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取自观影时注意到的一则弹幕。
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在被命运折磨的人心里,把痛苦的伤口用卑微的爱抚平也是幸福。
自己也看过很多印度电影了,那里有歌舞的升平,有辛辣的讽刺与批判,有在婆罗门高种姓的宫殿中饮酒的华丽,也有在首陀罗的贫民窟里穿梭的无奈。
嬉笑怒骂,对印度影人不拘一格的鬼才深表佩服,也同样为他们敢于抨击政治、宗教等问题的勇敢竖大拇指。
但是这部电影给我感触最多的,却是印度电影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同样可以做到如此细腻完美。
它不跳舞,因为命运坎坷;它不抨击,情感的力量却震慑心魄。
命运的囚笼,那里面住着对幸福生活向往的人啊。
在前半段的铺垫之后,导演把剧情的流程安排为两条路线发展。
一面是监狱外为了保释入狱的姐姐奔走的弟弟埃米尔,为了法律条款的制约不得不照顾强奸姐姐的老板;一面是姐姐被投入监狱,遇到了随获罪妈妈一同入狱的小男孩乔杜。
囚牢内外,尽是囚牢。
命运解决不了的事,便化作囚牢。
埃米尔守在姐姐的房子里,为了早日营救出姐姐干着不法的买卖,却也因这桩案子结识了老板的一家流浪亲人。
是这间浅陋的住所为这些命运所系在一起的人提供了虚幻的“家”的温暖:帘幕上跃动的身影、小女孩阿莎开心的笑声、塔妮莎姐姐的一句“我能”、墙上手绘的水彩、老婆婆双手捂脸的情不自禁...闭塞的鸽子房也因为这些苦难中的真情敞开大门。
但这所小天地,却也是命运捉弄的囚笼。
监狱里,姐姐塔拉有着不一般的喜爱孩子的母亲情节,这种感情的溢出很难不让人回想到姐弟俩童年时父母双亡的悲惨境遇。
她喜欢上了同牢房的小囚徒乔杜,他的妈妈(在影片《炙热》里,该演员是主演,同样扮演了一位深受印度男性迫害的妇女,唉...)因为不堪忍受丈夫的侮辱与出轨将之杀害,小乔杜从三个月大还没有真正认识外部世界的美好就被带入了监牢暗无天日的地狱。
他在这一方囚牢中看到的是什么?
是母亲的日渐虚弱,是耗子洞里可以与他亲密无间的“玩伴”,是抛了锚的脏污的玩具车...命运的囚笼里,人们在挣扎,在流过血的心上缝伤。
埃米尔本想将老板的大女儿塔妮莎卖给人贩,作为赎出姐姐的保释金,临时拼凑的“家庭”给埃米尔的内心带来的温暖唤醒了心底对幸福的呼唤。
乔杜妈妈的突然去世,带给塔拉灵魂的冲击。
她不想就这样死去,她是仅剩的可以带给这个孩子爱的人了,而他还未曾看到这世上皎洁如人心深处的动人月光。
她答应孩子,一定,一定...电影的结尾,老板突然去世的背后真相,想必已经不用猜都能够料见。
开放式结尾也给了观众以最好的回报。
整个故事虽然凄惨,但每个观众感受最深的却一定是电影里触及心扉的感动。
人性之花既已苏醒,牢笼便为之敞开大门。
鸽子房的开放、老鼠洞变成空穴,这样的隐喻你很难在别的印度电影里窥见一二;单色调的镜头,凄凉婉转的配乐,同样少有体现。
佩服导演的美学造诣,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手法、镜头选取、气氛渲染,还是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动,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而这,恰恰就是非典型印度电影带给观众的绝妙体验。
愿剧里的人儿终得幸福。
塔拉入狱、弟弟遭遇背叛殴打。
情绪的崩裂和瞬间爆发也许会让许多观众产生费解和不适,认为导演处理有用力过猛之嫌。
但其实前期铺垫充足。
塔拉和弟弟性格本身属于一点就燃型,无论是第一次在姐姐家时姐弟两人争吵对峙、弟弟行事风格的毛糙和性格的暴躁——爱恨分明,对朋友的坦率大方、义愤填膺和对于阿卡什威胁整蛊。
埃米尔、塔拉和阿卡什时间的关系复杂。
阿卡什怀私心施惠于塔拉并且帮埃米尔藏毒,塔拉打伤阿卡什进监狱, 埃米尔为了姐姐必须让阿卡什说实话,主要以威胁手段。
阿卡什的证词几乎决定了塔拉命运,并且埃米尔处于被抓捕阶段,如果阿卡什实话实说或撇清自己,那么很可能造成塔拉和埃米尔的双死局面。
所以埃米尔不得不在威胁之下安抚其亲人,不论是出于人性还是利益角度,这是非常高明的做法,也和他多年混迹于黑道的经验有关。
之前不知道这是谁的导演作品,看完觉得和看完《小鞋子》一样温情满满的,后来知道他们竟然是同一个导演作品,果然,这个导演就是心里满满的善意。
伊朗导演的印度电影,又是赤裸裸的底层人物的世界。
整个影片里贫穷和不幸带来的悲伤要远远小于影片里处处的温情。
男主角也是个小人物,混混一个,也混得蛮惨,但当他看到他的仇人的母亲孩子的时候,那种怜悯之心所作出的善意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了悲伤愤怒间隙里那来自于天堂的光。
最感人的是一起墙壁做画,再在壁画的背景中轮番表演节目,满屏的温情,全世界只剩下了爱和快乐。
无关贫穷,无关挣扎,只在那一刻,我有了全世界。
男主的姐姐更惨,生活已经很不幸,被弟弟拉下水被人强暴后又忍受牢狱之灾。
可就在那样的牢房里,依然还有活泼的孩子,依然还有来自于孩子的纯真的爱。
最后一个镜头和小鞋子很像,小鞋子里是孩子们在玩泡泡,而这里,是他们用手去摇曳那暴风雨下赐予生命的微光,彼此温暖。
很喜欢这个导演的电影,有爱,有希望。
这是一部伊朗人拍摄的印度片。
故事看起来比较简单,可是细节叫人难以忘怀,有好多地方让人破防、让人无奈、又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情。
讲述的是姐姐险被强暴,出于正当防卫伤人而锒铛入狱,弟弟为了救姐姐,要在医院照顾奄奄一息的仇家,还要照顾仇家的家人。
埃米尔是一个小混混,平时还贩毒,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躲在姐姐塔拉的洗衣房,姐姐的老板因此而救了埃米尔。
但老板却以此威胁塔垃,还想侵犯塔拉,塔拉情急之下出于正当防卫使得老板受了重伤。
这个时候,如果老板死了,塔拉将会因为过失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
印度的监狱可谓是“人间地狱”!
塔米尔为了救姐姐,不得不在医院照顾仇人。
老板躺在医院昏迷不醒,他的母亲得知,带着两个孩子来医院看望。
在暴雨中,仇家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弱小的孩子蜷缩在墙角躲雨,埃米尔站在二楼的阳台,内心挣扎要不要收留他们,结果可想而知,他善良地收留了他们。
但他内心该是多么的矛盾啊!
接着,埃米尔又试图卖掉仇人的女儿,但是之后又反悔,结果遭到人贩子的追打。
影片的最后,狱中的姐姐塔拉带着狱友的儿子去看月亮,那孩子出生在监狱,从未去过外面,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月亮,唯一的朋友就是老鼠洞里的老鼠。
为了带孩子看月亮,塔拉用手上唯一珍贵的东西—一枚戒指贿赂了女狱警,但是由于那天下了大雨,没能看成月亮。
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女狱警,最后默默地又把戒指放在了楼梯口,走了~生在这样一个犯罪率极高的国度,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更加艰难和艰辛。
电影中描绘的环境令人发指!
即便是这样的恶劣生存环境,里面也隐藏着淡淡的温情,以及内心的善良和人性的光辉。
云端之上究竟是什么?
可能就是那看似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却又不可或缺的善意,引领着人们继续生活下去!
不得不说,印度电影真的很绝!
电影:《云端之上》国家:印度上映时间:2017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演员:伊沙恩·哈塔尔、马拉维卡·莫哈南、哥泰·高斯豆瓣:7.5分=====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66部:《云端之上》-over-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摇镜头从车水马龙到桥下的贫苦生活,表明贫富差异之大特写店主打开盒子下的商品,小心翼翼,说明交易并没有那么光明正大,商品也不是被允许流通的隔着帘子拍摄阿克希的家人,暖光,两边都是温暖的人塔妮莎对埃米尔的依赖和信任让他心软了鸟的回来和离开都预示着这个家是否和谐幸福特写戒指,塔拉用戒指换来带乔杜看月亮的时间,但狱警最后把戒指返还在地上留给她了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伊朗电影迎来了“新浪潮”。
儿童电影作为伊朗电影“新浪潮”亮出的重要招牌,在世界享有盛誉。
伊朗最富盛名的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便是凭借一部儿童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受到世界影坛的关注。
虽然阿巴斯此后的电影都颇具实验色彩,远离了儿童电影的类型范式(如《樱桃的滋味》《十段生命的律动》)。
但其他伊朗电影人自觉地接过阿巴斯举起的旗帜,将伊朗儿童电影发扬光大,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干将便是马基德·马基迪。
伊朗电影之所以能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儿童电影类型,并将其变为民族电影的代表,与伊朗严苛的审查环境有关。
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建立伊斯兰政府,之前开放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
文化审查政策加剧,甚至出现了男女不能同框的无理规定。
在这种条件下,伊朗电影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既然诸如爱情婚姻、社会弊病等与人息息相关的东西不能触碰,那么儿童总可以被表现吧。
讲述纯真美好的儿童故事,不仅与审查不相违抗,还能从中折射人性的根本,可谓一举两得。
这便是为何伊朗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后产生了如此多儿童电影的原因,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伊朗已没有当年那般严苛的审查规定,不少曾经不能被表现的题材与内容都可以表现,但仍然困难重重。
稍有违规,便有可能影响到导演的电影生涯。
比如伊朗著名导演贾法·帕纳西就因为在2010年创作了不符合当局意图的内容,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并要求20年内禁止拍电影、写剧本或接受任何国内国外媒体采访。
但伊朗电影人总有法子来反抗无处不在的强大权力。
贾法·帕纳西即便被禁止拍片20年,仍然在2011年拍出了《这不是一部电影》,此后陆续有三部电影面世:2013年的《闭幕》、2015年的《出租车》和2018年的《三张面孔》。
这些电影都是贾法·帕纳西偷偷拍摄,然后托人带到国外的电影节放映。
另一种反抗审查的办法是到国外拍电影。
像著名的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有几步剧情长片便是在伊朗国外拍的。
《合法副本》拍摄于意大利,《如沐爱河》拍摄于日本,还有那部因猝然逝世未能完成的《杭州之恋》,本来计划在中国拍摄。
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在伊朗国内具有同等影响力的莫森·玛克玛尔巴夫,拍摄足迹在新世纪初便开始遍布亚洲各地。
比如在伊拉克拍的《坎大哈》、在塔吉克斯坦拍的《性与哲学》、在印度拍的《心灵印记》、在格鲁吉亚拍的《总统》……及至近几年在国际影坛最为炙手可热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也跑去其他国家拍过电影,《过往》在法国拍摄,《人尽皆知》在西班牙。
马基德·马基迪是“域外拍片”这种潮流的最新成员,《云端之上》是他在境外拍摄的第一部长片。
当然,我们可以期待马基德·马基迪将会有更多在其它国家拍摄的新作品。
“域外拍片”也使得马基德·马基迪走出了儿童电影的条框,将触角延伸到更广的领域,开始直接触及尖锐的社会问题。
影片《云端之上》的故事,可以写成一篇十万加爆文,标题就叫“姐姐遭强暴自卫伤人反入狱,弟弟不计前嫌照顾仇人一家”。
我没有夸张,影片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
听上去有点狗血?
是的。
如果交到一般导演手里,铁定拍成一部虚假的言情片。
但交给马基德·马基迪就不会,他很懂得拿捏悲情与温情之间的分寸。
如果你看过他的代表作《小鞋子》,你一定明白我在说什么。
马基德导演此前一直在伊朗拍片,拍家乡的穷人和底层生活,这次去了印度,焦点仍没有改变。
《云端之上》里的众多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底层人。
无论是主角埃米尔,姐姐塔拉,毒贩朋友,还是仇人一家,也包括黑帮头目托尔,他看似有钱有势,实际还是个底层人。
这些人看不见任何上升的途径,也没有正当的赚钱机会,于是男人做起了毒贩,梦想着成为更大的毒贩;女人做起了妓女,底线是只向中意的人卖身。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里被甩在后面的那些人。
更悲情的是,这些人并没有抱团取暖,而是相互倾轧,上演着狗咬狗的悲剧。
影片中,马基德运用大量的纵向调度来呈现底层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比如黑帮头目托尔,他是底层中的最上层,所以他住在一栋大厦的顶楼。
埃米尔每次去找他,导演都会不厌其烦地把埃米尔上楼的过程拍出来,就是要突显这种权力关系。
再比如医院里,埃米尔睡在仇人的床底下,又是一个鲜明的上下关系。
虽然那时仇人已奄奄一息,毫无还手之力,但只有他知道真相,可以还姐姐清白,使得埃米尔只能屈尊其下。
还有暴雨中,仇人一家三口缩在墙角躲雨时,埃米尔站在二楼的阳台看着他们,收留与否都在他的一念之间;当埃米尔试图卖掉仇人的小女儿又反悔后,遭到人贩子的追打。
只见打手们从高台上跃下,追上埃米尔,将他打倒在烂泥里。
……这里的所谓“高低”,并不是阶级差异,而是一时的权力关系。
尽管大家同为底层,也要分个高低,因为越是底层,资源就越短缺。
不把别人踩在脚下,自己就更难生存。
但是说到底,马基德导演还是个暖男,尽管他常年拍穷人,拍苦难,但他绝不会透支残忍。
相反,他的一贯态度是:哪怕再残破的现实,也一定有希望的出口。
具体到这部电影里,就是埃米尔对仇人一家的恻隐之心。
见到仇人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女儿无家可归,埃米尔收留了他们,从此房间一分为二,中间多了一道“帘子”。
帘子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可以随时展开,随时收起,就像埃米尔和仇人一家的关系,可以基于常人的情感友好相处,但仍然心存芥蒂。
“帘子”在这部电影里是个重要道具,暗喻着底层人之间的裂痕。
还记得塔拉被老板强暴的场景吗?
在一个挂满了帘子的晾衣台上。
那正是底层人之间的伤害到达极致的场景。
同样,在埃米尔的房间里,当他和仇人一家和睦相处时,他们一起吃饭、画画、唱歌,那道帘子就像消失了一样;可当埃米尔意识到一切都是虚幻,仇人仍逍遥法外,姐姐仍在狱中受苦,导演特地安排他躲进小屋里,隔着门咆哮。
从“帘子”到“门”,也象征着冲突不可避免的升级。
恶,能被善轻易地赎买吗?
如果可以,那善也太过廉价了。
马基德首先向我们展现了“善”的无力。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有一样东西比绝对的善稍逊一筹,但却是更值得信赖的,那就是“不忍”。
你伤害了我的家人,我有一百个理由去伤害你的家人,但我最终没有这么做,因为“不忍”。
不忍,是残忍的克星,也是善的源头。
影片最后,狱中的姐姐带死去狱友的儿子,去看月亮。
在通向门外的阶梯上,站在高处的狱警因暴雨拒绝开门,在姐姐的百般恳求下,狱警终于心软。
她打开门,走下楼梯,姐姐带着小男孩走上去。
这一下一上,刚好完成了一次“权力的反转”,即狱警的权力让位于底层人之间的相互慰藉。
究竟云端之上是什么?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都市公路上车辆如梭,镜头向下一摇,桥洞里住满了穷人。
马基德用这个下降镜头告诉我们,今天的故事与上面的繁华无关,我们的主角是一群生活在“华丽的袍”下面的穷人。
可是,这些挣扎在底层的人们,尽管上升无望,但至少他们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可以仰望。
它超越所有等级,所有权力。
那便是不忍,是恻隐,是偶尔迟到但从不缺席的善意。
这部电影在马基德导演的作品序列里,并不算上乘作品。
但放在这个档期里,横向比较,是比较出众的。
特别是上周末,我三场连看的时候,先看了《大大哒》,再看《阿拉丁》,最后看《云端之上》,反倒感觉是从云端回到地面,有一种说不出的踏实感。
推荐给所有喜欢现实主义电影的观众,也推荐给有意做编剧的朋友,看看比较成熟的导演是如何化狗血为真情的。
不是所有十万加都能拍成电影,也不是所有导演都能把煽情和卖惨控制在合理的程度。
不管怎样,马基德做到了。
当年,在大学阶梯教室,我第一次观看了伊朗电影《小鞋子》,那部电影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剧中贫穷的兄妹俩,因为妹妹唯一的鞋子调入河中而不得不轮流共穿一双鞋。
为了妹妹,哥哥参加了学校的田径比赛,只为夺得亚军后赢得奖品:一双鞋子,可是他却误得了冠军,因此而放声痛哭。
这部电影深深地刺激了我的神经,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小学生竟然连双鞋子都没有。
正是怀着这份深深的感伤,我又观看了这部优秀电影的导演近期拍摄的印度新片《云端之上》。
这部电影同样讲得是社会底层人物的遭遇。
自小父母双亡的姐弟俩生活困苦,无依无靠。
姐姐长大后嫁给了一个酒鬼,天天打骂他们,还把幼小的弟弟赶出了家门。
离婚后,姐姐为了谋生,委身他人换取住房和生活费,弟弟则替妓院老板贩卖毒品。
在一次警察围捕的过程中,弟弟将一包毒品藏在了姐姐处,姐姐则托付给了一直暗恋她的邻居。
不曾想,邻居借此机会想要侵犯姐姐,被姐姐当场砸伤,住进了医院。
姐姐因此入狱,弟弟则被迫在医院照顾被打伤的邻居。
在狱中,同牢房的女囚是因为受不了丈夫的虐待杀了人,和三个月大的孩子被关进监狱的,却因肺痨去世,留下已经三岁大的男孩无人照料。
善良的姐姐充当起母亲的角色,无微不至的关照他。
在医院,弟弟遇到了来看望病人的邻居的亲属:他的母亲和两个女儿。
弟弟好心收留了这三个异乡人,并用自己的钱替邻居买药。
曾几何时,在怨恨和贫穷的驱使下,弟弟想将邻居的大女儿卖给妓院老板大赚一笔,但当年幼无助的女孩儿信赖地拉住他的衣角时,弟弟良心不忍,救下了她,自己却被流氓打成了重伤。
剧终,邻居的母亲替儿子担下了所有罪责,邻居也因伤势过重撒手人寰。
弟弟接过了儿子和父亲的家庭重任,替病亡的邻居照顾起年迈多病的母亲和幼小羸弱的女儿。
什么时候,一个人才能生活在云端之上?
而不是被命运女神打翻在地,狠狠地踩在脚下?
也许电影在一开篇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以上帝之名。
耶稣基督为了替人类赎罪,降临世间,被钉在十字架上,受尽苦难。
一个凡人,若非有奉献自己拯救他人的精神,终将生活在尘世无边的痛苦中,成为欲望的奴隶,永世不得解脱。
借由此片,我衷心地祝福世间所有善良,有爱心的人们,终将会生活在云端之上。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弱点!
底层人的艰辛与挣扎!
善良与邪恶在一个人身上的斗争,云端之上,或许有更美好的生活。
它吸引着我一直不断攀爬、斗争、挣扎!
努力向上!
无论何时也不忘却善良!
生而为人,我虽生活在底层,却也在遥望那美丽云端,我同样也渴望自由、平等、美丽的生活!
片子镜头很美,无论是男主还是女主,都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和美,影片看完,依然沉浸在剧情中久久回味!
开放式结尾惹人深思!
自由、善良是人们永恒的选择!
讲述了在印度贫民窟长大的大男孩埃米尔误入歧途当上了小混混,姐姐塔拉为了救他,被迫出手打伤了侮辱她的老板,导致坏老板变成植物人,姐姐也因此被捕入狱。
埃米尔一方面想要救出姐姐,另一方面却必须照顾前来投奔坏老板的奶奶和两个孙女。
面对极其拧巴的情感,和低到尘埃之中的卑微生活,埃米尔和姐姐塔拉却仍然保持着人性最善良的一面,以云端之上的美好梦想,妆点着乌云密布的现实生活。
一部类型融合糟糕,充斥着太多廉价煽情戏的平庸之作。类型融合不伦不类,剧作粗糙。
21世纪的印度底层,宛如20世纪九十年代的我们。贩毒的男孩,与姐姐相依为命。姐姐对老板进行正当防卫,被关进监狱。老板的老母亲和两个女儿来看他,男孩好心收留他们,暖心故事一幕幕上演。得知真相的奶奶,去医院亲手杀死了可恶的儿子。
伊朗导演拍的印度电影,既不伊朗,也不印度!
马基迪第一部外语片选择了印度,其实讲述的与他以往也没很大差别,但不知为何就是显露出严重的水土不服。是否一到印度拍电影就必须要载歌载舞?身为一名伊朗导演原本作品中最珍贵的那点含蓄沉静中蕴藏的真挚灵动在这部片里遍寻无果,作为替代的是几乎铺满全片的音乐,那笨拙生硬到恶俗的煽情力好似久石让附体…整部片如当今其他印度片一样聒噪又戏剧化,四处漫溢着过量的情绪与多余的运动。同时还夹杂着些来自外国人视角的对印度堪称陈词滥调的“刻板印象”,这让拍摄动机显得有点古怪与刻意,伊朗导演拿手的道德困境价值悖论社会症结有呈现却没深入,使人物的挣扎流于表层缺乏深度及内因,仅供后面纯粹抒情之用。但即便如此,仍能在某些地方找到今日印度片中不多见的细腻,那是属于伊朗电影的东西,而本片就是会在不经意处出现这么一个动人的瞬间。小男主挺可爱的~
在这五彩缤纷中,黑白逐渐被稀释......
你以为你的生活已经很糟糕了,却发现还有人比你的生活更糟糕,于是,我们只有乐观地活着,哪怕生活对你无比残酷。
感觉一般吧,无法带入
底层互害,生生不息。
等监狱洞里的老鼠,喂鸟棚待哺的乳鸽。老鼠尚能自由穿洞,乳鸽还有庇护可躲。监狱里的孩子摸不到雨,跋涉的孩子在雨里淋湿。人不如畜的世界穷人寸步难行,正义失衡的社会女人笊篱千重。露台上的白床单遮蔽了真相,病房里的呼吸机阻碍了发声。床单尚存欢笑,蜡笔还有色彩,滩涂虽然泥泞,雨水仍有真情。
电影院看的,我已经记不起情节了
Rap了哦
马基德拍片经费一看就充裕了不少。
环境把人捏成流氓,流氓把环境带坏。生在这样一个犯罪率很高的地方,好像没点野性、狠劲都难以存活。依然是面对强奸、随意关押等社会问题,但两姐弟却在绝境中选择用爱来应对。这种爱是被动的,微弱的,但穷途末路地还要照亮别人,甚至是敌人的家属,很有温度。而且马基迪太会拍困境中的小孩,大眼睛无辜地一转,那些苦难就被无声而隐忍地释放出来。特别是,没想到还有那么多小孩会跟着母亲活在监狱里。但是,“正当防卫”的意识或机制一直没被人提起,细想还是悲哀得很。喜欢结局,点到即止。三星半。
众生皆苦
太难了,环境决定人生
2.5/ 落后的温情 小鞋子里面的缺点被无限放大
今年第二部伊朗电影,签约幽会和这部,都跟孩子有关,我好想知道那里的孩子们长大后眼睛依然这么明亮吗?
高处之上的美景背后,是普通人在泥沼之中的生活。善良,给生活留下一道光,让人不至于绝望。
要不是反映了部分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我会打一星 →_→
剧情慢,主角只会吼。没看出哪里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