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
Vlny,Waves,布拉格自由之音(港)
导演:伊里·马德尔
主演:沃伊捷赫·福多兹芝基,Ondrej Stupka,塔蒂阿娜·保霍福娃,Stanislav Majer,沃依特赫·科特克,玛丽卡·索波斯卡,佩德罗·林涅尼奇卡,马丁·霍夫曼,Petr Halícek,马提
类型:电影地区:斯洛伐克,捷克语言:捷克语年份:2024
简介:Czech actor-turned-director Jiří Mádl has wrapped shooting on his third fiction feature, Waves, which centres on the turbulent period of the Warsaw Pact inva..详细 >
好喜欢,在影院看得热泪盈眶的!越了解捷克的历史,才能越懂得捷克民族性格的形成:对自由、公正、正义和爱的不断追求,在一代又一代中繁衍生息。没有斗争就没有自由。尽管文化的不同,那些流淌在人类血液里的美好品质,总能让在荧幕前不同国家的人感同身受。
“他们进来了。我们不得不停止广播。”国歌声响起……
五十四年后大毛再次以反法西斯的名义公然入侵他国
自由不该是奢侈品。
1.0作品总是那么纯粹、感动和燃啊。#HKIFF49
MSPIFF 44 |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语言和配乐,灵动而又美妙。自由电台大厦的沦陷,兄弟间的情谊,看哭了好几次。就是一切过于美好而不太真实。
自由就像风和海浪,再高的墙也不可能永远阻挡
平庸之作
我今晚在香港大会堂二刷(之前在电脑上看的台译字幕版)。除了现场观众全部凝神屏息观看、终映时两次长时间热烈鼓掌给人电脑观影所无的震撼外,新的感受是:这片是斯洛伐克而非捷克拍的,昆德拉那小说及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还是捷克人视角,所以他对斯洛伐克人杜布切克比较不屑,而本片也只略提了捷克剧作家哈维尔一句——这是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侧重点不同。杜布切克不像匈牙利的纳吉那么惨(本朝某人也被曾冠上这一名号),他与其他记者那样,挨过了21年的边缘生活后,又重返政治中心当了议会主席,与当上总统的哈维尔挡搭,最后在死于车祸前还留下一部回忆录,这样一位在体制内与体制外都有好评的政治人,在东欧乃至全世界都很罕见。而且回忆录挺风趣,果然“有人性的社会主义”与众不同。另外,电脑看时完全忽略了另一双面谍及性爱镜头
5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详细了解了“布拉格之春”的这段历史,特别是从捷克人自己阐述的角度,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电影无可挑剔,很多细节都非常到位,最后苏军入侵后同仇敌忾,将真相通过电台向大众传播,让人钦佩。没给满分的原因是,看看充分拥抱西方德谟克拉西制度后的捷克斯洛伐克,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经济长期处于欧盟底部,布拉格则沦落成为有名的春都,这难道就是捷克人民追求的?
“子弹无法击落声音”被拍成了电影,看的过程里好怕男主弟弟出什么意外,几段搞瞎扒的船戏没太大必要。好在吧在铁幕再次落下之前去那些东欧国家见过了各种世面,已经不是什么一赢到底的井底之蛙了。
5,拍的太差了。但是某几个情节还是小感动,身边的人都在抽鼻子,但总的来说这个电影真是拍的非常差,刻板商业片,捷克的建国大业
能说会道,人之权利
大时代的片断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国家都这个样子了,出路在哪?正因有电影中那群带着信念、付出热血的少数人,才唤醒了普通大众、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正因看到了真实的历史,今天的东欧各国才会担心历史重演!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没有捷径,它必须穿过千千万万人的心灵!!
chap与adam,导演映后。布拉格之春的历史,导演说这片受到argo影响…和argo简直天差地别。在影院如坐针毡,镜头和叙事没有节奏感,看得好累。声音设计可能想要做的有特色但其实除了大声并没有,服装很统一但是很dull。bitter.
献给所有为真实发声的人,我们与你同在。
HKIFF49有人走 有人留只是我還能等到那一天嗎
7.5/10 #HKIFF 49th# 历史年代剧,以个人之力对抗整个体制和严峻形势的全过程。前半段是与体制进行抗争,虽然对人物私人生活的描绘等“跑题情节”和短镜头削弱了批判性,但影像的力度仍在。后半段则是面对外部入侵,全国人民的自发性抗争,情感借由作为连接情感纽带的情感共同体抒发,便很难不再让人产生共情。极其工整的视听语言,导演将新闻片质感的纪录影像与剧情片镜头编织在一起,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搬演的界限。结尾弟弟将木头放入燃烧的火炉中既是主播所说“总能找到光”的印证,也是对捷克之光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