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白天写代码晚上看奥利维拉的电影。
只做这两件事情中的一件是不健全的。
只做第一件事是小不健全,只做第二件事就是个神经病。
就像片中的摄影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影像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上一个拍照片的不小心瞥见了一个秘密最后枉费了性命。
奥利维拉说他的主人公生命虽然消亡了但是却踏上了世界起源之旅。
百岁奥利维拉在这时选择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接纳死亡的理由。
虽然他还一如既往的淡定。
看到一半的时候越来越觉得那个男主角就是奥利维拉本人,片中他对耕田农夫的纪录式拍摄,像极了拍摄多罗河船工时的奥利维拉,而片中男猪脚作为一个“拍照片的”机缘巧合下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从此便开了天眼。
仿佛是奥在讲述自己和伴随自己一生的电影的故事。
片中男主角和房东的对话“你为什么不拍摄现代的农业”男主角说“我更着迷于这种古老的方式”。
奥拉的电影无疑属于这种古老的方式。
男猪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进入到了那个他为之疯狂却不甚理解的世界,也是奥拉最渴望的归宿。
写到这里我好桑心呐...真希望他能再活一百年。
他死了就没人能带我们去窥探那个神秘世界的景色了。
很小众的一部电影。
首先是里边有关于vintage 的一些事物,比如房间布置,家具陈设,以及恰到好处的背景钢琴曲。
其次是男主的外表和气质,喜欢这种不是明星的有味道的人来出演。
高能的是里边讨论反物质,能量,精神的那一段。
总有人会悟到这些超现实的东西。
出体的那段颇有感觉,清明梦的情景展现得比较到位。
“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讨论死亡、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很有意思”。
小众预示着评分会低。
但是不会阻碍喜欢这种特别的调调的人,细细品尝。
很久没有这么有耐心的对待一部电影,啃了三天终于在看完音乐剧的夜晚站在无人的街道上默默看完。
百岁的奥利维拉气定神闲地用他油画般的镜头展现着古怪而诗意的古典浪漫,亦真亦假,颇有些庄生梦蝶的味道。
一直在想,是摄影师分不清虚幻与现实,还是生活在柴米油盐里的人们失去了能看见安吉里卡的眼睛?
摄影师迷恋的究竟是美丽的安吉里卡,还是纯粹的美本身?
柔美绵长的鸣奏曲让故事像极了八九十年代那些展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老电影,可是汽车,机器,以及人们讨论的实事话题又把人拉回当下,一个古典美正在消逝的时代。
于是美丽的安吉里卡带着微笑死去,热衷下午茶的人们喋喋不休,机器代替了挥舞着镰刀的工人,笼子里的小鸟不再呼吸。
年轻的摄影师大喊着安吉里卡然后开始失去理智地奔跑,瘫在草坪上。
但是宣判他死亡的人并没有看到,他逃避了肉体的桎梏,时间在此静止,安吉里卡打开了天堂之门,他的灵魂在幻想里穿行,在白日里飞升......摄影师对安吉里卡的态度已经似乎超越了爱情的范畴,升华成为对古典美的固执的崇拜,永恒的追寻,以至最后他也变成了其中的组成部分,成为理想主义的殉道者。
这是他的蝴蝶。
而清早看的这个电影《安赫利卡奇遇》,很有意思的故事设定,故事讲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然后查资料看到这个2010年这个导演在拍摄本片的时候已经102岁了!
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不是学电影史而是实实在在走过电影史的老人拍出来的影片。
影片节奏的确很缓慢,仿佛和照相机里面复活幻觉这个有趣故事设定有点不太搭配。
但是细细想来,这个设定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因为这个活了一个世纪的电影人可能要想要探讨的是深层次的有关幻想的东西。
雨夜中与你的相遇,我深信是命运将你带来我身边 拯救我于水深火热的生活。
你美丽得犹如一只洁白的天鹅,我深陷与你的微笑中,即使是你轻轻的笑脸 也能将我的生活完全颠覆。
可我明知我们再也不会见面,我还是觉得你在我身旁 在我身后 在我心里 无时无刻。
我们只会在梦中相见 相爱 约会,当午夜中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 我明白,你又消失了。
但我确信你曾来到过。
当我错愕的发觉全部的爱突如其来的降临在我身上,我惊讶又开心,感叹着命运的安排,疑惑着突如其来的爱为何能驱逐我所有的痛苦 这一切是为什么?
看到桌子上的郁金香使我想起你,听到山林里的小泉的鸣奏曲使我想起你,感受到湖对岸吹过来的风使我想起你,唱起婉转起伏的旋律是我想起你。
凡尘世间一切绮丽的事物,都在我爱上你的时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你已经死了,我甚至去不了你的墓碑,我只能在墓地那已经锁上的铁门前 呼喊着你的名字-Angelica.
我要如何才能再次与你相遇,直至某天的清晨,在那只鸟死了之后。
我奔向你的坟墓,跑上山坡,直到我倒下。
有人试图阻止我与你的再次相遇,没人能得逞。
我知道我即将挣脱世界的牢笼 命运的锁链 沉重的躯壳。
走向你,拥起你。
它是完全的一个古典主义式的拍法,用的是胶片,跟《勒阿弗尔》一样,都是建立了一个虫洞的概念。
你仔细看远景其实是现当代,但是具体到微观的景物和人物状态的时候,感觉它又是上个世纪的人。
源头是他给一个去世的女孩,就是安吉里卡照相,照相之后他发现这人居然在照片里动,特别“哈利·波特”。
他又通过照相机去拍其他的事物,比如说拍农民的耕作,最后逐渐发现很多的东西都像安吉里卡一样逝去。
他讨论了一个影像对于现实关系的永久的命题,可以说照相是有摄魂术的,他前面去拍老农民在耕作,当他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就变成了拖拉机,农民传统工作方式已经消失了。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你又可以再说,其实真正的精华是需要通过影像进行升华和提炼的,它回到了一个最根本的关于影像和现实的讨论关系上,这个讨论是非常非常严肃且必要的。
尤其是关于导演的身份和现在电影所处的进程。
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奥利维拉是谁,拍这个片子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他其实是唯一一个拍过默片的,延伸到了10时代的导演,这是他102岁时候拍的电影,奥利维拉不需要致敬,因为他自己拍电影时候就处在默片时代,这是一种延伸。
在这十年,过去的三位入选戛纳的大师,阿巴斯、奥利维拉,还有阿伦·雷奈,他们三部入围戛纳的作品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梳理影像的边界在哪儿。
唯一遗憾就是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不能进主竞赛呢?
这是我的第七名。
很少遇见这么美丽的电影。
在我,用美丽来修饰电影是第一次。
简直像一场梦,不过电影的本身也只是讲一场梦而已。
特别喜欢以撒和安吉里卡在空中飞翔的那一段,好像以前读书时在美术教材上看到法国现代主义的一幅作品,名字叫做“吻”,还是叫做“恋人”什么的,画的是厨房里一对恋人悬浮在空气中,那男的像蛇一样扭过头来,吻在女人的唇上。
事实上,两人的姿体也都像蛇一样,也有点像飘在空中的丝带,双手贴在身上,整个呈现出波浪的形状。
那时候就觉得真是古怪而诗意的浪漫,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种甜蜜。
电影中的两个人倒没有这般怪诞,多了一份冷清、幽深,只不过寂寞的意味还是一样的浓。
当安吉里卡在照片里突然向以撒眨眼,这个古怪的、年轻的女子那种可人的狡黠真是让人舒服而心悸;而当他们两人像一团白雾一样拥抱着,从阳台缓缓地向天外飞去,越过黑夜,轻快地漂浮在河流上空,微笑着,凝视着对方,或者打量着周遭的世界,这景致何其让人向往!
至于以撒从河水里捞起一朵花送给安吉里卡,则让我想起了戴望舒的诗歌。
戴的诗有这样的哀愁,但在这里还要浅一点,像浮在两人头上灰白的月光一样。
当然美丽的,不止这一个场景,例如城镇古老的风景,农民在葡萄地里劳作的场景,都很美丽。
不过这些是无关重要的。
假如按风景和人物论的话,我看过太多更美丽的电影,但是我不会说它们美丽。
因为这部电影真正有一种哲学蕴藉的美,它的怀旧色彩也像水底流过的一张黑白照片,若隐若现而一闪而过。
有些电影不但有美丽的风景和人物,也有内蕴的美丽,但不会这样纯粹而透明。
就好像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走在秋天的路上,内心有点小得意地回忆起自己的一生——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他不会告诉你具体的事例,他会以一件不那么曲折不那么像故事的故事来告诉你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也像一片黄色的树叶,你不知道它经历什么了,但你可以闻到它的清香。
有人说它精致小巧但内容浅薄,我觉得只是看起来浅薄,好像阳光照在水面,使人觉得水的清浅。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是为了除了导演之外的任何人而拍,他是为了导演本身的愉悦而拍。
对我来说,它抓住了某种人生的本质,好像夏天午睡醒来的一阵恍惚,所有的人生都可以在这恍惚里窥测。
油画般的摄影,优雅的钢琴配乐,散发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韵味。
同样地,简练的人物动作和缓慢的电影节奏,令这部拍摄于21世纪的作品恍如时光倒流般,焕发出黑白默片的魅力。
这些都是大师奥利维拉的一贯风格,无需赘言。
我最感兴趣的是片中探讨传统/现代,物质/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隐约感到导演对过往电影技术的无比眷恋和怀缅。
不过百岁老导演丝毫没有与当下脱节的迂腐,餐桌上大谈欧洲经济危机的话题,现实意义不可忽视。
最惊喜是神秘主义的引入,莫名死去的小鸟和多次出现的老乞丐,都为这个现代聊斋故事增添一丝晦涩的宿命色彩。
有时候翻翻自己的豆瓣,会发现诶我还看过这部电影?
怎么都不记得了。
或者原来给这部电影打了很低的分数哦,现在想想其实挺好看的。
这大概是艺术作品给到世界的馈赠,可以反复地被更新被认知被再解读。
就像第一次认识一个人,是我对这个人的认识不断地构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其实这远远不会是他本来的形象。
第一次看一部电影,对电影的构建也就开始了。
这构建有很多层:第一印象,气质、环境、当时心情的好坏,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是影响构建的因素。
第一次看《安杰里卡奇遇》,第一印象很特别。
我记得小时候看电影的途径很少,那时候貌似还没有电影频道,只有每周日的《正大综艺》结束之后,有一个《正大剧场》,那里看到许多国外的电影,印象很深刻的有《木头美人》《海底两万里》之类的。
说这个是因为这些电影有一些气质,我说不上这是复古的气质还是高贵的气质,总之很特别,是那个胶片年代,特效并不发达,电影还是一个神秘的行业时代的气质。
《安吉里卡奇遇》的身上就有这种气质。
想想这二十年,发展的速度是可怖的,无论技术上还是叙事上,无论电影还是这个世界,紧赶慢赶,着急忙慌,时代在飞奔,似乎自己还紧紧攥着时代的衣角,被拖拽着前行,有些吃力,有生怕被甩掉。
所以看万《安吉里卡奇遇》似乎很难忘记,很难忘记第一印象的平平无奇,很难忘记故事的简单潦草,想了又想,发现很难忘记的是这难得的气质。
导演是唐吉坷德,完全没有理会时代这个巨大的风车,单枪匹马,气盖山河。
电影真好,能抚人心。
真的不是刻意,恰巧昨天刚看了《幽灵马车》,虽然内容和主题没太大可比性,一个关于宗教救赎,一个关于爱情的恒远性和毁灭性。
不过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 Manoel de Oliveira在这部最新影片中主线情节从摄制方式到配乐选取都充满了默片的感觉,而特效叠化处理也和《幽》不谋而合。
当然影片更多还是老者的自我沉醉,这次想仰视多拍些室内顶部,就不断的拍,可能那是对灵魂升腾的关注?
天使所在的地方?
或者是主人公被不断的放一些奇怪的位置,有的时候仿佛他作为一个拍摄者,有的时候仿佛一个聆听者,有的时候仿佛一个旁观者。
如今看他的新片也如同一种习惯,整个过程还是挺享受的。
明年还有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及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一起合作的新片,三个加起来275岁的老人们,想想都兴奋。
实在不懂这个电影怎么就能有如此高的评价实在太过于普通
他迷恋死去幻影、静默百合、旧式生活。当人们大谈科技经济时,他顿悟到,“鬼影”非它,乃自己对于美的观察积累至某一临界点,能引领他心灵飞升、挣脱肉身桎梏、追求精神自由的神谕。强烈的胶片感记录着入世遁世间的鸿沟。流浪汉媲美基氏垃圾老太。
像是一个古老的精怪故事,钢琴、溶镜,Issac呼喊Angélica时若加上大大的字卡,完全回到默片时代
极品配乐啊,这片子是教育人们声音在片中重要性的一大典范,太牛逼了。这片子不愧是百岁老头拍出来的,好有古典范。尤其里面那个前景定格背景主角在跑的那个镜头让我很喜欢。文艺片都是矫揉造作的,不过这片子有种微微的独特气息,挺不错。
要永远活在过去和回忆里么
现代影像和古典情怀在奥利维拉轻盈又unheimlich的《安吉里卡奇遇》里令人惊艳地嫁接在了一起。这位百岁导演是在轻轻地追问影像的本体性。于是摄像机承载了死与生之间的摆渡船:它可以把死去的女子复活,也可以把劳作着的工人变成幽灵(马克思的宣言还飘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梅里爱的技术在21世纪的数字画面里鬼魂般游荡,这种不确定性让人无法从语义上“理解”电影,只能纯粹地体验影片宁静又流动的视听元素。
文艺片?灵异片?鬼魂总是似有非无。
尽管影片意欲含晦地揭示物质、时空、记忆等系列命题间的关系,当仍被它造作的超现实手法所瑕掩。
4.5,极简极缓慢,在现代背景下展现古典韵律的范本。通过并置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甚至是无物质的),静止和运动、神秘和现实被提取出「旧时代挽歌」这一意象。令人魂牵梦萦的光影、灵魂被具象出来,角色心甘情愿受其蛊惑,并且不顾生死地追随。男主死后,由农民们(采取老式种植方式)齐声哼唱的欢歌已经足够表明奥利维拉的立场。
什么东东。。
看不懂…好莫名其妙的一部电影
“有一天我要把双手,抛给寂静但依然温热的泥土,我沿着天空攀登。”
葡萄牙版的牡丹亭?好闷
差點導向男主角不眠狀態的反面。讓人無聊的是用這麼多說了這麼一點,還沒有使人感到言外之意。(3/5,2025-01-06)
看得进去个鬼。(7.3)
越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往往就越是有趣,超越了本体的爱恋当然是存在的,也一定是更为高级的。有时候尽管阴阳两隔,但我爱你爱的发了疯,总想去你的国度寻找你,想要永久居留陪在你身边,却又终究受这副无用的躯壳所限制,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果灵魂能够真正飞升,也许对我而言反而是种解脱,那时候我就可以义无反顾的去寻找你,去追寻我们之间爱的足迹,去构建更为美妙的千丝万缕般只关乎爱的联系。
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到了这个年纪,影片的电影手法已经无需多言,我更想从这部电影的故事里窥探老导演的世界观和对于人生的看法,诸如生死、爱情、现代与传统。也许只有死去的东西(过去的东西)才是最美的,才是永恒的,那就活回过去吧。★★★★★
像油画.讨厌现代化就会迷恋过去的所有.艺术和爱(这导演102岁了还在工作真是让人敬佩
致敬导演,不过纯文艺片现在真hold不住
手册十年十佳,我的菜。总是不吃早餐不仅会晕,还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