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托尔金

Tolkien,J.R.R. Tolkien,A Light in the Darkness

主演:尼古拉斯·霍尔特,莉莉·柯林斯,吉娜薇·欧瑞丽,帕姆·费里斯,米米·基恩,科尔姆·米尼,德里克·雅各比,克雷格·罗伯兹,帕特里克·吉布森,劳拉·唐奈里,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托尔金》剧照

托尔金 剧照 NO.1托尔金 剧照 NO.2托尔金 剧照 NO.3托尔金 剧照 NO.4托尔金 剧照 NO.5托尔金 剧照 NO.6托尔金 剧照 NO.13托尔金 剧照 NO.14托尔金 剧照 NO.15托尔金 剧照 NO.16托尔金 剧照 NO.17托尔金 剧照 NO.18托尔金 剧照 NO.19托尔金 剧照 NO.20

《托尔金》剧情介绍

托尔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托尔金(尼古拉斯·霍尔特 Nicholas Hoult 饰)和弟弟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亲人抛弃了,善良的神父弗朗西斯(科尔姆·米尼 Colm Meaney 饰)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兄弟两人,他们从此便浸淫在浓厚的天主教文化之中。 长大后的托尔金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一所贵族学校就读,在那里,他遇见了罗伯特(帕特里克·吉布森 Patrick Gibson 饰)、杰弗里(安东尼·鲍伊 Anthony Boyle 饰)和怀斯曼(泰·田纳特 Ty Tennant 饰)等同龄人,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热情让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与此同时,托尔金还遇到了自己的伯乐约瑟夫教授(德里克·雅各比 Derek Jacobi 饰),他在托尔金的身上看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江城警事异世界居酒屋阿信第二季~魔女与大主教篇~花园里的吸血鬼小蚂蚁之环球大冒险卧底权欲第四章:武力第二季幸福Battle这一家人什么鬼?!第三者银河系庙不可言擅入寄居者嘿!你大事很妙学战都市Asterisk第二季吸血鬼日记第四季摇滚救妻苍穹浩瀚第三季瀑布恋爱101度1947波士顿黄昏流星群失魂客栈换皮坎迪贝肯熊:火星任务异世界失格恶灵之夜Adamas蝙蝠侠之子瞎了吗驱魔人

《托尔金》长篇影评

 1 ) 出于对托尔金的尊重给三星把

出于对托尔金的尊重,我给三星,但是这个影片其实也就是两星的水平。

影片的结构是用托尔金从后方到前线这么短的路程,闪回到他幼年、青年时期的经历。

个人觉得这个手法很棒。

但问题在于一战时期的托尔金,并没有成长成熟到后来完成霍比特人、魔戒的托尔金。

因此,个人认为,主创错误的将托尔金阶段性的成长,作为他一生的积淀,去说霍比特人这个作品的诞生,这个还是有失偏颇的。

毕竟霍比特人也好,魔戒也好,都经历了漫长的修改期,每一次调整其实都蕴含这托尔金本人新的经历和新的创意。

而这些经历和创意不仅仅只来源于一战,更多的还是在漫长的生活当中,对人性的思考以及人生的感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语言天赋。

现实中,托尔金与伊迪斯的爱情其实算是充满着惊喜和激情。

但是影片把他当中按部就班一样的水到渠成。

这让人非常失望。

而且在细节当中,很多托尔金与伊迪斯之间的感情也没有得到很好很充分的体现。

他们相爱的基础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同为异乡人的同命相连么。

而这种同命相连最后的升华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

个人认为,现实中二人的久别重逢,要比影片中展现的离别时的激吻深刻的多,临别时候的那场吻戏,个人觉得很尴尬,很不绅士。。。

友情是影片当中想表达的另外一个内涵。

因为篇幅足够,所以这个线索的表现算是比较完整,但是感人程度却稍有不足。

虽然篇幅足够,但是主创在其中添加的都是一些青少年的思辨,以及一些极具本土英伦范儿的表达,而实际信息量其实少的可怜,我们只知道四人组的俱乐部名称,他们的爱好,以及校长儿子的成长经历,还有他们最终的结局。

而四个人友情的体现则相对缺乏深度,比较平面。

最终主创其实想表达的是托尔金在战争中失去挚友的遗憾。

但由于在战争中混合了一些魔戒、索伦、戒灵等等的元素(这个部分是我认为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很可能让观众的点转移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上(我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在战争内涵这个方面,影片还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男主的表演让人很失望,能够感觉他很努力的在抓托尔金这个角色,但是表现的很吃力,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个人对托尔金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平和、乐观,而又很深邃的人。

而男主的表现则让人感觉到浮躁,甚至有点夸夸其谈。

至于女主,老实说给他的空间并不多,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情感上。

 2 ) 很美的一个片子

【9/10】电影结束,与我一同包场的两位白发老太太慢慢起身离场,我没有动。

一是公交车还没来,二是实在哭得太丑,没法走到灯光下。

想了好久该怎么形容这部电影:"beautiful"。

真的是一个很美的片子,美到每一帧里,美到场景画面,人物台词,节奏韵律,爱情友情,还有他和她的眼睛。

欣赏这样一个故事,像是在欣赏着绘画、音乐、和诗歌。

能理解有人会觉得不好看,它不是一部激烈的电影,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燃点泪点。

但就在这平静细微之下,埋藏着的那些汹涌激荡的情感,对语言、韵律、故事、友情、爱情。

强烈到仿佛他的心脏和血液就在你的胸膛里跳动、在你的血管里奔流。

小时候觉得传记片无聊,现在渐渐无法自拔。

就像穿越了时间空间信仰阅历,一个灵魂触摸到了另一个灵魂的回响。

——————————尼子眼睛真的太好看了,我沉沦。

小托尔金的演员选得真好,真的没有血缘关系吗?

长大之后大概会和尼子一模一样吧……兄弟情比爱情描写得好。

TCBS的每个场景都让我想落泪,太美了,太美了。

英国男孩是全人类的宝藏。

 3 ) 这部电影将一段时代精神,扭曲成一场校园闹剧

3年前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对T.C.B.S.和托尔金青年时期很多细节并不了解,多是看得懵懵懂懂。

如今重看,却感受到了不平与愤怒。

难怪托尔金基金会声称不承认这部电影与托尔金的联系,难怪网友评分偏低。

当然编剧、导演可能请来了一些语言学家和顾问,也可能从电影节奏等角度考虑,调整了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最重要的调整如下:1、将T.C.B.S.成员告别的延迟到了托尔金来到福克斯通港。

2、全面打乱了托尔金与伊迪丝的各项要事。

将伊迪丝的舞蹈提前到两人刚认识不久,将伊迪丝与托尔金的告白重聚拖延到托尔金出发去法国前,将两人结婚拖延到了一战后。

当然电影不等于纪录片,一些艺术加工是可以接受的。

但我们想看到的是托尔金、是T.C.B.S.、是一战前的英国社会,不能将这些内容改得面目全非,挂羊头卖狗肉。

首先,T.C.B.S.到底是怎样的团体?

这是一个有着崇高文学抱负的团体,大致来说,他们想要在复兴以前的传统文学和传统价值,以文学启迪人们的心智。

他们在一起,主要是读前人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也会畅谈对时事政治的看法。

当时盛行以文学确立一个民族的精神,比如隆洛德编纂《卡勒瓦拉》,就奠定了芬兰民族的灵魂。

这一点甚至影响到托尔金创作中洲神话,作为献给英格兰的史诗。

托尔金给怀斯曼的信,很能体现他们的共识和争论:“ 对我来说,宗教、人类的爱、爱国的责任,以及对民族主义的强烈信仰,都是极其重要的…我当然不是个军国主义者…我不再为布尔战争辩护了,我现在越来越成为家园的守卫者…我并不是要为‘德意志高于一切辩护’,但我一定会为挪威人的‘一切为了挪威’辩护 。

”这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这就是T.C.B.S.的信条,大家仍然相信文以载道,大家仍然相信文学作品可以带来改变国家乃至世界的力量,大家仍然相信爱和爱国的重要。

一切发生在一战前,这是个纷乱但又充满希望的时代。

电影将其改编成了什么?

虽然也闪过一两个他们讨论文学的桥段,但电影里他们在玩桌球,在“玩大冒险”冒失地向女侍告白,在和女伴钻进巴士里嬉闹,这些不像T.C.B.S.的作为,最后一个甚至不像那个年代学生的作风(男生女生几乎不见面),西装革履之下,拍成了一部美国校园的嬉戏玩闹剧。

电影甚至没有拍1914年“伦敦会议”,即T.C.B.S.在怀斯曼新家里的聚会。

他们畅所欲言自己的文学抱负,大家决定“ 自己注定要去点亮那么一束全新的光芒 ”,托尔金将他们比作复兴古典的拉斐尔前派画派。

也正是在此次聚会后,托尔金决定成为诗人,后来由此创作了开启中洲神话的《埃雅仁德尔暮星的远航》一诗。

这些内容非常重要,事实上和一战时期托尔金痛失T.C.B.S.好友的悲怆休戚相关。

得知吉尔森死去后,托尔金哀叹T.C.B.S.已死,他不仅是看到好友的逝去,更是看到时代精神的逝去。

电影没有解释这些内容,所以观众很难从电影中明白,这些年轻人在所谓吃喝玩乐中如何能实现改变世界的抱负;观众也很难明白,G.B.史密斯留下的信件中,要托尔金说出的自己“未尽之言”究竟是什么。

而这些,都是托尔金创作中洲神话的重要背景。

此外还有一点,托尔金与伊迪丝的恋情。

电影淡化了托尔金和伊迪丝走到一起的原因,即他们都是孤儿,彼此以爱互相抚慰心灵创伤。

所以托尔金后来说妻子不是指引你前行的明灯,而是船难后陪你共度的难友。

电影又刻意强化了伊迪丝的独立性,她可以让托尔金自由出入自己闺房,她走出福克纳太太的房间前往切尔滕纳姆是为了追寻自由,她主动去找托尔金挽回爱情。

可惜,这不符合当时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也不符合伊迪丝相对内敛的个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编将两人的恋情变成了老套的青年男女恋爱桥段,而完全忽略了是什么将两人一直维系在一起。

当然,本片也有一些亮点。

而我觉得最大的亮点不是T.C.B.S.,不是与伊迪丝的恋情,而是托尔金和恩师在院士草坪和阿狄森小道上的对话,他们对语文学的理解和热情,颇为动人。

最后,附上本片与真实事件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以及我对其中一部分区别的看法。

其中一些细节错误,个人认为体现出编剧、导演对相关内容的了解不足。

02:42 “热病……到前线还有很长一段路”——托尔金的战壕热是在从前线下来、在后方的博瓦尔得的。

04:03 “萨尔霍磨坊……去伯明翰……弗朗西斯神父给我们找到了住处”——托尔金及其母亲在萨尔霍磨坊的时候还不认识弗朗西斯神父,伯明翰的住处是托尔金母亲自己找到的。

11:51 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找到的爱德华国王学校图片,但Barry建造的校园建筑,如下所示,与此全然不同。

爱德华国王学校实际原貌

电影画面17:26 福克纳太太:“哦,继续弹吧,伊迪丝”——伊迪丝都是趁福克纳太太不在,偷偷溜去弹琴的,而后者一旦听到就要她停下,除非是客人在时让她助助兴。

19:20 G.B.史密斯是最后一个加入T.C,B.S.的,不可能出现史密斯邀请托尔金加入的桥段。

20:05 四人在巴罗商店坐的地方并非如此,而是“一系列隔间,即两个大高背长椅之间放着一个六人桌,非常清净,大家称为‘火车车厢’”。

21:32 非常怀疑托尔金是否胆大到敢去伊迪丝房间里,和她幽会。

当时社会风气依然保守,他们最多也就一起骑车逛街,一起在伊迪丝的窗台上聊天而已。

22:00 伊迪丝:“在那儿我不用弹琴”——弹琴是伊迪丝的终身爱好。

28:00-34:00 这一段是把托尔金在《英语与威尔士语》中关于“Cellar Door”的描述、托尔金献给伊迪丝的诗As Two Fair Trees,以及托尔金与伊迪丝在茶馆约会的内容混在了一起。

但托尔金应该负担不起去如此高档的茶馆,伊迪丝也不会如此大胆对着身边的顾客扔方糖,他们是坐在楼上向楼下行人扔的。

34:56 这段伊迪丝舞蹈应该是托尔金从法国战场回来、伊迪丝生下大儿子前跳的,即《贝伦与露西恩》的灵感来源。

当然,电影中有这段舞蹈总比没有好,莉莉·柯林斯跳得也很美。

35:47 托尔金是临近订婚才告知T.C.B.S.朋友自己与伊迪丝的交往,而有可能这些朋友未曾有缘见到伊迪丝。

电影中安排的见面这一幕,现实中从未发生,现实中的托尔金也不太会主动让家人与朋友两个圈子彼此见面。

37:34 "Oh, Tollers,"——Tollers/托托是C.S.刘易斯等Inklings好友对托尔金的昵称,并没有证据证明T.C.B.S.成员也会这么称呼他,事实上他们都称呼他为约翰·罗纳德。

37:57 伊迪丝:“你知道我每天都是怎样过的,约翰”——基本上只有个别同学会称呼托尔金为约翰,伊迪丝私下都称呼他“罗纳德”(托尔金有时给伊迪丝写信会署名“约翰”,但后者还是惯称他“罗纳德”)。

而后来还有弗朗西斯神父称呼托尔金为罗纳德的桥段,证明编剧知道这点,这一错误就更不应该了。

48:43 托尔金:“我母亲当时她生了病,如果我能付得起……”——首先,托尔金母亲得的糖尿病当时是不治之症,其次,托尔金直到成婚前都没有所继承财产的使用权,他当教授前也没有稳定收入,为母亲付治疗费根本无从说起。

更何况,虽然他母亲收入有限,但弗朗西斯神父其实足够有钱,完全能承担。

52:07 袋底洞字幕组的注释说,托尔金对牛津入学考试的莎士比亚考题兴趣寥寥,暗示这是托尔金的第一次入学牛津尝试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未必,托尔金对莎士比亚戏剧应该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曾在辩论中分析莎士比亚的成长背景,他在论文中也曾提及《麦克白》,汤姆·希比指出,他的某些诗歌明显收到莎士比亚影响。

托尔金只是不喜欢莎士比亚戏剧的演绎而已。

52:43 弗朗西斯神父:“有人看到你从她的房间出来,深更半夜的。

”——真实世界中,是托尔金和伊迪丝去乡下喝茶,给他们茶喝的人是奥拉托利会教堂(弗朗西斯所在教堂)守门人的朋友,守门人传话给厨师,厨师大嘴巴就让弗朗西斯神父知道了。

当然这一过程太绕、人太多,电影要省略情有可原,但改成托尔金成天进出伊迪丝这一未婚少女的闺房,这点非常值得商榷(偶尔一两次,他和弟弟会去伊迪丝那里拿从房东那里偷来的吃的,但大部分时间,这些吃的都是由女仆通过吊篮送上去的)。

当时社会风气保守,托尔金和伊迪丝也并非前卫激进之人。

事实上他们每次约会都分头出入,隐蔽得很好。

57:17 T.C.B.S.身边出现了女伴,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

当时大学里都是男人的社会,女学生在郊区的女子学院读书,年轻女性要上街都必须带着女伴,风气保守如斯。

1:01:31 托尔金:“我得退学了……我没考到足够的分数……用校长的话说,我在古典学方面没有天分。

”——这句话又体现出编剧对牛津学制的不了解。

托尔金参加的是荣誉古典学科考试(Mods),这几乎是最难考的考试之一,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考完得到一个评级(degree),第二次公开考试后拿到学位。

托尔金的评级是第二等,这并不意味着退学(奖学金到期),但如果他要继续走学术道路,就必须拿到第一等才行。

而埃克塞特学院(是院长法内尔,而非校长)也并未劝退托尔金,而是直接建议他转去英语系研究中古英语、古英语,托尔金的学术和创作道路由此奠定。

1:07:43 托尔金:“(伊迪丝)她给我写了信,她订婚了。

”——其实是托尔金21岁生日时写信给伊迪丝求重聚,伊迪丝回信说自己订婚了。

托尔金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买醉,而是立即前去见伊迪丝,赢回了后者的心。

1:09:51 托尔金:“(《哥特语读本》)没怎么阐述哥特语本身。

”——这本书是托尔金老师、资深语文学学者约瑟夫·赖特的著作,事实上是引领托尔金进入哥特语大门的重要书籍,托尔金对其大感震撼,并不会如此贬低(唯一的不满,可能是觉得其中“没有文学的灵魂”。

)1:16:40 托尔金:“是故事,我创作的传说。

”——托尔金系统创作中洲传说是从他自法国战场回来后开始的,一战前创作的基本只有那首埃雅仁德尔暮星的远航。

1:19:48 英格兰 福克斯通港。

——1916年6月5日托尔金来到福克斯通港、准备前往法国之前,托尔金已经与伊迪丝结婚、度了简短的蜜月,并作了告别了。

1:20:41 托尔金在福克斯通看到了T.C.B.S.的其他三人,实际上托尔金是最晚参军赶赴现场的,此时其他三人早已身在法国。

因为他最穷,拖不起学业。

1:22:10 伊迪丝:“我在教钢琴。

”——伊迪丝从未教过钢琴,暂别托尔金、住在切尔滕纳姆时期,伊迪丝主要是给圣公会教堂演奏管风琴。

1:31:30 伊迪丝:“杰弗里他……他已经死了。

”——托尔金是从怀斯曼的信件中知道G.B.史密斯的死讯的。

关键是伊迪丝不可能是传话人,她并不熟识T.C.B.S.,怀斯曼也是在托尔金恢复了几天后再来看望他的。

 4 ) 一字之差,《魔戒》之父传记电影《托尔金》有人感动,有人差评。

电影《托尔金》是一部传记电影,事实上,却是一部由传记短片构成的纪实电影。

因为传记电影不是某人生平事迹的编年史。

影片从1916年的索姆河讲起,此处正在发生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索姆河战役。

仅在开战的第一天,主攻的英国军队,近6万人伤亡。

死伤惨重,是这场战役被历史铭记的原因。

我们的主人公,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

正身处这段历史之中。

那时,托尔金只有24岁,是一名英国军官,他身患战壕热,困病交加,穿行在地狱般的战壕中。

此时,《魔戒》的主人公,霍比特人佛罗多,艰难地攀登着末日火山,好在他不是孤身一人,忠诚的园丁山姆,始终伴他左右。

托尔金同样幸运,战壕中,一位名叫山姆的年轻士兵,不离不弃的保护着他。

电影通过战斗间歇的闪回,讲述了托尔金居无定所的童年时代,和落魄的青年时代。

托尔金父母早逝,沦为孤儿。

寄人篱下,靠着争取奖学金维持学业。

他的爱情因为尚未成年被拆散,他的友谊被战火打碎。

与之后的成就相比,托尔金的前半生是平凡的。

再平凡的人生也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

电影始终没有忘记,在托尔金的成长历程中找寻《魔戒》的种子。

聪颖的母亲是托尔金的语言学启蒙老师,是带领他踏上奇幻文学之旅的向导。

儿时,在英国乡村的田园生活,短暂,却美好,让托尔金毕生难忘。

他将这份怀念寄托于对霍比特人故乡“霞尔”的神往。

美丽的女孩伊迪丝,托尔金的初恋,也是他未来的妻子。

伊迪丝喜欢听托尔金谈论自创的语言。

她鼓励托尔金为这些语言编织故事。

日后,托尔金坦言,《魔戒》只不过是语言学家的游戏,为了给自己创造的语言赋予意义。

索姆河战役中,“绞肉机”一般的堑壕战。

就像《魔戒》魔物对人类的侵略,不求征服,只是为了杀戮。

当主人公落笔写下小说《霍比特人》的第一句话,电影戛然而止。

至此,对于渴望了解这位伟人生平事迹的观众来说,他们想得到的是一部纪实片。

电影的品质超出他们的预期。

制作精美,沉浸感十足,超乎想象的精彩。

另一部分观众则非常失望,在他们看来,虽然很多片段十分感人,但是整体支离破碎,更搞不懂的是,这部电影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

他们本以为能享受一部不错的传记电影。

结果得到的却是一部,近似科学频道出品的纪录片。

略有不同的是,演员表演代替了真实影像,而且没有对知情人士的采访。

片名完全可以改为《魔戒起源》。

如果你喜欢逐年追影的文章或许会喜欢逐年追影的微信公众号随时欢迎你来看看搜索微信公众号:逐年追影或者搜索微信公众号ID:dianyingnian 你的关注和分享是对逐年追影最大的支持请不要忘记留下宝贵的评论!

更多逐渐追影的豆瓣影评▼2019《小丑》现象级热度成因解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42059/《自卫的艺术》9张漫画风格长图速览⬇️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613429/

 5 ) 一部拍给书迷的电影

算不上多完美的电影,很多事情想要讲述,但却没讲述的太明白。

说得好听叫留白,说得难听就是电影时长太短了,毕竟《魔戒》电影都拍了整整三部,还是在大量删减后才把原著的内容讲了个大概。

作为书的作者,托佬的人生应该是厚于他的作品的。

我为什么给四星呢,可能是因为我是个书迷吧。

托佬最著名的作品应该是《魔戒》和《哈比人》,由于两部作品的电影版太过出名(虽然我觉得原著已经很出名了),还是有很多人只看过电影没读过原著。

而没读过原著,或者说没读过托佬大部分的书,你很难完全get到剧中的一些点。

最典型的就是,如果你没读过《贝伦与露西恩》,你只会觉得电影讲述了一个有些曲折但还是蛮普通的爱情故事,冰川之下的,托老巨大而无比深沉的爱,观影的人很难感受得到。

不过电影女主实在是美,确实演出了努提维儿“夜莺”在林间舞蹈的样子。

如果没读过《魔戒》原著,不会清楚女主有关“牢笼”的论述被托佬放在了洛汗王女伊欧玟身上;开头母亲有关斩杀恶龙的故事更像是图林斩杀格劳龙的原型;战场上收割的黑骑士是北方战争时的安格马巫王,而喷吐火焰的恶龙既可以看作是史矛革焚烧长湖镇也可以看作是格劳龙在焚烧纳国斯隆德;焚烧的场景或许是刚多林陷落的灵感来源;还有警卫员忠诚的“你没办法一个人找到他”,是山姆的原话……凡此种种都是书迷才能发现的细节。

《哈比人》和《魔戒》是著名的,但《精灵宝钻》、《贝伦与露西恩》、《胡林的子女》、《刚多林的陷落》也是托老非常非常重要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有些作品的构思时间远长于《魔戒》。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就好像兴致满满的我说了个朋友根本不知道的梗,他不是不想接,而是根本接不上,气氛自然变得有些尴尬了。

 6 ) 一切都在抓着观众耳朵喊,他是托尔金,他注定要写出指环王。

玩伴,女友,战争,所有一切都在提醒观众,圣人初诞,必有祥瑞,托尔金之所以为托尔金,早有预兆。

可是毕竟电影名字叫托尔金,而不是魔戒起源吧。

跟指环王无关的其他塑造了托尔金人格的事情也应该相应表现一下。

战场上如果只是朴实地表现喷火枪的火焰,让观众自己来幻想火龙的场面,那才是高明的。

另外,只要长的帅,吹牛B也能撩妹。

电影的逻辑不是不可以,但这毕竟是人物传记不是么。

 7 ) 托尔金-命运眷顾之人

最初看的时候以为会是一部充满了幻想元素的传记电影,这种期待一直持续到整部电影的结束,最终我发现,所有的魔法与精灵,都已经通过语言与情感表达出来了。

从电影中来看,托尔金的一生有一些波折,但绝对算不上坎坷,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里他的人生都受到了命运的眷顾,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他在青少年时期丧母,与弟弟两人成为了孤儿。

但照顾他们的神父非常负责,帮助他们找到了一个贵族寡妇(似乎是?

)并说服对方提供住处,此处也是他日后结识人生伴侣的地方。

在学校里托尔金结识了最好的三位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才华,小伙伴们一起玩乐,交流写作、诗歌和音乐。

在牛津入学考中,托尔金因为谈朋友耽误了学习,神父强硬地棒打鸳鸯,但这并非出于病态的控制欲,而是一种认清现实(孤儿,穷)后做出的妥协。

在大学里托尔金依旧和小伙伴们非常亲密,在他主修希腊文学(希腊语?

)似乎越来越缺乏兴趣而即将面临退学之际,他机缘巧合得到了牛津一位语言学教授的赏识。

在好朋友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转系追寻起自己从孩提时代就萌发的对语言的爱好。

而语言的生命力来自历史,来自用那种语言的人们经历过的无数喜怒哀乐,于是最终我们见到了一个恢弘庞大的中土世界。

在整个过程中,这种幻想的种子由他的母亲浇灌发芽,由他的伙伴和神父照顾滋养,由他的爱人和导师引领方向,可以说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通过他,共同塑造了这个美丽的幻想世界。

整部电影观感似乎非常平淡极少波澜,但这也正是一个传记片应有的真实状况--人生哪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大部分时候都是当时一个小小的决定,最终左右了人生的轨迹。

 8 ) 《托尔金》影评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事物并不美丽,因为它们听起来很美,他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的意义”托尔金-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大名鼎鼎的《霍比特人》《魔戒三部曲》的原著作者。

一个拯救英国电影业的英雄。

本片讲述的是托尔金(尼古拉斯·霍尔特饰)的生平故事的传记片。

从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起点,在战壕里开始他人生的回忆录……当托尔金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去世的早于是托尔金和他的弟弟随母亲离开了家乡移居伯明翰国王希斯区祖母家中居住。

进入圣菲利普文法学校读书,在此过程中结交了3位同学好友,他们英俊帅气,才华横溢,性格迥异,但有着共同的爱好,每天都会结伴去一家茶馆“吟诗作对”,互相学习,一起成长,成为茶馆里最靓丽的风景线,四人结拜为兄弟简写成“TCBS”,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岁月如梭转眼来到了1909年,四个大男孩已经成大为学院派的绅士。

托尔金也开始了他与伊迪丝·布拉特(莉莉·柯林斯饰)的爱情。

伊迪丝·布拉特同样热爱文学艺术,两人情投意合。

托尔金的梦想是牛津大学而在那年他并没有通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从而被迫与伊迪丝·布拉特分开,10年秋天,托尔金二度参加牛津剑桥入学考试顺利通过,并获得埃克塞特学院奖学金,13年与伊迪丝重逢并计划结婚。

一切看起来似乎那么圆满,但是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托尔金随英国军队开往前线,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而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两位挚友,这是他触动极大,为以后的巨作埋下了伏笔。

11月托尔金因患战壕热而被用船送回英国,与家人团聚,但他失去兄弟的伤痛无法抹去。

之后托尔金与爱妻生下了三儿一女,幸福的家庭,影片最后托尔金提笔《霍比特人》……

剧情非常平淡,缺少激情,叙事缓慢,有点粗糙,不精致。

但是影片中那些小小少年们成为了亮点,他们风度翩翩,个个颜值爆表,在加上尼古拉斯·霍尔特和柯林斯的出演简直无法抵挡。

电影着重讲述了托尔金年轻时的兄弟情,爱情,以及求学之路。

本来拥有美好前程的他因为一场战争改变了他对生命的看法。

开始思考生存的意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来史诗般的巨作。

如果他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失去就不会写出伟大的作品。

托尔金的创造力是惊人的,《魔界三部曲》正是描绘了关于冒险、旅程、爱、友谊、魔幻的故事。

托尔金对于生命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生命的短暂反而使得人类能够不受衰落的世界的束缚,得以从变成负担的时间中解脱出来”。

 9 ) 《托尔金》:《魔戒》的由来

看这部电影时,不禁回想起大学时对《指环王》的热爱,就像你们现在追漫威电影一样狂热。

而且讲真,至今为止,没有电影超越《指环王》三部曲在我心中的地位。

这与托尔金本身的著作也有很大关系。

是什么样的背景让他写出这个伟大的故事?

显然是伤痛、离别、战争。。。

一群有才华、前途似锦的青年本来美好的人生,却因为一场战争被打断。

大战后,很多人牺牲,而托尔金是幸存者,他回到了家乡,娶了心爱的女孩儿,但他的朋友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听起来有点像最近常说的某人的故事哈。

但对托尔金来说,他并不觉这是他应得的幸福结局,反而让他意识到生存的意义,并且因为这场经历,写成了改变世界的《魔戒》系列。

太多名著都是悲剧和创伤启发而生,有时,越是残缺和不完美的人生,才会激发出最好的灵感。

这绝对是真理。

影片前面部分我还以为会很闷,毕竟大部分是回忆托尔金儿时、长大及参战的经历,但好在四个风度翩翩美少年加Lily Colins出演的美女,让整部电影还是比较提神,看到最后也会被这些年轻人各自的人生起伏感到唏嘘。

《指环王》三部曲电影对我的影响是重大的,说它改变了我的人生一点也不夸张。

在我最低潮的时候,是这个系列电影让我重新快乐起来,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标,也是它们让我真正成为了影迷,甚至出国留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也是这个系列让我意识到魔幻电影并非只是特效大片,其背后的深意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托尔金自己也说,这是一个关于冒险、旅程、爱、友谊、魔幻的故事。

而且故事中有着十分不同种族、形态的人物,却讲述了人们共通的内容。

看过本片就会了解,这场世界大战实实在在启发了中土战争,如果托尔金只是个牛津大学的学生,过着平凡的生活,没有失去过爱人与朋友,那么也不会有这部杰作。

虽然演员、场景设计和摄影及配乐都很优秀,但看本片时,会让人感觉有点难集中经历于主人公身上,更多映射在脑海里的反而是他笔下的中土人物。

说着说着我又想重温魔戒了无论是复联3、4还是权力游戏,我感觉大战场面之所以比不过《指环王2、3》里的大战,主要是因为反派角色特别弱,而且很单一。

相反,《指环王》三部曲里有很多有趣的生灵和怪兽,而且每个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是以数量取胜,哗啦一下扑面而来。

很多动作设计、大战前的情绪铺垫也依然难有人超越。

相比之下,记得《复联4》的最后大战,反派本来从外星飞船上牵下大只的外星怪兽,我还兴奋了一下,结果除了那一个镜头就再也不见了。

而那些外星狗大部分时候都看不清楚它们。

我们看到的都是英雄,除了灭霸,其他反派完全没有特色。

PJ虽然在魔幻片上有其功绩,但其实说到底,还是原著写的好。

有的人说这是西方西游记,其实并不是,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冒险之旅,更多的还有正邪之战,牺牲与友谊。

希望看过本片让你能理解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让托尔金有了这些创造力。

 10 ) 用《托尔金与世界大战》告诉你为什么这部《托尔金》是失败之作

人们试图通过传记电影来获得传记人物形象化的“历史”,如果拒绝用事实考证订正的话,那么这种“历史”也无非是过度演绎了的、想象中的“历史”。

对不关心事实细节的多数电影观众而言,传记人物的行为行动往往只需要遵循电影内部的叙事逻辑和百科上的生平简介就可以过关;而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传记人物的事实,那么即便再优秀的传记电影,比如《美丽心灵》,都会在哪怕是玑衡这个段位的事实罗列和罕见的当事人现身说法(“ 那部电影挺好的,我很喜欢,他们把我塑造的像骇客帝国里的史密斯 ”——约翰纳什)面前,变得千疮百孔,更不要说使电影本身都显得平庸可笑的,两位主人公耄耋之年因车祸双双辞世的离奇结局了。

人们不难对传记电影与事实间的差距做好心理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照顾电影的叙事逻辑就能歪曲传记人物的事实;而这,正是电影《托尔金》中所发生的的事情。

虽然《托尔金与世界大战》这本书的译者陈灼给予这部电影好评,但有趣并且有些讽刺(这个词百分之一万与陈灼老师无关,而仅与这部电影有关)的是,我是彻底读完了《托尔金与世界大战》这本书,才明白了这部电影为何是一部失败之作,以及使之失败的细节究竟在哪里。

本片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在一战索姆河战役中罹患战壕热的托尔金在高烧造成的幻觉里回顾其青少年时代的友情与爱情。

我们姑且不谈论托尔金几乎被完全省略的后半生;本片对托尔金前半生的演绎,特别是对托尔金与妻子伊迪丝爱情的演绎几乎都是不符事实的,而且这些不符事实的演绎仅仅是为了满足电影自身的叙事逻辑,而已。

尽管托尔金的战前生活并非《托尔金与世界大战》这本书的重点,然而本书所提及的事实已足以证明电影的多数情节均属虚妄。

电影情节中最歪曲事实的一点,就是“托尔金因沉湎于与伊迪丝的爱情而荒废学业,以致在牛津大学时曾申请奖学金失败,在监护人弗朗西斯神父劝说下二人暂时分手”的段落。

任何一本托尔金传记的读者都知道托尔金监护人弗朗西斯神父禁止托尔金成年前与伊迪丝交往以专心学业的事实;托尔金曾申请牛津大学奖学金失败也是事实;但二者的组合却是无比荒谬的,或者说,这是为了满足电影叙事逻辑而对传记人物进行歪曲乃至抹黑的经典例证——影片中的这一情节,把托尔金归结为一个受制于环境、完全被周遭环境所推动乃至所决定的,随波逐流式的人物;而这,与现实中的托尔金是完全相悖的。

这里应该得到澄清的事实是:托尔金与伊迪丝的第一段交往,是仅在1909年一年内发生的事情,随后即被弗朗西斯神父禁止。

读者尽可以幻想,这跟他1910年申请牛津大学奖学金失败(第二年,也就是1911年第二次申请成功)是否有关系;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和影片里所展现的“托尔金在牛津大学时曾申请奖学金失败”完完全全是两回事。

托尔金在牛津大学就读的1913年确实曾经有过奖学金危机——然而,对电影来说非常讽刺,同时就事实来讲也非常感人的是,那是他主动追寻的结果。

就在这一年,已满21周岁,被允许自由恋爱的托尔金与伊迪丝恢复了联系,却发现已三年不通音讯的伊迪丝无奈之下正准备与别人订婚。

于是“托尔金(离开牛津)立即奔赴伊迪丝身边,并在一周之内说服她嫁给自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他的“荒废学业”,其实是他有一整年脱离了他的本专业古典学(拉丁语和希腊语),而沉湎于古日耳曼语的世界;他对后者的造诣和展现的四溢才气,足以使他开明的古典学恩师网开一面,不仅帮他保住了奖学金,还帮他转系转到了影片中出现的、托尔金从中学时代就仰慕的赖特教授门下,并在校方特许之下“不碰莎士比亚之后的英语”,从此精心研X!古英语与古代日耳曼语的历史联系。

也就是说,影片中托尔金“荒废学业而造成的奖学金危机”,究其事实,本应是托尔金本人选择忠于爱情和他所热爱的事业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电影叙事逻辑之下,事实被裁切和移花接木,歪曲到了何等境地。

如果读者至此还未感觉情节令人作呕的话,我可以补充一下,电影里的托尔金和伊迪丝是在剧院地下偷听瓦格纳《指环》时正式定情的——这简直可以恶心托尔金本人和他最忠实的爱子克里斯托弗父子两代人了。

即便不谈爱情,《托尔金》这部影片对友情的呈现又如何呢?

不提TCBS(“饮茶俱乐部与巴罗人社”的缩写)实际不止四个人的事实(其中一位重要成员因体弱多病在上大学前就去世),影片对托尔金与TCBS挚友社团生活的展现,并未超过描绘过英国公学校园生活的各类电影的平均范畴(有兴趣者可以比较HP电影里亲世代掠夺者四人和TCBS四人究竟有多大差异);对TCBS成员谈笑时的青春活力刻画有余,才情、智慧与潜力却显得远远不足。

无论是吉尔森、怀斯曼还是G.B.史密斯,如果没有世界大战,以他们的志向和功底,都是和托尔金一样有能力在文学史或艺术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

但纵观全片,观众看不出TCBS四人在爱德华国王学院与剑桥牛津的校园生活里,在他们爱好并擅长的语文领域是如何鹤立鸡群、卓尔不凡;能令托尔金回味终生的,挚友间灵光四射、机锋百出的争论交锋,也付之厥如;托尔金本人如何对萨迦、埃达、贝奥武甫和卡勒瓦拉等北方神话史诗产生兴趣,并在朋友影响下开始最早的文学艺术创作乃至为《精灵宝钻》所作的设定积累,这一关键历程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唯一比较有分量却肤浅的情节,却是国王学院校长公子吉尔森如何在朋友支持下与父亲平等对话。

更大煞风景的是爱情线的乱入:伊迪丝(!

)居然闯入了TCBS,要知道事实上直到她与托尔金订婚时,托尔金才战战兢兢地略带着“重色轻友”的“负罪感”将未婚妻介绍给朋友。

总的来看,友情线只能说是及格水平,但这种及格水平远远无法解释现实中TCBS挚友殒命一战带给托尔金的伤痛,也使得影片中托尔金在一战中寻找朋友的行为,与其说是友情,更不如说是战壕热中的谵妄。

但就连作为电影叙事大背景与高潮所在的一战,影片的处理仍是草率而敷衍。

以另一个令人作呕的场景为起始:托尔金在上船前往西线战场前与伊迪丝通过拥吻告别复合。

真实场景则无限接近护戒远征前夕在瑞文戴尔互诉衷肠的阿尔玟与阿拉贡,却更加令人心碎:1916年3月22日托尔金与伊迪丝成婚,二人皆是凡人,是世界大战的海啸中微不足道的芸芸众生。

婚后不到一个月,伊迪丝亲手将夫君送向军营和战场。

在军营受训期间,埃勒迪尔的传说和昆雅语在托尔金脑中渐渐成形;TCBS此生不再有机会重聚,但在索姆河的战壕里,哪怕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之间仍然相互传递着诗歌,相互诉说着心中的恐惧与安慰(没有希望)。

影片里的一战场景,用三流的视觉特效完美回避了上述所有细节,然后让一个叫山姆的士兵救下了托尔金。

编剧企图通过这种耍小聪明的方式提醒观众,这仍是一部关于《指环王》作者的传记电影;然而尊重托尔金原著与生平的爱好者对此难免嗤之以鼻,在天堂与父亲团聚不久的克里斯托弗甚至不会有任何对父母及其好友提起它的兴趣。

最后要针对事关托尔金人生的一个重要情节,然而在影片中却被处理成一个无足轻重的镜头片段发表评论。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我的“想看”里作出了以下承诺:莉莉饰演的伊迪丝不林中起舞,直接一星。

在广播里我给出了完全出于直觉的理由(“ 因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就跟霍金在楼梯上突然跌倒一样 ”),并且因为影片中出现了这个情节,我会履行我的承诺不给这部电影一星。

这里想要说明的是:《托尔金与世界大战》的记叙印证了我的直觉,也就是此事在托尔金个人生命中的分量。

在伊迪丝去世后,托尔金生命中的最后日子里,他在信中亲口对儿子克里斯托弗提及此事:“当初,她发泽乌黑,皮肤光滑,载歌载舞,眼神明亮,你从未见过。

”而此事发生的时刻,根本不是他初识伊迪丝之时。

这绝不是电影里,少男少女之间轻飘飘的罗曼蒂克式爱恋。

那是在1917年的春天,托尔金因反复高烧终于被遣送回国,在注入北海的亨伯河口服预备役。

劫后余生的他,与伊迪丝终于团聚,二人常在附近的树林里散步。

就在这树荫下,毒芹的白花在春天怒放;就在这花海里,伊迪丝唱起歌谣,翩翩起舞。

让我们来到托尔金的视角,来看这一切:他失去了父亲,他失去了母亲,他得到了朋友,而在大战之后,他又失去了朋友,他们永远年轻,只有他不再年轻。

除了他的爱人,像森林中的女神一样,用美丽的舞蹈迎接着从战场漂泊流浪归来的他,此刻他已一无所有。

尽管没有任何只言片语表明,伊迪丝对托尔金所创造的那个世界有过什么样的理解(也许这属于托尔金家族永远的秘密),但我相信伊迪丝知道她自己就是托尔金最珍爱的那个故事的起始,也是托尔金所创造的Eucatastrophe(在《指环王与哲学》中译为“善灾”)那个词的起始:贝伦失去了一只手,但证明了他的勇气和对露西恩的爱;托尔金在战争中失去了几乎所有朋友(仅存的怀斯曼也身心受创,此后与托尔金少有交流),但伊迪丝的舞蹈重新唤醒了他的生命。

此刻,他虽一无所有,但他永远不是孤独之人。

《托尔金》短评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9分钟前
  • 荆棘海
  • 还行

摄影很美...但是...

13分钟前
  • 野宾
  • 还行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15分钟前
  • 千禧龙骑
  • 推荐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20分钟前
  • Satoko
  • 推荐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22分钟前
  • 沓間然
  • 推荐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24分钟前
  • 吸吸福
  • 推荐

#BJIFF14 英嘉(🐳💗)

27分钟前
  • 东方不红
  • 还行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29分钟前
  • Antonian
  • 还行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32分钟前
  • Kakoichi
  • 较差

-

36分钟前
  • R
  • 还行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39分钟前
  • 小长芦钓鱼师
  • 还行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42分钟前
  • 啤酒六日一
  • 还行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47分钟前
  • tidewater
  • 推荐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48分钟前
  • Hello孟.
  • 还行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53分钟前
  • 谦逊的性感之神
  • 还行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58分钟前
  • Yanis:3
  • 推荐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1小时前
  • 暗影翔
  • 还行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1小时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1小时前
  • 舞子
  • 推荐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1小时前
  • 发声障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