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比较喜欢这个导演,从《周末时光》,到《45周年》,他没让我失望过,这次也是。
他的片子一向是在沉静里波涛暗涌,《周末时光》里的对话,试探和克制,《45周年》里的猜测和小心思,以及这部里男主不怎么笑的面孔下的那颗心。
海格片子里的人物从来很立体。
我不知道要怎么去定义这个少年,他表面上很坚强,但内心一定是柔软 的,他时而15岁,时而16岁,时而18岁。
他看起来一副从来不会慌张的样子,对事物只是接受,并做出反应。
他笑,他哭,大多数时间他只是一言不发,像一匹沉默的马。
这不是一个讲述失去和得到的故事。
这甚至不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归属感的缺失的故事。
少年从小就是归属感缺失的。
母亲角色的缺失,时常搬家导致的“home”这个实体的缺失。
父亲频繁换女友,他和父亲更像兄弟而非父子,很多时候他显得比父亲还要成熟,他从小就知道责任感的含义,而他的优秀是来源于他的安全感的缺失。
当他看到那匹马时,是很容易产生共情的。
它也像他一样,需要不停奔跑,需要随时保持清醒,不然可能会被作为一个负担而卖掉。
他与父亲之间的是一种相依为命的感情,尤其是父亲不愿意依赖自己的妹妹,断了联系很多年并且也不让少年去寻找姑姑。
父亲传达给他的观念就是我们两个谁也不依靠,我们不需要别人帮忙。
但是父亲也倒下之后,少年就只剩自己了。
其实他从来就只有自己一个人。
他和那只马皮特说话,和它一起散步,鼓励它打起精神,父亲出事后,他就睡在马旁边的马厩了。
赛马的人要把皮特卖给给屠宰场,这是让少年爆发的导火索。
这马是他在世上除了那个在远方飘渺的姑妈之外唯一的亲人了,他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他对于没能救父亲感到自责,而这匹马他一定要救下。
他看着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个个消失,他要抓住这最后一个。
可惜这最后一个也抓不住。
在路上流浪的查理显得从容又有方向,对流浪生活也没有强烈的不适应,仿佛他已经这么流浪很多年一样。
他算是偷了卡车,偷了马,偷过汽油,偷过地图,偷过零食,还吃过一顿霸王餐。
他走过沙漠,住过人家,领过救济,住过房车,打过零工,也打过别人的头。
在那处住着还算舒服的房子里,一个女孩对他说她已经被困住了,所以任人宰割。
于是他连等几天的电话都等不及,当晚就牵着皮特悄悄离开了,他知道这不是他们停留的地方,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赶。
皮特受到惊吓脱缰被撞倒,他跑到它身边,安抚着它,跟它说一切会好的,就像当初承诺父亲时那样。
但是他只能看着它在自己怀里停止呼吸。
他一步步后退着,呼吸沉重,只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是想拒绝这个真相。
他找到一处空房子,洗了衣服,手上还有皮特的血。
他把衣服洗干净。
他看着他爸爸的皮带。
以及那张他常常在看的他小时候和姑妈的照片。
他终于见到了照片上的姑妈。
他吃了很少的食物,他有了一张睡觉的沙发。
他到了终点,但是他还是很清醒。
他还是很小心翼翼。
他去跟姑妈说,假如你就让我住一段就走,我也能接受的。
他还是很懂事,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
他说假如能留下来,他能继续上学吗,假如继续上学,他甚至能加入橄榄球队吗?
当这些都确定了之后,他还是不敢睡。
他会做噩梦,会梦到爸爸,会梦到皮特。
姑妈说会好的,这一切慢慢都会好的。
当初父亲死时他没有哭,因为他还要忙于生存,皮特死时他没有哭,因为他还要赶路。
在姑妈怀里他哭了。
他说他只是很想他。
太想他了。
结尾他在清晨跑步,感觉一切都进入了正轨,他站住,回头,脸上没有笑容,他心里有一部分永远的失去了。
他也许永远不会有纯粹的安全感了,在未来很长时间他可能不会睡个好觉了。
他确保自己能去橄榄球队,确保自己能在姑妈家待下去,但橄榄球队给不了他归属感,甚至姑妈家也给不了。
归属感早就消失了,跟着皮特一起消失了,跟着爸爸一起消失了,跟着那个抛下他走了的妈妈一起消失了。
他可能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但他余生都将是流浪了。
马都是站着睡觉的,希望他能找到一个让他安睡的地方。
本文公号地址:这片让我想起20年前和兄弟分道扬镳,钱包被偷然后卖唱的夜晚少年查理,16岁。
母亲在他很小时候就抛夫弃子而去,按照他爹的说法:你妈太爱party了。
查理一看就是属于少年老成,小小年纪挑大梁的那种孩儿。
他不是不想依赖,而是无人可依赖。
老爸靠不上,在他十岁不到的时候就会为了约炮,把查理一个人扔家里好几天不管不顾,姑姑想让查理跟她过,但老爸不让,声称我们靠自己,就此唯一可以依赖的姑姑也被老爸屏蔽了,多年杳无音信。
然而老爸嘴中的靠自己=查理你要靠自己,而不是:我查理,我来照顾你。
这也行吧,自己养自己也可以,只要有“爸爸”这个存在,好歹给人一种家里有个人的幻觉。
查理找了个活儿,给一个赛马的老板干杂活,养马。
查理跟其中一匹叫皮特的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皮特跑不快,比赛中腿也受了伤,老板随时准备把皮特卖到墨西哥——美国这边好多州不让杀马,墨西哥可以杀。
在这之间,查理他爹因为偷人家老婆,被正主打伤了,本来只是被玻璃划伤肚子,结果医生漏了一个X片上的伤口,败血症迸发,老爸就这么走了。
无法接受这事实的查理,带着即将被卖去墨西哥的皮特逃亡,去寻找他的姑姑。
皮特已然成了查理在这世界上最亲近的生物。
皮特跟它一路讲述着他的心里话。
在路上,查理去“蹭饭”的一个地方,查理问一个姑娘,为什么她爷爷对她那么态度恶劣,她却不离开。
姑娘说: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然后...赛马皮特也出意外死了。
他变成了孤身寡人,姑姑不知道找不找得到,他无处可去,身无分文...后面就不剧透了这片在我看来,是讲:渴望依赖而不得——让别人依赖——依赖和被依赖都丧失——独自面对这世界——分叉 A 死 B活 (死活不是指肉身)。
皮特是渴望有人可以依赖的,然而妈妈跑路,爸爸依赖不上,于是他转而成为被依赖者,去保护,照顾一匹马,在这种被依赖的关系中,感觉到有“人”需要他来保护和照顾的感觉中,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别怕,有我呢”这种被依赖关系中,往往有时候能给人强大的理由。
皮特这个人是围绕“依赖”来展开的,也就是说,不管是通过自己需要依赖,还是让别人来依赖,让他找到存在感——强大的理由,必须有“依赖”这个支点。
当跟依赖有关系的对象都消失后,他面对的路径只有跟“依赖”割裂,真真正正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没人再可以给他依赖,也没人再需要依赖他。
成长,都是逼出来的。
20年前,那是一个只有BP机,大哥大还罕见的时代。
某天,在陌生的城市街头,和出发前一起仗剑走天涯的兄弟,分道扬镳。
当时,我刚辞掉一个金饭碗,决绝地离开,准备和兄弟一起去走另一条全新的路。
在那天晚上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胆子大的人,别人也这么觉得,想干什么就马上去干,很有不管不顾的势头。
那天晚上的前半夜,我发现我的胆大是因为,有朋友们在,有兄弟可同行,而当一切都消失,需要我独自面对的时候,慌了。
我的慌来自于,只是有人同行,有人计划,我不必担心这些事,然而,突然,依赖消失了,我不知道付出巨大代价后,要往何处去,我能否独自面对。
半小时后,更大的慌来自于我穿过一个天桥下熙熙攘攘的地摊群后,钱包没了。
我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不知道往哪儿去,接下来要干嘛,能找谁,明天吃什么,这个城市我一个人都不认识。
在巨大的恐慌轮番侵袭过我大脑后,我稍微镇定了点,开始想辙,我身上唯一能让我挣到钱的物件就是随身带的吉他,好在那时候我狠下心来装文艺嗓音,弹唱《恋恋风尘》《往事随风》《灰姑娘》什么的,还是挺唬人的,好在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有背吉他弹唱的产业,好在那时候我长发飘飘,颜值还行。
于是我回到天桥下,占了一片地方拿出吉他开始唱歌,不知道偷我钱的人有没有也丢了钱过来,总之那天晚上我挣到了比我想象要多的多的钱。
最重点的是,那天晚上那个节点,我才真的一个人上路了。
附:(公号地址有音频可听, 公号地址见文首)《路过》词曲.唱:陈哈路过鲜花 鲜花在枯萎路过湖泊 湖泊在干涸路过空气 空气在腐烂不做沧浪水不为淡水河只做你杯中水路过诗歌 诗歌被干掉路过远方 远方被屏蔽路过时光 时光被遗忘不做沧浪水不为淡水河只做你杯中水
少年查理暑假在马场打工,结识了赛马皮特。
随着父亲突然离世,查理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年,他带着要被卖去屠宰场的皮特踏上了“寻家”之旅。
失去父亲让本就家庭残缺的孤独少年更加沉默寡言,他很少笑,眼神迷茫,怯怯的如一只小鹿。
寻家之旅也是一场逃离之旅,他想逃离那样一个支离破碎、迷乱无序的生活。
没有父母,在十六岁掉入一个淡漠荒诞的成人世界,少年是无措恐惧的。
可生活就这样残酷地又去压迫他,赛马皮特死于中途,少年抚摸着奄奄一息的马儿,精神在生活的重锤下几近崩溃。
片中极少地刻画查理较大的情绪波动,父亲去世时他慌乱的悲伤被接踵而至的生存难题压抑,而在皮特死去时,他急促粗重的喘息和压抑的哭腔混合,少年那瘦弱的胸腔里仿佛藏了只愤怒而悲伤的困兽,他的痛苦在此处第一次得到有力的宣泄,那藏匿多年的情绪喷薄而出。
查理面对那个陌生的成人世界是抵触而不得不接触的,他虽然迷茫但尽量以一种善良感恩的姿态面对,他不曾倚惨卖惨博取同情,而是努力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在被激怒的情况下,查理无奈反击,他能分辨对错,但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保护自己。
全片令我最惊喜的是他并未变成一个彻头彻尾暴力冷漠的混蛋,虽然他周围充斥了这样的人,他依然会对那些温情表示感谢。
他经历一切依旧沉默温和,尽力保持友善,值得庆幸的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并没有迷失在成人世界。
成长是孤独的,仓皇失措的,甚至是痛苦的。
你不一定能得到什么,但最好别丢了什么。
🌟 镜头记录了很多美丽的乡野风光,与繁华迷离的都市不同,质朴单纯的自然景色勾起了人内心原始的野性与孤独。
形单影只的瘦弱少年奔跑在路上,他不会停下来。
🌸如果一匹赛马跑的不快了,那他就不配做一匹赛马。
这就是底线,没有余地。
If a racehorse isn’t fast then he’s no good as a racehorse.This is the end of the line.There is no lower tracks.🌸当你无处可去时,你就像被困住了一样。
And when you don’t have anywhere else to go, you are kinda stuck.
皮特和dad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完美的,但是相互的爱给他力量。
在深夜、沙漠、陌生人的房子里,怀着姑姑还在的信念撑了下去。
Being put through the outside world , He ask his aunt ,Can I go to school again?经历了皮特要送到Mexico ,在酒吧后面留宿、在房车里被喝醉的酒鬼夺去刷墙后的钱,他不敢轻易相信谁。
所以他小心翼翼问了姑姑,Can I live your house a little bite?得到肯定回答睡在沙发上又不安的起身,敲着姑姑的门,I just live one week if you don't like me, I can understand, I would not be angry. 姑姑肯定地回答他,安抚他。
他才放心下来,告诉姑姑,我做噩梦总是遇到皮特溺水我救不了他,也总会梦到爸爸。
就像他对pete说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It's okay 那样,姑姑抱着他也这样 对他说。
感谢善良的爱,被爱和爱着度过寒夜。
4.5,老夫就喜欢青春成长型电影啊。
相较于同年的伯德小姐,其传奇色彩更浓,人物目标明确,遭遇困境更极致,情感烈度强,还有些公路片的意思。
父亲之死、皮特之死将影片划分为三幕,每一幕是一次蜕变后新的成长阶段。
相较于伯德小姐,本片的核心矛盾源于成长中男性自我的挣扎——渴望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独立,靠自己生存,甚至靠自己重建家庭。
影片通过查理的一次次逃离,阐释了“家庭”的概念。
空间意义的故乡、儿童家庭援助中心、避难所、警察、好心人、朋友、同病相怜者,尽管他们可以给予查理足够的关爱与帮助,依然无法代替原生家庭,那份天然的情感与信赖。
一部挺让人感触的文艺电影,一个孤独的男孩和一只被放弃的赛马。
电影《赛马皮特》讲述了马场工作的少年在单亲父亲去世后偷走赛马一起远走寻找自己唯一的亲人姑姑,被姑姑收养。
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细节,非常的打动人,男孩乍一出场时和父亲的关系就很独特,两个人不像父子,倒像是亲切的朋友,开着荤玩笑。
这里的情节不但对人物做了塑造,还是接下来父亲死亡的导火线,可以说处理的非常自然。
而男孩遇到的马场老板和女骑师,性格也都鲜明丰富。
其中有一场那场老板在饭店里指责男孩没有礼仪,勾出了男孩的成长环境缺乏父母的教育,非常的让人感触。
而片子的缺点在于前后分裂,前半部分男孩和父亲也好,马场老板也好,女骑师也好,男孩都和他们有很强的情感联系,会让人觉得他们中间将要发生故事。
可到了后半段,男孩突然偷了卡车和马独自上路,而在路上遇到的人也只能映衬他的处境而已。
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强大。
一部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电影,看完之后身体和内心却都感受到一种复杂又强大的力量。
刚开始很容易会认为是个讲述少年艰难成长的凄苦故事,因为在他的岁月里,家、亲情和爱都缺席了。
他还没有成年,眼前的世界已经如同荒地,人生路孤独又辛苦,而他只能自己走。
但是没有凄苦。
你看这个男孩笑,听他轻声说话,看他带着马走在晨光和夕阳里,没有回头也没有停下。
他像荒地里的野草,找不到任何依靠,所有人都认为看不到希望了,但他仍然挣扎着努力求生,强大、坚韧,宛如巨树。
男孩看起来一直很平静,直到最后找到了自己唯一的亲人,身体中的波澜壮阔才终于爆发。
他小心地问:“我能在你这里住一段时间吗?
如果你讨厌我了,可以把我赶出去的。
”姑妈回答他:“我不会赶你走的,我们要一起生活。
”“如果我在这里住下,可以继续念书吗?
”“当然,你必须要去上学。
”“如果我有一天进了监狱,以后还能回来吗?
”“你不会进监狱。
但如果你真的进了,也能回来的。
”男孩第一次哭了。
他已经独自走了太久太久,那些不曾拥有的爱,终于被找到了。
电影最后结束在男孩奔跑的背影上。
他换了新衣服,还剪了头发。
天气不是太好,没有太阳但前路敞亮。
很想跟他还有自己说:以后也要幸福吧。
整部电影发生了两次意外:父亲意外离世,赛马皮特被撞而亡,少年查理反复说:I’m sorry 。
谁该说对不起?
从小被母亲抛弃,和父亲艰难生活,独自面对孤独。
尽管如此,查理善良,温和,自尊,富有同情心且吃苦耐劳。
他孤独得只能对赛马皮特倾诉。
和皮特同行的一程,就是交代查理成长的过程。
那些自生自灭的生命微如尘埃,那些寂寞独自成长的孩子如孤星散落在茫茫宇宙,无人知晓。
导演:安德鲁·海格编剧:安德鲁·海格/威利·维劳汀主演:查理·普拉默/崔维斯·费米尔/史蒂夫·茨恩/科洛·塞维尼/史蒂夫·布西密制片国家/地区:英国语言:英语上映日期:2017-09-01(威尼斯电影节)/2018-05-04(英国)片长:121分钟这不是一部动物作主角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查理,是一个孤独的少年。
查理是一个特别乖巧的男孩,看起来阳光健康,完全不让大人操心,自己找零工挣钱,吃苦耐劳,自理能力相当的强了。
爸爸这个人,有点一言难尽。
看起来不是很有责任感,自己仿佛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父子关系还挺融洽,但感觉孩子对父亲特别客气,太相敬如宾了。
连父亲的爱抚亲昵,他都表现出强自镇定的局促不安。
对父亲的有些混乱的私生活表现出认可宽容无所谓都可以。
太过正常太过恬淡的表现,总让人觉得有哪里隐隐不对。
眼前的日子过得平淡安详,波澜不惊。
话不多的少年,认真本分地打着自己的工,跟新认识的女骑手,相处得也蛮融洽。
妈妈这个角色缺失了。
唯一童年的温馨和亮色,来自能稍稍取而代之母亲角色的姑姑,他无法抑制地特别想特别想她。
她伴随着他的童年,有过很多有爱的回忆,可他最终被不愿放弃他的父亲带走,“啊......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故事当然不能始终这样一帆风顺,爸爸跟有夫之妇交往东窗事发,被男人找上门来,揍成重伤住进了医院。
终于第一次见到淡定的查理惊慌失措的样子。
陪伴爸爸度过最初难捱的几天,又不得不因为金钱的原因而去继续工作,这明明应该是大人的责任,现在却沉沉地压在了他瘦弱的小肩膀上。
没有过多的详述跟父亲过着如何辗转流连的日子,但查理的表现就仿似水面上的冰山,看到的只有一小块,但海水下其实有那么多的历历在目有那么多的欲说还休。
小小年纪,如此多的隐忍,如此多的克制,如此多的拘谨,如此多的强颜欢笑。
父亲最终还是死去了,他也从此成为孤儿,一刹那查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他逃离了医院,逃离了要把他送入福利院的好心人,去寻找现在唯一的安慰,赛马皮特,这是目前唯一一个能让他的爱有付出并能感受到回应的生命。
可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皮特要被淘汰要被卖掉了,而卖掉的最终命运就是被屠杀。
他无法忍受,尽管之前老板和女骑手都认真地提醒过他赛马不是宠物,不要对他投入过多的感情。
可皮特是目前他感情的冰原上唯一有温度的存在,失去父亲和即将再度失去皮特的巨大恐慌将查理紧紧包裹,他不顾一切地连夜偷走了皮特,带着它踏上了寻找姑姑的旅程。
这部电影不止一次地让我想起《德州巴黎》,同样无垠的荒原,同样刻骨的孤独,同样缺失亲情的家庭,一个男人,一个男孩。
走在各自寻找的道路上。
路上偶遇的两名男子,给了他一个短暂安歇的地方,这既是一个温情的给予,也是一个无力的现实。
他们显然也陷入了生活的迷惘(这也从侧面对人类的战争行为进行了批判和揭露)。
再加上遇到的胖女孩,人人都处在对现有的处境无力改变而忧心忡忡地自我挣扎的状态。
他只能离去,也必须离去。
所有的心事,所有的情感,只有在这段旅途中才有机会讲给一匹马来听,因为它是他唯一的听众。
他所有的强自镇定和云淡风轻,只是“不想让他们(同学们)知道我过着怎样的生活”,只是想让他们以为他和他们是一样的。
他所有的负面情绪,只能自我消化,从来无人也无法指望任何人来分担一点。
明明是个孩子,他却自我赋予了必须要拯救皮特性命的的重任,可这看似简单的愿望竟也如此奢侈无法实现,皮特出了车祸被撞死,在面对警察的时候,查理又一次惊恐绝望地选择了逃跑。
厄运总是接踵而至,单纯的查理又遇到了老道的骗子,骗光了查理辛苦挣来的微薄薪水,连观众都要陷入绝望了。
生活真的这样不放过这个可怜的孩子吗?
非要这样一个打击接着一个打击地击垮他吗?
就没有一点爱,一点温暖,一点关切,让他来感受一下人生的美好吗?
他为了夺回薪水拼命殴打骗子的时候,真是让人既解恨又不安。
解恨固然是对骗子挨打的痛快情绪,不安则是担心他就此被击垮要么一蹶不振,要么走上反社会的道路一去不回头。
绷紧了十二万分的神经,观众终于等到了一个温暖的结尾,查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姑姑,找到了全世界唯一在意他的人,唯一能给他满满爱意的人,唯一能给他正常生活的人。
我们都不敢相信,以至于通过查理的嘴,强自镇定地问了一遍又一遍,再三确认后,还是不敢相信,在得到反复反复肯定的答案后,查理终于放下所有强撑的坚强和淡定,抱紧姑姑,崩溃痛哭。
这是一个巨大的松懈,是一个巨大的释然,是幸福到极致的无措,是重回天堂般的喜悦。
啊,台下的我,也陪着他,哭得直抽抽。
理智派可能会批判:如果一个悲剧的结尾会令作品更加震撼人心,鞭策更加深刻有力,这皆大欢喜的结局,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力量!
夏瑜的坟头上都会有个花环呢,对吧?
愿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健康开心的未成年时光,不要沦为大人们失败人生的牺牲品和填充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让彼此更幸福。
但很遗憾,绝大部分的父母在成为父母的时候是完全意识不到这个沉甸甸的社会责任的。
另:片中的少年演员查理·普拉默,居然就是《金钱世界》中,被我形容成花蝴蝶的小肉票。
我真是万万没想到,这部片子里实在被他的表演惊艳到了。
而他也凭借《赛马皮特》中查理这个角色,斩获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马塞洛·马斯托依安尼奖(新锐演员奖)。
服气!
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少年和一匹赛马的故事。
《赛马皮特》中的皮特,并不是电影开头那个在黎明的街道上慢跑的15岁瘦长男孩。
不,“我”是查理。
皮特后来来了,一匹坚忍的赛马——他的赛马名字就是他的名字。
很快,他们“分享”了电影,两个不知疲倦的跑步者加速陷入困境。
虽然导演安德鲁·海格是英国人,但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在美国拍摄的,影片的基调还是带有些许美国特色。
作为一名电影制作人,他之前的拍摄地点包括诺丁汉,在那里他拍摄了浪漫周末的补品,以及半乡村的诺福克,《45周年》的场景,完美地描绘了一段古老的婚姻。
现在,他的背景是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查理和他的单亲父亲住在一间蟑螂横行的肮脏的平房里,他的父亲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蓝领好色之徒,尽管经济拮据,但他仍然爱他的儿子。
他跟那孩子说话就像个酒友。
“最好的女人都是女服务员,”他在早餐时大声地说。
当查理成为德尔·蒙哥马利的助手时,他不是在寻找一个能替代父亲的人,而是在寻找一笔现金。
德尔·蒙哥马利是一名朴素的当地教练,有一群落选者——其中包括和蔼可亲的皮特。
这是第一个惊喜。
在另一部电影中,德尔会是一个脾气暴躁、心地善良的人。
在这里,现实是冷冰冰的。
终点柱后面很可能是屠宰场。
不久,家里的灾难让查理与德尔和骑师邦妮一起踏上旅途,直到他对等待皮特的命运感到不满,他再次跑步,带着马开始了一次越野“奥德赛”。
铸件是偏心的。
作为赛马场老手,布塞米和塞维尼可能在1998年的一部纽约独立电影中以证人保护身份逃了出来。
但是普卢默是有吸引力的,海格明智地去掉了那些只会让他的电影好看的情感。
就像许多在美国的英国导演一样,你可以感觉到他爱上了美国的风景——当沙漠在前方“打哈欠”时,我们肯定不再是在诺福克了。
但文化冲突产生的成就却在人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在男孩和动物之间苦乐参半的亲缘关系中,影片让人想起英国的电影里程碑《小孩与鹰》——一个可怜的孩子从裂缝中挣扎出来的故事,无声的愤怒贯穿其中。
《赛马皮特》让人感觉自己就像狄更斯一样,站在漫天星斗、充满威胁的美国天空下。
By:Danny Leigh
本以为赛马皮特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没想到剧情的发展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猜测,几处剧情的转折让人完全想象不到,对于这个才15岁的少年来说,明天也是他完全想象不到的吧。死亡带给他愤怒,死亡也迫使他独立,他牵着马走在美丽的落日余晖中,心中的未来却一片灰白。
未免过于沉闷了吧。马:我死得冤呐。
He always run
没想象的好,公路片不是英国人的产物吧
其实……和马没太大的关系吧,就是一个少年的悲惨经历
导演非常会拍人物,调教演员表演,捕捉人物的生活状态。人物表面看上去越平静,内心的波澜就越壮阔,情感无比复杂。故事讲的不是一个男孩的成人礼,而是家、亲情和爱在一个未成年男孩生活中的重要性。片中传统是缺失的,感情像美国西部片里一样蛮荒,但就是这种荒芜里竟然承载着满是悲悯情怀的大爱。
201904没妈(马)的孩子像根草,好在结尾是治愈的。然而我们从不幸运。
Portland到Wyoming是真的很远啊
感觉农活片有可能发展成一种亚类型,适合电影节和评奖季。
赛马查理
卑微的活着
被fuckingworld包围的温柔少年的求生之旅;weekend的影子非常重,但内容又不够有吸引力,两个小时看下来实在是有点累
前半段还不错后半段就渐渐失去掌控了换句话说一人一马的表演并不能撑起这个故事也不是揪毛病但警察确实感觉像个傻子
倒不是说片子本身怎么着,而是如果当今的世界级影展继续放任此类坐地画圆的选手引领潮流,那么“电影”确实有可能死在我们这一代影迷的前面。
稀松散乱毫无重点,连明确的动作主线都没有,前半程养马流水账,后半程遛马流水账,就吹成这样儿了?还提名?蛤??还什么克制的镜头和表演?吹呢?
2.5过誉的厉害,电影和主角一样在逃避。
Lean on Pete只是Charley经历中的一段,片名直接换做《Charley》更完整。这是一个关于内心伤痕的故事,也是寻找归宿的故事。两段印象深刻:1.Charley说他自己不会骑马,起码他自己不会骑;2.途径服兵役的年轻人家中,他问年轻女孩为何还和暴躁刻薄的祖父住在一起,女孩说,当你无处可去时,你就被困在原地了。电影的内核仍旧是围绕着自由与归属好好地诉说一番,站在Charley的角度去理解他的遭遇与选择,而不是粗暴地指责和漠视他的出走。安德鲁·海格擅长的东西都体现出来了。
这片子的问题在于思路和细节怎么看都是个英式故事,几乎就是当代高清修复版《小孩与鹰》了,却非要假装自己发生在美国。换其他类型导演可能无所谓,但是安德鲁海格是细节型导演,这片子照例在放歌/小对话上花了很多细节,偏偏在大背景上毫无联动,导致花的心思都成了无用功片子整体异常空泛。对比下同期其他独立导演讲美国人文的片子:《美国甜心》英国导演绝对是对公路文化下了功夫研究的,同样是混球爹的处理对比下来海格几乎是在应付;《骑士》赵婷煽情大师拍的还是个纪实故事,同题材故事无论情绪通畅度还是远景都把本片爆了;《某种女人》雷查德数十年如一日只坚持把美国一个地区的人文拍好。可能本片最对的地方在于海格把制片上映送电影节都打包带回了欧洲
就节奏和单纯本身能触到我这个狭隘纯女性。传说中的“我知道你拍的好,但我毫无波澜”
踽踽独行的漫长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