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人大赞这部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给人的震撼力不够,而有感觉无厘头,一切太突然,铺陈不够,整个电影的亮点不够爱情结尾本应是画龙点睛,却成了画蛇添足也有看点就是周渝民的脸.......
还没看过电影,上来纯粹是来吐槽几位主演的。
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仔仔变的如此消瘦,兴许是和S分开。
其实流星花园也没看过几集,只是觉得那样略阳光,略忧郁的仔仔再也回不来了,许是人总要成长,总要经历很多事情,所以由不得我们。
当年与赵又廷出演了痞子英雄,其实我又只瞟了几眼,但是在颁奖时赵又廷的夸张虚伪的表扬让我平添了几丝对仔仔的喜爱,有人说仔仔有小梁朝伟的称号,有人说仔仔演技越来越好了,可是这样的仔仔真是让人心疼,不管演技是否日臻完美,不管获得了多少荣誉,始终希望你好好的,开心的。
徐MM一直被人称做永远的18岁,但不知道为何,最近出现的“少女”真是够吓人的,玲珑的身段不再有。
脸上的苍老是几沓面粉都遮掩不掉的,一下子让人觉得少女终有天会成为妇女,但对于徐MM来说,根本就没有过渡期,这才是最让人惊讶的。
《白蛇传》开头有徐MM几个场景,可惜那天去电影院迟了没看到。
还记得当年她与成龙主演的《特务迷城》么,小小的我真的觉得“宛若仙子”也不过如此。
乔任梁也是选修出生,应该来说混的还可以吧,至少能让我叫的出名对的上号,《夜店》中也就这么几个演员,虽然配角,也算拿得出门面。
看演员表时惊觉春晓也出演了,自从和彭坦结婚后,我是第一次看见她,其实对于她我也是很有爱的,气质有些清冷,但又略带丝傲慢,不可一世,《奋斗》中也就出现了几分钟,希望这次能看到她的演技。
谭校长这些平日没怎么关注,也不好多说,但对于导演尹丽川倒是去微微留意了下,据说是京城有名的名媛,才华有,见地有,还是很欣赏这类女子的,不谦卑,不刻意讨好,所以真诚希望这部电影能杀出一片天空。
还是有尹的聪明劲的。
没有极其离谱的对白和特别恶劣的发指情节。
一个标准的好莱坞,或者说周星驰经典小人物翻身仗的励志影片。
在国内毫无美学指标的时尚环境里,尹努力的做到了至少不是非常土。
北京城市的“奢华”,在有限的地标商业区里,困难的片段呈现,果然也是不土不洋,有股子尘土气。
也似乎嘲讽了某些刻板人物。
Alex明显是奔着Karl Lagerfeld去的,影片也借主人公之口指认其为传奇,但是,怎么就传奇了呢?
没有讲述。
不可能有。
因为国内没有支持其哪怕虚构一下的故事情境和内容。
这就是在国内选择时尚行业进行故事表述的困境。
本身就是非常空壳。
还是初级空壳。
使得展示空壳也成为困难。
影片本土化最成功的一笔,在于对《良友》创办人这一点的引出。
2011年 于北京
以前看杜拉拉升职计,爱出色‘等’二片,我真是本着‘想看这帮孙子是想怎么欺骗不明真相群众的想法,批判着看的。
据我发现,这类影片基本是:没事抖个英文,穿个Dior,赶个飞机,开个董事会,让几个训练有素的animal,伴着迪厅歌曲,舔着舌头,翻着白眼在一群guy的围绕下拍俩所谓‘大片’。
在这些影片里,北京城就剩建外,三里屯,ccav楼,今日美术馆等地方可见人。
姚晨踩着高根,喷着香味,直接能从798跨到国贸上班,还一点没扯到淡。
上班内容也无非是抱个sb夹子,通知这开会那开会,得闲,谈情说爱.喝红酒,切牛排。
车和房都是已知条件,失恋了随随便便就要去个东南亚国家疗伤。
卧操,这是除了新,闻联,播,第二个我希望活在的世界。
这次看‘与时尚同居’,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看了。
果然电影开头是令我作呕的一切,说品位啊,谈时尚啊,大模在办公室来回晃啊,当我快要反酸水时,我看到了煤老板,我反出来的就又咽回去了。
我认为,这个煤老板太像了,他和他那富二代儿子的家庭描写太真实了(本人看过很多猪跑)我可能看的片少。
但是这是富二代在媒体里少有的正面亮相。
对于底层人民,反映他们生活辛劳的中国电影还是不计其数。
但是反映富二代这一阶层的电影;表现他们的苦衷,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决心的电影,反正让我印象深的没有。
从这,我就觉得此片非彼片。
之后的创业失败,好像要翻身了,但是又失败,又好像要翻身了,但是又失败。
哎呀呀,这情节虽然和现实的时尚圈怪现象还有差距,但是作为有帅哥美女明显的商业片,已经十分苦逼了。
苦逼到后来看到大家又走到了一起,作为观众的我还真心高兴了一下下~~(但是成功后的群舞的场面,还是让我感叹时尚路对中国人民还是有点遥远。
)这片还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多,每个都还都挺“丰满”,富二代虽然有钱,但是花钱还挺扣,这点很传神。
而且从一开始‘给钱就是大爷’的富二代脾气,不顾一切用野模,到后来全心全意支持小辉的身心变化的刻画,疏而不漏。
过气大明星,名存实亡受经纪人支配。
那个神秘摄影师林雪一开始真没发现是Hang Kang银,北京口音十分用心了。
还有许多许多细节,真真都是‘这样的片’不该有的优点。
最后结尾,几番真心大告白,不仅十分heart warming,而且有冷静,更重要是有一丝看透。
回归本真,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片子处处是对我开头提到的二片的粉刺。
看的我浑身爽。
爽就爽在似乎出了口气。
我们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群众”,在政,治生活中,被说成没素质,不配这不配那。
在时尚生活,娱乐生活,甚至一切一切生活中,都惯性地,理所当然地,被毫无选择权,被被迫看着听着,只见一个又一个小丑,跳出来,给我们讲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可是在如今的社会,这么干是最tm 不入流的。
别把群众当傻子,他们今天傻,明天傻,后天也未必傻了。
几个大马猴,靠着群众对他们过去的良好印象,还能蹦几天。
但是以后要还想靠愚弄无知大众来挣人气的,那就只能自取其辱了。
此片就是证明。
小尹一如既往的黑瘦疲惫,仿佛投资的重量都压在她娇小的身上,如何拍出一部让大部分观众都觉得值回票价的好看的电影,在现今中国,并不比如何去三大电影节上拿奖要容易,心态方面,绝对更紧张。
一条小船开在大浪里,命运得硬撑到对岸才知。
我开玩笑说,愿你以后拍武侠。
这个电影的名字是让人会去猜想某些幕后情节的,艰难、曲折、妥协、折衷,种种由靠谱瞬间变为不靠谱的拐点,我甚至觉得,某些主线情节,和小尹自身的电影经历太相似了-在这个大吃小的现实里,你得有足够的愤怒和斗争智慧,才能在不合理的强权面前抬起头来,所以,我承认自己是带着情绪来看这部电影的。
值得庆幸的是,这电影一入眼,就非常好看。
流畅的剪辑、精准的对话、丰富有趣的人物造型,利益与理想的激烈冲突,直入现实的内心独白是那么尖锐而坦率地挠到了年轻人的痒处--如何能在挣扎中找到社会中的个人位置,如何面对失败去学习潇洒地自嘲。
这一切并非以说教,而是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展现出来。
人物和台词的准确粘合,以及精妙幽默的对话,相信一定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
在局部细节上的细腻把握,也让人感觉到编导驾御和控制的功力---比如富二代撞了车倒在地下才想起来可以把车卖掉去补资金窟窿;比如主编正斥责跑腿女很“二”,退隐的大侠那儿追出门来飘了一句:“二十万”,一个起死回生的小桥段,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剧中的机智对答,毫无疑问,说故事的高手,到哪儿都能引人入胜。
至于缺点,我不愿意说,我又不是写影评的。
首先说,平日是个不怎么看国产片的人,或许是失望太多,或许是别的什么。
《与时尚同居》至少在目前看来都可以定义成一部合格且略有亮点的商业片。
个人是比较喜欢徐若瑄的,所以演员的阵容以及演绎都还比较喜欢。
所谓“同居”,实则“分居”。
事实上,有挺多类似的影片都是拔掉时尚的外套,返璞归真,而美本就源于自然,体现于生活。
如它的宣传一般,这是一部并没有过多渲染时尚,却着实在梦想的路上下足了功夫的骗子。
从周小辉被fire,创业遇到阻力,英红的背叛,到兄弟们的不离不弃,切入新的视点,获取成功,收获感情。
这一切的一切,就是觉得特别生活话,也挺积极。
一群人努力,中间遇上些挫折,然后有情绪,再理解包容,继续前进,就只为了干成一件事!
我特别喜欢那个富二代说的,条件就一个,务必成功!
大概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都会用以自勉最后说下Alex这个传奇,故事尾声时候,他坦率直白的吐露自己的心声,怕!
其实,生活里这样的妒贤嫉能无所不在。
就拿面试来说,再优秀的求职者都要藏着掖着,而不至于锋芒毕露,若是太过优秀,还要眼前面试你的人做什么?
一路的奔跑,或许会摔倒,会受伤,会被各种情况阻碍,但坚持,永不放弃,抱着积极向上的决心,就算真的失败了,也不至于太遗憾!
徐若瑄讲的那个故事真的很好,但我不认同周小辉说的,那是说给失败者听得,最强壮的肌肉是我的心!
本来不想写评论的,对于一部烂片来说,对其最尊重又不掉自身价格的方式就是忘记、忘记、再忘记。
但是,不小心登豆瓣看到这部片子的评分居然有6.9,下面的评论居然几乎一边倒地是称赞溢美,我实在忍不住说上两句。
对于这种片子,原本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看看精美的画面、靓丽的明星(周渝民和徐若瑄我都还蛮喜欢的)、老套但是轻松的台词就OK了,但是抱着这种低姿态底期待的心态去看,居然还能让我愤怒其2的程度。
实在有点害人害己。
首先是故事,失败者创业的励志是好题材,出过好电影,再融合时尚又有商业卖点。
但是这里面的失败者失败得很2,成功得也很2。
前一分钟还说这本杂志明明只买了几十本,画面一切就有家长跑到编辑部(实在不想叫他杂志社,那地方完全是停留在改革开发初期的编辑部的故事的帮办公室)说这杂志多好成功。
之前的画面还是杂志在角落没人理睬,切换之后就是满大街上的人手一本该杂志(且不说所谓的时尚杂志封面有多么像《知音》),然后一帮人跑大街上玩歌舞、玩快闪,擦,你印度片啊。。。。
人家印度片跳舞的都还打扮打扮,你们那些dancer能不要这么城乡接合部不?
再说演员,基于喜爱,我都不想批评两个男女主角了,但是你们演得也太流于表面了吧,,难道仔仔被又廷腹黑之后就一蹶不振?
至于那些配角,整个编辑部流露出的草台班子气氛,难道真能让人信服这么不专业的团队,也没有统一精神方向和追求的团队,能创造励志奇迹?
还有服装,以时尚做买点的商业片,居然能让女主人公穿这么丑,一件放在橱窗上的展品居然可以从电影开始放到电影结束,时尚都粘灰了吧。
为了突显女主角以前的运动员身份,就让听她在男主角身边一直只穿一套运动衣?
而一旦离开男主角又可以换一身截然不同的职业装?
让女主角一会变成傻姑,一会化身干练腹黑白领?
服装师,你就是这么理解服装和人物性格的关系的?
这么生硬,有逻辑吗?
一部好的励志类型片,通常是主人公或者某群人在经过一个痛苦的转变之后,找到自我而获得的成功。
但是本片所经历的痛苦,仅仅只是内部人员的抬杠和腹黑而已,然后男主角再听听老人讲故事,重提一下“理想”这个概念,莫名其妙把2B了的各种配角再找回来,就莫名其妙又成功了?
各种2的细节多得目不暇接,特提一下里面的软性广告,其实都全体硬了,打某网站的广告真是活生生地叫个路人甲硬用和剧情无关的对话说给观众听,能不要这么简单粗暴吗导演,你真的就那么喜欢强行插入?
好吧,烂片其实层出不穷,连《出水芙蓉》《大笑江湖》这样的片我都看过,其实本片我完全可以忍气吞声,但是我忍不了的,是豆瓣上一片称好的评论,瞬间还让我错解是不是自己进错了页面,还是当时进错了电影厅。
看来豆瓣真的是很重要的营销阵地,写手们写字真不容易,韩寒也说了中国的作家那啥,但是,中国的电影也真不容易,烂片层出不穷,导演纷纷转2,演员互相践踏,有点才华的都被挤了,有点钱都被烂电影圈了,能不能不要再瞎搅和豆瓣了,让烂片沉下去,让观众恢复点信心成吗。
我以为这是一部镁光华服的电影,再加上有周渝民、徐若瑄这等俊男靓女就更有看点了。
可是原来不是,就连我一直以为会被定为主线的感情戏都隐藏在背后的背后。
快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好的东西是让人看了之后慢慢变得平静却又能够无穷回味的。
整个回顾起来这算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被上司打击然后自己创业,大家都知道他最后会成功,只是等着看他是如何成功的。
在这过程中我们甚至知晓在最初他一定会遭受打击,正如第一本《摩登》那被业界取笑的水平。
然后一般的套路都是他终于抓到救命稻草,可惜眼看就要成功,却功亏一篑,最终在快要绝望的时候绝处逢生,来了个绝地反击。
这是成功的惯用模式,也是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
就连请大摄影师秦风用的方式方法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不拘一格,却被一个淳朴简单的小姑娘“打动”。
可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部片子是值得一看的。
不得不说,周徐两人为它添色了不少,但还有的是这个片子本身。
我喜欢它那明快的故事节奏,我看影片剩余时间只是为了推测它后来会发生的事,而当我看到影片放映到八十分钟的时候,我在想,怎么那么快就完了。
我喜欢里面很多台词,喜欢它旧壶里面装的新酒。
“做时尚的人永远不要跟人讲你的出身”,所以来自县城的周小辉变成的怕吹克。
三年后,他坐在了审视人的位置,教人最标准的时尚发音,心如明镜的看着别人对自己追捧,挑剔别人的形象与品位。
也许,他也是一直被人挑剔才有了今天。
可是,当所有人都跟他讲:“你已经不再是从前了。
”他也就真的不是从前了。
尽管还是会自负,但他会吃猪肉大葱包了,会说“励志永远是说给失败者的自我安慰”,但他还是会为了一个翻身的机会,说出恳求的话,给了别人嘲笑为幼稚的机会。
原本以为会和小辉变成苦命鸳鸯的英红,是我们误解她了,再简单淳朴也会由想要自私一回的时候。
好在,编辑在后面给了我们原谅她的理由。
所有的台词、情节,应该都是为了表现小人物的卑微与渴望。
这也是街头时尚成就了《摩登》的原因。
我喜欢周小辉的自以为是,更喜欢他他的诚恳。
一个人在北京打拼,有了自己的办公室,有了自己的房子,“尽管是五环以外,但也是在北京”。
他当然有自以为是的资本,而且作为一个意气风发,颇有魅力的男人,有些自以为是反而更显得有趣。
我还记得他最后见到Alex 的那种平静,我能理解那样的感觉,从来也没有抱着坏心眼想要取代谁,甚至可能只是因为太相似了,才注定又一个人要离开。
所以,斗过之后就好了,那股无名的战火也不过像嘴里吐出的眼圈,吹散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总的来说,周小辉是个让人觉得会心疼又很温暖的男人。
总的来说,武阳是个很简单的人,总的来说,大家都是好人。
总的来所,这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也是个会给努力的人生存机会的时代。
没想到这个片子让我想哭。
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按说一个以时尚为外衣的爱情喜剧,不应该也不可能触动我早已不再敏感的情绪,时尚、爱情和喜剧,早就见怪不怪,如秋月春风一样惯看了,而且《与时尚同居》里的也不怎么高明,没什么独到之处,那是什么触动了我?
我想,是一种共鸣,一种对于生存压力的共鸣,在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在每天呼来唤去的生涯里,谁都不容易。
在戏里,周晓辉从一个打工菜鸟成为业务中坚,又从扫地出门、另起炉灶以至于穷途末路而后凤凰涅槃王者归来。
在戏外,尽管这种套路已经是家喻户晓,不过细细品味,个中滋味还是别有一番。
周晓辉成功在哪里?
因为他专业,而且必须专业,这是时代对人们的要求,也是时代给大家的压力。
专业就意味着你的选择余地很少,你的付出要很多,就像在一个狭窄的胡同里赛跑,不可能有换另一条路的机会,也不可能调头,只能跑的比别人快,或者被别人踩在脚下、被别人超越。
作为挣命的方式,我们选择的职业就意味着“在这里活着,也在这里死去”。
正是由于这种残酷,才让ALEX对周晓辉赶尽杀绝,因为更年轻、更有能力对于一个老前辈来说,就是致命的威胁,而资源与权力的稀缺性就决定了这种威胁的化解方式——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每个人都要出来混饭吃,人生何处不职场,所以看到周晓辉的落魄,很容易有同感,谁没有被踩过呢?
谁没有被涮过呢?
谁没有失去过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不公平就像空气与水一样公平的围绕在我们周围。
我在这里活着,我在这里死去。
在结尾处,风生水起的周晓辉,与旧人ALEX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无需为前者喝彩,因为胜者为王,他低调还是嚣张都很正常,我们也无需为后者叹息,因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规律,周晓辉懂的,我们也懂的。
所谓成功,无非是一个人在事业的尽头之前,也就是职业生命死去之前,有一个比周围人更牛一些的小辉煌,而已。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永永远远成功,新陈代谢、长江水后浪推前浪的规律到处都有,只不过有些行业来得比较快比较直接,比如时尚圈、娱乐圈。
所以相对于周晓辉,我更关注他的那个团队,也就是成功人物的帮衬,他们很幸运,能赌到自己想要的明天,即便是跟人混,也算是混出来了。
但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混出来需要付出多少,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在前途未卜的时候、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是坚持还是放弃的煎熬,不只是带头大哥周晓辉之辈会有的,跟着混的每个人都有,只不过他们想的更多的不是主动的思谋,而是被动的祈求,祈求带头大哥脑子好、运气好、他好,才能大家好......或许,这正是普通人的幸运,因为不用承担决定大家命运的决策,或许,这正是普通人的不幸,因为自己的命运也掌握在别人手中。
我是一个普通人,想着这个纠结的问题,从这个其实本不是说这事的电影之中,于是,有了想哭的感觉。
某次参加发布会,不慎偷听到了两位美女促膝谈心,美女A对美女B说:“虽然我们在一起了,但别人都不知道,他不让我说。
”美女B:“为咩?
”美女A:“他说怕传开了,以后他不好混。
”美女B:“为咩?
”美女A:“怎么说呢…就是现在他们时尚圈有好多人不是GAY都要装GAY,因为不是GAY的不好混…”作为一个时尚业外人,要不是活生生的听到这番对话,我是死也不敢相信,青年男女谈恋爱,姑娘得不到小伙子公开认可的理由竟是“潮GAY引领时尚圈儿”的行业潜规则。
于是我不禁佩服起美女A的概括能力,寥寥几句就将中国时尚圈怪现象描述的惟妙惟肖,令人不禁感叹:真是有生活啊!!!
是的,“生活”这孩子最大的天赋就是有着与生俱来的表现力,世界电影艺术就是靠着记录生活,影射生活的才艺才有今天的成就,而总上不了正道儿的内地都市题材电影,也正是因为领略不到生活的幽默感,才一直呈现出空中楼阁的状态。
自从《穿PRADA的女魔头》火了,内地电影圈儿开始伙同内地时尚圈儿一起照猫画虎,拍起了中国式的时尚励志喜剧。
大家都知道,中国电影人们普遍喜欢把观众当大傻子看待,而内地时尚圈儿则喜欢把追捧者看成是一群档次特低的土鳖,傲娇二人组一经联手,立刻打造出了诸如《摇摆的婚约》、《爱出色》、《杜拉拉升职记》等系列山寨作品。
在装腔作势的时尚范儿之下,观众看到的是知识分子自以为是的愚昧,和伪上流社会幼稚的拜金主义,是电影创作者对生活观察力的缺失,和时尚圈儿以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撑起一部时尚喜剧的侥幸心理。
这一切,让他们的作品沦为一部部超长MV,除了画面和配乐,就没有什么优点可言了。
幸好,在观众即将对中国的时尚励志喜剧失去耐性之时,终于有位有情怀的小聪明出现了。
尹丽川,作为北京文艺圈儿中最招人喜欢的名媛,带来了她的第一部商业作品,一部生机盎然、兼具有情怀的幽默感和不伤风雅的小讽刺的都市时尚励志喜剧《与时尚同居》终结了内地都市喜剧的大傻子时代。
虽说叫了个和时尚有关的名字,但影片却时刻都在“反时尚”。
《与时尚同居》中,导演将自己看到的时尚圈儿各种的歇斯底里生动刻画,比如:对秋裤的集体抵制、对卡路里胆固醇的过度在乎、对英文发音的苛求、对猪肉大葱馅儿包子的鄙视,以及国际大牌的势利眼和有柔情也有畏惧的娘娘腔,种种笑点都被兰心蕙质的寓于一个个可爱的小细节之中。
到不是说真有多么高级和笑死人,但至少不会让人坐立不安。
还有频频爆出的职场金句也成了感情上迎合广大观众的一大亮点:“在北京买上一套房子,这就是我的创业”“五环怎么了,就算在七环也是在北京”,对于长时间被强迫办理暂住证,填写外来流动人口表格的青年人们来说,这是多少次站在暮色中的过街天桥上望着交通拥堵的东三环许下的愿望;“谁没年轻过?
我们年轻人没钱没关系,出来创业不容易。
”这又是多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希望用来打动别人的说辞;“那些励志故事,是失败者讲给更失败者的神话”这是在工作中碰壁多少次才学会的冷漠态度;“抱怨社会的不公,是小孩子才做的事。
”这又是多少人在百感交集之后,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唯一信条。
这些励志的句子其实和我们接受过的励志教育是相背离的,可却更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上。
更难得的是,罕有导演,能把这么矫情的句子和电影剧情结合的那么浑然天成,不起鸡皮疙瘩。
当然,小周国语说的是还有那么点生涩,不过反正“我就是个傻逼”那句话也可以当做笑点来看………哎…嗨……对每一位电影创作者来说,一部有生活的电影比一部充满文艺气息的电影要难操控的多,因为显然,取得群体共鸣总是会比实现个人诉求要层次更高一些,而尹丽川的优点,如同她自己形容的一样,就是还会说几句人话。
据说后来,尹丽川邀请了众多时尚界的大拿去看了片儿,然后,他们各自都在影院里笑的东倒西歪,全然没有半点不悦,也不觉得有半点山寨,看来时尚圈儿还是听的懂人话的。
喜剧的境界是什么?
就是影射现实却不苦逼,嬉笑怒骂却不苛刻,题材大众内容却不流于表面。
用某位有态度时尚圈儿意见领袖的话说就是:“《与时尚同居》调侃有度,不失诚恳,对时尚揶揄却没有流于轻浮,这个度其实特别难拿捏,就像写专栏,做毒嘴容易,在毒汁儿中饱含慈悲心很难!
尹丽川做到了。
”
相比之下徐若萱怎么演得那么那么好。
半夜看的,仔仔又变瘦了。。。偶像呀!徐若瑄真的不老呀!
没钱没背景做点事儿不容易!有缺陷,但有情怀!
谭咏麟操着浓厚的港音对仔仔说:“我和你一样,从县城里来。”笑死我了。。。没营养的电影,看男女一号就好~
不是很好看,不过人就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
一般般。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帅锅被人排挤然后自成一家 然后遭遇商业卧底然后兄弟分崩离析。然后高人指点想通以后 帅锅发挥leadership重新收拢那一伙穷小子。 然后激发他们的灵感 最后自然就成功了。 然后又回去大度的原谅以前的排挤他的领导。然后就团圆大结局。
A little mix of Jerry Maguire(徐若瑄) & The Devil Wears Prada (周渝民). But the storyline is Oka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veryone in the movie are great!
三颗星给电影 一颗星给我儿时的偶像仔仔
尹导演的女性特质太明显了,妥协永远不会是结局。
从看预告片起就很喜欢。正片题材较老,但有沁人心脾的劲儿在,虽说整体中规中矩,甚至连高潮都没有。随便弄弄出本杂志马上成功,太不真实了——跟同样的loser成功记《点球成金》相比,几乎没有细节、说服力、真实性……只能说是一部煽情的快餐。此外,谭咏麟大爱啊!!!
如果说和普通百姓相关,就是接地气,那你们文娱界的地气也太不值钱了。另外,到底谁跟谁同居了?
在四星和三星之间犹豫不决 片头的移轴效果太得我心了 剧情很直白 励志嘛 都差不多 亮点在于太接地气了 近些年的所谓都市偶像电影神码的没一个靠谱的 这电影看的我带入了 都没功夫去计较几位主演不咋地的演技了 倒是乔任梁惊喜了 有前途 说起来周渝民还真的挺有“影帝范儿”的 整个一山寨刘天王
节奏控制得不够好
为什么中国总是可以层出不穷地出这种二逼电影,剧情弱智,作品毫无专业度可言,广告插得都这么粗糙生硬(让路人甲直接念广告,擦!),完全可以想象导演是一个怎样外表虚张声势内心空洞无聊的人。想说这是部电影都侮辱了电影这个词。
有青春,有励志,有反思,有真情……却是一部不时尚的优秀时尚喜剧片。
徐若瑄霍霍了年轻的小周啊
真的还蛮好看的,绝对不是烂片!节奏明快,情节曲折!
时尚就是事事儿地装逼。
周渝民就是我的理想型从流星花园开始就爱他 那时候就觉得比什么暴龙强太多了好嘛 十年过去了徐若瑄还是当年我喜欢她的样子一点没变 这两位都是神话啊 看完觉得很轻松很可爱的片子居然不到6.0分 大家是怎么了是要用生命来给分数么 可是其实那些豆瓣评分超高的片子我却根本看不太懂 ╮( ̄▽ ̄")╭
开头剧情让人想到阿汤的《甜心先生》 结尾的转折也来得太突兀了一点,影片中段 对于时尚原本定义的颠覆和年轻人自主创业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欺骗,打压等剧情拍得很不错 有些台词很励志。只是谭咏麟的国语实在是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