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浓缩剧情:拿大部分冷战装备和小部分义乌小商品/华强北特产来打一场二战时期的战争。
任 务 简 报 :主要目标:摧毁敌方重炮阵地。
任务细节:占领位于火车站以西大约500米左右的高层建筑,以指引我方战机摧毁敌方炮兵阵地。
执行小队:“布列翁”(指挥)、“威斯克”、“列杰耶夫”、“列伊”、战车部队敌我双方:黄队、白队(不要刻意脑补具体的)地图信息:
任 务 执 行 :第一阶段:1-10min注:由于AK系枪械太多,很多都只是细节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士兵可以自己DIY,再加上电影里也看的不是很清楚,我判断不是很准,所以判断不出来的尽量就不做枪械科普,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AGS-17榴弹发射器 АГС-17 Пламя;Пламя 30MM 1975年开始服役。
主要用于连、排级步兵单位,具有火力猛、轻便灵活的特点。
①白方开始行动前先用榴弹发射器进行犁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建筑物外围的敌人驱赶回建筑物内,同时达到排雷、摧毁障碍物和杀伤暗哨等作用。
但副作用就是告诉大家我要开始进攻了,所以这一幕就相当于宣布白方放弃了特种突入作战,而是以清扫敌军有生力量的歼灭战。
从这几个特点判断应该是AKM,就是这个护木没找到型号
AKM
②注意这位士兵,此处的行动路线类似“S”型,先左传后右转,所以持枪姿势第一个镜头是右手持枪,这样就可以观察左边情况,同时枪口指向也是左侧方,由于是顺手姿势,所以能很快扫清左侧敌人。
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马上进行右转,所以这位士兵非常顺滑的就把右手持枪改为左手持枪,原理同上。
来源:战争召唤前面这位的武器我只能通过弹匣弧度和枪口判断应该是AK-103突击步枪。
由俄罗斯伊孜玛什公司设计并生产,2006年正式服役。
AK-103突击步枪是俄罗斯为出口市场设计,采用复合工程塑料技术,是AK100系列中授权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型号。
空枪重:3.4公斤,发射7.62x39mm 子弹。
AK-103突击步枪所使用的7.62X39mm PS弹,来源:逃离塔科夫
PKM通用机枪 ПКМ ;7.62×54mm R 1969年开始服役③肥仔机枪手控制点:过道、拐角、门口架枪的标准姿态。
正确做法是从掩蔽物的边缘射击,永远有一面靠墙(一般为惯用手方向,因为管用手持枪很难同方向转动,反应太慢),同时门框会遮挡部分正面,避免暴露自己,同时保持着一定的阴影环境,从敌人的视角来看就是一条线或黑黑一片。
来源:战争召唤
④黄方防守方的射击姿势: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黄方使用的是加固窗户来形成射击阵地的方法。
门窗形成的天然射击口,可以通过将其封堵,只留下一个供士兵使用的小孔。
建筑物内部墙面的材料,或任何其他可用材料,诸如沙包之类的,都可用于堵塞。
这不仅能让屋内防守士兵可以通过射击孔反击、阻止地方靠近建筑,还能大大增加自己的存活率。
同时,绝对不能站在射击口正对面,从射击口射击时,不管射击哪个方向,身体都要保持侧向射击,如此身体能够得到墙壁的保护;在射击时,不能把枪口伸出窗外,因为隐藏式设计口本身就承担着一定的隐蔽性,将枪口伸出将会提高暴露的几率。
太糊了
SVD狙击步枪 CBД 7.62×54mm R;1967年正式服役。
图中应是改进型,采用新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枪托和护木,以及新弹匣,在弹匣入口前方有安装两脚架的螺纹孔。
⑤这几位的素质相当不错,遇到袭击时,不要第一时间想着逃跑,而是赶紧选择附近最近的遮蔽物,这位狙击手不仅第一时间选择了拿战友尸体当沙包,同时立即反击以压制对方的火力,给身后的队友支援。
而身后的机枪手虽然受伤,但第一时间用机枪反击,压制对面火力,把敌方的攻击降到最低。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伏击其实不算成功,黄方这一支支援小队一共有6人,然而仅杀伤两人,参考费卢杰战役,一个标准的机枪伏击阵地一梭子就可以报销75%的人,更别说白方是用榴弹发射器伏击的,一组弹链下去,基本报销了。
只能说是艺术效果。
不过主要目的达到了,就是防止黄方支援前方。
⑥这个镜头漂亮滴很呐,一般情况下(指美帝)行进时,尖兵负责检查门窗和警戒门窗处可能会出来的敌人,第二位则警戒正前方,第三位一般是警戒对面的建筑,第四位则负责警戒对面建筑二楼及以上,最后一位看屁股。
2号位的老哥用的是哪支AK我是看不出来了,只能自己尽量还原一下了。
但镜头里的“列伊”小队没那么多人,同时已经处于交战状态,并且目的是为了进入建筑物以压制敌军火力,所以采用了简单的警戒姿态,一、二位同上,三号位则是警戒后方及高处。
让后续战友快速进入建筑物内。
(可惜这三位运气不行,被黄方IED掀了个人仰马翻)
美军一般是两个分队前进,但具体分工都是一样的,人少一样可以第二阶段:10-18min
⑦之后进入简报环节,白方的目标就是肉侦,引导战机摧毁黄方的火炮阵地。
此处说的是火炮是:203毫米2C7式“芍药”(пион)自行榴弹炮,1975年开始服役。
全重46.7吨,主武器为车体上开放式布置的一门2A44型59倍径203毫米榴弹炮,火炮的左右射界30°,俯仰角度为0°60°,采用液压、电力双驱动。
除常规炮弹外,这东西还能发射战术核炮弹,当然黄方是没这东西,但203mm高爆榴弹也够呛。
推弹机
推弹机
开炮国内曾经论证过203毫米火炮系统,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认为不合时宜,因此停止了相关研发。
但是据传今年(2023)国内重新启动了203mm火炮论证,军品采购网貌似已经有部分信息,有知道内幕的可以透露透露。
其实203mm不是俄乌战场上所使用的最大口径的火炮,而是240mm的2S4“郁金香”重型自行迫击炮。
由苏联乌拉尔运输与机械工业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发,于1972年投入苏军服役。
全车长8.5米,全宽3.2米,全高3.2米,战斗全重30吨。
全车共搭载9人,其中5人负责操纵迫击炮。
车体加装有20毫米厚的焊接装甲。
武器为一门240毫米后膛装填式重型迫击炮,炮身长6.5米,采用弹舱方式供弹(每个弹舱备弹20发),配有一台简易自动装填机,但由于炮弹过重,射速仅能达到每分钟一发,射击准备需10分钟。
发射普通榴弹时,最大射程为9.65千米 。
因口径大,所以俄军在前线主要用来攻坚,所以也被称为“拆楼神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E421576g/?spm_id_from=333.1007.tianma.1-2-2.click&vd_source=9bf02e14018e42626b8bb550380775b7,这个视频有详细的历史介绍和使用教程。
液压底盘
控制台
主要使用的炮弹类型
开炮小知识:因为苏联的重型武器装备通常用鲜花命名,所以军迷圈也戏称为“奇花异草系列”,正如德军的坦克都是以猛兽命名,也被称为“动物园系列”。
⑧注意这位,他腰间别了一把斯捷奇金APS冲锋手枪,Стечкина,9×18mm PM,1951年正式服役,是世界上唯一被列为制式军用装备的冲锋手枪。
腰间别着斯捷奇金训人,这很教官,很很复古。
装了APB枪托的斯捷奇金,来源:逃离塔科夫
斯捷奇金手枪使用的9X19mm PM弹 来源:逃离塔科夫
⑨由于需要救援队友并且摧毁黄方火力点,指挥官直接下令让附近的装甲部队下场拔点。
出场的应该是T80BV,但是图上却说的是T72,不知何故,难道是用T72改的T80?
我记得俄罗斯拍战争戏确实有用T72各种魔改,毕竟便宜量大平时也是T80展示,T72攻坚。
尤其是这一次俄乌战争,双方都是大量使用T72的各种改进型。
T80BV坦克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采用GTD1000燃汽轮机作为机动装置,行驶速度能达到每小时70公里,大约能行驶500公里左右,主炮为一门125毫米2A46滑膛炮。
T80-BV 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T72-B3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T80-UM主战坦克,来源:战争召唤
125mm 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⑩黄方发现白方的火力太强,请求指挥部进行炮火支援。
这里有一个细节,黄方用来联系的对讲机上面标的是“摩托罗拉”,但是经过某些大佬的指正,这款对讲机摩托罗拉没生产过,再结合电商大佬的说法,应该是国产宝丰对讲机的贴牌外贸版。
因为这一次俄乌战争确实双方都从某橙色APP上订购了特别多的电子产品,对讲机是量最大的之一,双方也缴获了不少,这款在淘宝也就百十来块,就这稳定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你都不敢想在战场上用这玩意,分分钟破解监听(后面也确实被监听了)。
所以为什么我说用义乌小商品打仗,别急,后面还有呢。
⑪这里出场的是黄方的迫击炮阵地,为2Б 11式 120mm迫击炮,高低射界45°~ 80°,战斗状态质量 210 千克,最大射程为7.18公里。
此炮一大识别特点是炮口安装的防重装保险器设有4个凹槽,其中2个装有弹簧装填卡锁。
因为可以曲射,所以迫击炮一般都是架设在掩体后面或者是掩体坑里,顶上用树叶等伪装覆盖,最大程度保障炮手的安全。
所以电影里黄方的这个迫击炮阵地可以说就是活靶子,所以才在后面被白方无人机轻松侦查到,然后被反制得一干二净。
炮口的防重装保险器,来源:战争召唤
底盘,来源:战争召唤
⑫这位正在通过计算器计算前线黄方所发过来的一串数字,算出射击诸元,得出具体坐标,由于不是无人机实测,所以需要校准射击,这在后面可以看到。
来源:丝瓜
关于怎么计算射击诸元,那还挺麻烦的,尤其是人工,反正就是如下公式;间隔(米)=角度(密位)X 距离(公里)
⑬这一位在做的事就是装“药包”,迫击炮弹本身有一定的装药量,但是定装弹药的缺点就是固定射程,所以可以通过加药包的方式获得额外的推动力,从而打的更远。
镜头里黄方展示的就是已经相对落后的装药方式,“绑扎法”,用绳子绑,现在中美早就摒弃掉了这种过于原始的装发,而是使用马蹄形药包,直接扣上就行。
列宁格勒地区西部军区联合武装部队迫击炮部队的士兵在一项特殊演习的框架内,制定了从120毫米战术便携式迫击炮2B11 «雪橇»向常规敌人的装甲目标进行高速射击的目标
绑扎法
马蹄形药包
黄方炮兵绑扎的炮弹应该是120mm 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⑭白方有beer来,带了炮兵侦校定位雷达(具体型号不认识,对这种装备不了解),具体功能请出百度来回答:利用雷达技术,追踪敌方火炮发射的炮弹后,依据敌军火炮弹道后推出其发射阵地的位置,为己方的火力反击提供敌军目标的精确定点坐标资料。
所以白方只用了很快就把黄方的迫击炮阵地给掀翻(当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黄方的迫击炮阵地布置的太随便了)。
⑮此处为俄罗斯生产的“海鹰”морской орел 10军用无人机,重约10公斤,最大活动半径120公里,续航能力超过10小时。
但这东西就是一个“万国造”,从这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如今的先进信息化军工水平真不如大疆。
⑯白方的火炮阵地为苏制122mmD-30榴弹炮,1963年开始服役,最大射程15.3公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仰角,最大射击仰角能够达到70度,除了能够像一般的身管火炮进行远距离火力压制之外,也能够像迫击炮那样用高曲线弹道,打击一些位于普通榴弹炮射击死角的目标。
D-30在我国有仿制,就是96式122毫米榴弹炮。
目前大量服役在炮兵部队中,突出一个简单耐用,皮实,维护运输都很方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44y1P7kh/?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9bf02e14018e42626b8bb550380775b7
炮闩
⑰这位手上抱着的是“药筒”,作用也就是前面说到的药包,增加射程用的,只不过俄军用的是筒装,欧美军队用还是一样的马蹄形药包。
⑱这里被炮击之后,黄方还不转移阵地是最骚的,没听说只有一轮炮击的,因为火炮精度差,所以都是多轮发射。
“有人说是因为黄方没有通知上级,不能后退”,这句话就更加暴露了黄方训练操典落后和通信之差。
根据PLA的例子,本身打完就得转移。
遭到反制之后也要转移或者人员撤离,因为对方必定会发射多轮炮弹,所以保存实力才是优先级的。
所以后面黄方迫击炮阵地就全军覆没了。
⑲为了摧毁黄方控制的二号楼,白方指挥直接叫坦克定点摧毁。
这里出现的是白方的BMP-2步兵战车,БМП-2,1980年正式服役。
战斗全重14.6吨,乘员3人,载员7人,最大公路时速70公里,水上时速7公里。
主要武器为1门3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弹药基数500发,射速200~300发/分。
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
配有4枚红外制导的拱肩反坦克导弹。
电影中说是BMP-1,可能是用bmp2的底盘改的,不得而知了
BMP-2M步兵战车,来源:战争召唤
30mm高爆弹,来源:战争召唤
⑳这里可以看出车长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坦克其实和人差不多,在射击的时候最大限度的隐藏自己的身躯,避免受到伤害,坦克也是同理。
这里车长直接停到第一栋大楼后面,通过破损的楼体直接炮击,这样避免车体过于裸露而被对面的反坦克武器击中。
自动装填机装填弹药
应该是125mm 高爆反坦克弹第二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15469/
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15469/ —————— 第四阶段 ——————继续清扫2号楼行动,此前由于受到黄方152mm榴弹炮的攻击,白方的炮兵阵地紧急转移,因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白方炮兵将不会支援。
④⑦由于双方用的基本是一类武器,所以弹药可以直接补充,这里白方趁着战斗间隙把黄方撤离时来不及带走的弹药拾起,补充自己,这也是延续战斗力的好办法。
白方继续以炸药开洞的方式挺进。
④⑧关于炸药的知识1847年,来自意大利都灵的化学家索布雷洛将甘油、浓硝酸与浓硫酸以1:3混合,制成了硝酸甘油。
起初这种物质是用来治疗心绞痛、冠心病的,但这种油性液体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很不稳定,在遇到轻微撞击、明火高热时会发生剧烈爆炸,以至于几乎无法在医学上施展,但在另一领域得到了大发展。
1861年,瑞典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将硝酸甘油和硅藻泥土结合起来,制成了比较稳定的爆炸物,这种爆炸物就叫做炸药,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红色管状炸药。
1863年,德国化学家J·威尔勃兰德在一次意外试验中得到了著名的三硝基甲苯,又名TNT,为白色或黄色针状结晶,无臭,有吸湿性 ,非常稳定。
由于TNT的稳定性,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炸药使用,而是染料,如同各种镭制品一样。
由于TNT的稳定性,对摩擦,振动,不敏感。
即使是受到枪击,也不容易爆炸,所以就必须引爆物,一般为两种,第一种为导火索,也就是利用受热爆炸的特性引爆。
还有一种则通常被称为“雷管”(雷酸汞),利用桥丝发热的形式引爆。
每公斤TNT的能量为418.4万焦耳,被称为爆炸当量,用来衡量爆炸程度。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发明了黑索金炸药,也就是环三亚甲基三硝胺。
起初也是作为医疗产品研发的,但德国人在意外实验中发现,黑索金遇明火、高温、震动、撞击、磨擦能引起燃烧爆炸,是一种爆炸力极强大的烈性炸药,其爆炸能量是TNT的158%。
但问题在于黑索金不稳定,容易爆炸且不易储存。
由于极佳的爆炸效果,人们将黑索金作为底药,混合进其他物质,不仅非常稳定而且爆炸力还更上几层楼,由此出现了一些列的炸药种类,主要分为A、B、C三种。
数据来源:森纳映画
数据来源:森纳映画
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和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C4。
C4炸药由爆炸物、塑料粘合剂、可塑剂以及标签剂组成,塑料粘合剂一般为聚异丁烯,可塑剂通常为己二酸二辛酯或癸二酸二辛酯,标签剂有2,3-二甲基-2,3-二硝基丁烷等 。
由于惰性材料的加入使得C4炸药有无与伦比的安全性,在-54至77摄氏度时保持可塑性,外形就像用来烘烤面包的生面粉团,可随意揉搓,制成各种形状(一般为长方体)。
火烧不炸,枪击无用,唯一的引爆方式就是雷管,使用之前就是把雷管塞进炸药内部,然后引爆就行,非常的简单便民(雾)。
来源:战争召唤
④⑨可以说是电影最核心的镜头(我认为)。
爆炸震动把架子上的圣尼古拉圣像震掉下来,黄方一名士兵非常虔诚的把圣像拾起放回原位。
但下一秒他们就被炸死,而爆炸的震动再次把圣像震落,白方一名士兵也虔诚地将圣像拾起挂了回去。
这里想表达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大家都是一个文化的,却同室操戈。
也有人说是在暗示两者都是相同文化,所以黄国应该要回到白国的怀抱中。
结合现实有一定道理,但你要联系上下文,片中已经不止一次表达出同室操戈的想法,毕竟这是雇佣军,而不是正规军,思想不要那么局限。
接下来的镜头就更地狱笑话了,拾起圣像的黄方士兵没死透,直接跳起攻击同样捡起圣像的白方士兵,但最后由于受伤严重,被反杀了,最后还是白方活了下来。
如果前面黄方机枪手撤离晚一点,是可以把这位白方士兵给杀死的。
圣尼古拉在世界各地受到纪念。
东正教会尤其重视对他的纪念。
在东欧国家和比利时,圣尼古拉是水手、商人、弓箭手、儿童和学生的主保圣人。
他也是俄罗斯的主保圣人之一,以及巴兰基亚、巴里、阿姆斯特丹和拜特贾拉等城市的主保圣人。
——百度百科
尼古拉圣像,片中的略有不同,我不是很懂东正教的知识,不过也没啥区别,这一类圣像海了去了,啥样子的都有。
⑤①黄方已经用轻机枪架住了走廊,在这种狭小空间进攻方很难发挥,所以还是继续选择一路开墙通过。
而黄方在得知对方直接开墙通过后,直接放弃阵地转移,因为已经失去了阻击的目的。
这个镜头我觉得挺有意思,爆炸炸飞的东西挡住摄像机,然后立马有人抬起镜头,就很破坏代入感,特逗的。
⑤②白方很明显经验老到,看到绳子、铁丝之类的物品先检查一番,以防是诡雷。
广义诡雷是一种分类,不单指某一种爆炸物,简单的诡雷就是一枚手雷加上绊线就可以设置。
狭义的诡雷就是专门的军用制式诡雷(在此不表)。
手雷用线或者任何能固定的材料固定在某处上,绊索连接着代替了手雷保险环的别针。
绊索受到外力时会拉动别针脱落,握片也随之脱落,然后发生爆炸。
⑤③同样是这个镜头,这里出现火箭筒为苏制RPG-26式72.5mm火箭筒(РПГ-22),1986年正式服役 全长:770毫米,由于采用了低成本的玻璃钢发射筒,成本低的同时重量还很轻,全重仅:2.9千克,有效射程:250米 。
结构特点发射筒采用单筒式结构,发射筒兼作包装筒,一次性使用,瞄准具采用简易折叠式机械瞄准具,此外还配有放大率2.5倍、视场12°的光学瞄准镜。
经过检查之后,确认没有威胁,这些火箭筒就是黄方撤离时来不及带走的,正好白方可以直接拿来自己用,这确实挺失误,如此重要的装备其实可以带走的。
主要配备的是破甲火箭弹,其破甲能力达到了440毫米均质装甲钢 。
RPG-26的折叠式机械瞄准具
两种型号,上面的为反步兵云爆弹,下面的为反坦克破甲弹
⑤④快速指向墙角防止敌人偷袭(吸)。
⑤⑤这里白方属实是大意了,没有认真作战,反而去讨论笼子里的是什么动物。
一个说仓鼠,一个说豚鼠,一个说花栗鼠,事实上是毛丝鼠(龙猫)。
但也因为疏忽,没有检查窗外对面的建筑,结果就被埋伏在对面楼顶上的黄方机枪手扫到,这下三个人仿佛笼中的龙猫一般,被困在了这小小的房间里,同时也暴露了位置。
⑤⑥这里有个特别的细节,黄方机枪手这里是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负责射击,另一人负责补给,而且他们还带了两挺机枪,子弹耗尽后,直接换另一挺机枪,极大的延续了持续的火力压制,毕竟他们只有两个人,如果直接换弹药,那白方肯定趁着这个间隙反击或者逃跑,这下就失去了压制的作用。
⑤⑦另一个人也不是闲的,趁机换弹仓,同时为了避免枪管过热,直接更换枪管,这个细节真的很少见。
换下来的枪管就可以放旁边降温,如此就可以的达到不间断的射击。
这里使用的是苏制PKM( ПКМ )轻机枪,1969年正式服役,口径7.62X54mm R,全长1192mm。
裸枪重量仅有7.5kg。
作为一款经典机枪,苏制的“PKM”机枪在制造成本、可靠性、重量、火力持续性、人机功效以及射击精度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平衡,PKM机枪曾在许多地区冲突中被使用,从越南的热带雨林到阿富汗潘杰希尔山谷都能看到PKM机枪的身影。
PKM机枪更改枪管视频https://www.acfun.cn/v/ac13608156
⑤⑧黄方为了消灭困在房间里的白方士兵,向总部请求支援,然后总部派了两个人,携带RPG前去支援。
而白方也呼叫总部请求火力支援,白方立马调用楼下的榴弹发射器压制楼顶,那两个人刚跑过来的黄方支援兵可太惨了,刚跑到楼顶就被榴弹给炸死炸伤。
受到攻击之后黄方立即撤退,这才解了白方威斯克小队的围。
白方使用的为AGS-17榴弹发射器,前面介绍过
⑤⑨另一边的小队直接来了一个老6打发,趴在地上低身位伏击,因为我们的视角一般都是先看正前方,所以根本来不及反应地面,而且低身位配合迷彩服不容易看到,所以黄方大意了,立马被撂倒了一个。
但也有其弊端,这种姿势相当于半固定了,你来不及转移的,也容易被人点掉,所以下一个镜头黄方扔了一个手雷反击,但也是队长艺高人胆大,直接上手,要知道这里手雷从拉环到爆炸电影时长可是有6.5-7s,F-1手雷的延时时间应该只有3.4-4.2s,我只能说是艺术创作了。
有人提到为什么他们不“温雷”,就是我们玩游戏时候拔完插销,捏个几秒再扔出去,这样敌人基本没反击的机会。
很简单,不敢。
毕竟这是现实,老兵尚且可以这么一玩,新兵可不敢,不然各国军队再练投掷手雷这一个项目的时候都特别紧张,就是怕新兵太紧张,手雷不敢扔出去,或者扔的不远,解放军更严格,手雷项目出意外你这辈子基本没机会摸枪了。
⑥①这里有个好玩的地方,这名士兵直接把手雷挂在了枪管上,好处就是直接下拉就可以抛出去,不用先掏出再拉环最后扔出去,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保证了火力压制和安全(因为拉拉环需要两只手,这期间肯定没办法射击)。
但这种做法一般只是个人习惯,因为风险太高了,谁知道怎么个不小心就扯掉了,那就有意思了,所以没有哪个国家的操典里写这些“旁门左道”。
⑥②然后黄方也是运气不行,白方也扔了一枚手雷反击,结果正好掉在手雷箱里,这下全部把这几位给报销了。
这里双方都在扔手雷反击,首先他们带的手雷确实很多,毕竟室内作战,手雷能发挥出最有效的威力,所以大家都各种扔雷,尤其是当一个人扔雷后,大家很容易上头,很容易爆发扔雷大战(此电影多处出现),你扔我我扔你,如同愤怒的小鸟。
消灭了最后一波敌人后,2号楼也最终拿下,因为偷听到了对方的对讲机,再加上楼道复杂和重火力的压制,所以白方突进有优势,基本没什么伤亡,但他们的目的已经被黄方获知,下一场3号楼的战斗就非常激烈了。
第四阶段完成。
第四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53439/
这才叫真正的战争片,1h49min的电影,全程都在激战,这是白方与黄方的一场,可以说阵地争夺战。
白方想要占领城市最高的建筑,在此之前,他们需要从黄方手中夺取附近的几座建筑的所有权。
我预感白方会胜利,却不会赢得那么容易。
是的,全程都是我预判你的预判,你预判我预判你的预判,白方进攻,黄方积极防守,各有牺牲。
“两分钟前他还活着”,战场上多的是上一秒还活着的战士。
这部片子真实到什么程度呢?
完全可以当纪录片看。
片中的演员都是士兵,是真的在战场上活下来的人,他们不过是再现了他们的真实战场罢了,屏幕外的我,好似见证了21世纪正在发生的战争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战斗每天都会发生,即便白方付出巨大代价占领阵地,黄方付出巨大代价坚守阵地,双方失去了太多优秀战士,可是,这只是一场很小的战斗,是对于战局没有很大影响的那种。
看着在战场上鲜血如注的鲜活生命,看着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坚韧士兵,我太难过了。
上级一声令下,他们登上坦克奔赴战场,那样从容,可是我们都知道,他们当中很多人,再也回不来了。
影片最后的一幕,是动员,明天是我们可以预见的像今天一样激烈甚至说惨烈的战斗。
我很难过,愿世界早日没有战争。
据说是俄罗斯的征兵宣传电影,主要内容就是俄方需要攻占一栋楼的制高点为己方的飞机定位敌人的坐标,而进行的一场和敌方的攻防战。
不仅双方各有三四十人作为冲锋陷阵和防守,期间还投入了各种装备武器和机械战斗小组,有坦克,无人机,榴弹炮等等。
电影中的进攻方式,人员站位,武器使用,战术安排等等都算是接近真实战场的效果,让人能更真切的感受到只是一场局部攻坚战就会有多恐怖。
战场上没有煽情,没有杂念,没有其它,只有完成任务的互相厮杀,队友死了立即将他的身体作为掩体进行反击,即使知道敌方已经定位到自己的位置,炮弹很快将可能落在附近,也要继续完成装弹射击,或许人命在战争中已经不值一提。
不会像电影中有那么多爱恨情仇,不会有那么多英雄时刻,没有主角,谁都可能下一秒就成为战场上的一具尸体,胜利后也没有掌声和欢呼,有的只是下一批人员补充上来,继续在这地狱般的战场上送命。
正值俄军前几天拿下巴赫穆特,又是自己标记的第900部影片,就把这部一直想看的佳作补完了,整部片子看下来,真实感与专业性爆棚,像是看一部一三人称视角切换的纪录片,近乎真实的战斗场面,没有所谓的英雄主义,这才是真实的战场,冷酷无情,人间炼狱,我本身作为一个轻度军迷,本着中立去看这部片子,很舒服,至少不会像两边的二级管粉丝一样无能狂怒。
其实俄乌打到现在,很多事情舆论发酵太快,不是几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战争,必定是双方共同的原因,而且也有许多外因内因加持,总而言之,我们看完这部片应该庆幸自己正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同时也要居安思危,毕竟没有国防其余就是空谈,要时刻警钟长鸣,提升我们自身实力,以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现代战争模式可以总结成三句话,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我怎么打你。
派一个几十人小队抢占大楼,还非要在大楼某个位置才能用激光制导引导战机轰炸。
这说明俄军卫星制导精确武器和无人机水平很差。
如果是解放军执行这种任务用隐形无人机在目标大概区域巡航发现目标就打击。
或者把目标数据传到战斗机,战机在300公里以外投放几枚500公斤卫星滑翔制导航弹解决问题。
下图是我国500公斤雷石卫星航弹。
。
也可以用小型侦查机发现目标后把数据传输到远程火箭炮,发射末敏弹火箭炮打击目标。
在现实俄乌战争中俄方由于卫星制导技术不行,空军只能低空飞行投掷普通航弹,飞低了又导致屡屡被击落。
当年北约打击南联盟用卫星制导航弹轰炸了42天消耗了2万吨弹药。
几个表态:🇷🇺入侵了🇺🇦,没得洗。
🇨🇳🇷🇺🇮🇷🇰🇵等国家将从对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结成事实盟友,不谈对错,但至少合适。
下面开始对电影本身进行评价:一、电影好在哪里伪纪录片形式做得比其他同类型电影强,剧情铺展相对来说简单直接,不做太多情感渲染。
还加入了总部指挥官化身解说员的小花样,有点新意;武器基本上直接上真家伙,一开场的榴弹发射器爆炸效果教迈克尔贝什么是真💥,没有那么多火光冲天,甚至勾起你想要更多大装药更大口径的弹药;双方士兵战术动作写实且作战基本功扎实,不是说像爱狗狂魔基努里维斯那样酷炫,而是打出了欧陆战争应有的单兵素质。
举例子一开始黄队支援小队被榴弹发射器轰,狙击手反应迅速趴地上利用队友尸体掩护还击,机枪手趴下斜侧伸出武器火力压制。
这些细节很难在好莱坞电影里面看到;不矫情,不迁就艺术效果,大胆表现正式战斗前的火力侦察,一反大片导演们喜欢的全军出击。
为了避免大伙不知道哪段是火力侦查,说明一开始胡子大叔一队搁那开枪吸引黄队暴风雪小队疯狂还击直到坦克出动那段就是。
可能有的观众觉得这是添油战术,无妨,真实战场上一股脑冲锋才傻。
拍火力侦查真的太难得了。
我一时间想不起来哪部电影的主角们进攻前会想先勾出对方火力点的。
逐个房间争夺战的拍摄极其招好感。
注意这不是反恐行动,双方都是正规军,一边是五常军队,一边是前五常军队且长期接受另一支五常军队训练的军队。
啥叫惨烈,就是强手之间硬碰硬。
不需要停留在死亡场景上搞情感渲染。
一个个房间里各种不同的死亡已经足够哦对,炮兵互抓那条线,很有意思,贡献很多漂亮镜头,好看。
当然对比中美两军的炮兵,黄白两队都是勇武有余,技能拉胯。
中美炮兵单炮都能执行TOT,这里一轮又一轮互相让对方跑走的炮战好似猫捉老鼠般拖沓,大概也是基于🇷🇺🇺🇦实际能力来的吧😰。
别的优点都是一部6分电影应该有的,就不啰嗦了。
二、电影差在哪里白队进攻第一栋建筑物时,只会正面进攻绝对是导演和编剧的重大失误,还有为什么黄队的支援小队一开始走大路支援强行挨炸?
生硬地制造伤亡导致我一开始就纠结这电影咋打分,是不是制片方金主绑架了导演智商😂太多不明不白的运镜,让观众在本来就快节奏的剧情中迷路,那晃来晃去的镜头浪费了炮兵阵位和cqb的好场景。
时间上白队卡着点炸毁目标大炮,苏25用的还是火箭弹,我以为是要白队地面人员用激光引导炸弹或者导弹呢,没想到是口头报坐标😅。
死了这么多人,为了苏25射火箭弹哎哟,超视距打击手段匮乏。
没制空权就连空中侦察都不做了让地面部队填命是嘛,这不比其他阴阳怪气的段位高多了,你菜俄空天军侦察不力找不到目标,我瓦格纳雇佣兵铁血丹心拼死拿高楼。
高级黑嘿嘿嘿🤣,菜俄真完犊子,佣兵集团一部电影把自己拍体面了还顺便嘲讽了空天军作战不力。
制片方目的到了,但是作为观众觉得被耍了,整的啥破结局也就看看场面了行了。
下次用导弹
没有任何过多的煽情,简单明了,甚至被叫做是军事教育片的一部电影。
没有主角或者说战争就是主角,没有人有主角关环,步枪子弹击中就是立刻丧失作战能力,炮弹就算只是在近距离着弹靠冲击波也可以震死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百姓来说,可能不能理解在战争中,变化,无序,混乱才是常态,并不是摆开阵仗,然后你来我往的回合制可能除了中美之外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主力陆军遭遇巷战和cqb作战的时候都是这样惨烈吧,至于那两个例外是什么样子的,咱也没见过,咱也不知道啊
在《地狱尖兵》里你几乎找不到主角,你也认不清谁是谁,还没等你和任何人建立情感联接,他们就死了。
好像在古罗马斗兽场,我们也在里面。
战士们像是新时代的角斗士,从过去贵族的玩乐到如今政客的游戏。
我们的感受不会造成任何改变。
没有人是局外人,但你什么也做不了。
谁以为他能彻底的改变什么?
我们最开始想改变世界,可到最后,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天鹅绒金矿》《地狱尖兵》是给军迷的礼物,对影迷就不太友好了。
这不像是电影,像是纪录片或者宣传片之类的。
我看不太进去,所以总是走神,魂飞天外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总是想找一个人跟着,就像跟着《西线无战事》里的保罗还有《我们的父辈》里弗雷德海姆那样,陪着他们一起难过。
可是我眼花缭乱,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死了。
好像太真实了,为人们所不愿见到的真实。
“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这是人类的愿望,他曾经实现了,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
可那真的美好吗?
我绝不是在鼓吹战争。
可是战争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从来没放过过人类。
他就像是人性的阴暗面,就像是影子,等到人类能摆脱影子的一天到了,战争也就消亡。
到那时候,我们该怎样评价战争,该怎样评价历史,又该怎样评价我们这一代。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存在即合理。
当有一天完美的世界真的来临,从此再也没有罪孽,痛苦,悲哀,泪水,杀戮,自私,欺骗,背叛,罪恶,没有一切路西法的泪水;可同时也再不会有英雄,勇敢,忠诚,坚韧,执着,善良,真正的自由意志,这一切都不会再有,真正的存在过。
我们将生活在麻木的舒适中,我们将得到廉价的幸福,不费力的快乐。
我们将生活在矩阵之中,在《黑客帝国》里,又有多少人会有选择红色药丸的勇气来直面真相的勇气?
我们都曾畏惧真相的代价,那么我现在要问: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切尔诺贝利》的开头如是。
可是无论是谎言还是真相,悲剧终究会上演。
我们不在乎要褒奖谁,我们只想知道,要怪罪谁。
信教的好处就在这儿,无论你犯了什么罪孽,都能把这一切甩给上帝,原谅我吧,MYGOD。
就像野蛮人和主宰者的对话那样:"但我喜欢那些麻烦。
""我们不喜欢。
"主宰者说道,"我们希望过得很舒适。
""我不要舒适。
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
"穆斯塔法.蒙德说道:"事实上,你要求的是不幸福的权利。
""那好吧。
"野人轻蔑地说道,"我正是在要求不幸福的权利。
""还有变老、变丑、变得性无能的权利,患上梅毒和癌症的权利,吃不饱的权利,肮脏的权利,总是生活在对明天的忧虑中的权利,患上伤寒的权利,受各种难以言状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两良久地沉默着。
"我愿意接受这一切。
"野人最后说道。
穆斯塔法 .蒙德耸了耸肩膀,"悉听尊便。
"炮弹炸开了,散出的烟雾让我以为云落到了地上。
耳边想起保罗在低声嘟囔着“要是不打仗,炮弹还真美”不知道为什么,《1917》的景拍的特别美,还有那首《异乡游子》当时我听到眼泪一下刷就下来了。
不是说他一镜到底的艺术,而是火焰本来就是一件特别美的东西,是人类给他沾了太多罪恶在上面,搞的好像不详之物一般。
当时看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的这句特别喜欢“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又如隋炀帝夜游,倾数斛萤火于山谷间。
”虽然写的是龙山放灯,不是火。
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把一切又扯的太远了。
希望说的不会太矫情。
此片带给我的只有震撼。
无论是残酷的CQB巷战,士兵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争夺,厮杀;还是炮火覆盖时榴弹炮、迫击炮的怒吼,飞扬的泥土和步兵的残肢断臂…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从一开始字幕中电影工作人员名字上套的方框就让人想到,这一切正在8000多公里外的乌克兰的平原、村庄和城市里上演!
此片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仅白方的人物塑造非常到位,胖胖的机枪手、D30炮兵部队的大胡子卡车兵还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三个小队长之一的威斯克(当他运用娴熟的技巧和经验,在一次次的CQB近战肉搏中都能击倒对手,但终究在最后的大楼里倒下了的时刻,我体会到了强烈的无助感和绝望),片中对于黄方(虽然没有明说,但我们都知道那代表着乌军)个体士兵的描写也非常到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代号“科学”的迫击炮指挥官,他死战不退的勇气同样令人敬佩。
这在战争仍在继续的情况下真实反映出来尤为难得。
请忽略机翻字幕,个人认为应该是“战斗到最后一分钟”之类的 片子的节奏把握也很好,特别是指挥官的画外解说,让观众对于这场局部的战役有了更好的了解,在肾上腺素飙升的枪战场面过后能冷静下来,复盘一下,而不只是看个热闹。
同样,慢镜头的运用效果也非常好,特别是那一段白方士兵肩上扛着一个负伤的战友,又拖着另一个战友,在枪林弹雨中却不肯放手的场景,非常令人动容!
震撼度不亚于美军硫磺岛插旗的名场面道具无论是轻武器、场景、t72坦克和bmp1战车、迫击炮和火箭弹,还是无人机(看到上面赫然dji的logo五味杂陈),还原度写实度都非常高(非专业军迷的角度)。
这部片子的反战性是很明显的。
当“大黄蜂”最终完成了目标,达成了这一个半小时观众们深刻体会到的如地狱般的战场之后,没有感到欣慰,没有感到激动,有的只是怅然若失和空虚。
我想导演要传达的也是这种感觉。
这么多人命的逝去,最后对于战局来说却是无关紧要!
最后一幕,两边都又补充了一批新兵,就像一个弹夹用光了换一个那样。
但我不禁想,那些人又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谁的爸爸?!
联想到最近的部分动员,非常残酷 这场战争已持续了大半年,近期又有炸桥等事,冤冤相报何时了?
看不到尽头真让人绝望。
双方只能是把一批批鲜活的生命投入这地狱,让火越烧越旺!
军事迷狂欢
作为教学片,也很难看吧。
只谈实战 不谈鸡汤 有点干 有点无聊 🥱
裤衩子都被乌克兰拔下来了 还在这儿教人怎么打巷战呢 再优秀的单兵突进 也挡不住高层毒菜和沼泽式的贪腐 以人为镜 希望我等华族别经历这种末日灾难
观后感就是人命真不值钱。算是和九十年代拍的“炼狱”属同类型吧,没有情感和废话就是纯粹的不间断开人肉罐头的感觉,联想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人间悲剧,血真的很难再如以往愣头青般地热起来了。
看睡了两次,主要是目前的字幕太差了。电影里的我方为“白队”瓦格纳雇佣兵,敌方为“黄队”,两个小时的攻坚任务与片长基本一致(画面右上角一直在倒计时),全片内容即是这次任务,没有通常电影的剧情和人物,还时不时跳出来一个战场地图前的解说者跟观众汇报,导演在玩一种比较新的战争电影形式。在两个小时内,白黄双方围绕三栋楼,特种小队、炮兵、坦克在指挥部调遣下交错攻守,打了场技术含量有限但相对热血的仗。编导态度客观,双方都有股不怕死的劲,黄队的迫击炮阵地已经被榴弹炮瞄上了还在尸骸旁还击,白黄队的命名方式本身就有点抛开具体政治实体的架空意味。军事场面做的激越,很喜欢用高速摄影机的慢放呈现炮弹飞舞、地面震颤的力量感,这是俄式战争片的一个特点。但镜头整体缺乏双方互动,经常拍一方在突突突,但没有他们对面的画面
3.5
片中出现的大量自杀式袭击是瓦格纳雇佣军美化自己现实行为的宣传,因为投降就要被处死。
所表现的形式可能比较趋近于近期及小未来一段时间的局部战争形态了。战争和信息传媒的关系也是在不断迭代,用不了多久,地球上的其他人就能在线观看另一端的人们在互相杀戮,甚至还能发弹幕点评,嗯,坏未来。
攻防演练军教片,职业J人和雇佣兵在战Z贩子眼里都是炮灰
呸
是不是2022年最好的战争片不敢说,但肯定是2022年最应景的战争片,简直就是马里乌波尔战役的翻版实拍嘛,最赞的是其中的军械道具,简直逼真到完美的地步。
瓦格纳雇佣军出资,制片人为'普京厨子’普里戈津(雇佣军首领)
纪录片风格,电影的一种。战争太残酷,牺牲没必要。。。。
意YIN患者的最爱。跟《白乌鸦》对照着看,就知道什么叫“屏幕上是狼,战场上是羊”了。
现实战争中打成那个奶奶样,拍个电影自嗨。再怎么号称写实,一帮为钱打仗的侵略者谈良知就很好笑。
为了毁灭一个炮,双方痛苦死伤50人以上,造这个炮才用多少人
军火展示加巷战教科书
“良知”
纪录片风格下的俄乌战争,比较硬核的局部战争战术汇演,上来就是一阵突突。从头至尾就没有什么主旋律光环的主角。城市巷战,消耗最快的不光是弹药,更是人命。比较遗憾的是没有看到网红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和美制M777榴弹炮的身影。若不是挑起战争的一方拍的,影片应该能打更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