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一部亚洲电影,两个漂泊在香港的年轻人,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瑞士,一个是外卖小哥,一个是小偷,但他们之间上演了一场爱恨交的故事.....片名《无声风铃》一部香港影片,主要讲一个漂泊在香港的年轻人和一个来自瑞士小伙的爱情故事,2009年上映,评分7.5,故事线缠绕在一起,但慢节奏的镜头下,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相遇有点老套,瑞士小伙和朋友合伙偷了香港小伙的钱包,两个人就这样认识,并且慢慢的相爱了。
他们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太大的欲望,相互爱惜着彼此。
这样的爱情,不夹杂任何的利益。
只是为了爱而爱!
爱情的甜蜜在于和他在一起,体会到了世间体会不到的乐趣。
爱情的痛苦在于对方有了新的猎物,争吵跟矛盾像利剑。
但真挚的爱,终究换来了两个人的再次和解。
命运像开玩笑一样,在两个人都向往未来的时候,厄运来了。
瑞士小伙发生了意外。
爱情戛然而止,但爱他的心,一直未曾磨灭。
作为普通人,只希望能够爱自己所爱,跟自己爱的人健康,幸福的走下去,但命运往往喜欢捉弄人,他会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夺走属于你最好的记忆。
有人说,这部影片很枯燥,有人说,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
如果你失去过最重要的爱人,心如死灰的时候。
你会发现,这部影片的好在于需要静心的去体会!
文章出自公众号“彩虹有点腐”一个有上千部腐片的地方,专门写腐圈的影片,转载请说明出处.
周六上午九点钟开始看的,从起初不愿意醒来的迷糊中点开电影,看完后心中发堵,意难平。
爱情给我们这些男男女女布置下的都是同一个套路,从前我们惺惺相惜,从前我们天真浪漫,从前快乐无边。
后来我们看见生活,看见烟火,看见时间划过留存的灼伤痕迹。
阿建和帕斯卡都是极其平凡的人,如同天上星,海边沙,如同你我。
他们也是没有退路的人,阿健要赚钱给北京的母亲,帕斯卡没有交待,通过电影,我们更能明白,他比阿健更加凄苦,在香港的颠沛流离,却只字未提回到瑞士的家乡。
后来阿健按照地址找过去,早已荒无人烟,所以他只能放逐。
很高兴他们能遇到彼此,他们开始过日子,开始有笑容的那段也是我看的最开心的一段。
因为工作上的苦闷,帕斯卡开始有了负面情绪,开始去酒吧,开始有了松懈。
阿健如同护食的狗,紧紧盯着不放,也忘记了自己开始面目狰狞。
爱情啊,真的是把双刃剑,你可以获取快乐,获取幸福,获取陪伴,但是也必须担负妒忌,责任,伤害······那间小小的屋子,是他们寄居香港的家,也是囚锁他们的牢笼,阿健在对帕斯卡的不信任及母亲癌症的打击下崩溃。
帕斯卡说,你留下来,我出去。
可是他又能去哪里呢?
阿健在楼下站着,看他他们的住处,他不敢上去,不敢呆在里面,因为那里全是帕斯卡,全是压抑和痛苦。
阿健去了酒吧,大口喝酒,和陌生人接吻,却发现这些都替代不了对帕斯卡的爱。
回去看见躺在床上熟睡的帕斯卡,他依偎过去,帕斯卡伸出手抱住他,爱情的致命光彩闪闪发亮。
第二天早上,帕斯卡小心翼翼的起床,给阿健盖好被子去买牛奶,回来的路上幸福戛然而止。
回来的是帕斯卡的魂魄,跟阿健抱怨牛奶全撞洒了,想要叫醒阿健下去吃早餐,然后依偎在他怀里。
窗户上的鸟及外面的吵闹引起他的注意,他看向窗外,看到躺在血泊中的自己。
爱情和生死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阿健看到帕金森老人的时候,看到奶奶年轻时照片绝美的容颜,那段歌舞也讲述奶奶年轻时多么受欢迎。
时光易老,眼前只有这位干枯的老人。
阿健去瑞士,邂逅ueil,感情在另一个人身上融化升温。
阿健回到北京,登人力车,照顾母亲,生活回归到最初的本质。
母亲离世,ueil来华,生活也不至于那么绝望。
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很压抑,其中的意思能够按照本人的想法解读出来,但时间线太多,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有些地方过于隐晦或者交代不清,比较难理解。
后面刷影评,看简介,第二遍快速过,才能串联起来。
看导演自己写的文字,明白电影的产生是他自己对于死别的经历,所以感觉电影过于沉重,整个世界生活和爱情的重量全部压在你身上,电影有交代生命的轮回,部署了希望,但是跟这些庞大的悲伤来说,还是微不足道。
但这真的是一部自己喜欢的作品。
说老实话,插叙讲述的故事,错综复杂,不是用心去看,真的是非常令人费解。
片子讲了两个小人物相爱的故事。
第一次的相遇,从一个打工仔被作为小偷的另一个人的盗窃开始。
起起伏伏,各自艰辛而又执着的生活着,只到某日两人相遇,惺惺相惜。
片子是导演为了纪念他逝去的男友而拍摄,所以片中的的缠绵,显得那样的梦幻和浪漫,抉择显得那样的可笑与无奈,争执显得压抑沉闷,而离别,则显得无比的忧伤。
片子总是透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当然也算是诚实,不总是因为悲伤而遮盖了爱情原来的样子,争执和分离虽然无理而残酷,但是却也并未刻意逃避,一一诉说。
片子有着中国式的叙事感,平缓而含蓄。
吕玉来柔亮的皮肤和瘦弱的身躯,印象深刻。
但是外籍演员的表演可以说也是可圈可点。
片子对话不多,唯一一次比较长的对话发生在RICKY从北京回香港以后。
此时男友已经在外面有人,两人陌生而又熟悉,理应离开的Ricky,却无法抗拒旧爱的怀抱。
最后的结局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浓妆艳抹的小女孩,好似患了帕金森症的那个老太太,唱着一首古旧的情歌。
我倒宁愿相信,那个男生其实并没有死,只是失忆而已。
而故事的进行,倒也可以是另一番解读。
无论如何,作为一部用来纪念曾经刻骨铭心的爱的电影,导演的忧伤总是无处不在,若隐若现。
当Ricky骑着破旧的三轮车,行驶在北京的繁华街道上,一股悲伤涌上我的心头——生活仍在继续,两个相爱的人,永不得见。
对同志,我们总是幻想他们有多么帅,生活有多么幸福,彼此有多么相爱。
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要在这个社会生活,面对现实。
他们也会产生矛盾,也会有不如意。
Ricky从开始遇到他,就一直在付出,第一次见面,他给他买了三明治,接他回家一起生活,从此,他不再当小偷,不再被别人欺负,不再食不果腹,不再露宿街头;他为他找工作,他顺利通过,他们一起努力;第一天上班,他为他熨烫衬衫,并且,每天他都会提前把衬衫为他准备好,有那么一段短暂时光他们是快乐幸福的;深夜,他在家独自等待他从夜店回来;他忍受他乱放的衣服;他忍受他和别人眉来眼去;他原谅他的乱交我看到的都是他在为他做。
但他也是爱他的,因为那天清晨,他早起,穿上他的外套,为他买牛奶,但在回来的路上而他正做着与他有关的梦爱情来的太快,消失的也太快。
留下他一人独自踏上寻找他的旅程,虽然心痛,但身在他生活的地方,一切回忆近在眼前,所有的泪水当听到那个五年前的音乐时从眼中崩溃而出。
你为他做的一切他在那里都能看到,七天,至少,他会在七天后的那一天看到,因为,他会回来,回来和你说“再见”,只为来世能再遇到你,因为今世对不起你的爱,来生偿还我欠下的债。
爱一个人,究竟可以爱到多深?
于是,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走过的路,寻找你存在的气息,找到了一个和你相似的人。
缘起,只是因为你的那一句未说出口的“我爱你”处于爱情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卑微的。
因为每个人对爱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存在卑微一说。
或许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以健说出“我只是不想你欠我”这句话时,会感觉到莫名的心痛。
在社会的最底层,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当一切变成顺其自然时,突然来一句“去你妈的,我受够了这苦日子”在原有的平静生活中瞬间惊起惊涛骇浪。
健和帕斯卡是性格互补的两个人,火化的碰撞自然有,但是这并不是懦弱。
影片以一种较文艺的表现手法表现。
就像是在吃一块巧克力,平滑中自含有自己的韵味。
但是爱它的人觉得它平淡了,不爱它的人又觉得它浓稠了。
如若遇到一份情,请珍惜,爱情真的得来不易。
想吐槽的太多了,短评写不下,写个长一点的吧。
我真的是疯了才会看小红书的推荐来看电影。
我是很热衷看lgbtq等少数群体的电影的,但这真的算得上第一部我连一半都看不下去的电影,只能说除了《春光乍泄》,香港在同性恋题材上真的没有什么天赋。
电影色调打光忽明忽暗乱七八糟,一开头就弥漫着一股死了老公的氛围,生怕你不知道这是一部悲情片,然而哀在皮相不在骨相,我故事都还没看你是要我怎么共情你的苦痛啊?
突如其来的配乐,收音也非常有问题,经常听不到角色在说什么。
另外大概35分钟的时候突然来了一段歌舞,是在致敬模仿宝莱坞?
别说,只有那一段还有点意思。
人物刻画我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吐槽了,这亚裔男主老妈还在中国大陆等他赚钱看病,他哪来的钱去瑞士啊?
还天天去酒吧喝酒?
再就是,白人男主精通英文法语广东话,结果就在香港表演丢球当小偷没事还被同伴性侵,完了找了个兼职上了两天班回来就发脾气砸东西?
到了瑞士,亚裔男主马上又搞上另一个白男(我没看完,但看那个剧情线是那个味道了)?
然后一上去就问人家:“你最后一次哭是什么时候?
”,我的妈呀,看得我真的脚趾头都抠出了一座魔仙堡。
看到这里我真的忍不住按下了关闭视窗。
浪费了45分钟,以后大概率不会再看香港拍的同志电影了。
首先抛开所有什么,导演的故事啊,什么什么之类的。
单纯只是看看这部电影,也太沉闷了吧。。。
而且那种爱情也不见得有这么深,而且还要用插叙,要是不看到最后一刻,真的想不到,这到底是在弄什么。
当然,前面的起码要弄些吸引人看下去的地方嘛,但是就是没什么,好吧,老外是亮点,长得不错,至于那个中国男,就没什么亮点了。。。。
让人想睡觉。
然后一直看下去,一边看,一边无聊,真的是太沉闷了。。。
感觉为什么同志电影很多都喜欢这样,而真的是能表现出真情的那种却很少。
而且都要是悲剧的。
拜托,好像50年不变一样,现在的同志片,大把大把地都是悲剧,都看得闷了。。。。。。。。。
唉。。。。
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蠻喜歡這一部電影,感覺是一小顆埋在地下的光芒。
當普遍同志電影都極盡表現主角的自卑、社會的抗拒和兩者的矛盾衝突,《無》卻表現如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只是男女主角變成男男的。
於我來說,這樣去演繹這樣的題材,是較容易接受。
敘述手法也特別,過去現在不斷穿插,開首片段看像賣弄取巧,原來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個畫面。
或許穿插得有追不上的時候,怪自己太慢是了。
拍攝也討好,若果把《無》一格格去看,會得出很多張好照片。
喜歡歸喜歡,不能因同志題材或藝術風格而忽略不太好的地方。
支撐故事發展的情節有點力薄,除了同是困於香港的異鄉同志人,我看不見兩位主角的愛情建基於哪裡,故事缺乏交代,除非想帶出同志的愛情都是easy come。
(希望不是)Pascal與Ueli的相同外表可以沒有原因,但不能沒有用意。
Ueli除了讓ricky憶起故人,還有什麼作用?可以是聲線一樣的陳大文,又可以是Pascal一樣懂雜耍的黃小明,為何要是與Pascal外表一樣的Ueli?在沒有更多的情節延續,感覺有點刻意突兀。
還有,於對同志沒有認知的人來看,《無》像要帶出一個訊息:「同志都只穿內褲睡覺」。
《無聲風鈴》的瑞士如詩如畫,但跟龍應台描述又多少有點出入。
讀萬卷書真不如行萬里路。
http://guweiwei.6621.cn/music/7c9f3028f73ba24b.html这个就是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一段 不觉得恐怖 只觉得 当时那种绝望 对死亡的不自知和无奈 表现的淋漓尽致喜欢的 可以去听 不喜欢的 不要骂 每个人喜好不同
那晚在金鐘看這部電影之前,毫不覺察這是一部香港電影。
只因為它的上映比《再生號》還要冷門。
儘管宣傳這部男同志題材電影是容易的,就好像當初,《無野之城》的上映一樣,弄來一張具有“裸男意識”的海報往大街上一貼,自然有人開始叫囂、好奇。
可是《無聲風鈴》沒有這麼做。
當然了,導演洪荣杰只是為了用電影懷念自己因癌症去世的瑞士男友。
對於他們來說,甚麼身份政治,甚麼同性之愛,甚麼有關普通人對“痛苦的肌肉”的窺探想法,都不足以左右他對表達愛情的執著。
愛情這回事,在天底下最稀疏平常,卻也是蕓蕓眾生所能經歷驚心動魄之一了。
------------《無聲風鈴》是一部毫無野心的電影,其唯一的落腳點在於愛情。
因為愛情而生出的苦,包含著此生唯一的甜蜜命定,所以這部從自己的回憶出發完成的愛情電影,可以模糊兩位男主角的性別取向,可以放下對身份政治問題的執著探討,而一心體會在那些悄無聲息的風鈴之間,撞擊著感情血線的回憶風聲。
從北京到香港打工的茶餐廳外賣仔Ricky遇見了生活與感情都窘迫無出路的瑞士人Pascal,伸出了援手,並帶他回家。
這兩個文化迥然不同的男人影響了彼此的人生軌跡。
青澀少年Ricky在異鄉找到了家的感覺,而潦倒的Pascal也在Ricky細心照料下,找到工作,漸漸融入香港本土生活,不再做扒手。
可是,有強烈家庭責任感傳統的Ricky,與生性好自由、不熱衷固定生活模式的Pascal,彼此均體會到了個性不同在愛情中培育的芒刺。
等到Ricky從北京探訪得癌症的母親回家,Pascal表明對愛侶的難捨與依賴,這對情侶迎來了美好但短暫的清晨寧靜……
无声 风铃, 是你离开的时候,我听到的声音。
同志片。导演想表达比较细腻的情感,但为什么要将故事剪得这么支离破碎呢?无法理解。有些小人物蛮有趣的,比如餐厅的老板娘,叫外卖的患病阿婆(唱歌的段落是抄蔡明亮的《天边一朵云》?)和做鸡的阿姨(台词讲得好渣)。吕玉来(《孔雀》)原来也很阴柔。
又是意识流……
我们过往的回忆会是游离的,散碎的,但是我们也要承认那破碎的片段连起了我们的人生
一个法国人和一个大陆人在香港上演的爱恨。跨越语言之爱。只是,他的过去,你未能明白。
依稀记得你伏在我的脊背上低声哭泣。我若有所思的把你的头发缠绕在手指上打卷。
看不懂,太抽象了
文艺~太文艺了~
感觉很糟糕~~
同是天涯沦落人
需要极强大的耐心观看此片
意识流,看得很累,过了过了
矫情的闷骚
居然是同志片。
没看明白演的啥,两个社会底层gay的报团取暖吗?几次争吵是因为啥。小受是去国外找小攻去了吗?最后谁死了啊
对这个香港导演有期待。呢部好唔错。
其实真的不知道他们俩算不算相爱,淡淡的,还是相爱就是要互相伤害呢?
我寧願相信Pascal只是失憶。
没看懂.....
2011-5-6会不会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