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见一个友邻标记,就想起来再看一遍。
小时候看过一遍,小说也看了,实在比现在的电视剧有意思多了,才看到第三集忍不住评论。
看见张大国就像见了自己,他说我考不上,我有预感,我肯定考不上,复读了一年也是这。
张大国长挺帅但不知道谁演的。
朱媛媛真好看啊,小学五年级她演浪漫的事,在天桥上喊妇女大全啊、人生真谛啊的时候就喜欢上她了,一张标致的温柔女人的脸。
第一集里云芳的负心男友好像是张涵予哈哈哈。
最喜欢大雪了,那时候的霍思燕可真水灵,不过一想到大雪后来要生病去世就好难过啊,大雪的男朋友是潘粤明。
如今的霍思燕,红也红不起来了,又整容又变老的,演的角色也没什么讨人喜欢的,好可惜,戏里那么好的人,戏外也要这么坎坷。
第二集里张大民要娶云芳,妈妈往睡着的每个人的手机塞一块糖,走到老头儿的遗像前,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放了两块糖在前面,剧中妈妈的艰辛和对丈夫的感情于此尽现。
张大民可真贫,刘恒是个好编剧,最近没在意,除了集结号不知道他编过啥了。
小时候看过这部剧,印象非常深刻,最近又把他掏了出来看了一遍,感动呈指数级增加,热泪盈眶,同时也想到了很多。
大民的幸福生活斯是陋室,惟吾幸福。
这间七平米的陋室,却是最温馨的最幸福的。
不禁想到了自己,我出生在90年的农村,一间瓦房一家人一起住了很多年。
直到前几年,那间破旧不堪的瓦房子才被拆了,建起了新房子,闪闪的琉璃瓦盖,水磨的地板,白净的瓷砖墙,铝合金的门框窗户,房子是大了,但是我却时时想起那间老房子,老房子里的温馨的时光。
椽子还是木头的,顶瓦还是灰色的,泛黄的石灰水粉的墙皮掉了一层又一层,里面露出的红砖也风化了些许,木质的窗栏也被虫蛀了掉着木屑。
一下雨,家里就开始下小雨,门口的泥场地就泥泞不堪了,水干了,生满绿色的青苔。
但是那些年却是可能也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吧。
那时候房子破,空间小,但是农村里有空闲时光的日子,七大姑八大姨来串门,围着一张小桌,都支不开手了(就跟大民他们吃饭一样),旁边的灶台里哔哔啵啵的柴火声,伴着家里长假里短,伴着爸爸和伯伯姑父们举杯侃人生的声音,我只顾和姐姐哥哥们看着外面或蓝天白云,或淅沥淅沥的小雨,或皑皑白雪,心里美滋滋乐呵呵的。
再后来,我离开了老房子去外面读高中,读大学,直到现在在外面漂泊,老房子便也只在记忆中老去,哥哥姐姐们也都成家的成家了,外去拼搏的拼搏去了,父辈们只剩下步入中年的些许力不从心了,不是那些年的年轻气盛了(放佛一家之主的大民妈慢慢失忆一样)。
大民的幸福生活,也正是我所怀念的那些日子。
房子小,人儿多,却是热闹的暖和和的快活时光。
有空再写了
与沈热恋的开始。
原小说像一杯混浊的河水,源于生活,不加提炼;电视剧则像一瓶纯净水,贴近百姓,且剔除了污垢,留下了美感。
我认为它是描写平民生活的经典之作。
它有一个成功率很高的剧本,火了冯巩,又火了沈好放。
屋中种树的情节让人叫绝,几乎所有的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配乐尤其让我欣赏,为作品增色不少。
有前边《小楼风景》的铺垫,沈导拍起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已是轻车熟路,技法非常老练。
有人说:“该剧充满了贫民式的情趣与辛酸。
”这是我听到的最贴切准确的评价。
又是悲喜剧,我喜欢。
它有着苦涩的甜蜜和带泪的欢笑,唤起了我的平民情结,唤起了我悲天悯人的情怀。
以前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对该剧所描述的锅碗瓢盆之类的居家琐事感起兴趣来,原来是因为它教会了我寻找幸福,苦中作乐,“张大民”是我坠入绝情谷底前抓住的一根稻草,是我为躲避尘世纷扰喝下的一碗孟婆汤。
没有英雄豪杰,没有俊男靓女,吸引人们的是主人公对生活的坦然面对,对苦难的淡然处之。
英雄迷梦终会醒来,还得过平凡踏实的日子;浪漫幻想必将破灭,面对的依然是单调乏味的生活。
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而非虚无缥缈的浪漫。
该剧恰恰满足了我们这点小小的需求,塑造了平民英雄——张大民。
他告诉大家“别这儿疼那儿痒地瞎叫唤”(刘恒),活着就是尘世间的最大幸福。
其实很小就听说过这部电视剧,只是因为名字太俗气没有想看的欲望,直到前两天随手点开一个公众号的推送,把它和《大明宫词》放在一起比较,说分别是红极一时的大俗和大雅,好评如潮,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这部将近20年前的电视剧,只有短短的20集,谁知一看就停不下来,每一集都是宝藏,没有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一个人物是多余的,不洒狗血也不博人眼球,一个个平凡生活的小细节,小波澜就足以打动人心。
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真”,无比贴近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刻画正面人物不会觉得伟光正,都说云芳是完美女人,这话不错,可是如果用力过猛,就会落入俗套无比虚假,这剧就处理得很好,让人心里信服,看了很舒服她和大民的婚姻生活让人羡慕,两个人也有过矛盾和磕绊,但都在火气过后冷静下来,彼此为对方着想,互相理解和尊重。
尤其是云芳成人自考没及格那段,大民在饭桌上嘻嘻哈哈打趣她,惹恼了云芳,又在晚上端去蜂蜜水,说了一堆掏心窝子的话,体谅她备考中的难处,宽慰她哄她开心,看得我也眼泪直流,真真是长了一张好嘴,可也真诚得让人从心底里感动。
其实这几个兄妹里,一开始最讨人厌的就是大雨,乱发脾气还大嗓门,处处刁难嫂子弟妹,挑起家庭事端,可是后来最有人情味、最看重亲情的也是她。
她就是一个直来直去,敢爱敢恨的人,从她跟大军要债,本来自己过得也不宽裕,却狠了狠心给大军留下六百块钱,嘴上不饶人心里挂着每个人,再到大雪过世后,大民给兄妹们分钱,她执意要把钱都给平时最看不惯的弟妹一家,说的每个字都刻在人心上,催人泪下,想必大雪也会赞成姐姐的做法吧。
大雪的痴情可能在如今社会看来不可思议,她和炳文的爱情悲剧,有多单纯美好,就有多肝肠寸断。
大雪总是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想的少。
家里人为谁出多少钱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她默默地说我来出我有钱,临终前还惦记老母亲,炳文的父母和最疼爱的小树,这样善良的好姑娘却没有享受一天属于自己的幸福,不只家人悲痛难过,观众也跟着揪心,这也是为什么当大民哭着洗吐脏了的衣服时,云芳说不忍心住到摆着大雪和炳文合影的里屋时,当妈妈过寿把老五认成大雪时,我跟着哭得说不出话来的原因。
电视还有一个可贵之处在于没有把人物标签化:老五虽然人情淡薄,心高气傲,有点自私,面对爱情的窘迫和害羞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古三儿虽然不学无术,去戒毒之前心里还是放不下母亲;还有古灵精怪,可爱率真的小同,不服老爱热闹的云芳妈,为人踏实默默奉献的刘大爷,有点倔有点保守的“木勺”,每个人固然有缺点,也有一些可爱的地方,立体又饱满,好像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身边找出一个这样的角色来我简直太爱这部剧了!
这部剧没有长篇大论,没有生硬价值观,只是用最朴实的话语,告诉人们活着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人越长大越会明白,生活中的苦与甜一半一半,只占我们生命中的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平淡无奇,就像片尾云芳跟儿子说的一样,“人活着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用心体味平淡生活中的美好,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
大民说“有人枪毙你才死,否则都要好好活着”,话虽糙,却是一代代平凡百姓熬过生活中的苦难折磨,坚持活下来的信念,这正代表了中国人性格中最闪光、最亘古的两个字,那就是:坚韧,像婆婆丁一样迎接疾风劲雨,依然向下扎根,花开遍地。
最后,还是要感谢编剧,感谢导演、演员和所有工作人员,为我们奉献了一出好剧,经得起岁月洗礼,也值得一遍一遍仔细回味。
小时候的电视剧怎么都那么好看。
记得这部戏是我小学时候看的,记忆里它很热闹,不过记住的也只有大雨给卡车司机送饭、大雨被骗、大雨吃了一堆圣代(对,那时候还不叫“新地”)、老妈妈走丢、大民家的树。
等我岁数到看剧不只是看热闹的时候,才看懂了热闹背后的况味,啊,生活,仅管得三头六臂左右开弓,麻烦事情还是按住葫芦起了瓢,那咋整,生活该继续还得继续。
很高级了,人物很真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可爱和可恨。
原来中国曾经也有制作走心的电视剧,不论精致,单是走心就足够可爱了。
小柯的片头片尾曲很好听,片中欢快的那个配乐,好像《皇后大道东》的旋律。
为现在的小朋友遗憾,你们有好看的国产电视剧吗?
偶然看见地方台重播刚好是大雪走的一段,我和爸爸都暗暗抹泪,大民听到大雪走了的一瞬间我爸说梁冠华演的真好,我知道那个反应一如她知道患癌已久早早过世的姑姑最后的噩耗时也一定是这样的。
早已知道结局,每天都希望过的慢一点再慢一点,接每一个电话都做好了准备,却又不想准备,噩耗依然五雷轰顶…于是,找回原剧来追,一到插曲音乐响起就忍不住鼻酸,还是追到了大雪走的这一集,自己看,泪奔~好想姑姑~善良的,可爱的,疼爱我们的姑姑T_T。
看见豆友评论,梁老师在剧中几处发脾气大雪走了占一处,那里包含着对妹妹的愧疚…她即将拥有自己的一间屋子…很好的配乐,非常棒的表演,这么完整的剧情20集毫不拖泥带水,交代得当。
现在的40集+大多拼凑烂尾。
向经典致敬,是这些好片子把我们一次次带回全家整整齐齐团坐一起看一台小电视的温情美好的岁月,奶奶在,爸爸妈妈都年轻,姑姑和我逗笑,那是我最最最怀念的旧时光,如果可以,我愿用一切去换…
大民很小的时候没了父亲,便自己担任了父亲的角色,照顾了弟弟妹妹们(雨、军、雪、国)很快省吃俭用的大民等来了弟弟妹妹一个个长大,一个个成家,结果这时候弟弟妹妹因为大哥有了儿子,母亲要私下里给大哥奶粉钱,开始抱怨家里的分配问题,一个个闹着要分家可是老大懵懂年纪便开始牵着弟弟妹妹,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你们怎么没想到要分家呢?
特别是老五大国,家里那么穷还是供出了一个脱产大学生,最后却说自己是鸡窝里飞出的凤凰,嫌弃大哥的出身这一切为何看着是如此的熟悉
一口气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看完了,刚看前几集的时候我就琢磨,张大民他哪幸福了,怎么看都觉得他和幸福这俩字不搭边。
他没俩钱还爱臭贫,好像一天到晚都没什么正形,但他靠这张嘴又把失恋后心如死灰的云芳给说回来了。
他一个月没几个工资,抠的不行,和云芳去香山只舍得给云芳一人买三十多块钱的缆车票,自己徒步爬上香山只想在山顶的高处看看她。
他有时候口不择言犯浑,看到云芳上进、看到云芳去见初恋,自己又没本事心里又不舒坦就拿话伤人。
他一天到晚唠唠叨叨、啰啰嗦嗦指挥这个训诫那个的,可又是他最在乎老娘的心情和身体、最在意小弟的高考、最操心妹妹们的婚事。
后来畏畏缩缩的小弟考上了大学分配了工作,再也不拿正眼看他这个大哥。
他原来那最泼辣敏感的妹妹大雨嫁了个勉强还算好的老实男人,变得更加体贴了,但还是那样直爽又刀子嘴豆腐心。
他从小到大的初恋云芳,那个曾经一脸骄傲的女孩嫁给了他又生了小树,成为家里离不开的大嫂,但也被生活和现实敲打的变得过于善解人意。
他那把五个孩子拉扯大的母亲,没得老年痴呆前是家里的主心骨,到最后也没有和明恋她几十年的居委会刘大爷在一起。
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炳文和大雪,一个死在抗灾的路上,一个死于白血病。
看到大雨被男人骗,我痛恶人渣,但看到她找到了一个能和她一起过日子的人改变了生活,又衷心为她高兴。
看到大民大军为了房子为了钱被人欺负窝囊的没谱,我简直恨死他们这幅不思进取的样子,但看他们不得不屈服于上级、屈服于混混流氓的时候又不由得替他们难过。
人生就是这样悲喜交加,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有得有失。
人际交往就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也许几年前你们还挤在一张餐桌上闹得不可开交,几年后你们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重归于好,我们常常把它归结于家庭和时间。
剧里面轰轰烈烈的爱情很少,一鸣惊人的事业也不多,偶像剧里恐怕连一集张大民的事都没有,他长得不怎么好看,也挣不了多少钱,说话有时候特难听招人烦,做事还不体面,这就是生活家庭剧,真实的让人害怕。
看生活剧之前我惧怕生活、恋爱、婚姻、组建家庭、成年、怀孕生子、承担责任、婆媳妯娌和邻里,惧怕衰老,惧怕老后的痴态与病态,更惧怕面对困窘的无奈。
看之后我仍然惧怕,但好像又不是那么惧怕了。
小时候总渴望长大,长成一个各方面独立的成年人,直到后来我才发现,成年人就是为了承担责任而生的,走向成熟就是每天都要解决各种各种不同的麻烦和问题。
虽然我仍渴望独立,但我却不舍得长大了。
小柯在片尾曲《日子》里面唱,“爱你的人来了,你爱的人走了。
想说的话说了,想爱的人也爱了。
”爱人就在眼前,日子过得飞快,这就是一辈子啦!
最后的最后小树和爹妈坐在房顶上放飞了鸽子,小树问:——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这部剧,依旧是心里暖暖的,小人物的家长里短,酸甜苦辣,看起来特别亲切。
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才刚上初中,大概是99、2000年的时候。
这些年,读了高中大学研究生毕业工作,到现在,工作都已经快2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
如果剧中人活到现在,小树也该跟我们差不多大了,大民和云芳也快50了吧,大民妈妈那辈人也差不多作古了。
生活就是如此真实,就像大民的名字,这部剧生动揭示了中国最广大平民的奋斗挣扎,贫苦却美滋滋的小日子。
就像最后的时候,大民一家3口在屋顶,小树问大民,人活着没意思怎么办,大民说没意思也别找死,除非有人拿枪枪毙你你再死,否则就好好活着。
极其朴素的观点,却正是中国亿万普通民众的真实价值观。
最后一幕剧,张大民妈妈过七十大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然后大民妈抓住小树的手,把他当成大民小时候说“大民,大民。
你都12了。
厂里的锅炉爆炸了,你爸爸让开水烫死了。
你跟着妈,看看爸爸去。
弟弟妹妹小,不让他们去了啊。
记着,别哭!
……妈站不住了,你扶着妈。
大民,往后,妈走到哪儿,你跟到哪儿,你给妈当拐棍儿使……” 大民突然转身出去痛哭。
看到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了。
再以后的十几年,看了很多电视剧,可是很难找到这样的感动了。。。。
以20世纪作为分割线这部电视剧我初中的时候看过一次,那时候没有多少经历,就是看完了心里觉得五味杂陈。
后来我不看国产剧了,甚至不看电视剧了,就算制作精良的美剧都觉得难以下咽,究其原因,我今天想来还是不走心。
兴许市场数据表明灰姑娘的桥段与完美的人设的电视剧更有收视率,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观影者,我看不出如今电视剧里的人味儿来。
就连我初中的语文老师都说,描写人物性格,贴标签是一种很low的行为,可现在受热捧的电视剧里,那个好人不是从一而终的光芒万丈?
哪个反面不是从里到外坏的没理没据?
反观《张大民》里面的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值得反复玩味,古三儿一上来就勾搭别人老婆,看着就恶心人,但是他把钱借给沙沙后就把沙沙吻过的欠条给撕了,这个桥段中古三儿对沙沙的感情,对钱的态度,甚至是为人做派都刻画地非常立体。
第一眼看沙沙的时候,那个妖艳的装扮让我思维定势的以为她就是一个狐狸精,看到大军好欺负,就来他们家干点损人利己的事,甚至前几集跟大雨吵架也几乎断定了我的结论。
可是越到后面,越觉得沙沙这人很懂事,识大体,有骨气,做人也不含糊。
大国一开始在家里就是个书呆子形象,临考前还紧张,一副文弱书生形象,毕业后那股子有点文化气息就唾弃世俗社会的面孔跟如今的我何其相似?
就当大家都发着弹幕骂大国是“白眼狼”的时候,大国在医院里为大雪的病抹眼泪的镜头又让我非常动容,最后那句憋了半天的“我是一个高尚的人”把我给笑死了,真的,很少有电视剧里的梗可以让我这样的笑,这个编剧实在太牛逼了,把大国那个文弱,清高,但又有情有义的形象写的非常出彩。
不知是由于主演大多是话剧演员的关系,还是那个年代对于影视作品的要求严苛,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是固定的,而且5-7分钟一镜到底的镜头贯彻了影片的始终,全片除了部分感情变化用到了特写镜头外,几乎都是采用了旁观的视角,这样平实的拍摄方式符合本剧贴切生活的主题,让人过目难忘。
反观如今电视剧小鲜肉几十秒的台词都要后期配音加上,大量抠图镜头,还一大波人追捧,我就。。。
北京人的远方和眼下留着长发的北京人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说的漂亮,代表了以高晓松为代表的“精英”北京人,他们在帝都,有着指点江山,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也很符合当下流行的思潮。
而剧中的张大民放在今天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没什么学历,没什么志向,单位给他一个升职加薪的机会还被自己那张嘴贫搅和了,他没有诗和远方的幻想,因为他的生活总是被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所打乱,娶了媳妇没房子,大军没出息被人欺负,大雨夫妻不孕不育,大国高考,就连云芳姐姐的女儿-小冷连夜出去蹦迪他都要管,虽然不是在商场打拼,与阿里和腾讯博弈,可大民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波折和戏剧,他的一哭一笑虽然平凡,但是很真实,我不能说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可这的的确确就是生活,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在过的日子。
在今天这个鼓励诗和远方,鼓励在阴沟里抬头看月亮,放大个人追加的年代,我不觉得就可以否定大民的平凡生活,不可以说那就不是生活该有的模样,人活一辈子统共三万来天,末了两眼一闭,谁跟谁都一样,都曾经活过。
曾经我也受过乔布斯的“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鼓励,也被“做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打过鸡血,如今看了这剧,我不能说我已经向生活低头,放弃了内心的追求,但必须要说的是,再平凡的人,生活也可以是精彩的,是感人的。
(由衷感受,非鸡汤文)
7
那些年,陪我妈看得电视剧。话说当时真没认出潘粤明和霍思燕~
还不错
和爸妈一起看的
狄仁杰也演过这个。。。
无聊
依旧是颂扬忍耐那一套,自嗨,自我安慰,再忍五千年问题不大
我觉得不如冯巩那版好,可能因为我是天津人吧
嗷嗷好看的电视剧,这里的大民相对于冯巩的那个天津贫嘴更加憨厚可爱,可能是因为体型的问题,一个丝瓜肠子就算再怎么实在也不如一个茄子蛋来得讨喜,记得我妈当时看的时候说云芳一脸克夫的长相,还记得他妈老年痴呆后一个劲儿的猛嚼冰,大雨怀了之后一个劲儿的猛吃圣代,最小的那个重考生,在追上了女孩子之后说了一句暴经典的,我是一个高尚的人,可,我有点忍不住了
根据刘恒的小说改编 小人物的故事
时代转型总是伴随着幸福与疼痛,从国家,到人民,有人功成名就,有人身败名裂,更多人的人被时代裹挟着艰难前行。
不贫。。。
想当初的霍短手多么的清纯啊
真实,不侨情,国产电视剧难得啊。。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瞬息万变,没用一丝造假
上小学时在《小说月报》看过小说,嘎嘎乐,大为震撼,小说还能这么有趣,从此热爱喜剧,向往北京胡同,想找个碎嘴子当老公。后来看了冯巩版的电影,也十分还原,分外喜欢。再后来才看了电视剧版,竟然觉得悲情,时刻被剧情牵动。最近我在抖音上又看了一遍电视剧版,简直是随意拎起一个演员就能封视帝视后,我一度认为张大民她妈真的有老年痴呆。某种程度上说这部艺术作品奠定了我的人生观,要苦中作乐,要孝顺,要知足,要对生活抱有最诚挚的期待。
朱媛媛年轻时好漂亮啊!
爱嚼冰块的大妈
北京吸引我的除了二逼摇滚,就是胡同扯淡…
很感動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