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子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前两天揭晓了,《国王的演讲》和《社交网络》是争夺最佳影片最大的两个热门。
两部影片我都看了,谈谈感想。
先说《国王的演讲》,这不是一部烂片,但我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在我看来,《国王的演讲》片如其名,就像里面那个英王乔治六世,哪怕再怎么努力,天生的口吃障碍注定了他的公众演讲只能是中规中矩,无甚光彩,再看影片中截取的希特勒的演讲篇段,那种疯狂投入,那种滔滔不绝,绝对具有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更陶醉于邪恶的力量,不满足于平庸的愚钝(希特勒是恶魔,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他是个演讲天才)。
整个影片就是这样,毫无惊喜,波澜不惊,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好比一个严谨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只要一张嘴,就知道她接下来要说什么,反正是八九不离十。
今年奥斯卡最热门的两部提名影片都是传记片,《国王的演讲》以乔治六世登基前后为历史背景,描写他如何在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医师的带领下,克服天生的口吃障碍,带领英国人民抵抗纳粹入侵的故事;另一部《社交网络》,目光聚焦当下80后的时尚一族,主角是当年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豪,靠一个交友网站一举成名的马克-扎克伯格。
跟以往奥斯卡的提名作品相比,这两部都算不上什么惊喜之作,如果说《社交网络》还有点反英雄的味道,因为里面塑造的这个成功人士一身的缺点不说,他所谓的成功也给人某种不择手段的感觉;那么《国王的演讲》完全是给英国王室的一曲无尽的赞歌。
似乎编导都是英国的御用文人,只会“拍马屁”,反正影片过于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宫廷腔”让我受不了,看来主旋律不仅是中国广电总局的一道“开胃菜”,也是英式文艺片的一杆大旗,几年前在奥斯卡大放异彩的《女王》似乎也给人从白金汉宫拿了“红包”的嫌疑。
听说《国王的演讲》近期夺奖的呼声已经后来居上,大有赶超《社交网络》之势,两部影片看完,我一点都不奇怪,《社交网络》对美国梦有批判有反思,主人公还反英雄,不是一向擅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奥斯卡的“那道菜”,尽管《社交网络》也存在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刻画过于简单草率的毛病,也非导演大卫-芬奇的最佳作品,但鲜明的批判锋芒还是让我对此片心生好感。
(我宁愿《社交网络》折桂)相反,《国王的演讲》有励志,有成功,还有二战,反纳粹等大多数犹太人所组成的奥斯卡评委一向热衷的题材,尽管后者内容过于平常,叙事过于俗套,但奥斯卡不管这些,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美国的奥斯卡有时候跟我们的华表奖也没什么区别。
顺便补充一句:虽然我不喜欢《国王的演讲》,但科林-费斯的表演还是很出色的,他把乔治六世因为口吃而自卑的感觉演的很到位,祝愿他顺利捧走小金人。
看哈里波特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魔法世界只有大臣没有国王,那么王室在魔法世界里的地位究竟为何?
身为英国臣民的罗琳大妈显然被下了封口令而语焉不详,不过看了国王的演讲,一切真相就大白了。
邓不利多的真实身份就是英王乔治五世所以他可以完全不鸟魔法部长,而英国被卷入二战完全是伏地魔搞的鬼:乔治六世娶了最疯狂的贝阿翠丝阿姨做老婆而首相则是虫尾巴,至于国王显然是被魔法操纵了以至于连话都说不利索了。
===============================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48924/?start=100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48924/?start=200
该片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传统意义剧情片,没特技没反转,很正面很积极,故此也会带上一定程度的平庸。
(这种新闻联播的评论风格怎么样!
)Geoffery Rush演得挺好,却也是不过不失稳健保守的那种好;Colin Firth还不错,人高马子大,适合制服Look,走路样子非常有气势,整部戏里他一直保持着小兔子眼睛红红的“下一秒钟就会掉泪”表情,挺惹人怜爱的,这么多基片没有白演啊!
Helenna Boham Carter的角色则很一般,无论是作为公爵夫人时和妯娌的对垒,抑或成为国母后的微妙变化——她在戏里缺乏一种淡然不动声色的精彩,因为这个故事没有脸谱化的英雄、没有怪异的女王、没有神经病角色,所有人——即便是王室成员——都必须首先是个具有日常行为逻辑的普通人。
而且她和CF之间没有火花,即便抱在一起缠绵都感觉国王夫妻两个没有爱啊没有爱,以至于她在医生家吃茶时表情微妙地对医生太太说:“你丈夫叫我丈夫Bertie,我丈夫叫你丈夫Logue……”,我总是会忍不住觉得她是不是也以同样的表情对某位名叫Paradis的女士说:“我老公叫你老公小亲亲,你老公叫我老公小南瓜……我跟你们不共戴天!
不共戴天!
”然后就突然把头发抓乱跑出去了或者干脆在对方手臂上刻字……她还是演女疯子比较像话。
其他角色各有好坏,但是都不给人特别深的印象:Guy Pearce没什么发挥,中规中矩;演丘吉尔的那位,求求你还是回去演哈利波特吧!!!
演辛普森太太的演员很像真的辛普森夫人!
我一直觉得她是个非常丑的女人,但是约克公爵夫人对于她的评论(“她非常有技巧,一看就是在上海的圈子里磨练过的”)真是让人与有荣焉啊!
Jennifer Ehle人到中年还是温婉又秀气,虽然这个角色真是配角中的配角。
她和Firth相见的那一幕一定让很多95P&P粉丝回肠荡气吧:“你……你这个众牲……你居然讨了别的太太……在彭伯利庄园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
”总的来说是部很老实但是老实中透着一股“我想上春晚”气质的正剧。
画面色调很美,场景气氛也很古典很能满足英伦范儿迷的YY,演员基本都很到位,营造出的老派腔势也很浓郁。
剧情就比较平庸,对于国王本身的性格和皇室人物之间的纠葛都没有深入,很稳健,很小心,不过也就这么回事点到为止了。
用一句话形容,整个故事就是“结巴的男孩当上了国王还做了个演讲”。
但是看到最后国王演讲的场景,确实会觉得感动,也能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吸引一批不会在网络上造势的中老年(英国)观众:不仅因为这几个皇室人物在英国民众心里的地位,也因为他们代表了过去某个黑暗时代里最激励人心的某些情怀和气质。
当国王庄重而坚定的声音响起,的确可以在人内心唤起某种信念和勇气,而我们大多数正常人是会被这种信念和勇气感染的——“在这严峻的时刻,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至于中国观众……我觉得大部分人还是抱持着对于演员和英国电影的热爱才喜欢这部片吧,毕竟我们一直以来都有新闻联播……要么是我太低俗了,在观影过程里有很多时候一直无法入戏,满脑子是“让我为新宇写一个气势恢弘格调庄严主题深刻的剧本来描述他如何克服自己身为红3遭受到种种冷眼与非议坚强地突破自我寻找本真并且练就了一手好书法的具有感染力的戏剧性人生!
”这种妄想。
如果拍摄手法嗲演员阵容强大剧本写得煽情,估计也会很好看的哦(划掉大概我会在提篮桥完成创作并且在狱中拿到奥斯卡吧!
最后呼应标题一下:港译太有九十年代香港搞笑色情片的风韵了!!!
很棒!!!
谁想出来的?
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
PS:现如今超过港译的内地译名已经出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嗲啊!
这是一部有魅力的电影,它虽然说的是皇室事情,但是并没有华丽的壕服等等排场,平实的像普通人的琐事,真实的不像话。
这电影你只要看进去,你会情不自禁的投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推上位的国王,为了当上称职的国王,必须克服自己的一切缺点,因为臣民需要国王发生,战争在即,责任所在,他无可躲藏,不会像他的兄长一样放弃国家,必须鼓励国民。
他是一名口吃患者,其次才是一位国王。
我不了解国王的不易,但我清楚一个口吃的痛苦,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口吃患者。
口吃患者应该是一群最被忽视的被伤害者,一半以上的口吃都是模仿造成的,如此看来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
如国王所说,这是女巫的诅咒。
父亲平时话不多。
在我的记忆里,他的口吃并未像他所说的那样严重,达到了遗憾终生的地步。
后来听母亲说才知道,结婚前的父亲,几乎不怎么说话,偶尔讲的几句也都是简单的句子,如果情绪激动,憋的脸都红了也说不出话。
他俩谈恋爱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父亲从来不和母亲说话,只是低头走过。
别人都劝母亲别和父亲好,母亲只是一笑了之。
因为她知道,那一瞬的擦肩而过,父亲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他喝多了,说,你不是口吃,是我最大的欣慰。
父亲没有国王的责任,所以他有更多的理由选择逃避和放弃。
他一直说自己是个粗人。
和电影里的国王一样,粗口更容易让他轻松表达。
但是他却写的一手好字。
他说上学的时候,学习不好,也不好和别人说话,就成天自己写字,最后练得一手印刷体一样的黑板字。
我知道,这是父亲赢得别人尊重的方式。
他总是教导我,和口才相比,字才是一个人脸面。
也许是同是口吃的原因,国王和父亲如此相似。
表面上都是软弱寡言,但是心里都有很强烈的责任心,他们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得到尊重,只不过因为是国王的关系,他只能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流利演说。
观影期间,我看到的都是父亲的影子,那开口时选择不拗口词句的犹豫、为发一个音而紧皱双眉的纠结,一样的欲言又止,一样的强制沉默。
国王最后成了历史书上歌颂的人物。
父亲也得到了一个凡人的所有快乐。
他们都有幸遇到了愿意和自己沟通的人。
不知道父亲是否也有过类似国王的努力。
也不知道他小时候有没有过偷偷哭泣。
但我知道父亲这50多年,有一半的话都是对母亲说的。
看《国王的演讲》,片中约克公爵阿尔伯特王子(乔治六世)曾对治疗师莱昂纳尔说:“我爱美人,也爱江山”,可能由于缺乏背景资料,对这句话觉得不好理解,于是查了下资料。
原来,阿尔伯特曾两次向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求婚被拒绝。
原来,阿尔伯特对出身苏格兰贵族的伊丽莎白·鲍斯-莱昂一见钟情,并在其父亲乔治五世的强力安排下二人相亲,阿尔伯特第一次求婚,未被接受,原因是阿尔伯特是英王继承人,伊丽莎白害怕成为王后,从此不能再自由自在地生活。
阿尔伯特的母亲玛莉王后更希望威尔斯王子爱德华(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即任王位,玛莉王后说服乔治五世让阿尔伯特王子更自由地生活,于是阿尔伯特对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发起了强烈追求,并第二次求婚。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再次拒绝了阿尔伯特。
但玛莉王后认为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的性格可以让阿尔伯特不再热心追求王位,减少和爱德华王子的竞争。
在玛莉王后的安排下,英王乔治五世将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的另一个追求者、阿尔伯特的情敌苏格兰马里伯爵派遣往海外,清除了障碍。
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接受了阿尔伯特的第三次求婚。
两人结婚后,阿尔伯特和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均没有接受太多的王室训练,相对自由地生活——这也是在婚前阿尔伯特向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承诺过的,婚后,阿尔伯特并没有热心于王位继承的争夺。
乔治五世驾崩后,爱德华王子即位。
即位后不久,爱德华八世由于要迎娶美国寡妇瓦利斯·辛普森,触怒了国会和各自治领政府,爱德华八世“爱美人不爱江山”宣布退位,让与阿尔伯特王子。
据记载,得知爱德华八世退位的消息后,约克公爵夫人伊丽莎白泪流满面——这正是她所最不愿意的结果——成为王后。
但成为王后之后的伊丽莎白王后并没有无视责任,而是成为了王室成员中最为欢迎的成员。
在二战期间,就算德国战机每日空袭伦敦,伊丽莎白王后都没有撤出伦敦,坚持坚守,成为英国抗战的象征。
她穿着打扮,直到70年代仍然是英国潮流的象征。
查理斯王子迎娶戴爱娜王妃后,已成为女王母太后的伊丽莎白受民众欢迎程度仍然能与戴安娜王妃齐名。
一般分析认为,由于经历过半强迫的婚姻,伊丽莎白女王母太后更能理解和尊重别人,常常以劝喻替代命令,民间谣传,女王母太后曾在一次午宴中劝阻她女儿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不要喝第二杯酒,说:“这样好么?
你整个下午都要处理国事呢!
”
《国王的演讲》读书笔记,乍看之下这仿佛是一个励志故事,当然,这么认为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一个患有语言障碍的王室公爵在皇室、国家的紧迫情势之下,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积极去改变,最终逃出了缺陷的阴影,而终于让那些质疑、担忧、讥讽等等的公众舆论烟消云散,最终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国王。
这个故事的励志意义另一部分也因另一个人物的所为所对比升华:George的兄弟Edward,本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皇室公爵,王位的理所应当的继承人,却因人生际遇和风流个性,逐渐的放弃了对王位的追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赋如果不为后天善用,也会逐渐被磨灭,被荒废;而对于George来说,一个对于王位继承者来说相当有阻碍的缺陷,如果有心去改变、不停的尝试,最终也会得到纠正,获得真正的自信。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为了讲述伟大王与民、医与患无差别友情的故事,语言治疗师洛格和王室继承人George齐心战胜“顽疾”,两个人一同为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而奋斗。
当然,这个“顽疾”不同于表面上那样简单,仅仅是“口吃”或者“发音”,或是“说话是否流利”的问题。
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下,而在王储之中的理想继任者却沉迷风流韵事不思大体(其实对于这一点就我个人而言是否要对Edward抱否定批评态度,还是要持保留意见),而对于当时社会和国际情势动荡的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国王,一个英明的统帅,一举一动都为人们所关注,人民希望得到希望和自信,希望看到一个能给他们安全感的王。
因此George的“顽疾”,反而显得那么的引人注目,因为对于国王和重大场合而言,一场有力、有自信的完美的演讲,对于王室、国民和公众来说,都是必不可少需要的事情。
所以如果George是个平常的人,或许他有口吃,或许他的发音有问题,这都没什么,他可以选择成为作家、卖笔杆子,他可以选择出卖体力来维持生计,他可以尽量避开交际、闭门闭户,这都是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他自己和别人也许都不会觉得这是多么有问题的一件事。
然而他却成为一个有语言缺陷的王室继承人、国王,一个小问题也许就成为了大困难,就像Edward一样,一个花花公子其实没什么,但是因为出身背景和责任,就显得有些失大体、不成器之感,其实都是位置造就的,因为人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
讲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也许都在羡慕另一种生活,其实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座围城,除非你可以拥有每一座城门的钥匙而可以自由进入,否则,并不要轻易羡慕或者盲目追寻另外的生活,除非你已经想得透彻,或者是你个永不思悔的人。
关于这部电影,大家已经谈了很多,但还没人从自身就是一个结巴的角度来说一下。
嗯,请先耐心地看完这篇文章。
-《关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相信你的眼睛,这个题目没有搞错。
它是一句话,13岁那年从我的嘴中说出,改变了我的生活。
初中时,我喜欢上了一位年轻的实习老师。
那个夏日的午后,也许全班的人除了我和她都睡着了——她在唧唧喳喳地讲课,象屋檐下的麻雀,而我在心醉地捕捉她脸上若隐若现的酒窝。
一会儿,她厌倦了这枯燥的时刻,拿出一本《诗经》,她解释说,古代的孩子都要大声地念这本书,要找个全班最有学问的人来念。
她选中了我。
我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荣耀而不知所措。
站起来,从她的手里接过《诗经》,头脑有点晕眩。
我无法压制颤抖的声线:“ 关关关雎鸠,在在河之洲。
”一阵寂静后爆发的笑声淹没了我。
我从《诗经》里抬起头,看了老师一眼。
她捂着肚子,笑得比谁都厉害,空气里无数个银铃铛在刺耳地敲响。
一丝莫名的痛楚从我的心上蔓延而过,它裂开了一道缝隙——从那一刻起,我变成了一个医学上称为“语阻症”的患者,俗称结巴。
若干年后,我读到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他描述一个结巴少年的困惑:在话语经苦苦挣扎完成之后,失去新鲜度的现实、散发着腐臭气的现实,总是横躺在眼前——我可以据此解释,如果不发生语言上的交通事故,迎接我的现实,就是老师的爱护与同学的羡慕;可现实却因为那一刻的挣扎与拖延,爱护与羡慕一下子变质,成为了嘲笑。
王小波在《我的阴阳两界》中谈到一个阳痿者,他被放逐在世俗生活之外,享受独处的乐趣。
事实上,阳痿与结巴的共同之处是对于身体某种器官不能操控自如。
一个结巴除了无法拥有“新鲜的现实”之外,也可以享有这种独处的乐趣。
喋喋不休的正常人一生要制造多少语言垃圾,在非常年代,人们还用恶毒的语言来相互伤害。
结巴就少造许多口舌之孽,正如阳痿者难以犯下强暴的罪行。
结巴比较阳痿还有一点好处——它具有高度的娱乐性。
有一个经典的笑话,关于结巴买可乐的。
当那个笨拙的家伙终于说出“买……不起”时,性急的卖主已经打开了可乐盖子。
这次倒霉的是卖主,他要面对一罐即将“失去新鲜度”的可乐。
“你有权利保持沉默,否则你现在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当作呈堂证供。
”结巴不但有权利,而且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沉默。
我们不必承受“言多必失”的损失,坚守住那金子般的沉默,在一片浅薄的浮嚣中显得卓尔不群,这也是我们被饶舌的庸人嘲笑的理由。
查尔斯•兰姆自嘲是个爱讲笑话的结巴。
他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正如张爱玲的形容:“人家是唾珠咳玉,他是被珠玉卡住喉咙了。
”这时,台下就有人不断地发出嘘声。
温和的兰姆给弄得恼火了,他说:“会发出这种声音的,只有蛇、鹫鸟和傻子。
现在请你们到台上来,让我看看你们是什么东西?
”这话说得可真痛快。
然而,兰姆应该原谅那群庸人,他们不是蛇,也不是鹫鸟,只不过是冒冒傻气罢了。
我很怀念那笑声甜美的实习老师。
我找到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动物学家发现一种鸟儿,类似于斑鸠的,叫起来音节顿挫重复,也会“结巴”。
我想告诉她,我当年就是这样一只呆鸟,那么喜欢你,笨拙地呼唤你。
因为喜欢的缘故,在那个喧嚷的教室里,虽然我心里充满了懊恼,却甘愿站在那里,让你一直开怀大笑。
- 其实,这篇文章还是做了一些美化与修饰的,我并不是因为实习老师的缘故变成一个结巴,而是小时候贫嘴贱舌地学别人结巴,结果自己也成功地变成一个结巴。
当然,曾经遇到一个脾气暴烈的数学老师,他的棍棒教育也不无帮助。
有一次,我的四则混合运算题,10道题错了8道,我的手心要承受8记教鞭的抽打。
抽到第5鞭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很丢脸地求他:“老。。
老。。。
老。。。
师,能。。。
不能。。。
这次。。。
别打了。。。
留着。。。
下次。。。
如果我。。。
再错的话。。。
一起打。。。
”他没有同意。
长大之后,那些人生的阴影逐渐散去,在不着急、不紧张、不激动的情形下,我已经可以流畅地表达心中所想,但就像片中的国王一样,还是有一个小小的阴影默默地存留着:害怕突然回到过去。
今年,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动,到了电台工作,总监有意让我参与一档谈话节目,类似锵锵三人行那种,充当固定的嘉宾。
老天啊,久违的焦虑又来了。
在晚上进入直播间之前,一整天都是心神不定的,下午打网球的时候,也莫名其妙地输掉了不该输的比赛。
等真正坐到话筒前的时候,终于淡定了下来,还算圆满地完成了节目。
这档节目如今做到第四期了,感觉还不坏,我甚至有点喜欢这种话筒前的感觉了,似乎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小世界在前方拓展开去,。。。
好吧,我要承认,这部电影给了我力量,柯林·菲尔斯既然可以成功地扮演一个结巴,那我也可以成功地扮演一个话痨。
不就是演技嘛!
这个我有!
在这个乱七八糟的世界上活了这么些年,没有一点演技傍身,怎么可以啊!
嗯哼, 我还希望,有朝一日,偶然遇到那个数学老师,铿锵有力地告诉他:“当年,你他玛的可真是一个混球!
”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
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借鉴,不妥私信删。
年前写的,忘记贴了。。。
以此文致敬UK film council,希望奥斯卡奖大胜能够挽留这个机构。
第83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提名刚刚公布,《国王的演讲》以14项提名领跑,压倒此前呼声甚高的《社交网络》、《盗梦空间》等电影,傲视群雄。
英国导演汤姆•胡珀(Tom Hooper)以此片提名了最佳导演奖,而早已以演技精湛闻名的科林•菲尔斯(Colin Firth)也以此片中“结巴国王”乔治六世的角色,成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最有力竞争者。
英国王室题材的电影,上一次在奥斯卡上大放光彩应该是《女王》,而《国王的演说》讲述的则是《女王》的主角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的故事。
这对于英国电影来说,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如果能够最终获得压倒性胜利,无疑可以提振阴云密布的英国电影界的士气。
在支持英国电影制作的“英国电影委员会”将于今年年中被政府解散的背景下之下而言,尤其如此。
《国王的演讲》的荣光,无疑也会是这个委员会的一首悲壮的告别之歌——这部电影正是由这个偏重支持商业电影制作的机构资助拍摄的。
这些优秀的人才很快就要失去最为稳固的政府支持,而一旦汇入到好莱坞的市场洪流中,不知会做出怎么样的妥协,一想到这一点,就很难不黯然神伤。
国王的声音香港把这部电影的片名译作《国王无话儿》,乍看的确引人瞩目,一下把人们的思路引导向下三路。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实在是近年来少有的情怀之作,香港版译名实在有些误导。
不过这也无可厚非,的确这部电影的核心是讲话,一个国王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也是一个人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惧,在乱世里挺身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故事。
电影的主人公,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弟弟:乔治六世。
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的浪漫故事,常常给艺术家们甚多灵感,而英年早逝的乔治六世却很少出现在银幕上。
就算是知道他是当今在位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父亲的人,恐怕都不是很多。
如果他不成为乔治六世,而一直只是约克公爵的话,他可以和妻子女儿一起安心地过小日子,不用去承受那么多的责任与压力。
但恰好他是天性浪漫——按照他的判断标准就是没有责任感的爱德华八世的弟弟,所以他只能不情愿地接过国王的重任。
那正是风雨飘摇的年代,在他加冕后不久,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
整部电影都弥漫着灰蒙蒙的雾色,戴着礼帽的人们面色凝重。
乔治六世虽然是责任感很强的绝世好男人,但自小有口吃的毛病。
作为王室成员,他需要经常对公众讲话,这就成了他的噩梦。
在若干次失败的矫正之后,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由海伦娜•博哈姆—卡特扮演)找到了一位治疗师:来自澳大利亚的莱昂•罗格(由杰弗里•拉什扮演)。
他们渐渐成为了朋友,罗格可以像王室的家人一样,叫他伯蒂。
在罗格的帮助之下,伯蒂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种种来自幼年的恐惧,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发表了著名的《圣诞演说》——在圣诞节问候大英帝国,是英国国王的传统职责,而那一次的演说,则因为二战而载入史册。
技艺精湛之作这样的故事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似乎就是一个简单的励志题材。
但是科林•菲尔斯和杰弗里•拉什两个超级演技派,演出了剧力万钧的效果。
科林•菲尔斯对这位二战时带领英国百姓一直坚守的君主的把握,更是入木三分。
而电影的各个制作环节,都体现着精益求精,完全是可以进入教科书的作品。
奥斯卡的12项提名,也不光提出了导演编剧和演员,也包括了对摄影等等技术环节的肯定。
编剧大卫•西德勒(David Seidler)自己就有漫长的口吃史。
他的祖父母在二战中死于大屠杀,那时他还幼小,已经随家人逃亡到了美国。
在他看来,这个情感上的巨大打击,导致了他后来的口吃。
因为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他经常保持沉默。
他也有和乔治六世同样挣扎的过程,最终他不再恐惧发言,“我想我说的话,值得别人耐心倾听”。
这种隔着时空的感同身受,使他的剧本充满了骨肉与灵魂。
电影中也充满了莎士比亚的影子,但也只是点到为止,留下无穷余韵——这的确是只有由英国人才能表现出来的感觉。
伯蒂一家观看希特勒发表演讲的一场戏,也有着十分微妙的意味:有的人也许言辞流利,擅于煽动,但却可能是恶魔;那些羞涩木讷甚至笨拙的人,却有可能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光看电影本身,对历史没有背景了解,恐怕无法体会这部看似励志的电影,背后其实有极大的沉痛。
而有幸福家庭和朋友的温暖友谊的伯蒂,其实是十足的悲情人物。
在他鼓舞人心的圣诞演说之后,是英国士兵和平民遭受的战争创伤。
片尾字幕里,导演将这部电影献给他的一位家族长辈,二战时战死沙场的前英国军官。
乔治六世身上也有着大英帝国最后的辉煌,在他任上,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纷纷分崩离析,从大英帝国变成了英联邦。
他在二战中为了鼓舞士气,始终坚守伦敦,健康受到极大摧残,1952年就离开了人世。
丘吉尔为他题写的拉丁文墓志铭是“勇者无敌”。
他其实经历的是一个帝国瓦解的时刻,二战当中英国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但二战之后世界霸主的地位却被美国占据。
历史上真实的乔治六世的长相,更接近于影片中饰演爱德华八世的盖•皮尔斯(Guy Pearce),倒是爱德华八世长得更接近科林•菲尔斯一些。
但科林•菲尔斯的演出实在精彩,从胆怯懦弱还十分暴躁的二王子,到自信幽默的国王,整个过程让人激赏。
而甘做配角的杰弗里•拉什,也将一个和王室成员作朋友的“冒牌”治疗师的形象拿捏得十分精准。
他本身就是澳大利亚人,饰演一个在30年代还常常受到歧视的澳大利亚人,相当合适。
电影中的配角也都是英伦演员中的一线人物,从海伦娜•博哈姆-卡特,到饰演丘吉尔的提摩西•斯珀尔(Timothy Spall),还有饰演罗格夫人的詹妮弗•厄尔(Jennifer Ehle)——她和科林•菲尔斯合演的《傲慢与偏见》现在也还是经典。
如果说还有什么缺憾,那只有可能是看到《哈利•波特》里的“食死徒”和“虫尾巴”出现在宫廷中,一个是王后,一个是丘吉尔,会有些许错乱的感觉。
导演和编剧向罗格家族借来了当年他做治疗时候的笔记,“很多精彩台词都直接来自于笔记里的原话”,导演胡珀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披露。
胡珀过往对历史和非虚构题材的把握,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尽力去做到忠实于历史。
不过还是有一些批评家指出,电影本身有一些和历史不符的部分:比如丘吉尔其实努力支持过爱德华八世,而非像电影里那样,一开始就希望他退位。
而一些历史资料也披露,乔治六世的家庭远非电影中描述的那样美满。
考虑到这是一部王室题材的电影,不如此恐怕也无法面世。
对于这些年来益发岌岌可危的君主制,这部电影不知是否能够让人们重拾对王室的热情。
不过,抛开这一切,仅就电影来说,观众可以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拍电影的技艺。
很励志,也很有味道
好像柯林.菲斯演的也没那么奥斯卡吧!好像整部电影也没有那么奥斯卡吧!
最佳男主是绝对的,但绝对不能是最佳影片
又是他妈的励志片
我觉得这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海伦娜的扮相依稀的找回了点当年在 《窗外有蓝天》里的感觉,这片居然赢了《社交网络》。
知音读者体的电影,适合给中小学生励志。
国王的妻子. 希特勒的演讲.
这部片子被高估了至少5倍。它更准确的名称应该叫《国王的念稿》。整部片子,就讲了一个事情:一个口吃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初步克服了口吃。如果主人公的身份不是国王,还会有人关心吗?电影也没有告诉大家,乔治六世克服口吃有什么牛逼的历史意义。
x
很好的励志片 乔治六世真棒
結尾對開頭的視角修復
烂片,个人感觉,男一号演些什么啊在
新鲜归新鲜,但实在是找不到惊喜。如果真只是为了拿奖而拍,还说得过去。Alexandre Desplat在Mr.Fox惊喜了一下后,又回去了。
画面构图都让人惊艳,可以看出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一流,可就是对这部电影没什么感觉
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最无感的一部,竟然击败了《盗梦空间》《玩具总动员3》《黑天鹅》《社交网络》《斗士》。
也就只有一小段的配乐好点,其它的真没感到好看,真心觉得是烂片一部
国王的口吃。
英國皇室生活大寫真。如果能夠更有個性些?。
国王也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国王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脆弱敏感害怕受伤的。
演员摄影配乐都大赞,故事讲得也好只是不合胃口。。。港台版本今次的译名好囧。另外这款海报跟安东尼奥尼的《职业:记者》很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