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影像的整理、修复上色,读唇语加配音,对枪炮声的读秒式对应,再将老兵们的口述和视频剪辑对应,浩大的工作量和不匹配的商业价值相比,制作团体真的有情怀、有格局。
战前,年轻人们不惜谎报年龄也要参军入伍上前线,甚至担心自己还没到战场战争就结束了就没有机会当英雄了。
这和后来战争的惨烈、战后的不公正对待相对比,实在是很心酸。
那时似乎没有人想过这场战争的意义、正义性、必要性,大家都被英雄主义和所谓的爱国主义冲昏了头脑。
战中,臭气熏天的战壕,坏疽,满身的虱子,吃死尸的老鼠,汽油桶喝水,喝浸泡过尸体的水染上痢疾,两秒内不戴上面罩就会让人失明的毒气,尸横遍野,残肢断臂,前一秒还在说话的战友被爆头,亲手结束已经受重伤无活命机会的战友让他早点解脱,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冲锋,炮弹随时可能在你身边爆炸。
看到有文章说,一战为什么会死那么多人,是因为一战发生的时代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
战争结束回到家,老兵们不被社会需要,失业,而且发现没有人理解自己在战场上经历了什么。
幸存的老兵们承受了这么多痛苦,目睹了这么惨烈的死亡场面,在心理上、生理上受到了多大的创伤,难以估量。
最可悲的是,这场战争的意义,既不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也不是抵抗侵略的民族战争,只是因为帝国主义分赃不均、几个大国领导意见不和。
宣战前英德平民还在踢球比赛,战争俘虏也和士兵们相处和谐因为大家真的互相没有仇恨,你死我活的打也只是听命于军队而已。
1000多万人丧生,这么多生命甚至不知为何而死,很多年轻人的生命几乎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人一定不能是只活一世的吧。
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将战争的恐怖和细节重现于大荧幕,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音效、视觉效果都很还原。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就是电影理论上说的那拼贴式纪录片吧,导演的工匠手法太牛了。
当黑白影像变成彩色扩张铺满至整个宽银幕并还有配音的瞬间,我仍忍不住惊呼一声,太真实了,临场感太惊人了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因为不能发日记,我这篇故事是模仿/致敬这本电影的,所以发在影评里吧。
故事纯属虚构,谨以此文纪念、致敬、记录不该被遗忘的人。
第一部分:镜头一:「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后悔参加了那场战役,因为……我活下来了。
」代号A大笑地说道。
镜头二:「当时什么都没想,还隐瞒了我父母,我一直以来都很听他们的话……」代号B平歪了歪头,难以置信地说道 。
镜头三:「确实,当时确实想着可以受到大家的爱戴,毕竟本来我只会是一个普通人」代号C有点难为情地说道 。
镜头四:「那段经历对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人的一生不可能经历第二次这种战争,对吧。
」代号D做了一个示意我喝咖啡的动作,好像是在寻求我的认同。
镜头五:「虽然我的脸留下了永久性疤痕,但我现在每天吃得好睡得好。
」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代号挠了挠头,欲言又止。
镜头六:「我是医生,我必须去」。
代号E很平静地说道。
镜头七:「谁不怕死啊,反正我怕」。
代号F说完就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镜头八:「我老婆,当时的女朋友一直等我回去结婚。
我很幸运,没辜负她,这让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男人」……第二部分:镜头九️:「去的路上,我很兴奋,我感觉自己要成为英雄了!
」镜头十:「我摸到防护服和KN95口罩了!
有些领导都没有呢……」镜头十一:「当时孩子老婆都隔离在家,没法送,来不及道别」某代号哽咽地说道镜头十二:「我没打算活着回来。
」镜头十三「连夜出发的,车上睡着醒来好几次……」镜头十四:「知道形式很严峻,但总觉得我们去,一切都会好的。
」镜头十五:「我没想这么多,又不是核武器,有什么好怕的。
」镜头十六:「我相信国家,相信人民,他们是我的靠山。
」……第三部分:镜头十七:「我到那里以后每天都哭,出发前我做了专业的培训,但是没有做心理上的培训……」镜头十八:「我们戴的护目镜可以看出病毒的存在。
它们像一颗颗海藻球,但是那里的病毒比我们培训室模拟看到的大很多,像卡夫卡写的那个甲虫那么大吧。
说不慌是骗人的,我想逃,但是我的腿命令我站在那里,我必须让自己冷静下来,帮助病人插管。
」镜头十九:「我每天都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一个是累,一个是不透气,我每天都觉得自己感染了。
」镜头二十:「和战友休息的时候,我们在讨论这里的病毒为什么会这么大。
难道真的是实验室泄漏的?
奋战一天后,我们发现了真相:并不是这里的病毒特别大,而是实在是太多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们像蝌蚪卵,一群一群地的聚在一起,怪恶心的。
」镜头二十一:「一开始特别不适应,我不停在空中挥手,赶走周围的病毒群,它们像香烟冒出来的烟,知道吧。
但是散开了,就会围拢来更多,像冷暖空气交替那样流动,后来我习惯了,也就不管了,大概就是见怪不怪吧。
」镜头二十二:「说来也巧,就这场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也是2019年,我和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了指环王导演导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是关于一战的纪录片,聚焦于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
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在战壕里备战,陪伴他们的除了战友,还有老鼠和身上的虱子,有时候用火烧头发可以听到劈啦啪啦的虱子烧焦的声音。
虽然我的身上没有长虱子,但是每天的汗水会让我觉得自己,觉得自己像一条鱼吧,哈哈好可惜没长鱼鳞,人皮真的不耐泡……你看我现在的脸和手……」镜头二十三:「再补充一点,电影里讲到一开始打仗的时候,两军交战会手下留情,比如快走,我假装没看到你。
大家都不想打仗,在那样的环境中,每个人只想活命。
病毒就不一样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繁殖,是具有繁殖癌的一种简单生物。
为了繁殖,它们每天在病房里游来荡去,也不会对你放炮,不会用子弹打你,就是喜欢黏在人身上,然后进入呼吸道,去肺里。
可以的话,我真想用手直接一把把捏死。
」镜头二十四:「我会做逃兵吗?
我不会,因为我根本无处可逃了。
我们很少有休息的时间,我们通常倒地就睡,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睡在病毒织的毯子里,又像在病毒组成的云朵里飘着。
我一直想在云层里睡觉或者休息,没想到我梦想成真了,只不过云是绿色的罢了。
真的如果这件事以后会拍成电影,我希望韦斯 安德森来拍:复古、梦幻、黑色幽默。
我希望我的后代们看到不至于太害怕。
」镜头二十五:「当时,我们还用手机,不像现在这么高级,直接用芯片云联系就行了。
每天休息的时候,打开微信一看,不是加油打气就是各种关心,心里真的很感动。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时候流泪却是我唯一的解压方式。
其实除了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我还渴望拥有一个小夹子,用来夹住眼皮,我给我的家人还有网友们报平安,全靠掐着腿才能醒着。
」镜头二十六:「我和另一个同事分别负责两个病人,我正帮我的病人量体温时,突然我余光瞥到同事就地倒了下去,没一会儿,一层绿色的病毒就这样裹在了他身上。
当时我的心有种灼烧的感觉,很像体育课跑800米前的那种心悸,你们现在可能不需要跑800米了,总之很难受,胸口到喉咙口就像堵着什么东西。
……后来,同事过劳死了。
我想他在生活中,通常是个很好的人,可能爱吃火锅或者爱睡懒觉什么的,和我一样,被困在防护服里。
」镜头二十七:「经历过这件事的人,对生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吧。
对我来说,可能就像弗洛姆说的:精神得救。
我平时喜欢看点哲学书,现在也看,心态完全不同了,哲学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有了生命才能思考。
害,我不太会说哈哈,总之我是幸存者。
」镜头二十八:「我们都知道那些逝去的人,绝不是数字,但是说实话,当时我们已经麻木了,我们只想着能救一个是一个,在那样的环境里,已经不能用常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了。
很残忍对吧,我到现在都会想到战友、病友的眼睛。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的,在眼睛里我能看到很多东西……」第四部分:镜头二十九:「当时这场战役持续了好久,我真怕自己坚持不下去。
好在后来结束了,我一心想成为英雄,到后来被嘉奖为英雄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人是不是都这样,为了得到某样东西一直努力,真的得到了,也就释怀了。
」镜头三十:「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活下来回家的战士们,并没有受到父老乡亲们的欢迎和爱戴,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战士们经历了什么,看到那里我很心痛。
好在我们的付出被看到了,我们被认可了,稍微减轻了我在这场战役中感受到的痛苦和绝望,那一刻我相信感同身受是存在的,如果我的战友**还活着,我相信他也会这样觉得吧。
」镜头三十一:「我不后悔做医生,但是我不会让我的儿子做医生,现在他是一名大学老师。
」镜头三十二:「等我到家,家里比以前冷清不少,我的父母在我救治别人的时候,因为感染不幸去世了。
我是医生,却救不了自己的父母。
不过,我家所在的小区很热闹,邻居们拉了横幅,专门欢迎我回家。
」镜头三十三:「我不希望再有这样的事发生,谁都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经历。
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要有敬畏心。
」 镜头三十四:「经历这件事的时候,我发誓等这件事过去了,就选择遗忘,因为实在是太苦了。
现在,我并不惧怕去回忆,它已经成了我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苦难一旦熬过去了,就会觉得当时这么苦竟然都能熬过来啊,多少竟有种胜利的欣喜感,也多了一份自信,还有什么苦熬不过来呢。
我拥有了过来人的身份,过来人三个字分量还是挺重的。
」镜头三十五:「我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多想的人,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我发现我这个容易多想的毛病也好了。
人活着就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后悔就行。
我父母有时候还是会唠叨我几句,不过我从他们的话里听出了自豪。
」镜头三十六:「我原本以为自己的生命会在那一年里的某个时刻,戛然而止。
是不是真的不怕死,反而不会死啊?
当时我连遗书都写好了,你看现在还珍藏我的抽屉里。
回来以后,我去了战友和病友的墓地,我觉得他们都没有死去,而是他们已不再变老。
」End.
“德国士兵都是规规矩矩的好人,可能是个理发师或者小铺老板,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制服里。
”高晓松讲一战的时候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耻辱的战争,只有贪婪仇恨支撑,毫无正义可言。
但真正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的士兵们,互相之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都是些十几岁充满热血的孩子,他们不懂政治不懂资本只是想为国家做点事罢了,前线对战的士兵们或许还会有些惺惺相惜。
军靴里进了水连同脚一起冻成了冰块,取水的泥坑里可能就藏着某个战友的尸体,草草训练的士兵们拿着刺刀冲锋,绕不开尸体只能踩上去前进,战争把人变成了野兽。
死里逃生的人没有功勋不被认可,经历巨大折磨之后还要忍受文明社会的二次伤害。
一场无厘头的战争突然结束,把一群年轻人碾压成尸体,然后留下幸存的一群人永远活在阴影里。
历史书里不过是几页纸,却是那么多人的一生。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
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
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
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
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
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
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
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
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9th北影节3rd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子,必须五星。
一直坐在影院,认真看完了演职人员表,听完了片尾曲,鼓了两次掌。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战争对于我来说只是书本上那些数字,那些虚无缥缈的死亡人数。
战争本身是什么样的,那些参与战争的活生生的人又是怎么样的,都只是我脑海里浮光掠影的想象。
当然我也看过不少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可这些作品主题太明确了,以至于它们对战争的反应有明显的艺术加工的痕迹,或者强行zz正确的倾向。
可这部片子不一样,它没有刻意制造泪点,没有强行煽情,它只是简单还原了战争的场景,和那群十五六岁懵懂无知从军的少年的心路历程。
而这又和大国某些老兵谈战争的片子不同,它没有添加戏剧化的冲突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惨烈,更没有突出强调敌人的变态。
它是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军事家。
那些正值青春的少年,尚未窥得世界全貌,就凭着一腔热血踏上战场。
对他们来说,战争可能更像是一场游戏。
可他们也彻底被战争改变,他们和普通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战争结束,他们是与世界脱节的。
战争夺走了年轻鲜活的生命,令人扼腕,可活下来的人也未必幸运,战争也夺走了他们的生活。
片子最令我欣慰的一个点是,它没有妖魔化德国士兵。
德国许多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也只是战争的齿轮,只是一杆枪罢了。
片中英国德国士兵和睦相处的画面,既真实,又令人动容。
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战争残酷,我们应该抵制战争”的口号。
可是对于当下远离战争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也仅仅是一句口号。
更多的普通人,就像参战前的英国士兵,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和历史书上的数字相比,这样的纪录似乎更有利于普通人了解战争。
穿插片中的幽默,是颠覆刻板印象的又一个亮点。
长久以来,战争在我心中一直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可是《他们》说不是这样的,面对死亡的威胁,人们并不全然只知道恐惧,同时也会加倍珍惜微小的欢愉。
当然,演职人员对原纪录片的修复、配音、上色以及3D化,同样值得尊敬。
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漫画,可爱又有趣。
战争是没有意义的,可这些人做的事情,却把它变得有意义起来。
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如何才能让后人铭记,在史书之外,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在跨年夜选择一部这样的电影确实不太合适,但片中大炮,地雷的轰炸声和窗外烟花的响声交织在一起,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渐离效果。
被修复的胶片中始终保持笑容,永远不会再变老的幽灵们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同样会遍布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一开始民族主义与独属于青年的狂热已然不在,而最后是无尽的虚无占据了他们的全部。
几个月前我的一位同学对茨威格在二战期间的自杀颇有微词,认为他太过于软弱,自私和目光短浅,还举出他认为的英雄戴高乐的例子。
我理解他的看法,在任何和平年代自裁都会被认为是懦弱的行为,但面对战争,没有人会明白未来会发生什么,所有的人都是野兽,在死去之前,你甚至没有时间去回忆你的一生。
也许在今天,我们对战争的感觉已不再明晰,国家早已将每个人训练为将来的杀人机器,只有为国捐躯的崇高,没有对一个个生命的敬畏。
又或许在正统的语境下二者早已合二为一,分拆不开,但作为一个个体,不应只有对拥有绝对话语权者的盲从,更应低下头去审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革命英雄,伟大固然伟大,但其中又有多少是将个人的悲欢熔炼进那口铸者“时代需要”的熔炉,有多少是对生命逝去的无奈和感伤。
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当然他们不会再老去 因为已经死了 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准确的 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没长大过 他们还只是孩子事实就是反战最好的理由“you don't look,you see.you don't hear,you listen.you taste the top of your mouth.your nose is filled with fumes and death.the veneer of civilization has dropped away.”这不是诗 只是当时感受的直接说明这是我们老人的游戏 却让年轻人送命 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他们只是像我们一样 得照吩咐做事”“我们和德国人达成一致意见是 战争是多么无用以及为何一定要发生”这些士兵无非是政府的工具罢了 政府不关心他们 人民不关心他们爱国主义... 他们爱国但国家爱他们吗...
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的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声的先锋派电影运动,这些“浪潮”对当代记录电影也造成了深远而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当代著名电影理论家琳达.威廉姆斯于1993年发表的《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记录电影》一文,对后现代记录电影做出了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系统阐释。
在电影出现的早期,理论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去论证电影作为艺术具有强大的创造潜力,而非仅仅还原物质现实的戏法工具,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事实证明电影非但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创作者可以依据自己的表达诉求选择材料、选取角度、设计空间,还可以通过策略性的并置组接使影像产生令人信服的叙事以达到一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包括记录电影)。
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相信:并不存在所谓的“真实电影”。
到了后现代,对于影像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强,影像可以经过技术的拼贴、断章取义的截取放大、文字语言的引导重构改变其原有的含义,从而扭曲了真实,记录电影的存在价值和话语机制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琳达.威廉姆斯引入了“新记录电影”的概念并且详细分析了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指出了后现代主义影片正通过放弃对表面真实的追求,通过带有戏谑意味的虚构和历史的残迹,重新发现或构筑出相对的却能够强有力地发挥作用的真实。
《他们已不再变老》显然是可以划入后现代主义记录电影范畴的,彼得.杰克逊无意向人们展示原有素材的历史真实感,他使用了影像修复技术、上色技术、3D技术将一百年前的影像转化为当今观众更惯于接受的格式,在以主观的拼贴组合,使影像和多为一战老兵的旁白叙述形成同步,影像和声音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线性时间逻辑。
这种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带来的真实感和体验感是难以从断裂零散的史料中获得的。
彼得.杰克逊对历史影像的使用方式,令影片爆发出和展露出了比剧情电影还要强烈的叙述效力和虚构痕迹(蒙太奇手法、漫画插入、镜头移动的强调)。
影像从开始时的黑白在士兵进入战场后过渡为彩色,战争结束后又还原为黑白,表现一种“逝去”,拉动着观众从历史的视角进入现实的视角,或者说一种在场,在从体验退回到历史视角。
在信息爆炸、影像极度泛滥的年代,人们的视觉对各类震悚的历史影像早就习以为常,感知早已渐渐麻木,“真实”也就失去其原本所承载的警示价值,“记忆”也不再能称其为记忆。
唤起感知、唤起记忆的唯一方式就是通感和共情,重现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
威廉姆斯在文章中重点论述的《浩劫》也正是采取了类似的手段,重新介入破碎的历史、用记忆唤起的零星碎片,过去和现在形成互文本结构,使过去的罪行在当下重现。
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任何当事人、调查者或者除影像资料以外其它形式的素材,而这些影像的内容,仅仅是依据口述的内容而刻意选择的,并不一定是叙述者亲身经历的场景,但两种媒介所指的吻合以及时间推进的连续性很好地掩盖了这一点,我们不知道那些老兵叫什么,他们现在的样子,甚至到影片结束也无法分辨清楚他们各自的声音,这恰恰形成了一种个人叙事,多个叙述者实际上聚合成了一个人完整经历,而一个人又浓缩了一战中一百万年轻生命的共同命运,以此消解了宏大历史叙事的虚无和符号化。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解释某段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站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角度,为其赋予非同一般的概括性表达和总体性意义(通过教育、文化、传播媒介等途径),以契合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其间未必会有扭曲篡改的成分,事件轴的起点和重点乃至中间的重要节点都是符合事实的,但点与点之间的连续性是被回避忽视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和浪漫化渲染转折性事件,完成全景式的官方历史修订,无数个体在洪流中的湮灭被默认成了理所当然。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结果、格局变化、重要战役以及协约国胜利对世界新秩序的重建的影响。
但这种不连续的叙事让我们忽视了士兵如何被征召、战争个体在战壕中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饮食、如何排泄,他们等待炮弹落下时的心理折磨、面对战友肢体碎裂时的巨大恐惧,以及,如同噩梦一般的战争结束后,个体在正常社会中的边缘化,坠入另外一个更为持久永恒的噩梦。
这些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的片段,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被细致地还原了。
它们的真实性并不值得被怀疑,因为这些细节一定是真实的,只不过始终没有被人注意,战争过后的他们忍受着麻木和创伤,而一百年后的我们却能够称赞并庆幸着胜利。
影片并不致力于论证真实,而着力于唤起人们对真实的正确认识和感知,就像《浩劫》完全抛却既有的证据和史实在现实中再造真实,重新刻写原文已被磨灭的石碑。
纵观整个电影史,从来不乏战争片,大多数都以炮制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满足大众娱乐需求为诉求,或通过考究细致的战争元素对位让军迷们过把瘾,亦或是用戏剧共情手段唤起人们自我沉浸式的虚假人文关怀。
但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被运作的,能对社会、对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好像已经越来越暗淡,剩下的只有历史符号构成的伟大篇章,那些一战中的年轻生命、犹太屠杀中的人类同胞,好像只属于过去。
影片结尾旁白说到:别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我们。
但所幸有这样的作品,能为我们提供理解的方式,帮助我们尽最大可能地去理解。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72.html选择在11月11日上映,是对于那段历史的纪念——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
只是当这部2018年的电影推后一年国内公映,101周年纪念日似乎在多出一个“1”字里显得有些尴尬,和时间尴尬的还有影院排片量——每天几乎只有一个场次。
纪念日、排片量构筑的尴尬,似乎抽取了时间的在场性意义,当时间不在现在在场,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种历史?
但,时间却以诡异的方式在场,第25分钟,起先黑白的画面忽然就在渐变中成为了彩色,军装、大地、野草,甚至天空,都在染色过程中还原为一种现实的场景,甚至在行军中抽着烟的士兵海说了一句:“跟我来。
”然后走向镜头的方向,还抬起头看了看镜头。
抽着烟、带着微笑、对着镜头,以及从黑白到彩色的渐变影像,都已经从“纪录片”的属性中挣脱出来。
在没有看过电影相关背景的情况下,疑心这不是所谓的纪录片,而是“伪纪录片”,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没有彩色电影,当然更没有同期声这种对默片的根本性变革。
后来才发现,这完全是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复原”:电影聚焦于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日常,片中的大部分史料为首次公开,但是当彼得·杰克逊拿到100多个小时的原始影像之后,他开始了一场巨大的计划:运用最顶尖的修复、上色及3D技术,把黑白画面填上色彩,除去画面中的噪点和划痕,将早期16格的帧数调整至标准,再配上英国老兵上世纪60年代回忆时的采访录音和环境音效,如此,才会从25分钟开始,百年前的影像会变成彩色,才会说出“跟我来”,才会面对镜头微笑。
才会把时间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拉出来,让每一个人在场。
但是,当画面在技术中“复原”,当一战不再是历史中的记录,当人物和场景鲜活起来,是不是真的会有“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
”彼得·杰克逊如此处理,似乎就是为了响应片名,这个来自于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谨献给阵亡将士》中那句“They shall grow not old.”的片名,就是为了说明战争虽然远去,但是那些死去的人,那些经历过的人,却永远不在老去,他们构成了战争中的“现在”:抽烟、微笑、行军,以及对话,都让时间回到了过去,也正是这种复原时间的技术,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场距离我们已经100年的战争——甚至在101年的时候,依然如此,更可以预料的是,在时间再往前推而拉长的距离中,现在永远在场。
当然,对于彼得·杰克逊来说,这种时间在场更有其私人意义,在最后,字幕打出来的是:“纪念我的祖父。
”彼得·杰克逊就是将这部电影个人化,以献给1910年-1919年在英国部队服役的祖父,纪念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英格兰战士——彼得·杰克逊没有见过祖父,他或许在被自己的技术复活的在场中看见了自己祖父的影子,“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
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
”时间被激活,历史被复原,人物不再老去,但是为什么片尾又变成了黑白的影像?
祖父的那张照片以及那些战士的肖像,最后却回归了历史——如果让人物和场景一直复活,让祖父用动态的方式讲话,是不是不会在“纪念我的祖父”的黑白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100小时的原始影像,600小时的采访录音,最后让一战的战士“不再变老”,彼得·杰克逊让他们既要走出历史,又要走不出历史,既要在场又要不在场,这本身的矛盾在技术的熟练运用中却成为一种悖论:为历史而记录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真正书写,并不是黑白的一定是真实,并不是无声的一定是还原,但是历史的影像保留在那里,是具有历史“真实感”的存在,当改变了色彩,改变了声音,让他们毫无距离地走进观者的现实,是把历史祛魅化的同时又将其“赋魅化”,一方面将历史从神秘、隐秘中解救出来,使之具有现实性,但另一方面,用技术消除了真实感,拉近了和现实之后,影像又变成了技术主义下的产物,如一种科幻产品,陷入到新的、甚至是一种虚无感的伪历史中。
列几乎是用快进的方式看完的,除了电影虚构的史诗场景之外,故事的思想性和开放性几乎无从谈起,而那些虚构的史诗场景靠的就是技术,所以彼得·杰克逊一直沉湎于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甚至走向了偏执的技术主义,而在这部本应展示一战历史日常的纪录片里,用如此的方式来解读一战,来复原历史,无疑也陷入了技术主义的窠臼之中,25分钟的诡异时间里,登场的完全是一个技术原教旨主义者,而不是那段让人思考的历史。
毋庸置疑,在电影里,彼得·杰克逊的观点是明确的:“我奉献了青春的每一个部分,助力于一项工作:经历一场野蛮的战争。
”所有的青春——一战时那些战士的青春,都献给了历史上最野蛮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也是最无聊、最无用,却是将生命视为一种游戏的战争。
“1914年离开的人,都不会承认是同一场战争。
”这正是战争带来的缺失意义,战争是敌对双方的交战,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似乎没有胜利者,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当初开战的时候,英国的年轻人像是对待生活本身一样,以为战争就是日常,“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他们“以为是第一次去看戏”,有的人甚至说:“我喜欢这种服役生活。
”于是,很多还不满19岁这个服役年龄的孩子都纷纷要加入部队,有的17岁,有的是“3个月零16岁”,有的甚至只有15岁,但是,他们说:“15岁比14岁知道得更多。
”于是,这种“更多”变成了投入战争的激情和斗志。
参战的一大原因是爱国,但似乎那些老兵的声音里少了这一种爱国主义,“这是对无聊工作的一种解脱。
”——当参战的孩子说着这样的话,当这些声音变成了对历史的书写,彼得·杰克逊似乎要做的是凸显这场战争以及参战人本身的荒谬性,从而解构战争的神圣性意义。
但是,在这种解构里,历史的书写和技术主义膜拜下的复真一样,变成了一种对于历史的缺省。
从加入部队到训练,从奔赴前线到激战,似乎整个过程中,无论色调还是谈话的语气,都没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对没有对于战争的非人质疑,而是像在游戏中一般,感觉到新鲜,感觉到刺激,感觉到轻松:训练6个星期后被派往海外,士兵们“兴高采烈地走了”;进入军队第一件事是:泡茶,用汽油罐盛水,然后加热,大家一起喝茶;在战壕里正在聊天的一个同伴头“像鸡蛋一样被打碎了”,但是画面里是一张露出笑容的脸;战场上抓住了两个德国俘虏,却像对待朋友一样,在“我们与上帝同在”中和他们友好相处;在战争间隙时期,大家开始打拳击放松,欢声笑语充满了军营……在整个过程中,的确有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死亡,在战壕里安身,战士们看见了挂在铁丝网上的死尸,“这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
”几个星期没有洗澡,身上长出了跳蚤,他们用火烧跳蚤,喜欢听噼啪噼啪的声音;前线弥漫着腐烂的味道,死尸身上都是苍蝇和蛆虫,那些大老鼠吃着士兵的腐肉;当毒气飘过来,他们用面罩抵御,而眼前的天空变成了绿色和黄色,有些人没有面罩眼睛就瞎了;“大部分炮弹比声音还快”,当听到呼啸的炮弹,逃已经来不及了,一声爆炸刚刚鲜活的士兵便血肉横飞;最恐怖的是那场“试火”战,一个排准备冲出战壕迎接敌人,等待的一个小时里,他们想到的是:“我们迟早会阵亡,所以一点也不害怕死亡。
”孤注一掷的背后是对死亡的漠然,所以出击之前要喝朗姆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当他们开始占领高地的战斗,一批批人在身边倒下,死亡变成了偶然和随机,而生存下来的人同样像活在死亡中,“人们说死的时候会想起过去的事,可是我只有19岁,没有过去。
”没有过去,就只有现在,只有现在的生和死,只有现在的偶然和随机:一个士兵受伤了,同伴向他开枪,是为了结束他的痛苦;那些死人被组成了肉体防御墙,在进攻中助力;一个德国士兵的肺露在了外面,他没有死,却没有了意识;在火焰喷射器的强大攻势下,23个士兵被烧伤,他们的喊叫被炸弹声所覆盖……“空中是地狱,你的部队也是地狱。
”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在死亡处处的前线,每一个地方都是地狱的存在,但是当最后只剩下生和死,战争的意义其实已经被消解了,而当战争变得无意义,那曾经参战的激情又变成了讽刺:战争是令人恐惧的,战争是荒谬的,战争是无用的。
甚至直到战争结束,当那些士兵成为了胜利者,他们却感觉到“好像我们被解雇了”,战争结束,回家,然后吃妈妈做的菜,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甚至有朋友问:“你最近去了哪里?
”“我昨晚加班了。
”无意义而取消了战争的意义,取消了英雄的存在,甚至取消了战争的时间——彼得·杰克逊用这样的方式消解战争,但是当一切都被消解,回归到一种无意义的游戏中,“他们已不再变老”也仿佛从纪念变成了嘲讽,而“历史终将会证明”也变成了历史什么也无法证明——不在场的历史,谁用历史的方式来书写?
话赶话的快节奏,将无数人的经历重新编辑成一则完整的从军史。还是有BBC的局限,讲爱国,讲荣誉,但也直面战争的残酷和对手的人性。黑白影像变成彩色的一霎那有种历史活过来的奇妙,一战的残忍确实令人发指,冲锋一段的交叉剪辑有力。
出本书还不错
PJ对老素材所有这些放大锐化上色补帧转3D的行为,按照原意本应该是让老素材焕发新生,变得更加还原真实,但最后结果全都只是暴露这些技术的短板,放大到像素块都出现、补帧补出的动作依旧如鬼影一般不真实,甚至3D都转的像赶出来一样,分层的抠像甚至粗暴到抠不干净直接羽化,空间也基本没转开,呈现出来的画面反而被处理的一点也不真实。到头来还不如像为了全人类那样只有素材和旁白组合,省事同时还不会令人不适 ★★★
他们已不再变老,不像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年龄不再磨蚀他们,时光也不再增加年轮无论是日落,还是清晨,殒落的英魂啊,永驻我心。
Propaganda
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1917的呈现方式,胶片修复后的彩色反而让我觉得很不真实
希望PJ多整点这样或者Forgotten Silver之类的项目,不枉费这一身的功夫。
堪称18-19年度最被过誉的纪录片吧?宣传也称得上是纪录片届的地球。100分钟里大概有30分钟的彩色修复影像,而大量的上色照片则是一个世纪前就有的技术。至于片子本身,可以说老人们的絮语几乎没有什么惊喜和让人印象深刻的战争细节。还不如找人朗诵经典的一战回忆文章。
他们的容颜已不再变老,他们的声音却只留沧桑。虽然仍是口述历史的模式,但以第一人称视角完整还原了从入伍到归来的全(心理)过程,且当技术让形象也鲜活起来时,没有经历过的人终于也能稍稍代入并体会哪怕千万分之一他们无可言喻的恐惧、勇气、残酷、热血,不至于当一张张青春的脸都瞬间化作残躯断肢时,也像当年未上战场的人那般漠不关心以致他们从一个炼狱归来又进入另一个炼狱。看着镜头里面他们的笑而落泪,这个世界何时才能长点记性?
很有内容 是真实的 就睡着了2次妈耶 嗯 为啥有一种如果不给高分 就政治不正确 没文化的感觉 但毕竟是一部院线电影是不是 内容重要 观众体验感也很重要呀 不能因为是一部纪录片 所以就理直气壮的枯燥无聊让观众适应 并仿佛在说 又没强迫观众来看呀 啊不说别人 只是单纯自己不感兴趣😬
屎一般的口述,现在纪录片的门槛这么低了吗
战争的唯一魅力,是对人性的极致考验
唠唠叨叨的好无聊,关于战争的描述也没什么超出认知和想像的,就是个修复技术的炫技片吧。
把珍贵的黑白资料片段,加入染色并修复,有些甚至3D化,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以一名普通英军士兵的视角,去感受100年前的那场荒谬的战争。
BJIFF/01 让我们平日讨论战争片时所用的亲战、反战等词语都无意义,真实的影像太有力了,让人意外的是旁白的语调基本都是欢快活泼的(除了有一处略有啜泣),果然喜剧是悲剧的最好载体。进入战场画幅比变宽、黑白变彩色那段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在电影院观看,我可能会拖着进度条反复来好几次!但对3D的使用存疑,PJ果然是一个视觉系导演。
记录
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是无辜的。但一战本质是帝国主义狗咬狗一嘴毛永远无法改变。
一战二战谁掀起来的
爱国主义的热诚,不列颠治世的自信,在弗兰德斯的战壕中化作过眼云烟,相比于二战,一战对🇬🇧社会和国本的震动更为深远,年轻士兵从激情澎湃到麻木再到退役后到彷徨,已经宣告了那种把战争浪漫化和古风化维多利亚风气的彻底消逝
口述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