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光利
主演:张宝忠,周玉华,钟陵均,顾龙祥,赵永生,王建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年份:2001
简介:原江南造船厂工人张宝忠在下岗后,勇敢地自寻出路,创立了金兴建筑五金公司。然而,公司开张不久就遭遇了惨重的欺诈,损失了几十万元。面对这一窘境,张宝忠和他的同伴们不仅要承担项目工程,还得面对巨额债务,但他们顽强地努力工作,最终成功地将公司从危机中挽回。随着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的发行,张宝忠为团队购买了10套彩票,意外地获..详细 >
第一次在siff遇见这么多大爷大妈,每一处场景性的字幕出现,都会引得所有人交头接耳。他们是生活的演员,在电影里演自己。世纪初的上海,浦东新区,开发中轰鸣作响的机器我最熟悉,从今年开始便不分昼夜地飘进我的耳朵。但值得乐观着高歌向前的勇气,谁都再没有了,只有中了彩票的光明未来永存!
豆瓣给我推荐的,我...?但是很真实了,因为本身很接近现实所以让这些来自生活不是专业演员的演员们本色演出21世纪初的矛盾上海!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难处,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但在此刻,主人公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开始创业。下岗不过从头再来,中彩票也只是一时的欢乐。时代和生活本身荒诞,如实记录就很独特。取材于下岗工人再创业的真实故事,几个工人本色出演。无台词实拍,全程上海话,并保留了上世纪末上海的影像。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
这些弟兄们运气不错,中奖率很高。
2024上海国际电影节第3场观影~24年前的《横竖横》,全片沪语,全部非专业演员,用上海话来说“横竖横”就是“豁出去了”,导演巧妙用来隐喻“工(一|一)”,反应90年代末上海下岗工人自寻出路的艰辛讨生活,而和另一部沪语电影《股疯》一样,试着用彩票和股票完成财富自由来缓解下岗焦虑,此一时的充满希望,现在看来似笑非笑;电影本身很一般,但当做千禧年的上海城市生活纪录片来看,有点意思,勾起了不少回忆,笑着笑着便哭了。这一场虽然依旧文艺小年轻观众唱主角,但老年观众也不少,把他们吸引回电影节,很好!
沪语
很有意思的片子,现在看略粗糙,感觉00年左右上海应该更现代一些。不过真的挺触动的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用粗粝的纪实感去描摹下岗潮群像,无论是创业的小老板,还是脑瘫患儿的父亲,无一不是被生活困住的一群人,中彩票的设计应该是为他们刻意营造的一束光,有戏剧的考量也是善意的表现。
和看哑剧没区别,一句台词也听不懂
电影戏剧学院的存在就是一个笑话,不如改叫鸡鸭学院
套着下岗创业潮的彩票宣传片
以真御假,生活高于电影,却可以伪装成电影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许主创者并无意模糊电影与现实的界限,但是用真实的人讲一个看似真实(实则虚构)的故事,仍是一个非常创意的艺术行为,这也许比呈现这些真实的角色更富意涵。
深深折服!远远被低估的杰作,应该好好修复了,重新进入影迷的视野。
能闻到画面中五金铺的味道,追逐财富的上海人普通人,有魄力,有腔调,有吹毛求疵,不管最后落了多少钱,吃吃喝喝忙忙碌碌才是那个时代的烟火气。
为数不多的精品沪语片 真实的荒诞来源于生活
相比《繁花》,这部少为人知的电影更具生命力,而前者则像个盆景。但不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人,大家已经都不愿意承认了。
原汁原味出演,但有点纪录片的感觉!下岗工人的心路历程,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但他们的冒险精神值得深思!
爷叔要战斗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第一次在siff遇见这么多大爷大妈,每一处场景性的字幕出现,都会引得所有人交头接耳。他们是生活的演员,在电影里演自己。世纪初的上海,浦东新区,开发中轰鸣作响的机器我最熟悉,从今年开始便不分昼夜地飘进我的耳朵。但值得乐观着高歌向前的勇气,谁都再没有了,只有中了彩票的光明未来永存!
豆瓣给我推荐的,我...?但是很真实了,因为本身很接近现实所以让这些来自生活不是专业演员的演员们本色演出21世纪初的矛盾上海!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难处,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但在此刻,主人公们还是走到了一起,开始创业。下岗不过从头再来,中彩票也只是一时的欢乐。时代和生活本身荒诞,如实记录就很独特。取材于下岗工人再创业的真实故事,几个工人本色出演。无台词实拍,全程上海话,并保留了上世纪末上海的影像。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
这些弟兄们运气不错,中奖率很高。
2024上海国际电影节第3场观影~24年前的《横竖横》,全片沪语,全部非专业演员,用上海话来说“横竖横”就是“豁出去了”,导演巧妙用来隐喻“工(一|一)”,反应90年代末上海下岗工人自寻出路的艰辛讨生活,而和另一部沪语电影《股疯》一样,试着用彩票和股票完成财富自由来缓解下岗焦虑,此一时的充满希望,现在看来似笑非笑;电影本身很一般,但当做千禧年的上海城市生活纪录片来看,有点意思,勾起了不少回忆,笑着笑着便哭了。这一场虽然依旧文艺小年轻观众唱主角,但老年观众也不少,把他们吸引回电影节,很好!
沪语
很有意思的片子,现在看略粗糙,感觉00年左右上海应该更现代一些。不过真的挺触动的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用粗粝的纪实感去描摹下岗潮群像,无论是创业的小老板,还是脑瘫患儿的父亲,无一不是被生活困住的一群人,中彩票的设计应该是为他们刻意营造的一束光,有戏剧的考量也是善意的表现。
和看哑剧没区别,一句台词也听不懂
电影戏剧学院的存在就是一个笑话,不如改叫鸡鸭学院
套着下岗创业潮的彩票宣传片
以真御假,生活高于电影,却可以伪装成电影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许主创者并无意模糊电影与现实的界限,但是用真实的人讲一个看似真实(实则虚构)的故事,仍是一个非常创意的艺术行为,这也许比呈现这些真实的角色更富意涵。
深深折服!远远被低估的杰作,应该好好修复了,重新进入影迷的视野。
能闻到画面中五金铺的味道,追逐财富的上海人普通人,有魄力,有腔调,有吹毛求疵,不管最后落了多少钱,吃吃喝喝忙忙碌碌才是那个时代的烟火气。
为数不多的精品沪语片 真实的荒诞来源于生活
相比《繁花》,这部少为人知的电影更具生命力,而前者则像个盆景。但不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人,大家已经都不愿意承认了。
原汁原味出演,但有点纪录片的感觉!下岗工人的心路历程,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但他们的冒险精神值得深思!
爷叔要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