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的前线

Подольские курсанты,The Last Frontier,Podolskiye kursanty,The Final Stand,致命最前线(台)

主演:阿尔乔姆·古宾,卢博夫·康斯坦丁诺娃,Igor Yudin,亚力克萨·巴杜科夫,叶甫根尼·戴亚特洛夫,谢尔盖·别兹鲁科夫,罗曼·迈迪安诺夫,叶卡捷琳娜·列德尼科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20

《最后的前线》剧照

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3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4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5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6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3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4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5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6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7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8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19最后的前线 剧照 NO.20

《最后的前线》剧情介绍

最后的前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 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自杀小队谎言与错觉红色山丘富豪刑警Balance:UNLIMITED家在南三条赶尸人那片星空那片海贰零异频道第一季科学×冒险与生存!我为喜剧狂第六季银魂国民安保官之绝命护卫奥嘉朝云暮雨旗袍盛夏晚晴天两个阿尔弗雷德侦察记寄生夙愿此时此地之间两个玛吉·摩尔我梦中的女王维琴河第五季恶劣天气白日梦与她铁线虫入侵危险因素曼斯菲尔德街2:恶邻宾夕法尼亚的斯德哥尔摩月满抱西环

《最后的前线》长篇影评

 1 ) 久违了,传统战争片

不是陪着军迷,自己是不会看《最后的前线》的。

对前苏联的战争片的好印象好像还停留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开始的确没啥好看的,又是两男争一女。

为啥战争片现在总要加一些爱情,还是争风吃醋。

直到战争开始。

片子的战争描写还挺有前苏联风格。

据说服装,兵器都还比较符合事实。

年轻人在战争中的牺牲令人唏嘘。

我认真看到的只有最后一战。

很震撼,所有的主角都牺牲了。

那么年轻!

是不是无论俄罗斯还是我国,大家离战争太远了。

大家对于战争都想象不出残酷所以都把最美好的爱情加上。

真正的战争哪有什么爱情。

不是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吗?

在生死面前感情太重了!

虽然是为正义而战,但是杀人的时候是不是对人类这种有思想的物种也要绝望啊!

 2 ) 我们也该拍一部中国学生兵浴血的南苑保卫战

南韩拍过一部名字好像叫《向着炮火前进》,也是说韩国学生兵,在朝鲜战役爆发后,守卫学校与北朝鲜浴血奋战的电影,据说也是根据史实改编的。

那部电影壮烈和惨烈也够格,主旋律神剧风不逊于咱们的电视剧。

学生兵几乎以一敌十,最后好像把敌指挥官都给干掉了。

南韩兵要是有这么猛,前期咋被干得那么惨,后期遇到神兵天降的志愿军更是挫得渣渣。

拍个电影遮羞下罢了。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学生兵战斗原型了解不多,仅靠结尾字幕草草认知。

不过整个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前赴后继壮烈牺牲,用伟大卫国战争来概括,并不为过。

对二战史有所了解的同学对苏联的战争过程必须要致以崇高敬意。

近些年有一种被带节奏的说法好像美国是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

这绝对是对苏联的最大的无视。

现在俄罗斯作为前苏联法统逻辑上的继承者,好像开始着力宣扬二战中苏联各民族可歌可泣的史诗般的英雄事迹。

围绕布里斯特要塞保卫战,斯大林格勒的片子都有好几部,近年来的《卡拉什尼科夫—AK47》《女狙击手》《潘普洛夫28勇士》《猎杀T34》等佳作频出(《勒热夫战役》还没看),包括《这里黎明静悄悄》重拍版等。

都在努力向世界正名着自己才是那个中流砥柱。

而且俄罗斯拍摄这些电影虽然也都有些主角光环加持的神剧风,但相对来说,不管是战争惨烈和激烈场面,还是还原战损比的大概其上,还是尽量能做到客观。

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因为有对苏联意识形态的检讨,所以也大多能直抒胸臆,具体尺度和立场就要看导演自己的屁股了。

但对于民族团结一体的共同战斗的整齐意志一点都没有含糊。

反法西斯战争已经不是主义或灭国之战,而是亡天下的民族战争。

所以不管是斯大林领导的,还是谁领导的,战争本身具有无可辩解的正义性。

就好像我们的抗日战争,不管是老蒋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都是构成民族抗争的伟大的一部分。

俄罗斯对前苏联如此唾弃,尚且能走出狭隘的意识形态判断而对于历史本身给予最大的尊重和敬意。

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我们的历史佳作也有不少,烂片和神作就更多了,最后已经演变成打鬼子的内娱狂欢游戏了。

前几年的《八佰》算是很有诚意了,不过看到国旗都打马赛克和裁剪掉的阉割画面,真的觉得荒谬,如果是这样,先辈们嗷嗷地冲什么呢。

我们的今天又是为了一个什么过渡的口号在嗷嗷打鸡血呢。

关于学生兵战役的素材,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过程中的南苑战役,其历史悲愤和惨烈程度比苏联的南韩的都犹有过之。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个多么落后的国家,识字的才有多少?

军校的学生兵那都是未来的指挥官是军队的魂魄所在,然而其驻扎地,就因为大汉奸潘毓桂的出卖,被日军偷袭,赶来增援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牺牲。

1700名学生兵仓促迎战,枪才摸了几个小时,很快就打成了白刃战。

一天之间阵亡1100人,只有600人突围。

未经系统训练,十几岁的学生兵尽管热血奔腾,死战不退,拿人命堆砌,战损比大概连10:1都不到。

10条学生娃娃的命也未必能换一个鬼子,那都是咱们民族的元气啊。

今天看《最后的前线》的时候,就不住地在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该好好纪念下我们的先辈。

都是热血男儿,他们是不是也该配享个英烈的庙号。

配在大银幕上英姿勃发,血染风采,他们虽然不是以一挡百的战狼,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的大好男儿。

他们真的是用热血头颅身躯筑就了守卫我们民族的伟大长城。

2023年9月27日0:09

 3 ) 残酷的故事

看完电影,一个人默默走了很久的路。

很难从那种悲壮惨烈的情绪里出来。

真心感谢这次俄罗斯影展,让我能在大银幕看讲述卫国战争的影片。

感受战争的残酷,也不忘为国家民族、为和平和安宁献出生命的那些“普通人”:孩子、父亲、恋人、朋友。

记得看完《瑟堡的雨伞》,觉得“恋人上战场”,是最痛人心扉的故事种类之一了。

后来每每遇到类似题材,那种残酷和撕心裂肺都要再经历一次。

这部影片也是,描绘的人物群像里,有不止一对恋人。

“你恋爱了,但他要上前线了”,这一句话,就是一个悲剧故事。

然后也意识到,年轻、纯真、不谙世事的孩子上战场,也是最残忍的故事。

他们凭一腔热血踏进人间地狱,听枪响、听炮鸣,看子弹从身边飞过去,看子弹打中兄弟恋人的身体,亲眼看他们血流如注、血肉模糊、四肢飞散。

终于鼓起勇气拿起枪射向敌人,来不及欢呼自己的突破就被敌人不动声色一秒毙命。

在敌人眼里,他只是敌人,不是有母亲的孩子,不是有恋人的情侣;或者凭善良的本能救助受伤的敌人,在他们眼里,那只是跟自己一样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父母家庭的人,而不是敌人,却被只把自己当敌人的对方杀死(《1917》)。

还没接受这个世界的残酷,对世界和人生还都是美好的期望,就已经被残酷杀死。

太悲伤。

 4 ) 后悔后一个小时难看就是难看

十三个长评没有一个写剧情的,可能这些恰饭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吹吧。

首先,难看就是难看好看就是好看。

这部电影七分以上就tm离谱,多少人跟我一样被这分数骗到愣是看到了结尾才觉得被浪费了两小时生命,要是你熬夜那更惨,白白伤身啊。

这部电影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贱批男主,三角恋情,枪林弹雨男主微笑烽火戏诸侯。

前一个小时不错,上战场前老辈们的担忧和年轻人的兴奋。

战场效果做的也不错。

除了贱批男主一脸贱样的欺负男二以外,这人训练的时候耍小聪明啥的不说了毕竟有上司护着他,但都和男二说好了“女主是你的我不插手”完事晚上还跑过去找女主亲嘴儿回来告诉男二“她真美我没忍住咱俩以前的约定不算”,活该你妈被打啊。

得亏哪国影视剧里男二都是除了脸好其他各项不行,要不咋没给你干死呢?

上战场前女主极其*的分别和男一男二告别,时间差算的特别好,这种时间管理大师的做法一直持续到了电影结尾。

我看完都不知道她究竟是喜欢谁,但现实里一般这种事是女人对俩一个也不喜欢就是玩。

我万万不该熬夜把它看完的,亏我尼玛还熬到凌晨三点。

到中间守桥时候直接回到前几年的抗德神剧,逼格直追老毛子10年的《斯大林格勒》,除了他们还想象不出翻身躲子弹,腿一蹬上火车这种牛逼的剧情剩下啥桥段都出来了。

主角小分队在一开始前哨阻击战有一场小战斗,反坦克炮设在一个异常突兀的灌木后面做隐藏,除了这块一看就尼玛离谱的灌木之外周围都是平原。

电影里德国坦克就跟瞎了眼一样,让人一炮一炮的打愣是不知道炮弹从哪来的。

后来好不容易“推测”出来了算还手了,哎嘿,这么多坦克也打不中一个挡在正前方连掩体都没有的反坦克炮。

剧情的高潮部分是对电影里的桥梁争夺战,可惜完全不知道它在演什么来,编剧想表现德国人的机动力让观众体会桥头堡孤军的感觉结果拍的乱七八糟,从头到尾我也没看懂桥头堡和后面剪辑混乱的第二战线的地理位置。

咱永远不知道tm男一的桥头阵地和男二的阵地彼此究竟是什么关系,我直到最后一刻看见男二先嗝屁之前还一直以为这俩tm是在一个战壕里呢。

更何况这女主真尼玛,一会跑来和男主谈情一会过去和男二谈情,看她跑的这么轻松特难怪我一直以为他俩是在一个地方了。

只有片尾德国人坦克插着红旗冒充红军绕后过来的时候你才能猜到。

哦!

打了半天原来男二和男主tm不在一个战壕啊!

电影的高潮部分在第二次桥梁争夺战,这里也极其“神”威,噼里啪啦一阵烟雾掩护,德国人都已经放烟成功过河了,步兵都冲过来了完事啥也不干却和红军拼了波刺刀之后不了了之,我是阵地也不抢,枪也不开,炮也不放,德国坦克的任务就是放完烟然后挤在断桥上瞪眼,那开场烟幕这么大动静是干啥呢?

玩这么大结果过河打群架来的。

之后一红军士兵冒着对岸德军的枪林弹雨去河岸边救人,大家见过水渠的能想象的来,河岸边就是一面向对岸的斜坡一点遮蔽物都没有,这大哥愣是腾挪躲闪屁事没有的跑过去万事还能毫发无损的把尸体背回来,对岸的德国人打了半天可能才发现自己拿的是假枪吧,就是衬托人对方身法用的助兴工具。

最后最后片尾的决战,德国人挨打了一个小时才想起来来波绕后,先干掉男二的战线再包围男主的阵地,我真的到这会才看出来两人之间差的不是一两米而是巨远的一段距离,然而还是看不懂女主的战地医院究竟在哪,为啥她老能跑过来约会呢?

既然已经完成“绕后”,坦克上还插着红旗大摇大摆的靠到红军防线背后的德军坦克是不是应该一靠近就给对方一顿输出打的他措手不及?

唉我偏不哈哈,七八辆坦克炮管尼玛跟卡住了一样都贴到男主脸上了,上面站着的德国人连TM军服都懒得换,穿着德国军服开着德国车还妄图从尼玛男主的炮口混过去!

这是啥样子的病才能让他们有这么大的信心啊。

都到这份上可不得让人家最后识破了,应该说这种程度称得上是“识破”都难,明摆着嘛我拿你当瞎子。

尽管“拿你当瞎子”战术失败了,德军却还是凭着人多势众成功起到让对手措手不及的效果了,但编剧导演硬还是要让他们做傻子 老样子男主的炮筒子在小木屋里杵着几发频频命中德国坦克,这么大动静七八辆德国坦克愣是找不着人。

最后终于找着男主了,一颗手榴弹扔到脚下引线却有五分钟时长可以让男主和他上司完成告别还顺带思念了一下女主这事我就不说了。

电影里的情感戏搞得三角恋情真是亮瞎我眼,看着女主即是军校生又在战壕里和男主男二分别亲嘴儿我人都傻了。

可能电影里红军这方面不犯纪律吧哈哈哈。

结尾果然可能觉得实在是糊弄不过去让男一男二都嗝屁了。

 5 ) 一个细节(?)

猜想吧,不知道对不对电影中1h25min这里,政委左手举起手枪从战壕中起身高呼,然后中枪牺牲

政委带头冲锋应该是苏军传统,不过这个姿势(或者是这个镜头)可能是在致敬二战苏军营长A·叶列缅科。

A·叶列缅科带头冲锋的著名照片1942 年7月12 日,苏军第18集团军第4步兵师220团在今天的乌克兰卢甘斯克地区与德军的优势部队进行的战斗中,团政委阿列克谢·叶列缅科高举TT-33手枪,高喊着:冲啊!

第一个跃出战壕,向德军阵地发起反攻,随后牺牲。

 6 ) 话剧团表演

老毛子战争片和阿三片基本都定型了,一看就是毛片,场面太烂,最后辣么多炮弹加上手榴弹在小木屋里爆炸只冒了个大呲花一团烟雾,小木屋居然屹立不倒,实在不敢恭维,实在凑不出一百四十来个中国字来吐槽这毛片了,害我十来块买了张碟,看完浪费时间。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7 ) 尤见白桦林,不见年轻的人们

1首先,谈一谈为何看这部影片。

是在微博上看到电影片段,剑拔弩张的两队人马,一队是军队,一队类似民兵,对峙之间,民兵队一名成员耶罗夫认出军队中自己的好兄弟拉夫罗夫,自报家门后放下枪紧紧相拥,两队人马随之放下戒备。

一看评论,是毛子的战争片,果断找资源,下载,观看。

毛子在战争片上,从来都很会,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

2影片从军校训练开始,我们的男主角拉夫罗夫爱慕女军医,与好兄弟塞姆贾金相约,都不主动,看女军医会选择谁。

结果我们的男主角拉夫罗夫违背约定,以一朵小花换取香吻。

这里夸夸军医大妈,她心痛这些孩子们连恋爱都没谈过就要准备上战场,因此,她找了个电话响了的借口,给一对年轻男女留下美好的时刻。

逃离战场的民众与奔赴战场的士兵们逆向而行,路边大妈驻目凝视年轻的士兵,她们是否想到自己的儿子?

简单的画面,却让人心中思绪万千,心酸潸然。

军校生在奔赴前线的途中遭遇敌机轰炸,毅然开走燃烧着的弹药车的士兵特拉琴科,他只说一句“我得把它开走”,随后弹药车爆炸……所幸他成功跳车逃生。

3拉夫罗夫念死去战友的名字时,真的泪目啊,拿起枪奔赴战场的小伙子们,再也没有回来。

简陋的群葬,鸣枪致意,纷纷而落的树叶,滋养着这片土地……来不及悲伤,同志,我们身处战火之中啊。

4我喜欢阿约什金中尉同志的形象,因为帅,哈哈哈。

中尉人物形象非常鲜活灵动,也非常具有同理心,非常有人味。

面对打架的拉夫罗夫和塞姆贾金,他决定放他们一马,虽然塞姆贾金并不领情说出实话让自己和拉夫罗夫都被关禁闭。

面对涌来送别的军属,他诚挚劝阻,但见到自己妻儿后,深情拥抱妻儿,国与家,他已经尽全力顾全。

直到最后,已经接到撤退任务,阿约什金中尉仍呼喊塞姆贾金打算一起打掉敌方坦克,发现塞姆贾金已经牺牲,中尉坚持打掉坦克,本可撤退的拉夫罗夫与女军医放弃撤退,协助中尉,战到最后一刻。

5三千五百名学员,二千名牺牲……白桦林仍然纷纷扬扬,当年那群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现在又在哪里呢?

 8 ) 热血的青年,冷血的体制

从此记住波多尔斯克军校,但我相信没有被发掘、永远当炮灰被遗忘的,还有成千上万的平民和士兵。

所谓兵败如山倒再恰当不过,纳粹在战前的准备和计划是准确和实用的,苏俄的不堪一击就是因为体制,现在来看已基本共识,没有那年严冬的提前到来,一切战略都是浮云。

本片依然渲染苏军炮兵和坦克如何英勇和高效,略懂二战史的会嗤之以鼻;大幅描绘了青年的恋情,我倒认为没有什么不合适,如果以描绘战斗为主,反而显得小打小闹,二十来岁,青春冲动,恋爱再正常不过,但就这个年龄,在二战初期就被拉去当炮灰,请你想想,谁会如此残忍和冷血地下此命令,这是本片一直潜在想表达的,终于借英雄母亲、医院院长质问军校校长时表达了出来,校长的回应就仁者见仁了,因为这个事件即便在二战胜利后也没有被宣扬,可见里面有多大的猫腻和多大的可耻。

苏俄有层出不穷的二战素材,可以在类型片里独立一个单元了。

另外,个人认为喀秋莎火箭炮那段倒是完全可以省去,好像就是为了炫秀,跟本片其实不搭噶。

 9 ) 最后的前线

影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3500名学员奉命在莫斯科郊外抵抗德军装甲部队,为增援部队的到达赢得了宝贵时间,而2000名军校生亦长眠于此。

虽然说的是全世界人民关注的莫斯科战役,影片却从一个小视角切入,还原了一个不大但战略意义重要的阻击战。

整个战场从最关键的桥梁到炮位、战壕、指挥所,全部实景打造。

战争场面也偏重写实,敌我双方防御进攻都有章可循。

画面依然是典型的俄罗斯油画感,色泽亮丽饱满。

苏军的粗糙狠劲与德军的优雅冷酷也塑造的有模有样。

但高傲的德军指挥官腰板笔挺明晃晃的立在坦克车上指挥的场景还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简直有点找死却死不了的节奏。

另外最后三人在敌人枪林弹雨中废话连篇的抒情手法实在太多余,让人直接想起我朝早期战争电影中咽气前必交党费的情节。

顺带着感觉这三角恋也挺多余,完全删除也不影响电影的完整性。

 10 ) 讴歌英雄的手法太老了

真实还原二战莫斯科战场,从服化道来看,从枪械到坦克,从烟火到爆炸,拍摄还是很认真的,全部实景,投入也不少,整体还是不错的。

对比现在满眼的眼花缭乱透着假的数字技术,这种传统手段依然是很有特色和震撼力的。

剧情上面,有一些突破,人物更立体一些,但依然有高大全的影子。

叙事上复杂了一些,似乎想全景展现,从司令到校长,从政委到战士,谁都得露脸,这就显得剧情过于冗长和凌乱。

其实就围绕萨莎和女友即可,快速推进到前线阵地,进入惨烈阻击战。

牺牲、战友、爱国、爱情、友谊,都在战场上展现出来。

萨沙这个英雄塑造的有些乱,开始是闪亮登场,然后关禁闭,第一仗就当了逃兵,阻击战中最惨烈的大部分时间他基本在打酱油,最后时刻又升华了。

最后三人在敌人包围的枪林弹雨中废话连篇,互诉衷肠谈感想亮风格,这种手法确实太老了,也比较失败,完全削弱了辛苦渲染了两小时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悲壮色彩。

展现这种战场的奉献、悲壮和牺牲,好莱坞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就是教科书。

最关键时刻,也有人犹豫,但没有废话。

该走的走,该留的留,干就完了,一切都在行动中,战场上哪来那么多废话。

结果就把观众感动的稀里哗啦!

《最后的前线》短评

有点凌乱,战争场面一点都不宏大。

7分钟前
  • 爱多一点
  • 较差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克军校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还行吧,一般叙述。

9分钟前
  • 这么近,那么远
  • 还行

俄国战争电影要是还是这样的剪辑水平和慢速机渲染,还有的是台阶要上。

10分钟前
  • 79秒
  • 较差

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学生兵匆忙上前线保卫莫斯科,大致用三个青年的友谊与爱情以及成长作为贯穿全片的主线索。同时电影叙事也有纪实体的倾向,比如各种有台词有结局的配角形象、突然插入但没有下文的间谍事件、以及男一号与主战场莫名其妙脱离的设计,这些在一般剧情片里算是叙事失误了,放在这里的话,可能是编导有意识的在渲染战场的瞬息万变,但看着还是挺费解的。技术方面,男一号与女一号对话的正反打镜头里,背景也设置了其他行色匆匆的学员,学员们上前线时遭遇空袭是用长镜头完成的,后面德军对阵地的轰炸也算做出了场面,这些设计基本做出了战争的临场感,但拍到后面似乎经费不足了,战场环境、人物化妆的标准都有所降低,横跨几个战场的整个战斗过程也显得支离破碎。全片最佳细节是偶遇特工学校学员那段

1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宣扬的精神跟天朝很想,但场面要真实的多,信仰真是很可怕的东西

14分钟前
  • 陈默
  • 还行

一群学员组成的部队,在前线战斗的故事

16分钟前
  • 一颗开花的树
  • 较差

流水账剧情,人物刻画几乎没有,主要人物没一个能让人记住的,也不知道为啥就爱了,为啥就三角恋了,为啥就爱到至死不渝了?还有莫名其妙的敌后武工队……不懂还有说高颜值的?男主男二都好普通,男二显得比中尉都大。。那俩步兵还挺可爱,还有扛三德子厨子出名了

20分钟前
  • Aeolia
  • 较差

文化部給了13%預算, 斯塔查克的敵後傘兵突擊隊至少維持了五天戰鬥也是可歌可泣. 每個人呈現的生死觀和選擇很符合"正常"第一梯隊人員和家眷的人生態度

22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精致的主旋律,俄罗斯版建国大业,虽然是真事改编的,但真是糟蹋了好题材。整体节奏差,战争场面毫无紧张感,通篇主旋律特有的槽点……开炮后当场庆祝,挖战壕乐队演奏,不一而足……

23分钟前
  • greatness
  • 较差

叙事不太行,但战争场面还是精彩的,鼓励型五星,又一部超美女主的战争片

27分钟前
  • 十三世
  • 力荐

故事不错,也不是像T34那样的抗德神剧,但拍的真的不行。几场战斗太散,明显感觉得到导演掌控力不行。一场战役几个人物穿插着讲,但东一下西一下承接又并没有处理好,太生硬了。而且战斗不够精彩,有些爆炸的特效略显简陋。对比《猎杀T34》或者《狂怒》就有很直观的感受了,打击感不足。

30分钟前
  • 苏麻离青
  • 还行

隔壁的邻居毛熊🐻好像对战争片有着独特的喜爱,确实好看就是过于惨烈,不如再把苏德战争打一遍吧!

34分钟前
  • 薛天宝
  • 力荐

和T-34一个尿性,俄罗斯这10年来的商业片,动不动就升格,浓郁的音乐,明明道具调色、造型光都很在线,愣是因为调度,演员的表演风格过于舞台,剧作玛丽苏,而拍得像抗战神剧。塔可夫斯基在天之灵,白眼得翻秃噜了

36分钟前
  • 石头先生
  • 较差

三星半是中俄才会拍的那种传统战争片这种片好拍,也难拍这部拍得一般但看到了另一种二战,虽然也是艰苦,但至少武器在一个水平线的二战

39分钟前
  • 孤狼
  • 推荐

十几岁的军校学员,保卫首都为国捐躯。而如今,烽烟又起。

43分钟前
  • null
  • 推荐

不是说不能艺术加工,但这连故事都讲不明白都电影,污染眼球

48分钟前
  • 拜托了月亮
  • 很差

挺好的题材,就是编导摄的手法和技法有点low了。俄罗斯电影还是稍显稚嫩啊!

52分钟前
  • 图图主教
  • 还行

很难理解苏军的学员打完一炮就喊乌拉,超现实了属于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槽点。

53分钟前
  • 黑胖砸儿
  • 较差

年轻学员前仆后继守卫家园

54分钟前
  • '﹎|零¨ヰ
  • 还行

最后共产党员交党费般的漫长去世镜头太讨嫌了

57分钟前
  • haoji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