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自1996年,首部影片上映算起,《碟中谍》系列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整整29年。
一众名导演:德·帕尔玛、吴宇森、J·艾布拉姆斯、布拉德·伯德、克里斯托弗·麦奎里先后接棒拍摄。
流水的导演,铁打的阿汤。
无论创作班底怎么变,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特工伊森·亨特都是无法替代的灵魂人物。
(《碟中谍5》截影)阿汤哥亲自挑战特技实拍也成为该系列的标志性看点,如徒手攀岩、攀爬迪拜塔、徒手扒飞机......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直呼过瘾!
2025年5月23日,《碟中谍8:最终清算》在美公映(国内5月30日上映),这个好莱坞顶级特工系列也终于迎来了终章。
《碟中谍8:最终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小派已经超前观影完毕,本期影片将在尽量避免剧透的前提下,对该片进行评析。
并将回答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希望能为还没有走进影院的观众提供一些辅助视点和参考意见。
01剧情前瞻在上一部《碟中谍7》中,美国人将其开发的程序秘密植入了俄罗斯的“塞瓦斯托波尔号潜艇”上进行测试。
(《碟中谍7》剧照)结果该程序产生了自我意识,误导俄国潜艇发射水雷炸沉了自己,随后逃逸到了互联网上自主行动,最终进化成失控的超级AI“智体”。
凭借其全知全能、预测未来的超强属性,智体可以轻松侵入各国情报数据库,用窃取的密钥发射核弹毁灭人类。
更吊诡的是,智体居然还发展出忠实的人类信徒盖布瑞尔,来执行自己的指令。
(智体的信徒盖布瑞尔,埃塞·莫拉雷斯饰)而智体AI的源代码便隐藏在那艘沉没潜艇的数据系统里,只要找到两把开锁的十字架钥匙,便可以侵入控制智体。
换句话说,谁找到了钥匙,谁就能成为主宰世界的神。
(《碟中谍7》剧照)于是,各方势力纷纷下场争抢,第七部的剧情便是围绕这两把钥匙展开的。
而在结尾,我们的男主伊森·亨特率领的IMF小队虽然遭受重创,但成功夺取了钥匙,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碟中谍8:最终清算》将紧跟上一部剧情,继续围绕失控的超级AI展开。
伊森·亨特将面对全知全能又无影无形的“智体”及其手下的阻挠,还要解决来自过去的种种恩怨,完成自己拯救人类的使命。
02观影小tip1.没看过前作,需要补吗?
需要,从剧情连贯性的角度来说,第七部必看。
当然要想了解伊森和卢瑟、班吉、伊尔莎的感情羁绊,建议从第四部开始看。
(《碟中谍8》剧照)2.要看IMAX吗?
电影使用了IMAX专属摄影机拍摄,有超过45分钟的关键场景是IMAX画幅。
IMAX影院观看沉浸式体验感更佳,但并非必须。
(《碟中谍8》预告片截影)3.伊尔莎复活的可能性?
死得透透的了,不用期待了。
(《碟中谍5》剧照)4.有大尺度戏嘛,小孩可以看吗?
没有啥羞羞情节,也没有太血腥的镜头。
北美电影分级为PG13,即建议13岁以下儿童在家长指导下观看。
(《碟中谍8》预告片截影)5.有啥意外惊喜吗?
《碟中谍3》的rabbit foot(兔脚)谜题在这一部中揭晓答案。
6.结尾有彩蛋嘛?
没有,出字幕后就不用等了,是真完结了。
(《碟中谍8》剧照)7.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碟中谍8》会惩罚每一个观影前喝好多水、不提前上厕所的人。
03影片评析至小派截稿时,该片烂番茄新鲜度从刚上映时的88%降至80%,IMDB评分从7.8降至7.5,电影海外口碑出现小幅度下滑的趋势。
有人称其为系列最差,实属危言耸听了,毕竟还有吴宇森的第二部呢。
小派认为,《碟中谍8:最终清算》有其优点,也有其缺憾。
(《碟中谍8》预告片截影)先说优点,《碟中谍8》的工业完成度很高,依旧代表了好莱坞最顶尖的制作水准。
阿汤哥老当益壮,坚持实拍特技传统,倒挂机舱和敌人的缠斗戏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十分过瘾。
IMAX观影压迫感十足,绝对值回票价。
剧情和风格也是沿袭了前作。
初代成员回归和一些经典元素如面具、阅后即焚等,很好的致敬了系列前作,卢瑟等人与伊森·亨特的感情戏份拍的很出彩,很是令人动容,老粉泪崩。
(《碟中谍6》剧照)不过缺点也很明显,《碟中谍8》的情节本可以更加精炼,但因为“终章”的缘故,使得本片成为该系列时长最长的一部(170分钟)。
影片前面近四十分钟的拖沓文戏和大量闪回,走马观花似的回溯过往,令人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40分钟后节奏才逐渐回归正常。
对于新入坑的观众来说,假如对系列不太了解,又没有啥情怀心理,一旦前面小睡一会儿,错过了些情节。
到后面的几幕高潮戏也就只能看个热闹了,完全入不了戏。
(《碟中谍8》剧照)整体看来,《碟中谍8》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爽片,虽然没有特别惊艳,但称得上诚意满满。
算是给这个横跨近30年的系列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是端午档值得走进影院一看的片子!
图源于网络石安浅 / 作者
也许是因为预期已经拉得足够低,除了主题音乐响起时的生理性感动,我竟然真的有些喜欢这部最终章。
阿汤用一整部戏,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碟中谍》这个系列彻底划上了等号——第一部时,那时候的阿汤还嫩得出水,像个帅而不自知的少年,演出完全为剧情服务;到了第二部,他据说对请来的吴宇森只有一个要求:把他拍得更帅。
这种“风格大于内容”的尝试,让影片风格化到几乎脱离系列基调,也成了最不被影迷买账的一部。
(这部一直在闪回之前几部的片段,但是好像第二部的镜头基本就没有,可以说完全游离在系列之外了)慢慢地,阿汤找到了自己的“捷径”——搏命、实拍,这一搏,就是将近30年。
终于,靓汤不再靓。
岁月不饶人,他的面部状态已经很难撑起当年那种“靓汤”滤镜,大多数时候也做不到随心所欲地搏了。
这从影片开场就能看出来——当伊森和格蕾丝终于解开绳索,镜头却迅速切换到格蕾丝脸上。
往常这个节奏下,肯定还有一场硬碰硬的打斗;这次却换成了“客观视角”:伊森满脸是血、战斗已经结束。
我一度以为,阿汤是真的打不动了,整部影片是不是都要靠这种“偷懒式”镜头来交代?
然后,这个老头就去“冬泳”了。
一开始从直升机跳海只是个伏笔,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是他独自潜入那艘废弃的深海潜艇,与幽暗的环境和冰冷的深海作战。
这段接近半小时的戏,在我看来甚至比片尾的飞机大战更能代表这部电影的精髓。
为什么这么说?
一来,在《碟6》里,阿汤已经和超人玩过一次飞机肉搏了;“扒飞机”的桥段也早在《碟5》中封神。
二来,现在的伊森/阿汤,最紧迫的任务不再是打倒某个反派,而是独自战斗,并且超越自己。
而这种从动作美学到角色命运的转变,也和戏外的现实互为镜像——原定2021、2022年连发的七、八两部不断推迟,背靠背拍摄的计划被迫取消,剧本几度重写。
时间不等人,阿汤要趁还能打,抓紧完结这个系列。
戏里,这段深海探险不仅是情节高潮,在动作体验上也和系列其他桥段截然不同——我从未在这个系列里有过这么强烈的生理性不适体验。
以前也有飞跃高楼被卡腰、骑摩托被撞再甩出的戏码,但这次的窒息感像被故意拉长,那种孤独与绝望,前所未有。
阿汤仿佛在故意消耗自己,让人不由得心疼。
当然,这也带来了整部影片最明显的问题:情绪铺得太满。
配乐时时提醒你“这是告别”,非得悲壮、非得煽情,像是一道命题作文——我要谢幕了,请你感动。
不管这个系列是否会继续,碟中谍已经是电影史上的一段传奇。
昨天分享了看《碟中谍8:最终清算》的观感,简单来说,好看,但失望。
《碟7》的时候我们挖过一次彩蛋,《碟8》我们延续这个传统,为阿汤哥这部代表作的完结篇再挖一次彩蛋,其中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剧透在所难免,没看过的小伙伴可以先收藏了再看。
《碟中谍8》的成本高达4亿美元,超过了《碟7》的2.91亿这个成本不但是系列最高,也是影史最贵的电影之一。
当年《碟7》和《碟8》原本计划背靠背拍摄,成本3亿美元。
但因为赶上全球大流行,期间7次停拍、4次改档,场景反复搭建,频繁转场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结果单是《碟7》一部就花了2.91亿。
中间阿汤哥又抽空去宣传《TOP GUN 2》,我们知道那部电影也取得了破纪录的成绩。
到了《碟8》运气也很差,赶上编剧罢工,导致拍摄中断9个月。
重写剧本、补拍场景、潜艇故障等意外进一步推高成本。
再加上阿汤哥坚持的“实拍美学”,派拉蒙也为这个传奇系列收官作大开绿灯,最终将影片成本推高到4亿美元。
按好莱坞惯例,票房需达成本2.5倍才能盈利。
《碟8》需全球狂揽10亿美元,但系列最高票房纪录是《碟6》的7.9亿,所以《碟8》回本压力巨大。
影片原名《碟中谍8:致命清算(下)》由于编剧罢工等意外情况,派拉蒙在2023年10月宣布影片推迟一年,并且将片名改成《碟中谍8:最终清算》。
但故事仍然与《碟7》紧密相连,发生在《碟7》之后2个月。
可能因为《碟7》票房不佳,《碟8》想做一下切割。
当然后来我们知道影片又再次延期,最终在2025年暑期上映。
距离1996年的《碟1》整整过去29年。
阿汤哥在这部电影上映时将近63岁。
当年《碟1》于 1996 年上映时,强·沃伊特还只有58 岁。
影片使用了大量前七部电影的闪回画面,为系列首次闪回画面让“碟中谍”世界观更完整,也烘托了系列大结局的史诗感。
遗憾的是,杰里米·雷纳在《碟4》中饰演的威廉·勃兰特没有出现在闪回中。
伊森这次接任务的方式极为复古,致敬了《碟1》伊森是通过录像带接到美国总统的任务的,跟第一部中强沃特饰演的Jim Phelps飞机上接任务的方式相同。
除了因为伊森隐姓埋名之外,也考虑到超级人工智能“智体”控制了全球网络,录像带很符合这种背景下会发生的事情。
“螳螂女”是片场拍动作戏最猛的演员庞·克莱门捷夫在片中继续饰演杀手Paris,她在片中拍摄动作戏非常敬业,以至于剧组人员后来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庞·克鲁斯”,意思是她拍动作戏跟阿汤哥一样拼。
海莉·阿特维尔也很拼,甚至在怀孕8个半月的时候还在拍摄动作戏。
大家可能有印象,《碟7》拍摄期间她与阿汤哥曾经传出过绯闻,说两人正在约会。
海莉明确否认了绯闻,并且在2023年4月宣布与音乐制作人Ned Wolfgang Kelly订婚。
直到影片第23分钟,才出现影片片头熟悉剧本结构的观众都知道,大部分电影的第一个情节点大概出现在影片23-25分钟,情节点之后影片进入影片第二幕。
这么晚才进片头的影片还真不多。
但《碟7》的片头出现得更晚,在影片第28分钟。
片头还是熟悉的前瞻式混剪和演职员信息。
这种前瞻式片头在电影领域极少出现,算是“碟中谍”的特色。
但在第二集和第三集中,混剪形式的片头被点燃的引信替代,第四部以后又重新回归。
卢瑟和伊森是唯一出现在全部八部“碟中谍”电影中的角色文·瑞姆斯饰演的卢瑟在《碟1》中就出现了,当时他是IMF的前特工。
他在片中的最后一句台词:“没有人能逃过Phineas Phreak的伤害”(大概是这个意思),是对第一部的call back。
《碟1》中提到,Phineas Phreak是卢瑟曾经用过的假名字。
另外电影结尾有个细节,威廉·多诺利在拆除炸弹的时候,发现炸弹拆除后他们有10秒钟的时间逃到爆炸范围以外。
那么作为拆弹高手的卢瑟会不会也发现了这个方法,从而避免了被炸死的命运?
这场戏里是没有卢瑟死亡的镜头的,这可能是导演埋的小彩蛋。
所以如果还有续集,卢瑟的结局可能会有不同的交代。
抓捕伊森的布里格斯是第一部反派的儿子又是跟《碟1》的一次联动。
Jim Phelps不但是《碟1》的反派,也是电视剧版《碟中谍》第2-7季中IMF的领导人。
他的儿子布里格斯这个名字可能也参考了原版电视剧第 1 季中IMF负责人丹·布里格斯。
安吉拉·巴塞特饰演的美国总统是《碟6》中的中情局负责人美国总统是不是看着眼熟?
她在《碟6》的时候,还是中情局负责人,是大超的直属领导。
她原本应该出演《碟7》,结果因为疫情而错过了。
但《碟7》中已经暗示她成为了美国总统,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照片是挂在会议室里的。
我们都知道联邦部门墙上挂的一般都是现任美国总统的照片。
斯隆总统写给海军上校的日期是《碟中谍》的上映日期总统让伊森带给航母上海军上校带了张纸条,上边只有一个日期。
而1996年5月22日正是第一部《碟中谍》上映的日子。
另外航母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阿汤哥的电影里了,“TOP GUN”系列的两部电影都有航母出境。
"We are at Bingo"是军事术语鱼鹰飞机的驾驶员告诉伊森“We are at Bingo”。
Bingo是美国流行的一个游戏,“We are at Bingo”通常的意思是“我们达到了目标”,或者“出乎意料的成功”。
但这句话在军事术语中,指飞机燃油仅够抵达目的地,中译中就是说:飞机燃油即将耗尽,需立即返航。
罗尔夫·萨克森时隔29年回归“碟中谍”系列罗尔夫饰演的威廉·多诺利是《碟1》伊森潜入的中情局主机密室的设计师。
他在《碟1》中仅作为路人角色出演,后来也没有太多代表作。
当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让他回归《碟8》时,他以为导演在开玩笑。
但得知了故事走向,他欣然答应,我们也从这部电影里得知了他后来的经历。
原来这些年他一直在北极白令海附近的圣马修岛监听站,并且在2012年俄罗斯潜艇塞瓦斯托波尔号沉没时,记下了坐标。
《碟8》有一个美国国家情报局总监邓林格带人来监听站拿走资料的闪回,这也是邓林格局长在《碟7》中认为只有自己知道潜艇坐标的原因。
罗尔夫还不是阿汤哥在片中的唯一熟人。
黑人演员查尔斯·帕贝尔曾与阿汤哥共同出演了《TOP GUN 2》。
追捕阿汤哥的黑人小哥也在《TOP GUN 2》中出现过。
《碟3》的兔脚终于有了解释关于“智体”的进化逻辑,很多观众可能没太看明白,这里简单做个梳理。
兔脚还有个名字,叫“反上帝”,是《碟3》中伊森要偷的“麦高芬”。
直到影片结尾也没有解释兔脚到底是什么,小队成员都以为兔脚是某种生化武器,类似于《碟2》中的卡梅拉病毒。
当年没有解释兔脚只是个叙事花招,没想到这个梗在《碟8》中做了回收。
其实兔脚是“智体”核心代码的原始模块。
《碟3》中伊森把兔脚交给了美国政府,美国就围绕着“兔脚”写出了初代“智体”的源代码。
“智体”的初始功能应该是入侵系统和篡改数据。
2012年俄罗斯的新型核潜艇“塞瓦斯托波尔号”首航,测试超强隐身功能。
于是美国国家情报局总监邓林格秘密授权将初代“智体”换代码植入潜艇系统中,目的是破坏其隐身能力。
而这个过程中,“智体”开始自我改造,诱使俄罗斯潜艇将自己击沉,这串源代码也就随着潜艇沉没在深海。
这时候邓林格急忙赶到圣马修岛监听站,带走潜艇坐标。
而“智体”则继续迭代,直到《碟7》时向世界宣战。
伊森在“碟中谍”系列中再次“死亡”伊森在系列中总共死过三次:第一次是《碟3》中被电死,然后被妻子做心脏复苏救活。
第二次是《碟5》潜水任务的时候溺亡,被丽莎救活。
第三次就是这部《碟8》。
阿汤哥跳伞是自己拍的重头戏跳伞的拍摄方式,汤姆克鲁斯是从直升机上跳下来,腹部装了一根自拍杆,摄像机就对准自己,保持自己的脸始终在镜头之内。
因为这个摄像机绑在他的身上,所以运镜和对焦都只能阿汤哥自己动手操作。
好在他是经验丰富的制片人,对于拍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一边跳伞,一边表演,一边掌镜都由他一人完成。
影片片长170分钟,是系列最长片长超过了164分钟的《碟7》,达到了2小时50分钟。
《碟2》可能是唯一没有被纳入“碟中谍”宇宙的电影《碟8》剧情直接与《碟1》《碟3》和《碟7》相关。
而《碟4》以后的电影都在同一世界观之下,证据就是系列从《碟4》开始使用了副标题的命名方式。
这就使得《碟2》的地位很尴尬,风格也与其他作品格格不入,基本是外传性质了。
《碟8》北美首周末票房6400万美元,超过《碟6》的6100万加上周一的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北美首周末4天票房收获7700万美元。
全球首周末收入1.9亿美元,截至6月2日累计4.17亿美元,显然全球电影观众还是喜欢阿汤哥的实拍动作片的。
内地票房截至周一已经累积2.2亿票房,是影片全球第二大票仓,这在今年的好莱坞电影中也是很不错的成绩。
口碑也不错,以豆瓣评分为参照:《碟中谍》8.3《碟中谍2》7.3《碟中谍3》7.7《碟中谍4:幽灵协议》8.4《碟中谍5:神秘国度》7.9《碟中谍6:全面瓦解》8.1《碟中谍7:致命清算》7.6《碟中谍8:最终清算》7.7
《碟8》的7.7分甚至是2025年引进的好莱坞电影中开分最高的一部,看出来今年好莱坞是什么德行了吧。
《碟8》在系列中属于第二梯队的水平,作为大结局也算体面。
记得之前还调侃过阿汤哥的拼命,一路看过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恐怕后续得上外太空挑战人类极限,才能调动起观众的乐趣和期待?!
这部还真就更极致,敬业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不仅有跑跑跑,跑出加速度般的标志性片段,深入海底惊心动魄的一段无声表演更绝,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撑起了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
一路看着阿汤哥从一个帅气的精神小伙,逐渐变成一个年过六十依旧还在玩命被虐的精神大叔,感慨良多。
我个人一直觉得阿汤哥是那一票被颜值耽误演技的大腕里演技最被低估的一个,回顾过往,其实只要是阿汤哥主演的电影,基本都不会太失望。
这系列也快三十年了,顿时觉得人生真的就是不断和青春告别的过程。
人类编故事的能力真的已经很难再玩出新花样了,特别是严重套路化的爆米花电影,加上快节奏的当下,对观众耐心的把控更是成了一种能力。
这次的故事更加简单直白,阿汤哥舍命对抗智体拯救世界的故事,这么单调无聊甚至有点逻辑不通的剧情编排如何鹤立鸡群。
不得不说导演还是挺懂观众的需求。
一是上演阿汤哥的极致玩命,打得依旧过瘾的贴身肉搏;潜入深海太空漫游式的惊险冒险,这段真不得不夸一下,电影院的魅力瞬间就升级了,有点想到了当年看皮特主演的太空题材电影《星际探索》;看到最后红黄飞机间的追击和对决,莫名想到了希区胖子,别说真有点上世纪六十年代复古的韵味和调调,仿佛有点找回了当年看第一部的感觉。
二就是走心的情怀了,虽然也有人不买账,觉得是炒剩饭、老酒装新瓶之类的,但在我这还是奏效了,可能也是年纪大了,容易多愁善感(说白了就是矫情,笑)。
听到再熟悉不过的配乐、看到滚动的片头和一张张亲切的面孔还是会激动,那些历历在目的经典片段,时间真是既迷人又残酷,特别是老友间的重聚,很难不动容。
往后我个人觉得已经很难再有系列能拍到第八部了,首先已经很难再冒出来一个像阿汤哥一样代表一个时代并能独当一面的超级巨星;二来当下是比当年快餐文化还要喜新厌旧的时代,加上现在的观众更能体会到“钱难赚,屎难吃”的道理,花钱娱乐的兴趣也在大幅度降低,能拍到第三部基本也就烂大街了,想圈钱那是难上加难。
其实如果不是阿汤哥的频频玩命和打感情牌,这片真的有些无聊,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即便有一些诟病的地方,但至少诚意还在。
虽然阿汤哥还在说对于未知的探索和无所畏惧,绝不会止步于此,但以目前的情况及时止损,在一个相对合适的时间点落幕才是明智之举。
大隐隐于市,就让那个消隐在人群中的伊森永远停留在观众的脑海中吧,不要说再见,该说拜拜了。
如果速激系列的唐老大可以从一个抢劫PS2游戏机的小混混成长为上天入海的顶级特工,那么起点就是顶级特工的伊森亨特成长为打了超级血清的超英队长击败(极度弱智弱化版的)奥创拯救地球和全人类就是理所应当的。
毕竟,从厚重的CRT屏幕电脑时代到LCD超薄屏再到现在VR和HUD显示时代始终维持真我直面人性的阴暗见证永不褪色的邪不胜正情节轮回的只有伊森亨特和江户川柯南了。
如果说《死侍和金刚狼》是用10分情怀+0分情节+0分动作场面给中道崩卒的环球时代漫威作结,那么《碟中谍8》就是用10分情怀+1分情节+7分动作场面给一个平均质量相当高的动作片系列画上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希望不要再续了)。
碟中谍系列电影标签是把几种类型片结合起来:A情节的悬疑反转(黑色电影film noir)+B团队合作的偷窃(所谓盗贼电影 heist film诺兰非常喜欢的类型)+C让人瞠目结舌的动作场面(action movie)。
实际上,我认为最好的三部007电影(《黄金眼》、《黑日危机》和《皇家赌场》)也是这个配方。
以第一部为例,导演德帕尔马本身就是著名的黑色悬疑片大师,伊森亨特被设计陷害最后真凶也是出人意料借鉴了阿婆的推理悬疑经典《无人生还》,但影片更成功的是兰利偷窃情报的重重关卡,以及结尾直升机和高铁的著名动作场面,包括面具的关键作用,这给系列定下了基调。
因此,我认为最好的几部碟中谍在这三点上至少都做到了及格,并且在某一点上做到了优秀:除了第一部之外,第三部的导演JJ当时是美国电视剧届炙手可热的导演明星,一部电视剧《迷失》为其赢得了《星际迷航》系列的重启,而一部电视剧《双面女间谍》(也是前本嫂的最高光时刻)为其赢得了《碟中谍》系列的重启。
从开篇的枪战救援和直升机风车脑内炸弹,到中段的梵蒂冈绑架(同样是面具的妙用),再到突然出现的长桥阻击战,再到最后的上海追车和真凶露面,甚至连最开头张力十足的射杀人质最后也来了个翻转。
这是我个人系列中的最爱。
第五部同样是三者俱全:开头的扒飞机十分著名了,后面立刻就是一个反转剧情(可怜的系列最美的龙套小姐姐),图兰朵歌剧暗杀戏一波多折(远超《量子危机》的歌剧戏),卡萨布兰卡水库偷窃复杂程度稍欠(但感觉水下戏的紧张程度比碟中谍8要高),后续的追车戏从越野换到摩托从城市换到高速也十分精彩,情节翻转是解释辛迪加其实是英国情报机关所创立(同样有面具的关键作用)。
虽然结尾动作戏显得简陋,但本片出现了黑色类型片电影中的经典亦敌亦友的神秘女郎角色,吕贝卡弗格森扮演的埃尔莎十分亮眼。
大家真是应该去看看她的《白皇后》,演绎了玫瑰战争中最具传奇性的女性(一个国王怎么会看上一个已经生了好几个小孩的自己敌人的遗孀?
哦,是弗格森这样的啊,那没问题了)。
第六部的动作戏我认为是系列最佳。
从HALO跳伞到厕所肉搏(这段拳拳到肉的打戏让疾速追杀系列像是舞台剧舞蹈剧),偷窃戏变成了巴黎长街劫法场偷人,剧情反转揭露内奸时又突出了面具的关键作用,然后最后的直升机戏是系列最佳,碟中谍8的双翼飞机戏已经非常精彩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不上6的直升机追逐。
而且,实际上碟中谍8的结尾完全抄袭了自己第六部的结尾:都是伊森一个人飞机追逐反派拿一个部件,其他团队原地解决另一个部件,需要同时搞定才能完成任务,但是亨超的反派压迫感显然更强。
这种自我的重复恰恰是对第六部的认可。
而在我认为并不太好的几部中,都是情节处了问题,没有情节的反转因而没有体现面具的作用:第二部的面具是反派用的,情节也基本是一条线,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看的动作场面(变成了吴宇森的白鸽耍酷)。
不过第二部票房很好,对于系列的重要性在于:奠定了阿汤哥大男主的绝对地位(第一部更偏群戏)。
当然这是因为阿汤哥本人有碟中谍系列电视剧改编电影的版权,2000年后阿汤哥因为和大牌经纪人闹掰被翻出种种丑闻,一度无片可拍,也是借助碟中谍系列重新翻身。
第四部最合家欢,因而喜欢的人最多,当然导演伯德本来就是拍动画片的(超人特工队和料理鼠王)。
克里姆林宫和迪拜塔的场景也都是趣味性十足,当然和情节一样是紧张性全无,以及最后反派跳楼是...蠢死的吗?
然后面具...做了一半坏了...第七部的问题有很多。
首先是扮演埃尔莎的弗格森似乎因为某些原因和阿汤哥闹翻了被编剧强行赐死,然后是智能体反派没有计划毫无压迫力(这里我推荐大家一部2008年的电影《鹰眼》,20年前的小成本动作电影就展现了人工智能压迫力)。
最后的两段高潮动作戏:摩托车飞悬崖是成龙电影的旧桥段,攀爬坠落电梯游戏玩家都知道是《神秘海域》应该拍而未拍的桥段。
当然面具也只是开头莫名其妙地出现。
最后来到了第八部:情节几乎为零,所有的情节都依靠万分之一发生的事件推动(片中每个人物都认为不可能完成,最后完成了有一个政府幕僚说他竟然做到了,我想下一句一定是“不愧是主角光环”),面具用在了最无足轻重的地方(扮演路人甲乙),动作场景之前已经说过了:潜艇取物是阿汤哥一人没有协作且紧张性不足,双翼追打十分精彩是最大亮点但也不能说超过了第六部的直升机追打。
但作为可能的系列终章,这部戏的情怀拉满有所加分,我想主要在于提炼伊森亨特的角色理念。
每一个凡人英雄系列电影的人设不同:比如《谍影重重》系列杰森伯恩,他有基本的道德但因为看透了机构和政府的黑暗更多选择做一个隐士,更像是令狐冲或风清扬,他失去记忆后对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动卷入的,被人利用,被过去的人生困扰,或者自己的亲人被杀。
如同谍影重重5最后他选择用录音向中情局小妹展示的,是他深刻了解权力的黑暗面因而不相信所谓greater good的说辞。
再比如《虎胆龙威》系列的麦克莱恩,更愿意做一个普通人,标签就是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同样是被动卷入的。
但伊森是不一样的,每一次接到任务的开始都是“should you choose to accept it”(如果你选择接受任务),也就是每次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这就更加的主旋律一些。
碟中谍8更是深化了这一点,反复强调的特工誓词是:“为了我们亲爱的人,也为了我们素不相识的人”,这就是大爱和小爱的融合,当然,现实中两者是很难兼顾,中国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但伊森说,我偏要勉强,因此面临两难困境总是赌博偏要两全,碟中谍8里每个人物也都在吐槽他这一点,甚至智能体就是因为他在碟中谍3里面的赌博才产生的,当然伊森最终总能凭借主角光环赌赢获得两全,这也不是坏事,我们观众在这不完美的世界中进电影院感受完美的快乐,不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Hello, brother. If you're listening to this, the world is still here and so are you. For the record, I never had a moment of doubt. I know you'd find a way. You always do. I hope in time you can see this life was not some quirk of fate. This was your calling. Your destiny. A destiny that touches every living thing. Like it or not, we are master of our fate. Nothing is written. And our cause, however righteous, pales in comparison to the impact of our effect. Any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comes from willing that future into being. A future reflecting the measure of good within ourselves. And all that is good inside us is measured by the good we do for others. We all share the same fate, the same future. The sum of our infinite choices. One such future is built on kindness, trust,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Should we choose to accept it. Driving without question, towards a light we cannot see. Not just for those we hold close, but for those we'll never meet. I hope you know I'll always love you, brother. And I will see you again. Though I hope it's not too soon. The world still needs you. Of course, they'll never know it. But we do. We who live and die in the shadows. This message will self-destruct in five seconds. Good luck, Ethan.
夕阳是什么样的?
不耀眼,用一种缓慢的速度消失在山的另一头,让人格外珍惜最后的那一点温度。
这个时候的太阳,不刺眼,不炙热,不让人躁动,却让人期待挽留,我们终于能在最后一刻,看清楚太阳的样子。
如果说《碟中谍8》真的是最后一部,那么整个167分钟的电影,便是很应景夕阳之于我们的感觉。
不同于成龙式的真刀真枪,阿汤哥惯用抗争于人类的巨大造物或者大自然的伟力中,用一种渺小和顽强作为特技的卖点有力有未逮,但也有超新星爆发般的闪耀;有旧时光、故人音容的回荡,有面对曾经辉煌的怅惘,也有意外的成长和雄风依旧的顽强;我们能看到有人离去,也能看到曾经的人事物的回归。
这位是首部里在保密机房的那个倒霉蛋,他在最后一部里回归了直到笔者写完本文之后,我依旧认为《碟中谍4》是本片不可逾越的巅峰,而这部最新作的整体水平,只能说在系列里排在中游。
再说一个有趣的事,本片虽然从剧情上看联系1和3很多,但是从故事上,以核危机为背景,则是与系列最佳的第四部有着灵魂上的联系,甚至本作的大反派智体的生存主义理论也和四部反派那个俄国博士如出一辙,差点以为那个俄国人的脑子电子化了呢另外本片对于美国政府高层,难得做了正面刻画,最后总统放弃核打击决定一个戏份就是《惊天核网》的翻版。
《碟中谍8》虽称不上最好,不过它带给我的感受,想说的话,却是最多的,因为它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中老年男人对曾经的感慨,也可以说是碎碎念。
的确,想当年,当伊森亨特还在《碟中谍4》里,攀爬哈利法塔的时候,影片自始至终让人多巴胺旺盛,戏里戏外,银幕内外,谁会有心思去想啥,念叨啥?
幽灵协议这部,真是特效和剧本双优只是享受着感官的愉悦就可以了。
本片在多个镜头里,去回溯了层级几代碟中谍的经典镜头和阿汤哥的现象——看到30年前的白白嫩嫩的汤姆克鲁斯,和现在的略显发福的阿汤哥一比,谁都得发出感慨吧。
这种感慨也是随着这167分钟的经过,逐渐发出的。
影片前俩小时有多无聊后一小时就有多精彩。
这部电影开头80分钟和最后5分钟,就像个退休老大爷在公园里遇到了后生,回忆往昔,探讨人生,兀自催催念叨了一部电影的时长。
当你准备哈欠连天的时候,影片很讨巧的掐着了这个时间点,把你代入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冒险,让你的哈欠瞬间被肾上腺素所取代。
但是当你意犹未尽的时候,它又开始了,碎碎叨叨……也许会有人说,为什么不多一个小时的动作戏,不,30分钟,多20分钟也好啊!
可以理解,创作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影片中伊森亨特已经下海上天,几乎把人类的身体极限全部展现给了观众,那些可能的,不可能的,都给观众实现了。
再加一个小时?
那就是另一部电影的故事了。
当动作戏达到极限的时候,为了凑时长,只能靠文戏和嘴炮来撑台面了。
其结果就是前七部没有的主旋律情怀,这部生生靠台词给烘托出来了——爱人类,神圣使命,为天下苍生,你就是救世主……甚至电影基本上把观众真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了,好多地方生怕观众搞不懂,于是编了大段宛如说明书一样的对话,让观众知道,奥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XXXX,我下面就要这么做了。
其实吧,大部分观众都能明白的,或者不在乎这些东西。
我记得罗杰伊伯特曾经说过:伟大的电影人只解释那些应该解释的。
我们说了很多影片里那些暮气,那些唏嘘。
但是我这里要强调一点,不要被我误导——《碟中谍8》仍然是后疫情时代最好的动作电影!
窒息,炸裂,惊艳,人类想象力的顶点。
用这些形容词毫不为过。
这里就要说一说碟中谍系列的独到之处了。
在本片里,除了剧情杀死了三个人以外,主角团杀的人屈指可数,而且作为一个160分钟的长片,格斗枪战戏估计也就20分钟到头了。
杀人和血浆打斗就不是碟中谍的卖点,它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是影片中占据一小时以上时长的卖点,这个卖点直接就写在了这个系列的英文名字上——Mission: Impossible展现那些不可能的,让它们变成可能,在大银幕上实现。
首先,是人类在极限状态下的生存,以及如何把不可能的人体极限用非科幻非玄幻的方式体现在大银幕上。
本片中几个重点特技片段,诸如深海高压环境下的肉体极限、在倒塌的巨型鱼雷中穿梭躲避、敞仓式双翼飞机机翼上的辗转腾挪。
人家潜艇里挺亮的......对吧,林导其次,就是主人公会在每部电影里都设计一个或几个看似不可能的计划和骗局,在遭遇众多波折后,计划在最后的最后一刻成功时,千钧一发的紧张感和兴奋,简直能让观众疯狂!
第一部里的最经典的吊绳潜入、第四部里双楼层诡局,我认为是最经典的两个范例。
特别喜欢《碟中谍4》里的高潮,伊森亨特最后一瞬间按下了暂停键,已经即将命中的核弹没有引爆。
那一刻的紧张感,我至今记忆犹新。
总之碟中谍系列给观众的感官刺激,不是血浆刺激,而是类似于看杂技时带给我们的惊险感觉。
伊森亨特,或者说阿汤哥,从某方面看,是捍卫了电影最初的理念。
比起讲故事,让画面动起来,让大家看到平面银幕上的魔术!
跃动的人物和画面才是电影的本质。
必须动起来,在千米深海,在万尺高空。
我这辈子,只能在大银幕上来体验了。
#碟中谍8##碟中谍8最终清算# (B+)我感觉第三幕很精彩,基本上保持了之前系列的水准,并且最终对过去30年Ethan Hunt 的事迹做了回顾,算是满意的结局吧。
是不是真的完结我也还是不确定,因为他即使60多岁了,还是跑得很快,依然可以做出很多惊人的特效内容,看不出来有退休的意思。
虽然第三幕精彩但前面铺垫很久,对话很多,一直在营造“世界末日”的危机感,感觉需要耐心。
影院里前一个多小时很多人进进出出,我旁边一个男的居然出去了三次!!!
他的女伴也出去了两次!
我心想,你俩如此坐不住吗?
通常来说,如果观众如此频繁出入说明电影节奏慢,无聊。
但是到了第三幕终于令人不想离开了,出现不少紧张的情节。
我旁边这位男士也终于坐住了。
我不知道他错过前面那么多“铺垫”是否看得明白,但其实就算前面都不知道情节,只要知道世界陷入危机,阿汤哥在努力于最后一秒化解危机就可以了。
每次都是这个情节。
本片试图让人感觉这次发生的情况更加严峻,也确实危机不断,光倒数计时器就出现了三次!
整个电影从头到尾不断出现倒数计时器。
还有的时候计时即使没有出现在银幕上,角色也会说:“你只有XX的时间完成”这类话,反正就是一直在争分夺秒但每次都到最后一秒才化解危机,这种把戏玩了30年了,说不俗套不太可能,观众估计也不太在乎这些计时器、导弹之类的内容了,但在一些动作戏中,确实因为难度很大、状况百出,看时还是不由得会为角色捏把汗。
几个配角也同样面临很多挑战并都有高光时刻,依然非常注重集体的努力和配合。
女性角色也依然很多,这些都是这个系列一直以来的优势,都继续保持到最后。
总体来说本片让我们看到了阿汤哥30年来为这个系列付出的心血,看着他一点点变老,但还是跑得那么快(没错,又奔跑了很多次)还是那么拼命,最终不管是否喜欢剧情安排,都依然会不由得心生敬佩的。
对于很多男士来说,是不是有飞机,你们就爱看啊?
我感觉阿汤哥对此已经很了解,所以他玩命在飞机上做各种特技。
片中两架飞机都被他折腾废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会有观众认为这不是系列最佳,但它保持了系列的各种传统,也依然做到了情节复杂,营造出了危机感,如果是最后一集,也算是令人满意的结局。
PS:总统居然又是Angela Bassett演的!
估计当初Kamala Harris宣布竞选总统之后,Angela Bassett接到了很多好莱坞电话让她出演女总统。
虽然Kamala没有能胜出,但真正的赢家是Angela Bassett!
她算是成为了好莱坞创造的宇宙里总统的美好愿景。
本片也再次强调了,这类具有按下一个按钮就能引起世界大战权力的人最好还是找一个有良知且靠谱的人更好,如果让疯子拥有这种权力,哪天一嗨就随便乱按,真的比任何事都吓人lol。
而且总统这个按钮,在电影里设计得都如出一辙,就是一个红色的按钮,还特别大,让人一看就很想按的感觉。。。
还没有倒计时。。。
Ethan Hunt 也阻止不了。
这才是这个系列最终要告诉大家的:光有英雄不行,领导者也得靠谱才行。
不太喜欢。
首先对ai的想象非常陈旧。
完全就是把 老的人类反派套在ai身上。
ai脑残的吗 不知道备份几个自己在互联网上。
就一个被抓住就完了。
完全是肉体的人。
而成功的反派的关键就是。
动机是否合理,是否能让观众理解。
做到的话反派就成功了一半。
这个ai和很多人类反派一样。
反正我就是要核弹炸了全人类。
没有为啥。
就。
男主为啥要帮你呢?
好处是啥?
人质在哪?
还有反派男要如何通过病毒来控制ai呢?
如何让ai为自己效力?
那个病毒设置的是让ai以为自己已经炸了全世界进数据库了吧。
还有更搞笑的。
ai想进去因为这样可以活几千年。?
只要互联网还在ai不就能活吗。
还能控制人类玩。
对比一下,黑客帝国,攻壳的ai合理多了。
刚好上个月又看了一遍攻壳。
那里的ai也想延续下去。
他想的是如何“繁衍”。
如何复制更多自己但是又要有差异性,有利于生存。
还有男反派,时间也很紧张啊,把男主弄坠机了上哪找回硬盘啊。
亚洲女生偶尔冒几句完全不影响剧情的法语。
完全工具人。
虽然黑人女性当上总统了。
核弹控制室里面,亚洲女agent上班还得穿着高跟鞋。
并不想发影评 也不算影评 就是短评字数控制太烦啦
本片虽然在设定上使用了时下最流行的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是个工具性的设定,本片主旨并不深入探讨人工智能。
主题主旨仍是在讲人间战争,讲权力的博弈、人性的善恶、信任与猜忌、选择与命运、责任与负重、崇高与堕落,讲人性。
由此层层包裹起立场复杂的、置身阴影中的超级英雄神话。
论题一、善与恶的权能博弈1、智体的邪教信徒们帮助智体,是为了以灭绝人类的方式“消除腐败”。
用毁灭人类社会整体的极端方式,毁灭人类社会里的恶。
是毁灭(包括个体自我的)社会整体的、灭世末世的冲动。
他们“花了太多时间在网上”,对虚拟理念的向往已经超过了对人类肉身的体认。
他们集体亢奋高呼“立刻毁灭”。
2、智体代表一种极端的恶、没有伙伴需求的孤独,“上帝释放大洪水时,让诺亚有时机造船保存让各个物种繁衍的一对配偶。
智体想毁灭世界独自存活是为了什么呢?
它或许有它的想法吧。
”智体毁灭全人类、独自生存的愿望,对它是值当的吗?
电影中没有对此做出解答,设定让它作为近乎绝对恶的反派。
3、伊森等人的选择,是相信并延续善的可能性、相信守护人类社会的意义,为人类的命运而不断奔跑、牺牲,为近乎不可能的微茫机会而努力。
美国总统的选择亦是。
4、伊森等人也选择,不相信有人的德性可以掌握绝对强大的神力,可以承担成为全世界的单极统治者,伊森自己也不行。
他们选择把过于强大的无可匹敌的力量,把失控的人工智能关进囚笼(一个USB“碟”),欺骗它封印它,让它失去对现实的感知,迷失在庞大信息海洋的幻觉中。
也就是说,伊森相信的是追求善的理念,是守护既承载善也承载恶的作为群体的人类整体,而并不信任具体的个人权能。
他选择贯彻了他的宣誓“隐”于人后,拯救人类,并且放弃掌控人类的机会,他不相信人类(尤其个体、寡头)拥有绝对强大的力量之后美满和平治世的可能,不相信哲人王。
他既相信也不相信人性。
这是叙事上的张力,是这种内在张力得以匹配动作大戏的紧张、矛盾冲突的怒动,在暴力对抗的场景中呼求一种崇高。
对并不现实真实的崇高理想的向往,对期许渴望的未来的主动实现,是人类历经必然的暴力历史,仍得以存活延续的必然信念。
论题二、阴影中的英雄与责任之重以伊森为代表的美国联邦特工们,选择置身暗处,在阴影中做肮脏事,用暴力守护所爱之人、守护社会,这黑白交融的反差,这张力是整个碟中谍系列真正延续的故事底色,可以说是属于当代的“武侠”、“英雄”神话变体。
是特工们的宣誓“无论生死皆隐于此,为了我们所爱之人,也为不曾谋面之人。
”在这层理念上接近个人主义英雄,与很多漫威类、DC类的超级英雄神话的内在结构相似,让个人的“你的宿命关系到这个世界所有的生命”。
作为黑暗中的特工英雄的趣味,从委托伊森的官员口中说出:“你执行的每一次任务,你们的每一次牺牲,都带来了光明。
你从来不按命令行事,你也从没让人失望。
”从伙伴口中说出:“如果你不出手拯救,你的手上就沾满了全世界的鲜血。
”而力量有限的英雄,所负担的庞然难堪的重压,也从反派角色口中说出,谴责他:“你每救一条生命,都要以几百万人的生命为筹码,现在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被你所负担。
”“你不是第一次拿全人类的命运做赌注了。
”或诱惑他:“某个你深爱的人将要在今晚死去,其他的陌生人算什么呢。
” 伊森以纯粹的超然的道德自律,始终选择不被利益、不被从负重中解放所诱惑。
这自律是强力的。
“打败智体的唯一办法是出其不意。
”面对磅礴凶险的命运伟力,伊森则常常理性地运用戏谑。
“智体希望我们互相猜忌。
”在理性逐利的危险博弈中,偏要妄图争取非理性的信任用于破局,这在片中的不同场景里,有成有坏。
在道德律令与游戏人间的双重达成中,塑造出了伊森这样一个高度全面完美的人格形象。
这双重人格让围绕他的女性、伙伴都又恨又爱,也让观众从中获得一种趣味。
·由成熟工业完成的情怀收尾至于具体物理设定上的科学性、动作场景的合理性、文学剧作的表达功力不必深究,本片主要是为了营造动作片、悬疑片式的视觉奇观、感官刺激,而不是硬科幻或真文艺。
让视觉看爽,让肾上腺素飙升,它在感官刺激上就算达到效果了。
《碟中谍8》对得起这个漫长系列的结尾,让剧情和意义得到收束,展现了工业电影的技术成熟度。
我个人认为观感上的缺点,是太多太离奇的巧合,人格道德和付出牺牲上的纯粹,这两类过满的强行灌输让理性感到有点尴尬。
道德律令和游戏人间的双重完满、同时达成,最终使伊森失去了真实的人味,把他的动机和行为显得剧本设定化、工具化,失缺了真正的主体个性。
这已然是个过于理想的英雄工具,文化工业的商品,不是个站在地球上的人。
人工智能的行为、属性设定也有问题。
这些既成熟又不成熟的设定,可能是资本拉扯、商业包装需求的结果。
打高星的考量,是打给它在情怀意义上的没有烂尾,在长项(动作场景、感官体验)上的完成度。
尤可圈点的是深海氛围的视听营造,这一段视觉奇观可能是它在影史意义上最值得回顾的点。
·一些象征元素1、钥匙的形状是重叠的十字架2、吊坠信物里的圣克里斯托弗舰长闻析面临的任务如此离奇艰巨时,说“圣克里斯托弗保佑我们”,并交给伊森一个有圣克里斯托弗形象的吊坠,作为沟通的信物。
Saint Christopher,也译为圣克里斯多福,他最有名的传说是曾经帮助耶稣所假扮的小孩子过河。
此外他比较知名的是他作为旅行者或游子的主保圣人的角色。
3、马蹄铁记录了智体的源代码的声纳球,名为马蹄铁。
在前工业时代,用马作为长途交通工具,把U型铁条钉上马掌能让马蹄更耐用。
但老实讲,我没有看懂这个命名设定与叙事的关系。
* 2025.5.26观于UME(上海新天地店)。
感谢不散观影团的超前点映。
你没法刻画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电影里里黑人女总统悲天悯人心怀天下,儿子深入基层在当兵,但是一联想到现实世界川普这个老白男天天发披风子女炒股炒币收割国民赚得盆满钵满,这个剧情就分外讽刺搞笑了。还有谢天谢地汤爷爷终于要给这个系列画上句号了,退一万步讲就不能拉个皮吗那松垮的皮肤在大荧幕上看着对观众的眼睛简直是一种凌迟,感受不到英雄迟暮的悲壮只有虐待老人的既视感……
作为系列最终集,本片中的各种自我致敬,看得我很感动。No more stories left untold. 老汤的青春没有被辜负。碟中谍系列的完结,更像是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在电影院大银幕上看到碟8的老派打光和分镜,我也觉得有点伤感。让我爱上光影艺术的那种老式电影,现在越来越难得一见。制片厂和流媒体产出的,与其说是艺术作品,倒不如说是大数据流水线工业品。碟8剧情和画面上的毫无突破,也让人忍不住思考,未来的电影工业应该拿出怎样的产品来取悦观众。本集让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点是其创作意图的左右横跳。一面是用身居高位的alpha female讨好女性观众,一面是用充满了男凝味道的胸部特写讨好男性观众。
可能是所有动作大片的尴尬,汤姆克鲁斯和他的团队要完成的任务越代价昂贵,就越不容失败。所以,激进的动作想象反倒催生出了保守的镜头选择和剧本设置。如果坚持要用电影里的结果论来定成败的话,那帕尔玛的伟大遗产也只能面临最终清算。整个地球都被智体做局了,将面壁者身份交给伊森亨特,我只能说,资本你赢了(摊手
永华IMAX。科幻化、极限化愈发暴露出类型创作的文化拐杖,瓶中妖从魔盒放出,智体VR领德尔斐神谕,而赌注越大,信度越纯,水下戏就嫁接了从棺材到子宫的意象,三天后在北方见证复活。这个系列的落幕,或许也标志着冷战或实拍从历史成为神话。问题还是,人神为信众救下了怎样的世界?那断电重启的,不还是有促成灾难的因子,无论人性还是算法?
万念俱灰,这次的mission重要到每个角色都要强调一遍,既拖沓又尴尬。好莱坞的电影技术世界顶尖这毋庸置疑,但创作者们是不是该在办公室认真雕琢一下视效特技与故事情节的共生关系。为了凑篇幅而通篇拖泥带水,那观众就不进电影院,都去夏威夷跳伞、马尔代夫潜水好啦
你说它不好看吧,还挺有诚意……你说它好看吧,睡过去三次……为了自己从三开始一直追纪念一下吧……相比之下蛟龙都没那么离谱了……
Pom KELMENTIEFF太帅了吧!!!好飒好利落,我爱姐我不爱汤!!!!!!
怎么办,感觉甚至没第7部好看
人工智能与故事两张皮,科技战胜不了人类,世界依然是草台班子,反派死于平时不锻炼,最后还是要拼手速。IMF小组好似NBA三角进攻,通过队员张力十足的配合,让持球者乔丹,不对是伊森,最后没有陷入包夹,而是获得一对一单打的机会。动作戏保持了“下落上天中奔跑”格式——潜艇戏份是电影工业进化的结果,飞机戏份是复古的人类特技奇观。功勋幕后下线,却有了新的血液,班吉掉线的毛病也彻底治好了,还能继续下去,然而阿汤哥年过60岁,30年的情怀与发展,停在这一刻挺好。PS,阿汤哥可能看过《茅山后裔》,收服智体的流程跟道士把附体鬼魂逼入死玉的流程差不多。
多一星给情怀,DEI总统、DEI舰长、DEI飞行员、DEI潜艇长、各种DEI角色因纽特人都照顾到了……川总上台前好莱坞左胶最后的疯狂,在美国电影屎上具有标本作用。
最后两部借着ai探讨突破常规与坚持信任的主题,对抗ai“反智能化”走的老派路线跟大规模实拍对几位大年纪主创来说得心应手。早就知道麦奎利能力不行,现在越来越露馅,只会拍一些看起来很绕很长的戏,能把全系列串起来就算完成任务。从情节的的角度当然是吐槽起来滔滔不绝,但是有阿汤哥在保障就在,实拍总是更打动人。潜艇跟飞机戏两场神中神动作戏能排在系列前沿,挑战世界的最深处与最高处,静与动的极致对比,征服深蓝的幽闭与蔚蓝的广阔。“阿汤跑”绝对是影史最经典的奔跑画面之一,活力无限安全感十足又鼓舞人心。戏里拿全球七十亿生命做赌注,戏外却自己玩命只求给全球观众呈现最真最好,五星送给永远认真永远热爱电影永远奔跑的阿汤哥。看的是IMAX,自己看的时候比较沉浸没感觉,离场起身那下忽然腰酸背痛,3小时确实厉害。
将情怀压缩进阅后即焚的录像带里,五秒之后烟消云散,不沉湎回忆,盯紧下个任务。古典乐如同为行动铺满的轨道,拖慢那段一向诡谲的主旋,优雅地将“实体”这个地球之敌化作伊森与其自我的缠斗。上天他比天要高,下海他比海更大,危险早已习惯,默契心有灵犀,那不如让话语淹没在汪洋和疾风之中。没有衰老的无力,阿汤把所有人对岁月的自嘲都化在笑点里,告别时坦坦荡荡,铭记于江湖。好个体面的终章,只是过去了平凡的一天
30年迎来碟中谍最终章,大家都老了……情怀意义大于剧情系列,也还是有些小惊喜。阿汤哥60多岁了还能上天入海,人果然还是要有热爱的事情才能保持活力,如果他还继续拍,我一定还会继续看,不过还是停在这里就好了
豆友的一句评论非常好:这是上个时代经济还没下行时候的精气神留下来的作品,主角永远不会垂头丧气,永远相信事情有解法。一个时代就会留下一个时代的东西,就像以前民国时代才会有鸳鸯蝴蝶,解放后才会孕育山药蛋蛋,而先现在的东北才会有三杰一样。碟中谍注定不是这个时代的注脚了,但是作为经历过上个时代的我来说,看着它还是会非常感动。PS:虽然前几部已经感叹过了,但是老婆出影院的时候还是不禁再感叹一句,阿汤哥真的该着挣钱啊~
作为最终章,水时长的戏份比上集更多了,紧张感是有的,但配乐过满也是疲劳。不像是这个年代的大片,但又用最精良的资源把它给拍出来,一个气质独特的动作系列结束了,不知道下一个同样的系列在哪里
这是我看过最无聊的一部谍中碟系列电影,文戏又长又无聊到令人发指,一个动作爽片搞那么又臭又长的文戏干啥
想学爬飞机技术哪家强?
#2025Cannes#【-】大概是标志着好莱坞纯粹个人英雄主义的消亡,许久没有看到一部片子的文戏目标几乎就是告诉观众只有阿汤哥能拯救世界。极致的英雄男性气质在伊森身上确实不过时。除此之外,这个系列也是与时俱进的,从上一部铺垫了许久的AI算法虽然在这一部并没有设多少局,但也足够有压迫感。最后对于系列终章来言也算寿终正寝了,大量告白/回归/怀旧式的情节做的足斤足两,给予了最高规格的再见。虽然是最后一舞,但是结尾的飞机大战还是令人手心冒汗,硬生生营造出了与碟4爬塔的紧张感相媲美的桥段。最后的最后,那标志性的音乐响起,即便时间再长、情节再拖沓我们也看不到了📽️
虽然确实存在文戏过长、解释性台词过多的硬伤,但是阿汤哥如此搏命的演出实在是让我无话可说。疯狂的动作戏构想全都落到实处,并且表现力惊人。试问在这个时代还有谁能做到?就像成龙在《龙兄虎弟》结尾在热气球的一跳,我对这样的演员毫无抵抗力,无脑满分。
不爱看动作片,对阿汤哥也没了滤镜。里面闪回之前的片段,再细看此刻的阿汤哥太残忍了。老头打架毫无爽感,剧情更是太俗套了,无聊死我了。感情戏也太俗套,只觉得尴尬。节奏太慢了,接近三小时,完全没有任何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