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琴师》让音乐史书中冰冷冷的名字鲜活地出现了。
他的人生或许会治愈你,亦或致郁你。
当一个人佝偻着身躯无比疯狂地敲击琴键时,当一个人喝醉酒后仍会温柔地用手指磨砂琴身时,当一个人琴艺惊人青史留名时,我会钦佩且羡慕他的人生。
因为他不仅找到了最热爱的事物,而且天赋异禀举世皆知。
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迷茫与混沌中寻找兴趣与方向,同时担忧自己的能力与回报。
但是在这令人羡慕到嫉妒的功绩背后,是他的伙伴、朋友、家人、爱人一次次地走进他的人生,再关门离去。
最令人感伤的是,这世界从没有绝对的坏人,谁都不是刻意伤害他,谁也没有真正地了解他。
他是多么热爱着世界呀。
他会悄悄和小男孩说自己其实看得见要保密,他会叫楼下的大爷和自己共品新曲共享美酒,他会在公园给女朋友惊喜礼物。
他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穿越时空,与当下的我并无二异。
只是他的“天赋”与“缺陷”好似命中注定一般地将他与这世间隔开。
他有多独特,就有多孤独。
他的音乐或激烈或温柔,我听的却只想流泪。
音乐的快乐终究没有治愈他来自原生家庭的痛苦和无人理解的苦闷。
米耶特是误入人间的伊卡洛斯,银河才是他灵魂的徜徉地。
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自由高飞,风景如画自幼双眸黯淡,自卑不已伯乐赏千里马,何其感激一曲成名,众人稀奇狂欢过后的孤独落寞,是我还是你曲终人散时的关门响声,无比清晰失明呀失明,让人情感细腻瞎子配口吃啊, 敏感脆弱的神经,不可思议语言不通,但音乐心灵相契镜头前的斗琴,让人化敌为友,惺惺相惜新曲初成的喜悦,无人分享多焦急深爱的金发女郎,将我毫不犹豫地摒弃多年之前有慈母救我于马蹄如今有谁可将我勉励?
状态一落千丈,一片狼藉我不需要你,我不再需要你!
转角遇到的爱,亦失望远离我浑浑噩噩,不知所觅至亲造访,带来消息与父和解,在他弥留之际当我远去,是否有人惋惜?
维也纳和卡梅洛,荣耀在里蒙特勒,留有我的足迹音乐——那是我存在的意义自幼弱时,便拨起涟漪想你,满腔爱意,如花一般铺满地让我告诉你,让我告诉你那纵身一跃,展开的是自由的双翼!
奔向自由
米耶特因为童年被抛弃的经历和创伤,后来总不自觉地重复这种经历、无意识地折腾让身边的人离开自己:爱苏莎而不得,太用力也抓不住;迁怒于朋友,让朋友也离去;用酒精麻痹自己,不认真对待他立身之本的音乐。
在他与自己和解或意识到自毁倾向之前,这一切的发生又不可避免。
最后他去见了同样命运致盲的父亲,他恨父亲又下不了手掐他,看到父亲关注他在报纸上的消息,感受到了爱,终于放过自己与自己和父亲和解。
在他与自己和解之后,终于能去爱,去追回玛塔。
可惜幸福太短暂。
这是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与大卫·奥格尼克的再度合作,横扫电影节16项提名,8项大奖。
导演还是一贯改编真人真事,大卫上次与之合作《生命如此美好》完美演绎残障人士广受好评,这次又打算挑战自己,接下这部影片里盲人主人公的角色。
作为关于钢琴的电影,它不像《钢琴家》讲述主人公因为钢琴而换回一条命的悲情故事,也不像《海上钢琴师》讲述主人公与钢琴结缘的传奇故事,更不像《调音师》讲述主人公遭遇出其不意经历的悬疑故事,而是讲述波兰原型人物盲人钢琴师米耶特·卡什的真实经历。
他不屈不挠,勇敢对抗不公命运,具有教育意义,展现了视听盛宴。
影片大量刻画主人公人生经历,并没有用顺叙倒叙,而是用闪现的方式,通过剧作中打乱时序的方式前后排列在一起,在演奏开始前或结束后加上几段美好的回忆或悲惨的经历。
“华沙爵士狂欢节”1967国际爵士音乐节这是他来到华沙的第一次表演,他紧张的不断擦去手上的汗,鼓励自己“反正不认识我”,台下“他是谁?
是不是喝多了?
”“站都站不稳,看他这副德行”等不解和嘲笑,对他来说多么刺耳,这也是导演匠心所在,意在提现盲人易紧张,听力敏锐,四肢不协调等群体特征,也完美塑造了其疯子与天才的融合体,还没开始弹奏便插叙了发生在1956年拉斯基盲童学校的故事,几个失明的孩子在踢足球,小米耶特是守门员,他通过敏锐的听力推测球踢过来的大体位置一纵一跃守下了这个球,镜头又转到修女照顾他的情景,为后来母亲送他去福利院交给修女抚养做了铺垫,他开口问失明原因,导演设置悬念再给后面父亲年老双目失明是遗传病做了铺垫。
镜头又转到修女第一次给小米耶特使用盲杖,他走了几步便扔了盲杖,他硬气,不接受自己将失明的悲惨命运。
1966在科拉克夫酒吧里弹钢琴大吃大喝的人们不懂爵士,也不懂米耶特,认为他是疯子,他把骂骂咧咧的经理的头按在琴键上继续自己的演奏,他热爱钢琴,他也只会钢琴。
幸好他的才华被马里安·瓦斯基波兰爵士乐协会副主席发现,推荐他去华沙弹奏。
1966到了华沙演奏钢琴他们照着马里安说的来到了华沙表演,有了经济收入,经纪人给一直用没插电的电子琴练习的米耶特送了钢琴,他感激的抱住了他。
经纪人与米耶特身边冷嘲热讽的人起鲜明对比,这也为这部影片填了一点暖色。
1967创作《风暴将至》演奏过程中插叙了小米耶特在学校弹奏钢琴,头上放着书,时刻提醒弹钢琴得挺直腰板优雅弹奏,他弹着弹着逐渐放开自我,丢掉了头上的书,周围的世界非但没有因为他是盲人并遭遇了不幸惨事而对其抱以同情或伸出援手,反而投之以嘲笑鄙夷。
镜头又拉回舞台,他弹奏完曲目酣畅淋漓,不断喘着气,此时无声胜有声,迎来了沉默后的掌声,马里安激动的抱住他,因为米耶特彻底征服了华沙 ,从此一战成名。
达诺维奇演奏终场《搭乘A号列车》结束后米耶特以“喜欢这个琴音色”的借口走到舞台中央,弹奏了自己的版本,原本以为结束的观众陆陆续续离场,可听见钢琴再次被弹起是米耶特在弹奏,他们又回来坐到位置上,他惊艳了所有人,所有人都爱上了他的表演。
1963克拉克夫音乐学院教授是米耶特的启蒙老师,他告诉她“技巧重要但更重要的心”告诉他“忘记琴键,摆脱束缚,放飞心灵”告诉他伟大钢琴家和传奇的区别,即心。
如《心灵奇旅》中所说的“忘我之境”,人类特别专注的时候到达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交界处,镜头又转到米耶特为了得到他的启蒙钢琴家《德比的华尔兹——比尔·埃文斯三重奏》的唱片第一次站上窗台,感受微风吹过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
接着他又开始在三位评师前弹奏钢琴,他犯了错,教授很失望“你有赢下肖邦国际钢琴赛的实力,浪费自己的才能别人都会离开你”因为他有钢琴的天赋别人才会接近他,他除了钢琴一无所有,私下生活还得靠朋友照顾,这让他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后悔药”的道理。
1969蒙特勒爵士音乐节 他为了纪念波兰钢琴家进行了纪念克里斯托弗·柯梅达的三重奏, 原本第二名的他被第一名公然宣称 “我这辈子也谈不成他那样子”便成为冠军。
米耶特见到了启蒙钢琴家比尔·埃文斯无比兴奋,他也看中米耶特才华推荐他去纽约。
巴黎卡美洛俱乐部《暴风将至》三重奏1956扎莫希奇郊区安东尼沃卡演奏过程中插叙了完全失明之前家人带他去检查眼睛,医生说“三个月前来还可保视力”母亲悲痛欲绝,去福利院签订契约书把小米耶特交给修女照顾,永远记得依稀看见的被爱的人抛弃后紧闭的房门。
1971创作《错觉》米耶特桀骜不驯,性格傲慢,再加上他特殊情况,很难与异性建立关系。
他认识了金发碧眼的苏莎,他很在意搭档的形象,虽然他自己看不见,但别人看得见,他需要脸面,和对得起观众的搭档合作,他想要与之建立关系,苏莎不想要打破彼此关系冷酷拒绝,自己捧红的歌星不再和他合作,在他价值观里,搭档比爱人更重要,伤心欲绝的他再次走上窗台,这时电影主题才慢慢浮出水面,即孤独。
他害怕孤独,黑漆漆的世界里他不想一个人。
他又被爱的人抛弃了,闪现小时母亲背弃他时紧闭的房门。
与波丹·达诺维奇艺术家现场直播《快乐拟云雀》两人出色的演奏让人心潮澎拜,他不是在弹奏钢琴,而是驾驭钢琴,钢琴是他全部,是他人生的意义。
镜头转到他终于创作出了《昔日重现》,他想找人帮他听听看,但是没有人愿意陪他,他再次感到孤独。
1972华沙总是拆散乐队三重奏米耶特开始变得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暴躁无常,他再次拆散了乐队,玛塔也抛弃了他,他又被爱的人背弃了,小时母亲走后紧闭的房门再次闪现个人作品《昔日重现》演奏他在弹奏开始前忘记曲调,记起来后又弹到一半自己走了,这也造成了之后海布利达俱乐部取消签约,害怕他再次次弹到一半走开。
接着又插叙全影片最悲痛的情节,把这悲剧情感具象提现,父亲狠心把他带入马厩打算将其解决以绝后患,小米耶特看见马的眼睛,也是隐喻这匹马具有灵性,不断跳跃在小米耶特身体旁,其实父亲也是出于无奈,他一心想让长儿子米耶特长大后继承农场,这也是他们整个家庭的局限性。
如《搏击俱乐部》中泰勒·德顿所说“父亲是上帝的化身,父亲都不要你了,更何况是上帝”。
米耶特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
1973独奏《伊卡洛斯》米耶特演奏完这首节奏平缓的最后一个作品,如伊米所说“他没有坠楼,他是云游了”。
导演并没有简单粗暴拍摄米耶特坠楼后悲惨景象,而用跟随镜头拍摄米耶特第三次走上窗台,用纵深镜头以第一人称拍下从窗台到楼下的情景。
前两次都只是想简单放飞一下自己而总是有很多人进行阻止,而这次没有人再阻止他,他一直在治愈自己童年,对抗自己不公的命运,他觉得自己弹不动了,不想再被抛弃和孤独下去,便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的29年。
这不影片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米耶特·卡什,更是为了号召人们对残疾人士多点理解与包容,也是演员大卫·奥格尼克对自己演技的自我突破。
米耶特经历了太多的被人抛弃和不幸,但他好像拥有两条时间线,它们同时进行,像两个平行世界,不管经历什么、面临什么,他的眼睛只能看得到他的钢琴和他的音乐。
他的人生充满着孤独,作为盲人,学会怎样处理孤独更是难题。
但是电影很高超地让人满目皆是孤独,但是心里却充满着温暖。
(电影想表达什么是一回事,能拍出来让人感觉的到又是另一回事,很厉害很厉害。
) 最后他写出了能描述他一生的钢琴曲,他与父亲和解的同时与自己、与命运和解。
他不再酗酒,不再用热闹排解孤独。
他在流泪的时候戴上墨镜掩饰自己,面对爱人都不摘下墨镜。
但是在最后他终于打开窗户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可能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钢琴天才”本就不应该和“陨落”这个词放在一起。
与其说“陨落”,我更愿意把它描述为“成长”。
米耶特是随性的,所以他的快乐和悲伤都是自由的。
就像电影里那个老人说的:“他没有坠楼,他只是去云游了。
”(天才就是天才,他努力装成和身边的人一样的时候,才是最孤独的。
所以他后来“放飞自我”虽然很疯,但我看得很爽hh。
(说点跑题:第一个女人肯定爱过他!!
最后一段采访太明显啦。
(原谅我记不住角色名字……
作为传记,《盲琴师》算很不错了,电影改编自天才爵士钢琴家梅耶泰克·考(Mieczyslaw Kosz)的传奇一生。
主人公米耶特出生于波兰一个贫困的农场家庭,因为幼年的一场疾病视力逐渐消减。
在还有点视力的时候,米耶特的妈妈跟他玩了一个颜色音符的游戏,让他用音符记住红色,黄色和蓝色。
这三种颜色也是组成其他颜色的三原色,他的世界因为有音乐,不再是只有黑色了。
在盲童学校他接触到了钢琴,美妙的钢琴音乐又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在音乐的海洋里,他不再是有缺陷的人了,他是天才。
在接触到即兴爵士,他发现自己是天生适合演奏爵士钢琴的。
音乐是他的全部,灵魂在爵士钢琴的世界里自由飞翔,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情感融入到爵士乐曲当中,对抗来自命运的不公。
天才是孤独的,他的父亲抛弃他,母亲早亡,爱的人,最后也离开了他。
但是他的音乐一直不曾放弃他。
正像影片最后看门人所说,他不是坠楼,他是去云游天际了,他回到他的世界,和他的音乐一起去看世界了。
插叙结合倒叙,让成为钢琴家后的米耶特的天才与孤独有了充分的指认,没有一个镜头是废笔,用漆黑一片的镜头,来表现失明一瞬间的感受,音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局促起伏的呼吸声背后有一整套环境音,来补充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把观众的想象力和空间感调动起来,“无画胜有画”,让镜头更有表现力,下一个镜头就是修女把拐杖交给米耶特,告诉他失明的坏消息,米耶特从拿起拐杖,扔掉拐杖,到用手摸索,结果太用力碰到了墙上凸起的管子,修女一下子从背后抱住他,没有浪费太多镜头去渲染,克制又精准的表达了失明的痛苦。
在米耶特创造了新的曲子,打电话给朋友,却无人能分享时,在这样至暗的孤独时刻,导演用了一个俯视旋转楼梯的镜头,画面里米耶特摸索着扶手下楼,楼梯旋转仿佛没有尽头,孤独的意味与在孤独中挣扎的米耶特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孤独是米耶特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导演不费笔墨,不过度渲染,却在无声中起惊雷。
而米耶特的孤独不仅仅是因为失明,更重要的是来自童年被家庭抛弃带来的创伤,甚至差点被父亲用马蹄杀死,这让他变得脾气古怪易怒,又很自我,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却始终不能和孤独握手言和,所以影片里多次出现了关门的意象,让被抛弃感具象化,表面上米耶特是一个弹奏爵士乐的天才,而导演无意于渲染他惊世的才华,他挖掘的更是米耶特的音乐来自何处,那个将生命和音乐融为一体的米耶特来自何处,影片有两次,米耶特站在窗口上,摇摇欲坠,却是自由如小鸟一般,第一次为了音乐,第二次为了女人,他都获得了某种自我的超越,解开了灵魂的枷锁,而第三次,他的音乐与前期相比格外平静,他打开窗户,似笑非笑,一个大特写,隐晦地表达了他纵身而下的结局,到此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词:自由。
虽然我的阅片量浅薄,但我依然敢断定饰演米耶特的演员是演盲人最出色的男演员,他完全让我信任了他因为失明的痛苦,信任了他就是米耶特,就是一个盲人,他的体态是盲人的,手指是钢琴家的,几乎看不出丝毫的表演痕迹,在我心里,这是一部完美导演和完美演员的完美演绎。
米耶特小时候因为遗传而几乎失明,之后被母亲送到盲童学校。
在那里他学习钢琴,但是后来完全失明。
还好上天赐予他音乐的天赋,这个天赋再加上他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让他更加畅快淋漓地在爵士钢琴的世界驰骋。
从小他的母亲告诉他音符是有颜色的,那么音乐就可以变成一幅画卷。
然而童年的遭遇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一些疏离,而内心对正常人际关系的渴望让他变得很矛盾。
唯有在音乐里,在爵士音乐的极度欢快的旋律中,他才能找到自己。
情节略显拖沓,看完有些压抑。
演员真情演绎,极具感染力。
尼采说,在群山之中,最近的路程是从顶峰到顶峰,但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长的腿。
年轻的米耶特显然拥有了一条长腿——他的音乐天赋异于常人,登上音乐的顶峰仿佛不费吹灰之力。
而他的另一条腿,却仿佛被上帝捉弄,短得可怜——他是一个盲人。
一个盲人钢琴师,这本身听起来就无比荒唐。
电影里有两次让人切身感受到这份荒唐。
一次是医生对米耶特的病情进行解释:你失去了视力,大脑的一部分便去辅助听力。
这让米耶特明白了为何自己听力过人,这份超出常人的能力可能也让他对声音愈发敏锐,辅助他的钢琴演奏和音乐进修。
可是这份超能力是拿失明换来的,就如同安徒生童话里拿声音换双脚的小美人鱼,这代价未免太过沉重。
另一次是父亲临终前对他喃喃地说:你是长子,如果没有失明你本该继承农场。
是啊,继承农场,从此过上另一段人生。
那样的人生或许不需要太辛苦,旁边朝天空吐果核的弟弟已经演示给了他。
但那样的人生平实,普通,没有跌宕,没有聚光灯。
可能找个同样平凡的女人,生两个孩子便能延宕一生。
多么荒唐,这其中的荒唐在于,仿佛人生的重大转折,都是米耶特可以选择的。
他好像可以选择视力,选择不要过人的音乐天赋,可以选择农场,选择不要台下众人的鼓掌。
然而事实却是,他是一个被命运捉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弱者。
他唯一能够用来反抗的,便是他的音乐。
他也只能沉浸在那些有颜色的音符里,努力获得成就,赢得别人尊重,才不至于向命运摇尾乞怜。
米耶特拥有了他的长腿,也拥有了他的孤独。
他喜欢跳上狭窄的高楼窗台,听窗外呼啸的风声,听屋内众人的惊呼。
一边是看不到却触摸得到的自由,一边是看不到却想象得到的关注。
好像只有这个时候,他才不那么孤独。
他也喜欢在舞台演奏,那是独属于他的时刻,他一定无比享受被聚光灯注视,让台下观众屏息的感觉。
电影里有非常精彩的演奏和斗琴片段,或激亢,或悠扬,或像月亮河般荡漾涟漪,或像对抗命运般愤怒。
只有在演奏的时候,他也不再孤独。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时刻他都无比孤独,由于在黑暗里,盲人会更加体会到这种无助。
电影里也有两次让人切身体会到这种孤独。
某一次米耶特创作了新的作品,打电话急于找人分享,打来打去竟然无一人能真心来欣赏他的作品。
即使他们是他的工作伙伴,即使他已经声名鹊起。
米耶特只好独自下楼,找到楼下闲坐的流浪汉,把他叫到家里,将自己的曲子弹给他听。
他的孤独感,竟然要靠陌生的流浪汉才能慰藉。
另一次则是米耶特情绪激动,和女友在街头吵架。
女友忽然赌气,甩开他的胳膊走开了。
女友本来是他的拐杖,是他的双眼。
他本来是颇具声望的钢琴演奏家,天赋异禀的音乐创作人。
他本来一身骄傲,却在失去那个拐杖的时刻溃不成军。
他慌乱地大喊女友的名字,在街头陷入最孤独的至暗时刻。
电影镜头时常模拟了盲人模糊的视角,放大音效让观众主观体会米耶特的视听感受。
来自他身边人的不断关门,如同他人生中一次次被命运关在了门外。
电影也不断地在几个时空里插叙穿梭,时光偶尔回溯到米耶特儿时,让人知晓他被修女照顾的过去、被父母遗弃的童年、被老师发掘的经历。
老师告诉他,要忘记琴键,才能创造出音乐。
似乎双目失明,帮助他更好地忘记了黑白琴键,才会如此快速地获得音乐成就。
父亲曾将他扔入马厩,任马嘶失控,置亲生骨肉于死地。
那个蜷缩在草垛里的米耶特,仿佛等待着命运的审判,万念俱灰,不知道是那时候死掉会不会更好。
终于,米耶特选择了云游,他纵身一跃,镜头主观地下坠后起飞,与《鸟人》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时观众才恍然发掘,他不过才29岁,在这短短的时光内见了他起高楼,宴宾客,也见那楼塌了。
短暂而又迅疾,令人唏嘘。
波兰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拿出了与犯罪题材的前作《我是杀人犯》一贯的冷静自持,镜头平稳波澜不惊,却暗藏潜流,把这样一个拥有戏剧人生的人物娓娓道来,有叹惋,有疼惜,却没有廉价的煽情。
只有关于命运无常的嗟叹,关于亲情原宥的思考,关于一个天才的逝去。
曾在《奥利格》、《修女艾达》等优秀电影里有过精彩配角演出的大卫·奥格尼克,这次挑战盲人角色,让人忘记了表演的存在,与今年柏林电影节拿到影帝奖的传记片《我想藏起来》有可以相媲美的演技。
人们看不到他的心里千疮百孔,只看到他的双眸黯淡无光。
不知道他曾在马蹄下毫发无损,只知道他在琴键上重获新生。
他是长子,本该在继承的农场里朝天吐着果核,却成了被女友抛弃伫立街头的小丑。
他是天才,本该歆享老天赐予的禀赋荣耀,却成了被命运捉弄关上大门的弃儿。
他是琴师,也只能与楼下的流浪汉分享孤独。
上帝赐予了米耶特一条长腿,也赐予了他独一无二的荒唐和孤独。
他拖着一条长腿,登上了顶峰。
但终究撑不过下一个顶峰。
一个盲人追梦的故事,也没有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类似开篇把鲜花放在母亲的墓地,还有末尾从窗户出去俯瞰的视野,拍摄手法很细腻,但也仅此而已了。
这天赋是没得说!只是看到他弱小的身躯躺在地上无声的流泪心太痛了!何以!
各种线索穿插交替很有意思,但并不是很能欣赏男主,我看剧情介绍是和不公的命运对抗,我以为会是练琴的苦or身为盲人被歧视,或是其他,但是全程只看到了一个天赋极高的坏脾气人
陆中百丽宫2厅。关门-开窗,对应视觉剥夺-听觉补偿(有科学依据),表意是清晰的,但拍得比较笨重,声音透视的伎俩用多了,有种《夜魔侠》的超能感,但music doesn’t work like this,电影沉溺在事件和随之引发的情绪,比如种种被遗弃,但音乐家的创作还是黑箱,或许创作就是Kosz涂上的那层蜡,它暂时粘连了内在的能量与外在的世界,却终将被声名融化。
2022年12月19日第一次观看。综合评价3分。剧情2分,演技4分,台词0分,画面1分,拍摄手法1分,音乐0分,点睛之笔0分。
躁动的孤独与五颜六色的音符。上帝总在关门,于是他自己打开一扇窗,向着五彩缤纷的世界云游去了。
视听语言还是不错的,后半段有点乱
丧批真是够了
心灵的孤独在音乐中自由
碎片化的剪辑叙事倒是像极了宫崎老贼的魂系列。革命练习曲演变成爵士版很惊艳,手速真的惊人。
#第33届国际金鸡电影展# 被冷落的一生,最终却戏剧性的死去。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生,却只能停止在29岁。为何选择死亡?是向死而生,或又是命中注定?从他失明的那一刻似乎就有了答案。丰富的镜头语言,极具张力的视听,可还是在叙事上缺少了波澜,整部电影看起来似乎刚刚好,但却仅仅限制于刚刚好。前半部分的叙事手法到了后半部分就显得有一些无趣。76分/4星。
好多扇门重重关上,一扇门被关了好多次。每扇门被关上之前我都已经合上了眼,每次都在爵士乐声中醒来,最后打开了一扇窗,飞身跃下冲进流浪汉栖身的街道,没有温顺地走进音乐的良夜。
天赋奇才又天妒奇才。
记忆碎片式的剪接。完全被打乱的时间顺序和大量闪回。童年部分拍得不错。前半段成名部分重点侧重于主角行为上的怪和天赋上的才,拍得很俗,和爆米花励志片展现的天才幻想几乎没有差别。通过放大观众声音和脑海声音的交错突出钢琴家表演时情绪上的张力是下下笔。不知道是否是受经费所限,成名后的所有钢琴演出的场地仍然拍得像小型live。后半段引出性格问题的伏笔,对合作者和爱慕对象缺失尊重,甚至可以说是xsr,然而与歌手的那一段电影竟然是以近乎浪漫的视角去拍出来。性交易当晚主角将头埋在腿间,以原始自我保护的姿势的坐在床侧的那个镜头拍得最好。电影衔接和节奏问题都有点大,而且上下段叙事风格不统一有头重脚轻感。源于童年的顽疾以父亲病床前的和解结束。突如其来的死亡以隐晦的方式暗喻,伪纪录片采访收尾。
他没有坠楼,只是云游去了
最高境界人亡
2022.04.30电视院线56.这个演员钢琴弹得行云流水。
一个人的眼睛不好注意力传递给耳朵,听力就会特别发达,如果能钻研音乐的话,也许能成为伟大的作曲家或钢琴家。9
那几段被抛弃的戏码,在黑暗中轰鸣的琐碎私语,都能在过往的人生中追根溯源,也许是疯狂交错的马蹄,也许是失明前那忍痛关上的房门,只是音乐还不足以让人感同身受。
非线性叙事太飞了,不适合此类音乐传记片。有高光时刻,但还是算平白的。@百川湾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