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发现的这部电影,观影体验也很新鲜。
没有以往看日剧时感受到的冗余感和啰嗦,这部电影台词和情绪都简洁精炼。
比如面对隔壁邻居毫无边界感的侵入,我的不适感也和男主一样,忍到第二次终于拒绝。
以往看日剧时总会觉得我自己的有些情绪没有被照顾到,这部就不会。
其次是故事类型,像看到《小森林》一样,只不过不是纯务农生活,还有工厂打工生活。
导演在营造工厂的环境时也给出了一些非常直接的镜头,开膛破肚,和一个个鱿鱼眼睛。
以及父亲死去席子上的蛆虫,这些让人些微厌恶的画面,就会有种不容忽视的,艰苦生活的感觉。
这部严格来说没有让我觉得特别丧,也没有特别治愈,非要贴个标签的话是小清新。
画面也很小清新,调色我很喜欢。
但里面又涉及到对死亡的探讨。
总体来说是不同于英剧丧的轻丧系(。
说起来还觉得男主松山研一和福田知盛很像,都是微笑唇,还有同样的脸型,除了气质不太像。
在哪里搜的时候发现不止我一个人这么感觉。
以及这部把男主拍的非常有魅力!
颓废感和迷茫都超级迷人!
单薄的身体和健康的肤色,🥰。
目前也在补导演的其他电影,看下来感觉是同路人!
我们这种对于死亡和孤独这两个主题极为关注和在意的人,也同样一直在寻找幸福治愈自己。
四个小时的时间,有时会暂停下来,跟朋友聊着生活的细节。
读书笔记,收拾衣服,今天十点肯德基套餐送的宝可梦……跟这个电影的节奏像极了。
生活可能没有每个瞬间,能让我非常确信,非常意义非凡。
但这种生活就是一种属于每个人的真实。
希望每个人都能见到真实的自己,以及触碰到那种生活真实触感的机会。
河川的水从桥下奔流而过,从未停歇地好像真的可以分开生与死的界限,也许忘却就能治愈一切。
锅里的牛油噼啪作响着,耳鬓乱发间细密的汗珠静静淌下却亮闪闪的。
透过窗边,暖暖的光线晕染开蓝蓝的心,这道光是否也曾折射在我们爱过的海岸线。
老旧的电扇转得更猛烈了,嗡嗡地仿佛盖过了蒲扇的一丝凉意和刀尖清脆的破裂声。
下一站真的是天国吗,你看着桥上轰隆驶过的列车暗暗思索道,可游移的眼神里却在湿热的蝉鸣包围里逐渐失焦。
从并不安稳的梦中醒来,一成不变的青葱混合着雨后泥土的气味,火烧云的光彩却燃不尽心里残留的挂念。
你和他的身影在最后一缕光线中被隐去,而我遥远地望着,最终离开。
这世界静止,浴缸里的白噪一点一滴渗入我的心,在那儿寄存着我所有确实的幻灭。
你在外头一颗一颗地数着米粒,就像另一份碗盘是你的。
零碎的情绪决堤,骨节分明的手攀上我的肩和背,我也在那刻下定了决心。
河畔,并不存在空中畅游的金鱼,水流仍然平静而迟缓,而你四散在风里,如同一场须臾的假寐。
A film drenched in humility ,where the characters exude a sense of apathy–living,yet as if they might as well not exist.The part with bone and the landlady is downright twisted!And yet,somehow,they manage to carry on like playing house,finding companionship in their own peculiar way.Summers in Japan truly seem like a season that drains all appetite,perfectly only for raw cucumbers and tomatoes.Watching some films like this doesn't hurt–it broaden your understanding and fosters a sense of torlerance.
如果能大方喊出我没有钱,人生就会舒畅很多,仿佛一下子就能活下去了。
其实生活中有好多哲学家,他们能参透生活本质,看清问题,做好选择。
就像那个帽衫小女孩,她的快乐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小还没有经历学业折磨,她似乎更像是纯正生活家,一朵小花能带来“免费的美丽”的快乐,妈妈希望她像其他小朋友一样专心做手工时她会说专注是有限的。
从不苛责自己,不看轻自己,也许是潇洒前行的必修课。
须臾,到底是多久。
可能是一瞬间,也可能是一生。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留在心底的弥足珍贵的回忆。
到底要过出怎样的生活,才能够算不枉此生?
人们总是被这样的问题所束缚,苦苦挣扎。
《须臾人生》描绘了边缘人生活与情感的电影,讲述了住在河边一个叫须臾公寓里一群人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角们从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集中到了一个孤立于世的特殊空间,从工作、吃饭、睡觉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关于生死、时间的哲学。
故事的主人公山田,是一个有诈骗罪前科的青年,刑满释放后开启了一段新的生活。
他得到了一份乌贼加工厂的工作,尽管这样的工作枯燥无味。
但前科的存在就像是无形的枷锁,他消极避世,独来独往,即便工厂老板鼓励他,谁都可以重新开始。
他在老板的介绍下住进了须臾公寓,虽然很旧,但租金便宜。
他最喜欢的就是夏天的时候在浴缸里泡个澡,然后喝一杯牛奶,用发下来的薪水买米煮饭,每天都按部就班,生活总算有了些盼头。
一天,一位自来熟的邻居怪大叔打破了他的平静避世,闯入了他的生活,随后他与这所公寓里的其他人也逐渐有了交集,Ta们的故事也慢慢呈现。
提示:本文内容有关影片具体情节透露。
1 黄瓜大叔的极简生活隔壁的怪大叔,比山田还穷,动不动就蹿进他屋里借浴室洗澡、蹭饭吃。
怪大叔的发小,是个面无表情的和尚,最近因办葬礼的人越来越少而收入骤减,整日愁眉苦脸。
在第一次去山田家蹭饭以后,每次大叔出现都会带上自己自制的黄瓜酱料,独特的口感让山田对大叔越来越好奇。
逐渐熟悉之后,山田来到了大叔的小花园,发现他的花园里种的都是黄瓜。
大叔没有工作,身无分文,却告诉山田,这是他想要过的“极简主义”生活。
少年丧父,中年丧子,心里藏着别人看不见的痛苦,脸上却永远笑嘻嘻。
他总能挖掘出生活中细微的快乐:好吃的咸菜,新鲜的水果,接触过泥土、浸润过汗水的蔬菜,只要要上一口,就能感受到幸福。
他也教会山田,走投无路的时候,要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困境,主动向身边的人求助,总能找到机会。
2 房东南小姐南小姐是须臾公寓的房东,她有一个女儿,虽然她心事重重,但是却也不缺快乐。
她会给按时交房租的人糖吃,看到孕妇的大肚子想踹一脚,把自行车骑得飞快,遇到熟人就会分享自己刚买的雪糕。
她的丈夫在很多年前去世,她将他的骨灰埋葬在树下,并经常带着女儿前去祭奠。
但她也留下了一根丈夫的骸骨,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假装丈夫还在身边,能够同她亲昵。
一次祭奠回来的路上,她遇到了一位司机大叔。
司机大叔说他是一位烟花师,他将妻子的骨灰磨成了粉,和火药一起放进烟花容器,做成烟花绽放在夜空。
当听说隔壁已经去世的阿姨,时不时还会出现,她好像忘记了自己的死亡。
山田和怪大叔吓得够呛,南小姐却和墓碑大叔亲切的聊起了这位故人的往事。
南小姐还十分开心热情地说,下次见到她,叫她来我家里坐坐呀!
3 墓碑二人组这对父子每天都一户户敲门热情的推销自己的墓碑,但毫无意外,迎接他们的永远只有唾弃的眼神。
在饥饿难耐时,父亲就会蹲下来假装在吃河豚刺身,假装自己也会坐在高档的餐厅中消费。
一次他们来到了一座后山,后山的女主人花200万日元买了最昂贵的一个墓碑,而这个墓碑还是给她的狗狗用的。
墓碑父子用这笔钱请大家吃寿喜烧,感慨道,山田由于买不起墓地和墓碑而对自己父亲的骨灰难以安置,后山女主人却斥巨资为自己的狗狗买了一个。
4 吊唁是未亡人的自愈仪式山田他那抛弃他的父亲,一个人在家中孤独的去世了,直到发出臭味才被邻居发现。
在怪大叔的鼓励下,他决定将父亲的骨灰认领回来。
但自从把父亲的骨灰领回来之后,山田总觉得骨灰盒在夜里会发光,吓得他心神不宁,难以入眠。
自那之后,似乎还总会发生一些灵异的事件,使得山田不得不处理他父亲的骨灰。
在南小姐的提议下,大家为山田的父亲举办了一场葬礼。
须臾公寓全员出动,在和尚的带领下,用锅碗瓢盆演奏出独特的葬礼乐曲。
山田将父亲的骨灰洒向天空,洒向草地。
一同挥洒的,还有自己迷茫挣扎的前半生,和对死亡的恐惧。
1 既然人终要离去,活着是为了什么?
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终极问题——既然终究要面临死亡,那么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死亡与无意义,这两个存在主义的永恒议题,时常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尽管生命终有尽头,但生命的过程远比终点更为重要。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死亡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与我们并行的“现在进行时”。
它促使我们更加珍视每一个当下,勇敢地追求内心的渴望与梦想。
存在主义治疗中,咨询师会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当事人意识到:死亡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未来时”,增进当事人对自我的觉察。
当我们设想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那份对“想要做什么”的渴望会变得异常清晰。
列出自己的遗愿清单,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让我们心动的,往往是那些简单而纯粹的事物——与家人的温馨时光、与朋友的欢声笑语、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些,或许就是活着的真正意义所在。
2 “搭把手”,或许会好过些剧中邻居怪大叔教山田,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要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困境,主动向身边的人求助,总能活下去。
这也是他对山田所做的,他在山田得知父亲噩耗后将他拉出,鼓励他去领回骨灰,并每日蹭饭时都对他的父亲保持尊重并鞠躬。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境。
此时,“搭把手”的温暖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剧中邻居怪大叔对山田的帮助那样,当我们走投无路时,只要勇敢地向身边的人求助,总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因为,在给予与接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缓解Ta人的困境,更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连接。
3 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如篇头所说,究竟要过出怎样的一生,才算不枉此生。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哲学意义的话题,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
有人追求功成名就,有人追求平淡幸福,有人想尽办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印记,才能感受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但是,反观黄瓜大叔的极简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自给自足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也谈不上有什么贡献,但他却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找到满足与快乐。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正是他生命意义所在。
同样地,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每一个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丰富。
“须臾”,这微小而瞬息的时间刻度,恰如其分地捕捉了生命中那些不易察觉却意义深远的片段。
它不仅是时间的分割,更是情感与体验的凝聚点。
人生的旅途,实则是由无数个须臾拼接而成的连续画面。
在这些片段中,我们经历着与亲人间的温情互动,体验着朋友间复杂而真挚的情感纽带,更在挑战与突破中找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
这些瞬间,或许平凡,却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活哲学与价值观。
因此,我们应当以一种更为理性和深刻的态度去审视与珍惜这些须臾时光。
不必过分沉迷于对未来的憧憬或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专注于当下,感受每一刻的真实与美好。
无论是家庭的温馨、友情的陪伴,还是自我挑战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最终,我们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每一个须臾,使之变得充实而有价值。
让我们以更加清醒和理智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实际行动去诠释生命的真谛与美好。
往期高赞回答: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
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
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一部关于边缘、死亡和幸福的电影,是很传统的日式治愈风,哪怕再潦倒窘迫的人,家里的碗筷依旧考究,房间依旧整洁,拍出来有一种归乡过暑假的感觉,但美也是真美,每个人都那么认真,让人无暇考虑真实与否,只得沉浸在这样一场成人童话中。
蛮喜欢。
这是北影节看的的第一部电影,在落座之前,我对它没有任何概念,仅仅是看过导演之前的一部作品而已。
看完电影后,脑中一直回响着片尾曲的旋律,突然想写点东西,希望可以在敲打键盘时理清心中被打动的模糊感觉,到底是什么。
这是一部关于边缘、死亡和幸福的电影,是很传统的日式治愈风,哪怕再潦倒窘迫的人,家里的碗筷依旧考究,房间依旧整洁,拍出来有一种归乡过暑假的感觉,但美也是真美,每个人都那么认真,让人无暇考虑真实与否,只得沉浸在这样一场成人童话中。
故事并不复杂,节奏也非常平缓。
从监狱出来的山田找了一份乌贼加工厂的工作,工作内容就是刮乌贼、切乌贼,枯燥、无聊,很多人干一阵就走,好在社长善解人意,时时鼓励,生怕他无法适应重返社会的生活。
租住的地方很简陋,社区的入口用纸壳写了四个字:须臾山庄。
进门的房东认真介绍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泡澡的浴缸很小,但蹲下去也能享受片刻轻松。
一切虽然简单,认识的人却各个不简单:邻居怪大叔是个极简主义者,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只要对着当空大喊“我没有钱”便可以带来好运,男主搬来的第一天就带着毛巾想要蹭浴缸洗澡。
四处推销的墓地的父子俩,一路碰壁,但走在路上时父亲可以用嘴巴准确形容出想吃食物的味道,简直活生生的日本许三观。
女房东清爽干练,带着一个小女孩生活,心事重重,但不缺乐趣,按时交房租的人给糖吃,看到孕妇却想要踹一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他们住在河边,是城市的边缘地带,也是社会的边缘。
但如此边缘的人们,也会在生活中慢慢产生联结,得以抵抗风雨、面对生死。
正如怪大叔的人生理论,一无所有时可以带来好运,那当生活一蹶不振时,每个须臾的幸福都能直抵人心。
电影的节奏虽慢,但呈现的议题像是在柔水中藏着尖锐的锋芒,在人生的平淡中,却要面对种种残酷,在一次次的追问过后,人们默默承受了这一切。
但承受需要时间,时间,是人生的母命题。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其实都可以归为这几个对立的议题:第一个:生与死死亡是整个故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事。
生活难得步入正轨的山田,因为一通电话又陷入颓废中:市政府打来电话,说他父亲死了很久才被发现,让他去领取骨灰。
可山田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没有印象,没有联络,却在死后带来了一堆麻烦。
怪大叔虽然看起来嘻嘻哈哈,但其实一直深陷在年少丧父、后来丧子的痛苦中。
女房东的丈夫五年前去世了,采用的树葬,家里仍摆着他的骨灰。
推销墓地的父子,在别人眼中本来就是沾染着死亡的晦气,而没有交代的是,小孩的妈妈哪里去了?
答案无非走了,或者死了。
电影后面出现的烟火师,把自己妻子的骨灰装进炮筒,放了一个大大的烟花。
在他心中,他的妻子曾在天空中跳过最美的一支舞。
作为死的对立面,人生是值得一过的嘛?
这个问题困扰着活下来的人。
山田在查看父亲遗物的时候,发现父亲死前最后打的几通电话,都是生命热线。
他打过去,询问人生的意义,接线员却给他讲了一个漂浮在空中的金鱼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推销墓地的父亲也在后面讲过。
想必他也有过死去的念头吧。
经历过死亡的人,可以更坦然面对生活吗?
怪大叔享受着食物的每一刻,他说人生是需要靠这些微小的、细碎的幸福陪伴度过的。
但即使如此,在看到怪异的巨大乌贼外星人风筝时,他也会痛苦的奔赴,并请求其将自己也一并带走。
山田一直没和死去的父亲达成和解,也纠结于他是否是自杀的。
因为疾病猝死的人,会面朝大门,因为在死亡来临的那一瞬间,他们赶到憋闷,想要出去。
而选择自杀的人,都会背朝大门,因为这个世界,他们已经没什么好留恋的了。
山田的父亲却都不是,负责父亲遗体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他是在洗完澡喝牛奶的时候死去的。
这也是山田每次洗完澡的习惯。
生和死在这一刻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人们在生死之间的感念,成为生者与死者永不断掉的联结。
经历过死亡的人,或许无法坦然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时刻,但带着死亡给予的那一部分活下去,成为了死亡的意义。
第二个:真与假电影中有很多真实的细节,也有很多虚幻的部分。
构成一个人物的真实,需要数不尽的细节。
山田会在米饭蒸好的时刻,深深吸一口气,感受米的香味。
喝一杯水,喉结咕嘟咕嘟的上下翻动。
咀嚼西红柿的时候,饱满的汁水滴到地板。
女房东会奋力骑着自行车,遇到认识的人就分享一根冰棍,并在一通吐槽后心满意足离开。
对于准时交租的山田,会给一块糖。
而山田,会把糖纸折成千纸鹤。
推销墓碑的父亲则是想象着美食的烹饪,一点点沉溺在细节中,让自己感受到真的吃到它一样。
怪大叔在酒后,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时,一边吐在柱子上,一边对着柱子道歉。
男孩在废旧的电器旁吹着巴赫。
但就在觉得这些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总有一些奇特的、假的事物出现在故事的进程里。
山田看见了隔壁去世已久的邻居婆婆。
小男孩没有电话线的电话响起,小女孩的绳子仿佛真的接收到了外星人的信号。
巨大的外星人升起,仿佛并不属于这个世界。
人们靠着假想的事物,支撑、宽慰着真实的生活。
第三个:悲与喜尽管是探寻死亡,但整体的基调并没有太过压抑和沉闷。
但每当故事转向悲伤时,总有一些突然的笑点,让人们可以继续下去。
怪大叔功不可没。
怪大叔的哲学,过来蹭饭时,一边夸赞山田有蒸米饭的天赋,一边不顾阻拦要再多吃一碗。
洗澡也是,人不必准备好,浴室早就准备好了。
三个人在寺庙躲雨,和尚却突然吹起了泡泡,雨停了就去喝酒。
想要丢掉父亲骨灰的山田,在河畔被背后的和尚灵魂注视,逮个正着。
因为卖掉一块高级墓碑而有了收入,父子俩准备偷偷吃寿喜烧时被怪大叔发现,众人纷纷前来加入,让人边笑边馋。
但讽刺的是,卖掉的那块高级墓碑,是主人买给自己家狗狗的。
这种悲喜相融的桥段在电影中还有很多,让故事的悲情不至于落入苦情中,又让人对每一个人物都无法讨厌。
他们喜笑颜开的样子,是对悲伤最大的接纳和宽容。
到最后,当众人给山田的父亲举行葬礼时,伴随着好听的片尾曲,一行人吹着手风琴、笛子、弹着吉他、敲着盆做的鼓,骨灰洒在空气中,死者就这样和世界融为一体。
回到山田一直在追问的问题,值得嘛?
人生真的值得一过嘛?
没有答案,但或许也是说:不重要了。
去找寻值不值得的答案,不重要了。
人生的意义藏在每一个须臾里,在一瞬间是欢笑,是值得,在另一瞬间是失落,是不值得。
没有一个答案适用于漫长的一生,我们在须臾中过活,寻找答案,但没有永恒的答案,而所能做的,是珍惜那些简单的时刻,那些幸福的时刻,放过痛苦,就是放过自己。
人生的褶皱永远没办法完全舒展,但每一个瞬息都让我们更靠近对方。
在电影院看总是会给电影加分,就像或许我也不知道后来在电脑上看到是否会如同现在这么喜欢。
但我觉得总有一些特别的事物会留存下来。
倒不是追求极致的显示效果,而是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比如和谁去看、看完有无人分享、是否有人和你一起大笑,我在某些时刻会贪恋躲在人群中大笑的感觉,这让我没有负担,有一种很奇异联结感,专属电影院的连接感。
人生怎么活,没有标准答案。
可以大开大合,也不排斥碌碌无为,只要不影响活着,我们都可以拥有大哭大笑和感受一切的权利,甚至如影片中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如何处置心爱人的骨灰的权利。
我总习惯把时间安排地满满当当,却无比向往慵慵懒懒无所事事的生活,向往如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人两点三餐四季,钱够花就行。
告别过去,才是崭新的开始。
男主人公很介意父母亲的不靠谱,认为这是让他不靠谱的根源,他也永远记得父亲喝牛奶的场景并且同样保持这习惯,父亲的非自然去世也一直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噩梦。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身上就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不自觉也不得已,可是如果把它们当做飞在空中的鱼一样,也是人生可以轻松很多,不必负重前行,试试去寻找轻装上阵后的广阔天空。
日本电影的简单却深刻。
不用跌宕的情节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故事,呈现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影片中平平淡淡的重复日子、郁郁寡欢的生活节奏、朴实无华的人与社会,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人们之间的故事,却也能生出情感交融后的温暖,血缘亲情早已不重要,每个人都能从周遭的人中获得温暖慰藉解脱和救赎,最后一幕大家一起为主角父亲送葬的场景,看似简单,却像那一刻的夕阳一样,意韵深远。
“如果我死了,你会感到寂寞吗?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前途未知与憧憬、被遗忘的人、死亡、至死不渝的爱、梦寐不忘的执念、悲不自胜的懊悔......深藏着秘密与伤痛的一群人凭籍着各自的小幸福、相互救赎、顽强地生活着。
影片不像《入殓师》、《岸边之旅》那样非常强调故事性,其整体氛围、风格与节奏更近似于《步履不停》,是很典型的温情治愈系电影。
导演荻上直子很擅长拍摄视角的选择与留白。
片中最具喜剧性(讽刺)的一幕是全员蹭寿喜烧的桥段:资产阶级豪掷200万为宠物狗买高级墓碑,无产阶级只能把骨灰盒供奉在家里,拖欠房租半年来吃得最好的一顿还是受惠于卖墓碑的奖金。
其后死去的小金鱼则是配给冰棒棍,寓意情感大于形式。
骨灰下饭未遂的桥段不如《未成年》里结尾处的痛饮“骨灰拌牛奶”来得狂放彻底。
片尾的仪式让人想到了《父后七日》与《葡萄的眼泪》。
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幸福的权利。
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
“我是卖墓碑的,要来一块吗?
”
2023年第一部极为喜欢的电影出现了。
荻上直子导演一贯的温暖治愈。
电影里有很多草蛇灰线的线索和前后呼应的细节,在主角们之间细密地织成一道温情脉脉的网。
故事发生在“须臾山庄”,一座位于城郊的廉租公寓。
这里的住户几乎都是男性,除了女房东。
这些人的故事在彼此的交流和探询中逐渐拼凑。
年轻的山田刚出狱不久,来到附近的乌贼加工厂工作。
不久,他接到政府通知,要去领父亲的骨灰。
他四岁父母离婚,再没有见过父亲,高中时母亲离开他,浑浑噩噩进入社会,误入诈骗公司,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山田的隔壁住着一个每天乐呵呵、自来熟的大叔岛田,自称信奉“极简主义”,家里没有电器,常常来找山田蹭浴室。
门前开辟一片菜田,种植蔬菜,自给自足。
岛田十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有个儿子,也去世了。
山田的对面住着一对父子,沟口每天西装革履,带着儿子走街串巷推销墓碑,常常遭遇冷眼。
沟口经常一边幻想品尝美食,一边惟妙惟肖地描述给儿子听,这样就算吃过了。
他们的房东南诗织,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丈夫五年前癌症去世。
她会给按时交租的房客奖励糖果,看到孕妇会有踢一脚的冲动,她把自己的奇怪想法告诉山田,又不等山田回应径自离开。
还有热情的社长,呆萌的和尚,还有已经变成“幽灵”的前房东冈本。
没有人谈论过去,他们要活在现在。
电影以山田的视角审视着这个小小的社区。
山田阴沉忧郁,对未来毫无希望,一开始他封闭着自己,对周围的人毫无兴趣,鲁莽率真的岛田强行进入他的生活后,山田才真正打开了自己的新生活。
原来这些平静生活的人们背后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原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趟过命运之河。
换个角度,也许正是年轻的山田带来了某种变化,把社区重新激活,彼此重新联结。
社长鼓励他:“认真工作,谁都可以重新开始。
”岛田总是缠着他:“饭要和人一起吃,比自己吃更香。
”幽灵老婆婆一边浇水一边教导他:“这些花,好好照顾就会开出紫色的花,不好好照顾就会变成杂草。
”孩子在废品堆里吹奏巴赫,屋顶在阳光下聆听蝉鸣,黄瓜番茄在微风中肆意膨胀。
社区里的人有种默契,住在这里是“沦落”,也是逃避,他们知道彼此的艰难,没有刻意的关怀,省去世俗的礼节,他们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以此度过每一天。
所以当沟口成功卖出一块墓碑,准备了一桌心心念念的寿喜烧时,香气四溢,岛田,山田,南诗织和女儿接踵而至,他们像一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
这是电影最温馨的画面,这一桌有大有小,有男有女,终于有了“家”的样子。
他们或许自己都没有发觉,有意无意中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家人。
家就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山田最大的心结就是自己的前科。
自己犯过错,还会不会被别人接受。
其实很多人早就知道。
岛田因为自己曾经被骗的经历,一度冷淡,但又很快主动修复关系。
没有人真的介意,没有人活得容易。
山田的另一个心结是父亲,对于给他带来不幸人生的破碎家庭,对于去世父亲的骨灰,他心中是怨恨的。
从政府工作人员那里,他知道了父亲生前最后的电话打给了“生命热线”——有自杀意图的人的救助专线。
他问接线员,人死后会去到哪里。
接线员说,死后的灵魂会慢慢飘浮,变成空中的金鱼。
这个故事岛田和沟口都知道。
生命热线是他们共同的秘密。
山田想知道父亲是不是自杀的,工作人员说,很难说,毕竟是孤独至死。
但他的父亲不像自杀,他租住的屋里收拾地也算干净,阳台上还有植物,走的时候可能是刚洗完澡,喝着牛奶。
洗完澡喝杯牛奶,同样的习惯,山田感受到与父亲的连接。
父亲过着怎样的人生,他难以复原,但走的时候,想来也是怀着希望又带着落寞的。
南诗织母女去扫墓,回程时的出租车司机是位老先生,他讲起去世的妻子,“吊唁不过是未亡人的一种自愈仪式。
”他曾经是烟火师,虽然儿子反对,但这辈子难得嫁给烟火师,他还是坚持着把妻子骨灰磨成细粉,做成烟花,发射向高高的夜空中。
镜头转瞬切换,一朵巨大的烟花在天上绽放!
什么是须臾?
须臾是佛教的时间单位,是两代房东口口相传的心语。
须臾是沐浴后的第一杯牛奶,是打开锅盖后的第一缕米香,是午后的阵雨,是转瞬的晚霞。
须臾是幽灵老婆婆照料的花草,是嚼着泡泡糖的和尚吹的泡泡,是能联系到外星人的电话机,是空中巨大的“外星人”风筝。
须臾是必须走过的路,是夜色中、风雨中、海风中的眼泪。
须臾是向过去再见,向未来招手。
电影结尾是众人一起为山田父亲举办的葬礼。
和尚,山田,岛田,沟口父子,南诗织母女,大家吹着口风琴、笛子,敲打着饭盆,行走在田野间。
骨灰撒向万物,万物沐浴芬芳。
无聊的视听,老生常谈的故事,刻意而说教。
晚上在金宝街遛狗,酒店门前一对满手购物袋的情侣在欢笑,树丛里躺倒着一个把脸栽在泥土里的醉汉,垃圾桶前有个流浪人在摇晃星巴克杯子里是否还有残余…让我想起了这部片子,那顿把散乱的人物聚齐的寿喜烧,是因为卖出了一只未来给狗子安葬的售价2万美金的墓碑。音乐比人物设置可爱得更自然,雨中的蛞蝓、僧侣的泡泡糖、弃置的电话机…侘寂美学的元素略有余味,如果在光妹啃骨头的角度专注延展,也许会更真切地感受在面对死亡后如何平衡痛与迷惑,去好好活着。
剧情太薄且又零碎的剪辑支撑不了一些形而上的表达
生死须臾间。一如既往荻上直子的慢调调,不过这次加入了颇为沉重的生死命题,有了是枝裕和的味道。要么像无人问津的父亲一样孤独至死,要么像儿子一样学着重新开始与周围的人相互取暖治愈。“人生一塌糊涂会遗传吗……” 生于糟糕的原生家庭,真的要用一生来自我疗伤与治愈。P.S.几段关于骨灰处理的片段惊到我了(人的喉骨、咬爱人的骨灰、亲手磨碎父亲的骨灰、烟火师将亡妻骨灰加入烟花放向天空); P.P.S.树葬是我认为最理想的墓葬方式。
主角如押见修造笔下人物,没有押见命却得了押见病。太多意图过分明确的镜头,想象一场死亡,于是真的呈现一次回忆;需要烟花升天,故烟花真的在空中绽放。视点非常散漫,结尾撒骨灰搞了一堆煽情升格真的有笑到,导演层面看君一部片如看一部片。不过每次大银幕看日片现场氛围都挺不错的,希望以后多多益善。
观后第一感觉。电影开始的滤镜拍得生活很美,虽然生活不如意。但到中后段感觉剧情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上升推进,所以觉得空。但如果按电影的标题《须臾》琐碎的日常已经足够,但基于此会觉得滤镜重了些,导致有些表演觉得做作……后续再跟进下看会不会改变想法。
几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被悬置起来,成为单独的符号个体,仅仅因“死亡”这一抽象概念产生链接,而这一意象同样是基于日本的国民性创伤症候。足够温情但也有点无聊,刚开始观感好似《昨日的美食》...
奇奇怪怪的人和故事,放在日本电影里又再正常不过,正常得不够突出也没有新颖可言,那些浅显的日式和解在十部日影里能找到八部类似的。唯一高光在满岛光身上,一个人捧着一根骨头就能呈现满满情欲。
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无论你有多怪,你依然能寻找到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生存与死亡本来就没几个人懂,不用非要深挖并赋予那么多的含义,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体验独属于自己的一份体验,那就够了。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我们活好自己,在生言生,而死释怀。哭了好几顿。
(2021TGHFF)
电影里的人物都不太正常,跟一群捧读“心灵鸡汤”的神经病似的,一度在想这群人不是在现实中,而是存在于死前须臾,试图找寻生活的意义后再离开,看的挺莫名其妙的,心灵没被治愈反倒愈发沉重了。要是我有这样没距离感的邻居,我会分分钟报警的。
“须臾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 大概就如今日一般 酝酿出这独特的天色 随即又消散而去”
从生死的永恒讨论中,升华到活着的意义,那人活着终归还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而幸福和快乐的定义,需要自己来下。|直到看到寿喜烧给小狗买坟墓的段落,我才恍然大悟,再把影片之前的剧情关联起来,俨然一副资本逻辑所主导的当代社会中的下层画卷。贫富极速加剧,趋同的成功学价值观,没有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的底层逐渐淡出视野而社会性消失。所以在社会资源分配极度不合理的情况下,还要不断教育/灌输群众以安贫乐道、忆苦思甜、苦中作乐的犬儒精神,就不厚道了。
节奏舒缓,影调很舒服。用轻快的方式讨论孤独和死亡。一个个简单微小的瞬间累积起来也可以是幸福,比如夏天洗完澡来一杯冰牛奶,蒸好的米饭揭开锅那一刻的香味,刚摘下来的自种番茄和黄瓜。孤独的人们聚在一起吃寿喜烧有被治愈到。
总擅自往家里闯的自来熟邻居和动不动就爱讲上两句人生道理的老板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好无聊 二倍速嫌慢
在盛夏里谈论生死,人生不过片刻须臾。
松山健一顏不負我
我死后,请将90%的骨灰撒海,但剩下10%你可以自行处置。 #BJIFF2022
每次看这种慢的日本电影就真的很羡慕他们的人生状态,什么时候自己才能活得如此透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