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小县城的洗脚妹,她的家人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弟弟,故事讲诉了姐弟两人间和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之间发生的事。
影片使用的宣传噱头是开年首部女性犯罪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和女性和犯罪关系都不大,我的理解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这救赎是关于死的救赎,救赎的方式是活下去。
所以这应该是一部“生活”片。
(有剧透) 从她摸到对方没气的那一刻,她就已经是个死人了。
她的逃跑、在异乡隐姓埋名、改变口音和生活方式,目的都是求生。
电影里她为弟弟没有走上歪路感到自豪,她经常提起活着并相信活着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都可以看出她对于死的拒绝,对于生命的重视。
她作为一个自觉的“逃犯”,相信自己已经是个死人的她如果选择死亡之路,她可以如她的老板说的那样去当一个鸡,在某场意外或某种疾病中孤独的死去,她可以不要这个孩子或者把孩子当成身外之物任其成为杀人抢劫的祸害。
但影片中的女主没有这样,因为她的逃跑是一场求生之路,一个未成年少女独自逃到异乡,隐姓埋名成为一个单身妈妈,尝试各种方法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过上正常的普通生活,她自己和她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一个人。
她也知道法律无情,即使是自觉希望渺茫,但这个一直都在追求活下去的女人还是决定去追求微小的希望,当孩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走上孩子自己的道路之时,她知道是时候面对这个坎了,所以她回到故乡自首,她在审讯时问警察这个算自首吗,可以看出这个女人对于活着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这就像是马拉松冲过终点线的那刻,无论结果是生是死,她的救赎之旅都将画上句号。
这部影片中这种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生命力我想才是透出来的最强烈的情感。
不足之处是影片拍的太日常化了,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节奏变化,1.33的画幅也难以讨观众喜欢,再加上没有音乐调动情绪,观看整部影片情绪都是平平淡淡的,确实是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总的评价:立意很高,拍的一般。
网上评论高导:好莱坞微电影节优秀影片奖得主,三届广电总局夏衍杯电影文学剧本大赛剧本奖得主,中国新一代年轻导演、编剧,是个高调宣传自己,低调踏实做事的人。
(∂ω∂)果然,高导高调那是应该的,哈哈!
也恭喜茜娃斩获FIRST最佳演员!
很爱这个故事,现实中有许多女孩都有故事中的情感经历和遇事反应,民族文化中大众对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要求和社会发展中女人面临的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描写得很细致。
流淌的春江水一刻不停歇——生活中挣扎的我们有时静谧反思于江流之畔、有时激流勇退于旋涡之中——我们可以无需大爱大恨,无暇平衡利害,就这样在武汉闲话的吃吃喝喝中,用河边的光阴、厨间的烟火、烫脚的艾草水,编织起终得开朗的人生!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演员李妍锡,很高兴来到这个大家庭!
希望我们以后多多交流!
说来实则有趣,当我第一次在朋友圈刷到《一江春水》的演员招募信息时,就觉得蓉姐这个人物非我莫属。
于是我充满着无比的自信给剧组发了份个人资料。
可是一周时间过去了,杳无音信。
不甘心的我通过武汉的朋友要到了制片人的微信,添加后就开始毛遂自荐,把曾经拍摄过的一部武汉方言的获奖电影短片《冬泳》发给制片人看。
这次成功了,制片人说导演要见你,来试戏吧。
我舒了口气,因为只要给我试戏的机会,我就有信心拿到这个角色。
试戏那天,我没有化妆,特地穿了件家里阿姨的衣服,整个形象会朴素一点,看过人物简介我想这样会更贴近人物,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做法。
试戏内容很简单,就是你在公共场合碰见了一个熟人,你怕自己被认出来但又忍不住看他。
心想这也太简单了吧?
这还需要演吗?
导演又说你可以不可以用方言来一段对话。
演完后,我从导演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
那天离开的路上我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我说这个角色百分之九十是我了。
没过多久是平安夜,通知我第二次去试戏。
准确的说是帮小东搭戏,我心里想那十有八九就是我演蓉姐了,这次是来帮忙找小东的。
依旧是那套衣服,依旧是素颜。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包上挂了个车钥匙。
从中午一直帮忙搭戏到差不多6点的样子。
来了好多小东,导演都不是太满意,也会询问我的意见。
这时祝康笠进来了,陪伴他的还有他的经纪人,导演说你们再搭搭看。
戏先不说,形象倒是有点搭。
导演说像姐弟,于是给我们拍了张合照。
第一次跟小东合影 等祝康笠他们走后。
导演问我怎么样?
我说还行吧,年龄倒是蛮适合的。
我就问导演:“为什么之前我发资料,连试戏的机会都不给我?
”导演说“哎呀,年龄不合适啊?
当时预想的要45岁啊。
你太年轻了!
”我就故意接着问“那为什么现在又决定用了我呢?
”导演说“整个感觉都是对的,那只能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改剧本呗,把年龄改小,所以小东的年龄感也得调整。
”临走前导演突然问了句“你的车多少钱啊?
”我当时懵了,说“怎么了?
”导演接着说“我的意思是你能吃苦吗?
你的车不便宜吧。
”我信誓旦旦的说“您放心吧,我能吃苦,不为别的就为拍个好作品,向别人证明一下我李妍锡会演戏。
” 等到体验生活的时候我就傻眼了…我和导演提前到的十堰。
他说因为你是姐姐,承担了生活的重担,所以你要提前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我们三要在这个屋子里住着,吃饭、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都是姐姐应该做的。
就像剧情里的一样…当我来到了临时的家,我脑袋就嗡嗡作响。
整个屋子就像一个小型垃圾场。
当时拍摄时的家 于是我们花费了三天时间把屋子打扫干净,导演仁慈的没有让我住在垃圾堆里,等屋子彻底收拾干净。
我跟小东还有导演三人一起住进了我们这个临时的家。
导演给我的任务就是每天要照顾小东的饮食起居,还要学会骑电瓶车。
每个月给我们俩1000块生活费,如何像蓉姐那样精打细算三过日子。
白天我们最多的时间就是做功课,把人物的前史想的明明白白,我和小东各自写了人物每一年发生的大事件,最后我们再把各自写的事件取舍后拼在一起。
每天会排演剧本以外的前史部分的戏,从小东三岁开始演起,记得有一天演到我为了生活不得不把小东送走,又舍不得丢下他时。
我哭的整个人都崩溃了,所以到我们后期实际拍摄时,很多都是一条过,这个家我们太熟悉了,我们之间的情感也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把所有的功课都做在了戏外,包括导演每天带我们观看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看完各自谈观后感。
导演说他要的就是这种生活流的东西,这种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
后期金花的加入,我和金花又一起去足疗店体验生活,学习按摩的手法。
虽然累,但是真正的创作充满了快乐。
足疗店学习按摩手法 唯一让导演不太满意的就是关于学习电瓶车,我是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每天练车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
我问导演可以用替身骑上坡吗?
导演很直接的拒绝了我。
哈哈,在安全意识方面我真的挺矫情的。
导演说“好演员为了把戏拍好,什么都愿意做,你没有尽全力,我对你非常不满意!
”我心里想的是保命要紧,安全必须第一。
实际拍摄时还是自己硬着头皮上了,这应该是我们在剧组唯一的分歧吧?
人物的把握、情感的走向都是不谋而合的,合作起来非常顺畅。
每天学骑电瓶车 将近两个月体验生活的时间,我像蓉姐一样生活着,坐着当地的公交汽车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转悠着。
因为生活费的不足,我变得像蓉姐一样节省,有次和小东在街上遇到一个发传单的小姐姐,一张传单送一包纸巾。
我拿着纸巾说“哇,又省了一块!
”虽然这些细节电影里没有呈现,但是都刻在了人物里。
记得有次去买鸡蛋,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抬头说“阿姨,你的蛋。
”我当时激动的对导演发微信说:“导儿,竟然有人叫我阿姨了耶!
”导演开心的说:“李妍锡同学你离蓉姐又近了一步!
加油!
”
体验生活时的装扮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几场戏,第一个是片头推开门往外看的那场。
我拍了不下三十条!
打破了我拍戏条数的历史记录。
我问导演要什么感觉?
导演说要那种观众看不明白的感觉…我一听就乐了,看不明白是什么感觉?
导演说似是而非的感觉。
我就懵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状态呢?
来来回回拍了好多条,导演说咱们就撞大运吧,撞上哪条是哪条。
就是这么草率…哈哈
还有就是小东给蓉姐洗脚那场,仿佛我就是蓉姐。
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小东要离开自己去找寻自己的生活。
有话不能说,又难掩 痛苦。
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掉,哭到抽泣。
导演把后面那一截剪掉了,他说蓉姐这个时候不能哭。
画面极其克制,导演也的确做了很好的选择。
前面越压抑,才能成就最后那一场对着篝火默默流泪的戏。
导演的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片子的审美和演员表演的层次。
导演就像是一个画师,我只是他手中的一支画笔。
通过我来向观众表达他的内心。
也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表演,化有形为无形,不露痕迹的表演才是演技。
小东一边按脚一边向蓉姐道别 拍摄中唯一遇到的一次问题就是中途换了几个演员。
由于重新选演员,花费了些时间。
导致雪景和自首的戏份都是第二年冬天拍的。
谁叫导演是个极其严苛的人呢?
令人可喜的是当成片剪出来时,导演告诉我,每一次选择都做对了!
片子出来的效果比想象中还要好!
结尾那场哭戏一共就拍了两条,导演直接就说哭的有点层次,时间长一点。
自由发挥啦!
也许是融入这个人物太久太久,内心的压抑和委屈化作眼泪不停的往外冒。
一条哭完了,导演说特别好!
李老师要不要保一条?
于是我们又哭了一条。
果不其然导演还是用了第一条。
在体验生活阶段导演让我看了大量影后张曼玉的电影,其中令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洁》里张曼玉扮演的角色面对自己许久未见的儿子那一场戏。
眼神里有想抱儿子的冲动,又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又有委屈无法向儿子诉说。
短短几分钟,含着泪的眼睛演了好几个层次。
当时就觉得好精彩,她的表演应该是我学习的一个标杆。
包括《甜蜜蜜》里认尸豹哥,看到米老鼠纹身先笑后哭,《阮玲玉》里得知流言蜚语时一个人在屋子里崩溃的哭。
都很深入人心,她的表演总是比别的演员多想了一层。
所以在创作蓉姐的时候,每一个细节我都尽力让自己多想一层,表演上的层次感和精准度尽量做到位。
既让观众看明白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又让观众看不到表演的痕迹。
在FIRST青年电影展拿到“最佳演员”的殊荣后,感觉身上的责任和压力变大了。
下一个作品必须要比蓉姐塑造的更好才行。
《一江春水》中学到的创作方法我将受益一生。
女主角一开始穿这新鞋在屋子里踱步,像是预示着方向的转换女主角一直在门里门外穿梭也是她心理活动层次她并不知晓她是否能走得出去那扇心门她和阿姨说我紫外线过敏所以戴口罩见不得光阿姨说我希望娶媳妇可以脸上有光所以彼此不合适这个细节很黑色幽默两个技师一起洗床单一起谈心另一个问你老是一个人会不会寂寞你能不能不和你姐住一起了你晚上一个人睡觉会怕黑吗其实都在讨论情感的需求和归宿姐你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活法为自己而活我也不会别的觉得都差不多我和小东不是读书的料我只想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以赚很多很多钱这样就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活了这可能就是普世价值观为谁活怎么活何尝不是思来想去的问题我要回老家了搞得那么突然可能就不回来了搞得那么伤感干什么有什么事不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就两顿这瓶要干完算了算了别喝多了喝多了不是更好想起了宫二对叶问说我要回家了其实是气数已尽缘分断然果然吃完火锅女主角就自首了女主角在派出所自首独角戏的旁白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女演员安藤樱当事人不追究派出所便便不予立案围坐着篝火摘下口罩女主角独自流泪眼神光给的很到位无声的结尾燃烧和埋葬了一切映后谈导演说女主角真正绝望是因为不被所有人需要了钱财和弟弟包括自首因为考虑到观众的离场感受所以结局的绝望变成了希望戏中每个人都在痛苦中挣扎关怀普通人也是创作者渴望被关怀
因为时间关系,准备分两段看这部电影的,看到换高跟鞋的镜头,我意识到这部电影不应该分两部分看。
记录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点。
1.隐藏的高跟鞋。
2.与老板母亲(雇来的)对话时,镜头只有两种。
无母亲背面镜头,重点突出,暗示后面母亲的演员身份。
3.洗脚店对话,力量感十足。
压抑的现实。
划拳有点缺失生活感,但也展现了一些人物性格。
4.没有钱的老公。
5.深居的女子。
6.对话,长镜头,对立感。
7.对话,两个视角,年轻女生为重点。
8.美图
9.镜头的连接,色调,人物位置。
年轻女子向往的生活,年轻男子其实已经拥有。
10.钱被退回,从左上角的门侧面墙看出。
11.雪景
12.结尾,火的声音。
看到很多评论提到,认为蓉姐像是工具人。
我猜测可能是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过吧,这种不说只做,照顾家里,显得没有自己人生的女性,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有太多了。
我出生在农村,一生下来爸妈就带着我到武汉打工,也就说是农民工家庭,在汉阳区某个小巷里租了一个房子。
当时服装加工业发达,尤其是背靠附近的国棉一厂,大大小小的服装加工的作坊,以及这些作坊里容纳的年轻男女。
男性一般在更大的工厂里上班,小作坊里大多是女性,在挑高层的阁楼里睡觉,下面就是服装加工的地方,老板老板娘一家跟着一起吃住工作。
除开作坊外,也有像我爸妈这样夫妻一起租房的,租个小房间,大多是没有带小孩的,我算是当中特别的从小跟着爸妈一起长大的。
我邻居有一户姓丁的家庭,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妻子话不多,老公爱喝酒容易脾气上头,儿子很帅气成绩也很好。
有一天晚上老公酒喝多了在家里发酒疯,一时气头,拿着菜刀把自己的左手从腕部砍断了。
邻居左右赶紧送他去医院,据说接了好几条手筋。
我爸妈不让我去看现场,后来对方一家还是平静地过着日子,妻子也和往常差不多。
那时上厕所要去公厕,昏黄的白炽灯,我总是很害怕,晚上看见邻居上厕所会一起跟着去。
有一次跟着家里开了小作坊的邻居老板娘一起去,厕所里面有一个很年轻的女生在哭,我和老板娘回来之后。
老板娘和我妈说起,说肯定是被欺负了。
我小学最好的朋友比我大一岁,是附近的小伙伴。
爸妈经常整晚不在家她一个人,非常白净漂亮,也非常懂事会做家务,成绩也很好,小学毕业不读了去附近的足疗店上班。
我和她还有另外一个开很大服装厂的女孩玩的好,有一天我们一起去那家足疗店看她,她坐在靠近店门口的足疗床上和同事聊天,十三岁的小女生,已经穿上了很成熟漂亮的凉鞋。
所以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除了结尾的部分,确实是很带入,也为此加了一颗星(结尾之前的部分)
好久没有安静的坐下来看一部片子了 惊到了 整个片子非常的平和 平和的甚至有些出奇 用“平地一声雷”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导演说“我们的内心总有一块是无人知晓的存在” 蓉姐14岁扛着杀人犯的罪名自己在异地把孩子抚养长大 直到孩子“长大了”去追寻爱情和理想生活离开她后 都没叫过她一声“妈”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的心地得有多么的煎熬 像姐弟一样相处着 在孩子19岁时选择让他自由 看过孩子有了自我求生能力之后才选择放他离开 那为什么不是18岁呢 我想多出来的那一年是蓉姐留给自己的吧 自己活成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吧 多出来的那一年算是像上天索要的利息吧 挺长时间没有看到4:3构图还能这么考究的画面了 这无疑是细腻的 用心之作 可并不能娱乐大众 没法打开市场 导演和主角无疑是非常棒的 加油呀 故事讲的没啥可挑的 完完整整 生活气息浓厚 特别是坐在沙发上那两段戏 怎么一个细腻精彩了得 片子朴素到能让受众感觉出迸发出的那种力量时 那便是触及艺术的层面了吧 每个人都是有活着的理由 努力或者不努力 结局好或者不好 都应该给自己一个 让自己和生活和解的理由 改天 这个片子一定大火
近日看了电影《一江春水》,故事很简单,东北小县城戏校的一位小女生,爱上同学,怀孕了,男生不认账,女生板砖拍死情人。
不愿把青春年华虚掷在高墙内,从此闯荡江湖,隐姓埋名,拼体力吃饭,十四岁开始养活自己和弟弟,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影片开始,主人公三十二岁了(年龄应该在三十六七岁,如果是三十二岁,不可能在她十三岁从家里偷走弟弟。
根据故事情节,推断母子关系应该恰当。
),姐弟俩相依为命,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平淡无奇,似乎没什么可说的。
弟弟快十九岁了,青春期自然也恋爱了,好像一个轮回,这次对方是女生,不到十八岁,怀上了,问题摆上台面。
二十一世纪了,女孩也就稳练些。
她问:晚上睡不着你想什么?
为什么在这里?
为什么过着这种生活?
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活法?
有没有想过为自己活?
影片拍摄地是鄂西北郧县,鄂豫陕交界,犄角旮旯。
影片震撼人心的是展现了下层劳动者的心酸生活,这里有渴望每天洗十二双臭脚的洗脚妹,绞尽脑计谋求生存的小老板,嫁不出去求人包养、甘当小三的油脂女人,担心死了没人照顾瘫痪儿子的老阿婆,被劳动摧残的脖歪、腿跛的养殖户,在桥墩周围唱卡拉OK、打麻将消磨时光的穷人,跑步赶路的外卖小哥……影片不缺温馨和感人,教弟弟煮饭,给弟弟洗脚、按摩,甚至有点感慨,说人生就像洗脚,刚下脚烫得厉害,慢慢就习惯了。
弟弟出门前真诚地给姐姐煮一次饭、洗一次脚,场面催人泪下。
文艺是个良心活儿,给穷人和他们无助的生活奔走呼吁是职责所在。
当下的文学净是溢美之词、富贵之相,有篇小说,写一位空巢老人,突发眩晕,找人帮忙,想了一圈:儿子清华博士出国了,女儿北大高材生留京,外甥陪领导下乡,学生当经理开会,小老乡当老师正上课,老同事轻声哄孙子睡觉,找不到合适的人帮忙,很有感慨。
哪里有空巢老人难处,简直是摆阔,无病呻吟到肉麻,令大多中国人读后自惭形秽!
我有个建议,请官员看看这部电影,当作认识国情的生动教材。
我很想大声疾呼,穷人太多,不是你们报告中写得那么自信。
总理说得好,我们有六亿人月收入一千元,不要乐观。
看完最直接的一些感受:1.没有白期待,甚至超出期待2.采用1.33:1的画幅是个不错的选择3.全片固定镜头但毫不乏味在first片单中无意点开一支预告片,看完已经深受震撼,以至于再一次激发了我想拍摄1.33:1画幅微电影的热情,所以我在我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奥运》中的前半部分采用了这个画幅,而我的电影制作完成不久后,《一江春水》就上线了,惊喜的发现我和导演在某些情节的处理有些相似,这让我觉得十分荣幸。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湖北小县城,这种背景的作品并不少,但能正确做到“生活化”而不卖弄的,少之又少。
我一直说,在我目前对电影的理解中,最重要的不是导演的技术水平,编剧的精彩故事,而是主创的真诚,真诚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它能直接穿过二维的银幕画面,击中观众的心。
在《一江春水》的观影过程中,我联想到了阿方索的《罗马》,徐磊的《平原上的夏洛克》……真诚,细腻,自然。
女主角在正片中的表现让我十分惊喜,预告给人的感觉像是重画面的电影,但实际上剧情很精彩,女主演技也很高超,在审讯室自首的那段,让我想到了张曼玉在《甜蜜蜜》中的表演,很棒!
金花的表演可信度很高,一头秀发加上大耳环红指甲,泼辣仗义的性格跃然于屏幕之上。
小东和他的女友静,也都很不错,在剧情的前半部分,我不太喜欢小东,从“姐弟俩”一起去河边那场戏开始,蓉姐说有个人跟我说他是从上面漂下来的,那一刻不知道怎么的,我突然惊觉他们应该不是姐弟关系。
小东在撒娇耍赖之后,很快的找了工作,成熟起来,对他好感度直线上升,那个纸雕灯亮起来的那一下,我的心好像被一只手狠狠的捏了一下,这是不知道什么程度的共情,完全不同于煽情电影通过声光电的配合,恨不得在影厅里放一个催泪瓦斯的那种情感。
如果小东真的是王丹的儿子,那她的一生未免太过苦难,她以为自己过失杀人,畏罪潜逃,背井离乡,只能做不用查身份的底层工作;因为那个男人喜欢吃饺子,从此再也不敢吃饺子;独自抚养小东,却不知道孩子父亲其实还在世上;良心不安十九年,回乡自首却发现一切都是假的错的……如诗如画,可悲可叹,《一江春水》刻画了平凡人的逼仄人生,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没有哭天抢地,没有细水流长,谈谈的一股幽劲,牵着观众进入电影,难得的好作品,欣赏,欣赏!
春江漂流入小城混合端午的艾叶煮沸,最后汇合成千万个小城的地下水。
影片平静,真诚,留下了一些有达内韵味但更加温润的影像,落在改开后半程,二十年。
蓉姐的演员很灵,眉间一颗痣,静的时候舒展沉稳,动的时候极亲切,唱评剧时难得又是一种媚。
某些角度很像咏梅,但更多的角度就是我们小时候邻居家一个话不多心肠好的阿姨。
看她穿针织衫、羽绒服和皮鞋,会想到妈妈的衣柜,皮革羊毛都温柔敦厚。
听导演说是因为她和弟弟的演员都讲会武汉话,所以想到用方言来拍,也能帮演员们入戏。
武汉话是真正的“南腔北调”,北方官话的发音,西南方言的抑扬,历来是江湖,四方来讨生活,讨论出小城的絮语。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问导演也肯定是说“没这个意思”),镜头一直卡得很准,隔着一层层的门框只拍“上班前下班后”的生活,没有在按摩床上多费笔墨。
仅有的一两场,金花给陕西工程商按脚,他操着一口方言说“你们这里的路和桥都是我承包建起来的”,没露脸,露一双脚,镜头切到贴着“建设十堰”巨幅标语的路和桥,在所有城镇都常见的荒凉彩色,似乎标语也是被承包的,空间被人的流动切开了,只露一双脚。
还有许多随便的街景空镜也给人这种感觉。
和《春江水暖》的共同问题是对年轻人的塑造比较乏力,静的几场对白突兀,也许有删减的问题。
田阿姨的部分却很好,从历史突出重围又困在自身中,从小见过太多这样的老人,每位都是一出李尔王。
导演说,可能中学读《红楼梦》,写女性有感觉,男性反而写不好,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老中青三代女性的悲剧人生。
要说这种悲剧美学其实很传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最后却是一定要投湖的。
影片算不上女性主义,但你又如何真的谈论姐姐主义,阿姨主义,奶奶主义?
不如一句“妈妈,洗脚。
”我想导演是这个态度。
#15th FIRST# 竞赛入围-最佳演员。7分。方言很到位,女主表演很不错,场景落在十堰(片中有台词提及“汽车厂”),以足疗店为中心展开了社会图景的分析(藏情节颇有些云块流的意思,比如片尾“姐姐”的东北口音带出的历史感)。女主角虽然半部片子是个被动角色,但少见地很有尊严,人物弧光完成的也不错(背叛三连击这种苦情戏的梗顺手还cue回《一江春水向东流》,好评)。构图花了挺大心思。不过,弟弟从人物到整条故事线都不太能说服我(更何况最后的底是个《十诫七》我滴妈呀);再加上(可能是为了过审而做的)结尾直接cos了一场安藤樱在《小偷家族》的名场面,就,有点露怯了……
三星给女主的表演。
nice dots. 如果能再克制一点就好了
最喜欢弟弟给姐姐洗脚的一场戏,姐姐端坐,一脸的圆融,摄影一样将她卡在中间,那里我想起了《青木瓜之味》,幸福的女主角后期也是这样的端坐,脸上散发着明亮,这场戏交融至此,将姐姐拍出了一种陋室明娟的美,弟弟说要去找静,一抬头是一滴泪,这个处理过于唯美,其实他可以直接眼泪扑啦啦的掉在洗脚水里,和通篇接地气的风格略微不搭,但不影响姐弟情在这里的一个落脚点,它的姐弟情让我很有感触,想起来我和我姐姐,在家庭中我们的相处模式,片中得益于真实的环境,有许多糟糕的男性和可怜的女性,但姐姐和金花还有静至少有忠于自己的选择,不得不说是一种反思。
逝者东流水
7,看之前看豆瓣简介,以为是女性主义+心迷宫那种感觉的犯罪片,看到后面完全忘记了主题…好琐碎平淡,直到最后一翻才反应过来。一直以为画幅会变化,结果没有,在影院的大荧幕上看那么小的画面多少有点别扭。为了演员的表演加一星,女主很多人夸过了就不必说,金花、小东和静也都让我印象深刻。最喜欢小东和静一高一低坐着那幕,(个人认为)最好看的画面。 @2022-01-12 15:22:05
真的厌恶这样的东方美学,摄影是真的垃圾,没有亮点,4:3画幅对这个电影完全没有任何帮助!观影25min,受不了这样电影,只有状态,和情节,没有故事
【2021青年导演海上影展】开幕片。4:3, 固定镜头,方言,以及一些明显是台词的台词,导演说这样的呈现方式是他想要的,开始并无深意,但观感上总觉得投巧了些。就连最后20分钟的转折,结合之前恨不得铺满的铺垫,“怕黑”“怕警察”“十八岁”“紫外线过敏”“用你的名字开户”,也太刻意了,生怕观众看不懂---映后发现竟然真的有很多人没看懂??还有人问“弟弟是不是蓉姐从河里捡到的?”??想要朴实又出彩地讲述一个故事没问题,但过多文艺元素的添加容易让人出戏。以及,不免会觉得,女性角色的印象仍旧非常刻板,就如男性角色一如既往地缺位一样。
完全意外,40分钟后全部高能,一翻接着一翻,剧情和人物由俭入奢,心路历程是:全男巨婴——女性觉醒——我的姐姐——哎?卧槽!最后一翻几场戏有点拖,对离场感有冷却,这样的题材剧情配上纪录片手法有点吃亏,整体观影感受还是很好的,分别一场戏有泪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主题有爽感,而且是作为导演处女作也太太太成熟了。
虽然影像的确可以做得更好,但恰恰是现在这个格外接地气的样子,反而让电影更打动人了。很多生活上的无奈,在电影里没有被刻意渲染,但正是这种风轻云淡,才更让人觉得不舒服,因为有一些生活上的无助,早就如同空气一般,你看不见,可也躲不掉。
22.01.10 深影 三星半以这样一部女性电影结束24岁的观影生涯也还算不错。演员们质朴的演技足够有说服力,高潮以后的反转看似荒谬,实则也在意料之中。姐弟、母子、女性之间、老中青三代,诸多的人物交杂在一起不显凌乱,倒充满生活气息。从城镇的建筑牢笼里挣脱回归自然原野,挺好。
前面大半剧情平淡如水又带点有趣(分手后姐弟相处那里),想着电影如果这样结束了也不错,算是及格的国产片,但结尾自首那里突然来一下,瞬间觉得电影前面展现的人物关系又重新构建了。好喜欢自首那里的苦笑,看哭了。
所有的困境,全都是靠聊天聊出来的
想要表达的过多,而实际表达出来的又太少。演员不会表现克制和张力,比如结尾照本宣科的两行泪后鼻子一抽,仰头45度角。大写的尴尬。甭提老戏骨,中青代颜丙燕的万箭穿心学一学也成。女性困境的影片很多,没必要吧精力过多的关注在宣发上。还有比例问题,从二马的那些圆形遮罩开始,各种小文章就搞出来了,还是那句话,电影就是为了讲故事,故事讲不好,其他都是零分。
剧作还是挺细腻的,结尾真相揭晓会呼应前面的几个伏笔,比如听到“弟弟”女友怀孕的激动反应,以及所谓的紫外线过敏症等。不过在风格上前后又有些割裂,前面完全是生活流的写实主义,女主辞职后和“弟弟”相处的一段铺得太长,只为了自首一段能有冲击力,但这结尾又有些魔幻,女主表演痕迹过重,说到底还是女性的悲剧人生。
还停留在故事会阶段
2.5
一度想关掉,虽然结尾也谈不上多高明,但中间实在太刻意太做作,另外有两段戏应该是收音失误所以后期补录的,特别明显
前面生活日常其实拍的不错,但电影不能为了日常而日常,总是需要表达和传递一些什么的,但是感觉后面似乎有些为了超越日常生活的表达,拔高的有些刻意。
3.5。本来是很好的姐弟关系,一反转就变得意味深长。32-19=13,杀人事件不存在不予立案,13岁少女怀孕生子要不要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