞开了,着实让人感觉生命的无常;当所有东西都结束时,一只鞋漂过来了,知道无用男的妈妈也去了,本来她是不用死的,为了儿子,他下了公车回来了。。。
其实还有很多画面都让我动容,至少我哭了,在灾难面前人显得多么的渺小,想起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我们都去计较,家人对我们的好我们也觉得理所当然,却没想过,当这一切都失去时,是否会后悔莫及?打个电话回家吧。
本来不打算看了,应景了结果。报地震的作孽了。最帅的救生员泪流。
A puddle of shit.
韓國女人巨醜
没什么意思,韩剧一贯的拖沓,到了关键部分又迅速简写……难道是因为预算不够……哎
全片2/3是鄉野家庭劇, 真正災難鏡頭不到1/3
影片中出现大量身份各异的人,差不多可以代表整个韩国民众。但是在漏洞“万”出的剧本和导演极其粗劣下三滥的技术执导下,让人不禁想问,韩国人都是这么白痴的?
挂的人太少了
好烂
传说中的票房冠军估计也只是在韩国吧,剧情拖拉到五分之三才开始海啸。很多人在水里触电死掉那幕满悲惨的。
灾难,同时也是人性的复苏。
值得鼓励
不及格
狗血之王
从此不看韩国片,太tmd恶心了
给个面子。。
哈哈哈哈,抄爽了
无语了。和天朝的'超强台风"有一拼
很多不解的地方 为了赚人眼泪设计的桥段很做作
无论过程怎么样,这部电影代表着韩国灾难片的希望,即使它充斥着太多的喜剧成分,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欧美英雄主义和人性温情的部分,值得一观
韩国也有灾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