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拿针的女孩

Pigen med nålen,道格玛杀手,Dagmar‎,The Little Seamstress,The Girl with the Needle,藏针女子(港)

主演:维多利亚·卡门·索内,崔娜·蒂虹,贝西尔·泽西里,Ava Knox Martin,约阿希姆·菲耶尔斯特鲁普,Tessa Hoder,索伦·希特-拉森,Thomas Kirk,Dan Jakobsen,Anna Tulestedt,阿里·亚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波兰,瑞典语言:丹麦语年份:2024

《拿针的女孩》剧照

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2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3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4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5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6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3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4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5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6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7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8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9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20

《拿针的女孩》剧情介绍

拿针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罗琳是一名年轻的工厂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哥本哈根努力摆脱贫困时,发现自己被遗弃并怀孕了。 在挣扎中,她遇到了达格玛,一位魅力十足的女性,在一家糖果店里经营着一家隐藏的收养机构,帮助贫困母亲为她们不想要的孩子找到寄养家庭。 为了摆脱贫困,卡洛琳扮演了奶妈的角色。 两个女人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但当卡罗琳无意中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噩梦般的命运时,她的世界崩溃了。 《拿针的女孩》是一个关于可怕真相的童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混沌九餐色衰应召男无须多言囧西游之荒村客栈为爱找一个房间决不姑息东京复仇者圣夜决战篇湾畔倾情第六季爱是一场温柔幻觉声之形白鼬带刀侍卫苏小黎爆破战争公司高空7500K女士虚拟人生在路上老严有女不愁嫁美人制造读心黑夜跟踪狂:追捕连环杀手前哨神奇兵营42第一季大鱼3汉江鱼怪最后的受害者男人养家疾风之赛道宝贝大小谎言第一季电锯惊魂7天使之翼

《拿针的女孩》长篇影评

 1 ) 观影笔记

故事简介: 一战结束后,丹麦制衣女工卡罗琳生活陷入绝境。

丈夫赴战场未归,她因拖欠房租被房东驱逐,与工厂老板约根的恋情也因怀孕而破灭,约根母亲取消了他们的婚约。

走投无路的卡罗琳试图用针自行堕胎,却被达格玛打断。

达格玛声称能帮卡罗琳给孩子找个寄养家庭,卡罗琳信以为真,甚至还为达格玛照顾孩子。

然而,她逐渐发现达格玛的收养生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自己也被卷入了一场可怕的阴谋。

观者吐槽中: 影片采用黑白摄影,光影对比强烈,突出了贫穷、罪恶的画面冲击力,同时营造出复古凝重的氛围,展现时代伤痛。

幽闭的画面比例增强了叙事空间的压迫感,让观者感同身受角色的压抑。

音效配乐配合精妙,环境音效增强真实感,不和谐的配乐适时渲染紧张惊悚氛围,与视觉效果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 主创团队深度挖掘女性生存困境,以卡罗琳的遭遇为缩影,从经济、生育、社会歧视等多维度揭示性别不公。

通过达格玛的罪案,剖析社会底层因贫困、战争、道德沦丧带来的创伤。

卡罗琳在黑暗中坚守善良、抗争命运,为影片注入希望,升华到人性哲思层面。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演员出色表演:维多利亚・卡门・索内饰演的卡罗琳,精准演绎出角色在苦难中的坚毅、脆弱和挣扎,从肢体语言到眼神细节,全方位展现其复杂情感。

崔娜・蒂虹饰演的达格玛,神秘狡黠,在伪善与邪恶之间自如切换,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二人对手戏张力十足,引领观者深入角色内心,感受人性善恶。

然而题材过于沉重,影片中包含大量暴力、绝望、死亡元素,如堕胎危险场景、收养黑幕、心理折磨等,可能会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观者造成精神创伤,限制了影片的受众范围PS 片中的视觉恐怖只是用来烘托主题的配菜,观者个人觉得女主的原配老公就是一个人不可貌相的token,而那个小白脸妈宝也是女人遇人不淑的工具人。

而最后七岁女孩的归属或说就是导演给女主最后的一束救赎之光。

注:本片视频素材来自imdb 官方电影预告视频和海报

 2 ) 被遗忘与抛弃人们的黑暗童话

原名《道格玛杀手》,丹麦连环杀手道格玛·奥弗比借保育员的身份,在1918年前后杀死了9至25名托付给她照顾的非婚生婴儿。

电影中她被改编为一个糖果店老板,帮助那些在一战大萧条中无法养育自己骨血的人杀婴。

导演对重述一个连环杀手的传记片不感兴趣,电影将叙事角度调转到道格玛案的一位受害(参与)母亲身上,一名织女,片名中那杆针的持有者,但那并非是她的生产工具。

电影从一部简单的传记片,摇身一变成为一则被遗忘与抛弃人们的黑暗童话,刻划了一战结束时哥本哈根的哥特面貌:大面积的失业和匮乏,稀少的工作机会,被战争毁容的人只能到马戏团去扮演怪物,以及堕胎被视为罪恶、孕妇被逐出工厂、许许多多没有出路的非婚生孩子在铁板一块的礼教社会中企图钻出一线生机。

电影用恐怖片的手法勾勒出没有未来、没有后援、也没有逃脱选择的女性困境,正因为如此,被生活磨砺得冷酷无情、同样破碎,但又残存着人性的道格玛才对织女构成了致命的吸引。

对她而言,与爱着被战争撕裂的丈夫或跨阶级的软弱少爷,倒不如与魔鬼共舞更加轻松。

一部表现主义的噩梦,揭开了隐藏在文明面纱背后中的毁灭性真相。

 3 ) 并不是恐怖片

冲着惊悚片的标签来的,结果并不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纺织女工,丈夫去了战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没有抚恤金,被从原来的房子里赶了出来。

好在工厂经理对她有意思,两个人很快就做了羞羞的事情 --- 电影里是在一个弄堂里,路上还有人走来走去,非常的不讲究 --- 女工怀孕了,满怀希望的以为经理会娶她。

这时, 女主的丈夫回来了,因为被毁容了,脸上戴着面具。

女主为了嫁经理,狠心把丈夫赶走了。

结果当然是没戏。

经理妈不答应,还把女主给从工厂里赶了出来。

女主在澡堂子里拿了根针打算给自己堕胎 --- 躺近浴盆,那么长的针,自己捅, 给我看呆了 被一个带着女孩的阿婆制止了。

阿婆劝她把孩子生下来,说她可以帮她给孩子找个好人家。

女主打零工养活自己,生活过得很苦,但是还是把孩子给生下来了。

期间遇到了在马戏团打工的丈夫 --- 丈夫在马戏团靠残脸给猎奇的人看挣钱 - 丈夫希望把孩子留下,因为他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

女主还是坚持把孩子给送走了。

阿婆处理孩子是要收钱的,女主给的钱不够,提出给阿婆打工补剩下的钱。

女主的孩子当然已经不在了,阿婆说是被好人家给收养了。

和阿婆住在一起后,一次,又一个婴儿被送了过来。

很快,阿婆就把婴儿带走了。

女主悄悄的跟在后面。

阿婆推着婴儿车,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

抱着孩子,开始用力。

再出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见了。

女主趁阿婆离开,冲过去,发现阿婆刚刚站的地方下面通往下水道。

至此,观众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人家收留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全被杀了。

阿婆自己辩护说这些孩子全是私生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下场,还不如死了,她是在做好事。

阿婆被判处死刑。

阿婆的6岁的女儿被送进了孤儿院。

女主又找到了丈夫。

去孤儿院收养了阿婆留下的女孩。

全片是黑白的。

看着超级难受。

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想通过这一事件的描述控诉战争带来的危害。

 4 ) 战争创伤下的人性崩坏

#ICA 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丹麦连环杀手Dagmar Overbye的真实事件,她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以帮忙安排收养儿童为名谋杀了多名婴儿。

电影的视角还是蛮不错的,以女主作为一个时代的参与者,事件的参与者呈现出的故事视角虽然相对全面,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底层阶级面对现实的无奈。

战争是隐藏在影片背后的故事,战争似乎造成了这一切,这个元素没有强有力的介入,但每一次丈夫的出现都在提醒观众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丹麦虽然保持中立但仍然面临经济困境,物资紧张导致物价飙升,失业率也在上升:尤其是女性,而且战争中男性大量死亡或伤残使得许多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女性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

这也导致底层的女性会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影片以黑白影像呈现,很好的表现出了营造出整体环境的阴冷氛围,但感觉灰色用的比较差,并没有利用其突显情绪,构图设计的还行,不过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大量其他作品的影子,不论是色彩运镜还是内容构图,《仆人》的那面镜子和《畸形人》的马戏团都格外明显,而且其中的表达也很相似。

印象较深且比较喜欢的两个场景是三面镜子的使用和类似培根画作的角色脸部叠化处理。

三面镜子出现在大量女性主义表达作品中,像杜拉斯编剧的《家庭教师》 ,早期杜拉克默片《微笑的布迪夫人》,梅雅黛伦的照片和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这种视觉都呈现出了同一种表达,那种面对困境时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和多重自我的探讨的视觉展现,感觉这三面镜子不仅是一种视觉美学,而是对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的探讨。

培根照片质感的肖像变化在我看来是类似的表达,呈现的是内心的创伤和生存的痛苦和焦虑。

听觉上,前期中规中矩,大提琴小提琴对于氛围的营造感还可以,不过后期几次那种类似刺耳音效搭配下的剧情呈现出的现代感太强了,直接把我从这个故事中拉了出来。

不喜欢,女主眉毛总一跳一跳得很出戏,几次跳剪都很不适。

微笑的布迪夫人

梅雅黛伦

家庭教师

阮玲玉

仆人

培根

三联画

 5 ) 从杀害回溯(增订篇)

稍微搜索下就能了解到,影片中的杀婴情节套用的原型实际是个什么情况呢,相当于《悲惨世界》里芳汀寄养珂赛特(需要定期打钱)的那户人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领到孩子就下毒手弄死了但对寄样费照收不误……罪行曝光后丹麦堪称举国震惊吧,随后推出了系列旨在维护婴儿生存权的制度包括临盆监督登记发放补助之类。

但本片如此设计故事,主要是为了回溯到避孕堕胎相关技术成熟前的历史阶段,动荡阶层几乎难以逃脱的,情欲的悲剧性。

卡洛琳跑路前一晚跟丈夫有一段交心:这孩子不要了,咱们以后再生就是了,丈夫挑明自己已不能人事,造就了她的决绝离去。

沉溺肉欲的杀婴妇人为什么又决绝放弃壮男情人而把卡洛琳提拔为床伴呢,因为可以完全不必负担受孕的风险。

影片中最用力的一个镜头,卡洛琳被强行逼迫参与杀婴,这一幕发生在卧室,杀婴妇用身体将婴儿逼入二人的肚腹之间,将卡洛琳压倒在床,发力与挣扎与痛哭之间碾死了婴儿:不考虑婴儿的生存权,杀婴约等于被拖延的堕胎(把以乳母身份自荐的卡洛琳直接变成共犯意味着对母性符号的最大程度的冒犯和剥离意图),同性交合在功能上则约等于避孕或预防式堕胎,一个闭环?

一种救赎(假如情欲享乐的本能正当性有待被积极主张)?

原型人物Dagmar确如影片中杀婴妇对卡洛琳自陈所述,本人前后生育了五个孩子仅有一个存活,史上的调查显示Dagmar涉嫌杀害亲子。

她的孩子均系非婚生育,孩子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包括多名男子,这些人中似乎无人情愿做一个父亲。

我想象她后来的杀婴动机中除了不当谋财之外还有心理上的失衡不忿:用额外的杀害将她自己孩子的命运“公平的”施加给众人。

不过调查显示,被托付给Dagmar的婴童中也有一个得到了她的垂怜和抚育。

她被判处死刑后又获减刑,最后死于狱中。

本片的故事架构相较于原型所处的史实背景另行设计了两点:1战争——丈夫参战后失去音讯,自认寡妇的卡洛琳接受厂主的关怀后陷入热恋并怀孕,此时她的丈夫顶着损毁扭曲的脸容出现,并且这张“怪物”脸下的那个孤独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每每成为卡洛琳在极致困厄中的可靠后盾。

事实上丹麦作为中立国并未参与到当时的一战中。

影片中所设定的伤痛女性可以找到并且依靠的志愿父亲,自然也不成其为”历史性”设定,这样的设定所依托的情怀和情感完全是穿越特定历史形态的。

2把遇害婴儿的来源设定成生母们希望把孩子送给医生律师那样的稳定阶层当后代——杀婴妇凭借这样一种理论上可行的解决之道找到自己的财路,败露后又直指其实质是白日做梦。

影片中由此借杀婴妇之口道出了对命运的终极悲观,仿佛她本人的及时行乐和对残忍的超脱笼罩了一层形而上的意蕴。

原本我们可以方便的把这方面的展开看成是谋财害命者的狡辩,但是很明显,电影本身是不赞同我们那样做的,或许某种意义上,丹麦等北欧国家冠绝古今的高福利制度也算是对此的思考与回应了。

 6 ) 偏离事件

美化了真实事件。

强行为所有恶的行为辩解,这种辩解不是有声的,而是套上了镜头客观中立的假象。

关于达格玛这个丹麦杀婴凶手的实际,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真实文本看看。

不知真实事件时,我对这部影片是基本认可的,但读了现实,这种为一切罪恶下的伪客观就令人觉得不实在了。

抛开原作不谈,影片本身调性是对的的,从一上来的扭曲叠加人面,就能感受到德国二十世纪初表现主义的影子,黑白片我想是为了表现一战后哥本哈根的贫穷乱象,但问题是我没有感受到环境之差,太艺术化的处理虚化了真实之苦。

中段开始,cult惊悚的风格慢慢浮现,大概明白了故事的趋向。

问题是不平衡,前段是以女主角的遭遇展开的,从进入糖果店开始,天平和戏眼都倾向了达格玛。

她的演技和行为戏剧性太过抓人了,导演流露的创作意图也铺陈开来。

整片下来有些头轻脚重,前面女主角和资本家谈恋爱的场面和后面的杀婴黑暗复杂比起来不像是一个基调。

关于制度带来的贫穷,贫穷带来的畸形奇观,带来的杀婴、药物滥用,以及连续杀人犯罪者心理行为都是本片的着力点,但最后一项笔墨太少了。

杀婴这件事我在看的时候不免联想到了我国那些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大省和那些被湮没牺牲的婴儿的归处,只能说现实更加黑暗丑陋。

东方和北半球遥远的哥本哈根有过之无不及。

配乐很棒,大提琴的惊悚感营造效果一流。

画幅的选择、光影的设置,都有认真在做,规规矩矩的学院出品。

丹麦一姐崔娜·蒂虹演技强悍,形神完备,由于她五官酷似我婆婆,实在无法在大荧幕上忽视这样的脸。

 7 ) 上天的恩赐

“有些女人不能生育,有些却多的不知所措,互相帮助才是正理!

”“这是上天的恩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送人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个可怖之地,但我们必须相信它并不如此。

你明白吗?

”“只要用力就行,像是你永远不想放开一样。

”“那些孩子让他们的母亲受了很多苦,我是在帮她们减轻负担。

”“我不相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杀死。

”“那她们还能怎么办呢?

”“你承诺给她们一个更好的生活,一个充满爱的寄养家庭。

”“你真相信这些话?

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就知道了。

没人真的相信令她们羞愧的孩子会有慈爱的医生父亲或贤淑的母亲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是那些你们不好做的事,甚至到现在,你们依然害怕承认这一点。

其实,你们应该给我颁发个奖章。

”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

最后也只能靠自己。

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8 ) 连杀25名婴儿,竟说自己是“大善人”?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有这样一个女人,在七年间谋 杀了9-25名婴儿,其中还包括一个自己的孩子。

手段极其残忍,勒死、溺死、投进火炉烧死......被审判时,她不仅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意,反而振振有词地叫嚣:“你们该给我颁个奖章!

”她就是丹麦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杀 婴 凶 手”——达格玛·约翰娜·阿玛丽·奥弗比。

本期影评小派想要推荐的便是这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由丹麦导演马格努斯·冯·霍恩执导,丹麦国宝级影后崔娜·蒂虹、维多利亚·卡门·索内主演的惊悚片《拿针的女孩》。

《拿针的女孩》Pigen med nålen

故事开场便是一段极具德国表现主义特色的蒙太奇影像。

一张没有血色的人脸在光影扭曲的作用下,呈现出恐怖、诡异、令人作呕的变形,奠定了暗黑惊悚的总基调。

(《拿针的女孩》截影)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入尾声。

丹麦虽未参战,但也受到战争的波及,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女工卡洛琳的丈夫皮特跑去参战,下落不明。

(《拿针的女孩》截影)没法领到阵亡抚恤金的卡洛琳生活陷入了窘境。

为了生存,她投向了多金的工厂主的怀抱,二人不顾路人的目光在街巷间交欢做AI。

很快卡洛琳便怀孕了,工厂主也答应她要娶她。

卡洛琳(维多利亚·卡门·索内 饰)悲催的人生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

可就在这时,她那失踪许久的老公居然回来了,还被毁容的不成人样!

弹片削掉了他半张脸,看着就像是从地狱逃出的怪物。

(《拿针的女孩》截影)卡洛琳眼下只想着嫁入豪门当阔太太,哪里还在乎丈夫的死活。

只让他饱餐一顿后,便毫不留情地下了逐客令。

但报应说来就来,工厂主的母亲压根看不起出身寒门的卡洛琳。

她给儿子下了最后通牒,敢娶卡洛琳就别想要家产了。

(《拿针的女孩》截影)无耻的工厂主想都没想就把卡洛琳扫地出门了。

绝望的卡洛琳又想起了前夫。

此时的他在马戏团被当作怪胎供观众调笑取乐,夜里还因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疯的狂叫。

(《拿针的女孩》截影)卡洛琳实在无法忍受与他生活,也不想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便萌生了堕胎的想法。

因为实在没钱打胎,她只好在公共浴室洗浴时,用长针猛戳自己的下 体,想要自 行 流 产。

(《拿针的女孩》截影)结果不仅流产失败了,还流了不少血。

所幸,遇到了好心大姐奥弗比。

奥弗比(崔娜·蒂虹 饰)表面上是个糖果店主,背地里却是个婴儿地下买卖的掮客。

她不仅帮卡洛琳给孩子找了个好人家收养,还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卡洛琳给自己做助手。

(《拿针的女孩》截影)每当卡洛琳看着那些母亲不舍的眼神,于心不忍时,奥弗比便会安慰她:我们这么干其实是做善事,积德行善。

就在卡洛琳心中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时,命运又给了她重重一击。

(《拿针的女孩》截影)某天,她尾随奥弗比出去。

亲眼看到她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婴儿扔进了下水道里......就像王生回家看到朝夕相处的美人竟是一个穿着画皮的女鬼一样,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末了,奥弗比被警方抓获,她站在审判席上,审视了一圈身后的母亲们说,我只是干了你们想干而不敢干的事罢了,这个烂时代哪有你们所期望的好人家会收留他们?

(《拿针的女孩》截影)这里的处理明显致敬了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

凡尔杜靠骗婚杀人挣钱,被抓后却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护——真正的凶手其实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制度导致自己堕落,遁入魔道。

(《凡尔杜先生》剧照)这也是本片导演想要论证的观点。

片中除了卡洛琳的前夫皮特,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所有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边堕落,一边用自己浑浊的心去影响感染尚未堕落的灵魂。

他们笃信,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下,不自私、不冷血就无法生存下去。

(《拿针的女孩》截影)片中多次出现母亲控制和影响孩子的场景。

影片开头,卡洛琳想用老鼠当由头吓唬新租户的女儿。

小女孩被吓得吵闹着离去,却被母亲用一记巴掌制止。

(《拿针的女孩》截影)奥弗比的养女伊蕾娜感觉自己被忽视后,竟然想要闷死卡洛琳最爱的那个弃婴。

结合后面奥弗比闷死婴儿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很难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干出这样冷血的事。

(《拿针的女孩》截影)小派很喜欢本片的结尾。

身心俱疲的卡洛琳回到了前夫皮特的身边,同那些衣冠禽兽不同,虽然他的相貌像魔鬼一样,但却有一颗天使般美丽的心灵。

卡洛琳还到孤儿院接走了奥弗比的养女伊蕾娜。

她从黑暗中缓缓走出,奔向光明。

这个从小就备受摧残的女孩,第一次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拿针的女孩》截影)根据卷宗记载,杀 人 魔奥弗比在儿童时期便遭受到父母的虐 待,造成了她不健全的人格。

没有爱,就没有救赎。

卡洛琳拯救的不只是一个备受欺凌的女孩,还是一个没有成为魔头的“奥弗比”。

图源于网络/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9 ) 一个依旧停留于表面的关于“受害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控诉。

太复杂的去设计人性,不如真正的洞悉人性。

我始终认为在诠释人性这块,欧洲导演和演员能够更敏锐的切入重点,而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总是游离在重心之外,并且太去平衡人物的价值观和观众的接受度。

两个女演员都非常不错,当然,崔娜蒂虹太厉害了,她可真是个清醒的恶人,我第一次愿意去相信用“一个坏人之所以变坏是有原因的”这种过于简陋的坏人逻辑也可以催生出一个真正好的表演。

与此同时,我可以列出一箩筐“陷入到对人物的深刻同情,从而刻意包装坏人角色,并进行过度表演,以赢得观众同情为目的”的女性演员名单,她们可真是无聊透顶了,这些女演员利用人物的设定来实现演员价值的提升,从表演艺术层面去深究其实是极其可恶的。

崔娜蒂虹这个角色是真的坏,一个坏人知道自己坏才会觉得痛苦,在这一点上她的表演给得特别明晰,这是厉害之处。

当然大多数恶人是真的不会觉得自己坏,这是事实。

从崔娜蒂虹这个女性恶魔的角色里,我们更能体会到在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受到的一个整体的社会剥削和压迫是多么的强烈,以至于这些多余的婴儿都需要另一个理解女性困境的女性恶魔来帮助她们消灭掉。

至于更荒诞的道德困境是,这些抛弃子女的女性,又最终成为谴责这位恶魔的正义之士,而她们并不知道她们应该反抗的罪魁祸首,是一个社会更大的秩序所代表的恶魔,是更根本性的困境催生了她们的可怜与可悲,以至于她们通过抛弃子女成为这种大的秩序恶魔之下,与崔娜蒂虹这个帮助他们消化婴儿恶性均等的恶魔。

电影的完成度其实不高,叙事上我认为有这类真实题材必然拥有的冲突和张力,反而在两个女性角色的刻画上非常成功,但是主题并没有被更进一步的升华,它终究只是触及到了这个题材本可以达到的创作深度里头一个比较中间的状态,一个依旧停留于表面的对“受害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控诉。

 10 ) 上天的恩赐

改编自真实事件古典厚重的感觉黑白的画面配上阴沉怪异的配乐,时代的悲歌染上了层惊悚的外衣“有些女人不能生育,有些却多的不知所措,互相帮助才是正理!

”“这是上天的恩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送人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个可怖之地,但我们必须相信它并不如此。

你明白吗?

”“只要用力就行,像是你永远不想放开一样。

”“那些孩子让他们的母亲受了很多苦,我是在帮她们减轻负担。

”“我不相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杀死。

”“那她们还能怎么办呢?

”“你承诺给她们一个更好的生活,一个充满爱的寄养家庭。

”“你真相信这些话?

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就知道了。

没人真的相信令她们羞愧的孩子会有慈爱的医生父亲或贤淑的母亲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是那些你们不好做的事,甚至到现在,你们依然害怕承认这一点。

其实,你们应该给我颁发个奖章。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赐给我们每日所需的饮食,宽恕我们的过犯,如同宽恕别人的过犯,不要让我们陷入试探,就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服、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真心感谢你们这样(收养孩子)的人,你们给了孩子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

最后也只能靠自己。

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拿针的女孩》短评

无功无过的优质电影,一度被裹挟在氛围和尺度的震慑中,荧幕暗下的时刻却索然无味,正如女主的造型一击即中观众的共情,但除了被苦难击穿的麻木之外再无多余的层次。导演出于什么动机叙述这段历史?杀婴事件设置于历史的某个刻度特殊性又何在?除了猎奇色彩以外,三次与丈夫的相聚都不能让我们对人物更进一步。电音蹦出的带节奏戛纳时刻更是令人下头。

7分钟前
  • 白斬糖
  • 较差

在那个年代想要活下来绝非易事,她也只是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罢了,却一次次地希望落空,最终沦落到十分悲惨的命运之中。她本想着拿针给自己编织出一个美好的未来,却终究是一次次将针插入了心中,不断陷入痛苦的深渊。战争年代想要养活孩子绝非易事,可是孩子从来不应该是父母的拖累,如果生而不养,那还不如不要接受这份来自上帝的馈赠。也许我们都该为了过去的罪恶而赎罪,给我们的孩子尽力营造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9分钟前
  • TimmyConnor
  • 还行

剥削角色折磨观众

12分钟前
  • pat_rick_here
  • 较差

故事性非常好 流畅 真实故事改编 片名对应里面的缝纫机的针 织毛衣的针 自己流产拿的针 .....

13分钟前
  • 影君子
  • 推荐

当穷是穷人原罪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世界不会好

16分钟前
  • 汉隆剃刀
  • 还行

电影节“优质电影”

2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

22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较差

戛纳第三日。纯奇情片的路子,依稀可以看到几丝酱园弄的影子。故事和主题毁誉参半(我睡着了),但画面水准极高(黑白摄影+4:3画幅),能见到顶级电影节主竞赛入围片的水准。

25分钟前
  • weiwei1069
  • 还行

题材不错,但最终败给了形式主义,镜头主导,各种问题都点到即止没有深挖。

26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1.5 / 蛮不错的概念:战争所带来的身体-物质性。局部惊悚感的奏效正是在于这种难以挪移的物理特质。但整体而言依然是非常陈旧的“大师电影”:以为“深刻”的剧本加上美美的摄影加上氛围感配乐加上时不时莫名其妙的“创新”镜头就一定能拍出好电影。而实际上镜头除了给出情节信息之外根本没有更多的剩余,叙事也仅仅是粗暴操纵的线性相接。开头那个丈夫步上楼梯的镜头是在致敬《布米叔叔》吗?我替阿彼察邦谢谢你哦~

2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剧本很一般,但摄影和音效创造的氛围以及一流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34分钟前
  • 老枪
  • 推荐

面向更广泛社会意义复仇的美狄亚,也是暗黑版的“《好东西》”。两个女人因为共同无法改变的结构层面命运,组成临时家庭,物理意义上的共同哺育孩子,主动或被动的谋杀婴儿,反向意义上隐秘而扭曲的“女性同盟”。电影优点在于塑造两个刻板意义上的恶女与母亲形象的共振与互斥,正如开片致敬的《工厂大门》,本片的女主是大门芸芸之中的女工,女主始终以一种疲惫至麻木的形象演绎那个时代最底层失语的母亲形象;女二对位童话《糖果屋》里的女巫,是另一种与母亲身份切割的“母亲”。乳汁成为联系亲子关系的纽带,丈夫扭曲的面孔与马戏团荒诞的演出是时代背景的底色。每个送到糖果屋的婴儿既代表了母亲痛苦和被抛弃的命运,又是母亲与母性觉醒的底线,电影收在相对温馨的拥抱,还是打点在对母亲身份的探讨。不过关于冷冽痛感的部分,本片只能说做成了一半

35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捧着拍,然而大部分时间连表层好看都做不到

39分钟前
  • 滅质體下墜
  • 很差

好故事不会讲 用画面和猎奇补的典型

42分钟前
  • 蕭查某
  • 还行

非常棒,比较少遇到这种能引起内心波澜的电影了。去年看到戛纳排片本片是第2天晚场,传统垃圾时间,我还担心影片质量。用惯例考虑戛纳排片总会遇到特例。Sean Baker一整部金棕榈电影讲的事,Magnus von Horn仅40分钟就讲完,然后继续发展后续。导演可期,年纪不大,和上一部题材风格迥异居然掌控这么好,视听考究,表演出色。老公吃饭那场戏不摘面具我狐疑,后面剧情一出我立刻理解了,这编剧懂行,专业,会写。导演在东北欧没有文化语言障碍,作为瑞典人这次流窜丹麦问题不大,但是波兰故事、演员、制片人他也玩得转,英文也不错,可能是天赋,这种人不太可能混太差,佩服。

4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男导演打着真实改编的幌子拍自己性变态和虐女意淫

44分钟前
  • .
  • 较差

没必要 真没必要

48分钟前
  • 王不E
  • 还行

《拿针的女孩》丹麦连环杀手Dagmar Overbye的真实事件,她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以帮忙安排收养儿童为名谋杀了多名婴儿。电影在法庭上Dagmar 的狡辩和女主的圣母回归中结束。

53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较差

本应该是一个好的故事 却 陈旧而乏味…

55分钟前
  • 想飛的penguin
  • 较差

三星半。

5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