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几十分钟的时候还是感觉挺好的,觉得网络上的网文还吹对了。
但是越往后看越不对劲,揭露江亚的时候就彻底不行了,看点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江亚的过往人物塑造(当然还有一个李一真相),然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对不起原作了。
其实在审问室那段就可以看出来了,抄黑暗骑士,还城市之光,可惜这个抄好需要很高的水准,原作没看不知道,电影垃圾就不说了。
至于假装打杨学武,这个在开枪后立马就知道是个局,电影都没有一点想骗你的想法。
当然你说不管是不是局只要能激怒江亚就行了,也暴露本片最核心的问题,也就是人物都是工具人,不管是塑造的好的还是都合的。
整片下来也就揭露了一下网络暴民,其他的都是空话套话。
顺带提两个,第一是第一个案件也太垃圾了,你说搞个教师猥亵或者校园欺凌都好。
第二是把廖亚凡改编的很好,萝莉老婆你懂的,最后失去的部分也很能释放出感情,但是发怒部分邓超的演技不太行。
两分也不是说垃圾,只是想说国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加油吧。
城市之光海报我没读过雷米的小说,对犯罪悬疑推理类的小说研究也不深。
以一个普通的观影者的心态,看完电影之后,迫切地想说说这片为啥平庸。
从刘诗诗追一个小偷到摩天轮上开场,这一招是跟很多美国电影学的,虽然我看的美国电影不多,不过希区柯克《迷魂记》的开场就是警察追逃犯开始的。
这没问题,学优秀的电影,是好的,我甚至觉得学得还不错,视觉冲击感很强。
接着字幕的开场的制作很惊艳。
看得出来,这是一部花了钱的电影,不然气势上不会那么壕。
对,电影的前半部分,我都是很喜欢的,先不说它逻辑有没有问题,至少制作上很精良,城市里大场面的群戏,网络与现实的交叉,追逐的戏等等,配乐都能带我进到电影里面。
这时我想,这绝对是一部好的商业电影啊。
坐到电影院之前在豆瓣看到评分是6.3分,我不知道为啥会那么低。
然而,从邓超饰演的方木休假开始,我就有点判断不出来这电影的走向是啥了,我那时猜想,一定是方木做的局,其实我想的那个局是更复杂,更考验人性的。
然而,故事却让方木去调查江亚的童年,故事的逼格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童年是很重要,不过把江亚作恶全部归结到童年上,即使是真的,也觉得假。
更假的是,江亚错认为方木杀了犯有强奸罪的李一,从而开始效仿他惩奸除恶。
电影把这一点讲的太明白了,表面上看是这么回事,细想想,又不是那么回事。
剧情的走向让人失望的还有廖亚凡的死和魏巍的醒来。
不知原小说是怎么铺垫的,电影中这样设计,会让人觉得功课没有做足,按说,廖亚凡这个角色会在后面更重要才是,电影中让她死掉促成了方木报复江亚的最大动机,这样设计是对的,但作为观众来说,看到邓超蹲在那里哭,后来转变思想做局,这个人物没立起来呀,他本来就是警察,一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才能激发出他的恶来。
魏巍的醒来,对江亚这个角色来说不重要,她只是提供了一点线索,并没有烘托出江亚真正的恶来。
或者说,我们从魏巍身上,可以看到江亚大善和大恶的对立,因为她是江亚最亲近的人。
然而,我感受不到这个人物的重要来。
至于后面方木和余恺磊饰演的杨学武做局,一直追踪江亚,找到证据。
这一段是有点讲不通的,高手之间的对决要对打那么久?
玩智商岂不是更好?
看到这里,就觉得电影有点泄气。
虽然电影全程都非常精彩,动作音乐场景都很抓人,但还是觉得剧情上少了一些让观众更为惊叹的东西。
方木到江亚的老家,知道了他的小名叫狗蛋,查到了他继父的尸体,方木有段自言自语的分析,这个地方太单了。
后面的主旋律的独白,那更是多余。
我想这片如果重新构思下,剪成100分钟,可能效果会更好。
城市之光海报昨天看的电影,今天早晨醒来,发现有好多不喜欢的地方。
有的电影看的时候不喜欢,后来一琢磨,挺不错的,有的电影看的时候觉得不错,出了电影院,就发现毛病了。
尽管这部电影存在种种问题,不过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特别是对警察方木杨学武的塑造,有别于主旋律电影,城市街道、咖啡馆、夜景的戏,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电影场景。
希望这部电影最终的票房可以过三亿。
1.任川的法官身份小说里任川是法官,电影里改成了律师,原因你懂的。
2.任川被投票炸死小说里任川是被网友集体投票投死的,有种大众审判的意思,类似前段时间江歌案的集体投票。
电影里改成了玩游戏,网友并不知道是真的要投死任川,最后杀人的还是江亚。
寓意和深度弱了好几个段位!
3.米楠在网吧怒吼网友算点睛之笔的一段,看剧照和特辑对比是删减了。
任川在网友投票下被杀后,米楠冲进网吧中,怒斥网吧里的人都是杀人凶手,并要现场逮捕投票的人。
任川被炸改成是江亚操作后,就跟网友没啥关系了,这一段也就被迫删了,少了一个高潮,痛心。
4.方木的结局公映版质疑较多的是方木的结局,看采访导演说其实有拍两个结局。
最终采用的版本,应该就是审查的意见了,代表光明的警察怎么能死呢?
最后方木和米楠在病房的,感觉像后期补拍,用光和风格都完全不一样。
5.廖亚凡的身份设定在小说里,廖亚凡的身份是方木的未婚妻,当时看小说的时候其实观感很不适。
电影里这点的改编是更好的,改成了类似“女儿”的设定,她和方木的关系也由爱情变成了亲情。
6.廖亚凡被杀小说里是因为廖亚凡做了对不起魏巍的事,江亚才杀廖亚凡,电影里把这个动机给删了,江亚的角色魅力被大大削减。
杀人要有动机这事,编剧能不知道?
但是现实就是,前面方木就一直被江亚压制,如果后面还是反派占上风,一个反派魅力太过强大,甚至超过了方木,超过了警察这个群体,这个片子能上映才怪了。
7.江亚怎么做到的完美杀人正片里只有江亚连环杀人的犯罪结果,没有展示过江亚是怎么做到完美杀人的。
导演说杀人细节都有拍摄,正片中被删减了,改成了用旁白交代,呵呵。
8.神秘消失的雷米和马苏电影片头的特别出演里,有《心理罪》原著作者雷米和马苏,但我仔细看了公映的版本,并没有发现他们两个人的戏份,应该也是被删减了。
本来还期待雷米大大的银幕首秀的,唉。
到底《心理罪》和《刑警罗飞之死亡通知单》系列哪一个才是中国第一的推理小说,其实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不过从开发的速度和质量来说,我们可以说《心理罪》是比《死亡通知单》更适合影像化的系列。
从2015年第一部《心理罪》网剧的问世,到目前为止已经制作了两部网剧和两部电影。
其实个人并不是很喜欢国内的推理小说,而上述两个系列也不例外,相对于《白夜追凶》呈现出来的极具现实感的刑侦推理,《心理罪》和《死亡通知单》都是杂交了美式警匪和日式中二的产物,可读性很强,但是你真的很难看到真正本土化的东西。
《死亡通知单》系列拖沓、絮叨,用五本书讲述了一个其实一本就可以说完的故事,大多数的字数不过就是在骗稿费,而《心理罪》主打心理画像,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推理,更多地追求着凶案的猎奇和心理的扭曲。
两部作品或许已经是中国人气最高的推理小说系列,但是在我心中离优秀两个字还过于遥远,不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系列的完结作品倒是让我找到了这个系列优于《死亡通知单》的地方。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小说是一部较为成熟的犯罪惊悚小说,尤其是对比着我仅看过的那本《画像》来说,不论是完成度还是故事的深度都是进步很多的。
《城市之光》算是系列的一个总结,所有残留人物关系的终结,所有思考的终极答案以及方木这个人物的盛大谢幕,相对于中二顺拐的《画像》,《城市之光》中的方木完全没有了神性的那一面,再也没有那毫无理由准确的心理画像,雷米只是认认真真不再哗众取宠地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顺便一本书讲述完了《死亡通知单》5本书的内容,也算是有良心了。
不过,《城市之光》的影像化却是一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过程,原著的信息不单单是围绕着连环凶杀展开,还有和前几部小说的连结,错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大量的侦破情节都会让改编时候对于情节的取舍和再创造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是我之前一直期待《城市之光》也一直担忧影片质量的最大原因。
可惜的是,当我看完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之后,我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和今年上半年那个仅仅改编了原著一个章节然后疯狂放飞自我的假《心理罪》不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一个几乎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不论是制作、剧本还是整体质感,《城市之光》都是甩出前者好几条街,但是它最终依然只是一个合格线左右的电影而已。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原著故事非常复杂,开头以猎奇的电锯惊魂式的罪案博人眼球,但是随着故事的慢慢发展,作者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上面,不论是方木和廖亚凡的关系,方木和米楠的关系甚至是杨学武和他们的关系都有非常细腻的展现,而到了故事的后半段,我们会发现纵然充满了故事的意外和反转,这个故事最终讲述的其实就是方木和自己的一次和解,以至于到最后,罪案本身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雷米通过《城市之光》所讲述的是方木一路艰难前行,最终救赎一切成为真正城市之光的故事,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具力量的所在。
但是过于“尊重”原著的电影版几乎复刻了原著中所有精彩的内容,却在故事的叙述中之间失去了原著故事真正的灵魂所在,到头来也不过就是一部主打猎奇杀人的罪案娱乐片。
影片在改编上第一个失败的地方就是导演不分轻重想要把原著80%的内容全部呈现的野心,其实看前20分钟的时候我还在心想,这个导演可以呀,叙事这么紧凑,完全没有尿点,对于情节的把控能力很值得表扬呀。
但是之后,我就完全失去了对于叙事的好感,因为整部电影其实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做叙事的东西,也不存在一个叫做节奏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影片节奏紧凑是因为影片的信息过于拥挤,导演完全没有取舍,一股脑完全抛向观众,完全不给消化和喘息的时间,以助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处于一种赶场的感觉之中,看20分钟还可以接受,看120分钟真的就疲惫了。
而个人角色撕开了本片看似快节奏的假面具之后,我们会发现整个剧本完全就是一个流水账,其实如果片长多出30分钟,很多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影片在改编上第二个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有做到原创部分和原著部分的很好结合,作为一个重点不是让观众猜测谁是凶手的故事,电影和原著一样几乎是第一时间就已经告诉了江亚是凶手这个信息,而原著优秀的地方就是在凶手露面之后整个故事依然保有很好的悬念感,双boss的设置还有方木对于过去的挖掘都让整个故事极富层次感,而电影版其实在方木和江亚第一次对峙之后,整个剧本的重点几乎完全放在了方木怎么证明江亚是凶手这样一条肤浅和扁平的故事线上去了,对于另一个boss的删除以及几组人物关系的简单处理都让故事的后半部分显得重复和单调。
影片在改编上第三个失败的地方就是对于人物关系的描写,为了保留原著角色同时讲完故事,导演非常简单粗暴地保留下了廖亚凡、魏巍以及米楠、杨学武这样的原著角色,其实每个角色在原著中都背负着不同的东西,他们的前史都是他们痛苦的来源,而他们现在的行为都被附着着某种悲剧性,但是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没什么戏份并且精神不大正常的廖亚凡,看到了完全打酱油的魏巍,看到了傻白甜的米楠,看到了跟班式的杨学武,所有的人物保留着原著的名字却都失去了原著的灵魂。
原著非常重点的地方应该是方木和自己的抗争以及周围人物对他的影响,但是在影片中那些周围的人没有一个是不能去掉的,尤其是影片开头还试图让米楠成为故事的叙述者,但是不但一半就忘记了这一点,使得这个角色唯一存在的价值都失去了。
影片在改编上第四个失败的地方也就是表演了,抱着对于邓超和阮经天演技的巨大期待的我是被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
《心理罪》系列虽然讲述的罪犯大多数都是心理变态,但是这些心理变态其实都是内敛并且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的人,而阮经天不知道是不是参考了《暗夜骑士》中小丑的演法,从头到尾把疯狂和病态写在了脸上,尤其是那个人物造型,特别的扎眼。
而我们这边好不容易认真一次的邓超也贡献了极其浮夸的表演,在他身上你并没有看到方木内心的抗争和矛盾,你看到的只是一个正义的疯子,一个从造型上就可以看出带有着明星光环的警察。
也就是因为两位演员对于这两个角色表面的、肤浅的甚至拙劣的演绎,使得整个电影到最后沦为了神经病的拳击场,一切的戏剧张力都是靠撕扯、嘶吼顶上去的,看得人感觉非常不适。
说到底,表演疯狂最好的方式就是藏,在不经意间流露凶光,表面化的疯狂永远都是廉价的玩意儿。
不过,对于《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我还是可以打一个合格分的,毕竟这部电影的娱乐性和制作都不差,120分钟也算完整地说完了故事,但是对于类型片的创作者来说,你们所要追求的远远不是讲完一个故事这么简单,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才是你们的终身事业,只希望你们可以记住这一点。
故事结构呈现非常俗套,几个案子由几人所为不知道,但神棍方木认定是冲自己来的,便去找自己的同学,一个个排查,找到罪犯了。
改编动了原著不少,使情节联系看不出来,不合理地方增多。
为何要弄死女孩,与标榜的城市惩恶之光不是不符合了吗?
电影无一交代。
为打而打,相互摔来打去,好长时间,有存在必要吗?
电影院中打哈欠的人较多。
另外,刑警队长,警局领导都脸谱化,表演也很浮夸。
邓超,表演卖力到让人跳戏,完完全全没有雷米著作中方木的味道,他嘴一咧,立即想起跑男,他眼睛一亮,立即感到是在表演,身上没有方木的影子。
至于他皮笑肉不笑的镜头,只让人感到有中年油腻感。
太让人对邓超失望!
是邓超,但不是方木!
看过雷米的原著,也看过张若轩版的。
冲着这个小说去看的,除了有些没有播出来删减了的前段,影片还是很完整的,邓超演技自然不用说,很赞!
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刘诗诗和阮经天,之前一直是古装片里温婉仙气的角色,这次真的不同与以前那种大家闺秀形象,米楠演的很好很出彩,小执拗,小俏皮,但又不失警察的那种果敢坚毅且英姿飒爽,小细节把握的刚刚好。
听别人说是原音,我都有点不相信。
还有小天,真的就是变态本人了,可能我还沉寂在<命中注定我爱你>的那个高富帅纪存希的世界里,这几年很少看他演片子,突然一下子出来就是个心里扭曲的反派,着实有点惊讶。
真的,可以说是今年犯罪题材影片里的最好(不要觉得我没见过世面吧,哈哈)。
PS:问我为啥打四分?
我想说为啥要删减啊?!!
气愤。
还有,希望原班人马在出第二部,嘿嘿😁(我就不配图了)
阮经天在心理罪城市之光里演的变态简直了,从未发现他是被偶像剧埋没的实力派呀。
这部剧觉得阮经天的演技比邓超更胜一筹,尤其阮经天被关押问审的一段表演,吃惊中带着恐惧,恐惧中又带着绝望,绝望后又变得无所谓,然后是狂悲到狂喜连贯性表情传递,这段属于变态的内心以及面部表演简直要成为变态类型电影戏剧教科书的典范,真真是没有想到阮经天的功力如此深厚。
再来说说女一刘诗诗的演技还是有点欠,在两个演技派大神的对比下显的很单薄。
剧里难过、无奈、担心都是一种表情,除了楚楚可怜满含泪水,应该又的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完全看不到。
ps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刘诗诗在剧中的女一演技不如林嘉欣的友情客串。
林嘉欣的恐惧和痛苦拿捏的特别到位。
心理罪太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太着重描绘人性阴暗面,所以剧情显得有点薄弱,每个命案之间的关键点都是为了衬托凶手,刻意打造一个典型变态人物反而觉得剧情太直白没有趣味性,少了悬疑片在观众心里的内心深处的互动,同样的悬疑片题材的《盲探》里面塑造的变态真真是吓到我了。
还有对比同类型作品《白夜追凶》,心理罪城市之光在剧情方面稍逊一筹,作品缺失了破案的如何破,而是把重心放在凶手如何成为凶手上,这会让观众觉得只有恐怖氛围而没有悬疑特色,有点顾弄玄虚。
因为这个电影需要变态,所以变态就应该这样或那样,脱离现实的人物塑造缺失了人情味就显得有点假,创作还是要以现实为基准。
这也是电影比起电视剧的难处。
120分钟既要丰富故事内容又要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两者完美结合的佳作太少。
所以那些在电影上有所成就的导演真的是有才的。
我猜这部电影的编剧应该是个直男。
说那么多,我又想到去年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驴得水》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这部电影。
在我心里少有的佳片。
心理罪城市之光是剧情逊于演员演技的。
与那些好剧本差演技的作品正好相反。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是演员成就作品,演技这东西就是忘记曾经是谁,此刻就是剧中人。
所以这部电影被阮经天的演技惊艳到了。
最后想说,心理罪城市之光值得一看,电影最后幸好没有烂尾,升华了一下。
10分我会打7分,4分阮经天、2分邓超、1分音效。
ps这部电影不建议带小朋友看,剧尾打斗略重口味。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原计划在国庆节上映,后来推迟到年底才终于与我们见面。
电影改编自雷米的同名小说《心理罪》,如今已经改编为2版电视剧和2版电影。
其中李易峰、廖凡主演的影版《心理罪》在今年8月上映,但口碑并不理想。
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从导演到编剧、演员全都不同,和李易峰版《心理罪》并无联系,是两个不同的系列。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演员阵容还是颇为强大,其中邓超凭借《烈日灼心》成为金鸡奖影帝,阮经天凭借《艋舺》成为金马奖影帝,文琪凭借《血观音》成为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林嘉欣更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提名或获奖。
不少观众对邓超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他是一流的实力派演员,恨是因为他经常演烂片。
刚刚在《中国合伙人》得到观众的表扬,转身就去拍了《分手大师》。
上一秒在《烈日灼心》展示优异的演技,下一秒就去演《恶棍天使》。
好在邓超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
邓超认真起来真的很可怕,他把方木聪明的同时又过度自信、理性的同时又兼具感性、冷静的同时又夹杂冲动、善良的同时又胸有城府的性格都展示了出来。
方木在分析案件时的大局在握,在恍然大悟时的细思恐极,在证据不足时的气急败坏等一系列情绪都被邓超演绎得淋漓尽致。
什么叫细思恐极?
就是当方木听到江亚说“你不该让一个女人独自留在家”时,方木火急火燎来到酒店却发现米楠毫发无伤。
他立刻明白,江亚说的“女人”指的是另一个女人……尤其是面对廖亚凡的死亡,方木五味杂陈,心乱如麻,从他的表情中我们能看到失去亲人的伤心之情、江亚对孩子痛下杀手的愤怒之情、不该把廖亚凡一个人留在家里的后悔之情,以及没能保护好廖亚凡的自责之情。
他跪在廖亚凡身边,想哭又哭不出来,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爱意、愧疚、难过,他不知道能做些什么,甚至连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他想将江亚就地正法,却又不得不遵守法律,他对着空中打光子弹所流露出的复杂情绪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些丝丝入扣的细腻演绎,都让这个形象立住了。
邓超再次告诉大家什么叫演技,也再次证明自己是实力派演员。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早早就告诉观众,阮经天饰演的江亚就是凶手,所以电影的重点就从“凶手是谁”转移为“怎么找到证据”和“他为什么犯罪”上。
这样拍的好处在于,电影没有落入猜凶手的俗套。
凶手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杀人的目的是什么。
许多悬疑片中,导演为了避免观众猜到凶手是谁,会减少凶手的戏份,导致凶手的戏份太少,使得形象塑造有所欠缺。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早早揭晓凶手,导演也就可以增加江亚的戏份,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
江亚的父亲认为他不是亲生的,于是从小虐待他、殴打他,江亚逐渐变得心理扭曲,成为了一个疯子。
终于,当江亚愤怒、仇恨到极点的时候,他使用斧头砍死了对方,然后把他当成撒气的对象、泄火的玩偶,直到几年前找到新的猎物,强奸幼女的李一。
江亚时而正常,时而癫狂,而阮经天的表演也使得网友褒贬不一,有人表示称赞,也有人说像神经病。
可关键在于,他演的就是一个神经病啊,把神经病的角色演得像神经病,没有任何问题啊。
也有人说,真正厉害的罪犯,都是表面上不动声色、人畜无害,但实际上阴险狡诈,冷酷无情。
其实我们联想一下那些童年阴影,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冯远征,
比如《神雕侠侣》的裘千尺,
这些童年阴影不少都是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你越说他们是童年阴影,越说明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越害怕,越说明他们演得好。
对于邓超、阮经天略显夸张的表演,我们很难评价好坏,没有谁规定表情丰富就一定好,也没有谁规定收敛克制就一定好。
至少在我看来,哪怕是用力过猛,也比面无表情的面瘫式表演好。
当然,演技固然重要,也只能起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无法做到雪中送炭,一部犯罪片最重要的还是内容。
电影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结尾方木和江亚打了一架,目的是将江亚的皮肉吃进胃里,方木想让法医解剖自己的尸体从而找到江亚的皮肉,结果最后根本没有用这个伏笔,那么方木和江亚的打戏就显得相当多余了,方木的自拍录像本应该起一个未卜先知、锦郎妙计的作用,最终变成了故弄玄虚、虚张声势。
如果方木死亡,然后警方从他体内找到江亚的皮肉进一步抓获江亚,电影会更好。
不过这个问题很多网友也有不同看法,这里不展开讨论。
诚然,《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算不上特别优秀,和《看不见的客人》《心迷宫》之类的佳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都不如邓超的另一部犯罪片《烈日灼心》。
但一直以来,我们都过于看重电影的评分,而忽略了评分之外的东西。
不够优秀的电影也有它的可取之处,8分以下的电影也有它的价值所在。
我给《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打四星,并非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优秀,而是它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思考了很多,这个时候电影好不好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
退一万步说,哪怕这是一部大烂片,电影里探讨的“舆论”和“网络暴力”的话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先说说电影里的案件。
这一系列案件都非常有趣,作案手法非常具有形式感,类似《七宗罪》。
比如老师给学生一本试题叫他一晚上做完,导致学生跳楼自杀。
于是,江亚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铁链将其牢牢拷住,并割破他的手腕放血,只留下一部手机用于报警或求救,而手机的解锁密码就是那本试题所有答案总和的开平方。
由于老师没能在休克之前解出答案,最终流血过多而死。
一个男人占用消防通道,使得消防员错过最佳救火时机,导致受害者被活活烧死。
江亚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男人家里纵火,并用他的汽车占用消防通道,使得消防员没能及时将他救下。
一位女生搀扶摔倒的老太,不料遭到老太的讹诈。
于是,江亚在老太家里装上雷管,使得老太不得不承认是她陷害了别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犯了错,并且遭到无数网友谴责,无数网友希望他们死。
而江亚就把网友的想法变为了现实。
主犯当然是江亚,但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黑镜》第三季第六集中,程序员开展了一个“后果游戏”,网民在社交网络上发布最不喜欢的人的照片和名字,再加上“去死”的标签。
程序员会统计每天得到“去死”标签最多的人,然后控制人造蜜蜂将其杀死。
这样的剧情让人细思恐极,因为太贴近现实生活了。
日本留学生被闺蜜救了一命,却对受害者一家冷漠无情,有多少人想要她死?
幼儿园老师性侵儿童,有多少人想要将他大卸八块?
家属拒绝剖腹产,导致孕妇坠楼身亡,又有多少人恨不得将之碎尸万段?
这样的新闻每天都在上演,有些人违背道德,但没有违反法律,法律不能将他们定罪;还有些人知法犯法,却逍遥法外。
于是,网友就辱骂他们、诅咒他们。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真的有人站出来,私下杀了留学生、老师、家属,杀了那些网友最痛恨的人,很多网友都会称他是百姓的英雄,是正义的化身。
而江亚就是这样的人。
江亚选择的对象都是网友最痛恨的人,这些人干了坏事,法律又拿他们没办法的时候,江亚就站出来替天行道。
表面上江亚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仿佛是在行侠仗义,为民除害,仿佛是在实现网友的心愿。
如果你觉得反派杀人是有道理的,就说明对他的形象塑造成功了。
并不是说江亚杀人是对的,但他的犯罪动机是成立的。
许多犯罪片中,反派杀人的理由太牵强,站不住脚,根本无法使人信服。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无疑是弥补了这一缺陷,让你能够理解江亚为什么杀人,而他的犯罪动机就是想要做一个“城市之光”,照亮城市的黑暗。
换言之,你支持江亚也有道理,不支持江亚也有道理。
当一座城市腐烂、黑暗的时候,当坏人逍遥法外的时候,确实需要有人站出来伸张正义,比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但如果他杀人是出于私心、虚荣心、得到人们赞扬,如果他靠虐待别人来宣泄苦闷,如果他对无辜的孩子下手,那他就是错的。
(这里再多说几句,导演编剧是有办法引导观众支持或反对一个角色的,导演编剧可以把相似的行为拍出不同的效果。
比如同样是私刑者,就可以拍出不同的效果。
当私刑者是主角的时候,导演编剧要让观众支持他有很多方法,比如就把主角塑造成正义人士,比如讲述世界被黑暗势力掌控,主角要奋起反抗。
《死亡笔记》《星球大战》《碟中谍》,以及大量动作片、科幻片、反乌托邦电影、犯罪片、超级英雄片就是这样的例子,主角都是游走于法律之外,私自决定别人的生死,但同时又为人正直;而当私刑者是反派的时候,导演编剧要让观众反对他,就可以将他塑造得很邪恶,比如动作片、科幻片、超级英雄片里的反派,同样是游走于法律之外,私自决定别人的生死,主角是英雄,他只是坏蛋。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导演编剧安排江亚对干儿子下手、对廖亚凡下手,就是为了达到让观众反对江亚的目的。
)电影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电影中,在法庭审理女生扶老太的案件时,一名律师帮助老太辩护,促使法官判决女生赔偿老太数万元。
于是,江亚绑架了律师并在他身上安装炸药,号召网友在网上投票,如果超过10万人想让律师死,他就炸死律师。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舆论和道德不能代表法律。
律师的确是害了那位女生,但这件事情应该通过法律途径处理,江亚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网友也没有这个权利。
江亚自诩正义人士、城市之光,他藐视法律的存在随意杀人,其实他才是最应该被绳之以法的。
江亚的做法,其“扰乱治安造成的坏处”远远大于“寻求正义得到的好处”。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江亚这样的人变多了,社会只会更加混乱。
如果人人都像江亚那样,想杀谁就杀谁,事情只会变得更坏。
无论是逼得学生自杀的老师,还是占用消防通道的男人,还是讹诈女生的老太,的确是该接受惩罚,但他们该接受法律的制裁,不该被江亚和网友处以私刑。
江亚固然有错,而在网上嚷嚷着要把那些恶棍杀死的网民同样也是帮凶。
原本江亚只是一个普通的杀人犯,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个失败者,他自己都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正是有了这群怨念极深的网民,才使江亚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也就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擅用私刑。
如果没有那么多键盘侠,没有那么多网络暴力,也就不会有江亚这样的人来把网民的想法变为现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变得乌烟瘴气、混乱污浊。
你发张自拍,会有人喷你;你发条微博,会有人喷你;你发篇影评,会有人喷你。
你在网上做什么都有人喷你。
以前我们进入网络是为了逃避现实,现在回到现实是为了逃避网络。
而《黑镜》第三季第六集中,程序员开展“后果游戏”的最终目的,并非杀死网民最讨厌的人,而是引诱心理阴暗的网民给不喜欢的人贴“去死”的标签,然后杀光这30万参与网络暴力的键盘侠。
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中,我相信有一部分是善良的,但同样有很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打击,只好在网上靠伤害他人来宣泄苦闷的人渣。
但是网络暴力发生的时候,你很难判断谁是善良的,谁是人渣。
于是,《黑镜》的程序员选择了一网打尽,选择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杀一个。
因此,想要和辱骂他人来排忧解闷的人渣区分开来,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参与网络暴力。
人们确实有自由发表观点的权利,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到他人。
《黑镜》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恐怖之处在于,它们太贴近现实生活,甚至可能发生在未来。
说不定哪天就有人效仿江亚,号召网友投票选择最讨厌的人,然后杀死票数最高的一个;说不定哪天就有人效仿程序员,对参与网络暴力的网友心生怨恨,然后将他们赶尽杀绝。
我不知道这样的虚构故事是否会变为现实,但只要我们不参与网络暴力,那我们就不会有危险。
总的来说,《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不仅仅是一部犯罪片,也是在教育我们不要参与网络暴力。
面对不同看法的言论,面对不能认同的行为,少一点侮辱和谩骂,多一点包容和理解。
看完我给打三星 案情交代清楚了 没有出现删减或胡编 但邓超的方木太老 文琪的廖亚凡太小 总有种怪蜀黍诱拐未成年少女的感觉 两人25岁的年龄差可以作为父女了 因为是电影 方木 廖亚凡 米楠的前生今世讲不明白 只能瞎编 编的不好 还有装植物人教唆江亚杀人的魏巍 活活让林嘉欣演成了陈海 江亚作为孙普的替代者 魏巍才是江亚杀人的教唆犯 如果她只是个躺在床上的植物人 试问她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体现江亚重感情?
片子和预期不符,说好的悬疑呀,推理啊,啥的统统都没有,只有警匪了。
怀着看福尔摩斯的心去,只看到国产警匪片。
而且,剧情设定前半部还行,快到收尾时就有点乱来了,特别受不了。
好好的破案片的影没见,全看肉搏了,真还没连续剧好看呢。
而且超哥啊,真的,还想当个好演员就不要上跑男了,演员的灵气都快耗没了。
现在无论超哥演啥,我都觉得是在演他自己,他的小动作和微表情,都能让人联想到跑男里的邓超。
同样有这个困扰的还有机器之血的罗志祥。
不吹不黑,说真的阮经天真的演得很好,比超哥的演得更有层次感。
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我对阮的印象还停留在偶像剧里,看到他这次的表演真的是要比大拇指了,很意外,很多微表情,还有眼角里的泪啥的,真的,演得很好。
所以,虽然结局让人吃了屎一样,但我这3⭐都是为了阮经天给的。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