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一辈子忘不了结束乐队了写在前面,总集篇看之前就知道没有新剧情了,主要是为了电影院的音响听歌来的。
但是还是要给五星,虽然已经看过一次了,剧情还是感动人心😭这才是真正的的少女乐队。
可惜没有彩蛋,多放几首歌吧,哦内该😭周围环境很好,都是同好也没有人吵吵闹闹。
就如同用取景器拍照片一样,黑暗的环境沉浸感巨好。
专门找的有特典的电影院来的,毛到了番外漫画,这不就新剧情吗(雾)可惜没有胶片和海边了,虹夏呜呜呜😭在预想的地方断开了,并没有断章的难受(或许是好事?)如果能再插入一个《花之塔》就更劲了,梦回2022了😭那就《孤独摇滚下》再见啦
原来是把番剧进行剪辑再圈一次钱,你竟然连新的音乐也舍不得换一首,就全用旧的,那我为什么要花这个钱呢?
我为什么不再把番看一遍呢?
😡😡😡😡😡😡😡😡😡😡😡我喜欢这个番但是我不是冤种,为什么要欺骗我?
再也不会相信芳文社了,我送给你的钱是不是不够了?
发不出工资了是吗?
就凑数来忽悠我😭😭😭😭
高考完的暑假重新捡回了六年没弹的钢琴,一开始连五线谱都忘记怎么认了,总是需要先把每个音都标出唱名才能开始练。
就这样练了一暑假,我慢慢有点找回了之前的感觉,刚入学就去学校的艺术团面试,但当场被学长指出了缺点,并在之后得知了落选的消息。
还是会很遗憾,六年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许多东西,当身边的朋友对我会弹钢琴表示钦慕时,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的水平已经配不上大家的青睐了。
从看到孤独摇滚的名字就隐隐觉得自己一定会去看,就像当初得知苏打绿演唱会的消息一样。
上周六打算连看两场孤独摇滚,当时看到简介很感兴趣,孤独阴沉,这多么像我;乐队,多么默契的团体。
我第一次看到乐队是在思南街角之声,一个吉他手望着另一个人笑得多么灿烂,当时这一幕深深印在我心里,我很渴望自己也有那样的瞬间。
我想这是对于灵魂朋友的渴望,一个眼神便能传达所有想表达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想慢下来,让自己提升一点敲字的准确率,说提升一点的时候,我其实已经开始让自己错误率降为零了。
我的眼皮现在有点刺,感觉是因为一直在电影院又哭又笑,眼珠(写的时候想的是眼里的泪珠,写成眼珠,现在看真是哭笑不得)一颗一颗往下掉,眼皮肿了。
想到这里我看了一眼镜子,又把自己的样子拍下来,眼皮真的好肿好厚,笑起来也是一种没精神的样子;但是如果细看我的眼神,我现在神采奕奕,只是眼皮有点肿,脸有点红。
不管是苏打绿演唱会,又或是《孤独摇滚》,我内心那个小小的声音在说话的时候,就好像开启了某种神力。
我明明没有买上演唱会的门票,苏打绿却阴差阳错又一次遇到台风,于是我借由台风买到了门票。
我明明在周六加班,大光明影院居然一连放了这么多天上下场连续的电影,以至于我今天临时起意还可以去看。
所有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刚刚好,好像有一种天意在里头。
或者,更加明白地解释这件事情,其实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一定会得到,所有看似天意的安排,都是内心强烈渴望驱动的结果;其他的事情为什么没有如此顺利进行,是因为没有那么渴望,也没有那么关注,于是在记忆中过掉了,存在但不在场。
第一次看包场电影,偌大的影厅只有我自己,消防宣传片陡然出现时,我忽然被一种恐惧攫住了,突然出现的画面让我慌张,刺耳的蜂鸣声让我非常难受,好像整个大脑都在共振。
除此以外,整个宣传片的声音也太大了,而且声音分布不均匀,在几片音响里跳来跳去,嗡嗡嗡震得我耳朵要裂开。
在那么短短的宣传片播放时间,我忽然开始想象自己一会儿将一个人坐在漆黑的影厅,然后我会因为受不了一个人在黑处而狂奔出去,我想;我可能有黑暗恐惧症,或者幽闭恐惧症,我想。
但我终究留在了椅子上,我也不知道出于什么;而在影厅灯光暗下来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出现任何预想过的不好的感觉。
相反,我看到小孤独这个字幕就开始喜欢了。
看的时候我开始有一种很想把这个电影记录下来的欲望,我想这是因为我已经确定自己会非常喜欢这个片,我想要分享快乐。
但在miss了孤独摇滚的画面之后,我开始冷静下来,专心享受电影。
看到小孤独的那些内心独白和实际表现出来的样子——内心独白如此丰富,表现出来却仅仅只有面部表情,还常常社恐和失去意识——我总是忽然就流泪,有时呜咽,低低地发出一些悦耳的呜呜声,有时忽然大笑,还有时边笑边哭、边哭边笑,笑着就开始哭。
我笑得想哭,我总是听一个朋友说类似的话,却不理解,今天真正体会到了。
我非常庆幸这是我包场的孤独摇滚,我才得以如此自由地表达情绪。
这不但是《孤独摇滚》,这也是我的孤独摇滚。
我会想起我走进影院取了一张票后,检票员说——“孤独摇滚可以入场咯”,我知道那句话是对我一个人说的,他撕票根的时候很仔细。
第一场结束之后,清洁阿姨走进来,我们对视了一眼,她默默走了。
结束第二场之后我溜进另一个厅,看到一个大爷穿着汗褂子,一边摇着扇子,悠然自得地坐在那里看电影。
影院好热,我也穿着背心,还脱了鞋,舒服地蜷在椅子上。
好有趣,原来还有跟我一样的人。
看到小孤独对于周围人的观察,总是不停地道歉,不愿意给人增加麻烦,难以拒绝别人,好像看到了自己。
曾经和现在的样子。
看到她时时刻刻都在思考,不讲话,却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好像能看到自己和其他人相处的样子,也忽然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朋友很少。
窗边飘来清凉的晚风,我的眼皮还是刺,眼睛还是痛,今天就写到这里吧。
既然下篇都标了,毕竟都是跑到影院看的,上篇也还是标一下。
本来打算写个短评记录一下观影那天,没想到越写越多只能放长评了。
电影本身的内容倒是平平无奇,就是纯剪辑。
唯一的新画面op部分还因为和老队友一起吃饭的时间太长而错过了。
说起来电影首映的那天还是自从乐队解散的这两年来我们六个人第一次聚那么齐。
其实事情的起因只是我想找个伴一起看孤独摇滚,想起上次去崂山校区的时候找键盘手约饭他没空,说我们下次再约。
就问了问他要不要一起去看。
没想到之前他没空那几天正好是他在澳洲做交换的女朋友——也就是我们主唱回国的日子。
而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就是她要出国的日子。
在键盘手的张罗下问了这次每个人居然都有空。
于是本来打算的俩人看电影改成了乐队成员聚会。
我们上一次聚还是在去年年底我正好考完研,主唱也正好回国的时候,但是贝斯手有事没来所以那次只有五个人。
电影勾起了我很多回忆,现在想想两年前的那个夏天是我玩乐队最快乐的时候,也可能是整个大学生涯最快乐的时候。
我们一起在livehouse演奏着翻转岩石,晨光洒落你身。
一起登上了鱼山校区的礼堂,一起在操场上参加了西海岸校区的第一次音乐节,演出结束后去吃对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的海底捞,在夜晚的烧烤店里告诉他们我是如何失恋的……那些鲜活的回忆构成了我大学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所以尽管那段时间失了恋,身在荒僻无比的西海岸校区,却仍感觉每天都是那么充实,那些日子是如此熠熠生辉,以至于直到失去了才知道是多么的珍贵。
当那个学期结束,围绕队内谈恋爱产生的矛盾,乐队走向分崩离析时。
那时的我故作成熟,心想乐队换人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安慰自己将来总会找到更好的队友的,选择顺其自然没做任何事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他们联系。
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意识到自己当时失去的是很重要的东西,尽管事后来看就算当时找他们说开了我们后续也可能只是再多玩一个学期就要面临学业的压力不得不停止乐队,就算乐队没有解散我们还是会面临和当初一样选歌难的问题,或许以当时自己的阅历事实上也无法做出比当时更好的选择,但是还是无数次会后悔为什么当初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事到如今,我想我在这个乐队的经历就像是我的初恋一样充满着美好与遗憾,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我会对一部名叫bangdream it'smygo的作品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那就是后话了。
那天晚上电影结束是八点半,不算早也不算晚,走出电影院我们再犹豫下一步是再做些什么,好像时间也不太够了。
还是直接回学校,但是仅仅是一顿饭加一部总集篇剧场版电影的时间又显得是那么不尽兴。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今年年初去找在上海的哥们一起看tmp的时候,演出结束后他说我们再走走吧,走到下一个地铁站。
是啊,相聚的时间实在太过短暂,我们试图通过多走这一站地铁的路来填补那些没能见面的日子。
于是我向老队友们提议,我们再走走吧,走到下一个地铁站。
从影院出来是以夜景著称的第三海水浴场,我们沿着海边向前走,想起我们好像还没有一起来过海边,再往前是我之前一个人来过很多次的湛山三路,夜晚总是很安静,一路上我们好像也并没有说什么话,只是走着,一直到下一个地铁站。
这两次相聚大家都是在聊彼此的现状,而很少提我们之前乐队的事情,或许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矛盾。
其实该说的话也差不多说完了,但是还是想再和大家一起多待一会儿,仅此而已。
人与人的缘分总是断断续续,就像两年前我们彻夜长谈时绝不会想到如今几个人聚一次会这么难,但是至少今天,我想就算乐队解散了,我们还可以一直做朋友。
以一种极慢的速度重读了一遍《被讨厌的勇气》,有种感觉是,虽然这本书是上一年春天看完的,但根本不知道当时怎么看的,只记得课题分离一个词而已。
因此下定决心不再关注于太多的看的作品的数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间有限,能够品鉴好一些作品足以。
看书过程中对我来说是一部爽文,课题分离,目的论,世界地图中心论,让我如获至宝,让我一度认为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开开心心去实践去 去取悦自己 去成为幸福的期待中的原子人。
但书的后半部分,却让我有点泄气,作者又将幸福的落脚点放到“共同体”上。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又是什么现代原子人的大招,“共同体”有让我幸福不能受控起来。
我尽量去理解受控的共同体感觉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确实因为这一点有些不理解和丧气。
电影中阴暗女主作为吉他英雄,只敢发不露脸的社媒,一心想要去组乐队。
但幸运的是她真的是吉他英雄,这里有个纽带乐队,比家庭还温暖。
你社恐没关系,还有我们;谈的不好不会配合没关系,大家都在成长;你打工不想露脸没关系,你来做饮料我去招待顾客。
但是我们要你最贵的东西,我们可以成为朋友吗,我们是家人吗,我们可以互相照顾吗,你可以认真的做自己,做自己想要的努力吗?
小i人,坚持做自己吧,总有一天有人会爱你,会找到一个“共同体”。
即使暂时没有也没事,把你自己做好,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 平日没空追,院线必定冲!
吐槽太密集了,以至于一开始我都有些嫌聒噪。
后面反应过来,小独的碎碎念其实也是我的日常心声,只不过这种“诡异”的心理活动被电影具象化了,同时我也比较讨厌“社恐”的自己,观影如镜,很搞笑,也略变扭。
电影实在太美好了。
最近连着写了两晚关于“人性本恶”的文章,再突然来感受这种天真烂漫,人多少有些不自在,如果我有一个10岁左右的女儿,带着她一起来观影的话,应该会再投入不少。
最后Live第二首歌,小独的solo救场,眼角有泪划过,关键时刻违背本性释放本心的“英雄主义”是我百看不厌的夜空星辰,也是我对于人类所抱有的最后一丝幻想。
最喜欢的角色当然是“凉”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喜欢~“社恐”也能成为“英雄”的,但不要过度消费社恐与强立标签牌坊。
一个优秀的人,台前幕后总有一面是在践行着异于常人的努力,而我遇见的绝大多数“呆萌”,只是掩盖懒惰与穷酸的托辞。
这个真的好看!!
不同的人为了梦想走到一起好看爱看多看可以去看番,番更好看的虽然第一次演出结果不太理想,可大家一直慢慢努力,最后获得成功,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好看呀好看呀好看呀大家都去补番!!
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
肯定是会有一些删减的,所以还是补番比较好吧
作为电影的话我觉得只值三星,但是本来就没抱太高的期望,所以还是综合一下给了四星,觉得评分7.5左右比较合适。
删改太严重了!
整个第七集居然全部删掉了,那可都是精华啊!
拍照那部分也是,删得都不连贯了。
玩女人那段也没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前面的删除,导致电影全片没有直接介绍星歌和虹夏的关系,直到中后段才由角色之口说出两人关系,没有看过番的观众也不能直接依靠两个人发色相同就判断她们的关系吧。
删除大量片段后,取而代之的是很多段蒙太奇。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理解制作组做了很好听的原创歌想放出来的心,但是蒙太奇片段没有重新作画,人物一直在说话但是没有声音,就很奇怪,如果不是看过原作一些片段会有点不好理解。
整部影片的节奏也很奇怪,太快了,像是开了1.25倍速,这可能就是番剧和电影的区别吧。
上半部分浓缩了一到八集,明白是想断在“波奇酱的摇滚”(孤独摇滚)那里,但是还是太赶了。
总结,是完完全全的粉丝向电影,非粉不建议观看,会感觉云里雾里。
因为我是基本上不看番剧总集篇的,所以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总集篇都有这些弊端。
但是下我还是会去看的,可能我这种粉丝就是甘于被割韭菜吧。
话说第二季给我好好做就行!
冲着新曲和可以去电影院听live买的票,对剧情没啥期望,几个过渡略生硬但几次失误和救场的节奏感把握还是非常不错的。
虽然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因为有类似上台经验所以还是会条件反射的有点紧张(指满头大汗) 觉得夸张就对了,评价怎么会有这么孤独的人什么的一律老虚.jpg。
通过颜色和性格区分的鲜明人设是蕴含隐喻的课题:比如孤独的人如何排解寂寞? 装作爽朗不在乎强颜欢笑的阳角? 失去个性还不如去死的为我独尊? 逃避现实沉迷自己爱好的隐士? 喜多倒是挺“正常”的融入社会了……但乐观开朗是只属于那些外貌中上,生活和睦的成功人士的奢侈品,长得一般甚至长得丑的人如果家庭条件也一般的话很快就会面对各类现实问题,来自外部的刻板印象决定社会环境不会接受他(她)们不一样的人: 小朋友的话可以说自己只要学习就好了,而大人们需要考虑的就多了如果已经长大了该怎么办?
我觉得孤独摇滚给出了一点答案:人总是要因为一些东西聚集在一起的,可以是爱好,可以是共同的目标或者理想。
在其中获得的成长是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当然要先有份工作,先能养活自己再谈理想或者自我实现。
靠爱好挣钱是成年人的童话。
80/100 因为看了好几遍动画了,剧场版的剪辑一下子适应不了,总觉得故事没讲清楚,很多过剧情的地方竟然用新歌代替了。很好奇没看过动画的人是什么感受。但是在电影院重看一次吉他孤独蓝色星球还是很爽!很多细节听得更清楚了,没错我就是结束乐队的fan…
新歌好好听!
live歌不错,除此以外完全get不到,人物形象扁平,关系模糊,剧情子供,不知道在燃什么。隔壁老哥睡完了全片。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会觉得像主角这样太过于社恐,真的阻碍会很多,同时,看着就像是讲一些非常超现实的东西,已经不能让我去相信
i人大作战,但是还是很感动啊!
好夸张的“社恐”表现,比伽菜子的os还啰嗦百倍(吵死咯)。想到书友们见面的忐忑心理活动。和番一样,歌的记忆点差了点,不同个性结合起来就是美妙的乐章。拿了一堆物料,抽奖依然抽不中(我隔壁的都中了aaa)。
基本没有新镜头,名场面也剪了不少,评价为不如看番。
之前被同事力荐过,漫画也试着看过,不过可能是年纪大了,果然还是有点难以代入。A社的作品还是有保证的,总集版剪的也很流畅,也算是补番(?)了。
不再碰这类剧版观影啦 吸引来的人群不是我想要的呜呜
这个动画片好幼稚啊,还不如看葫芦娃
3.5 本来对这个画风完全没兴趣的,但因为看另一个电影,干脆就连看了,没想到这个社恐怪咖女主意外的很搞笑,还有点共鸣,而且女孩子们的友谊真是令人羡慕啊!可能因为是发特典的活动场,有coser来,前面就坐了一个女主的coser
不得劲儿
emmm
【3.0+】即使粗糙即使琐碎,还是能被其中的情绪与能量所感染,看独特耀眼的他们肆意的交织共舞,青春虹光的组成有阳光也必然有阴影,抱着希望奋尽全力去迎接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明天,别管最后抵达了哪里又是否成功,只要尽情投入了,那这段旅程的过程就已收获了太多珍贵的美好与感动,或许你很卑微很渺小,但你仍是你自己的英雄,人生其实就像摇滚,不曾停歇又永远滚烫炽热,看完想立即补番了……
20250426@天山电影院。映前的观影提示很棒,可惜作用不大,全程被前排的4个野人影响。TV版只看了几集,看总集篇感觉还行!硬是分成上下篇,显得很拖沓。
第一次被豆瓣的评分欺骗了
女儿最喜欢的漫画人物,首映必须捧场啊!大学时代好歹也是学过🎸,组过乐队的摇滚老妈啊🤘🏻
第一次看电影排队,排到一楼大门外,《孤独摇滚》真受欢迎啊。新的开场和新曲,(还有新的抽象演出,划掉)更有现场Live感。要是有杜比版,就更爽了。抽到了凉前辈的色纸,还行。就可惜,TV第二季应该是不会比芙莉莲第二季先出了。两部同时做,斋藤监督估计要过劳死。在如何把动画改编做得有趣不无聊这点上,我很欣赏他。
看完全片发现社恐是唯一亮点“亮点”是因为这一人设确实可爱,让这类二次元日漫一贯过于夸张的卖萌不那么反感。虽说是个人观点但始终认为这种类型手法是廉价的糊弄工具。但仅这部里部分场景的夸张卖萌还是有会心一笑的可爱想象力。对社恐状态的持续深耕在共情方面显得细腻动人,虽然后面反复渲染有点烦但整体是比较精细的刻画(普通动漫维度)“唯一”,是因为除此之外的剧情都相当刻板传统。少量剧情有意识创新但整体走向还是过于相似。内容没多少,反反复复的社恐卖萌到后面就有点像填充时长了其实最有机会做出情感的是首次演出遇到台风。但后面马上最老套的励志总体还是非常粉丝向,类似粉丝大银幕包场看剧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