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真实人物的故事,这点看电影之前倒是没想到。
2.总的来说,既有西方人的自满,也有对于文明的反思;欧洲人终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一个应许之地,在这里可以实现人的平等,可以建设一个新的伊甸;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切,他们必须要毁掉一个比他们更为纯真的文明。
3.后半部分相较于前面的部分来说,还是有些脱节的。
想讲的事情太多了吧,关于种族的、爱情的、信仰的、自由的与文明的,也就什么都只是在银幕上轻轻飘过。
4.形式上做得很漂亮,随着生活的安定逐渐减少的手持摄影与意识流似的剪辑,确实带来了新的伊甸园的气息。
其实要叫做《风中奇缘》真人版更容易被人接受,初次看时,因为无字幕,被我不耐心的直接快进跳到了荒野之处,完全不知所云,因为很多土著人的手势、语言,在那样的半身高的草丛中,完全不觉得这是一部电影。
后来细细的从头看起,渐渐入画面,才感觉到了一种恬静释然的美,正如人们初次踏上北美大陆,除了风吹动草叶和树梢声,除了偶尔的鸟鸣,只是一片寂静,小船顺河流慢慢到达深处的森林,原始得感觉不到自己是现代人。
可以跟着土著人学习什么是描述阳光的,什么是描述水流的,可以跟着波卡洪塔斯在树间草丛间蹦蹦跳跳。
他们接纳异族的到来,只是不接纳被偷去玉米种子,那么自然生动的部落,何必追求什么现代的生活。
虽然画面中有几处出现古帆船,是我喜欢的样子,可与其他有古帆船的电影截然不同,缺乏那种豪迈之气,因为船仅出现在新大陆岸边,显得渺小了,也无需同风浪搏斗争锋,船的出现也是静静的场面,即便你能弄出再大的举动,在新大陆面前,仍然只是无声的。
会感觉情节拖沓么,漫长么,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节奏单一,却是刻意的拖长了,一点点的加强音,为的是让你跟随着画面,一步步的往丛林深处前行。
有人形容那节奏像蜗牛前行,又像自始至终,你身在小船上,顺那河流漫无目的的漂,甚至不用去关心情节了,只在乎还有这么一片原始的世外桃源被保留了,你若感觉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里被压抑的浮躁了,可以静心的看看,会被沉淀去了躁动,只是有些长,不要睡着。
直到最后跟着波卡洪塔斯来到詹姆国王一世时代的王朝,你才感觉到,像是刚刚结束一次悠长的假期旅行,一次梦的旅行,而你不懂的事情却那么多:你觉得我是蛮人,懵懂无知。
你到过很多地方,纵览世事。
但我还是疑惑,倘若蛮荒的人是我。
为何你不懂的事情却那么多,那么多。
《美丽新世界》是一部讲述17世纪欧洲殖民者征服美洲大陆,征服印第安部落的电影。
电影中的女主角漂亮而恬静,美洲大陆美丽而宁静。
尽管影片以印第安部落的一位公主和两个英国男子的爱情和婚姻为主线,战争和屠杀为辅助线索,来完成整个叙事,可是我们从女主角的内心独白都可以感受得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历程。
我想无论是大到星球、小到蚂蚁,只要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几种:1.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就如同两个外离的圆。
不知道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什么相同或者不同之处,因为没有接触,它们也就不会有比较。
举例来说,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初,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原始人类社会与非洲大陆的原始人类社会的之间毫无联系,但是能各自独立存在。
地球与其他星球(除月亮之外)一直没有建立联系,即便去过了月球,但是由于没有生物存在,因此也谈不上是文化意义上的关联。
2.两个事物相互有同质的部分,却也有异质的部分,如同两个相交的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冲突,二是融合。
以《美丽新世界》中的故事来说明:当新大陆并未发现之前的年月中,欧洲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各自毫无瓜葛,分别独立存在,就如同上述的第一种关系。
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殖民地开始陆续来到美洲大陆,寻找财富,从而也开始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正如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印第安部落中生活时,他内心独白的部分,他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平等的友好的人类最最珍视的情感,他甚至认为或许印第安人才具有一种真正融于自然的能力,一种真正的人之为人的原初状态。
而作为英国的探险家和殖民地开拓者,他自己的身上却是满载着野心、欲望和侵略的气息,这是一种对自然和他者征服的气质。
他甚至不愿意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中。
所以说这里的文明不能用优劣来判断,因为各自有各自文明的永恒不灭的精髓。
可是当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这种判断仅仅是基于技术/战斗力量的角度来说的)碰撞的时候,它们起初是相互好奇,相互试探地接触。
就如同印第安人当中那位所谓“疯子”兴奋地去摸摸欧洲人的大炮一般。
随后有一段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战争,放火烧掉了他们的家园,不少年轻力壮的印第安人被杀死。
这也和历史上一般的结局相似,总是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
人类历史一直也在上演着这么一幕又一幕征服和被征服的历史。
人类的一切战争大致也可以阐明。
人类发动战争的理由,很多时候都会假以自己的文明更强大的名义,要将自己的文明“普及”给他人的理由来发动战争。
我想二战时期,希特勒肯定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肯定坚信法西斯主义是最先进的思想。
其实,中国的元代,不也是蒙古人征服汉人的历史吗?
那时的蒙古人何尝不认为自己的文明更为先进呢?
文明的融合则是两个文明相互接触之后,发生的另外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发生的一种心悦诚服的“演变”。
我想那位女主角在整个影片中完成了她整个被另一个文明“融合”的过程,因为在影片最后她还理解了欧洲文明中的“婚姻”和“丈夫”的含义。
这显然就是她主动与另外一个文明接触,并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风俗,并加入到对方的团体中生活的一种主动融入的结果。
文明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处处可见。
从鲜卑族主动穿上汉服,契丹、女真族人也逐渐被汉化,以及佛教文化进入中原等种种现象,都证明文明的融合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这远远要强于武力的征服。
文明的融合的过程中,包含一种自觉和自主,这是一种自觉吸收先进文化的力量和变化的驱动力。
这也是一种和谐的进程。
就以两个人的相处为例,我将两人的关系也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没有关系或相互的关系可以忽略,二是冲突。
(可能不是全然的冲突,而是大体上存在冲突和矛盾),三是融合(这并非意味着没有矛盾,只是双方利用包容和理解的力量逐渐在化解双方的矛盾。
)而我想两个人最好的关系是融合。
可是两个陌生人相见时,首先因为距离而好奇,于是产生吸引力,从没有关系到建立关系。
然而由于两人自身的经历、阶级、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两种关系,要么冲突,一方试图征服另一方(或者说一方完全占据话语权),这就等同于单向的交流【这里的单向只是说一方对另一方的传输更多的内容,影响更大。
正如现在国际传播中担心的文化霸权一样。
】;要么是平等的融合,即双方关系达到平等和包容,相互影响,这就等同于双向的交流。
当然,我更倾向于后者的关系。
无论长幼,无论老少,我觉得都需要一种平等和包容,而不是一种自以为是,更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
3.两个事物重合,可以是前者包容了后者,或者是后者包容了前者,就如同内含的圆与圆之间的关系。
但两者并非是完全一致的重合,因为这个世界上可以说并没有纯然同质的东西。
古代哲人莱布尼茨很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种情况往往是一方征服或彻底融合了另外一方的结果。
这样的关系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那么,人类的历史是在一点点走向融合的历史吗?
人类真的在逐渐走向大同吗?
我觉得即便印第安的公主接受了欧洲的文明,可是她依旧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依旧保持自己与内心中的神相互沟通,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印第安文化。
以两个内含的圆为例子,即便其中的小圆在大圆之中了,可是它依旧是个完整的小圆,它不会因为大圆的包容,而丢掉自己的独特之处。
所以,即便人类真的某天走向了一个大同的世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大同的文化”并非是一个同质的铁板一块的文化,而是一个具有超级包容性的文化,将人类文化中共性给结合在一起了,通过此语境(我个人认为或许可以说就是一种共通的人性的东西)所有的人类都能够平等而正常无碍地交流,相互联系的共性的部分找到了。
而那些异质的内容依旧存在着,但是不再是如同以前那样相互敌视,相互冲突的状态了,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一种态度了。
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便真的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乌托邦”。
和谐世界的梦想大概就是这样吧。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那么,为何不去为了美好,而去努力追求呢?
2009-3-10
散文诗般的电影,精致秀丽的摄影画面、细腻的独白、清新绵长的音乐和自然界的混音贯穿全剧(2015年的《小森林》亦深得其味)。
英格兰殖民者的“新世界”和“波卡洪塔斯”内心涅槃的“新世界”在不知不觉中重合。
对于善良的人们而言,这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一切都还来得及。
你找到你的印度了么,约翰?
你会的。
我想我可能已经错过它们了。
我们不能回家吗?
马上就走。
最后的镜头,是为6年后《生命之树》打了个伏笔吗。。。
据说是改编自《风中奇缘》,实际上是历史上真人真事改编。
网上资料如下:你还记得狄斯尼前几年拍摄的动画片“风中奇缘”吗?
那个可爱的印地安人小姑娘的名字叫波卡虹泰丝。
她约生于一五九五年,死于一六一七年。
她原是弗吉尼亚地方上印地安人包哈坦部落酋长的女儿,据传说,还曾救过有名的殖民者约翰·史密斯的性命。
后来她被英国人捉到,送到詹姆斯镇(Jamestown)受了洗礼,嫁给了英国来的殖民约翰·若尔夫。
一六一六年,她与夫婿来到英国,受到国王和女王的隆重接待。
她在准备回到弗吉尼亚的时候不幸去世,葬在英国革拉夫森的一所教堂中。
她和丈夫有一个孩子,叫托马斯。
至今还有许多弗吉尼亚人声称是她的后代呢。
这张波卡虹泰丝雕相的照片摄于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
目前那里的考古学家正在发掘最早的殖民时代的教堂遗址。
——这样看来,《风》片也是出自这个典故了。
殖民主义是否有原罪,涉及的方面太多,需要做长篇累牍的研究。
不过单就推动生产力发展而言,它起的是正面的作用。
种族之间的仇杀,在不同的印地安原住民之间一直存在,被打败的种族不论老幼都被屠杀殆尽,说到野蛮,印地安人倒也不比欧洲殖民者差到哪里去。
正如很多人所说,这是个大闷片,配乐不说超级烂,起码跟《风中奇缘》比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
吸引我看完全片的,除了美洲自然风景和殖民开垦的历史画卷外,就是女主人公纯纯的爱情了。
爱情是盲目的,爱上了,就要发烧。
但世间的爱情往往不美满,那是因为有一方保持了残酷而现实的清醒。
在这片子里,清醒的是男方,为了“远大理想”,忍心抛弃爱人远航万里。
《色戒》里有易先生,《投名状》里有庞青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有小明,我们身边总是不缺这样的故事。
由此看来,要遇到一位为爱而爱的人,真是要万世修来的缘份才可以。
混沌初开,影片里的公主的人生经历直接从原始时代进化到殖民时代。
殖民者的入侵,土著人由开始的激烈斗争到被迫接受改造。
而这一切的思想核心都体现在公主身上。
她对斯密斯是一种原始本能的爱,在失去斯密斯之后,她在绝望里重燃新的希望,并学习西方文字,礼仪,信仰,制度.......结识她的丈夫,这个行为本身也是土著群体作为弱势群体依附西方殖民者的一个艺术化表现。
公主失去史密斯,也是少女失去对西方世界的浪漫幻想,与第二任丈夫的结合,她变得理性跟政治,也作为土著人的权益的维护者。
她的信仰,是母亲,太阳,水,树,空气。
片中无数次呼唤母亲,她的内心矛盾,迷茫,也是土著人面对外来殖民者的心声。
在影片最后,公主与儿子在公园捉迷藏的时候,她顿悟了,亦不再迷茫。
她接受了现实,没有与史密斯在一起,同时也接受了这个文明世界对她或者说对族人的洗礼。
问:《新世界》(The New World)与《创世纪》有什么区别?
答:创世纪告诉你什么是文明。
新世界告诉你比文明更重要的东西:爱。
最原始的爱才是唯一真实的。
电影反映的是十七世纪殖民者入侵美洲大陆的故事。
片子在展现当时的真实背景方面相当成功,土著人的善良、单纯与殖民者的奸诈、残暴显示了鲜明的对比。
缺点是设计了一场生死恋,是败笔。
《美丽新世界》是一部讲述17世纪欧洲殖民者征服美洲大陆,征服印第安部落的电影。
电影中的女主角漂亮而恬静,美洲大陆美丽而宁静。
尽管影片以印第安部落的一位公主和两个英国男子的爱情和婚姻为主线,战争和屠杀为辅助线索,来完成整个叙事,可是我们从女主角的内心独白都可以感受得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融合的历程。
我想无论是大到星球、小到蚂蚁,只要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几种:1.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就如同两个外离的圆。
不知道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什么相同或者不同之处,因为没有接触,它们也就不会有比较。
举例来说,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初,在黄河流域的中国原始人类社会与非洲大陆的原始人类社会的之间毫无联系,但是能各自独立存在。
地球与其他星球(除月亮之外)一直没有建立联系,即便去过了月球,但是由于没有生物存在,因此也谈不上是文化意义上的关联。
2.两个事物相互有同质的部分,却也有异质的部分,如同两个相交的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存在两种关系,一是冲突,二是融合。
以《美丽新世界》中的故事来说明:当新大陆并未发现之前的年月中,欧洲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各自毫无瓜葛,分别独立存在,就如同上述的第一种关系。
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殖民地开始陆续来到美洲大陆,寻找财富,从而也开始了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正如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印第安部落中生活时,他内心独白的部分,他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平等的友好的人类最最珍视的情感,他甚至认为或许印第安人才具有一种真正融于自然的能力,一种真正的人之为人的原初状态。
而作为英国的探险家和殖民地开拓者,他自己的身上却是满载着野心、欲望和侵略的气息,这是一种对自然和他者征服的气质。
他甚至不愿意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中。
所以说这里的文明不能用优劣来判断,因为各自有各自文明的永恒不灭的精髓。
可是当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这种判断仅仅是基于技术/战斗力量的角度来说的)碰撞的时候,它们起初是相互好奇,相互试探地接触。
就如同印第安人当中那位所谓“疯子”兴奋地去摸摸欧洲人的大炮一般。
随后有一段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战争,放火烧掉了他们的家园,不少年轻力壮的印第安人被杀死。
这也和历史上一般的结局相似,总是先进文明征服落后文明。
人类历史一直也在上演着这么一幕又一幕征服和被征服的历史。
人类的一切战争大致也可以阐明。
人类发动战争的理由,很多时候都会假以自己的文明更强大的名义,要将自己的文明“普及”给他人的理由来发动战争。
我想二战时期,希特勒肯定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肯定坚信法西斯主义是最先进的思想。
其实,中国的元代,不也是蒙古人征服汉人的历史吗?
那时的蒙古人何尝不认为自己的文明更为先进呢?
文明的融合则是两个文明相互接触之后,发生的另外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发生的一种心悦诚服的“演变”。
我想那位女主角在整个影片中完成了她整个被另一个文明“融合”的过程,因为在影片最后她还理解了欧洲文明中的“婚姻”和“丈夫”的含义。
这显然就是她主动与另外一个文明接触,并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和风俗,并加入到对方的团体中生活的一种主动融入的结果。
文明的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处处可见。
从鲜卑族主动穿上汉服,契丹、女真族人也逐渐被汉化,以及佛教文化进入中原等种种现象,都证明文明的融合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这远远要强于武力的征服。
文明的融合的过程中,包含一种自觉和自主,这是一种自觉吸收先进文化的力量和变化的驱动力。
这也是一种和谐的进程。
就以两个人的相处为例,我将两人的关系也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没有关系或相互的关系可以忽略,二是冲突。
(可能不是全然的冲突,而是大体上存在冲突和矛盾),三是融合(这并非意味着没有矛盾,只是双方利用包容和理解的力量逐渐在化解双方的矛盾。
)而我想两个人最好的关系是融合。
可是两个陌生人相见时,首先因为距离而好奇,于是产生吸引力,从没有关系到建立关系。
然而由于两人自身的经历、阶级、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两种关系,要么冲突,一方试图征服另一方(或者说一方完全占据话语权),这就等同于单向的交流【这里的单向只是说一方对另一方的传输更多的内容,影响更大。
正如现在国际传播中担心的文化霸权一样。
】;要么是平等的融合,即双方关系达到平等和包容,相互影响,这就等同于双向的交流。
当然,我更倾向于后者的关系。
无论长幼,无论老少,我觉得都需要一种平等和包容,而不是一种自以为是,更不是一种单向的灌输。
3.两个事物重合,可以是前者包容了后者,或者是后者包容了前者,就如同内含的圆与圆之间的关系。
但两者并非是完全一致的重合,因为这个世界上可以说并没有纯然同质的东西。
古代哲人莱布尼茨很早就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种情况往往是一方征服或彻底融合了另外一方的结果。
这样的关系也是一种和谐的关系。
那么,人类的历史是在一点点走向融合的历史吗?
人类真的在逐渐走向大同吗?
我觉得即便印第安的公主接受了欧洲的文明,可是她依旧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依旧保持自己与内心中的神相互沟通,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印第安文化。
以两个内含的圆为例子,即便其中的小圆在大圆之中了,可是它依旧是个完整的小圆,它不会因为大圆的包容,而丢掉自己的独特之处。
所以,即便人类真的某天走向了一个大同的世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大同的文化”并非是一个同质的铁板一块的文化,而是一个具有超级包容性的文化,将人类文化中共性给结合在一起了,通过此语境(我个人认为或许可以说就是一种共通的人性的东西)所有的人类都能够平等而正常无碍地交流,相互联系的共性的部分找到了。
而那些异质的内容依旧存在着,但是不再是如同以前那样相互敌视,相互冲突的状态了,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一种态度了。
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便真的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乌托邦”。
和谐世界的梦想大概就是这样吧。
和谐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那么,为何不去为了美好,而去努力追求呢?
2009-3-10
太拖沓了,大部分时间什么都没表达,只是满眼的风景,来回来去走道的人,和不知所谓的话外音。
似乎是人物传记片,不过所有人的个性似乎都表现的不丰满,Colin Farrell为了这部电影看了七本关于John Smith的书,真不知道是没看进脑子,还是本来John Smith就是那个样子。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对白都是后期配音,原因居然是因为在同期的背景音中经常能听到导演Terrence Malick的声音,看来演员的表演让导演也快疯掉了。
剧中土人姑娘对初次体验的懵懂爱情念念不忘,以至于直至结婚生子后仍然刻骨铭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和丈夫相伴,的确是明智之举。
有些感情留下做回忆吧,因为如果你延续它也许就变的不美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