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2012年的灾难片,荷兰弟有出演。
这是一部感情充沛的影片,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织,互相救赎非常打动人,观看时几度落泪看完还专门去搜了OST原声带去听,脑海里浮现着影片的各种画面,感受了影片给大脑的强力回味冲击。
下面不涉及剧透,我想到哪就写一些,意识流,轻喷,谢谢。
荷兰弟饰演的卢卡斯是大儿子,十三四岁的年纪,是一个果敢坚韧但终究不成熟的少年。
全家五口在泰国海边过圣诞被海啸冲散后,他遇到了妈妈,两人九死一生脱离危险,期间遇到了一次矛盾,妈妈希望搭救另一名小朋友,而卢卡斯觉得我们自己都无暇自顾当然不同意,而妈妈说想想你的弟弟们,换做是他们,你怎么做?
(这时我私以为这样的妈妈有点圣母心,事后我发现真的很打自己脸)“他们都死了!
”卢卡斯回答道,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妈妈的做法,这也为后边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也是电影中陌生人互相关怀的第一次呈现。
影片更多是从卢卡斯的视角去拍摄,镜头语言非常抓人,画面呼应很考究——妈妈做手术催眠时和卢卡斯在手术室外等待小憩时,从上帝视角俯拍,镜头来回切换,直到进入梦里,镜头直接带回海啸发生的时间节点,现实世界催眠师反复说着“做个好梦”,但梦里确是妈妈被海啸吞没后,接连被水里器物反复割戳、拍打的过程,镜头慢慢掠过,让观者承受着相同的痛苦。
再讲一讲配乐,我查看OST发现共有18个原声音乐,交响乐的演奏有时大气恢弘、有时低沉轻诉、有时竖琴独吟,与画面交相呼应,真的很享受。
影片的服化道和布景太赞了,就不展开了。
卢卡斯在影片中的成长是一条主线,他在医院里答应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的事,他试着做了,直到影片最后,他抱着妈妈说他们救的小男孩找到了他的名字爸爸,这算是首尾呼应,也给卢卡斯的成长变化画了一个闭环的圆。
关于影片名称,英文名称叫The Impossible,看到最后我越来越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结尾说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真的是奇迹!
再讲一讲荷兰弟,少年的稚嫩和纯粹展现得非常真实,没有表演痕迹,反倒是爸爸这个角色隐约感觉有表演痕迹。
喔对了,我貌似发现了服化道上的一个bug,影片后边爸爸和妈妈相见的时候,爸爸左眼下面的伤口结痂在他笑的时候貌似翘起来了。
我不是吹毛求疵的人,只是影片太吸引人了,看得过分认真吧。
荷兰弟在这片的演技简直就是童星里的佼佼者这片看得我全程紧张和惊悚,豆瓣竟然没有惊悚标签母亲吐出那条带血的长东西简直用了恐怖片的拍摄手法而且由于这片受伤拍得很逼真,加上医院里到处都是血淋淋的,这片真该加个惊悚标签海啸戏份不多的,因为主题是海啸之后的求生与医疗等母亲手术时回想起在水底一步步受伤的那一段,太吓人了原来这种逼真的灾难比鬼出来吓一跳还恐怖可能是文化差异,好莱坞电影一般很难看哭吧,但没想到老美这次拍得如此催泪,而且不是为了催泪而催泪,为了煽情而煽情,完全就是,不由自主的那种,根本没有刻意安排,但你可能看着看着就哭了,而且这片确实值得夺走你的泪水后半部分偏文艺,所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啸袭击和母子俩在灾难地带的求生本以为到了医院能松口气了,结果反而更加紧张,因为母亲给人的感觉就是随时会挂,这就是这片优秀的地方不过母子在泰国医院那段我看得有点累,恩,语言不通就像看生肉一样,这种累卢卡斯在绝望下的一声喊叫终于让一家人团聚了看着一家人在医院那,你错过我,我错过你,看得我,那叫一个急啊这片好像没啥不满的,硬要扯不满的地方,应该是母亲有点圣母吧,都自身难保了还要去帮助这帮助那,还让孩子去帮大家,结果导致孩子回来时母亲没了,这对孩子来说真的很绝望很难受很气啊,这是善有恶报啊,这种时候真的更应该陪在身边而不是吃饱了撑着去帮助别人啊,毕竟,生命与时间真的已经很少了啊但也正是母亲的善,让老天开眼了,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发生奇迹,硬是活下来了另外这片告诉我们医保一定要买的,尤其是美国这种大医保,保险公司直接专机接送来救你,旁人都羡慕死了这片有这么多血腥的镜头,女主角也露点了好几次,居然不是R级是PG-13级
《海啸奇迹》,如歌如泣,煽情两字在明处向观众抛媚眼,再祭出ewan和naomi,多少人巴巴地去看,未上映已经望眼欲穿。
老实说看电影我不反感煽情,煽得好总比催眠好,是吧?
太过干涩老实,话说我还不见得啃得动,正是卡司和《海啸奇迹》四字鼓动我想看,面向普罗大众的设定,即使真人真事被刻意渲染放大,再加上好莱坞式特效乱炖一煲,赢面还是挺大。
而作为观众,04南亚大海啸这场绝世天劫,大部分人都印象深刻,无须赘述。
劫后余生者、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恍若隔世经历的人固然有;未亲身经历但是当时持续关注灾难报道、至今犹记得那些悚目惊心的灾场照片的人更不计其数。
那段日子铺天盖地都是有关海啸的各种资讯,至今每年各种纪念追思,伤痛渐走远,却不曾被遗忘。
所以拉人看戏几乎没有难度,至于它对不对得起这份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期待?
看来又要拉拉杂杂说一堆(⊙o⊙)记性差又杂乱的咱只好从影片结尾说起,因为看到尾声我好像自以为是的发现了什么……henry和maria一家是幸运的,因为奇迹“选择”了他们。
henry摊开手中写着那位好心仁兄妻女名字的纸,此时才发现背面是“我们在沙滩”的留言。
lucas摘下写着自己名字的纸片。
maria看着手臂上的自己名字。
飞机缓缓起飞,满目疮痍的大地逐渐淹没于云海中,他们回家了(当然maria还得到新加坡做手术),齐齐整整。
如果没有被奇迹选择,如那位仁兄,即使他也锲而不舍,终是与妻女天人永隔。
如果没有被奇迹选择,别在衣服上象征与亲人失散甚至灾难遗孤的纸片,将继续别在lucas身上,他还要在各处收容所辗转。
maria手臂上的名字,很可能在认领尸首的时候供丈夫儿子辨认,如果奇迹没有选择她。
镜头之外,苦苦求生、对离散亲人不离不弃坚持寻觅的人大有人在,可是奇迹没有选择所有人。
即使他们一样非常勇敢、坚韧、信念强大。
大部分人虽侥幸生还却已家破人亡、数以万计幼儿失哺、无家可归,thomas和simon跳下车与长兄父亲团聚时,车上其他孩子都没有等到这样的奇迹。
他们一样深爱、需要、想念失散遇难的父母亲友,但只有少数人受奇迹拂照,全身而退。
奇迹只是微小机率的实现,还是higher power的成全,各人自有解读。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一次奇幻事件、一场奇幻旅程。
所以本来以为所谓《海啸奇迹》必是卯全力,绘声绘影奇迹如何撼动人心、感天动地,然而说好的煽情,其实并没有很明显在煽,倒是令我颇感欣慰。
这个奇迹不是要歌颂什么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或者谁家前世积德,今生福报双修,更不是为了抹杀其他人求生的努力,不是事后显摆。
南亚海啸的大大小小故事还会少吗,这不过是其中之一。
如果所有受灾者的故事都搬上银幕,也必会有人的故事是满满的无奈、唏嘘、嗟叹。
now and then之间,某些伤痛稀释、希望重建。
总之,它是悲喜交织的。
《海啸奇迹》代表不了整个南亚海啸事件,却足以纪念它。
于无数untold stories中抽丝缠结,在银幕上分享其一,如年年各地追思活动,只为了不忘。
不忘那些等不到奇迹的人、需要重建的家园、需要帮助的人。
我去过其中一些当年的灾区,残垣断壁早已不见,不过下榻的旅馆侧翼还在建,而人们面对好奇又贪生怕死的游客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并没有自怜自艾,都是微笑着,淡淡说一些本身经历和身边人际遇、顺便小吓一把心里有鬼的人(不是我→ →)。
而游客没有遗弃它,很快地它又恢复往日人多如织的盛景。
本应如此,因为我看到,不管奇迹有没有发生在这些人和地方,他们仍是站起来了,继续仰望蓝天碧海。
唉,我到底有没有讲到我要讲的重点???
( ⊙ o ⊙ )应该有吧……反正很累去睡觉\(≧▽≦)/
首先,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海啸奇迹》并不是由天朝或米国来拍摄制作。
因为如果是天朝来拍,不管是什么灾难一定是要先大赞裆和ZF的正确领导。
如果是米国来拍肯定是一家之主最后小宇宙大爆发拯救全家人的俗套故事。
虽然从制作成本上来看《海啸奇迹》绝对属于A级大制作,但其制作公司却是西班牙并不非常知名的电影公司,正因为如此,才保证了《海啸奇迹》没有落入窠臼,而是很客观的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地道的灾难片。
在这部电影里,你看不到各种“悲天悯人”的政客,你也看不到犹如天神附体的救护人员,你能看到的只是普通人在面临灾难时的本能反应。
看完《海啸奇迹》,可以发现整部电影中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简单和真实。
整个故事很简单,出场人物也不多,而且始终围绕着一家人来开展,没有任何多余无用的细节。
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都聚集在这一家人身上。
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也保证了影片的真实感。
尤其是尖叫女王娜奥米•瓦茨极具“痛感”的表演让人很揪心,不过也正是娜奥米•瓦茨相对出色的表演彻底的抢走了伊万 迈克格雷格的风头,让整部电影前后两部分有些失衡。
由于娜奥米•瓦茨和伊万 迈克格雷格的戏很雷同,使得观众再看后半段时有些疲劳。
再加上伊万 迈克格雷格的部分可圈可点的地方不多,就让伊万 迈克格雷格在电影里有些尴尬,甚至沦为陪衬。
准确的说,整部电影后半段观众的注意力已经不是伊万 迈克格雷格,而是这一家人到底如何团聚。
电影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那种真实感,每当娜奥米•瓦茨处理伤口的时候观众都能感受到来自主人公内心那种钻心的痛。
就像三池崇史以前的一个电视电影《鬼妓回忆录》一样,电影本身并不恐怖,但就是有一种让你看着很难受的感觉。
《海啸奇迹》虽然不是3D片,但却凭着这种真实的痛感也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比较有趣的是,《海啸奇迹》的戏眼并不是两位大明星,而是电影中的大儿子,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在灾难中有明显成长痕迹的人物。
大儿子由灾难前的孤僻冷淡、自私自利到灾难后的热情开朗、乐于助人。
可以说,大儿子的成长才是《海啸奇迹》最主要的一条线索。
其实在看《海啸奇迹》的时候,我满脑子里都是李连杰在印尼遭遇海啸的场景。
当时报道李连杰失踪的新闻也让国人意识到在灾难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即使他是李连杰。
我很好奇一个在电影里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一个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在天朝基本可以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在面对灾难时究竟他当时想的是什么呢?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的了解到李连杰当时的思想状况,但是自从这次灾难后,他开始热衷公益,更创办了壹基金,变得更加乐善好施,而且对生死也有了新的感悟。
相信他也是通过那次遭遇才认识到人类在灾难面前是多么的无助,才滋长了他悲天悯人的思想吧,这和《海啸奇迹》里大儿子的成长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我绝不是说李连杰在面对海啸以前是个孤僻冷淡、自私自利的人)值得玩味的是,正是李连杰的不幸遭遇,才促成他创办壹基金的想法,这对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成为一种幸运。
有时候,灾难也可以让人成长。
虽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人类却是有着爱恨情仇的情感动物,这也应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事。
PS:如果《海啸奇迹》在中国票房大爆的话,说不定有人就会把李连杰遭遇海啸的故事搬上荧幕呢。
可惜,片子引进太晚档期又很尴尬,估计《海啸奇迹》在中国影市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海啸奇迹》的原名为西班牙文“Lo imposible”,意为“不可能的”,正如它准确的英文翻译“The Impossible”,国内翻译成“海啸奇迹”基本上剧透了一大半。
这是一个有点俗套的灾难故事,我想不出还有哪一部院线灾难片最后不是好莱坞式的Happy Endding。
但是影片开头就已经说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好,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于是我们跟着一家5口人——爸爸妈妈和三个儿子遭遇海啸、分散、重逢。
本以为最多不过就是几个烧钱的灾难大场面加上为了煽情而煽情的剧情能勉强让我挤出几滴泪来,结果导演却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拍得不那么简单。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导演运用了很多处“对比”的手段以及很多细节与线索,来达到强调的目的。
最大的对比是海啸前的圣诞节,跟5秒中后的灾难。
又如海啸来之前,电影里的“妈妈”换泳衣的一个逆光的乳房的剪影,透过阳光,画面看起来安静而美好,这样的气氛跟灾难后“妈妈”血肉模糊的乳房形成了对比,以至于全片大灾难场面虽不多,却正是“妈妈”流着血和满是伤痕的肉身这样的细节,让人觉得更惨更真实。
还有几处对比,如代表希望的幼童丹尼尔被父亲找到时的快乐,跟垂死的母亲身边以为父亲和两个弟弟都已经死了的卢卡斯的悲伤形成了对比。
有儿子卢卡斯在身边的“妈妈”跟孤零零的仰面躺着面无表情的沉默女病人之间的对比等等。
很多处细节:影片最后写着“我们在海滩上”的字条、卢卡斯身上贴的“孤儿”标签、妈妈手臂上医生乘她还清醒时用记号笔写着的她自己的名字、也许代表着第六感或者“爱的奇迹”的红色皮球……正是因为有这些对比与细节,“不可能”才更加不可能,才更加有说服力,整个故事都变得饱满起来。
透过这家人,我们明白了生命需要奇迹,活着就有希望。
是的, 最后一家人终于脱险团聚之后上了飞机,观众才刚缓过神来正准备替他们高兴时,“妈妈”的眼泪却默默流下来,导演让我们透过她的眼睛看到了整个海滩灾后的惨境。
这时,我们也和“妈妈”一起在心里有了对比——这样的生与死的对比,太沉重了!
这场灾难,这家人是幸运的,通过这部影片我们该记住的其实并不是“不可能的一家”,更是要记住那些遇难的人。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当珍惜我们活着的这个奇迹,带着善念一路向前,看得见光,就有希望!
PS:关于演员,扮演卢卡斯的小演员汤姆·霍兰德演技当然好,俨然是未来之星的节奏。
伊万·麦克格雷格当然帅,妈妈的扮演者娜奥米·沃茨当然才是真正的主角,该得提名……但这些都不想多说,就冲着三个男孩奔跑着相拥而泣这一幕,导演选角的眼光就值得赞一个!
刚刚在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几次家人在灾难过后艰难重逢的镜头让我止不住流泪,可能在那时候你会感到家人对你的意义,家人对你的重要性。
其实我觉得这是本片让我感受最深的,无论是那一个家庭重逢的时候都让人如此感动,而大儿子卢卡斯也在这次灾难中成长了不少,当母子俩逃难的时候,母亲不顾自身的安危去救那个小孩,起初卢卡斯是不愿意的,到最后在医院里他主动帮助人们寻找失散的亲人。
而当母子俩同时在洪水中时,谁都不顾自己安慰去救对方。
不过影片给我们展示的都是人性中的善,我们很少看到人性中的恶,都是积极的,其实这也不全面。
当我们遇到灾难时要怎样呢,闭上眼睛,想想美好的事吧。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1913794250413.html 亲情是什么?
有人说它是血浓于水的骨肉相连,有人说她是世间至高无上的情感,也有人说是人间最无价的宝贝……说法多样,各有其理。
当我看完了《海啸奇迹》这部电影后,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
亲情是瞬间的内心触动,亲情是不可估计的巨大能量,亲情更是一种永恒的责任。
都说“天灾无情人有情”,确实,突如其来的海啸可以无情,但是人却不可以失去亲情,更不可能离开亲情。
获奖记录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2013) 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娜奥米·沃茨 第70届金球奖(2013)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提名) 娜奥米·沃茨 花絮·影片在西班牙本土拿下超过5000万美元的票房,登顶当年票房冠军,同时也成为西班牙影史上最卖座的本土影片。
·影片2012年9月在北美多伦多电影节举行世界首映,之后又参加西班牙锡吉斯电影节。
·影片是凭借《灵异孤儿院》一鸣惊人的西班牙导演巴亚纳执导的首部英文片。
·影片的拍摄花去25个星期,总投资3000万欧元 。
《海啸奇迹》走的是“大灾难+大爱”的路线,海啸来得猛烈,水下折腾得逼真,儿子守护母亲,哥哥爱护弟弟,父亲不放弃一点希望寻找自己的妻儿,浓浓的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让人动容。
但让我更为感慨的,是影片展现出来的“中西方父母教育之大相径庭”。
电影中某片段,刚逃过一劫,疲惫受伤的母子俩正奋力走向一棵树,突然传来了小孩的哭声,母亲说要去救,万一是你的弟弟呢。
大儿子哭喊着,弟弟早就死了,要是我们去救了,我们也会死。
身负重伤、流血不止的母亲一字一句地说,即使他不是你的弟弟,我们也要去救他。
大儿子咬咬牙,还是去救了。
这幕让我想起了暑假去泰山时,在“五岳至尊”的标志性石头前,蜂拥而至的游人特别多,每一张照片里除了有自己的身影外,一定还有若干只手,凌乱的别人的身影,镜头外还有若干焦急的等待。
不过还算有序,大家排着队,想好要摆的姿势,轮到自己就冲上去马上摆拍。
有个妈妈站在远处,想为自己的女儿拍,见女儿乖乖地去排队,就立马吼道,你不懂插个队啊,等你排队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女儿比较害羞,抗拒地嘟哝了下,妈妈又吼道,你看你这人多没用,都不晓得走捷径……也许这样的片段过于片面,但结合现实中的事实也知差不离。
中西方教育在此事此刻立马分出高下,不仅分出当下的轻重对错,也决定了之后公民素质的高下。
物质上的差距,也许通过我们的努力,一两百年能够赶上,但精神文化教育素质上的差距,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也许真需要太久太久。
像现在一样,不管小学中学,填鸭式的灌灌灌,随时随地进行各项成绩排名,排山倒海般沉重的压力,让他们过早厌倦了学习,排斥学习,忘记了学习知识本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朋友五年级的侄儿问他妈妈,我觉得好辛苦,你当年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
是,孩子太脆弱,太不能吃苦,太受宠爱,但我们的父母、学校和社会,难道就不应该再次地反思,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教育出的孩子应当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吗?
也许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发出鲁迅当年振聋发聩的声音:救救孩子!
影片至下而上的机构很难让人只挑一点来写影评:1,首先说说Naomi奥斯卡女主提名的事,至少我看着几乎无念,全篇3/5 Naomi几乎是植物人戏份,还有制造大量喊叫和眼泪,确实煽动人心,相比Ewan这条薄弱线索仅贡献一条泪点,给个提名安慰成分很大!
2,不得不说一下大儿子扮演者Tom Holland。
首次触电,就将演技绽放的一览无遗!
个人感觉他才是片中的绝对主角,跟Naomi和Ewan搭戏毫无逊色之处,可以说是抢戏十足,只是影片将其定义为配角贯穿全片所有线索和主要情节勾芡。
Holland成就了近几年来最出色的银幕首秀之一,要不是85届奥斯卡众多老戏骨配角争斗,想必初露锋芒的Tom Holland值得一个提名鼓励!
(相比《南国野兽》中获奥斯卡提名的小女主角Quvenzhané Wallis而言,Tom Holland绝对演技过硬!
)3,大家都在说这片子与《唐山大地震》的对比,我也来凑凑热闹。
其实看到前20分钟,我就想到了,如果冯导看到这片子是怎样的感受?
至少我觉得这巴掌打的挺响!
同样是以灾难为泪点,一个过分浮夸,一个真诚朴实。
至少人家不会再拿你眼泪开玩笑的同时给XX保险做个广告,至少人家在彰显人性的同时没有把家庭伦理用劲过猛!
4,个人认为全篇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开篇铺垫过少,直接进入线性叙事的代价就是后半段人物性格还没有显现便出现改变,导致跳跃性过强,但是优点就是节奏控制的非常之好,全篇无尿点。
并且泪点散布均匀,虽然故事没有太大亮点,但至少不会让人觉得累!
5,惊喜的发现片中和两个小儿子相互籍慰的那位老奶奶的饰演者是杰拉丁·卓别林,卓别林的女儿,戏份不多,却满是感动!
6,关于片中优秀的细节处理多之又多,本人最赞赏侧重人性烘托的几段小戏份,Ewan第一次借手机被拒与后一段慷慨解囊对比恰当,片头大儿子桀骜不驯与救人后内心澄明步调一致,Naomi重伤在床却让儿子去帮助其它人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就足以证明这是一部中上等的好电影!
最深切的痛其实是无声的,可是我多么羡慕他们能拥抱着大哭。
拍得滿精緻,但除了事件和角色本身,電影的敘事觀點讓視野侷限在很平實溫情的角度,沒有太多可供觀者詮釋的點。兩位男女主角感覺像是誰來演都可以,但知名巨星的形像和演技我想確實是有加分的。
流水线催泪
真实的有点假..
太痛了,惨不忍睹。旁边那个十分钟就扛不住了,我被Naomi虐惨了,有些镜头惨绝人寰,导演太无良了什么血肉模糊的镜头都给。故事线太薄,表演却是非常感人,Naomi那个惨烈Ewan那个哭啊,小男主会红,但不打算推荐,因为太痛苦了。
演大兒子的Tom Holland長得好像小時候的Jamie Bell,眼角眉梢小表情都像,重點是演技也絲毫不輸。去wiki查了一下,Tom居然演過音樂劇Billy Elliot!從08年到10年,先是演了2個多月的Michael,後演了近2年的Billy,而且他是個street Billy喲~
哭死我了!缺点和硬伤不少同时优点也非常抢眼。缺点在于不可避免的过于戏剧性以及稍嫌过多的煽情;优点则是剧本为故事主题找到了一个很棒的注脚,视角从一家人的分离重逢放大到整个灾难中的悲欢离合,最终成功抵达人性中最动人的角落。很喜欢最后飞机起飞前的那一段,娜奥米表演出色。
看了半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
“我浮出水面,发现我自己一个人,那是最可怕的地方,当我看到你们两个在往树上爬的时候,我突然就没那么害怕了,那时我知道我不在是一个人了。”
灾难存活片总会有情节设计得不合乎情理和造作的地方,这部电影尤其是。很难看。
温吞,乏味,前排的鬼妹和边上的大姐不停擦泪湿纸巾
整部片子血型压抑·着重写灾难过后的惨烈,围绕一家人的生死挣扎··应该是灾难的真实写照··看完好郁闷··不适合想专门看海啸场面的人看··
发现自己的大儿子卢卡斯,竟然就漂浮在距离她仅有几公尺远的海面上。玛丽雅顿时犹如被打了一剂强心针,她决定想尽办法,要带着大儿子卢卡斯一起活着离开.....
女主角玛丽亚在医院呕吐那一刻堪称全片最噁心画面……电影颇写实,不刻意煽情,灾难当前,身受重伤的玛丽亚还能身教儿子卢卡斯舍己救人,难能可贵。饰演三兄弟的小演员们将角色演得入木三分,实属难得。是一部不错的灾难教育片!
电影无时无刻不在抓观众的神经,分分秒秒都要催泪,陌生人递来的那部即将没电而等待家人电话的手机,两兄弟之间的相互扶持,三兄弟的重逢,当卢卡斯名字被弟弟喊出,然后弟弟狂奔而来,继而是遇见的父亲,一切的不可能便都是可能,尤其是“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灾难有时,亲人之间的爱便能坚持
西班牙的灾难片拍得相当之大气磅礴,以家庭为切入点总是灾难片用之不腻的题材啊。基于真实事件的改编,也让本片的感情处理增加了很大的可信度。导演一定是个重口味爱好者,把许多镜头用在了对灾难惨烈的表现上,丝毫不做作,因此可能会导致不少人的反胃吧。亲情表现到位,灾难场面真实可信,值得一看。
❶海滩空翻——荷兰弟童子功;❷水底视角真是“劳拉的100种死法”既视感;❸手术的交叉剪辑有点意思。
催泪弹电影
太惨了,不过剧情有点刻意,Ewan打电话那场哭戏看着真是难受。
这剪辑简直愁死人了……导演你是多爱从中景拉到大全景啊。双线交织就那么难写么最后弄成这样。美服化道还不错。依我看得奥斯卡提名的应该是大儿子而不是妈妈啊。至于剧情,只好说“太假了”,大概标题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