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黎明的一切

夜明けのすべて,长夜尽头的微光(港/台),All the Long Nights

主演:松村北斗,上白石萌音,涩川清彦,芋生悠,藤间爽子,久保田磨希,足立智充,凉,光石研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4

《黎明的一切》剧照

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2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3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4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5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6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3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4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5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6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7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8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9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20

《黎明的一切》剧情介绍

黎明的一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讲述拥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疾病和烦恼的同事二人互相帮助度过各自创伤的故事。患有经前综合征的藤沢美纱,因为刚转职来的山添孝俊做的某件事而爆发怒火。陷入自我厌恶的美纱才知道孝俊其实患有恐慌症,逐渐两人为了获得其他同事们的理解,彼此间变成了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恋人的同志关系,即使自己的症状没有改善也会想着能否帮到对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奥特银河格斗:命运的冲突后海前街大项目分手假期脱缰之马四目先生爱的劳工黄金岁月喜乐长安工作的她精灵宝可梦:比克提尼与黑之英雄捷克罗姆肖劲光大将拆·案架向星空之桥OVA东京塔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七季冼星海柏林孤影我的三个母亲猛尸镇落跑吧爱情想见你民间奇异志麦田黑神驹世界奇妙物语2022夏季特别篇今天明天贝鲁特幽灵保龙一族之五音镇魔曲追鱼

《黎明的一切》长篇影评

 1 ) BJIFF2024 三宅唱导演映后Q&A

按:在北京参加了不少电影节映后谈,真正能保证安稳进行不出幺蛾子的是少数,这一场映后谈的风波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现在大家也都不惯着主持人了,只能说很考验主持人的素养和功力,很不凑巧这一场的主持人两者都不太具备。

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场的观众提问都还挺有意思的,三宅导演也回答得很认真诚恳,因此还是辑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由于我不懂日语,所以转录文本完全是记录翻译老师的话,有错漏译的地方我也无从知晓,还望大家原谅。

)Q(主持人):首先想问一下三宅导演,本片的中译名有两个,一个是《黎明的一切》,一个是《长夜尽头的微光》(港台译名)。

前者是原作标题直译,后者是有引申含义,或许是因为您在电影中对光线布置的用心。

对于这两个译名您有什么看法吗?

A:非常感谢您的问题。

关于片名,原作标题“黎明的一切”其实在日文中(在翻译之前)也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可以有很多种理解。

对于“黎明”(夜明け)一词的含义,有的人会理解为日出前、日升的那一刻,也有人会想到到达黎明之前的漫漫长夜,它所包含的时间跨度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不过呢,我们的片名有着“一切”(すべて )这个字眼,我无意对这两个译名多做评价,但我觉得片名在转译中衍生出更多的意涵,这本身也意义重大。

Q(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想问一下三宅导演,在本片中我们实际上看不到一个所谓的“反面形象”,每一个人都是在淡淡的生活中继续着自己的日常,在之前的访谈中您也谈及这个问题,您说过“片中两位主人公心理的障害,并不会因为坏人的消失而消解掉”。

在您的作品中,比如您的前作《惠子,凝视》,不会像一般电影一样给予观众某种希望,不会让惠子随便地打赢一场比赛,也不会让本片的两位主人公轻易地克服心理障碍走向正常的社会生活。

还有我注意到,本片的设计是开篇于雨中,结束于雨中,这会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小津的电影,他也喜欢让影片开篇与结尾都在同一个场景,往往在这种首尾呼应中会传递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

在本片中,三宅导演还是让男主角在结尾穿上了他一开始很抗拒的工作服,还是给了大家一线希望的——[被打断]A:首先很感谢主持人提到了小津安二郎先生,还将我与他同台而论,这让我受宠若惊。

在小津的电影中,我们往往会有物是人非的感觉,可能是同一个场景中先前有的人物已经辞去了,也有可能是同一屋檐下的人物命运发生极大的变化,我的电影中其实也有类似的表达。

其实我想表达的就是“人生只有一次,人生是不回头的”,这是我拍电影一以贯之的一个主题。

Q(主持人):最后还是请制片人井上竜太先生与我们分享一下和三宅导演合作的经历吧。

A:我们也是在看过濑尾麻衣子老师的原著之后,决定了让三宅导演来执导本片。

因为我们感觉到这部作品(小说原作)中有着一种非常温柔的世界观,虽然没有要攻克什么很巨大很厉害的困难,但是就算人生中所发生的这么多如此细微的日常变化(也足以令人感动),所以我们觉得这样的题材是很适合让三宅导演来拍摄的,他也十分擅长处理这样的题材。

其实三宅导演一直在用一种温柔的、悲悯的目光去观察世人,他这样的观点我也很赞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目光和观点才让这部作品变得优秀。

以下为观众提问:Q:三宅导演您好。

现在有很多导演使用胶片去拍摄电影,是为了传达某种怀旧的情绪或主题,故事内容往往也比较复古,但是您却在这样一部讲述现当代故事的作品中选择使用胶片来拍摄,而且您在之前的作品中也没有坚持用胶片拍摄的习惯,那么您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部影片中进行这样的尝试呢?

您对此有什么特殊考量吗?

A:谢谢您的提问。

我这么做有两个理由,它们和胶片的特性有关,胶片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一种则是在不可见处,就前者而言,胶片拍摄所带来的那种“触感”、“氛围感”是非常契合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身体上是有障碍的,因此他们一开始十分关注自己身体的内部,或许无暇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们开始在同一个公司里上班,相遇相识相知,做了和天文宇宙星象相关的工作,以此为契机他们能够有机会去关注到自己以外的外部世界,所以我认为通过胶片(16mm胶片)的这一特性,可以让这部电影的观众站在主人公同样的视点上去看、去感知外部世界,比如风和光的触感等等。

第二个理由则是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用16mm胶片机拍摄电影是非常有趣的,有趣就有趣在我们有限的预算上,胶片是一种存储有限的媒介,我们不能无限制地拍下去。

现场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摄像机(video)一直在拍摄(rolling),但是用胶片机就会出现“啊,就剩一分钟了”这样的情况,那么这有限的一分钟我们该拍什么呢?

这样的紧张感,这样拼命地思索,使得拍摄过程变得十分有趣。

Q:导演您好,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就是男女主剪头发的那一段,我真的能感受到他们俩之间有一丝很明显的爱意,可是越往后看又越觉得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社会中萍水相逢的两人,所以我想问导演为什么在写剧本的时候没有加入一些爱情的元素呢?

这样不会让影片过于平淡吗?

A:哈哈,谢谢您的问题。

如果说男女之间只有通过相爱才能获得幸福,其实这样的电影已经有很多了,我个人也愿意拍也爱看这样的电影,为什么我们没有为电影设定这样的情节呢,是因为我觉得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女之间、异性之间有很多就是普通的关系,比如说一起共事、互相尊敬,即使不是在恋爱中,这些关系也都是可能的。

如果将人的幸福等同于恋爱的话,那么世界上大部分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将是不幸福的。

我们的故事想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关系。

Q:导演好。

我想问为什么选择了这部原著小说来改编成电影呢?

我看完这部电影就感觉片中不管是男主还是女主,还有很多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障碍,您是想反映我们当代年轻人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现状吗?

是想用这样的电影去治愈观众吗,还是有其他深意呢?

A:谢谢您的问题。

其实我们选择这个题材,并不是想要治愈这样的人群,这不是我的本意。

我选择改编这部小说,是因为我被作品中的这对男女主人公深深地吸引了,甚至对他们有一种接近于尊敬的情感。

他们身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特征,他们是不断反思自己的,在做完一件事之后总是会想我这么做对吗、我这么看对吗,总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一种自我质询,随后又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付诸于实践当中,迈出新的一步,我很欣赏他们这样思考和行动(action)的模式。

比如男主最后主动去送点心,或者女主送给男主自行车,可能这些行动中有好有坏,甚至带着几分幽默,但是我喜欢他们这样自问自答的思考,和将这种思考付诸于行动当中的生活方式。

我喜欢这两个主人公,所以选择了去拍摄濑尾老师的作品。

另外就是,我之前对PMS(经前综合征)这种关于女生身体节律的病症是毫无了解的,我对女生的身体节律也没有什么相关的知识,我也不了解男主角所患上的恐慌症。

这种不了解就促使我得去调查、查询、学习,在影片制作过程中我们见到了大量的相关人士,也读了很多的相关书籍,由此我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在拍摄本片的时候,我并不是在拍摄我所熟知的东西,尝试拍摄未知的东西,这是一种冒险,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Q:导演您好,我的问题和之前那位观众比较像,我觉得您的作品总是在关注一些比较边缘的,或者是身体上有障碍的人士,但是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情绪和情感往往能反映社会中的一些情感共识,我想知道您在创作的时候是有意地将此作为您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法吗?

如果有的话,在之后的作品中还会坚持下去吗?

如果没有的话,您是如何看待自己作品对当下人们情绪的捕捉的?

A:谢谢您的问题,您问得很好。

首先我想回答的是,我们生活中“非边缘的人”,其实是不存在的,拿日本人来说,我们印象中“平均(average)的日本人”其实是不存在的。

既然没有这么平均标准的普通人,那么其实每个人虽然看起来相似,但是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独特的侧面,即使他并没有什么疾病,他也一定会有自己身上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或许是正面的,或许是负面的。

所以我在拍电影的时候,其实没有把人去分成普通的/不普通的这样来看。

比如我现在看向在场的各位观众,或许是我眼神不济,远远看去大家好像都有许多共性,可是更重要的是,当我去和大家进行个别的交谈的时候,肯定会发现大家各自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侧面,如果我以大家之中某些人为主角去拍摄电影的话,我也一定会很好地反映出大家的个性,反映出你独特的一面。

这就是我对我镜头下人物的看法。

Q:导演您好,电影我非常喜欢,我想问一下这部电影中声音设计方面的问题,我注意到您之前的作品,包括在《你的鸟儿会唱歌》《惠子,凝视》当中,声音和音乐都是您精心设计的环节,就像您之前来北京时说过的要有一种“律动感”,在这部作品中声音设计和配乐都更加平静内敛一点,所以您在这方面是有什么新的考虑吗?

A:谢谢,关于声音方面我非常重视一点,那就是选择和哪位音乐人合作的问题。

这次是和我非常喜欢的音乐人Hi'Spec合作[曾参与三宅唱多部作品的配乐制作,参演三宅唱的音乐纪录片《驾驶舱》]。

很感谢您关注到声音设计方面的细节,除了音乐之外,本片的男女主人公他们的声音/声线我也是非常喜欢的,松村北斗在做演员的同时也会去做声优,平时也会去唱歌,上白石萌音也当过声优[代表作《你的名字》宫水三叶],也会去唱歌或者参演音乐剧,他们两人本身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声音。

更值得赞赏的是,他们在这部电影中,选择营造了一种只为这部作品而存在的声线,他们做得很棒。

 2 ) 职场人靠什么治愈?靠宇宙!

“既然众生皆赴黄泉,何苦彼此倾轧?

”——三宅唱若说大多数电影不过是顿大餐甚至快餐的话,那三宅唱的电影就是一碗清茶:它没有刺激浓烈的“味道”,而要你细品苦涩之下的一缕清香。

两年前的《惠子,凝视》是这样,上周末在全国上映的《黎明的一切》也是这样。

《黎明的一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影片的故事很简单:藤泽美纱因患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经前综合征”(PMS)失去了上份工作,目前在“栗田科学”公司上班的她某次又因同事山添孝俊的无心动作大发无名之火,这让初来乍到的山添感到莫名其妙。

情绪不稳兼有自我厌恶的藤泽后来得知转职来的山添患有“恐慌症”,亦有深深的自我厌恶之情。

为消除彼此误会并助对方克服心灵上的难关,二人逐渐走近,萌生出并非恋人却发自真心的互助之情。

时光荏苒,藤泽决定辞职回老家找工作以便照顾生病的母亲,而起初不适应新单位的山添却打算留下来。

而俩人合作的“移动星象”投影项目此时在人群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基本上,这部电影讲了个“职场治愈”的故事。

它的情节几近生活白描,看惯了一般故事片的人可能会嫌它“无聊”,但在平淡如水的叙事背后,藏着三宅唱对“人生痛苦”的深刻思考。

他试图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面对一个孤独、不幸、不被人理解乃至不可扭转的人生时,人该怎么办?

——三宅唱给出了一个“超越自身痛苦”三阶段的疗愈方案。

这三阶段用他自己的话总结就是:“与内在不可控问题抗争的人们,如何开始关注外在不可控事物的过程”,我将其细化如下:阶段一:将你的兴趣和精力转向和你“同病相怜”的人。

我在《阳光照耀青春里》的影评中说过:社会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常人”。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些不为人知的精神障碍跟心理顽疾。

或者换个词:心魔。

如果心魔在时间持续性和强烈程度上突破了一定的阈值,就会被社会视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正如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个PMS、一个恐慌症。

外表平静的他们,其实都过得生不如死。

这个时候,人要怎么办?

——以消极姿态放任自身沦陷于这病、向这病“投降”或以积极心态调动自身全部能量来与这病作斗争都不是办法。

前者无需解释,关键是后者——“与自身弱点和病态相持相抗”这种积极改进的姿态固然称得上一种勇敢,但效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事倍功半:首先,你将耗费大量精力在自己身上、过度关注你自己,与此同时你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他人的感受和环境的反馈。

作为“回报”,被你无视的外界可能不会助你成长,反会施加不友好的阻力。

其次,这涉及到些心理学层面的东西:人越在乎的东西,往往越掌控不了。

你越想控制好你自己,你就越是无能为力——原因在于尼采说过的那句话:“当人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回敬阁下”。

举个例子吧:正规医院的心理医师是群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很高的人,但他们中有些人,偶有被病人“带跑”的情况,原因恰恰是他们懂的知识太多,对诸多病征太能感同身受了。

而一般的“正常人”,反不容易被病人的话影响。

同理,当一个打算自救的人真想去战胜自身疾病的时候,反而不能过度关注这病、关注自身,而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因为过度关注的结果是:你会无时无刻不拿自己跟“理想中的自己”作比较,而二者的鸿沟将使你更易陷入自怜自艾、无能为力的“自恋-自责”状态。

正如《黎明的一切》一开始展现的那样:男女主人公为了对抗自身,已经够认真、够努力了,他们因此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

正确的做法也许是:先停止在“自救-挫败”中反复循环,将目光移向自身之外,去发现、去关注那些和你一样“有病”的人。

人需将投诸己身的过多关注匀一点出来给别人,尤其在一个利己主义盛行、视他人如无物的时代。

因为一味强调“自顾不暇”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将加剧社会原子化进程,最终不利于“自保”。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医不自医:身患PMS的藤泽虽对PMS无能为力,但她能通过学习去帮助恐慌症患者;这话反过来说也一样,身患恐慌症的山添虽对恐慌症束手无策,但他能通过学习去帮助PMS——因为人在面对他人于己不同的病症时,摆脱了他人之形的桎梏和他人之神的拖累,人只需基于起码的同理心调动出自己的智性,往往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黎明的一切》未将藤泽和山添的感情设定为彼此心动的“爱情”而是“同病相怜者”的惺惺相惜之情,便足见影片立意之高:恋爱关系仅限于特定人群,如果影片的表达是“爱情能消解个人的痛苦”,会传递出“唯有特殊情境才能解决问题”的暗示,那它的疗愈方案就并不普适,无法拯救更多人。

阶段二:将你的兴趣和精力从“同类”转向和你们不一样的更多的人。

当“同病相怜”的人能够彼此发现、做到彼此支持和相助的时候,事情就可以更进一步了:你们可以选择对那些和你们不一样的人及周围环境好一点。

正如起初不适应新环境,嫌公司同事不思进取的山添在藤泽的影响下也学会了给公司同事买早点。

这和“讨好型人格”无关。

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需将自己的小环境搞好——哪怕不是发自真心,而是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因为归根结底那将对人自身的处境有利。

人心都是肉长的,伸手不打笑脸人:不论你的同事是怎样的人,是好是坏,是聪明人还是傻瓜,你得知道你完全没办法改变他们,你唯一能改变的,是他人对你的态度。

那不妨先从一份早点开始。

人和人共事,彼此需要有愉快的感觉,任何工作都是一样——哪怕你碰到个卖烤肠的,如果你对他(她)说话大声大气,颐指气使,那他(她)会不高兴,而他(她)的不高兴将马上写在脸上并被你感知到。

——哪怕你短暂介入到一个“卖烤肠的”人的工作中,你们都需要保证彼此的愉快,何况朝夕相处的人?

如果不在乎具体的人,甚而鄙视他们、不信任他们,无法跟他们进行合作,人要怎么办?

在任何单位、任何工作岗位上如何能开心?

三、将你的兴趣和精力由周边环境继续扩大......如果说,一个人对自我和人生的消极态度已到了他人、环境都无法改变的地步,也不要灰心和绝望,还有个办法可以一试——那就是保持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先讲个“极端”点的故事吧:有个德国人叫沃尔夫斯凯尔,因爱情受挫,一个想不开就怒气冲冲打算自杀。

你知道的:德国人干事比较严谨,沃尔夫打算在午夜钟响的那一刻才自杀。

在这之前,他已安排好了一切身后事,一看表离自杀时间还差一会儿就随手翻开一本数学期刊。

这一翻不打紧,他被一篇关于费马大定理的论文吸引,以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就这么错过了“说好”的自杀时间。

或许一般人会觉得这个故事很荒诞。

但它却很打动我。

原因在以下两点:1、它表达了《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说过的那个意思:“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多少最终选择自杀的人正是倒在了这一条上。

2、找理由不能“向内找”而要“往外寻”:对万念俱灰的人来说,在“已知的世界”上找理由可能是徒劳无功,如果他(她)还有活的心思,就得在“未知的世界”中去找——正如深受情伤打击的沃尔夫如果要在“爱情世界”中给自己找理由,那他是找不到的。

如果他劝自己说“爱情当然存在。

世上相爱的人比比皆是,只是我自己运气太差”,那将加剧他的悲伤心理。

他必须跳出“爱情世界”,到“数学世界”中去找。

这一思路往大了讲,就是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过的一句话:“时空中生活之谜的解决办法存在于时空之外”。

(九州出版社,2007年)我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人活世上,若总在自己在乎和深陷的事物中寻找颠扑不破的“意义”,就没法活了。

你得相信:答案在“这个世界”之外。

就像:棋子的“意义”因棋盘而存在、棋盘的“意义”因下棋人、下棋规则、棋盘外的世界存在。

棋子就棋子找“意义”、棋盘就棋盘找“意义”,那就找不到。

未免我的话听来过于抽象跟费解,我想就“意义”这个词做点说明。

当人慨叹生活“无意义”时,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他(她)既无法改变环境、也无力改变自身(譬如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情况),因此产生一种“徒劳无益”的感觉。

这种感觉有个心理前提:那就是他(她)太在乎外界和自身,认为“改变”是必须的。

也就是说,他(她)看到了某种程度的事实的真相,又对这一真相不满意,当“不满意”大到一定程度,人就会变得异常悲观和消沉。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无能为力的境地时,你千万不要站在他(她)的认知反面去“教”他(她):这个世界并非你想的那样。

你能做的,是站到他(她)这一边来,承认他(她)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对”的,与此同时,悄悄打开一个新世界摆在他(她)面前,看能否将他(她)从眼前这个再也无法忍受的世界中暂时“拉”出来。

你要让他们觉得:总体上,生活或许会如他们“认定”的那样绝对不会变好,甚至越来越糟。

但你可以启发他们这么去想:衡量时间和生命的不止是“总体”和“绝对”。

人只要试着将“限时”的自我融入到无限的绵绵变化的时间中静观其变——即所谓“纵浪大化中”,或许就能感知到先前未能察觉的东西。

《黎明的一切》的男女主角最终能超越各自的痛苦除了彼此的守望相助,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同时领悟了这点:痛苦,很可能是“治愈”不了的,只能“超越”。

领悟的契机源自公司前辈留下的那卷录音带中的话:“在动的其实是我们所住的地球,但我们却总说太阳沉下去,怎么看都会觉得是我们自以为是吧?

我如果是太阳就会很生气......北边天空中一动也不动的是北极星,隶属小熊座的指北星。

其实在遥远的未来,它的指北任务将会交接给其它星星......一万两千年后,天琴座的织女星将成为新的北极星。

看看,连被视为“指路明灯”、万年不变的北极星一万年后也会改变。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何况是人呢。

那又何必执着?

执着于“我”?

“我”为什么要变?

不变行不行?

——当你这么想的时候,真正的改变或许就以不自知的方式开始了。

当人陷入深沉的痛苦和无法自拔的抑郁中也千万别忘了提醒自己:稍纵即逝的短短一生中:有黑暗必有光明(因为无光明也就无所谓“黑暗”),有绝望必有希望(无希望也无所谓“绝望”)。

认定余生是“全然的黑暗”和“彻底的绝望”并不真实——哪怕“黑暗”和“绝望”在“总体”时间中占“绝对”优势,但人可以为了“局部”、“相对”的东西而活着。

——而那,或许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就像《黎明的一切》另一个译名所昭示的那样:《长夜尽头的微光》。

其实,我更喜欢这个译名。

人可以为了那一点“微光”而勇于、甘愿去承受眼前的漫漫“长夜”。

片中男女主角共同创作的《关于夜晚的笔记》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我想以这篇笔记作为文章的结束。

【关于夜晚的笔记】“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这是英国的一句谚语。

人类这种生物似乎自古就会在黎明中感受到希望。

确实如此,早晨若是不存在,所有的生命应该就都不会诞生。

”“但夜晚若是不存在,我们应该也无法去留意到地球之外的世界吧。

因为夜晚的到来,我们才能对黑暗的另一头那不合理的广阔产生想象。

我时常希望夜晚就这样持续下去,我想要这样永远地瞭望夜空,黑暗与寂静让我与这世界产生联系。

“生活在某个城镇的某个人,或许正处于无法入眠的夜晚,而引颈期盼早晨的到来。

不过,这世界虽然持续在运转,却与那些人的情感毫无相关。

”“只要地球继续以1700公里的时速自传,夜晚与早晨就都会平等地到来。

此外,只要地球继续以11万公里的时速公转,相同的夜晚与早晨就都不可能存在。

“此刻,就只存在于此的黑暗与光芒,一切都持续在变迁。

有一个十分科学的事实是:无论是喜悦满盈的一天,或是沉浸于悲伤的一天,只要地球持续转动,就必定会结束。

”“接着,新的黎明将会到来。

 3 ) 日本文艺片更新换代了

~简单分享下观影的感受:1、一个强大的邻居,在文艺片方面个人认为是远远领先某大国的。

看了一下新一代领军人物三宅唱的电影,同样温情、细腻、柔弱中透着力量。

透着对社会,人性的本源思考。

2、本是冲着这位女主来看的,新一代女优接班人上白石萌音,来自鹿儿岛的“灰姑娘”,身高150,长相也是中下。

原来大家都能发现,真正的美永远不在于皮囊,而在于内在,她有点像台湾的林依晨,都是奋斗出来的妹子,自带星光。

《你的名字》她的声音和歌唱真的太有感染力。

3、电影这个题材很反映现代社会,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得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

一个关注个体、尊重个体的社会才会更加团结。

下面这段话真的很形象:パニック障害になってから自从得了社恐症電車もバスも乗れ無くなった电车和巴士都不敢坐了歩いて行けるところが世界のすべて步行能到的地方就是我的全部世界何を食べても美味しくないし、何を見ても面白くない食之无味,意兴阑珊やりたいこともやるべきことも何もない就是什么都不想做生きるのが辛い でも死にたくない活着虽然很痛苦,却又不想死去

 4 ) 个人感受

【上海影城SHO杜比剧场首映礼】

有被治愈到,最近正好开始沪飘,新行业几乎让我作为新人无所适从(其实前辈挺好的,但依然有种“工作能力和前辈比很烂还没别人拼命”的无力感),甚至会睡不着觉。

【之前考试时压力大,所以服用过主角类似的平缓情绪药品,也嗜睡】这部电影给我的抚慰像是我睡前会去服用的褪黑素(?

)的作用。

让我感到抚慰的是,黑夜会到来,太阳会照常升起,我们在白天感觉到的痛苦,地球上总有另一群人在黑夜彻夜难眠……但一切都会过去的,不管是好还是坏。

映后Q&A简记:1.期望观众更集中于病症而不是外部的环境(比如职场中可能有的问题,这一部电影里没有突出现实中更残酷写实的冲突,是期待观众能关注两位主角病症、情绪本身)2.打破刻板的男女主角的爱情式的发展,而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支持。

包括女主角和男主角女友之间那种日常的平淡感也是两位演员的自然的处理和呈现3.黑夜星空的意象(包含真实的以及类似于高楼大厦的灯光就像是星空等)虽然有电影大纲但是很多是到达现场后感受的展现4.关于女主角的人物弧光设计:女主演上白石萌音和导演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让导演能够更多的理解这一女性专有病症。

这次呈现的部分实际上是PMS很少的一部分。

女主的病并没有完全被治愈,不过在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在她自己以及男主角的帮助下,她已经进入了step 25.导演的导演模式(风格):是比较平等的,比较喜欢和演员的交流而不是确切要求怎么走戏6.新作剧透:居住在日本的一位韩国女性搬往郊区的旅途中发生的故事

 5 ) 互助的传递

#ICA 电影改编自小说,依然是像前作一样以松散的叙事结构和降低戏剧性的方式聚焦于边缘人物的日常状态,整体的感觉就是舒适,经前综合症和惊恐症的二人共鸣理解支持及帮助给予了整部电影极大的力量,不过也就是如此平淡反而让电影社会背景的“美好“显得有些不自然。

比较喜欢的是两个学生的作品,他们像是导演的角色,他们在他们的世界拍摄了一个纪录片,导演在自己的世界呈现出了一种现实主义作品。

视听上,整体式比较喜欢的,尤其大半部电影是用的马林巴以及电影冷暖光的使用,马林巴那种空灵的效果实在太好了,泛音特别适合呈环境与角色的关系,也让我想起之前听到的一种乐器的频振效果,而冷暖色调则是很大程度的展现了角色的状态,开场5年后的女主沐浴在阳光下,男主则是在阴影里,两个人的冷暖光明县用于呈现两人的病情的程度,冷暖色也是二人接触中调整,当女主忘带手机躲在家中时,也是男主带着阳光骑进了阴影中,把阳光带进了女主的家中。

另一个比较喜欢的就像《惠子,凝视》时一样,就是摒弃声音的处理一场戏,那种寂静下利用远景画面呈现出的独特意境实在是过于美好。

互助会的背景其实不太了解,不过也是边缘情绪的另一种呈现,就像是一种“互助”的背景继承了之后的“互助”,也希望这种互助梦一直延续。

 6 ) 在黑夜中拥抱黎明曙光

一部非常有温度的作品,温柔的基调下给予人治愈的力量。

影片对于节奏的非常出色,舒缓的叙述显得张弛有度,如抽丝般轻盈的氛围给观众非常舒适的观感。

影片的核心围绕同患有心理疾病的男女主两人展开,双方从开始的互不对付到慢慢理解对方并融入环境,并在必要时给予对方足够的帮助去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

这一过程很好地展现了影片所想传达的即使生活中有许多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东西,但我们依然要努力拥抱生活,在这独一无二的每一天时光中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美好这一母题。

同时影片使用16mm胶片拍摄,构图光影出彩,多处通过环境与光影传达角色内心的变化,并在表达中很好地融入了宇宙、黑暗等等意象,让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丰满且更富艺术气息。

影片在配角的出场与抽离安排得非常巧妙,即用他们完成了核心故事的串联但又不喧宾夺主,把更多时间用于描摹主角二人的独处时光,并用相似且轻柔的配乐周期性地点缀,让观众更好地体会二人的内心世界。

 7 ) 疯癫是文明的产物,我们都是“非典型”都市病人

文:杉姐01 黑夜终会过去,黎明终会到来灰色休闲装,复古休闲帽,浓浓的日式风格,导演三宅唱一如既往的憨厚时尚,阳光成熟,优雅慵懒。

看到他,就能想到他的作品。

就在不久前,日本权威电影媒体《电影旬报》的2025年年度十佳名单正式出炉,并公布第98届日本电影旬报大奖获奖名单。

由三宅唱执导的《黎明的一切》,夺得日本电影十佳第一名。

他也是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得主,是继枝裕和、滨口龙介之后,备受国际关注的日本新锐导演。

在日本普遍面临经济停滞、社交疏离的背景下,三宅唱的作品既不美化现实,也不刻意批判,而是以冷静而温柔的方式呈现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这种“不教导只观察”的态度,恰好契合了当代日本青年对“被理解”而非“被定义”的需求。

最近,他带着新电影《黎明的一切》,来上海了。

《黎明的一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网友说“当三宅唱的镜头遇见濑尾麻衣子的文字,注定生长出某种超越影像与文本的化学反应”,我深有同感。

它的惊喜,不依赖于故事冲突、角色等元素,而是完完全全的,回归到了电影和生活最质朴的状态。

我被那些细碎的沙粒和温柔的日常,深深打动。

更被他不必克服,不必圆满,保持留白的生活方式,震撼。

02 非典型都市病人故事的主线,来自两个非典型病人——饱受经前综合征折磨的藤泽和患有惊恐障碍的山添。

开篇,就是一场雨中戏。

藤泽穿着西服套装,却没有半点职场女性的风度,大雨中的她,毫无反抗能力,任由雨水侵袭,瘫坐在椅子上,直到躺下。

没有人关心她,最后只有被警察带走。

母亲将她从警局接出来,从母亲并不惊讶的表现来看,这绝不是第一次。

藤泽患有典型的经前综合征,月经来潮前,她便开始变得易怒、焦虑、激动、愤怒......她会忽然情绪崩溃。

瑜伽课上,她会忽然对老师语言攻击。

更糟糕的是,她在工作中也常常犯病。

和同事大吵,被拍成视频,拿给领导看。

为了治病,她不得不经常服药,但这些药物,又会让她嗜睡。

同事工作时,她却在角落里开启了“大睡特睡”模式。

每次都会在短短时间内,就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为此,她频繁更换工作,直到遇到一家年代久远的科学公司,遇到了男主山添。

男主山添,高大帅气,野心勃勃,颇具才华。

但他也患有特殊疾病惊恐障碍,两年前吃拉面的时候,山添忽然发病,因为拉面和平时吃起来不一样了,在决定离开的时候,晕倒。

从那之后,他感觉世界一直在变糟,他没办法坐电车,出去理发,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发病时会感到强烈的恐慌,呼吸急促,感觉自己快要死亡。

但是在医院检查,又没有问题。

两个特别的病人,在相遇之后,碰撞出了一段平凡却异常温柔的故事。

02 这世界,不是非爱不可一对深陷泥潭的男女相遇了,通常的发展路径是,他们相互慰籍,相互治愈,将对方拉出深渊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最终成为一对恋人,扶持彼此走过人生低谷。

但《黎明的一切》,不是恋人救赎的故事,三宅唱在采访中告诉我们,他在最开始,就否认了爱情这条线。

他认为,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类似男女主这样的关系,大家最后都不会发展为恋爱关系,这更贴近生活。

他也表示,非常欣慰和感谢,大家能喜欢这样的设计。

电影中,藤泽和山添,都主动了解对方的病症特点。

为了让男主探索世界,女主主动送上自己的旧自行车;她记得他不喜欢吃生奶油,买给同事的点心里,会特意为他准备不甜的食物。

男主在女主发病忘带手机时,会穿上工作服骑车去她家里为她送手机。

女主给男主理发那一段,多拍一秒,空气就会变得暧昧。

但所有的“爱情”,都被导演,在最关键的时刻,一一打住。

三宅唱甚至直接让男主用台词点题:“人们经常讨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否可以只是朋友,这因对象而异,我是不在意的,但有一件事,我是很清楚的。

男女之间也好,很难相处的人也好,至少可以互相帮助。

”男女之间的互助,有了爱情更浪漫,但剥离了爱情,就会让这份互助,显得更真诚。

我们的一生,未必有太多深刻的关系,但却常常会被偶然路过的“微光”照亮。

三宅唱,用另一种维度的情感,给了我们一个男女友谊的范本。

03 毫无征兆的疾病我们通常会把电影中男女主的疾病归咎为大环境的压力,不健康的亲密关系等,但影片几乎在用一种近乎“真空”的方式,来营造病人发病的偶然性。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并不因生活、压力、环境而发病,导演尽可能的将他们的病症,归为一种单纯的疾病。

他们都有很好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尤其是公司这一部分的刻画,非常用心。

他们所在的公司,工作节奏并不快,同事还会一起分享食物,大家相处的非常愉快。

但越是这样,越强调了,怪病发生的“诡异”。

疾病从哪而来?

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藤泽犯病时和别人的争执,其实大概率就是她平时想说又没有说出口的话。

她认为朋友圈发生日照片被大家点赞,其实只是“空洞的生日祝福”。

有人问她你没事吧,她会回应“我的感受轮不到你来判断”。

藤泽小姐很细心,为人处事周到,她尽可能的对所有人表示好感,会给朋友、同事、护工送小礼物。

日本是一个极其倡导女性温顺,守礼的国家,但藤泽本性尖锐,她需要常常掩藏真实的自己,因此被社会吞噬掉了某个部分的人格。

而山添的发病,来自于他为了匹配传统认知里男性的强者人设,而刻意展示出的野心。

女朋友看似温柔体贴,一直陪伴左右,但最后分手,却是因为事业调动。

影片没有刻意展示过山添因为女友而焦虑,但他听到女友要走的消息时,没有丝毫惊讶,也说明了,他早就明白了身处环境对他的要求。

本质上,两人的疾病,都来源于个体和亲人的、群体的、社会的矛盾。

在东亚社会里,也足够典型。

疯癫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明产物。

疾病的发作,有迹可循,但放在生活里,通常毫无征兆。

电影开始,藤泽的妈妈,还是干练的女精英,但再次出现时,妈妈已经残疾。

不交代任何原因,无声无息,反馈你的只有结果,最终能承担结果的,也只有你自己,这就是生活。

病痛在你身上,连妈妈、女友,都不能完全共情。

藤泽和山添在相互治愈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讨论:你会不会因为生病,而得到一些好处。

藤泽想到,山添可以因为惊恐障碍,不去见朋友。

山添想到,藤泽可以借发病,对某人大发雷霆。

两人的聊天,尴尬而可爱。

04 不治愈,只共存藤泽经前综合征和山添的惊恐障碍,看似都不是大病。

却足以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对生活,不断改写,直至命运转弯。

“有病就去治病”,是大家通常都会对病人说的一句话。

但现实是,大部分人都有病。

我国卫健委2023年数据中,慢性病患者覆盖率73%。

《柳叶刀》2023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9500万,焦虑症患者1.05亿,失眠障碍患者3.2亿。

这世界有越来越多的疾病,长期伴随,无法根治。

正如电影中,导演保持着对男女关系的中立态度一样,对待疾病,也展示出了第三种维度的关怀——不治愈,只共存。

一切都有缘由,但一切都化为淡淡的哀伤。

本应该被放大的情绪,被导演以“命题作文”的方式,无限缩小。

《黎明的一切》用另一种姿态触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这样设置情感关系和世界观的结果是,它放大了更多的生活细节,把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事物,推到了前面。

另外,16mm胶片拍摄的加持,也增强了影片在这方面的表现力。

你甚至觉得,太多东西,比两人的情感,更治愈。

比如时间,食物、风声、繁星、宇宙......

其实,当我们作为个体, 无法自控时,我们都陷入某种“疾病”,我们都变成了病人。

但生而为人,不必抱歉。

山添说“活着很痛苦,但我不想死”,活着这件事本身,或许就有一种神奇的“自愈能力”。

三宅唱的作品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后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

经期综合征和惊恐障碍,只是时代困境的外化。

更深刻的矛盾是,人们渴望连接却又恐惧束缚,追求真诚却又警惕过度暴露。

当传统叙事被消费主义异化为“工业糖精”,观众反而在“未完成关系”“未解决病症”中,找到了更真实的慰藉——那是一种承认存在问题、却依然在不断靠近它、拥抱它的勇气。

影片的最后,大家聚在一起看星星,藤泽当场念出那段两人一起合写的解说词,是全片最温馨泪目的时刻:黑夜终会过去,黎明终会到来。

虽然我知道,痛苦会不断循环,总有下一次,但当它降临的时候,只要想着“天总会亮的”,只要有人在黑暗中轻轻拉住你,似乎就能再坚持一下。

导演说,他试着通过“身内无法控制的病症”与“身外无法掌控的宇宙”相互对照。

我们看上去是自由的,但总被看不见的力量左右,命运,一生都无法真正握在手中,唯有接纳,才是终极解药。

等待黎明的时间,并不孤独,所有“生病”的人们,都和我们一样,正在仰望星空。

黎明从不会解决所有问题,黎明过后,又会迎来下一个黑夜。

但它至少证明,人的一生,不只有黑夜。

等待和希望,就是我们全部的智慧。

文:杉姐编辑:海带采访翻译:陶雪伟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首发微信公号《外滩TheBund》

 8 ) 生于寻常,死于激烈

三宅唱决定执导此片的理由是因为两位主角不必谈恋爱,电影上映后他得到的最热烈反馈竟然是:感谢导演!

没让他们两个谈恋爱真是太好了!

日系性冷已经跃升入这样的维度:不指望爱情来转命,人生照样过得很真实。

如此稀松,如此普通,如此细碎,如此孤单,如此漫不经心,又如此轻盈,一部平常心的范本,无论是经前综合症女,还是惊恐症男,还是他们四周熙来攘往的一勺一勺修补内心空洞的丧亲族,碌碌无为于饮食起居、互相投喂零食的同事甲乙丙丁、渐行渐远的前女友、悄悄失能的老母、缺少同理心的心理科医生,还热衷于访问“你幸福吗”的工厂二代……任何人的命运都没有在一部电影的长度里发生变故,更遑论神奇,没有人获得康复、治愈和拯救,每个人都安于自然的动线、比例与尺度,人们依时间节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同头顶的星宿霄汉。

以三宅唱的天文观看来同,人在永动的宇宙中保持着平衡活着,就已经是一项奇迹了,还要去找么子心跳。

人生在世,不过是生于寻常,死于激烈。

 9 ) 观后感|然后新的一天的黎明会到来

#超前点映三宅唱映后连线这部片我可以说是错过很多次了,有过几次看现场映后的机会,结果都想想又没去。

等到它要公映了,啊,原来在这等着我呢,终究是要去看的呢。

连线刚开始的时候,屏幕根本没转播过来,只能听到声音。

就听到翻译在说,大家觉得这部电影好不好看。

结果什么都看不见的广州现场,大家也很认真地说好看,然后鼓掌。

当然了,片尾播完黑屏之后大家也自发鼓掌了。

用16mm拍摄的画面,自然是很好看的,尤其是每当阳光打在他们身上的时候,整个画面都暖和起来。

有人问道为何会拍一小段地震的情节。

导演说地震虽然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但是是不可控制的,片中出现的各种病症也是一样。

因此不管是通过人还是自然现象,想要表达出大家虽然活在这个世上,但是总会有一些无力感。

惊恐发作、经前综合症,以及哀伤辅导,大家都在经历他人未知的伤痛,生活如漫长的潮湿正是如此。

而这部影片所做的,是了解你,陪伴你,治愈你。

友善得不像现实的人与环境,造就了温柔的故事。

这样有点安静,有点迟缓,有点悠闲,又暖洋洋的氛围,就是足够治愈啊。

即便最终谁都不会被真正治好。

“我往往希望黑夜能够一直延续,因为这样我就能够一直仰望夜空了……但是,快乐的一天也好,悲伤的一天也好,只要地球不停止转动,这一天就会过去,然后新的一天的黎明就会到来。

”三宅唱太有意思了,好几次跑到镜头面前打招呼。

虽然加起来线上见过两次,线下一次,但我还从来没有机会现场看他的映后,所以并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氛围。

这次的线上看的是在别的现场的连线,也算是能够感受到一些。

感觉很随和的一个人。

 10 ) 真好

是香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也是亚洲首映。

真的有幸,能现场看到这部影片,和真诚交流的导演本人。

看完,心中的郁结,随着泪水汩汩流走了。

同时,又被一些很细微却有力量的东西,填得满满的。

想说,这部电影值得。

香港国际电影节更值得。

非常细小的切入点,生活里不被关注(甚至被嫌弃)的边缘小人物,他们的困境、羞赧,和继续正常生活的努力......听来,很正能量吧?

我原也以为是一碗小清新味的鸡汤,慢慢才发现:并非,绝非。

诚然,每个人的困境,都可以贴上一个标签,PMS(经期综合征)也好,panic disorder也罢。

像是判下原罪,令人敬而远之。

但原来,困境本身,也未必是铁板一块的,你知道么?

它会随着你的主观意愿,随着你与身边人的关系和互动,流动,生长,慢慢长成你生活中,可以与之共存的一个部分。

况且,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是边缘人物,不是吗?

会有需要围坐一圈倾诉内心深不可及黑洞的时刻。

随着电影深缓而坚定的讲述,观众们好像抬起了头,仰望夜空,同时也凝望自己心底的黑洞,与主角一同慢慢经历成长,也疗愈了自己。

哪怕,只是星星点点。

真的,真的很好。

影片放映结束,三宅唱导演的映后Q&A环节也非常之好看!

能看得出,他是非常开放,乐于交流的人。

对于每位观众的提问(问题也都提得很细腻),都补充了更多的幕后细节和创作想法(之后我会把映后Q&A单独整理成一篇)。

感谢这场放映。

昨晚看完,今天重新回味起来,心中还是会涌动起感动和勇气。

《黎明的一切》短评

滨口龙介拉胯 三宅唱堕落

6分钟前
  • 海泊河潜艇
  • 很差

多么舒服的一部电影啊。三宅唱延续了《惠子,凝视》对于缺陷人群的关注,只不过这次从身体的缺陷变成了心理的缺陷,但依然是娓娓道来的风格,塑造了一对独特的非浪漫关系的男女角色(这点本身就已经相当难得),最终与天地宇宙相联,人文关怀尽显

1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喜欢松村北斗的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听我的没错,多去看几遍。三宅唱用胶片电影艺术来讲日常,很有耐心地推进,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道理,就像下午一到了点,阳光就会通过办公室的窗户照射进来,过了一会儿又慢慢消去。镜头语言太好了,男女在天桥上看星星,女生告诉男生他认错了,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后就笑笑然后转身迈步先下了桥。青年推着自行车上坡,镜头右方对焦在他推车,左方一辆骑着电动自行车载着孩子的妈妈开过来直到从镜头离开。你我擦肩而过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电影里也出现了地震,用得非常漂亮!我去啊这才是日本电影啊我要把电影院里的perfect days的海报全都换成这部,全世界的电影院!教辅:Powers of Ten

11分钟前
  • 减盐
  • 力荐

淡淡的文艺鸡汤,淡淡的人,淡淡的职场友谊,或许还有淡淡的爱情?什么都没有发生吗?未必,我们看到的一些星星很暗,只是因为它们离我们很远,而不是不够亮。仰望星空,等待黎明,观赏宇宙大爆炸的余晖,接受地球安排的命运。

15分钟前
  • 阿孝咕
  • 还行

台风雨消减,凌晨的电影之夜,《黎明的一切》,恰好在黎明前看完。此刻,我心神宁静,思绪稳定。我想,黎明前的一切不只是黑暗。【虽然痛苦,但我们还活着。】

1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电影本身好无聊哦。不过上白石姐好可爱,连发火也这么可爱,像只短腿小兔子。哎呀呀

23分钟前
  • 森_
  • 较差

黎明前的至暗時刻,還好有你,做我的星星。男女主角是彼此的北極星,在暗夜裡用微弱卻堅定的星光,照亮彼此的方向。他們也是彼此的地球——繞著對方公轉,也因為成長而開始自轉。他們有著各自的運動軌跡,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生命軌道裡,繼續前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在我們的生命歷程裡,我們既要處理公轉的問題(如何與他人相處),也要處理自轉的問題(如何與自己和解)。而每一道課題,都不簡單。導演在映後分享時說:「現實社會不會那麼溫柔,我只是提供一種簡單的想像。」確實。即使夜空裡有無數星星照亮黑暗,但能穿越荊棘、走過長夜的——只有我們自己。

27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还行

温暖且柔软,整体影像质感非常好。但更深入一些的东西倒也没有。

32分钟前
  • 小J²
  • 还行

要是人与人之间这样相处该多好,曾有两三年我也是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吃东西也是食之无味,直到现在到吵闹的车站或广场必须戴降噪耳机,虽然没有得这种panic attack,但那种持续很久的对一切都索然无味的感受仍旧没有消散。很温柔的一部电影,胶片质感真好,感谢最后5分钟极限出票的人。【BJIFF14th/英皇/Scene 17】

3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三宅唱就是那种看得人多了世界会变好的电影。在PE 1号院大银幕下前排观看,好美的胶片质感,我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个介质可以更好的传递无处不在的温暖;贯穿全片的音乐完美贴切,单曲循环预定。电影简直描绘了理想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极致:极有分寸,却真诚的相互关心——所以观影过程中就祈祷两人绝不可以谈恋爱……幸好映后三宅唱也说现在爱情电影太多,所以本片的创作初衷之一就是“想拍男女的纯友情会是什么样子”。想到这段对话(大意):“同性也好,男女也好,朋友也好,或者互相看不顺眼也好,「至少可以做到互相帮助」。”“那当然啦,医生也会给异性看病呀。”(2024.4.8 18:30,#HKIFF48第50部,闭幕片,结束后三宅唱给所有人签名)

41分钟前
  • 陆小鸟
  • 力荐

非常会拍电影,节奏大师。换另一个人都会拍得更无聊。羡慕他有这么好的音乐制作人和团队。

45分钟前
  • 潇文
  • 还行

劇作特色是通過堵塞和取消一切戲劇化可能性的方式(例如適齡異性主角之間的親密衝動),確保敘述的高度生活流。在後工業化的高福利社會中,勞資關係和社會支持系統業已足夠溫情脈脈,不過原子化個體間的人情也趨於淡漠(但仍然寶貴)。電影改編時加入了天文館的意象以期升華主題和質感:片尾出自老闆胞弟的慷慨陳詞道明,長夜漫漫的好處是更容易發現星辰,並可被寄予對黎明的期待,以上被引為男女主角漫長病期中的小確幸的擬態,星空因此被賦予了撫慰和救贖的功能。略感矛盾處是對黎明的降臨抱以希望,似乎和影片試圖申明的“與心理疾患共存”的價值觀相背離:如果小確幸和希望真的有用,何以深夜觀星的發燒友,最終卻選擇離開了人世?如果不能直面、乃至試圖以潔淨的表象遮蔽“長夜”的深淵,“長夜盡頭的微光”(台港譯名)只會日漸暴露其孱弱和無力。

50分钟前
  • Bork
  • 还行

三宅唱最大的作者性就体现在影像的呼吸感上,有着独属于他的节奏,不是快慢的问题,而是如何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从一个情境接另一个情境,流畅、自然,涌动着充盈的时间感。比《惠子,凝视》还是在完整性上差了一块。但看起来依然舒服,犹如吸氧。

53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3.5星,确定三宅唱不是很对我胃口。与天文有关的台词、镜头还有配音都非常浪漫,两位主角在某些片段的互动很有趣,但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深入也不深刻,我甚至无法想象他们以后的生活是否会顺利,总之,活下去就好吗?(男主对PMS发作的女主太好了吧,羡慕这样的男朋友)

56分钟前
  • モノノ怪
  • 还行

#ICA 长评-互助的传递。电影改编自小说,依然是像前作一样以松散的叙事结构和降低戏剧性的方式聚焦于边缘人物的日常状态,整体的感觉就是舒适,经前综合症和惊恐症的二人共鸣理解支持及帮助给予了整部电影极大的力量,不过也就是如此平淡反而让电影社会背景的“美好“显得有些不自然。比较喜欢的是两个学生的作品,他们像是导演的角色。视听整体式比较喜欢的,尤其使用的马林巴以及电影冷暖光的使用,马林巴那种空灵的效果实在太好了,泛音特别适合呈环境与角色的关系,而冷暖色调则是很大程度的展现了角色的状态,尤其是开场5年后的女主沐浴在阳光下,男主在阴影里,两个人的冷暖光明县用于呈现两人的病情的程度,冷暖色也是二人接触中调整,当女主忘带手机躲在家中时,也是男主带着阳光骑进了阴影中,把阳光带进了女主的家中。

57分钟前
  • 还行

无聊

1小时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平淡

1小时前
  • 麻木粮姜
  • 还行

三宅电影一部不如一部。在追求秩序化的现代社会,主角们因为身体失调(恐慌症和PMS)而生得艰难—这种艰难显然还没有被升华到普世意义上的艰难,就急不可耐地被城市的灯光夜空的星光包围,被xx科学星体运转的,黑夜至天明的周期循环的定理收编。并不觉得这里存在什么“拍摄的伦理”,反而感觉是事物的周期循环这个太清晰的主题粗暴充当了他者的心理描写。如果真想用“黎明的一切”让观众感到社会的世界的广阔度,不如少想象那些社会少数群体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的那些人际关系,而导入些私人性讲讲自己和他人从黑夜散步至黎明会有怎样的复杂感受……

1小时前
  • gansen
  • 较差

越看到尾声越是想起滨口那部《亲密》,长夜入日行。真的恰到好处,非常合适的介入位置。借由宇宙,讲一种难以弥合的实在的距离,亲密与淡却都只是表症,内里是自我的接纳:我在宇宙中望着我。

1小时前
  • 刘浪
  • 推荐

5三宅唱的魅力在于他始终尝试着探索一种新的人际关系。《黎明的一切》中的人们呈现出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和细微的惺惺相惜——彼此的分寸与扶持类似于病友的关系状态。但三宅唱对这种微弱联系的捕捉其实并不奏效。在这种生活流的电影里,形式化地处理病症与悲伤,让每一分的忧伤都显得设计和刻意,因此如此局限而无法播散至每一个“现代忧郁症患者”身上。我着迷于《你的鸟儿会唱歌》里三人关系迷人的流动性;《黎明的一切》里灵性消失不见,剩下的是凝固的关系、凝滞的状态——悬浮病症之下虚弱地来与去。(他镜头下的夜行如此迷人)

1小时前
  • 阿屁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