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因迪尔·唐纳森
主演:莉莉·科利亚斯,苏马娅·布博尔,瓦伦汀·布莱克,戴安娜·厄尔文,詹姆斯·勒格罗,丹尼·麦卡锡,朱利安·格雷迪,贝卡·莫林,萨拉·威尔森,萨缪尔·拉尼尔,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故事发生在卡茨基尔的一次周末背包旅行中,17岁的萨曼与父亲和父亲老友的自我意识之争展开了对抗。 该片曾入围2024年圣丹斯电影节、戛纳导演双周。详细 >
【8th PYIFF@小城之春】总感觉有些不自然,而且前四分之三和最后的表达不连贯。
露营是女孩的成人礼,也是对父权说不的开始。拍得很轻小温柔,有徒步山林的气息。
在巴黎香榭丽舍电影节,整部电影轻松又沉重的青春日记,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女孩经历的失望,敏感和脆弱。正如导演本人的性格一样。映后Q&A一位挑事的观众逼问导演为什么片中黑人演员是负面角色(其实和本片根本没有联系,里面的黑人演员只出现了几分钟是女主的好朋友,也没有任何负面)导演很诚恳地说很抱歉你有这样的感受,告诉观众这个角色的缘起,突然观众打断导演再次逼问是不是故意用黑人演员,导演继续诚恳说她不是故意的。观众继续咄咄逼人。我站起来对观众吼,拜托,打断别人说话是粗鲁的,别把你的意识形态当作暴力的武器,何况和电影没有任何关系我。观众开始大吼,美国电影对黑人不公,然后摔门。导演在台上哭了。天啊,感觉独立电影人太不容易了。出门的时候,我走过去告诉她,你的电影很棒、是拍给懂的人看的,而不是给仇恨者。
内核是私密的心理探索电影,不确定男性可以看懂多少其中的停顿、注视和逃离。敏感的、附庸的少女实际上是影片真正的主角,被两个中年男人冗长的、无趣的、毫无价值的对话和行为反复地掩盖和突出。很多中年男人不要认为自己shit的人生是环境造成的,而大部分只是因为你们本来就是shit,不小心沾上你们都会染上一股恶臭味。
好单薄的故事,建议下次拍个20-30分钟短片意思一下就行了
轻巧灵动却又非常有力。文本太厉害了,把女主放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语境里,一开始以为只是温和轻柔的批判,后面发现实则是给父权社会和男凝当头一棒。前面的对话非常灵动,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后面痛斥的点也非常准,爸爸愿意因为朋友在帐篷里放了饼干(容易引来熊)而狠狠责骂朋友,却不愿在女儿受到朋友言语骚扰的时候保护女儿,还能体现出父亲带女儿出来玩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所期望的一个“美好的亲子时光”,女儿是否开心根本不重要,他只想维持住自己的开心时光。而且看完反观前面的一些细节也能发现都有所对应,剧本设计太棒了。女主演得太好了。
十分轻盈,比起其他私人化的影像,又少了分能够沉下去的东西。最后如果是女儿把车开走,配乐响起来就好了。不过这也太理想主义了,毕竟车钥匙一直在父亲手里。期待导演后面的作品。
8th FYIFF,作文解法,首尾呼应,转折高潮踩点。你这信息密度,30分钟时长也够。
如果把车开走,我就打五星了
还是可以看看的,一个女孩的成长史吧
少女的烦恼,被无视,被冒犯,默默忍耐,独自前行,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先来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成人礼。
3.5 圣丹斯->纽约双新->戛纳双周,想被忽视都很难。很纤细有条理的剧作,很有趣的性别切入角度,可惜没有很好的声景(但也确实说得过去)
把主人公的遭遇足够真实的用镜头呈现出来就很好。
#PYIFF 你說他好吧確實無聲勝有聲的處理文本也不尷尬,但是為什麼那麼同質性的無聲勝有聲,如果說和別的區分一下可能就是少女友人和換棉條比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一下,其他真的不必託付中年白男老爹前行了
两个中年白男在小女孩映衬下认清并反思自我的故事,Sam比起她的父亲和毒品的朋友在旅行中显示出难以想象的成熟,不仅细心帮助照顾还敏感地给夸夸而谈的男人们的糟糕生活一点建议,马特比较伤感,与和儿子迪伦关系紧张,害怕孤独,应该坦然一点接受分离,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和Sam相比,父亲比较自我且强势,一看朋友拖后腿甚至心生嫌弃,也缺乏对Sam的了解,后来发现自己女儿如此独立又是另一副面孔,最后Sam独自一人赶路,丢下两个拖油瓶...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位置仿佛颠倒过来。表演不错,摄影也很美,作为处女作,非常不错。
户外用品不错!
87/100
3.5 人前装开明,人后出轨骚扰一样不少。你说这帮子男的心里能没数吗,我看是太有数太算计了,每个男的都知道自己能拿捏身边的女性到什么地步,平遥第一部看得我直冒火。
看一遍太过寡淡看两遍又有点鸡肋
8th.PYIFF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8th PYIFF@小城之春】总感觉有些不自然,而且前四分之三和最后的表达不连贯。
露营是女孩的成人礼,也是对父权说不的开始。拍得很轻小温柔,有徒步山林的气息。
在巴黎香榭丽舍电影节,整部电影轻松又沉重的青春日记,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女孩经历的失望,敏感和脆弱。正如导演本人的性格一样。映后Q&A一位挑事的观众逼问导演为什么片中黑人演员是负面角色(其实和本片根本没有联系,里面的黑人演员只出现了几分钟是女主的好朋友,也没有任何负面)导演很诚恳地说很抱歉你有这样的感受,告诉观众这个角色的缘起,突然观众打断导演再次逼问是不是故意用黑人演员,导演继续诚恳说她不是故意的。观众继续咄咄逼人。我站起来对观众吼,拜托,打断别人说话是粗鲁的,别把你的意识形态当作暴力的武器,何况和电影没有任何关系我。观众开始大吼,美国电影对黑人不公,然后摔门。导演在台上哭了。天啊,感觉独立电影人太不容易了。出门的时候,我走过去告诉她,你的电影很棒、是拍给懂的人看的,而不是给仇恨者。
内核是私密的心理探索电影,不确定男性可以看懂多少其中的停顿、注视和逃离。敏感的、附庸的少女实际上是影片真正的主角,被两个中年男人冗长的、无趣的、毫无价值的对话和行为反复地掩盖和突出。很多中年男人不要认为自己shit的人生是环境造成的,而大部分只是因为你们本来就是shit,不小心沾上你们都会染上一股恶臭味。
好单薄的故事,建议下次拍个20-30分钟短片意思一下就行了
轻巧灵动却又非常有力。文本太厉害了,把女主放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语境里,一开始以为只是温和轻柔的批判,后面发现实则是给父权社会和男凝当头一棒。前面的对话非常灵动,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后面痛斥的点也非常准,爸爸愿意因为朋友在帐篷里放了饼干(容易引来熊)而狠狠责骂朋友,却不愿在女儿受到朋友言语骚扰的时候保护女儿,还能体现出父亲带女儿出来玩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所期望的一个“美好的亲子时光”,女儿是否开心根本不重要,他只想维持住自己的开心时光。而且看完反观前面的一些细节也能发现都有所对应,剧本设计太棒了。女主演得太好了。
十分轻盈,比起其他私人化的影像,又少了分能够沉下去的东西。最后如果是女儿把车开走,配乐响起来就好了。不过这也太理想主义了,毕竟车钥匙一直在父亲手里。期待导演后面的作品。
8th FYIFF,作文解法,首尾呼应,转折高潮踩点。你这信息密度,30分钟时长也够。
如果把车开走,我就打五星了
还是可以看看的,一个女孩的成长史吧
少女的烦恼,被无视,被冒犯,默默忍耐,独自前行,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先来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成人礼。
3.5 圣丹斯->纽约双新->戛纳双周,想被忽视都很难。很纤细有条理的剧作,很有趣的性别切入角度,可惜没有很好的声景(但也确实说得过去)
把主人公的遭遇足够真实的用镜头呈现出来就很好。
#PYIFF 你說他好吧確實無聲勝有聲的處理文本也不尷尬,但是為什麼那麼同質性的無聲勝有聲,如果說和別的區分一下可能就是少女友人和換棉條比較讓人覺得眼前一亮一下,其他真的不必託付中年白男老爹前行了
两个中年白男在小女孩映衬下认清并反思自我的故事,Sam比起她的父亲和毒品的朋友在旅行中显示出难以想象的成熟,不仅细心帮助照顾还敏感地给夸夸而谈的男人们的糟糕生活一点建议,马特比较伤感,与和儿子迪伦关系紧张,害怕孤独,应该坦然一点接受分离,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和Sam相比,父亲比较自我且强势,一看朋友拖后腿甚至心生嫌弃,也缺乏对Sam的了解,后来发现自己女儿如此独立又是另一副面孔,最后Sam独自一人赶路,丢下两个拖油瓶...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间的位置仿佛颠倒过来。表演不错,摄影也很美,作为处女作,非常不错。
户外用品不错!
87/100
3.5 人前装开明,人后出轨骚扰一样不少。你说这帮子男的心里能没数吗,我看是太有数太算计了,每个男的都知道自己能拿捏身边的女性到什么地步,平遥第一部看得我直冒火。
看一遍太过寡淡看两遍又有点鸡肋
8th.PY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