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爱的暂停键

Elskling,关于爱的练习(台),Loveable,Elskuleg,可爱的

主演:赫尔加·古莲,奥德盖尔·图内,凯瑞·豪根·西德尼斯,Maja Tothammer-Hruza,莫娜·格伦,海蒂·耶尔蒙森,玛特·马努斯多特·索利姆,伊丽莎白·桑德,埃斯罗姆·基达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24

《爱的暂停键》剧照

《爱的暂停键》剧情介绍

爱的暂停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回忆起他们的相识,前一段关系结束,新的相遇开始。玛利亚在聚会里遇见心仪对象迅速坠入情网,却在结婚七年后,突然迎来丈夫的离婚宣告。面对爱情悄然逝去,不甘放手的她,强拉着丈夫进行婚姻谘商,试图修复彼此之间的裂痕。当过去相处点滴被逐一摊开、放大检视,这个关于情感的练习题,却比她想像中还要难解复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薰衣草严禁嘴对嘴年少的我们长城红我是大卫玉昭令第二季推奴警视厅特务部特殊凶恶犯对策室第七课母亲的儿子反派女友超戏精掩护飞行物逃学神探少年MON,真正的名字不知道快闪猎人暗黑正义因果效应共演NG橘色骄傲刀剑神域外传暴风之铳那时的我们冽之花灼眼的夏娜3不能说的游戏益西卓玛我们的当打之年消消气第十季母亲的梦想歹徒们新笑林小子之我最棒糖果色的恋爱反论

《爱的暂停键》长篇影评

 1 ) 当亲密关系按下暂停键:一场关于自我救赎的漫长告别

一、主题探讨:婚姻围城中的个体困境《爱的暂停键》以一场濒临崩溃的婚姻为切口,撕开了现代亲密关系中那些未被言说的暗涌。

影片通过玛丽亚与西格蒙德的七年之痒,探讨了婚姻中个体自由与家庭责任的永恒矛盾:当爱情从激情沉淀为日常,当伴侣变成“育儿合伙人”,当自我价值在柴米油盐中逐渐模糊,人们如何在“我们需要空间”与“我害怕孤独”之间找到平衡?

导演以近乎残忍的真实笔触,让观众看到亲密关系中那些隐秘的“暴力”——冷暴力的沉默、情绪失控的嘶吼、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

二、人物弧光:从共生到剥离的成长痛玛丽亚的挣扎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她是一个被多重身份撕裂的女人:焦虑的母亲(“我连喘口气的地方都没有”)、挫败的伴侣(“你总有大把空间,而我什么都没有”)、迷失的自我(“他带走了我身上所有美好的部分”)。

她的愤怒与脆弱,实则是对“被抛弃恐惧”的绝望抵抗。

而西格蒙德的逃避,则暴露了男性在情感责任中的笨拙——他用“需要空间”掩盖对真实沟通的恐惧。

两人从“原来你在这儿!

”的宿命般相遇,到“你让我窒息”的疏离,映射出爱情从共生到剥离的必然阵痛。

三、情感解剖:爱是理解,还是互相伤害?

影片最刺痛人心的,是那些亲密关系中的微小裂痕:她抱怨他“在电话里处理家长会”,实则是控诉“我的痛苦你从未在场”;他抗拒她的拥抱,因害怕被情绪黑洞吞噬;一场关于“谁叠错衣服”的争吵,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演用大量生活流对话(“保温瓶有怪味”“湿疹药膏在左边架子”)构建出婚姻的真实质感,让观众在琐碎中看到爱情如何被日常消磨,又在废墟中寻找重生的可能。

四、现实映照:代际创伤的循环与断裂玛丽亚与母亲的对话是电影的神来之笔。

母亲那句“我们家族的女人什么都能承受”,揭示了代际情感模式的枷锁:上一辈用“坚强”掩盖缺爱的空洞,下一代则在“不被认可”的阴影中重复焦虑。

当玛丽亚怒吼“你让我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实则是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呐喊。

而她对女儿阿尔玛的过度期待(“你从不需要帮助”),又暗示了创伤的延续——直到她最终承认“我连自己都无法接纳”,才真正打破循环。

五、疗愈启示:暂停不是终点,而是重生起点影片的温情底色藏在结局的留白中。

当玛丽亚说出“没有你,我也可以活得很好”,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一场迟到的自我觉醒。

导演用北欧冬日的清冷光影,隐喻情感寒冬后的破冰时刻:承认脆弱(“我心里总有个声音说我很糟糕”),接纳孤独(“或许分开才是礼物”),重建边界(“你不必为我的痛苦负责”)。

这场“暂停”最终成为两人走向成熟的契机——爱不是互相填补空洞,而是各自完整后的双向奔赴。

结语:在裂缝中寻找光的形状《爱的暂停键》像一面镜子,照见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狼狈与尊严。

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抛出叩问:当爱情按下暂停键,我们是选择沉溺于“为何你不懂我”的怨恨,还是鼓起勇气直面“我为何害怕被爱”?

影片最后的长镜头中,玛丽亚独自站在雪地里,雪花无声落下——那一刻,暂停键终被松开,而真正的对话,或许才刚刚开始。

 2 ) Loveable 關於愛的練習:可以需要愛,但絕不要在愛裡委屈了自己

好久沒寫長文了,但看到這部電影真的蠻多想法想要寫下來⋯⋯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覺是又是恐婚恐育的一天呢,這完全是婚姻中女性的家庭恐怖故事,我看了真的特別崩潰。

婚姻中的女人總是為了家庭犧牲、為了家庭取消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計畫,男人在家庭外不停的成功、女人卻停滯不前,因為女人已經被習慣要委曲求全、以家庭為重、為家庭改變、要照顧所有人的情緒,女人就自然而然被視為關係中的弱者。

男人在爭吵中總是沈默或視而不見甚至搞消失,讓女人被迫要提高音量才能傳達訴求、表達憤怒,到頭來情緒激動的是女人、無理的潑婦也是女人。

而在關係中最先認輸、最先檢討自己的通常也是女人。

男人熱愛自由不能是不負責任的藉口,而愛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男人愛孩子愛的是他們的天真可愛,卻總是忽略了背後的麻煩,對待育兒責任卻置身事外,所以男人不懂問題在哪與實際需要,是能說漂亮話,所以往往是父親扮白臉、母親扮黑臉,男人可以輕鬆成為好爸爸,女人要承受所有的辛苦卻無法成為兒女喜愛的好媽媽,因為對兒女的在意經常演變成令人煩躁的說教與嘮叨、因為大家都只喜歡笑臉相迎的人卻討厭提出尖銳問題戳破表象的人。

男人在事業上遭遇不愉快可以回家傾訴,但女人在事業上與家庭裡的不愉快該找誰訴苦⋯⋯好像也只有同為女人的友人了。

男人一旦犧牲家庭空間便叫苦連天、開始斤斤計較,但女人卻同時犧牲了工作空間與家庭空間,被生活壓縮到一點「獨處」靜下來思考或冥想的空間都沒有。

我真的無法理解男主角怎麼可以用離開來作為結束一段親密關係的動詞,好像感情的維繫與他無關似的,明明是兩人的事,他卻是掌握主導權「選擇」離開那方,隨時可以拋棄一切責任,放棄一段破碎的感情,全身而退,而把殘局交由女性收拾。

女主角在回憶並且被諮詢師質問時我覺得好心疼她,情緒與疲倦是累積的,儘管工作是男人事先訂好的、夫妻雙方也共同協商好了,但憑什麼男人可以毫無顧忌的分享他的快樂、憑什麼他可以對家庭裡糟糕的一切不表示羞愧,為何女主角會有這樣的情緒,總歸到底是因為男人付出的成本太低了,而男人又太過自信了,憑什麼他可以心安理得只享受好的部分而總是忽視細節與其中的痛苦。

我也無力去檢討女主角性格上的缺失,因為我覺得她的憤怒、她的無力是有理由的,任何人在筋疲力盡到極致時都沒辦法理性思考的,男主角明明做了更過分的事,在女性本位的作品裡卻仍然被指責得不多。

我發現女人往往愛得比較深,是因為她們周遭的一切空間、一切機會都被被動的剝奪了,迫使她必須倚靠關係的另一方,從而獲得情緒價值,所以變得害怕對方離開,她反而忘記了自己美好的優點。

但其實不應該是這樣的,我深刻意識到,我們女人處在親密關係時絕對不要有「被拋棄」的想法,我們努力變好是因為我們做得到,而不是不想被拋棄,不應該把男人放在主體,女人就應該是女人的主體,我們應該嘗試更自我中心一點,正視心裡的那些不愉快與不適。

不是女人堅強到不需要幫忙,只是太多太多時候遇到問題根本沒有人能幫忙,只能自己撐過來,說服自己一切都能變好,就算不情願也只能獨自承受所有的痛苦,被痛苦磨礪到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事務。

我其實蠻慶幸女主角是其他人眼中自我中心的人,起碼她能正視自己的不滿並表達,而不是一直被困在自我厭棄裡,當別人的壞人總比當自己的壞人好,儘管我認為她也確實需要體諒自己的母親也會有不那麼喜歡兒女的時候,我想同是母親的她也會明白。

最後的結局實在有些微妙,我並不太喜歡,我認為當出現「接受與否」的問題時,就已經產生了悖論,因為根本不應該有這樣的討論,至少我是不可能原諒的,再愛都無法消減那些自私的作為與帶來的傷害。

可以需要愛,但絕對不要在愛裡委屈了自己,要先愛自己,因為自己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3 ) 当你不爱自己的时候,爱便会暂停。

到电影前部分的时候,觉得又是一部婚姻对女性造成消极影响的刻板故事,尤其是看到女主从超市回来,抱着小孩,背着两个大大的购物袋的时候。

女主完全失去自我的状态如此真切,面对男主的不确定态度苦苦煎熬的时候,更是如此。

但是当二人共同去看心理医生的事后,才开始浮现故事背后的真实情绪和心理状态。

故事完全是围绕女主展开,和丈夫、孩子、朋友还有母亲,每一段关系都是冲突紧张的,始终处于崩溃的边缘。

很多女主一个人的镜头,充分的显露出内心的孤独和落寞。

和母亲的那场对话很棒,将一切都表达出来:原生家庭的影响始终深深影响女主,使得她延用母亲对待她的方式去对待别人,通过打压别人,让别人难受的方式,让对方觉得比自己糟糕,进而看不到自己的糟糕,然后留住别人。

只有深入骨子里面的自我厌恶,才会产生如此看似不合理的亲密关系相处方式,这样的方式又如何能够获得幸福呢?

最后女主对着镜子和自己表白,也是在表达要好好爱自己这样的主题。

爱自己之后,和女儿的关系不再剑拔弩张,尤其是和丈夫的对话中,丈夫第一次明确表达自己,相较于之前的缄默。

所以,好好爱自己,才是终极答案。

无关乎单身还是结婚,无关乎原生家庭幸福与否,无关乎过去怎样......当你开始爱自己,才是幸福的开始。

 4 ) 赢麻了!恭喜《爱的暂停键》北影节包揽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我认为这是今年北影节主竞赛单元最能在中国观众中间产生共鸣的电影,因为电影讲述了一个可能存在于每一个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七年之痒”的婚姻无论男女都会遇到的普适性问题——个体在婚姻家庭中的爱与被爱,奉献与索取,付出与回报的命题。

由于女主为家庭进行了长期付出,却没有得到期盼得到的情绪价值与情感回报,反而收获了男主的冷漠敷衍,女儿的嫌弃和母亲的责难,长期压抑已久自然会最终迎来歇斯底里的争吵,喋喋不休的抱怨与互相疏远的分居。

这对家庭的问题明显交给了观看的观众去判断到底谁的锅更多一点,但影片可贵的是通过我们的主演赫尔加•古莲精湛细腻准确极具代入感的表演将解决问题的钥匙递给了我们,那就是与自我和解,与家人和解,对着镜子微笑着自我鼓励。

刚刚获得最佳女主角的赫尔加•古莲表演太惊人了,把一个陷入婚姻感情困境的女人的敏感脆弱彷徨无助释怀释放和解演的生动自然,尤其是最后对着镜子说话微笑的戏份无论是拍摄还是表演难度都非常高,为影史留下了又一幕经典。

但赫尔加•古莲在映后表示全靠自己对角色的揣摩和感受去自然表演,真可谓天生的演员了。

恭喜《爱的暂停键》在本届北影节大获全胜。

 5 ) 关于爱的练习

好喜欢这部。

看前面我心想真是受够这种剧情了,在家庭里不付出的丈夫永远在责怪为家庭付出所有的妻子太歇斯底里。

到后面女主在丈夫说决定离开的时候在沙发上痛哭,嘴里仍然会喊妈妈。

在和她妈妈聊完之后她回到家对着镜子替妈妈对自己说“你很好,你值得被爱,没关系,你是需要爱的”,我真的狠狠流泪。

我想也许她到此刻才接受妈妈没有那么爱她的事实,她决定好好爱自己。

然后她对女儿道歉。

之前她夸女儿很独立,什么都不需要操心。

女儿很讨厌这种话,因为不是不需要,是没有被关心过。

在她道歉之后,女儿的怒气消失了。

因为自己不被母亲肯定,所以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被抛弃。

丈夫曾经给予她肯定,后来她不愿意接受丈夫的爱,因为害怕被抛弃。

她在经历过两段婚姻之后才找到自己,和过去的伤痛和解,开始决定去接受别人的爱。

如果曾经在母亲那里受到过伤害,那么可能会希望在伴侣那里得到曾经没有在母亲那里得到过的东西。

其实她丈夫也许也是这样的,他总是会逃避,他说他需要去处理他的那部份问题,也许他的这种逃避就是他在他的原生家庭里训练出来的防御机制。

情感太复杂了,好像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伤痛去爱,这勇敢又痛苦。

 6 ) 爱的暂停键。

这部电影揭露了婚姻的复杂以及人性的复杂。

讲述了男女主从恋爱到结婚生娃再到想离婚的心理路程,电影虽是电影,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些真实的婚姻矛盾。

让那些结了婚还和还没有结婚的男女悟出婚姻中的一些真谛。

过日子和谈恋爱是两码事。

结婚之后要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和伴侣有一个长久的未来。

性是肉体生活,爱情是精神生活,婚姻是经济生活。

三者不能合二为一。

相爱容易相处难。

婚姻里面需要两个人共同去经营和成长。

包容对方的不足和改变自己的缺点。

忠于对方,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互相尊重。

婚姻才有可能长久。

这部电影道尽了婚姻的不易和复杂性。

值得人们深刻的反思和吸取教训。

这教会了我们如何继续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

每看一部电影都会有所启发。

电影不仅仅是电影,更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现实,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婚姻并不能让一个女人一生衣食无忧,幸福美满。

婚姻只能是锦上添花。

婚姻更需要两个人的努力和共同成长,结了婚的女性不能一味的去依赖男性,养成自己懒惰自私的性格。

男性也应该体谅女性生孩子,做家务,挣钱养家的不易。

幸福的密码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无论单身还是结婚,都要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结婚与不结婚都是自己的选择。

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7 ) 暂停向他人确认爱,给爱自己一个时间

北影节爱的暂停键首映活动连锁代际创伤,母亲、自己、女儿,每代人都在焦虑自己被抛弃,同时又认定自己一定会被抛弃,做出种种促使别人远离自己的行为,最后获得果然ta会远离我的自我应验预言。

看开头的时候感觉像北欧版麦琳和李行亮。

但不想简单把这个影片当做是男女对立,或者说是男性缺位,女性自立,其实更多的是在生活中,自己在自己的生活里是什么位置。

像女主刚搬到公寓总是看着窗外灰暗的蓝色天空和好像无法停止的大雪,似乎女主也在这场雪里迷失了,她迫切的想通过向最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不幸和不易,来焦虑地确认自己的位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心里要接纳的自我,绝望的向他人呼喊,可能会把别人有限的空间压缩到无法忍受,最终触底反弹。

最喜欢的是咨询室的场景,她向咨询师表达她很累,其实她内心是期待留下的,又害怕打扰影响别人,别扭地说不要不要,但咨询师没有放弃,咨询师专注地接纳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了她,一瞬间她感觉自己被看到了,那些童年被忽视和打击的痛苦,好像突然有人愿意正向的无条件的爱她包容她了。

可能很多东亚环境成长起来的小孩也会很有共鸣。

最后,女主看向镜子,努力尝试接纳自己之后,她安心地睡了一整晚,阳光照在她身上,雪终于停了,她也有勇气尝试表达理解别人,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尝试向所爱之人伸出手,尝试自己带领自己在生活中找到方向。

 8 ) 镜中的自我

这是导演的首部长片,尽管剧情并非自传性质,但仍然深具自传倾向——据说导演本人也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经历了两段婚姻。

这种生活经验为电影赋予了强烈的共情能力,使得影片在情感上真实而动人。

主题与结构:精神分析与时间的雕塑本片像是一部“心理治疗宣传片”,展示了角色在心理探索前后的巨大转变。

影片大胆地采用了心理治疗(psychanalyse)作为叙事框架,同时也展示了“电影如何成为时间的雕刻工具”这一哲学命题。

电影中的时间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圆形的。

关键场景在片中出现三次,每次都在不同的情绪色调中上演,形成一种情感层层递进的效果——这显示了导演非凡的构思力和掌控力,尤其是在首部作品中,格外令人惊讶。

角色与表演男主角Sigmund(名字也许是在向“Sigmund Freud”致敬)拥有极具穿透力的低音嗓音,极具压迫感和存在感。

而女主角则由一位拥有戏剧背景的演员出演,表现力丰富。

影片中两人的对手戏张力十足,特别是在冲突爆发时——女主拒绝成为奖杯妻子,明确表达“我想工作,我不愿意困在家里”的坚定立场,这是电影中最令人会心一笑的桥段,也揭示出电影对于女性角色和自主性的深度思考。

镜像与观众的介入影片中多次使用镜子元素,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角色在镜中自我对话、做affirmation(正向肯定)场景令人动容。

尤其是那句:“你值得被爱。

”、“你没有做错。

”、“你需要爱是很正常的。

”、“我爱你。

”——这些话不仅是角色对自己的疗愈,也是对观众的某种直视与抚慰。

导演巧妙地模糊了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边界,使得观众仿佛也成为角色的“镜像”。

影片在这一点上非常“越界”(transgressive),但却不刻意。

唯一的禁忌,是“不能直视镜头”,一种对观影者情感安全的尊重。

记忆的力量正如片中所言:“记忆是活着的材料。

”整部电影不断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切换,却从不让人迷失。

这种处理让观众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继续携带这些记忆、并在当下理解它。

女性形象的呈现作为一部斯堪的纳维亚电影,它描绘了一种少见的女性形象:独立、挣扎、复杂而非完美。

影片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拥有独立性的女性,会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导演没有给出确定答案,而是用一种开放的、带有催眠式语调的方式让观众自行思考(尤其在电影名为《Lovable》的前提下,更显意味深长)。

同类推荐

性梦爱三部曲:爱 (2024)6.72024 / 挪威 / 剧情 爱情 / 达格·约翰·豪格鲁德 / 安德莉亚·巴伦·郝威格 塔约·齐塔戴拉·雅各布森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2021)7.92021 / 挪威 法国 瑞典 丹麦 / 剧情 喜剧 爱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雷娜特·赖因斯夫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催眠人格 (2023)6.12023 / 瑞典 / 剧情 / 恩斯特·德吉尔 / 阿斯塔·卡玛·奥古斯特 赫伯特·诺德鲁姆

 9 ) 爱的暂停键

本片荣获本次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该片讲述了女主在经历了一段破裂的婚姻后,带着一儿一女独自生活。

在一次聚会中,邂逅了第二任丈夫,再次坠入爱河,结婚又生了一儿一女。

甜蜜上头的蜜月期过后,女主再一次陷入照料孩子的鸡零狗碎中,而这一次女主成了没有工作的全职主妇。

长期独自在家承担繁重的育儿工作,零社交,缺乏社会认同,自我封闭,配偶缺位,女主再一次回到跟上一次婚姻相同的分岔路口。

长期压抑无处发泄,丈夫的缺席敷衍搪塞,女主再一次情绪爆发。

换来的不是男主的真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迅速抽离逃避。

同时因为长期情感疏离,和前夫养育的一对儿女也开始抵触跟女主沟通,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女主再一次陷入深渊。

女主所经历的这一切,是很多全职妈妈,甚至职场妈妈都会经历的熟悉的日常画面,瞬间能引起共鸣。

想做一点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吵闹,学校老师的任务,一件一件接踵而至的琐事压的人喘不过气,不知什么时候仿佛弄丢了自己,自己的时间空间连同个人价值被挤压揉碎。

再加一个刷手掌柜爸爸或是一位不给力的队友,很多妈妈都经历过这种崩溃的瞬间。

所以这道题到底怎么解?

电影给出了一些参考答案。

女主在崩溃过后,她挣扎着采取各种方法展开自救。

首先,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尽管男主继续选择逃避,但她还是坚持咨询,并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发现过去的自己对所爱之人充满了控制,而这份控制,来自于自卑,和不配得感。

怕所爱之人离去,所以不停的用贬低和制造愧疚,让对方充满歉意地不停对她进行补偿,这样她就可以牢牢抓住这段关系,并且占据上位。

其实这就是pua的一种手段。

随后,她来到了母亲家,进一步发现了这份自卑的底层原因。

即使到了她这个年纪,母亲仍然没有停止对她的抱怨和指责,她在不安中努力寻求母亲的爱和包容,但她得不到无条件的爱的回应。

她同时找到了朋友,朋友想给她提供无条件的陪伴和关爱,她下意识地推开了对方。

当她彻底崩溃后,学会了接受朋友无条件的帮助和关心。

有这种不配得感的人,得到了别人恩赐的那种不安,被女主演绎的淋漓尽致。

包括咨询室想提供无条件的帮助,女主心中也是充满了惶惶不安。

当她意识到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时,她发现,只有好好养自己一遍,才能让自己真的饱满起来,才能找回真正的幸福。

她在出租公寓沐浴那一刻,自己鼓励自己的那一刻,她找到了真正力量的来源,她自己。

就是在这里,女主破茧重生了。

她收拾行李,重新去面对女儿,面对丈夫,用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接纳心态,同时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过往。

这种重生的力量感染到女儿和丈夫,新的生活已经触手可得。

最后一幕,女主向男主张开了手掌,她将握紧新的生活,不管这段新的生活里有没有男主。

整个电影男主全程典中典回避型人格,没有施与过多笔墨。

电影偏重描绘女主的个人成长。

婚姻中,生活中,总会被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卡住,让人无法透气,我们不妨按下暂停键,也重新审视一下过去,审视一下自己,好好给自己时间和空间喘息一阵,思考一番。

也许我们会找到新的答案,元气满满地重新启程。

希望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大女主,重压之下,依然有勇气落泪,有力量擦干眼泪重新出发。

 10 ) 爱的暂停键 观后随笔

#2025BJIFFSomething's wrong, but nobody is wrong. That's life, isn't it?通篇靠对话戏,男女主完全撑起来了。

两个人的颜值都好高啊hhh。

所以特别能理解女主很希望能继续和男主走下去的心情。

联想自己刚刚经历过的一些事,我真的很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她。

我一直后悔最后有很多话没有和她说。

我希望她能一直被爱着,可以感受到别人的爱,清楚自己值得被爱,并且爱自己,也可以去爱别人。

爱这个课题是怎么讲也讲不完呢真是。

影片里面一些回忆,像拉片一样的手法挺有趣的,提供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

结尾似乎也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果,我们不知道男主最终的选择,但我们知道女主成长了,无论他如何选择,她都会爱自己,尽管她希望可以和他走在一起。

她也会学着和孩子们好好讲话,让爱意可以随意流动。

我忍不住设想,如果他们早点去做个心理咨询该多好。

玛利亚去找母亲那段也很值得思考。

一进门妈妈就讲“坚强”,从自己一直到孙女,都是坚强的女人。

她似乎还挺以此为豪。

刚接受完心理咨询的女主脸色就有点不对劲了我感觉。

坚强有什么好的?

没事儿凭什么要去吃苦,为什么要去过需要坚强才能维持下去的生活?

(虽然确实会有人会以吃苦为乐,以展示自己的抗压能力等等,在心中获得一种奇妙的优越感)希望这个家族的痛苦可以在这一代终结。

不必要去做坚强的女人。

做个快乐的女人不好吗?

但女主真的收到男主的邮件——请做好我要结束这段关系的准备——时,那种慌张无措,那种痛哭真让人心疼。

结尾挺戛然而止的,连片尾曲都没有,直接让我想起《阿诺拉》。

不过我觉得这片子搞一点片尾曲应该也蛮好的,所以最后的静默总让我觉得是预算不够找不到曲子(不是),或者导演也不清楚加什么音乐好了hhh。

静默到最后,大家心情似乎也比较严肃沉重,亮灯时竟然没有全场鼓掌——当然在出片尾字幕时是鼓过掌了的——这是我在北影节第一次遇到的只鼓了一次掌的场次(20250423金泉港IMAX厅)ps:这片子里讲的是挪威语吗?

听着真的有点硌耳朵

《爱的暂停键》短评

对女主的情感和内心探索走得很深,婚姻中的情感痛苦真的太难归因了,能够走出阴霾、扯开被痛苦钳住的衣角,很重要。

4分钟前
  • 老K脸
  • 还行

真正的痛苦是已经不再奢求别人理解自己的痛苦

6分钟前
  • 一一鱼
  • 推荐

Maria is afraid.

9分钟前
  • Marutvat
  • 还行

哎 个人的问题带到家庭里 最后就成了家庭的破碎 但是解决的自己的问题太难了 太难了。女主对着镜子那段太好了。人可以逃避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其实都在逃避自己 到最后无处可逃。然而对我来说 打开自己太难 兑现上帝的恩典也太难。也许在逼我的平行宇宙 我会有孩子 会有美满的家庭 会有相处愉快的爱人 甚至会在某个下午给孩子讲我小时候干过的蠢事。但是在这个宇宙不会了 我最好还是自己待着。结束这些苦难 不在跌进循环往复的恶性循环。

13分钟前
  • Sebastian
  • 推荐

想表达啥? 除了朋友外 所有人都在说女主有问题 所有情绪全部要自己来消化 然后给周围亲密关系的人 love和peace 人也不是机器啊 随便就重启加载崭新人格 这片最诡异的地方是一个自认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女主离开生了两个孩子的婚姻后迅速又生孩子开启下一段婚姻 而且是在有工作和追求的情况下 没有结尾我会觉得是控诉 然而结尾这光打的 圣母玛利亚啊

14分钟前
  • 元上
  • 较差

看完有点不舒服,作为已婚已育女,感觉有点被冒犯。这不就是在批评那些在婚姻里疲惫崩溃的女人,你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你原生家庭有问题,你不会爱自己,导致你不会爱别人,你恐惧不被爱,导致你推开爱你的人吗。如果你是要表达这个,不要放在婚姻里,放在恋爱中,或许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婚姻太复杂了,你不能把它如此简化地描绘出来。

18分钟前
  • 段然
  • 较差

再长的洞房花烛也有烧完的一天,热恋的美好瞬间异变成分手的冰冷告白,在某个时刻每个人都想逃离自己的生活,一个人对你有多重要就能对你造成多大伤害,对镜表演三种我爱你,

21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漫长的心理治疗片。暂停了还是女性在反思自己…

23分钟前
  • silence
  • 较差

站在女性的内心去剖析婚姻中那些病态的问题,面对曾经那炙热的爱情,我们确实要暂停下来,进行一场关于爱的练习。

26分钟前
  • Sun
  • 推荐

《世界上一般糟糕的人》

28分钟前
  • ChrisKirk
  • 较差

像是《婚姻故事》版的《被遗弃的日子》,但主要的话题并不是“激烈的矛盾”或者“撕裂的痛苦”,而是在飞速从童话跌落现实后,展示分离所带来的情感变化的细节/未知/痛苦,揭示出自我欺骗与陷阱。

29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推荐

前半段节奏很好,那种细致入微的无尽折磨,后来做了两次咨询突然就自省了疗愈了觉得太快太虎头蛇尾不切实际,缺少弧光。15th #BJIFF# 南新选送😆

31分钟前
  • 帕特里克耶夫那
  • 还行

开头那么多母职问题不解决,结尾怎么变成原生家庭个体反思了,驴唇不对马嘴

34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较差

电影中心主旨:倘若那天,把该说的话好好说~事实上,沟通不能解决两个已不同频的人中间的任何问题,即使当初女主早早看透自己的内心做出改变,男主没有离开家,一切就会改变吗?本质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认清自己的内心是好事,过分纠结过去反而不能继续前进

39分钟前
  • 鲁乙
  • 较差

大概快1小时了才开始好看,不只在婚姻,良好的自我心理建设对幸福很重要

43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7/102025.5.30。因为要画这部片子的商插所以看了一下。中规中矩工工整整的一部小片,如今觉得像这样一百分钟时长的电影刚刚好,开头几场戏很快就建立了男女主的人物关系,后面虽然剖析的不算太深刻,但也有挺多可取之处,尤其是心理咨询后有几段视角调换的戏很是喜欢。摄影和美术有《酒精计划》的味道。

46分钟前
  • 丁园浇水
  • 还行

mlb阁楼上的疯女人还要反思,死了算了

48分钟前
  • 方不悦_mj
  • 较差

爱的暂停键=自我重启键。与很多着力刻画爱情婚姻狗血冲突的电影不同,暂停键摒弃了部分戏剧冲突,前抛出日常问题,后着力呈现女主角面对问题后,由心理分析师引导后的自省、治愈——心理学方向的因果分析。虽然这部片子的人物仍片面化,日常情节琐碎,但它是一把带着爱的温柔刀,刀刀见血。强烈推荐《爱的暂停键》后看《评估》,同样呈现了女性之困:病了疯了-挣扎/探寻-觉醒。暂停键是文艺写实理想范儿,评估则是抽象艺术哲学派,同时服用,功效更好。

52分钟前
  • WIKI魏
  • 推荐

玛丽亚试图通过心理咨询暂停婚姻的崩解,却意外启动了自我认知的重启程序。当她最终独自驱车穿越自己的种种过往,挡风玻璃上融化的、雪水、家庭、幸福的影像,镜子前面的对话比任何宣言都震耳欲聋、像那天晚上一样,闭眼,睁眼,你还在。

55分钟前
  • 啊蛮(多栋版
  • 推荐

如果只是停留在自我认知成长情绪管理这一套讨论,跟再见爱人大电影没什么区别哈 #15thBJIFF 选送南新

57分钟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