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玫瑰人生

La Môme,粉红色的一生(港),La vie en rose,Edith Piaf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西尔维·泰斯蒂,帕斯卡尔·格雷戈里,艾玛纽尔·塞尼耶,让-保罗·卢弗,热拉尔·德帕迪约,克洛蒂尔·蔻洛,让-皮埃尔·马丹,卡特琳娜·阿莱格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英国,捷克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07

《玫瑰人生》剧照

玫瑰人生 剧照 NO.1玫瑰人生 剧照 NO.2玫瑰人生 剧照 NO.3玫瑰人生 剧照 NO.4玫瑰人生 剧照 NO.5玫瑰人生 剧照 NO.6玫瑰人生 剧照 NO.13玫瑰人生 剧照 NO.14玫瑰人生 剧照 NO.15玫瑰人生 剧照 NO.16玫瑰人生 剧照 NO.17玫瑰人生 剧照 NO.18玫瑰人生 剧照 NO.19玫瑰人生 剧照 NO.20

《玫瑰人生》剧情介绍

玫瑰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有着“小云雀”之称的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玛丽昂·歌迪亚饰),她有着传奇的一生。皮雅芙的童年颠沛流离,先是被母亲抛弃,然后被父亲送到妓院由祖母抚养,随后在父亲从军队退役后,又被强行带走随马戏团演出生活。再之后皮雅芙跟随父亲卖艺为生,街头初啼并到成为一名酒吧卖唱的 少女。 正式登台的皮雅芙顺利成为一名歌喉迷人的明星,演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然而她的情感却一再受挫,尤其是和拳击手马塞尔(让-皮埃尔·马丁斯饰)的情感经历。她的晚年每况愈下,最后死于肝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绿色合伙人像暴风雨般的恋爱沃土仁心塔米的旅行不要相信任何人广告狂人第五季恶棍之家第一季代乡长主政英雄传说空之轨迹宇宙战舰大和号师爷请自重黑子的篮球·终极一战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超能水怪生命中的危险缺憾我必将离去醉玲珑番外之玲珑醉梦热血青春幸福的婚姻二麻租媳妇鸡毛蒜皮也是事男子游泳部第三季TV未放送第0话地下理想国当个大小姐真难晚酌的流派2丑闻:极具冲击性与不道德的事件嘿!你大事很妙跳芭蕾舞的男孩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黑道之无悔今生

《玫瑰人生》长篇影评

 1 ) 敢不敢如玫瑰绚烂?

有人说平淡无奇就是对一个女人最大的伤害。

可是平淡无奇的女人总是要比那些光鲜夺目的女人要幸福。

玫瑰色的人生,绚烂的璀璨,伊迪丝·琵雅芙唱着Rose 唱到《两小无猜》里于连母亲的葬礼上,时空因为一首歌而把两个人相通,强烈的感情被延续,有着宿命的相牵。

玛丽昂·歌迪亚夺得奥斯卡时,穿着人鱼公主装的她自信幽雅的走在红地毯上,能感觉到她周身散发出的绝然气质。

《两小无猜》里疯狂的游戏,强烈的爱恋,最后凝聚成水泥的绝然,《玫瑰人生》里用劲全身力气的歌唱,法国小云雀好象就是那只传说中寻找最尖荆棘的荆棘鸟,每一声歌唱都在消耗着她那本瘦小的身躯,而她又总是喜欢做得过分。

《两小无猜》里的苏菲,传奇女歌手“法国小云雀”伊迪丝·琵雅芙,玛丽昂·歌迪亚,这三个女人好象不能分割了,《两小无猜》的苏菲好象伊迪丝·琵雅芙的转世,为歌唱耗尽生命的她似乎很不甘心,要在《两小无猜》里为爱耗尽生命才能弥补她曾错失的最爱,而玛丽昂·歌迪亚用力的演出在呈现角色本身时也在完成她自身的殉道,伊迪丝·琵雅芙为歌唱,苏菲为爱,玛丽昂·歌迪亚为电影,都是太投入的女人,都是以燃烧的速度为其所爱在消耗的女人,不管是明显的还是隐藏的她们的那份执着到疯狂的倾入。

疯狂的游戏需要一个玩伴,如果你敢,苏菲绝对是最尽兴的玩伴;如果艺术需要夸大的投入以超越以创造出更高的境界,那么投入以生命消耗作为代价,以燃烧的速度,如飞蛾扑火,自知的疼痛与决绝的前进。

将生命作为殉葬品交给所爱,最壮烈的殉道,悲剧诞生艺术极品。

敢不敢把人生变成一场疯狂的游戏,你得有一个完美契合的玩伴,输得起的心态,与一直玩到最后的坚持,以及为游戏下赌注的勇气履行的毅然,那么一场异常疯狂绚烂的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也许它的走向都已不在参与者的控制之中,只记得尽情投入,忽略其他的多余。

敢不敢过那样的生活,去拥抱那样的人生?

那些尽情展示给世人美丽的女子,那样的决然,空留观客唏嘘叹惊。

 2 ) 巴黎音乐厅的第一次

那一年,Edith Piaf登上了巴黎音乐厅的舞台。

十分钟前她把自己锁在没有灯光的化妆间里不愿出来,紧张得瑟瑟发抖,结结巴巴的向门外的音乐导师Raymond Asso撒娇,好像六岁的小孩子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

Raymond沉稳而又温柔的声音让她控制了自己的情绪。

音乐厅的灯光下,她羞涩的看着观众,乐团开始演奏,导演在这里切掉了电影里的音轨。

一组静默但又华丽、喧嚣的镜头里,这个女人虚幻的生命已然被圣德蕾莎夺走了。

不能回头,也不能控制自己在悲苦里继续转碾的脚步。

事实上,除了这一个片段外,整部电影完全是以几乎不间断的Edith Piaf精选歌曲作为组织脉络。

每一首歌,都引领了一段Edith Piaf的人生片段。

只有在这个片段里,我们听不到Edi在唱什么,听不到题目似的电影配乐。

然而,这却是Edi实际意义上的巅峰时刻,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音乐在台上响起,她略微发紧的声带吹拂起一个摇摆的开始,然后听众们被征服,她慢慢开始放松手臂,在单束的聚光灯下挥舞出弧线。

简单、美妙的一个时刻。

无论是惨遭遗弃的童年,街头酒馆间放浪形骸的少女期,还是情场坎坷的中年,意志彻底沦丧的晚年,那无非是一个典型的,在娱乐圈的华灯里被放逐的 Billy Holliday式女性,每一年,每一个时刻,这个星球上都存在着这样的女性,她们或者成名,或者沉沦,或者年轻,或者老朽,迅速燃烧掉青春,做出一些愚蠢但是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Edith Piaf唯有不同的一点,她可以在音乐厅的那一刻进入无声的有声,并且在所有的战地收音机里响起。

电影在这一刻选择沉默,或许是最成功的处理。

而其他两个小时过度运用圆熟技法讲述的一个女性的悲苦人生,说是沉闷或许有点过分,但是出离残酷确实是有点儿。

“香颂”在这里变得面目全非,血迹斑斑。

其实,时隔半个世纪,当初的街头底层情调已经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婉转圆润的曲路。

而这一切,皆始于Edith Piaf。

她或许是把音乐里的惨痛和黑色幽默全部剪切到自己的人生里了。

玫瑰人生?

这个电影里的Edith Piaf从未曾拥有过许多。

 3 ) 从碎片提炼的濒死之美

女声悠悠升起,画面疾速切换,饱满浑厚的金被深蓝侵入了,下一秒晃眼的白又批头盖脑而来。

遥相呼应着伊迪丝.琵雅芙天赋异禀的歌喉,《玫瑰人生》在色彩和运镜手法上采取了极其妖冶的尝试,太危险了,散文式的叙事结构、不统一的全局色调、长短镜迅速交切,极易把观众晃得头晕,碎片式的拼搭使每一格镜头都融进了深深的疑惑感,甚至把理清故事真实顺序变成一件费解的悬案。

与之配套的,是一段接一段令人目眩神迷叹为观止的长镜头,因为点式叙事,它甚至不愿去照顾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如一个人濒死时凌乱的记忆,从一个场面飘飘然飞进或者骤然卡进另一个场面里去。

也许小孩子的涂鸦是这个样子,也许大师醉酒后的神来之笔是这个样子,一部优异的电影往往不会脱离了作者风格,而《玫瑰人生》显然是个特例,导演的功力完全隐退在幕后,全片节奏与风格与伊迪丝.琵雅芙这位传奇歌手浑然一体:大俗大雅,大癫大肺,深情而固执、轻盈而沉重。

全片几乎没有自然光源——不是说没有日光,而是所有看似“自然光”的画面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处理,摇晃着的光源从无限主观的角度刻意或不经意的切进来,形成类似油画的质地,一层一层地凝聚起来,阴影厚重而无法忽视。

当小琵雅芙坐在贫民窟街头被其它小孩欺负,青郁的阳光从背面整个罩在肮脏破旧的童衫上,雾气灰蒙,车水的痕迹从小琵雅芙暗哑的蓝紫色眸子一一流过,三两声断续的抽泣,一句台词没有,已经生冷得咯人。

小琵雅芙拉掉眼罩,一点白亮衬着纯净的天蓝底色,镜头拉开,从模糊到清晰的是清晨冷冽的阳光中一枝蓬勃盛开的白花,绽出昂扬的生命力。

孩子的脸孔饱满如鲜果,血色在肌肤脉络下流淌。

病床上的琵雅芙厌恶太阳,室内混浊黑暗,镜头转开半圈,被窗帘阻隔的室外却是白晃晃的耀眼,一些光线毫不客气的钻进来。

论年龄不过甫及盛年,却老已被过量的吗啡摧残得像个风烛残年的老妇,琵雅芙绝望的叫着,不,关上它!

结尾处,衰老的琵雅芙悠悠然坐在沙滩上织毛衣,这段将近两分半的镜头是全片所有自然光场景中最柔和最接近自然色调的画面。

夕阳是夕阳的暖红,海水是被夕阳镀过的浅金,沙滩幼滑,雪白的小屋静卧在沙滩上。

琵雅芙流露出几乎从未有过的平和温婉,静静反思着自己无法回头的人生,再向年轻的女记者娓娓道来。

——如果多一点这样的画面,少一些撕裂般的大红大紫,甚至会让人产生错觉:琵雅芙是可以这样幸福下去的。

是的,只是回光返照的错觉,紧接下来,音乐厅那盏追光骤然亮起,强光挟着沉重的压迫力笼罩整个舞台,黑色盛装的琵雅芙竭力克制着不听使唤的手脚,颤巍巍地走向她的舞台,这才是真实的琵雅芙,深沉而狰狞地自豪着。

上述只是一些令我动容的画面,面对这样一部把凌乱做成了风格的佳片,我无法找一个方式把这些碎片从容不迫地串回来。

所幸,当影片进行到最后关头才穿插到琵雅芙的小女儿早夭时,我放弃了寻找时间轴的想法——谁能苛求一个垂死病人的记忆得清晰完整有条理呢?

导演强悍的控制力在镜头后不动声色的调度就留待日后再慢慢咀嚼,只需在萤幕前目睹琵雅芙因过度悲喜而无法还原成普通人的生命,确实和一朵玫瑰一样,盛放,骤衰,且从头到尾没有丢弃过多棘的刺。

从01:42:30开始的这个长镜头是可以说是全片风格的集大成体现。

《玫瑰人生》之乱不是导演放弃对叙事手法的掌握任其自行发展而是极其精妙地运用镜头才具有的时间单位在狭小的物理时空里尽可能地安排了最大的信息量。

导演选取的是一个类似于上帝之眼的全能视角。

镜头扫过全部空间:台灯、床、玻璃酒杯,仿佛连酒店的一桌一椅都前所未有的金碧辉煌,因她沉溺在恋情中。

马塞从天而降,镜头从侧边平缓地半圈旋转到琵雅芙前面,像悲悯的路人注视着即将发生的悲剧。

随着琵雅芙走过走廊,色调从暖金自然地融入走廊缺乏光亮的阴影中,暗红色还没完全展开,再一次半转的镜头就带过深蓝墙角回到被日光充塞的客厅,色彩变化之大之快,令观众只觉心跳加速隐隐不安却无法给出准确的反应。

琵雅芙背转身端了咖啡往回走,黑色衣裙闪过黑色走廊联通到室内却又是温暖的亮色……如此这般再重复一遍,分布在各个空间的配角们开始出现悲抝神情,镜头换位,以琵雅芙为中轴做圆周运转。

“你要坚强一点,”“马赛?

”“…飞机失事。

”绕行到背后的镜头随惶惑的琵雅芙冲回卧室,床上原来没有躺着微笑的马赛,只是睡醒时迷离而幸福的幻觉。

背景音乐起,旋转中镜头绕回正面一气呵成地注视着琵雅芙手脚僵硬,痛哭失声,一路跌跌撞撞冲出来,走廊外原本是客厅的位置已变成人头涌涌的音乐厅,一如所有登台的夜晚,台下鸦色的观众在紧张等待,台上巨大的追光营造出幻境氛围把绝望无限扩大:琵雅芙踩着自己剧痛的边缘,赤脚踏入音乐中。

颇有些魔幻了,没看出来这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是在哪里切了镜把客厅换成音乐厅,我被惊艳了,被惊吓了,狭小且狭长的空间里,每一个光源的范围,每一组色彩的位置,每一个演员的表情、走位、动作都不能有半点差错,全部行云流水,才构建出一段繁杂无比的美妙经典。

 4 )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Non, je ne regrette rien这是电影《玫瑰人生》里的一首歌,也是法国传奇女歌手Edith Piaf的一首歌,意思是:不,我无怨无悔。

她无怨无悔于自己的一生,歌唱的一生。

可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

她幼年被母亲抛弃;被父亲寄养于妓院;稍大一些随着父亲流浪四方,开始卖唱为生;二十岁街头卖唱时被慧眼发掘,从此走上演艺生涯。

爱上有妇之夫,爱人死后注射镇静剂成瘾,百病缠身,未老先衰,在不顾身体开巡回演唱时在舞台上倒下。

传奇的一生。

只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太苦了。

Marion Cotillard凭这部片子拿到奥斯卡影后,应该说名至实归。

她神经质的小动作,总是害怕似的瑟缩着身体,即使成名后仍无法克服的胆怯眼神,把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演的淋漓尽致。

况且,不是每个美女都肯把自己搞这么丑的。。

虽说,女演员扮丑就能拿奥斯卡都几乎成了定律了,但这次我要说,她演技真的很好。

当一个女人幼年时代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爱,她会长成什么样?

看Edith Piaf就知道了。

她拥有惊人天赋而不自知,每次听到她肆无忌惮用野性的嗓音唱歌总让我为她的声音揪心,她似乎从来不知道珍惜自己是什么含义。

她登台前总是怕的想逃,即使在成名多年后也无法面对观众,不戴着十字架就不肯登台。

她不相信自己的歌声具有巨大的魅力,美国巡演时受到玛琳·黛德丽的当面褒扬,惊喜到受宠若惊,甚至无法完整的表达感谢。

她极端渴望被爱,一点点温情就足够让她满足。

成名之前,她在街头卖唱赚钱供恋人花销,即使受到打骂侮辱,仍然可怜巴巴的对着嫌钱太少拂袖离去的他说:回来。。。

成名后她脱离了过去的圈子,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一个欣赏她的拳手,一个有妇之夫。

她不敢要求对方离婚,只能安守着他一点空闲的时间。

不幸的是(抑或幸运?

),他在一次飞来看她的途中飞机失事,从此她的爱情永远定格了,不再有背叛和欺骗,他永远是她的Marcel。

记得一个片段,一个女记者对她进行专访,要求她对自己的歌迷说些什么。

对儿童,她说,要爱。

对少年,她说,要爱。

对女人,她说,要爱。

爱是她背了一辈子的重负,也是她极度渴望而很少得到的感情。

只是她不懂,极度的渴望往往造成极度的贪婪,最终造成施予者的恐惧,从而一无所有。

即使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去,也是无济于事的。

爱是女人一辈子破解不了的魔咒,即使她是如此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真的能无怨无悔吗?

Non,je ne crois pas.片子很好看,算是一部不错的音乐传记片。

里面的歌尤其好听,非常美,值得一听再听。

 5 ) 內容豐富, 沒有悶場, 不過沒有給人很深刻的感覺

看了"La Vie En Rose"(La Môme), 有點期待, 且不易買票, 週六半夜上網購買週日傍晚的票也只剩前三行, 還要只有Palace IFC放映. 電影算可以, 但沒預期中好看.本身對Edith Piaf認識不深, 和許多港人一樣最熟悉都是Danny仔唱過她的"La Vie En Rose", 而Danny的版本名為"粉紅色的一生". 之前看明哥演唱會也知道他返唱了Edith Piaf一首曲, 看畢電影, 回家拿了"若水"CD出來看, 原來那首"給你"就是改編自Piaf的"Hymn To Love"(1951).電影對Edith Piaf的一生描寫得頗細緻, 從她的童年說到死前. 時空交錯, 不過都十分清晰, 不會把觀眾弄得一頭霧水. 關於歌者的電影, 音樂當然是非常重要. 電影中穿插多首Edith Piaf的名曲, 許多都聽過, 令人更懷念歌者.故事內容豐富, 沒有悶場, 不過沒有給人很深刻的感覺. 或許始終會把電影和同類型的比較, 個人覺得關於Johnny Cash的"Walk The Line"(弦途有你)(2005)比此片更優勝.飾演Edith Piaf的Marion Cotillard是法國女演員, 不太認識她, 演出過而我又看過的電影只有"A Very Long Engagement"(2004), 完全對她沒有印象. 1975年出生的她, 其實頗年輕, 不過演繹不同階段不同年齡的Edith Piaf時都算恰到好處, 但個人認為她樣貌不錯, 但在電影中卻不太吸引, 為什麼導演要如此? 不知道Edith Piaf本身是否走路時都是那個怪模樣, Marion Cotillard就整齣電影都是走得怪怪的, 有點神經兮兮. 回家看youtube上Edith Piaf的片段, 她可是個美人兒, Marion Cotillard卻演得有點醜化了她, 何解?飾演Piaf好友Mômone的Sylvie Testud十分面善, 原來就是多年前參與電影"Beyond Silence" (Jenseits der Stille)(1996)的女孩子. 這回雖然是配角, 不過給我頗深刻的印象, 真想找齊她所有電影慢慢看. 另一面善男演員是Pascal Greggory, 飾演Piaf的幕後要員, 原來HKIFF時看過他有份參與的"The Page Turner"(翻琴譜的人)(2006)及"Gabrielle"(嘉比愛)(2005). 大鼻子情聖Gérard Depardieu也有份參與, 不過戲份不多, 飾演發掘Piaf的經理人. 當然還有飾演Titine的Emmanuelle Seigner(The Ninth Gate)(1999)也是許多觀眾熟悉的, 這回演技依然出眾.可以一看, 不期望太多便不會失望.Rotten Tomatoes有75%好評.

 6 ) 不,我无怨无悔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付出代价了,一扫而光了,全都忘记了,我才不在乎TMD过去。

我用回忆点燃了火苗,我的哀伤,我的快乐,一扫而光。

那些爱不爱的,永远一扫而光。

我又从零开始。

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好的也行,我欣然接受,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

因为我的生命,因为我的喜悦,从今以后,从你开始!

这家伙的精气神儿全在这首歌里了,只要她还能站在台上再唱这首歌,就永远还能浴火重生。

小麻雀,祝你在天堂还能大声歌唱。

 7 ) 用颓靡败谢的芳华,去装点宁静的素颜

Edith Piaf ...sa vie, le film 她的声音常常让我想起留声机,带着点时间沉淀后的沧桑。

即使几十年后的今天,法国的大街小巷仍旧传遍她的声音以及她传奇般的人生。

Cotillard出场的时候我以为错乱的是我。

这哪里还有她的影子,分明就是Piaf在镜头上复活了起来。

那神经质的微颤,略佝的背和极富特点的眉毛还有独特的口音。

法国媒体没有夸张。

她们的神似度是100%。

我突然发现,我低估了法国人的艺术了。

即使是为了好莱坞,也可以好莱坞的很法国。

拼艺术,法国总是家底殷实的。

喜欢导演的镜头语言,没有太多蒙太奇,时间顺序和角度却随心所欲。

还有法国人特有的想象和细枝末节。

插叙的手法和来不及铺开的情节让我有点小懵,但不影响他冲击我的艺术感染效果。

当她用她独特的嗓音唱出《la vie en rose》的时候,我仿佛看见她童年的隐忍,盛年的嚣张,老年的沉淀随旋律缓缓溢出。

这些让我想起和巴黎弥久不散的阴郁和地中海真性情的阳光。

来到法国五个月后第一次觉得,脚下这个国家的特殊意义。

颓靡败谢。

却风情万种。

整个影片结束的时候我居然才觉得过了半小时。

查了法站的相关生平又看了第二遍。

一口气看到凌晨三点,竟激动得有点振颤。

不是个好习惯,遇到久不见的好片,容易坐立不安。

记住一句话" Avez vous peur de la mort ? ""Moins que de la solitude "是的 死远不如寂寞可怕。

最暖暖。

是昏黄的灯光下,父亲拿出那个日本娃娃。

他们会心的一笑。

还有那些蓝色的鸢尾。

可惜。

直到最后。

她与Titine始终未曾再见。

喜欢这个电影的官网http://www.tfmdistribution.com/lamome/lamome.htm

 8 ) “我更怕寂寞。”

今天刚好在报纸上看了Edith Piaf个人专题,让我想起我一直忘了看的《玫瑰人生》。

我只能说Piaf是一个很怕寂寞的孩子。

孩子时清澈的眼睛却隐含着对一切的恐惧。

缺失家庭的爱,哪怕当她爸爸某天拿来一个很像她的布娃娃给她时,她的双眼也是迷惑,这是爸爸的礼物吗?

嘴角缓缓勾起似是而非的微笑,双眼流露的却依旧不是普遍儿童应有的天真。

长大后,依旧是一双胆怯的眼神。

练习时备受打击的她,恐惧出场躲在洗手间里哭泣的她,演唱完依旧胆怯羞涩的她……她是一个缺乏爱的人,因此我觉得她一直深埋着深深的自卑,战战兢兢地生活着,害怕一切得失。

只有爱,才能让她双眼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观众的欢呼与掌声、马塞尔的爱让她拥有了玫瑰一样的光彩,迷人、诱人。

但爱让玫瑰绽放,也让玫瑰凋零。

失去马塞尔的爱的皮雅芙只能在舞台上唱着« sans amour, on n’est rien. »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当记者采访她时问道:“你希望给女人一些什么建议?

”“爱”“少女呢?

”“爱”“儿童呢?

”“爱”这是皮雅芙的一生,一直缺爱的一生。

“你害怕死亡么?

”“我更怕寂寞。

”漆黑中的恐惧,喝酒后的疯狂,吸毒后的佝偻,死前那双瞪得大大的、不想孤独离去的双眼……她一直是一个缺爱的孩子。

众人的玫瑰,自己的罂粟。

 9 ) 人生不完满,爱是赚到的。

你带给我了幸福,却换走了加倍的牵挂。

但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哪怕再多疼痛,我知道我不会有一丝的后悔。

我不想因为懦弱放弃追求,我不要永远活在众人生活之中。

玫瑰人生,Edith Piaf。

这个女人,无双的歌喉,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态度,直率坦诚而又任性,令人痛心的童年,却从不刻意保护自己,“怎么了?

人总得玩点儿什么吧!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神情让人心疼。

似乎有些歇斯底里的疯狂,风趣而不羁,具有天赋又固执,有点偏执又敢爱敢恨。

可以说,她的性格是复杂而又单纯,而在主演玛丽昂·歌迪亚和导演的共同努力下,立体而形象地替我们重现了Edith从童年到青年,从街头卖唱到被伯乐发现到辉煌成功最后英年早逝的大半个传奇人生。

时间转至Edith Piaf的最后一晚,她躺在床上,心绪飞到童年,父亲沉默地将手伸进衣服里,掏出一个可爱的洋娃娃。

这是电影的结尾,却犹似《百年孤独》的开篇。

导演从她的未来,回到她的过去,再回到她的未来,再回忆。。。

她的一生也正是如此错杂繁复。

凌乱的叙述方式是她在接近生命终点时回忆起的点点对过去的记忆碎片。

一会是儿时在妓院受妓女们的爱护,眼盲重生,一会是父亲马戏团用嘴巴喷火的杂耍艺人和火中见到的圣母,一会是人生中第一次演唱时的紧张和兴奋。。。

渐渐回忆起来的是那最忠诚挚爱不舍不弃的好友,是巴黎街头无法无天的小酒馆,是年轻青春时洒脱恣意地随街卖唱,是和最爱的那个男人共度的那晚纽约的夜空。。。

是无数次的演出,是成名路上饱受的艰辛痛苦。。。

最后,回忆起的是最爱男人飞机坠毁的那一天,是自己孩子夭折的那一晚。

在痛失爱人的那个片段中,导演用一个完美而奇幻的长镜头来给观众展现当时Edith的感受。

她深情地爱着他,狂热地想着他,在他答应坐飞机赶来看她以后她幸福地吃下小药丸,在一觉之后的清晨迎来男人的到来和热吻。

为他端来美味的咖啡,“让我来服侍你!

”想送他准备好的手表却找不到。

却在找寻之时被告知,飞机失事了。

马赛死了。。。

我们跟着Edith在房间里穿行,跟着她的情绪从最美天堂跌入世界末日。

原来,马赛的到来只是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梦啊!

Edith悲痛而嚎叫,脸部扭曲,一瞬,眼泪就流下。

一瞬,我们的心也跟着她一起碎掉.。。。

Edith的自我放逐,很大原因是因为马赛的死去。

其实,不羁到有些偏执的她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深爱一个男人,对他充满希望,为他编制一件毛衣。

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爱,从小没有安全感得不到抚慰的她只好用放纵掩饰哀伤。

失去恋爱中的美丽她只有对酒精和毒品的依赖。

一个街头卖唱女歌手和杂耍艺人的女儿,一步一步地迈向国际巨星。

虽然拥有人们无限的爱戴,却始终无法得到自己的最爱。

她因为爱的缺失而孤独,却也因为她的天赋而用洪亮饱满甚至用力过度的歌声来弥补心中的那份空白。

所以在最后,Edith在海滩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女人、女孩和孩子的建议是三次淡定而有力回答--去爱。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Edith Piaf这样说过。

真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率性的人生态度,是她比歌声更宝贵的财富。

玫瑰最终走向凋零。

最后一次演出,奥林匹亚,她已尽衰老,一脸惨白只有唇色血红,却好似一个孩子,带着些许羞涩和顽皮,内心依旧茫然脆弱。

是啊,除了歌唱,每当她爱上什么命运就冷酷地拿走什么。

尽管如此,她依然用尽自己的气力,诉说着:《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没有遗憾)“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还有那些情谊,那些懊悔悲伤 我已忘记过去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爱主宰一切 慢慢逝去 步入迷途忘记吧 过去我用我所有的记忆 点燃了烈火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 都已扔进火焰逝去了旧爱 还有承受的痛苦逝去吧 我要从零开始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还有那些情谊 那些懊悔悲伤 我已忘记过去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我的人生 我的快乐就在今天 与你相伴……”突然感到人的一生就是由不完满组成的,爱是赚到的。

 10 ) Chanson

尼采说过,上帝独独只把天使的语言留给了法国人。

在今天法国成为一个敏感话题的时候,电影的世界仍然在它自己的艺术圈子里面翩翩起舞。

我依然希望学习法语。

今天是个收获的日子,我学会了“Chanson”,香颂。

其实我并没有对巴黎夜色或戛纳海岸有什么向往。

那些是法国人自己的东西,我不会向一个乞丐一样拍过去嗅一嗅那些所谓的香气。

地球上能称得上天堂的地方已经被人类发掘殆尽,而真正的天堂在历史中,在过去,在电影里面。

《玫瑰人生》是传唱巴黎大街小巷的歌曲。

Chanson名人Edith Piaf的传奇一生也如带刺的玫瑰,歌喉与鲜血让人陶醉并惋惜。

在这里,Piaf不是为了名利。

她并没有说她有多享受舞台上的灯光和观众的掌声,她也不安逸于成名后富裕的生活。

让她兴奋的还是那些描述的生活与真爱的歌曲。

她爱唱歌,爱她一生的真爱。

心上人意外死亡,爱却满溢,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她爱的歌唱。

女主角Marion Cotillard完全使Edith重生了。

给与她的褒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似乎都稍欠分量。

给与她的奖励,应该正是Edith所追求的,正是Marion本人所体会到的:Life and Love。

"Oh -- thank you so much. Olivier, what you did to me, Maestro Olivier Dahan, you rocked my life. You truly rocked my life. Thank you so much to Picturehouse for your passion, members of the Academy, thank you so, so much. And -- wow. Well, I'm speechless now. I -- I -- well, I -- thank you life, thank you love, and it is true, there is some angels in this city. Thank you so, so much. "据说:Thank you life Thank you love也是Edith的一首歌名。

影片中描写Edith发现自己的情人Louis死去的场景非常厉害!

她宿醉醒来,看见Louis在身旁,欣喜不已,为他准备早餐,而家中个人神情异常低落,她发疯地要找送给Louis的手表,家人告诉她,Louis的飞机坠毁了。

一切是她的臆想。

她无法接受,疾首呼喊,在走廊的尽头,她来到了舞台上,灯光下,观众前。

小Edith唱的《马赛进行曲》,让我震惊不已。

《玫瑰人生》短评

演员演技到位,但主角性格实在不敢恭维

7分钟前
  • 弹簧电光
  • 较差

7/10。要不是听过佳片有约介绍,还真看不懂童年部分。导演试图从皮雅芙台上晕倒开始套层式闪回到人生的各个阶段,但人的一生是没人能说清楚的,传记片的共通病是没有讲述人物的灵魂,没有让我们走进她内心的冲突,周遭角色刻画无一不空泛。至于展现的那些老歌,别提,远远没达到令我首肯和折服的境地。

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看在这撕心裂肺的体力活的份上觉得马良拿还是比较合适的...怎么说,或许编导想要这种夸张的气氛吧。片子太烂了,剪辑师没毕业吗?

11分钟前
  • megaclubdiolis
  • 较差

一下就认出了 Sylvie Testud !哈 见了老熟人一样……前半段女主把PIAF演得跟个混蛋一样!后半段遇见了爱人Marcel后还好~还有点像!

16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还行

这剪辑是个啥

20分钟前
  • DylanYang
  • 较差

年幼的女主角在街头唱响《马赛曲》的时候我有哭的冲动,太动听了。

23分钟前
  • 金木犀
  • 还行

歌迪亚演的很好,那首La vie en rose,太熟悉的旋律了

27分钟前
  • 随心随性
  • 还行

补添加

32分钟前
  • XXL
  • 还行

玛丽昂歌迪亚演的真心好。可是电影的剪辑插叙实在太多太乱了

33分钟前
  • 李小包
  • 推荐

一辈子都是任性的小孩子。

34分钟前
  • 紫松
  • 还行

演技好,但是没接触所以无感。唯一曲《玫瑰人生》难忘

38分钟前
  • 航向极地的冰山
  • 还行

这个片子的摄影真棒。

43分钟前
  • Seamoon
  • 还行

剧中女主角的脸看得我完全没食欲了。

45分钟前
  • 菩提叶
  • 还行

女主角的性格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50分钟前
  • 小骑骑
  • 还行

女主角演绎角色的方式相当的有趣...不过配角有点多...看的有点混乱...

54分钟前
  • 某茶君
  • 推荐

Marion, my godness!

57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只喜欢小时候的那部分~ 从两小无猜起就不喜欢这个女主角~

60分钟前
  • 红桃小藕片
  • 还行

时态转化训练吗?传记片就这么几招了吧

1小时前
  • 皮革业
  • 还行

她死于47,可片中的她已似87。肝癌,是长期排毒不畅,吗啡酒精有痕迹的通过她的身体。大萧条与战乱期的人间,市井的热力澎湃终究会在学院派纯粹之上。高明的插叙叙事,成了玛利亚歌迪亚粉,演的太好了!

1小时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开头为什么不问爸只问妈。关于Diaf的人生,痛苦、爱情、友谊、亲情等等统统表现得极其没有力度………这种插叙让人根本搞不清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比如到了最后才告诉我Diaf曾有一个女儿歌利亚演年轻的Diaf时仿佛致力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丑角,致力于表现懦弱,演年老的Diaf演得还可以,编导将重心放在女主角的放纵、任性和喜怒无常上,但是一点也没有表现出Diaf性情背后无法抑制的痛苦,因为本来就没有把Diaf的人生有深度地展现出来,歌利亚的演技也用力过头。唯一有些许打动我的就是那段最后的长镜头,感觉这段是歌利亚全片演技最好的片段,镜头语言背景音乐表现形式等都让这段充满了感染力。还有呼啸山庄里的Oliver Cruveiller在这片里客串了一个一分钟不到的角色。

1小时前
  • 100%维C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