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预告”悬念冲淡戏剧性相反,此片用不可预知性肢解戏剧。
前半部反日常的荒诞细节与跳脱的剧情走向中藏有无尽夸张的符号与形式,却让人深信其真实与合理,它似乎在构建某种荒诞的超验美学,在一连串荒诞逻辑上铺排无限逼真的体验:从混乱的实景中浮出抽象而迫在眉睫的危机,却在博逃亡途中的戏中戏里变为具体的对生存的种种顾虑,以自相矛盾的假设总结人一生的恐惧。
但这些是表象。
童年创伤使博生性懦弱,他恐惧的根源是关于性常识的可怕谎言,异于常人的生殖结构让他把性视为禁区,假以占有欲控制欲极强的博母的推波助澜,在他绝望的性意识中深埋终极意义:面向死亡的恐惧。
就连博母的亡故都是煞费苦心的局,但因伊莱恩的意外现身反而揭示了困扰博一生的谎言。
最后一幕道德审判,锱铢必较的是非还原异化了亲情,终于给博悲惨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你伴随着你母亲惊恐的吼叫和责备出生,成长路上遇见各种奇葩和暴力,他们让你疲于奔命、无家可归、找不到归属甚至破坏你辛苦建立的一切。
你恐慌地逃离却发生了车祸般的惨剧。
你进入另一个氛围以为终于被搭救,却身陷更多的责备、虚伪和监视之中。
你周围人让你和她们一起演戏于是你就演了。
你的母亲虽然不说但心里总觉得自己为你付出了所有你还不断向她索取。
你好不容易遇见个女孩给她买礼物你妈还嫉妒。
你妈告诉你只要跟别人做爱你就会当场去世而且这是遗传。
你爸已经被逼到小角落多年无法翻身,带着巨大的无法被满足的性欲。
你妈一直说你,内心深处你真的想掐死她,然后头也不回地走掉。
你走了很远最终还是要受到社会的审判和指责。
直到你早已脆弱报废的生命小船说翻就翻。
你妈又嚎啕大哭她失去了孩子。
等等这些就是你一辈子要经历的恐惧时刻。
179分钟的恐惧,焦虑和无助,哪有我们一辈子的这些时刻多?
A24yyds!
周五晚上和实验室伙伴们一起观影,总体来说还是很强喜剧色彩的Horror Movie,好几处都引发全场大笑。
但以Beau发现电视机画面能快进到未来为起点,许多情节的设定开始深刻复杂了起来,比如:森林剧院中为何出现一个奇怪的“父亲”;和《楚门的世界》会不会相似,照顾男主的白人女主人其实已经不想演了,通过纸条暗示男主;和《黑镜》某一集类似的审判场景;在母亲家Have sex will die的设定发生了性别错置,死去的是初恋女友......有些疑惑会逐渐被之后情节解答,但大家一起推理一起联想的过程,是这类电影最大的魅力之一,以“智力游戏”形式呈现的大众娱乐。
除了通过自洽的Psych情节(恋母/控制欲等)来营造“智力游戏”,独特的艺术性 永远是作者型导演的追求,就这部电影而言,“戏剧性”与“观看视角”是最让我欣赏的两点。
戏剧性 荷马的《奥德赛》和卡夫卡的《审判》无疑是电影借鉴最为明显的两部“戏剧”化作品。
在主角Beau自我眼中,虽然潦倒不堪,但始终幻想着自己会成为奥德修斯一般的人物,这在森林剧院中通过大量篇幅呈现给了观众。
Beau在观看类似奥德赛的戏剧演出时,突然感慨自己就是戏剧中的英雄主角,目前的一切苦难都会随着时间被克服,夫妻、父子团聚就在不远的将来。
unapalace.com.au 电影中的一些人物设定也和《奥德赛》类似,比如:白人医生家的精神小胖--奥德赛中的食人巨人(也是最后Beau阁楼中所见独眼怪兽),自愿为Beau母亲死去的仆人--奥德修斯父子的忠心奶妈,引诱Beau make love的初恋--以歌声迷惑奥德修斯的女妖...... 对卡夫卡《审判》的致敬更是明显,整个电影情节特点就是“荒谬”,主角Beau就同卡夫卡笔下的K一样,不知所以地跑来跑去,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向心理医生(权威)忏悔自己的Guilty寻求帮助,却被利用成为有罪指控的有利证据;最终和K相似,也在审判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观看视角 观看视角设计与Psych情节(恋母/控制欲)在本片得到了完美融合。
首先电影一开场就是模拟子宫中小孩的视角(有些许致敬《铁皮鼓》),而且将这个渐变黑色的子宫视角作为一种滤镜,叠加在了后面多处Beau产生回忆幻境的转场,仿佛这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就如母亲欺骗Beau 父亲的去世是因为有Make Love will Die的遗传病,导致Beau从小就对make love这一不该Afraid的事情产生了Afraid。
Beau最后在审判中死去也仿佛是回归了母体。
通过戏中戏的嵌套,带来的观看视角也是让影院观众想象成为戏内观众的技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导演故意给了一个环形审判场的镜头,当现实观众在字幕中逐渐退场时(我们等到最后发现并没有彩蛋 :)),电影中参与审判Beau的观众也在陆陆续续退场,这一镜头创新感很强,比起打破“第四堵墙”,更有一种我们也是审判者的观感。
审判结束后,作为中国观众,文化属性会让我们会下意识去思考 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父母不能太严苛等启发性的建议;但在如今这个多元化时代,可能很难找到一些普适的“大道理”,或者那个大家一起追求“大道理”的时代已经只能怀念。
我唯一能从这个影片中感悟的可能是,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我们需要尝试了解,但永远不能期望完全了解对方。
就像片中母亲是否知道,自己懦弱胆小的儿子Beau,也曾幻想着成为奥德修斯。
套用近期流行的话题,这是一部关于童年和原生家庭trauma的电影。
但它远不是单纯的内窥内省。
有人说它就是一部没有意义的噩梦精选集。
形态上,没错儿,但是我觉得它复杂精彩得多。
童年的无垠梦可以投射成一部《少年派》,但《Beau》则选择把一系列卡夫卡式的梦魇糊弄进一口“楚门世界”式的火锅,乱七八糟什么元素都搅合在里面,不理性,也不求唯美,怎么癫狂怎么错乱就怎么乱炖在一块儿——时而漫画夸张,时而荒诞,甚至片刻又滑进了一场辅以动画特效剧场表现。
全片剧情看似磕磕绊绊,跳跃不合情理。
叙事方式也被一种神经质的方式转换着视角。
两个半小时不断搅动着电影经验里的deja vu:《Being John Malkovich》、《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Punch-Drunk Love》残留下来的deja vu就像在这口火锅里不断翻腾的水泡。
《Beau》把类似的生活的荒诞与超现实、沮丧、压抑、奔溃推向了一种极端的鬼打墙。
在观看过程中,对片中刻意形式的时而排斥时而欢喜(太有趣了这种体验,有瞬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喜欢这片),对这种一层层密不透风醒不过来的梦魇感的共鸣体验是少有的,甚至在整个过程中是击节叫好——这样的体验在《Synecdoche, New York》有过。
2023年有很多佳片,但是绝大多数都在一条常规的电影发展轨道上。
《Beau》乱七八糟地最终也不折腾出个所以然,这路数让人眼前一亮。
#BFI#Preview 看完电影后我的感受是…我一定被祝福了!
太过瘾了!
没想到影片能把自我,潜意识,记忆,荒诞等多种元素融合成一种极为舒适的风格。
目前是今年看过的新片中最喜欢的,也是想再二刷的电影。
在我看来的故事用一句话总结——变成母亲的男主在男权社会下“无可逃脱”的一生。
以神话故事看则是带有男性性器的厄勒克特拉为了“父亲”弑母后也并未逃脱自己内心审判的故事。
电影是伯格曼式的内核表达,爱无能的传递感很强,风格上极其贴近于《雏菊》所展现的内心世界。
影片所有的影像在我看来只有两类表达,博内心的恐惧和“外部世界”对他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外物”。
整个故事结构看似一个归家之旅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宿命感太强了,我觉得与其说是“归家”不如说是是“溯源”,追溯恐惧的来源,像是一种从自我到潜意识再到集体潜意识的剖析过程。
看到快退的时候我想到了《楚门的世界》,但当展示快进时预示着这一切早已发生,而这一切也都是博的内心,不同于厄勒克特拉被阉割的状态,我认为博就是一个带着男性性具的女性。
故事开始时,博已经是最自闭的状态,父亲的死亡让他从小没有接受过“父权”的洗礼(这像极了在柏林看的《男气管制》……这名字改的),强势的母亲让他不断怀疑自己,母亲或死亡或虐待儿童(他哥或他)至他在接近成年的年纪被领养到一个死了长子还有个不受重视的女儿的父权家庭(也可能是孤儿院,因为在照片中并没有成年的博),他在家庭中无法适应也近乎窒息,而男性身份则造成了小女孩的嫉妒直至另一场死亡,最后男主的精神状态就到了开场的一幕,这一幕在我看来是开场也是结尾。
都是自闭的表达。
第一幕,公寓代表的自闭。
男主听从医生的建议吃药,但是没有喝水导致他大量的潜意识涌进了他的自我,当一切离去,他想到了他母亲的死亡,否认这一切他想回到母亲的怀抱(浴缸),而他潜意识中的母亲就如那蜘蛛一般把他赶走。
第二幕,寄养代表的父权。
回到了男主在寄养家庭中亦或者整个父权社会的表达,在这个社会中他的身份被认可,父亲在讨好这个身份,因为他死去了一个继承者,他希望一切能得到继承,而母亲则像是一个观察者,她不能插手这个社会的运行,只能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只有当不被重视的女儿“死去”她才真正的展现了崩溃,那粉色与蓝色的对照就再明显不过了,即使博作为男性也一直呆在粉色的房间内,而长子的房间则是蓝色的,当女儿邀请男主一起粉刷蓝房间时被拒绝,而最后是吞了蓝色的染料而死。
第三幕,森林代表的否认及渴望。
博否认他父亲的死亡,他是多么渴望得到父亲的“洗礼”,这里他给自己编了一个故事,也是对照着他父亲的故事,一个合乎情理并且带有极强“男性”表达的故事,他在故事中费劲努力回到了自己“儿子们”身边,三个儿子的表达也非常到位,我隐约记得左边的打铁的,中间打架的和右边记不太清了。
第四幕,家代表的恐惧与父亲的“真相”。
回到家中他看到了“母亲”的死亡,他变成了他的母亲,躺在床上被曾经最接近他的女性“插入”,并且她死在了自己的身上,也是对照自己母亲。
母亲的出现让他崩溃,一定要知道真相,而真相就是一个极端“父权”的父亲,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加父权表达。
而他的“哥哥”,感觉也可能是他的曾经也在旁边。
他最终忍受不了“母亲”对他的嘲讽而做到了“弑母”。
第五幕,斗兽审判场代表的集体潜意识。
孤舟上的自我摇摇欲坠,面对着曾经做的“错事”他的集体潜意识的批判让自我无法存活。
视觉上,镜头大量的俯拍和仰拍用于展现内心的状态,搭配着缓慢的推焦,伯格曼感很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仰拍的缓慢推焦,搭配着华金的演技,太棒了。
还有摇镜头所带来的凝视感,运镜也十分精彩,整部电影大量的运动镜头用于故事过度,还对于角色所处环境展示有很大帮助。
构图上很对时候用于表现对照关系。
跳剪很对时候用于展现时间的流逝感,但搭配特写镜头达成的效果更像是一种不稳定的精神状态的展现。
森林中的画质感也非常好。
听觉上更多的关注了音效,很大程度帮助建立紧张的情绪。
很多时候使用POV音效效果很好。
小细节,“寄养”家庭战死儿子的战友大量于父亲对照出现,基本代表着父亲内在形象的具象化展示。
片中男主一直认为所有人都是母亲安排的意味着他潜意识对母亲控制抵抗的体现。
博回家过程中小孩在玩船,被拽走后船翻了也预示了结尾。
我很讨厌和别人讨论原生家庭,就像电影里母亲质问的那样:“你知道我为了生你受了多少罪?
我很努力的把爱挤给你,但是你竟然敢埋怨我?
” 当子女的面对这种问题,没办法回答,父母有爱么?
有,但是效果怎么样,就像那秋风刮过,不但留不下啥好东西,反而一股凌冽之气。
不良的家庭关系就像父母和子女中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一个有爱不会爱,一个想被爱却感受不到爱,彼此都很受伤。
感同身受不必多说,就怕有些人曾经不管经历的有多痛,将来不经意间就制造出多少痛。
就像博的母亲那样,她从自己家庭中就没感受到爱,所以她再怎么努力的往外挤她的爱,那也是很有限的。
我很佩服A24惊悚片的脑洞,总是不那么循规蹈矩。
刚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一个奇奇怪怪的脑洞,类似于«香肠派对»的剧本就像嗑💊嗑出来的,后来我觉得男主角塑造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精神状态有点问题的人,我分不清他看到的到底多少是他幻想多少是现实,因为太荒诞了,所以我把那些画面全当成是主角精神有问题的情况下理解和接受的现实环境。
我能感受到他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怪事下的无措,(当然这些无法理解的事情感觉大部分人遇上都会方寸大乱)我觉得他的认知和处事能力都在一定消极的影响下。
他被外科医生“收养”,收养的这里我觉得很奇怪,他处于一种被照顾又是替代品的状态,同时被户主女儿的仇视,里面有女儿跟闺蜜介绍他说的是“哥”,但是被他否认只是父母的朋友,这点我有点印象,所以他不想通过他人替代来获得感情,也无法通过他人获得情感满足。
他被迫逃离这个家之后,在森林中遇见了一伙人表演了一个失踪老头的故事。
我觉得这个故事是通过他人表演的影子,慢慢变成了他幻想的他父亲的故事,因为他一直处于父亲缺失的状态又无法像母亲寻求答案,童年的困惑不会随着长大而缺失,会成为心底最深的颜色,他把他幻想的故事信以为真,我们很容易肯定自己的幻想,同时感情缺失的孩子也很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感情需求。
可以说前面的一切都表达了他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精神困扰,然后这种隐晦的冲突已经形成后,他的母亲死而复生了,斥责他的一切感受都是源于他的不知足,否定了他受到的精神伤害,并且再次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试图让他变得更加弱小,更加无助,这样他就会臣服在母亲的脚下,亲吻母亲的腿,告诉母亲我错了,我愿意做一切你想让我做的事情。
干涉,权利,占有,然后控制。
一个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利的母亲对她的属下她的所有物她的掌中宠物独有的爱。
是不是听起来就毛骨悚然?
如果没有,反思反思你是不是也变成了这种“母亲”。
最后的批斗大会简直就是另一类的恐惧了,每个想摆脱家庭精神控制的孩子都会有这种困扰。
就像我之前看过的那本作者用事实举例写的关于家庭问题的书中有个案例,一位试图摆脱父母控制的女人,她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她非常想解决问题,但是在治疗途中差点放弃,因为治疗过程是让她明白父母在哪些方面对她进行了不良的行为,结果她刚认清的时候她的母亲去世了。
母亲去世的悲痛让她愧疚,包括之前心理医生告诉她问题来源于她的父母这种行为也成为了她愧疚的根源。
但是事实是,悲痛过去后,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亲人去世的悲伤无法解决长期家庭不良关系下造成的影响,她仍然会被生活中糟糕的情绪影响,处理不好事情,所以她继续回去治疗了,也慢慢接受了这个原因。
提这个事例是想说,追究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不是想一味地责怪父母,其实更多的是想解决问题。
有问题的父母总是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上,承认自己没有成为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为了这个孩子还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汗水,付出和回报不成对比还反被埋怨,确实难以让人接受。
但是因此就否定孩子的良知,否定孩子的认知和人格,否定他对自己的一切负面想法,希望孩子继续臣服,甚至不服就审判他,斥责他,贬低他,让他到死都良心不安。
是很让人恐惧的事情。
博很恐惧吗?
是的,他哭着,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掐住一直喋喋不休攻击他的母亲;他母亲难以置信的眼神,到最后还在质疑为什么自己要被这样对待。
那条鸿沟,一个在岸这边,一个在岸那边。
我看完也觉得心里凉嗖嗖的,希望你永远都无法感同身受。
从前作《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中可以看到,导演始终在关注集体对个人的影响,《遗传厄运》中家庭的爱成为了一种诅咒,而《仲夏夜惊魂》则用一个社会模型展现了一种极端的集体主义,《博很恐惧》则试图把这个视野放大到整个当代社会。
虽然格局起得很大,但导演选择了一个很小很巧妙的切入点,那就是男主角博以及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影片在段落结构上的划分十分清楚,第一段:城市公寓,第二段:郊区别墅,第三段:森林营地,第四段:博的家。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符号和母题,从这里可以看到阿里·艾斯特巨大的野心。
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影片的大量篇幅用在了表现这段畸形的母子关系上,但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它仅仅理解为一个家庭内部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俄狄浦斯的寓言,而理解影片表达的关键,在母亲的身份上,因为影片后面揭示了一个重要线索,一个充满悬疑元素的小反转,即我们在影片前半段看到的大多数人都是MW公司的员工。
推测一:一切都在母亲的设计之中影片后半段给出了公司的回顾展,让我们看看MW公司旗下涉及哪些行业:视频监控,方便食品,药品,剃须刀,房产,广播电视……甚至本片开头时也出现了MW的logo,意味着是由该公司制作参与制作。
从博出生的70年代,随着他的成长,为他生产对应的产品,从小时候治疗ADHD的药物,到青年时代的剃须刀,一直到最后他50岁入住的公寓,博的身边也一直都是公司的员工。
博所看的电视也是MW公司的。
换句话说,这家公司就是为了博而成立的,完全出于母亲对一个孩子的爱,担心和控制欲,而整部影片其实是母亲对博的又一次测试,并且这次测试被记录下来,拍摄成电影,成为了公司的又一个产品。
(除此之外,电影在宣传阶段也投放了许多有趣的ARG,例如领英上真的存在一个Mona Wassermann的企业页面,里面甚至有人真的在询问工作)
MW公司的领英页面推测二:母亲的两个谎言博的母亲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博会找到一个异性伴侣,因为他可能会把自己的依恋之情从恋母上转移到伴侣身上,并从此疏远她。
为了确保这件事永远不会发生,她采用了两个行动。
首先是,母亲一直以高潮后会死亡来欺骗博,导致他不单单只是50岁的老处男那么简单,他在这五十年来从来没有完成过一次高潮,这也导致了他的下体如此肿胀。
当然这是一个谎言,线索在影片开头其实就已经给出了,母亲在生下博后喊出了一句台词“是你让我生的他”,这句台词很大概率是对博的生父说的。
其次,在博的小时候,母亲就雇佣了一个叫伊莱恩的小女孩,让她来扮演博的初恋,并且设计了一出意外,让伊莱恩看起来像是被强行带走的,这场偶遇的最关键之处是最后留下了的一张照片,这让博永远等着她,并且母亲也一直向他灌输伊莱恩就是他命中注定的伴侣,而他深信不疑。
于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伊莱恩的忠诚,他一直等到了现在,从未接近任何异性,当然也从未有过自己的家庭。
从这个事件我们得以一窥母亲宏大计划中的具体实施细节,还有无数类似于此的谎言和设计,一步步地剥夺博的自由意志,沦为现在这样“悲伤的老孤儿”。
推测三:闪回都是真实的博的童年时候意识还十分清醒和正常,每次闪回的内容也都是真实可考的,例如他记得保姆Matha手上的胎记,他记得和伊莱恩的相遇。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相信这样一个理论,那就是闪回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包括影片最后的袋鼠法庭,也展示了一些以前的监控片段,也可以算作是一种闪回,而这些视频作为指控博的证据看起来也是确实发生过的。
似乎导演就是要让观众建立一起一种印象,那就是闪回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因为这个推测对于理解影片最神秘的段落之一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得到了以上三个推测后,再来观看影片,或许就会收获一些困惑以外的有趣的体验。
森林营地段落森林营地段落采用了有趣的舞台设计来展示博的精神世界,小清新的绘图风格在导演的编排下竟然呈现出一种莫名的诡异,可以说和影片的摄影母题又很大的相通之处,都是一种类似于《仲夏夜惊魂》中的那种光天化日之下的恐怖。
而这个段落也是博在影片中唯一一次脱离母亲的剧本,并在这里,博的经历重塑了他的认识,首先是森林里照顾他的孕妇让他感受到了真正的母性是什么样的,是一种温暖的关怀和呵护而不是gaslighiting式的控制。
这也是为什么,他把象征着自己对母性认可的礼物——一尊圣母像,交给了孕妇而不是自己的母亲。
其次,这出戏剧重塑了他对自由人生的认识,他在观看的过程中如此认真,把自己代入了戏剧,感受到了人生中从来没有过的亲情。
其中很有意思的是,博在戏剧中的体验是潜意识和戏剧文本交织的,比如,戏剧中的博和自己的三个儿子团聚时,他的潜意识在这时跳了出来,告诉他,母亲曾经对他说过行房时会有生命危险。
这导致戏剧中的角色直接问出“那我们是怎么来的?
”这句话显然不是戏剧的内容,它直接让博从代入感中跳脱了出来。
最后,疑似父亲角色的出现,又让他意识到在父亲这件事上母亲撒下了谎,正好印证了他对“高潮诅咒”的怀疑。
塑造博的恐惧影片从第一段就告诉观众,我们所观看的是博的内心世界。
并且可以看到导演似乎在试图抛出一些设定,从和心理医生对话的段落我们可以发现,博具有偏执的症状,他会过于焦虑和恐惧一些潜在的危险,他会因为不小心喝下了漱口水而担心自己是否会得癌症,在不喝水吃药后认为自己马上会有生命危险,会害怕告示中的蜘蛛,认为它有剧毒。
许多电影在呈现完这样一个精神病视角的段落后,多半会再从一个客观视角,例如房间监控,路人视角,来还原这个场景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与之前的内容形成对照。
但本片从来没有还原客观视角的打算,在第二幕中出现监控后,我本以为接下来会让影片短暂地跳脱出博的视角,结果监控非但没有展示现实,反而揭示出更深的超现实,让博从电视机中一窥未来。
换句话说,当观众意识到影片展示的是精神世界时,就会渴望看到物质现实的“真相”,因为那一端才是我们熟悉的生活,才具有安全感,就像是我们看到角色的梦境时,就会期待角色醒来回到现实的那一刻。
本片让观众的这一期待完全落空,影片拒绝给出任何梦境与现实的分割线,也拒绝还原观众所熟悉的现实,就像是《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从The Matrix中醒来。
在博小时候的一个梦中,另一个敢于反抗母亲的小男孩被关进了阁楼,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落最初是以闪回的形式出现的,“既然其他闪回都是真实发生的,那么这一段是否同样也是呢?
”,观看时我们或许会怀有这样的期待。
在影片快结束时,我们发现在多年以后的现在,这个男孩已经长大,仍然被锁在阁楼里,并且穿着当时同一件毛衣。
博的母亲对他说,“你还不明白吗,那不是一个梦,那是一段记忆”。
似乎它确实是真实的,因为首先,那个小孩和博的小时候长得不一样,所以不像是博的另一个人格。
而且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件事当成一段记忆的话,意味着那个被关在阁楼的小孩确有其人,应该是博的兄弟。
但就在这里,就在影片似乎要向观众展示真相时,带我们回到了所有看过《遗传厄运》的观众都会熟悉的阁楼,而正当我们睁大眼睛想要一窥客观视角的真相时,影片却甩给我们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东西——一个张牙舞爪的巨大的JB怪。
导演故意把这个或许真实存在的人和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怪物放在一起,于是,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勇气又再一次垮塌,观众和博一起彻底地陷入迷惑,完全放弃了对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母亲的谎言的辨认,剩下的只有对人生无限的恐惧。
影片中的许多恐怖情节与现实生活的细节联系十分密切,它取材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强迫症,缺乏安全感,社恐导致的恐惧体验。
博在吃下药后却发现瓶子里的水已经喝完,他冲到厕所里打开水龙头发现停水了,而根据观众的生活经历,打开水龙头会期待有水大量流出,但这里却没有实现这种期望,就像是一种强迫症未得到满足的焦急和不安。
博在流浪汉入侵公寓的第二天回到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小心翼翼地确认是否已经没有人在房间内,紧接着才赶紧冲到门口关门,相信部分观众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忘记锁门后回到家,会先小心翼翼地检查一遍家里有没有进人,其实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
最后,它生动地展示了一个社恐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例如在一个陌生的街区,总是会不自主地假设陌生人的目光带有敌意。
在商店购物结账时,自己的卡刷不了或者没带够钱,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同时我们会发现,这一系列诡异的情节,严格来说都和故事主线没有什么关系,而是纯粹作为一种呈现博内心世界的手段,或者说是为了传递一种焦躁和不安的情绪,而且由于这种情绪是脱离故事文本的,导演完全只能依靠视听语言来传递,通过上面这些来源生活的设计,且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十分吸引人。
所以后半段在第一次看时虽然完全云里雾里,但仅仅就观赏视听本身的乐趣就已经足以让人看下去了。
具体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影片多次采用的所谓“魔鬼视角”,即一种看似普通的旁观视角,但当这种视角被插入到充满紧张感的镜头序列之间时,会让人产生莫名的诡异感,就像是通过一个在场的魔鬼的眼睛在观察这个世界。
《遗传厄运》中的“恶魔视角”
《博很恐惧》中的类似视角最后,影片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作者似乎想要从这段畸形的母子关系出发,道出一些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存在主义危机,它就像是一个赛博朋克社会的雏形——巨型公司成长得越发庞大,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与之同时,有这样一个母亲的角色,以爱的名义行监控和洗脑之实。
简言之,人们生活的物质被垄断,精神世界被监视着,最终要么成为大公司的员工,要么成为恐惧的博。
此外,其实影片还有很多细节可以研究和推敲,例如影片中还引入了宗教元素,最为直接的就是在第二幕的闪回中,博右胸下方以及手上的伤和耶稣的伤痕位置一致,他准备带给母亲的礼物也是一尊小型的圣母玛利亚雕塑。
这些元素和故事是如何互动的?
以及那个挂在浴缸上方的男人有什么含义?
导演还提到这其实是一部十分“Jewish”的电影,这又体现在哪里?
有时间看完第二遍再来更新。
这部电影讨论电影内容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部意识流电影,它主要是想通过电影传递一种感受,让你真正体会和理解博。
博的出生就伴随着混乱的哭喊,整部电影内容混乱,对话毫无逻辑的,时不时会有的演员不停的狂躁叫喊,可以说在前期观看的时候我恨不得一拳打烂电视屏幕。
电影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体会博的感受,这就是博眼中的世界,一个让他充满恐惧,烦躁不安和压抑的世界,博有着严重的焦虑症,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母亲对他极端的控制,他母亲对他的自我觉醒认为是对自己的背叛,他母亲喋喋不休的抱怨博,甚至把婴幼儿时期博不肯吃母乳也认定是博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最终,她给博创造一个扭曲,充满了各种噪音和混乱的世界。
这部电影说是恐怖片,其实不同于一般的恐怖片,他的恐怖必须要感同身受才可以理解。
电影最后,博在一条小船上,小船处在一个的水池中央,水池周围围绕着巨大的看台,无数观众包括他母亲都在冷漠的注视着博,小船即将沉没,博向着四周大声呼救,却无人回应,博最终放弃了,安静了下来,随着一声巨响,博消失了,只留下倾覆的小船。
这就是电影真正恐怖之处,无人理解的恐怖。
“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过于安静的Beau从“洞里”向外张望,伴随着Mona的焦虑发作以及医生的一巴掌,Beau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向来人都把初生时的大啼看做生命的希望与活力,而我们只看到三个大字:“Beau is afraid”。
这是导演Aster的第三部长片,在票房爆炸的《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之后,A24给了Aster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预算,于是这个擅长在血缘中制造奇异诡谲的导演拿出了一部长达三小时的“nightmare comedy”,不论你是在影院一边如坐针毡一边移不开眼,还是在家里瞪大瞳孔破口大骂,love it or hate it,但这永远不可能是一部你没有任何感觉的影片。
导演在映后采访中说:“I just really wanted to make something strange。
”是的他确实做到了。
马丁西科赛斯说他“开辟了恐怖类型里的一亩新田”,而同样擅长在电影里制造诡异氛围的奉俊昊在看过《Beau is afraid》后盛赞这是“这几年以来最震撼他的一部影片”,并像个粉丝一样在后台追着Aster合影。
当有好事记者问Aster,为啥他这么喜欢拍“母子”的时候,他得到了一句这样的回答:“It's where everything starts for everybody。
”“Why is Beau afraid?
”还记得我们每个人学会的第一个词语吗“妈妈”。
在语言中,神话用某种特定叙事作为框架和范式,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某种神圣“象征”,“妈妈”正是所有人类面对的第一个“神话”。
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每个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哲学家都竭力分析解读这个“原初神话”。
“俄狄浦斯情结”正是老祖弗洛伊德对这个“原初神话”的一种精神分析,这里不在赘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但是有必要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说明。
Aster在疫情期间说过:“我想拍的就是一部弗洛伊德式的《奥德赛》”。
按照弗洛伊德第一次在《梦的解析》中提到的这个概念,“俄狄浦斯情结”简单的说,是指在性别意识刚刚萌发的时期(4-6岁)的男孩的潜意识中,同时有着一种对母亲的性冲动和想要取代父亲的一种敌意。
在这部电影里,Aster对这种情结进行了一个Twist。
恰恰相反,电影里的性冲动和取代父亲的冲动是由母亲指向孩子的。
注意Mona这双手,博的出生即落入魔爪对于观众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认为那条恐怖的街区,和一路上发生的奇异事情,都是来自于Beau的精神疾病所产生的妄想,观众是通过一个精神病人视角观看这个世界的。
后来我们才发现,Aster在底下埋着更深层的东西。
从Beau看到的Mona房子里挂的照片里可以得知,Beau所住的街区充斥着为Mona工作的人:原来这个邪恶混乱、充满危险的街道,并不是Beau的妄想,还包含着Mona的症状,它象征着Mona要给Beau打造的精神脚镣。
“外界是危险的,他们都想害你,只有你妈妈爱着你”,Beau所处的任何外在环境,都由他妈妈Mona操纵着,这种极端的控制欲,也是一种病症。
《佯病症》是2013年Aster拍摄的一部恐怖喜剧短片,片子没有任何台词,以那种温情的迪士尼/皮克斯配乐作为背景,给我们讲了一个恋子、被控制欲支配的母亲,脑补孩子上大学后离开自己最终建立自己家庭后,陷入恐慌,于是下毒想让孩子没法去大学报道结果最终害死孩子的故事,这与《博很恐惧》的内核几乎一模一样。
《佯病症》剧照 实际上这种病症在现实世界中也层出不穷,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维基百科:指照顧者故意誇大或揑造受照顧者的生理、心理、行為或精神問題,甚或促成該等問題的心理疾病,最常见在病患和子女之间发生。
这种极端的控制不仅给带来了Beau哭哭啼啼,总是一副无辜受害者样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精神疾病,而后他的精神疾病和Mona的这种变态控制加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与Beau一起看到的这个诡异又令人窒息的世界。
换言之,这是两个精神病视角下的世界。
Beau症状的根源是Mona的症状。
其实在影片一开头,Mona分娩时那种抓狂的状态,Aster就已经提示我们了。
而Mona的疯狂,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小时候没有得到爱,于是下决心要把爱都给孩子,但这种所谓的“爱”实则是一种病态的控制。
除此以外,这种病态还以另外的方式存在着。
贯穿全片Mona一直都在陷害Beau,给Beau制造各种问题,这种行为看似是控制,其实也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Mona不仅在陷害Beau,还一直要通过这种陷害让Beau承认,他并不爱她,这是由于小时候就缺爱的Mona因为这种缺乏,实际上潜意识内心最深处也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为了让这种潜意识里的信念得到释放,她只能不断通过陷害Beau并让Beau自己承认,这种“陷害---承认不爱”的方式是一种强迫性的存在。
然后我们看到,爱没有传承,病态却以相反的方式传承下去了。
人在子宫里时,需要是被即时满足的,这时候的“我”与母亲是一体,由一根脐带连接在一起,此刻“我”的主体性尚不存在。
出生后,我们才与自己的主体性一同诞生。
Aster在映后访谈上说:“家长和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沉重的关系。
一开始,我们与某人通过脐带链接在一起,直到脐带被剪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像这种关系根本不可能真正剪断,一辈子都不可能。
”
对于Beau来说,这根若有若无的脐带仍然随时绑在他的脖子上,博的身体是出生了,但他的主体性就像他的性格一样,似乎从未出生。
而对于Mona来说,剪断的脐带就像剪断的爱,出生就意味着被抛弃,这种带着恨意的巨大主体性,又让Mona变成了怪物。
绝大部分东方家庭出生的孩子看这个电影应该都有一丝莫名的熟悉感,我们并没有发现太多人真正是有着完整成熟的人格,大家或多或少在性格上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都来自原生家庭。
我就自认为我是一个软弱且有依赖性的人,主体性是存在缺失的,没能在成长过程中完全展开,我非常清楚这跟在我爸名为“爱”实为“控制”的成长环境下成长脱不开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仅我身边很多人的家长身上有Mona的影子,很多同龄人对新生孩子的那种“爱”也透着一点过度的味道,这种实则来自自身某种缺失的投射,可能对小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想要摆脱它,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意识到它。
后记1.在Beau那间小小的屋子里,才能找到的那一丝乏味的稳定,象征着Beau贫乏的主体性。
这种空间上的比例,同样也是Beau内心秩序的比例,这里有着99%的恐惧。
这1%的稳定也随着钥匙的不翼而飞而被侵入破坏,在访谈里Aster提到:“在更早的剧本里,Beau最后在Mona屋子的桌上发现了自己房间的钥匙。
”2.Elaine在船上莫名亲Beau,又给Beau明信片让他等她,肯定都是Mona收买要求去做的,最后我们也发现她是Mona的员工。
幼年Elaine是Mona一颗重要的棋子,通过让Beau去等待一个“虚假的希望”,压抑着他主体性欲望的释放。
3.Beau其实一直都有获得主体性的欲望,第三幕的森林舞台剧便是这样一种想象,博进入自己的想象空间后,戏剧性的获得了虚妄的一世,这一世里所有事件都可以在电影里找到对应,但不同的是在这个想象空间里,他的视角变成了自力更生、娶妻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虽然一切被巨浪打翻,暂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最终通过一场奇遇寻得孩子。
打破这种想象的是Mona给他设置的最终枷锁,“你爸爸是死在我身上的,他遗传给你的病会让你在高潮时死亡。
”这最后一层枷锁事实上将Beau在精神上完全“阉割”。
“原来我根本没有建立家庭(主体性)的能力。
”4.Beau试图掐死Mona那一刻,那是Beau意识到这辈子全是骗局后,主体性(生之本能)的最后挣扎。
而Mona假死后Beau坐船进入审判湖,我理解这一切仍然是Mona那种强迫性的所设之局,直到最后一刻,Beau呼吸终于平静下来,也不再求救。
他似乎意识到,死亡是脱离这种永无止境的强迫性循环的方法后,通过接受死亡(摆脱依赖),他终于找回了主体性。
Aster访谈里说过:他想做出一种博尔赫斯式的环形叙事湖像不像Mona的羊水?
船的形状像不像Mona的“洞口”?
开头是新生,是从洞口出来,结尾是死亡,从船翻下湖去。
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概括了这部3个小时的电影全部:男孩在路边水池认真摆弄自己的小船玩具,男孩妈妈匆匆跑过来严厉呵斥把男孩拉走,小船留在了水池里,没一会就翻进黑色水底。
壹、其实这是一个测试博显然从小就被培养成这样,在母亲的控制下他变得矛盾麻木且空洞,不知道他会不会困惑,面前这个明明看上去应该是最爱他的人,做的事情却都让他感觉到惊恐受伤。
整部电影他似乎是一个空瓶,外界给他什么,他装满什么。
他会在公寓里对着突然出现的流浪汉惊恐,会面对母亲突然离世的消息呆怔,会因被追杀而恐惧,会因母亲的撕心裂肺而疯狂解释恳求道歉。
然后这一切行为似乎不像是他自己说的,像是一种路线规划,有点随意的那种。
所以全片看下来会觉得这个剧情如有似无,三个部分的转换像是三个节奏不同的关卡。
没错,这部电影宛如一个游戏,设想一下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主角在一条线上运行,再去看看结局,前面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理解。
因为,这只是一个测试,能看得到是心理咨询对话的盗录、医生家78频道的监控,看不到的会是什么呢?
是混乱异常街区中不断求助的流浪汉?
还是医生家反复推迟时间的医生?
或者是在母亲葬礼最后出现的初恋女孩?
回看电影的种种细节,可以看到母亲的控制渗透在各个角落,大到开头的出现的社区公寓,小到里面的家电和速食产品,全部都印有母亲的“大W”公司logo,在影片的最后也明示了该公司开发某种精神药物用于控制孩子。
所以我推测其实整部电影就是一个针对博的长期服从性测试,所有的人或者事物都可以成为一个导火索快速测试一下博是不是将其母亲放在第一顺位,所以我们看剧情的推动往往是博惊恐地乱跑,然后遇到很多立刻识别出他的人,配合他推着他进行下一部分的测试。
贰、控制和审判但是很明显,人是控制不住的,医生家的妻子若有似无地暗示博不要做罪人以及明示其行为都被规划好了,森林里照顾博父亲的管家说漏嘴了一些真相,测试里总有一些意外的部分。
但是很快,女儿狂喝油漆而死,管家原地爆炸,母亲的控制像是一个影子,紧紧追杀吞没着一些真实的东西。
最终博知道了真相,尽管哭喊求饶,但是面对母亲一遍又一遍自我牺牲陈词滥调的指责,他还是紧紧掐住了他母亲的喉咙。
最后审判在我看来像是在博的内心进行,就像开头从子宫出生,博开船返回一个宛如子宫黑色的有水山洞,在这里博终于做出了一定程度解释,关于种种测试的结果,但是面对盖棺定论试图自证是何其困难,他显得无比困惑,面前这个明明看上去应该是最爱他的人,却用各种细节拿来证明他是一个母亲的爱居心叵测的有罪之人。
这种矛盾在最后一刻才爆发开来,博说我不想死,谁来帮帮我,此刻已经没有机会向外去寻求帮助了,所以这一刻其实是博在问自己,我自己觉得母亲是爱我的吗?
我真的不爱我母亲吗?
如果他爱我并伤害我然后我也伤害了她,那我还爱她吗?
很显然这些问题没有回答,但是没有回答不代表没有结果,审判给出了结果,毁灭,最终博也死在黑色的子宫里,他没有办法处理这些问题,又或者说,他宁愿自己没有出生过。
叁、我爱你,但…我说:“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感觉到压力了吗,如果没有那恭喜你通过了测试。
“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约翰·威尔伍德别管是谁说的,我在网上搜索的,如果你感觉到了不适,那么姑且看一下这句话。
为什么会有诞生于爱意的黑暗,因为有些爱不是爱,或者说,有些爱需要代价,再或者说,不是爱是期待,是命令。
在博的妈妈那里,爱一直是有条件的,如果你不来看望我,说明你不爱我,我会把你的信用卡停掉。
以至于到,如果你不听我的,让我难受,你就是辜负了我对你的爱。
我以前写到“对于一个命令,你不去服从,就是不考虑发令者的感受,这真是可笑。
”(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都不会去考虑家长的感受?
- Fantastize的回答)这种期望的力量在家庭里俨然变成了一种束缚,这种束缚的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个人性质的自私和怨恨。
母亲说爱博,而博住在破烂的瘾君子公寓/被关在阁楼,母亲住在豪华别墅。
母亲说爱博,父亲可以只是一个畸形的吊状怪物藏身阁楼,而博则被一则关于性器官的谎言蒙蔽到不敢发生关系。
母亲说爱博,明明有资源派人开专车接送博从公寓到自己豪华别墅,而博需要订机票赶飞机收拾行李旅途奔波。
很显然,母亲满足的不仅仅是某些自我牺牲的苦楚,是一种伴随着“我之前付出过我过的不好,所以你不能过的好,你要对我付出”的占有欲控制欲。
这种占有欲往往来自于巨大的怀疑和畸形的不安全感,不管是对于不信任事物的过度解读,还是对于某些命令达成的反复证明。
从这个角度来看,博母和博一样都是空心的,博可以容纳别人的情绪,而博母没有办法自己消化情绪,必须要把自己情绪依附于别人的行动。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博母甚至恨自己的孩子,原因只是孩子没有按她自己想的方式满足她的情绪需求。
肆、毁灭和循环家庭里的毁灭还出现过别的电影里,绕不过去就是同导演的《遗传厄运》。
遗传厄运 (2018)7.32018 / 美国 / 恐怖 / 阿里·艾斯特 / 亚历克斯·沃尔夫 加布里埃尔·伯恩在《遗传厄运》里我认为更多是母亲的视角,从上一代到这一代再到下一代,这里面的母亲既作为女儿又作为母亲,并且她面对的更多是生活氛围的痛苦以及罪恶过去的荼毒,一如片名“厄运”,一种高压家庭,悲剧命运的毁灭推动。
而在本片中家庭的整体被减淡了,几乎变成了博和博母的二人关系,这里不仅可以立刻识别出博母的自私本性,更多也可以窥探出博的毁灭和自我毁灭的源头。
在得知她的母亲控制了他的一切之后,博首先是出自本能地害怕和道歉,但是在接受了更多指责辱骂,他掐住博母的脖子,开始了毁灭。
上文说的,博像是一个空杯,他可以承受别人的情绪,但是他上一秒是妈妈是爱我的道歉,下一秒则是妈妈是恨我的愤怒,博没有办法处理如此扭曲的情绪,意识到这是母亲对自己的灌输,并想停止这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套流程反过来其实就是最后的黑色山洞审判,博先是解释和愤怒,然后是求助和道歉,最后是淹没和放弃挣扎,他没有办法自洽,也没有办法理解,最后更没办法继续面对之前的一切,他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回去,于是他回到回归来时的地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
所以其实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概括了这部3个小时的电影全部:男孩在路边水池认真摆弄自己的小船玩具,男孩妈妈匆匆跑过来严厉呵斥把男孩拉走,小船留在了水池里,没一会就翻进黑色水底。
家长的责骂和打翻的小船到底对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呢?
控制和自私到底是怎么在家长的内心阴暗处生根发芽的?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影片给出了体验,3 个小时速通博的一生,你为谁开心为谁难过?
生活在家庭中的你我,在什么时候感到开心感到痛苦?
这些都来于哪里?
是否一接触就隐隐作痛?
去搞清楚吧,你是选择承受倾盆,还是自行裁酌。
阿里·艾斯特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与Beau及其母亲的精神健康同样需要关注,他基本已经放弃了传统叙事与任何带有条条框框的类型元素,一头扎进意识流的漩涡之中,探索Beau在几近病态的强势母亲的重压下早已扭曲的潜意识。Beau在恐惧什么,他作为男性的基本特点从小就被母亲编造的“遗传厄运”抹杀,被谎言进行了精神阉割,进而无所适从,演化为了内心叛逆却又外在无能的出走妈宝,他甚至不敢直视自己的逃避,所以在犯罪猖獗的街区与父权主导的中产阶级家庭中,Beau永远处在一种与外界慢半拍的神经质状态中,在与世隔绝的林中剧团演绎内心向往正常男性人生的小剧场。然而最讽刺的是,当Beau在恐惧中走过大半生终于撕破繁殖谎言时,他已经失去了恢复正常的可能性,他成为了母亲谎言中母亲的角色,可能唯一的真相是他已永远无法得知真相。
好痛苦。看上部电影我在电影院里就发了高烧,这部仿佛一百个噩梦叠加起来还轮着回放
一个摆脱母亲控制的故事,采用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碰上这种片,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逼、不懂”,然后打高分。其实大可不必,同样的“弑母”主题,佐杜洛夫斯基的《圣血》更好看,各种隐喻也更加清晰和易于解读。好故事、好电影一定是易于理解和感受的。
我很尊重导演的自我表达,不代表我要喜欢导演的自我表达
现世离脱的当代寓言、光怪陆离的邪典狂想,简直是社会恐怖粉丝的灵魂畅歌。叙事架构可以看出Ari Aster受大卫芬奇和佐杜洛夫斯基的影响,有点像《穆赫兰道》版的《圣山》,但又充满了个人表达和美学探索。我真心狂爱。
一部看了两年终于看完的电影。我很恐惧。
遗憾挺多的一部片子,全片细节丰富,尤其是后段信息量太大,需要思考的内容过多,再加上时长的缘故,观众到此刻已经很疲惫,所以很难说有某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表现形式很有创意,虚实结合,用《楚门的世界》一类的模子与主角的主观想象融为一体,在母亲失控狂躁的安排之下,还能看到儿子这边通过种种超自然威胁所作出来的暗地里的抵抗。在多段可被分割的故事当中,出现了诸如灾难、家庭、奇幻、爱情等多种类型片元素,尤其喜欢第一段关于暴力街区的描绘,其诡异和紧张的节奏感胜过大部分同类型影片,且经常出现对着主角焦距不断放大的长镜头,很能展现华金·菲尼克斯的演技。
几个片段单看不错,30分钟后1.5速飘过。7.1/1.27万 短评0.57万 【IMDb6.8/3.8万 预算3500万美元,北美票房817万美元,全球票房1148万美元】
当下看完想撕票(撕了电影票)的心都有。就这种非常躁郁症的观影体验真的独此一份。好看的和难看的,隐喻和恶趣味揉作一团。整场被导演戏耍的感觉没有很好。但是怎么说,谁让人家段位高呢。就好比是被智商160的人上了一课数学,虽然很不爽但是只能憋着。Ari Aster的后恐怖片时代真是让人不爽啊!
What happened to Ari Aster???
魔幻,抽象,第二人格,精神分裂,惊悚,恐怖。只是想看一部好看的恐怖片,居然是这个。
设定其实挺好玩的,但是这些恐惧梦魇的根源在哪没有具体出来,母子的羁绊还是不够多,就有点会看的游离在外。
背景总是出现各种古典乐的变调,正如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很多经典母题的变种。但恰恰是这种全都想要野心和后现代的荒诞形式,导致了整体的浮于浅表。
三星半。抱着《遗传厄运》与《仲夏夜惊魂》的期待值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Aster这部新片的确还是能够让人不安,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其极为主观拍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隐喻的困惑。窒息紧张的母子关系,亲密关系的抵触,阳具被阉割的恐惧,无法做出决定的持续的自毁,被放大化的日常生活中的混乱,还有归于子宫的循环。电影名字取的倒是一针见血,这个叫博的男人一生都活在恐惧中。
就算我知道你寓意颇多依旧不影响我觉得你难看到爆……
3 西方這邊打分偏低,豆瓣這邊打分偏高。怎麼說呢,中國人骨子裡的超強的閱讀理解力,總是能解讀到電影裡都從未表達過的內容。也許以後導演找素材都應該在豆瓣裡尋覓下。
还是围绕“家庭”这团厄运,只不过这次艾斯特的表达更加意识流,用嵌套般的梦境直指痛苦回忆,应该是一次野心不小的风格尝试,但观感不如《遗传厄运》好看,毕竟三小时如同掉入精神病人脑洞的体验很让人分裂。
受不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从第一秒就看出来在说什么并且一直在絮叨地说,自恋已经溢出屏幕。
大牛。导演又拓展了一条恐怖片的的道路,没有黑夜、转角、鬼怪、血腥这些传统元素,而是使恐惧来自“人与他人关系”中,这种精神压迫感实在是太战栗了,尤其这种关系还是母子关系,一种母权对男性的掌控和阉割。如果翻译成妈宝男的一生会不会在中国更有市场?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若不是评分那么高,冲那怪异的海报和名字我都根本不会想要看。结果,还是诡异极了,像一部实验话剧。不论你有多精彩,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