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2009年的《遁入虚无》,昆汀这么说道,毫无疑问,这是本年度最好的片头字幕,或许会是一个时代最好的,同时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片头字幕之一。
如果仿造昆汀句式,毫无疑问,《伤心小号曲》有着2010年度最好的片头字幕。
拿昆汀和《遁入虚无》作类比是有原因,首先,《伤心小号曲》拿下了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评委会主席正是以恶趣味和恋足癖著称的昆汀。
由于索菲亚·科波拉《在某处》恶评如潮,昆汀的大奖被很多人宣布为不受信任。
但就像2004年的戛纳,当昆汀用《华氏911》耍了世人一把,他同时也选出了一部重口味电影《老男孩》,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在重口程度上,《伤心小号曲》与《老男孩》相近,不时来一个自虐,大玩血浆。
它又跟《遁入虚无》一样,主题黑暗、痛苦绝望,这样的片子很容易会导致观众不适,引发不满。
片头字幕从图形标记开始,然后是三位主演,再到电影片名。
这一过程中,绘画、雕塑、建筑物和地图交相出现。
再后来是通缉照、大头肖像和历史照片,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对比强烈。
这中间,带有强烈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像让人印象深刻,宗教元素更是必不可少。
后面几组叠加的人物形象,一个人物模板变成其他人物,中间就有掺杂恐怖片的人物形象。
从弗朗哥到肯尼迪,片头不断前进的历史线索背后,充满了惊骇和恐怖,由此也种下了后面电影的狂乱气息。
然而,《伤心小号曲》并没有在一开始便放上这段片头字幕。
影片先是交代了父亲被强迫充军,留下孩子一个人。
他身后跑出了一头狮子,预示着危险的到来,更多的则是一生阴影。
这个开篇交代了不少重要信息,一是内战的残酷、黑色和荒谬,没有卸妆的小丑也要上战线,手拿弯刀肆意砍。
从画外音的孩子笑声开始,一路到结尾,《伤心小号曲》就成了两个男人的无声悲泣。
如此说来,很多人会以为影片是悲喜交加,有如悲伤小丑和快乐小丑的对决。
但事实上,《伤心小号曲》把重心放在了悲伤上面,喜剧笑料经常让人笑不出来——就像赛奇奥的餐桌笑话,幽默得诡异骇人。
电影前半段有如水银泻地,节奏飞快。
片头宁静刚被战争打破,立马是残肢断臂,血肉横飞。
枪杀战俘刚一落幕,转眼便是只身救父,以身试险,结局惨烈。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政府修建烈士谷(阵亡将士山谷,西班牙最大的弗朗哥时代遗迹),小哈维尔长大成人,发胖、沉默寡言,以失败者形象出现。
他到马戏团应聘,梦中缪斯从天上掉下,可一转眼,他便要遭遇人生和工作的最大敌人。
酒馆内尴尬刚刚解除,立马便是情欲交织,色情露点,汹涌猛烈。
可以说,直到进入光怪陆离和充满隐喻的马戏团,《伤心小号曲》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前面的战争只是冷盘,并非正餐。
几乎是必然的,《伤心小号曲》把矛头指向了专制独裁的弗朗哥。
他劣迹斑斑,又强行霸占着西班牙,奴役本土人民。
但人有功过,也有人觉得他还是有好的地方。
就像出于国家利益的媾和,几任美国总统也待他不薄。
由于变色和站队伍及时,晚年弗朗哥跟法西斯脱离了干系,西班牙在他统治下还算安定。
可《伤心小号曲》始于西班牙内战,左翼阵营和右翼阵营对立,导演看法无须言表。
片中赛奇奥酗酒暴力,他对待女人的手段很容易让人想到弗朗哥,尤其是先不管受虐和奴性与否,娜塔丽亚始终倾心于他,满足于情欲欢娱。
然而西班牙内战是如此复杂,很难去一概而论。
立志复仇的哈维尔站在了弗朗哥的对立面,但后面很多时候,他表现得又像无政府主义者,肆意破坏,无差别开枪,成为了血腥恐怖SHOW。
在复仇问题上,向谁复仇、跟谁复仇,当弗朗哥平静死去,愤懑的西班牙国民也是无可奈何。
剩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诅咒,咒他下地狱,被烈火烧。
一旦无法进入这个文化语境,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那《伤心小号曲》就真的只能是一部疯狂的CULT片,大打鸡血,大洒狗血。
导演伊格来希亚把故事时间点确立在了上世纪70年代,反思着30年代的内战,但在电影语言上,他选择了一二十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
毕竟在国民心理上,西班牙人总要面对独裁统治,一再反思,痛定思痛。
伊格来希亚直言不讳地说,就像在电影里,我们常常更喜欢坏人。
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或许在这个层面上,它跟西班牙人看待弗朗哥不谋而合。
阿莱克斯喜欢把他的视角集中在变态和怪人身上,《伤心小号曲》也不例外。
一直到最后,他们成了面目可怖的疯狂野兽,只为争夺猎物——虽然他们将她理解为心爱之人,但不如说是玩物。
神奇的则是,在150米高的十字架上,两只野兽争夺金发女郎,下面一堆人开枪助兴,火箭飞人代替了战斗机,《伤心小号曲》无法不让人想起《金刚》。
除了对黑白老片的致敬,《伤心小号曲》直接涉及了历史战争、恐怖喜剧、记录片等多种类型。
像必不可少的电视新闻,导演解释说那是他童年时的记忆,埃塔(ETA)炸死了首相,电视上的人是一堆小丑。
弗朗哥统治时代一结束,西班牙电影也迎来了崛起,这也影响了许多西班牙导演,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去表现弗朗哥的影响残留。
不管愤怒还是压抑,那是一个悲伤的时代。
而历史的缺失事实和追求民主自由的不可得,那就表现为人物面目的残缺,或者自毁,或者缝合。
就像突然等到的弗朗哥死讯,当年的战争也来得猝不及防。
《伤心小号曲》用影像展示了很多的坠落,夸张、美妙或者搞笑。
马戏团的摩托飞人是最典型的一处,他不停尝试,屡败屡试,最后枉送了性命。
在哈维尔去马戏团时,娜塔丽亚缠着红色的带,从天而降。
结尾,她也是从高处坠下,不断旋转。
就连哈维尔出逃,在洞穴里当起野人,茹毛饮血,那也要感谢坠落下来的鹿和野猪。
就连死敌赛奇奥的几番出现,那也是不可预测。
《伤心小号曲》还掺杂了圣母显灵和宗教救赎的桥段,当复仇而不可得,娜塔丽亚就是哈维尔的玛利亚,所以他甘愿铤而走险。
该桥段跟《圣徒秘录》几乎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同是讲解内战往事,罗兰·约菲走的是稳重的主流路线,而《伤心小号曲》属于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些内容除了跟弗朗哥是名教徒有关,在高大的十字架下面,那其实是一座教堂。
弗朗哥的遗体安葬其中,此外还有其他数万名的内战死难者,其中甚至有不少的共和军成员。
生前冲突对立,枪杀对方,死后却要埋葬一起,这就是西班牙历史的荒谬所在。
对比快乐小丑和悲哀小丑的结局,你会发现结尾的哭泣对视并非偶然,反而相当微妙。
难怪有人常常感慨,面对历史,人类经常只能扮演被愚弄的小丑角色。
几乎所有独裁者都喜爱雕塑和雕像,分布四处。
这样在死后,他们还可以供后人瞻仰。
然而,独裁者们都难逃一死,即便不会被挫骨扬灰,他们的遗迹也会被一一推翻。
在西班牙国内,政府早已开展了清洗活动,弗朗哥已经慢慢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剩下来的只有文字和影像。
当《伤心小号曲》用浓烈色彩和扭曲人物去表现独裁历史,它已经比多数CULT片要认真出许多。
如果一个中国观众始终无法进入语境,那么他们只要联想下敏感事件和不能诋毁的风光大人物,即便电影只能是一曲哀歌,《伤心小号曲》就已经太过严肃,值得去认真看待。
【第一财经日报】
这部电影是最近看到最好的电影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浓缩了一代人的爱与恨·成长与腐烂·救赎与崩塌·简单粗暴·不留余地·承载情感的职业和父亲的精神指引是两把沉重的黑铁大锁··他们可以轻易的捆住一个人一生·从前我从不知道马戏团里还有悲伤小丑这个职业·就这个电影看来·这种小丑就是属于那种以伤害自己来放大欢乐小丑的笑料的角色·如果说欢乐小丑会分不清梦境与现实·那么悲伤小丑的命运就是在无尽的黑暗中把自己藏的越来越深如果我不干小丑·那么我就要去杀人了·这是欢乐小丑与悲伤小丑的第一次接触·也是贯穿一生的心灵交汇·是啊·外面的世界都是枪炮·强权·世事波谲云诡·万般的无奈不由人·把自己藏在一个一厢情愿的美好世界·或许是控制自身的最后底线· 其实他们的世界是一个真正的寂静世界·败顶的管家·不停飞翔的摩托手··每一个人都看穿了生死·那头踩死了管家妻子的大象·那始终也修不好的涡轮·告诉人们·在那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如果你想自由穿越·那么必须学会糊涂·学会放下·学会忘记自己是谁·忘记别人是谁在悲伤和快乐之余·爱情这个东西·或许就真的是一个比小丑的花脸更滑稽的道具·是缓解马戏团舞台人生的另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里·你可以扮演纯情·可以扮演固执·可以扮演粗暴·可以扮演争夺·可以绅士·可以恶棍·可以淫邪·可以神圣·你可以把她搓烂揉碎放进你饕餮无度而依然饥饿难忍的胃里·你可以把她顶礼膜拜高高置于你早就支离破碎的理想穹顶上·那么其实悲伤小丑和欢乐小丑·我想没人比你们真正了解最后的最后·那盘旋而下的赤红只不过是自己为自己眼中黑白的世界中设定的一个温暖刺眼的颜色·从那个矿井崩塌的夜晚·你的心里就早已经是一片废墟·父亲嘴里的报复·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温文尔雅的表面和悲伤到化不开的眼神至始至终就预言了那个崩塌的时刻·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才有一个主宰·一个女神·悲伤小丑的肉体·早就埋在那个尸骨堆山的工地·所以·脸颊也罢·嘴唇也罢·在你想回家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其实悲伤小丑·你想找的不是那个脚踏红云的美貌姑娘·而是让你石头般的心脏重新跳动的那一抹血色罢了至于那位美貌的姑娘·从头到尾都很精彩·尤其是死去的那个场景·要知道一根脐带是不能养活两个受伤的孩子的·你只有从中折断·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一人一半·两不相欠·无论这个电影让你想到了程蝶衣还是段小楼·游坦之或者何红药·其实都一样·拒绝长大的孩子或许是孤寂的·但被拒绝长大的孩子注定是脆弱的·他们的纯粹不单体现在美好里·也能极端的体现在仇恨中·仇恨的义无反顾不遗余力·这种用伤害自己来争夺一块蛋糕一枚糖果的故事·什么时候看起来都让人心疼 伤心的旋律永远充满了寂寞和自伤·寂寞的感觉可以慢慢汇合成一种说不清的味道·自伤的手段永远千奇百怪·你谦卑到极点·你强横到极点·都不过是想在人群中被人真切的看上一眼·小时候觉得柯本的那句名言·是热情独立·豪气干云·长大看来·其实就是悲观到极致的孩子的一声低语了假作真时真亦假 不疯魔不成话·这种故事在中国最是不缺·或许在一个时代的结束后·我们的积累和沉淀会以一种姿态展现在世界文艺作品的舞台·我始终相信中国人的承载能力有一天会化为光华·中国人没有枪炮··没有神圃··但有的是比小号更伤心蚀骨沧桑无奈的声音在整个腥风血雨的最后·他们俩第一次像个婴儿一样哭在一起·如果眼泪可以稀释那些化不开的悲伤·冲洗那一个一个荒谬的时代·· 那么祝愿他们 或者将来的我们· 最终都能走在回家的路上
看完感觉女主角只喜欢被虐待,畸形的爱。
最后在地道里对悲伤小丑说,你让我害怕了。
之后才喜欢他吧。
她开始是故意勾搭悲伤小丑的,只为让喜剧小丑伤心,从而获虐!
如题可以理解几个角色的心理,但总体感觉都是心理脆弱,思想简单、幼稚,才有那么粗暴毫无理性可言的行为电影从色调到情节,阴暗变异,很少看到积极的因素如果一个艺术作品不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和理性的思考,而是让人感觉变相的宣传阴暗暴力,那还是不要展示给人看的好导演貌似有点名气,手法和技术都不错,可惜基调和情节不好
片头的处理非常棒,战鼓声配人物剪影,不要太赞!
接下来是历史背景叙述,节奏急转直下,犯了西班牙许多电影的毛病,着急叙事。
就算是悲伤的性格、孤独的人生这类乞讨可怜的主题,也需要很好的讲述啊。
片子乱七八糟,导演对平衡、轻重的掌握完全不及格,演员也贴不上力,仿佛打在棉花上的拳头。
导演没有看过《美丽人生》么!
47分钟,卧槽还搞上魔幻了!
NM不好好讲故事,xjb领脉络,跌得比《魔法奇幻秀》还要过分!
近两年也看过几部板鸭电影,那股为艺术而艺术、生怕别人不晓得你这标签(会艺术,同尔等蛮子不是一路)的做派,实在是同宝莱坞一言不合就歌舞毫无二致。
弃,(导演编剧演员)统统一团糟。
赛吉,哈维尔父亲都是喜剧小丑,观众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快乐,换句话说他们把快乐都给了观众 ,给了那一群孩子们,那自己剩下的就只有悲伤了。
<图片1>赛吉自己失去了快乐的同时,一种内心的苦闷油然而生,纳塔丽娅在自己的身边也便是自己内心的发泄。
同样,哈维尔的父亲内心也充斥一种痛苦,他参加了西班牙的内战,一个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的小丑一下子变成一个杀人魔,那样的冷酷无情,他还叮嘱哈维尔要做一个悲剧小丑,从这一刻开始给哈维尔的内心中下了一颗种子,在他毁容之前就其实已经有了一张面目全非的脸。
相比喜剧小丑那人面兽性的丑陋,不客气的说他与哈维尔的父亲都是披着羊皮的狼,我再次觉得哈维尔的用生石灰和电熨斗毁容的扮相相对可以接受。
一个喜剧小丑也有丑陋的一面,一个悲剧小丑也有善良的一面,笑与哭,悲剧与喜剧不过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的扭曲,乐极生悲,喜极而泣,相互纠结。
《伤心小号曲》:反讽西班牙内战的电影,快乐小丑和伤心小丑死夺一个漂亮姑娘,姑娘两边都要占着,姑娘成了政治家,政治家有了一颗由婊子到圣人的心,这让我想起不喊“革命”改口“变革”的韩寒。
每一个新青年、革命军都是下一个独裁者的受精卵,最终一个社会只提纯出三种人:政治家、科学家、清教徒。
黑色西班牙,暗的杰作。
讲故事的人描述暗而从中解脱。
他,导演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Álex de la Iglesia)就是片中的悲伤小丑吗?
也许是。
他的童年经历了西班牙内战的黑色尾声且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受其阴影影响。
如果说昆汀的《低俗小说》、《无耻混蛋》等漂亮的拼贴最终能给看客带来智性的愉悦,那么伊格莱希亚全无拼贴的后现代标识但出人意表的线性陈述更出离于一般的观看经验之外。
在我看来《伤心小号曲》绝非一部简单的暴力言情片,虽然有血腥、sex和暧昧的似是而非的温暖,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笑话。
它是黑色的,黑得变态绝望恐怖幽深。
败坏的孩子心,正义、爱情、情爱都是不确定的,唯有悲伤的小丑一见钟情时的初见色调明媚。
另外,始终以简单的生存需求而团结一心的马戏团其他成员疑似那些只想活得好一些的群众(演员)?
如果他们遇到刺杀总统的那拨人,是不是也会像哈维一样过去问上一句“你们是哪个马戏团的”?
以我的逻辑,以为在这里爱情可以带来拯救——可是不,远远不是,它催生了疯狂和恶。
故事的发展出乎意料。
难怪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一书中讲到“动物的痛苦”之前先引用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那句话“要发现什么是自然属性,我们必须研究那些保留自然属性的物种,而不是被毁坏的物种”。
悲伤的小丑哈维是被毁坏了,从一个无辜的孤儿不知经历了什么独自长成,到爱而不得遁入丛林茹毛饮血最后又戏剧性地落入了仇人的枷锁,成为狗一样叼着猎物的野人。
他像野兽一样咬伤了那个以天主的名义意欲搭救他的独裁将军弗朗哥。
片中的美学是非经验的,既非昆汀式的暴力,也非革命的孟浪主义,很难界定它的属性。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参展的这部影片,获奖的正是编剧和导演。
据说昆汀作为评委之一非常欣赏这部影片,而我更倾向于“太过于自我和偏执的表达让这部电影成为了导演个人风格和个人喜好的附庸。
虽然这是一部出色的电影,但是太过于个人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影片的败笔。
(《好莱坞报道》) ”这般评价。
那个看似疯癫好笑的结局里,有人说:“难道这里没有正常人吗?
”“这太疯狂了”“不是我们,是这个国家要完了。
”及,超现实的镜头哈维与父亲及演唱“悲伤的小号曲”的歌手交错对话时,哈维对父亲说:“她不爱我,我不会搞笑。
”“弱者才需要幽默。
他们不笑就吓死他们,让他们好看!
……记住你的命运!
”决斗的尾声(据说决斗的情敌隐喻的是内战双方),一个小丑对另一个说:“都要死了,谁还在乎好笑不好笑,你觉得死亡是个笑话?
”片中的歌:“伤心的小号曲为逝去的人而奏哭泣着哀叹着泪如雨下……”制作的精良毋庸置疑。
尤喜片头,能见出西班牙人罗马时代以来根深蒂固的信仰。
在昆汀那里,圣经是可以拿来调侃的,而伊格莱希亚显然非常的严肃,除了博斯(Hieronymus Bosch )的“背负十字架的基督”(Christ Carrying the Cross)和Matthias Grunewald被钉十字架的耶稣(Crucifixion)令人惊骇的形象,还有流泪的圣母塑像。
片中贯穿两代人的除了“小丑”这个职业便是十字架了。
而哈维的父亲是他们那代人里被迫建造巨大十字架的劳工之一;哈维和他情敌的爱人(被哈维幻想成圣母的女人)包括那个自称“真的会飞”的空中飞人、他们马戏团的同事都死在了十字架上,这或许是伊格莱希亚和昆汀不同的重点所在。
黑色,不能承受之重。
除了光,谁敢触及黑暗?
少看,少看,如果不是为了我一直钟情的小丑。
1937年西班牙內戰, 長官衝入正在逗小孩子歡笑的小丑劇, 命令馬戲團成員一字排開, 然後分派武器, 小丑父親配了一雙刀子, 要引人發笑為業的小丑揮動雙刃衝鋒殺敵, 有違原則, 血柱自敵軍頸部噴出, 映襯長官裝上的鮮紅假鼻子, 引人注目發笑的紅鼻化身醒目的殺戮屠夫。
父親被補, 淪為戰犯, 卸掉化妝的父親有感被迫殺害同胞十分憤慨, 軍隊破壞了父母攜同子女共笑的歡樂時光, 自家人的戰火解散了馬戲團, 他怒意勃發說了三次[報仇!], 瘦削兒子不明白, 老父深入了詮釋, 要兒子將來別當微笑小丑(Happy Clown), 要做就做轉化仇恨為快樂的哭泣小丑(Sad Clown)。
兒子Javier當時站立帳篷前, 父親已經陣上殺敵, 這時遭拋棄的母獅悄悄立在小兒旁邊, 暗示強迫、剝削、利用後人不要的馬戲團動物的捕獵獸性轉嫁到兒子身上, 亦是未來邂逅女人舌頭魅惑的善惡對決引子。
紅布摩挲粉軀, 陽光照射的女空中飛人光照奪目, 長大成人的哭泣小丑看得傻了眼。
然而, 美人是微笑小丑Sergio女朋友, 不幸的是他要是心情不快, 或是Natalia言語頂撞, 他的拳頭腳跟會狠狠的招呼女伴, 只要Sergio的請求原諒眼神掃落臉有血跡的俏臉, 再度的熱火性交, Natalia高潮澎湃、興奮伸出的舌頭舔回經毆打鼻孔濺出的血, 一切毒打化為烏有, 只要有性, 滿足了的慾望解了辱罵痛毆, 可憐的Javier以為打烊了的餐館玻璃窗後是不住的狠打; Natalia二度約Javier到遊樂場, 他怕要是Sergio知道會大禍臨頭, 她用指頭抹掉了哭泣小丑的黑色大淚珠, 顏料去除的原有膚色散發去吧的自信, Natalia在遊樂場用舌尖上掃Javier嘴唇, 舌頭是她發情的器官, 接吻是不理揭發的後果, Sergio出現, 他發現了輕看的胖子大膽與女朋友偷摸約會, 他拉扯Natalia頭髮, 拖在地上拉行, Javier出手相救, 他不是打架能手, 當然不敵, 遭情敵毆打重傷, Javier在夢裡再次遇見佳人, 紅布依然包裹身體, 光線淡化, 美麗臉頰看清了, 也感受了愛慕的笑容, 只要夢醒, 扯斷輸氣管, 不顧傷勢的搶奪美人歸, 夢中的攀越十字架男石像打倒Sergio的艱辛意象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憧憬, 燭光剪影的男子後方進入女子的性愛體位, 快樂到底的Natalia的舌頭上方位打轉觸發了Javier的殺意, 佳人舌尖撫摸偷情對象是反抗虐待毒打的訴求, 是那麼的迫切情真; Sergio粗暴的猛力衝刺激發了最原始的性慾, 舌頭吞噬了微笑小丑, 以及哭泣小丑保護的愛及佔有的愛, 電影到這裡為止利用兩種特性的小丑喻意內戰做成的表面是善, 實則是惡的微笑小丑Sergio; 表面是達成老父心願裝出來傷感, 塗上黑白顏料的哭泣小丑, 實則是想成為微笑小丑的Javier人性悲歌; Natalia是戰爭下存在的烏托邦, 她是人民的光與熱、性與歡愉, 她麻醉了受盡槍彈摧殘的人民, 雖得到她就能忘記傷痛的奇幻手法切合歷史, 是高明的, 我不熟西班牙內戰, 電影的多重暗喻令我感受當時戰爭怎樣刻劃人的心理變化, 善是惡、惡是善, 在戰亂下是顛倒的。
班主要求獸醫救Sergio, 康復後繼續帶來主要收入可以理解, 不明白馬戲團為什麼幫助差點殺死戲班視為主要收入來源Sergio的Javier? 愛情重要? 還是溫飽重要? 馬戲班成員沒有理據的義無反顧幫助砸爛飯碗的叛徒, 沒有合理解釋的營造最後決戰關卡, 是下半段電影走向瘋狂失控的敗筆。
在觀賞途中竟然機件故障, 有聲音沒有畫面, 擾攘了約兩分鐘, 回復正常, 可是場口不是接了故障前的片段, 白白損失了不知多少時間的段落, 另外, 電影播放不是全螢幕, 而是上下有邊框是黑色的16比9比例, 我是在家看DVD嗎?
鉴于对政治的一无所知,无法对该片作任何政治隐喻上的解读,我只是如此热爱哈维尔。
悲伤小丑和快乐小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同一个人,是同张镜子的正反两面,他们同样暴力,同样愤怒,从事同份职业拥有同一个爱人,最终走向同样的命运。
唯一不同的是性格,或者说气质。
哈维尔代表的是悲观的,消极的,内向的,压抑的,被动的,而赛吉乐观积极外向奔放主动。
所以那种什么性格决定命运的屁话有多可笑可见一斑。
人们总是喜欢赛吉那样的人,正如孩子们总是喜欢快乐小丑,可以分给他们糖吃,可以逗他们开心,是啊,快乐总比悲伤轻松,有人说,哭着过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呢。
难道快乐就可以过好每一天了吗?
最终快乐小丑就可以赢得一切了吗?
故事里没有赢家,因为命运和快乐悲伤无关。
这只是每个小丑选择带的面具。
对于哈维尔而言,他别无选择,正如父亲和他说的那样,你只能演一个悲伤小丑,因为见证了太多的苦难。
一个背负了太多痛苦的人,又如何能让他戴上快乐的面具?
个人经历决定了他的性格,安静羞涩温柔软弱,所以娜塔莉说他给自己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而他内心却住着一只猛兽,温柔之下,藏匿暴戾愤怒,为了保护娜塔莉,他邪恶疯狂的一面爆发出来,就像另一个塞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正义有时候往往会把一个人内心的兽性激发出来,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很多问题只能通过兽性来解决,而旁人却会因此而与之决裂,于是娜塔莉吓得逃了开来。
哈维尔越走越远,在经历了谋杀,逃亡,野外生存,被当作驯兽豢养以及囚禁等一系列变故之后,他将自己的脸当作面具,用烧碱和熨斗画出悲伤小丑的妆容,成为一个真正的恶魔。
只是,当他走进电影院,看到荧幕上的小丑唱着悲伤的歌,他哭了,他情不自禁跟着小丑一起唱歌,他终于又找到了自己,那个敏感脆弱沉默背负太多伤痛的孩子,他想去救父亲,却害死了父亲,他想保护爱人,却成为一个谋杀犯。
世界总是以不同方式将我们逼疯,无论戴上悲伤抑或快乐的面具,都无法逃脱命运这注定的劫难。
不是每个悲伤小丑都会成为哈维尔,但听了伤心小号曲都会同样哭泣。
伤心小号曲为了过往的死亡而流泪而呻吟他哭得多么伤心
只剩疯癫。
画面风格大赞 但故事情结怎么感觉有些支离破碎
再大的胸也阻止不了我的睡意,支离破碎。
荒诞沉重又压抑,但是恶趣味横生,看到最后那美女死得很凄惨,实在让人难过!
這樣個性太過強烈的電影,人物角色很容易就成為一種符號或者一個道理。又似乎要這樣癲狂,令觀眾近乎無法理解之後,導演也特別能得到歐洲電影節的青睞。不管怎樣,我完全不能體會它究竟是要講什麽。
库斯图里卡+阿莫多瓦+胡里奥
画面实在不舒服。。 各种冲击啊。受不了!
重口味
太无聊了 没法接受
看完不舒服 不喜欢 减1分
期望過高,失望而回。
都癫狂咗||我都癫狂咗
这是什么垃圾电影啊!一定要远离它!评委脑残了,给它银狮奖。
用血腥腐烂变态等等来描述一个时代的倒塌,如同台词里说“不是我们 是这个国家要完蛋了”不过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
固执且自私
奇幻,小丑,有点散乱
好吧,无厘头CULT片么,各种喷血厮打爆头么,两男抢一女最后女人惨死两男相对垂泪么,你们在一起算了!前半段有点小悲伤,自从胖子小丑变成野人之后情节大逆转,原地满血复活自带BUFF秒杀众BOSS,可惜再也走不回去了。
每个小丑都有过去,他们没有未来。残酷的极致竟然可是喜剧!在装逼装的很好的基础上真心牛逼。结尾的戏份实在太令人震撼了,以至于不断加分。以夸张的、血腥的近乎变态的外形去暗指悲伤的内心及一整个弗朗哥时代的创伤。
除惊悚的化妆外,剧情一无是处。
这个世界没有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