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道年轮里的纹路,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有经历,这种经历往往和教科书不同,或更丰富、或更轻描淡写、或更沉痛。
当举国欢庆战争结束的时候,失去儿子的父亲就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他,不会被写进历史;当炸弹满天飞的时候,在乡下的孩子还在吃着好吃的梨,战争是什么,他并不清楚……一个人的生命和一万个人的生命并没有什么不同。
少年在战火忽略的农场吐出的梨核,几十年后在物是人非的小院里也长成了大树。
时间不糊弄人,人也不能糊弄时间啊。
我现在看完电影的感觉很奇妙,像是旁观了别人的一场鲜活的生命,证明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为他们的逝去而悲伤,而这些东西,我才花了一个半小时,感觉像是亲身置于那个年代了一样。
我觉得电影给我的感觉说不上来,很多人说画风很治愈什么的,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治愈度有限,更多的是感觉自己投入进了这个故事,看他们在一起柴米油盐,人生起起伏伏,但是故事没有着重表达哪里,就是很平淡的讲,甚至于里面有战争,战争都没有很残酷,就是这种故事,我就觉得很好。
是真的有一种诠释生活的模样。
本来看到中途我去搜了作者一家人的照片,发现百度上没有,没想到最后电影放了他们一家人的很多老照片,我全拍下来了,会放在最后。
要说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其实我觉得作者的父母就是那个年代很普通的一对夫妻,当然他们能做到不吵架真的已经在普通家庭里不普通了,我的意思是他们没什么钱,干的活儿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接受不了时代的进步,接受不了新思想,会担心儿子绘画挣不了钱等等,理论上来说就是众生里最普通的那种人。
要说再往深了考虑,那还是有一点点羡慕的,毕竟那个年代在中国要比英国艰难困苦多了,漂亮的房子,花园等等都没有。
很多他们经历的思想纠结,比如引入电器,绘画工作等等,都是上个年代中国才经历的事情,唯有txl合法😂我看这里是同意不了了。
最后去世那里挺难过的,我看有人说让儿子学画画也挺好,会在百年之后把自己画下来😂那前提是你得能做到一个好父母呀,不然画出来的你们一家人是什么样还不一定呢哈哈。
父母的照片
父母结婚
带着孩子
作者小时候吧
同上
出去玩那次
作者
应该是在家里
这张是不是儿子啊
老了
小时候
长大后吧还挺帅的
爸爸和车 爸爸送牛奶的车很还原了。
幸福的是家庭是什么样的,首先是两个相互知心相互体贴的人,在茫茫人海中,意外相遇然后结婚生子。
一开始,你们可能什么都没有,生活很贫瘠,然后通过不断努力,有了自己的房子。
然后,往空房子里面一点点增加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时光中一点点充实和美化自己的家。
接着,你们会经历柴米油盐,不失情趣又点到为止的拌嘴,最重要的是共同体验生活的小惊奇,将平凡而琐碎的日子过得丰满而幸福。
就这样没有永垂不朽的,却有着细水长流,相伴一生的满足。
可能这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爱情生活,我们都有想过,但年轻时我们迷恋未知,对生活抱有很多不安分的幻想。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发现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感情,似乎也不相信会遇上一个同你一样向往简单真诚的人。
所以,我们看《相思绘本:我俩的故事》,看《人生果实》,看《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看《莫娣》等等这般平淡又饱满的爱情故事,我们都会感动。
今天推荐一部同样感动了无数人的平淡爱情故事:《伦敦一家人》。
英国,伦敦。
欧内斯特,是一个乐观开朗,对生活抱有热情的男人。
埃塞尔,是一个普通,对待生活严肃,倒也真实可爱的大龄未婚女人。
他每天骑行车上班都会经过她工作的地方,意外看见了一个她。
刚巧,她在清理抹布,他误以为她在向他打招呼,他便热情回应。
这次意外的误会,让两个单身的男女产生了微妙的躁动。
第二天,他们一如既往地相互示意。
第三天,因为下雨他晚来了一会,没有见到他。
第四天,因为刚巧在他经过的时间点她正有事在做,彼此没有相见。
第五天,不想,他主动上门介绍了自己,并邀请她一起约会。
就这样,源于一次意外,他遇上一个喜欢的她,他们交往了一段时间然后结婚了。
生活中,我们应该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意外多次遇见一个有好感的异性,但是窃于自己的不笃定,没有坚定地迈出至关只要的一步,也就不了了之......
婚后,他们开始一点点打造自己的家,从贷款买来的空房子,到床、沙发、家电......他们一点点填充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追求自由,长年做着一份送牛奶的工作,他并不看轻自己,相反尊重自己的工作并获得了满足。
而她并不强迫他做不喜欢的事,也不嫌弃他的工作。
他们也会因为支持不同的党派而发生拌嘴,但更多的时候是相互之间的拥抱和慰藉。
他会在她每一次遇到伤心事落泪时,安慰她:I know,I know。
后来,他们终于有了孩子,产子那天,他见到护士问的第一句话:她怎么样?
他连问了二次,而不是将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放在第一位。
显然,他很爱她。
可是,他们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
也曾经历过战争的磨难,经历过和儿子分别的痛苦,但总有彼此陪伴在一起。
其实,他们的志趣也不大相投,却依然能在生活中挖掘出美好情趣。
她没有丢掉自己的品味,她会在院子里种满各种喜欢的花。
她对生活是严谨的,他则是开朗和随性的,她会拒绝和她一起共浴的想法,被拒绝的他不会生气,反而会报以理解和“恶作剧”似的笑。
他对新鲜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他会经常向她分享,然后共同体验。
特别喜欢那一段他买了辆车,当做惊喜告诉她,然后邀请她一起兜风。
越是相处很久的爱人,其实更是需要去保持一份新鲜感。
所以,他们会一起分享新鲜的东西:新的电器,新车,某人登月了......
正如网友所说的那样: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丽的模样,你不完美,但没关系,我会包容你。
包容和尊重,是人和人之间相处的秘诀。
而亲密关系,除此之外,还需要理解。
所以,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我懂,我懂。
这句话是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另外,还有点感悟:家中若有个开朗爱笑的人太太太重要了!
这样你的生活,不会死气沉沉,会在无形地温暖中获得开阔,人也会变得爽朗起来。
改编自真实事件,往往有种特别的力量。
这是雷蒙德·布里格斯根据父母真实人生故事,所著的绘本改编而成的手绘动画电影。
这就是欧内斯特和埃塞尔共度的人生。
他们普通却平实丰盛的一生。
他们琐碎却温馨惬意的一生。
看着他们这么平淡如水,却又内心静谧幸福,就笃定了我们对平凡又幸福生活的向往。
除了二个人该如何维系亲密关系之外,电影中还散发的几处有趣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埃塞尔对儿子的女友不太满意,她觉得她不爱说话,头发有点乱,甚至长得太高。
欧内斯特则回应她的腿长,最重要的是:那可不能怪到她头上。
当时的社会可能并不是以高作为审美的加分项,但最让人动容的是,欧内斯特对一切包容的态度,往深的地方将是尊重他人的外表,也尊重自己的身体,以及不以世俗的眼光看人和问题。
还有,二位老人对待儿子的学业和婚育的态度,太让人喜欢了。
他们并不太理解儿子的想法,比如,不太认可儿子选择艺术的决定,但依然支持孩子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不太满意于儿子的女友但是接受他的选择,甚至是因为儿媳妇因为精神分裂问题而导致丁克,他们都没有因为不满而爆发。
孩子是父母的亲人,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即便再爱也要选择适当的放手,而不能以爱的名义去影响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生活就是这般,有鸡零狗碎的烦心事,也有抑制不住满满的欢喜;有突如其来的分别和悲痛,也有再度欢聚的珍惜和喜悦;有小失落也有小惊喜,有逝去也有新生......生活匆匆而逝,我们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努力,其实也只不过是想将爱这一件事做的圆满点而已。
然后在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对自己说一句:我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我也没有得过且过混一生,非常荣幸的是遇见了你,我们一起认真经营好了这短暂的一生。
因为过于喜欢电影,特意买了本漫画。
从封面就可以看出,年幼的儿子躲在窗户后面怯生生地望着父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成伦敦一家人并不准确,儿子的本意就是讲述父母的故事,他更多的是参与式观察。
腼腆的父母,小黑猫,窗后的儿子Ethel生产时候,Ernest带了一束鲜花
很喜欢Ernest的动手能力,这里是做了一个bird bath
虽然只是一个送奶工,但Ethel对社会阶层很“敏感”,坚持认为自己不是working class,虽然很显然Ernest的收入是在贫困线以下。
后面Ethel终于从packer变成了clerk,可以working in an office. 俩人在火车上还有对first/second/third class的小对话,可以看出Ethel真的很在乎社会阶层.Ernest一直有的乡村梦
儿子帮他实现了不知道电影改编时候有没有咨询过作者,非常喜欢这里儿子回了一句,I know,dad. 儿子知道父亲始终没有实现的乡下小屋梦。
单纯觉得画的很可爱46年建成福利国家
儿子种的梨核
最后长成了大树。
看电影时没懂的段子,搜了一下难怪Ernest没好意思继续解释
Victor McLaglen是Ernest最喜欢的演员,失忆的Ethel还记得,虽然记混了
俩人第一次看的就是他的电影
看电视时候又强调了喜欢
Victor McLaglenEthel对儿子头发和梳子的执念,儿子的抗拒,终于在她的病榻前得到和解
Ethel去世后Ernest还摆放两套餐具,睡前喃喃自语我去给你热杯可可
儿子带走了父母的结婚照
【8.3】1、动漫人物的纪录片,一个温暖的故事2、把故事放在二战的背景下,展现英国一对夫妻的生活。
把很多历史事件通过男主喜欢关注政治事件给展示出来,我不太喜欢这种,明明应该是旁白的东西,让主角用嘴巴说出来,融合得又不好3、历史事件流水账,看不出来大多数的历史事件对角色的生活有什么大的影响4、男主是温暖的,他是一个送牛奶的,女主是小女人的,不关心政治,但她朴素的观点有时候却正好直击要害,他们的儿子是正常的,就像是很多普通英国人那样5、男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电影里反映出来的6、画面来说,亮色调就是黄色白色,暗色调就是黑色灰色7、男主很有忧患意识,提前修筑防空洞、做了一个铁笼子8、剧情比较平铺直叙,特别是人生后半段,主要就是以情动人。
女主老年痴呆,一个一个死去
父母欧涅斯特和埃赛尔的爱情平淡又充满浪漫,十分难得,他们的缘分始于一场乌龙,那个场面让我想起来西门庆和潘金莲哈哈,后来欧涅斯特拿着鲜花上门,两个人相约去看电影,爱情就这样开始了,平平无奇。
我在两个人日常的点滴中感受到了爱,许多细节让我动容,虽然两个人政见不同经常互怼,许多看法态度不一样,但是他们用心经营他们的小家,又是那么的合拍,妈妈努力维持家庭的温馨整洁,爸爸不时的冷幽默让人发笑,总是乐观面对一切,给妈妈依靠。
从一开始空旷的房子到一点点添置家具,他们互相包容扶持,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一家人幸运地挺过了战争,他们的生活中充满浪漫惊喜,桌子上常摆的鲜花,爸爸时不时带给妈妈的惊喜,在艰难时刻总是从容不迫,对妈妈说“I know,i know”,好羡慕这样的爱情,虽然他们对儿子的一些行为和决定不认同,但是最后都选择了尊重,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就是这样已经足够幸福的故事,看到最后,埃塞尔和欧涅斯特的身体相继变差,临走前那干瘦的身躯,让人看了心里难受,最后生病离开,泪水止不住流出来跟着难过,在平静中感受哀伤
欧涅斯特的冷幽默真是绝了
哈哈哈为什么要在床头放婴儿的照片
战争对普通家庭来说真的太可怕
和死神擦肩而过,真的太幸运了
震惊我,自己给自己带绿帽子的哈哈
笑死哈哈哈,妈妈和儿子相顾无言,唯有哭哭
欧涅斯特的小嘴真甜啊
美好的日常
妈妈不想接电话就让爸爸去接哈哈,爸爸还特意从沙发绕过去怕挡到妈妈看电视
鬼鬼祟祟的给惊喜太搞笑了
好好笑
晚年生活
开始悲伤
埃塞尔忘记了欧涅斯特😢
埃塞尔走后欧涅斯特变得好孤单了
那颗儿子小时候栽的梨树长得很大了,而两位老人都不在了
该电影🎦讲的是一对夫妻每一天的日常,一天一天的度过,直至一生。
他们经历了二战、战后恢复重建、国家政治动乱……这些看似能够把平凡的故事变得荡气回肠的曲折都没有影响他们的普通日常。
他们……就如同大部分人一样,在流水似的生活里,结婚生子变老,没有传奇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喜,真的就只是生活里的鸡零狗碎。
看完后竟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些琐碎这些日常距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又如此贴近,原来时光带给每个人的意义是一样的,原来我们真的只是随着时代潮流自然而然消亡的有机体,原来认真经营好一生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情,原来接受细水长流的日子,安心生活下去是如此伟大的一件事情。
就是这般美好。
尤其是如今,更是感到如果能够平安健康,每天充实有爱的度过平凡的一生,那该有多么美好
伦敦一家人 (2016)8.92016 / 英国 / 剧情 动画 家庭 / 罗杰·梅因伍德 / 卢克·崔德威 吉姆·布劳德本特
原本因为动漫风格有点不太喜欢,以为是个很幼稚的动画片,一边看一边吃,结果看着看着忽然get到了影片的魅力,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
因为一直都是以子女的身份在生活,第一次以父母的视角看他们的人生,觉得很有意思,也很寂寞,两个人组建一个新家庭,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政见不合依旧能够吵吵闹闹在一起很久,经历了很多事,一起开车一起旅游一起野餐,一起躲在防空洞里,很多时候总是父亲在紧紧抱住母亲,但在父亲经历pstd后母亲也能给予那份温暖和肯定,爱情比亲情还要伟大,亲情是斩不断的纽带,是即使你不联系也会紧紧在一起的关系,爱情不同于友情,是相互包容,是一起度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经历不同的事,太伟大了。
从父母的视角看,热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偶尔和邻居打打闹闹,共同分享工作的喜悦,看着孩子从小朋友到大人,接受他或许有些奇怪的个性,学着像年轻人一样接受新鲜事物,主动理解孩子。
即使不理解,即使和孩子关系比较疏远,他们也并不苦恼和烦闷,而是两个人互相携手度过余生…我不知道我的父母看到这部影片会有什么想法,但是这种孩子视角里的父母的生活,真的很,让人感动。
特别是最后母亲老去了卧床的时候,还能看到床头挂着的婴儿的相片,从前觉得新潮但是在现在显得有些老土的装修,一切都很有生活感,很温馨。
后面母亲老年痴呆忘记了一切那里真的很难过,明明从前总是把父亲的名字挂在嘴边,最后却只认得自己的儿子了。
唉,整体很温馨的故事,或许在父母的视角生活里也会存在很多争吵和不快,但是在孩子眼里他们永远相爱,而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到那种幸福感,所以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会这么温暖吧。
在朋友的邀请下,在周五的晚上用这部动画片作为一周工作日的结束,我觉得是相当幸福的一件事。
我们两个人相伴,相隔几百公里,却通过小小的屏幕,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看完了他们的一生。
故事叙述相当紧凑,从两位父母的初遇,到他们结婚、生子,又到儿子读书、结婚,最后讲到两位老人相继离世。
他们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只是平平淡淡,充斥着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相互扶持,偶有拌嘴摩擦,但总会有一方妥协。
所以哪怕偶有波澜,也还是会回归平淡。
但这份平淡却并不普通。
电影没有刻意避开时代背景下的动荡,从父母搬入新家后装上收音机的那一天起,它就成了一个世界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二战的凶险,党派的斗争,这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实际上时刻都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他们会因为害怕被空投袭击而打造了简陋的防空洞,会把从未离开家的孩子送往乡下躲避战乱,会抱怨奶酪和黄油的分量越来越少。
这些都是社会、国家对普通人造成的影响,他们也不能幸免。
只是他们却是相对幸运的那一批。
一家人在战争中纵使担惊受怕也无人伤亡,纵使生活不算富裕却也依旧将他们的小家经营得井井有条。
但这真的能完全归结于幸运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他们平淡却温馨的一生,是因为有彼此的存在,是因为他们都懂得爱与包容。
初遇时,一个在街上骑着单车、一个在二楼的窗口恰巧探出了头。
两相对视,只一眼便是心动。
浪漫般的邂逅,有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天定的感觉。
我并不相信一见钟情,但他们的爱情,令人羡慕。
因为那并非纯粹由荷尔蒙掌控的一时冲动,而是细腻的、绵长的。
他们对彼此的爱,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事事有回应的行动。
是埃塞尔提出不想看到壁炉,欧内斯特就立即行动进行清理的效率;是。
是埃塞尔作为高龄产妇,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生产后,欧内斯特站在房外,两句脱口而出的“我妻子怎么样”。
其实他们两人的观念也不是完全相同,工党与保守党,战争与和平,甚至是生活本身,那些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会产生矛盾。
更别提等他们的儿子长大以后,还有更经典的,孩子进入文法学校本可以出人头地却偏要辍学进修艺术,难以找工作;儿子姐弟恋,甚至妻子还有精神疾病,没有办法生育。
我看到了埃塞尔和欧内斯特即便不支持儿子雷蒙德读艺术,但儿子还是去读了,我看到了当雷蒙德跟妈妈埃塞尔提起不打算要一个孩子,她似乎有精神分裂的情况时,埃塞尔第一句话考虑的不是你没有孩子,而是他的妻子是个可怜的孩子,受到病魔的困扰。
日子怎么会跟谁过都一样呢?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完美,但有了爱和理解,包容彼此的差异,允许彼此的不同,才会让普通人的生活过出了那么不一样的滋味。
琐碎的家长里短成为了相伴每一天的鲜活,叛逆的思想行动成为了一个人独特的标志。
尤其是当我看到片尾显示导演的名字真的是雷蒙德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原来真的是一个根据现实改编的故事。
好的土壤培养出了漂亮的鲜花,越发耀眼。
看多了宏大叙事,这种个体叙事的魅力,就在于动人的真情。
我们终其一生,可能不会达到那种高度,甚至就是那么平凡、普通,投放到茫茫人海,就是那么不起眼,但那又如何呢?
有时候也可以适当地唯心一把,正如这个电影的叙述方式一样。
纵使我们被裹挟在国家、情势、经济、政治下不能独善其身,可生活还是自己的,在最大程度内掌控自己的生活,过你想要的生活,那也是快乐、甚至是幸福的。
直至生命终了的前一刻,或许我们才能得出这一生幸福与否的答案。
但每一个你感觉幸福的瞬间,都会构成你最终答案的力量。
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
不过直到此刻,我还是没有做好死亡的准备。
正如我看到埃塞尔和欧内斯特就这样相继离世的时候,心里像是堵了一块石头,无法释怀。
哪怕我知道人终有一死,哪怕我知道自然老去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可还是会想,要是这样幸福的生活再长一点就好了。
希望我有完全释怀的那一天。
但我也衷心地希望,那一天晚点来。
我是一粒种子,准确来说,是一棵梨树的种子。
我之前生长在一个小花盆里,后来又被移植到了这户人家的院落。
这户人家只有一个叫雷蒙德的小男孩,也是他主张让我在这个院子里长大。
女主人埃塞尔也没有异议。
只有男主人欧内斯特有点不满,觉得我会挡住光线,当然,胳膊拧不过大腿,总而言之,我还是在这里落地生根。
在这里,我见证着这户人家的日日夜夜,也经历着时代历史的变革。
雷蒙德逐渐长大,他得到了奖学金,也意味着将被文法学院录取。
女主人很高兴,跟旁边那户人家也炫耀着孩子的成就,男主人又持不同意见,他悄悄地说旁边那户人家的孩子没有上学,女主人反问,“我为我儿子感到骄傲还不行吗”,男主人便哑了火。
我想笑,但我笑不出来,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我只是一棵梨树。
欧内斯特和埃塞尔老是这样,他们非常相爱,但时常意见不合,从而拌嘴。
就我能听到的来算,还是埃塞尔更胜一筹。
后来有一天,雷蒙德被警探运送回家。
他闯进了高尔夫俱乐部,偷了很贵的台球杆。
埃塞尔痛哭着在家里打他,出了门被问起时,又说雷蒙德是在协助探案,嘴硬得很。
日子也就这样平淡的过着,雷蒙德再没做过坏事,起码没有闹到家里,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
但是,他不想上文法学校,他想学艺术。
那天直到深夜都还有交谈的声音,转天,雷蒙德得偿所愿。
再后来雷蒙德回家的时候越来越少,直到一天,他应需入伍。
他留起来的头发提成了圆寸,此后很久我都没见过他。
家里又发生了变化,我很想写信给雷蒙德,家里安装了电话,每次都会吓埃塞尔一跳。
还购买了电视,当然,欧内斯特的头发也越来越少。
雷蒙德退伍回家,我又看着他留起了长发,蓄起了胡须,也找到了一生所爱,珍。
时间停在这个瞬间就好了,每个人都怀着期待,等待着这次见面。
时间流逝得再快一点就好了,让我囫囵吞下失去埃塞尔的悲伤。
她老了。
某个寻常的日子从家里离开,我再没见过她回来。
又是一个寻常的夜晚,欧内斯特给雷蒙德打电话,我听到了他压抑的哭声,我也想落泪,我是棵梨树,但我不是什么都不懂。
我想哭,但哭不出来,不是因为我是一颗梨树,而是因为同年,欧内斯特也离开了。
尘埃落定之后,雷蒙德和他的妻子回家了。
我听着我看着长大的孩子跟爱人如数家珍般介绍家里的一切物件,最后,他们停驻在了我的荫下。
“这是我用梨核种出来的树。
”雷蒙德这样介绍我。
我从一株他捧在手里的小苗,长到如今可以荫蔽他与爱人的梨树,见证了漫长的岁月,不过是一棵雷蒙德带不走的树罢了。
也好,也好。
我可以一直站在这里,用漫长的时间回忆我的过去,当然也会用漫长的时间去遗忘。
我是梨核种出来的树,见证了他们一家的离合,也算是一种圆满吧。
伦敦一家人 (2016)8.92016 / 英国 / 剧情 动画 家庭 / 罗杰·梅因伍德 / 卢克·崔德威 吉姆·布劳德本特历史对于个人来说庞大的不可思议,但只要它倾倒在一个家庭上,每个人都会与之共情。
平淡而又温情,时代大浪中一个普通家庭的爱和变迁。
Ethel太可爱了吧!
2.5 社会大环境的问题被简化和美化了。不能更流水账的伦敦红脸蛋一家人。(欧盟影展)
真实
这部跟《欧维》都好喜欢。
男主女主的配音都70岁了。这怎么看啊。
1/弹幕说:“爸爸老成了一张旧报纸”“作为一个艺术生,我是没有办法回忆自己的妈妈离开这个世界的画面,然后把那个画面画出来的”2/平凡的人的平凡一生。Ethel很务实,总是一针见血,和我的妈妈很像。不过我妈没有遇到那么好的男人,所以她没有成为那样的小女人。3/全天下的父母原来都差不多。他在大学当老师→好工作兼职的→不太行只干一天的课酬就有我一周的工资多→还行4/妈妈躺在停尸房,身体旁边有纸巾的盒子和一些杂物。儿子突然哭了。
孩子用画笔献给父母的哀思,里面的情感和笑点都是有生活的,用历史事件点和父母的小生活穿插进行,孩子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人这一辈子就如涓涓细流,平凡真诚。
不如静态截图治愈,但配色舒适,水彩临摹典范。
,画风倒是挺好看的,虽说是讲平凡人的一生,但故事也太平淡了,看得昏昏欲睡。
父母的一生,单纯又美好。
在影片里看到了好些我们家庭的影子:爸爸像欧内斯特一样辛勤工作赚钱养家;妈妈和埃塞尔一样是个没怎么受教育的贤妻良母,生活中也有类似「梳子」那样让儿子不满的多嘴;而我就是那个热爱艺术(电影和音乐)的儿子!……有个相濡以沫、共度此生的爱人真好!……战争段落联想到了《当风吹起的时候》!
说实话,看着有点无聊
温馨感人,时代变化与生活点滴,是个人回忆也是历史记录。(张伯伦、丘吉尔、希特勒是除了主人公一家以外提到的最多的名字了。)让人不禁思考若自己这一生被描绘出来会是怎样。
画风清新隽永,讲述了浩浩荡荡大时代下的平凡一家人,英国版的平如美棠,琐碎而温暖,颠簸而坚韧,细水长流,永垂不朽(被热评中的“梨核种下的树也已亭亭如盖”感动哭)
感觉作者和他妈感情不太好啊。
结局太悲伤了。想到这是很普通很正常的结局,就觉得更悲伤了。
简单的年代,信仰不同的人依旧可以有很好的爱情,多数时候我们想太多是自寻烦恼
可可爱爱
我就知道看到结尾梨树长成会有人想到《项脊轩志》。绘本画风很喜欢,但总在诡异的地方出现强烈的CG感,这体验有点谜啊。另外,跟华仔刚坐下时还以为走错了影厅... 17.4.15 @北京UME影城安贞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