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存在的问题一直都是最本质的,可大多时候我们以实用主义自居,嗤之以不切实际,惶恐不及的将这哪怕一丝的思想苗头从自己可悲的大脑中剔除,然后尽力在这个“实际”的社会中做个实际的人、成功的人,仅是人而已。
开场典型的西方书院学府,个个都是以思想、真理自居的精英人士,可主人公还是在大街上指着路人说道:看看他们,一模一样的高脚帽……呵呵,什么是“实际“,”实际“就是一模一样的高脚帽,有的人更长一些,更光鲜一些,再怎么追逐也只是被压在一方帽檐之下罢了。
爱因斯坦有句话的大概意思是:人是渺小甚至可怜的(虽然有时候我认为是可悲的)所以就要借助于科学的光辉。
显然这样的话在时下是不合时宜的,尤其是我们的瓷器国,国产片的调调让一切以无需多言。
是什么让故事开始,人性——确切的说是人性中的愚昧和贪婪导致了女主角的死,导致了故事的开始,正像《圣经》中人性与禁果的周旋。
这一大摊子大概就是存在吧,时间、空间中充斥着太多,这些混乱让一个理性的头脑无法忍受,于是他决定屡清时间与空间的错误!
故事的后程比较有意思,在我所看过的科幻中算是比较有意思的构想。
不再是对技术的纯构想……人性是否会进化
威尔斯的原著中是时光旅行家直接开始时光旅行,采用倒叙,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而电影中是主人公因为所爱的人死去而发明的时间机器。
关于电影里月球殖民,月球爆炸,埃洛伊人在悬崖上住着,而且他们还那么壮还怂,摩洛克人居然不怕光,这些相比于原著的改动有些太大了。
个人感觉这个电影可以作为这本书后续,时光旅行家第二次旅行后再也没回来,电影算是做了一个交代。
就科幻成分来说有些水,一个人就能研发出时间机器?!!!时光旅行是需要很大能量的,电影中最后把摩洛克人老巢炸了就说明这一点。
实际上威尔斯只是借助科幻的外皮告诉了我们一个社会寓言而已,内容是什么呢,自己琢磨。
注册此帐号只为一骂男主角本来这电影前半部真的看的赏心悦目...有种舍不得往下看的意思,后面却是越看越火,没看过这么窝火的电影,不骂不解心头之恨!
1.坑爹的男主角就为女主角回去了一次,草尼玛真的就一次,如果过去真的无法改变,为何死法能改变,就算结果不能改变,不试过100次你又如何能确定。
2.去未来找答案,很好的理由,这尼玛女主角死了才多长时间,不要跟我说80万年,对男主角来说恐怕才24个小时,尼玛的又看上了一个。
3.白发大侠跟你无怨无仇,人家想杀你就像捏死蚂蚁那么简单,可是人家却从头到尾待你如宾,给你答案,给你机器,给你回去,你却暗算人家,你的脑子到底是什么构造?
综上所述,我对男主角作如下评价:这是一个忘恩负义、薄情薄意、没心没肺、见异思迁、卑鄙无耻、肮脏下流、龌龊贱格的人渣败类。
ps.如果是我,我一定尝试N种保护女主角的方法,带好各种装备,做好各种措施,计划各种线路,去拯救我心爱的人。
影片后半部分确实有很惊艳的地方,比如80万年的时光穿梭,破碎的月亮,怪异的房子....but...这些情节可以放到后面等我拯救了女主角之后,作为我们的新婚蜜月游。
我已经想好,第一步就是先杀了树林里的混蛋.....
一个穿着老款西服的人坐在一台飞快旋转的机器上,吃惊地望着机器外面纷繁不息的时间进化。
影片《时光机器》(Time machine)第一眼带给我的,是奇妙的时光旅行体验以及壮奇瑰丽的万物变化。
藤蔓一下子缠满了窗棂,枝叶像蝗虫一下漫过了玻璃窗,紧接着长出了密实的花朵。
窗换成了门,木门又换成了铁门,铁门腐烂,现出了街道对方的橱窗。
橱窗里的模特在飞快地变换衣裳和姿势,从古老的十九世纪淑女装到曼哈顿最时尚的新装。
房子里开始陈列汽车,汽车一辆一辆地变,变得越来越流线形。
坐在时光机器上的人吃惊之余,一个不慎,手里的照片坠子掉了下去,那照片落在时光机器之外,马上泛黄,连照片上的人也迅速苍老,化为尘烟。
这是我此前在所有影片也没有见过的场景。
很科幻,很人文。
男主角跨越时间的鸿沟,来到二十一世纪。
图书馆里已经换上了真人交互式的查询系统,大街上的广告屏幕在兜售着月球的土地。
我们的男主角把时间调前,想看看殖民月球的伟大成果。
但他看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月亮被爆破后偏离了轨道,一块硕大的破碎月饼正往人们的头上砸过来……另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因此展开。
昏迷的男主角不知道他在时光机器上错过了多少个晨晨昏昏,只见那绿树化为黄土,山川化为海洋。
一会儿河流切割着河谷,直到它化为深渊,高山隆起,变成壮丽的高原;一会儿海水又漫过了大部分土地,将陆地切割成一个个孤岛。
但随后的冰河世纪把一切文明的痕迹都深深地埋藏了起来,冰原覆盖了地球。
冰川终有消融的一天,水流孕育了生命,大地重现绿意。
郁郁苍苍的森林重新拔地而起,男主角的时光机被新一代的人类发现了。
最诗意的一幕这才到来。
当时的人类住在悬崖上,层层搭起的竹棚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外表像一片片鼓起的风帆。
它们危立悬崖之上,特立独行,玉树临风。
当夜幕降临时,壮丽的晚霞便从峡谷的那边照射过来,染红了美丽的帆布;而当晚霞渐渐褪去,星星点点的灯火从帆布里面燃起,整个峡谷光影摇曳,诗意彻底驯服了桀骜的悬崖。
这是一个不带任何现代的元素,但是质朴而精妙的田园画面。
皮肤棕黑的性感女主角优雅地出现,亚麻布的手织衣服裹住她曼妙的身躯。
这部影片在我眼前的横空出世,就像女主角的出现一样,事先没有任何的简介,没有任何的赞赏,美丽突如其来,让我享受,让我惊艳。
它以一种比你庞大比你刁钻的视角,征服你;再加上香草味的美人,怀柔你……说到香草味,是因为我在回味西班牙美女佩内洛普-克鲁兹(Penelope Cruz )。
《The Time Machine》的结尾像普通的好莱坞电影那样令人失望,《香草的天空》的结尾则让人甜蜜地带香草味入梦乡。
同样是时光变幻的题材,同样是美丽得叫人促不及防的美女,《香草的天空》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更甜的滋味。
看完《香草的天空》一整天,我都在回想那个第一眼不怎么样,但是越看越有味道的女主角。
那时候的克鲁兹,可真是倾国倾城。
《香草的天空》能带给我们如此的清甜滋味,我觉得它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更何况它对我钟爱的时光题材的探讨,成功的悬念设置。
它和《Time machine》一样,也在满足咱们对“如果一切能够重来”的想象,探索未来其实是在追忆过去。
我在《蝴蝶效应》里面也尝到了那种清甜的滋味,尽管女主角的相貌并不能与前两部时光片相比。
但它自圆其说,自成体系。
主人公可以回到自己的过去某一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是多么理想的超能力,但他父亲和爷爷都因此死于疯人院,为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种类型的片子,一开始不明就里,一旦回过神来便为之赞叹。
看到最后,又觉前尘往事,恍然一梦,遥想那个男主角从女生宿舍醒来的时候,衣香鬓影,何其美妙?
这种感觉,和《香草的天空》汤姆克鲁斯追忆香草美人伴随身边、《混断蓝桥》忍看玛拉香销玉殒,多么相似?
!诗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痛惜有之,清甜亦有之,而随着时间流逝,留下更多的是清甜的滋味。
关于时间旅行,一直是个和哲学有关的命题。
时间旅行究竟能否实现?
如果可以,又该如何实现?
如果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终将会陷入“外祖父悖论”中。
假如你可以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如果你恰好又把你的外祖父在没结婚前杀死了。
那么……那么你是从哪来的?
那么如果没有你,就不会有外祖父的死亡,所以,你的外祖父还活着,那么条件就被否定了。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逻辑上的推理就得出时间机器永远不会存在的结论,因为这个命题的条件限定是不充分的。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你成功的穿越回了过去,但是你仅仅是个观察者,那时的人们看不到你,你也对改变那时的世界无能为力,就像在看电影一样,只不过是个全真3D的罢了。
而至于你怎么回来,那就要看你存在的那个世界的时间机器是怎么设定的了。
所以,逻辑上讲时间机器是有可能被发明出来的,我相信会有一双看不见得双手可以磨平逻辑的悖论,我也相信发生过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人类的科技也许可以让你重温过去,但是绝不可能让你对过去做出任何一点改变,否则宇宙也会因为无法自我解释而塌缩。
人类终究不是上帝,不是造物主,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当下开始,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網誌圖文版 http://zassili.blogspot.tw/2013/08/h-g-wells.ht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幻電影,時空穿梭是極受歡迎的題材;改變命運(《黑洞頻率》、《蝴蝶效應》、《扭轉奇蹟》)、或拯救人類(《魔鬼終結者》、《迴路殺手》),時空穿梭已成為科幻的神主牌,怎麼拍怎麼賣。
《回到未來》三部曲,更奠定王者地位。
歸根究柢,穿越之所以能讓觀眾買單、片商爽歪歪,無非抓緊了一個想像:「早知當初,是否如此?
」當文明進入現代化後,地理空間、訊息傳遞、各種物質皆已被征服,慾望無窮的人們便開始把歪腦筋動向「時間」。
《回到未來》,馬蒂便駕著DMC-12跑車,扭轉雙親的過去、兒女的未來。
《回到未來》雖為時空穿梭經典作,但論「血統純正」卻是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 2002),改編自英國小說家H. G.威爾斯(H. G. Wells, 1866-1946)1895年出版的同名小說。
在H. G.威爾斯創作《時光機器》前,世上並無時間旅行之作;甚至可以說,人們將「時間」作為探索的對象,是近代的產物。
以宗教角度來看,多神(泛靈)信仰中萬物有靈-各種自然現象、物質皆可以透過神話構築人的認知體系。
因此,泛靈信仰有著無限擴張的本質:即任何現象皆應有對應的神祉。
也因此,「時間」作為自然流逝的抽象概念,對古人而言亦屬於「不斷向前的單線發展」-用古人話來說,便是「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翻譯成白話文「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
如希臘神話的命運三女神,便是透過編織、丈量、剪裁等動作,展示人的命運與時間的流動。
猶太教發展出的一神信仰,更直接將世界的發展軸線,自創世紀直接書寫到最終審判,世界的始與終皆有定數。
由此看來,古人對時間的發展概念一向是聽之任之,視為不可逆。
但至十八世紀起,宗教世俗化與人文主義的興起,使這套「自然時間」逐步鬆動。
工業革命後,每項事物都在破除神秘;征服視野到達人所感知的每個角落。
也是在此背景下,宗教被新時代撂下,人本精神(科技倫理)尚未趕得及與科技發展相呼應,「科幻」也在此背景下誕生。
科幻小說的源起,多推崇瑪麗雪萊(Mary Shelley,1797-1851)於1816年在日內瓦湖畔別墅,與詩人雪萊(Percy Shelley, 1792-1822)、拜倫(George Byron,1788-1824)的鬼故事大賽中,所構思出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1818)(註一)。
十九世紀科幻的先行者尚有美國詩人愛倫坡(Allan Poe,1809-1849)、法國科幻巨匠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1905,代表作《環遊世界八十天》、《海底兩萬里》等)、與英國的H. G.威爾斯。
與奠基於科技發展的凡爾納不同,H.G.威爾斯的作品流露出濃濃的「B級」味(請參閱好來屋電影台無限放映的災難片);火星人入侵地球的《世界大戰》、發明透明藥水的瘋狂科學家(《透明人》)、生物改造的(《攔截人魔島》)。
只要看過相關作品,便可知H. G.威爾斯的B級味,皆來自對科技的不信任;持有先進科技者,必當傲慢、殘忍、蔑視倫理,最終自毀。
以此而言,這位科幻小說家,反而是個反科技論者。
再回到電影《時光機器》。
相信看過這部片的人,都會為前後風格不一感到困惑,也不解主角的解救新世界的動機,與未來世界的單薄。
首先呢,電影前段「搶救未婚妻」的橋段,為電影原創,原作中博士發明時光機純屬科學實驗。
至於後段未來世界為何崩解為部落社會、與主角的淺薄動機,是因電影刪除了H. G.威爾斯的創作核心:科技厭惡與社會主義思想。
原作中,公元802,701年,人類已克服了疾病、糧食等問題,人們無須勞動只需玩耍度日(22K表示羨慕)。
於此生活的部落為「Eloi」-他們外觀有如小天使,沒有複雜的智慧與爭端,保留下來的只有兒童的單純美好,全無惡念。
表面上看,這是每個烏托邦構想的終極境界-重返伊甸園。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仍有另外一個部落「Morlocks」。
Eloi不須勞動卻享有物資,是因為Morlocks在地底仍維持生產線,製作生活必需品。
但在這個沒有貨幣交易的世界,Eloi付出的代價是「肉」身-作為勞動者的糧食。
在H. G.威爾斯的設計中,地上居民與地底民各代表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有產者與勞動者的最終型態。
資產階級整握了所有資源(美好的地上),無產階級便於不見天日處製造生活用品。
此種穩定的供應關係,自資產階級過度安逸、退化為天真無害的Eloi後,便開始逆轉: 「人類已經自殺了。
人類讓自己堅定不移地走向舒適和安逸,以安全永恆的均勢社會為口號,人類實現了自己的希望。
」 「我們忽視的是自然法則,即廣博的才能示對於變化、危機和麻煩的補償。
與環境完全協調的動物是一種完美的機制。
在習慣和本能失效以後,大自然才乞靈於智慧。
」 電影去除了這項前因後果,使得兩方的部落的「未來感」與「寓意」被拔除,純粹降格為《阿凡達》、《強卡特戰紀》等異星世界,降低的電影內涵。
H. G.威爾斯以階級鬥爭建構未來世界,也暗喻了另一項科幻想說大宗-反烏托邦。
所謂的烏托邦,是今人以現有的社會觀、經濟觀,建構想像中的理想世界。
而反烏托邦,並不是對理想世界的對抗,而是對現今體制的攻訐-《一九八四》、《我們》對應於共產主義,《美麗新世界》對應於科技掛帥。
也許是為了「政治正確」的考量,抽去反烏托邦元素後,使H. G.威爾斯的精神蕩然無存。
強行加入的愛情與冒險要素,無助於提升內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註一:《科學怪人》除了創立「人造人」此一經典形象外,更重要的是「科技」與「人性」的人格分裂;科學怪人與其創作者Frankenstein博士,實互為表裡。
這種手法影響了後世的《化身博士》、《綠巨人浩克》等作。
李不才希望哪天在椰子打到,會撿起這個題目。
閱讀參考:《威爾斯科幻經典》,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
和kiki又回顾了一遍该片,尽管被评为十大票房失利影片之一,但这部电影对于我而言仍然是一部难以取代的经典。
尽管以好莱坞打造的《时间机器》无法逃脱英雄拯救世界的宿命,但有小说作为蓝本,更有小说原作者H.G.威尔斯的曾孙西蒙・威尔斯的执导,因此剧本仍然在好莱坞式的喧闹之中浸透着关于人性的的思考和形而上的追问。
时间旅行,改变过去,这或许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想象,what if,如果,我们的记忆经常会穿插这些单词,为了某些原因我们如此的期望能够回到过去修正某些错误,这也正是亚历山大要造出时间机器来拯救失去的爱人的起因。
黑暗中殷红的血,渗入雪中...时间旅行:悖论与梦魇说出《时光机器》的深刻,在于它的确在故事之中渗透了对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追问,也借由因果律来试图让现实更具意义,用两句广告词来说就是,过去不可改变,未来尽可掌握。
亚历山大无数次的回到过去试图拯救爱人,都会发现爱人会以各种方式死去,为什么过去不可改变?
如果严格来推导的话,过去不可改变并不成立。
我们假设的确是可以造出一台时光机器能够穿越时间旅行,那么这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亚历山大穿越时空时,现在的这个世界是处于什么状态?
是一一如既往的继续前进,还是二停滞等待过去的某个可能因来推导一个新的"现在",抑或是更有可能的三,整个世界连同亚历山大本身进行了一次回归,所以得物理、化学和随机状态都如同倒带一般回溯到过去的某个状态?
如果现在的世界一如既往的前进,那么当过去的某个关键点被激活,那么以后的历史都会如蝴蝶效应般产生巨变,那么过去的这个点之后的历史如果与现在的历史衔接,无论是修正还是重写都无疑是对于时间连续性的一个挑战,如果说现在的世界停滞了,那无疑说第三种说法更靠得住。
这些在现实中无法理解的进程在理论物理中尽管都可以找到渊源,但却都带来更多的问题,如果我们所处的只是无数个叠加的平行世界的一个,那么无疑改变历史只是增加了一个或者多个可能的或然世界而言,这的确是无法改变我们所在世界的过去,但却很明显创造了一个更有可能改变过去的叠加世界,但这个与亚历山大的世界并无交集的世界的存在有有何意义?!
如果说时间真是一种错误,并非只能向前的矢量,那么让时间之矢改变方向也就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改变过去并不会现在造成影响,因为一旦时间扭转,那么现在也就不存在了,那么时光机器上的亚历山大是否还存在呢?
是否他本人也回归到事故发生的当晚,然后历史不可避免的继续发生一切,然后变成了历史的反复?
这无疑让我们联想到《x档案》中有关时间的那一集。
这些不过影片背后的一些疯狂想法,也许无助于理解这部影片,但却让我们更理解时间旅行的本质,这是一种有关征服的理念。
改变过去,这往往只是神的力量,当观音大士用净水回复人参果树时,这无疑是一种极为可怕的力量,因为历史可以被改变,这也是《红色警戒》这部游戏的背景依托,如果时间旅行真的可能,那无疑是这个世界的梦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机器在影片的后面,地下族群的首领和亚历山大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都有自己的时间机器,带我们回到过去的是回忆,带我们去到未来的是梦想。
"我并不认为首领以及地下的族群是邪恶的,或者说是反派,正如首领在解说自己的历史时也说明了这是80万年来的进化的结果。
但我们在首领与亚历山大的对话之间,听到的是生命本能、自然选择与文艺复兴的两种对于人的态度。
当亚历山大质问首领是否了解人类的价值的时候,那种腔调分明就是路德的强调("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
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
因此对于亚历山大而言,对于未来的选择并无关善恶,而只是基于人的意义和价值而做出的选择,而这里也是威尔斯赋予时间旅行的意义所在,是的,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因为那违反因果律,无法自圆其说,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现在掌握未来,因为未来是那样的充满不确定,我们的选择则可以使得明天有一个不同的开始。
亮点推荐当亚历山大开动机器准备去向未来时的那段展示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的画面,以及影片结尾的画面,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如斯充满不确定和戏剧性。
原文:http://www.tianya8.net/2009/10/blog-post.html
关于时光穿梭的故事很多,也看过不少。
看到有评论说这是老套的题材。
这么说的人应该是对这原版小说没有了解吧。
这是英国科幻小说家H.G威尔士在1895年写下来的作品。
在那个世纪,能写这样的小说,该不算老套了。
关于WHAT IF,这个词最近常常看到。
听说在美国某个大学,有个老师就经常围绕WHAT IF和学生们讨论。
这个词也在影片中出现。
我不觉得这只是个简单的为了爱情去探索问题的故事。
总之,我是喜欢的。
本没想在豆瓣上留下影评的,这也是我第一次自己写影评。
但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评分如此低,总想争取一个给它正名的机会。
对于演技,化妆,道具制作等等,其他人已经说得够多了,不再赘述。
只是,在我眼里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一部电影。
首先我们把整部电影的时间脉络理理:我们把主人公的女友死亡的时间点设为A,主人公发明时间机器的时间为B,八十万年以后的地球为C,杀死白色人后到达的地球为D。
其中有两次时间逆行:第一次从B到A去拯救女友,但发现拯救不了。
第二次是从D到A,拯救了要拯救的人,并且永远的留在了那个时空,尽自己最大努力的以期能改变未来的世界。
说到这,我遇到了一个疑惑:当主人公从B回到A时,发现过去是没办法改变的,不管他回到未来多少次,他女朋友的性命都无法挽回,所以才因为阴差阳错来到未来C寻找答案想知道,为什么“过去”是没办法改变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他杀死白色人以后到达D,看到那时地球的样子,明明知道过去是没办法改变的,那么他为什么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八十万时的地球C去拯救那个女玛拉呢?
因为爱情?!
我想不尽然吧。。。。。
然后我又返回去把他和白色人的对话看了一遍:“因为艾玛的死你制造了时间机器”白色人“要是他不死,时间机器就不会存在”“因此也不会存在你回去救她”“你自己本身就是造成你悲剧的原因”“比如我,造成现在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原因也是因为你”。。。。
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看一个人聪明与否,就看他当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同时存于脑子里,而不碍于他为人世事!
我觉得,这句话就能很好的诠释这部电影精彩的地方:他能将两种不同的观点完美的统一起来,却一点也没影响电影剧情的顺畅和完整性,并且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实对于过去本就有两种基调,一种是过去能改变,一种是不能。
而本电影得以展开就是以:过去是没办法改变的为假设,然后展开的。
但白色人与主人公的对话阐述的意思却是:是因为他的举动,直接改变了地球未来的命运走向。
那么事实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吗?
他的举动到底改变了历史没有?
如果过去是改变不了的,那么他回到八十万年前的地球,毁了时间机器,杀光地下人一族,地球的命运是否就因此而改变?
所以这部电影,表面看似只有一个单一的结局,其实实质上却暗含了很多种可能性。
但其中的可能性却不会让观众混沌,影响观众的理解。
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
先吐槽一句,为什么我对这种普世价值的电影越来越反胃……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电影里的两个设定,一个是月亮爆炸引发人类毁灭,另一个是人类分开进化。
可喜的是电影里并没有讲清楚人类为什么会分开进化,一类是一脸政治正确的非裔亚裔等现在人种智猿,另一种是退后到祖先状态的直立猿。
当然二者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有神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表人象征着未开化民族,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顺从命运,而男主带领他们抗争命运,实现自我意识觉醒,尔后男主通过图书管理员,教会这些人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男主就是神,颇有亚当的影子。
再看反派地下人,白发变异获得思维控制能力,控制直立猿的思想,让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
其超能力甚至能给地表人心理暗示。
此外他还充当神,掌握两个人种的优胜劣汰。
说到此处,看官应该理解了电影中的美式普世价值,尤其是在象征美国精神的男主大喊“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啊”之后,毫不留情地毁灭了所有地底人,电影所包含的价值观谁都能懂了。
是的,美利坚是神,为各人种带来文明,而且顺便消灭所有反动派。
那谁是反动派?
结合电影的拍摄时间便可以很好理解,反动派就是socialism和Communism。
电影中地底人给观众的印象,是思维被控制,然后无休止的劳动,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这就是美国告诉民众的苏联,或者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样子。
此外,为了减少观众对地底人的同情,地底人失去了语言能力,还丑陋不堪。
所以,代表着XXXX的地底人,天经地义地被男主消灭了。
是的,不信普世价值的,连人都不是,何谈生命。
(当然,这几年美利坚的普世价值也反噬自身了,当普世价值和反战思想谎报思想等杂糅在一起,美利坚的大地上各种权主义如雨后春笋,有的人甚至放弃了食物链顶端的地位)电影的思想就吐槽到这里,现在说剧情。
男主穿越时空拯救女友,让人不禁和月光宝盒对比,当然月光宝盒是无厘头电影,设定逻辑不是主要卖点,而本片就不同了,是科幻片。
男主穿越时空后女主依旧死亡或许是宿命论,尔后改变未来如果不用普世价值解释,那只有说这个设定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我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未来。
此外我还想说一下白发。
白发可以洞察人心,因此他拥有超乎的智慧,除了指挥地底人劳动,他还控制他们的进食,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蚂蚁里蚁后与工蚁的关系。
而且白发没有对男主下手,或许是因为按照电影的设定,男主属于过去,他无权改变过去。
不过我更愿意相信他不下手的原因是反派必须死于话多。
感觉整个电影设定上的漏洞实在太多,比如地底人一天到晚炼铁干什么,为什么白发要搜集表(当他说出记忆带我们回到过去的时候,我多希望他说时间带我们走向未来,这逼格一下就高了啊)最后总结,电影有很好的设定,但是政治气息浓到发臭,白瞎了这么好的设定
时空任穿梭,因果恒久远,可以改变的只有未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光机器,把我们带到过去的是回忆,带到未来的是梦想。其实挺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了纯粹一科幻娱乐大片。
4.
前面还是不错的,为了救未婚妻发明时间机器,虽然没能救回未婚妻,但这也可以接受,说明过去无法改变。但是,你穿越那么远的时间玩“人猿星球”就很败笔了,前后完全像两部片子,之前的救妻子设定没了,结局还和野妞在一起了???你这是弄啥嘞!!!
似乎还能够更深入一点,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带我们回到过去的叫记忆, 而带我们去未来的叫梦想。】
打着救妻子的幌子回到过去,结果意识到无法改变过去后,开始乱穿,见证了月球毁灭地球,又回到了原始社会,但科幻元素下其实有着一颗动作片的心。注定在时光中被掩埋的俗套。
一部电影用来阐释一个悖论。
看了好几遍,第一部给我震撼很大的科幻片
每个时代对未来的想象都在拓宽,这版的未来变成了阿凡达(也比1960年版丰满太多)破碎的月球和“食物们”悬崖峭壁的漏斗房设计,未来人类Morlocks整个后背都进化成为脑组织,更有猎奇感,这应该是借用了作者威尔斯在《最早登上月球的人》里描述的月球人形象。突然觉这个故事真应该每隔50年拍一次。图书馆核能资料库的翻白眼大王还有致敬瓦肯人的手势小情怀。
对付看吧。。其实有点为pearce的角色难过。。
最后他来到了遥远的未来,见到了那轮回的场景,于是回到过去,毁掉机器,永远的放弃了自己的记忆和存在,重新开始
原来世界越发展就越原始啊 N早以前看的
炫目的特效,阿凡达的前身,故事稍弱。
说着说着就走样了
俗,俗,俗
阿凡达兮兮的
这就是lenard买的那台time machine
9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竟然觉得挺好看的
不是每部穿越劇都好看
就那样,残缺的月亮是亮点,最后在未来那段太长了...
很多细节都能让人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