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说来还是很刺激的。
画面感觉还是2D和3D之间的产物,和老美的3D还是有一定差别,当然也有可能是日本人自己研究的3D效果。
还是不太习惯面部曝光过度的效果,缺乏立体感。
逆向思维的话会推出很多电影的不足,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去观赏,情节还是很吸引人的。
面无表情的看完整部影片,心里却激荡异常。
至于内涵,是单纯的商业电影还是带有所谓危机意思的反思电影,普通的观众大概只有猜测的份了。
真正的意图大概只有编剧和导演知道吧,不过取得了预想中的成功,也算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周末闲来无聊看的。
尽管海报做得不炫,故事也俗套,不过看得也是津津乐道的。
对日本人的闷骚与科技的前瞻性都有所领教。
再次把人类都感染了病毒变成机械,然后由一对美国夫妻去拯救世界,别说,内容还挺全套:未完成的爱情,美国式飚车,冷峻绝美的女领袖,日本人卑微好强的小心理,一个都不差。
片末,旧情人牺牲,日本民族完全灭绝,美国人拯救了世界,英雄凯旋。
这结尾真有意思,不是觉得日本电影人能多宽容,而是深感他们的危机感是多么强烈,这点确实值得学习,目光短浅总不是件好事儿。
喜欢女主角反复强调的那句:我讨厌机器。
高歌猛赞科技发展的时代,说句这话真让人解气。
人们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灾难忧心忡忡,却孜孜不倦去追求,这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真可歌可泣。
话说若是真不要进步了,估计大多数人就该失业了。
这其中不乏包括自己。
算了,养家糊口永远比愤世嫉俗重要。
真正舒服的时候是回归幽静的大自然。
可日本科幻CG类,从未让人有舒服的感觉,机器、人、生化武器,冷冷的打来打去。
帅哥美女都是战争机器。
只是消遣吧,因为我喜欢看热闹。
让人能想起自然的好电影就是苍之茧,简短深奥得像颗针,估计能让那些沉沦无休止的麻木生活,远离美好时光的人们哭泣。
以上两段跑题。
但对这个电影,也确实没啥再想说的。
喜欢科幻,喜欢动画的人,没事儿了看看,还是很不错滴。
我不喜欢日本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讨厌这个民族,但是我不得不佩服它呈现出的一些思想让我感到震动。
人们时常说,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缺乏大陆国家的那种大气和胸怀,但是也正是因为岛国所决定的地域狭小和资源稀少,使得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更多的忧患意识,对自身前途的考虑多了几分担忧,这种担忧在现在看来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那种没有放弃希望的深刻反思。
《2077日本锁国》这部动画电影就是这种思想的一个展现,在我看来,也许不是最为全面和深刻的诠释,但是看完之后还是让我心中有一种深深的悸动。
我们在追求高科技,也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舒适,并且对高科技更加充满信心和狂热的追求,如此的循环往复,究竟会将人类带向何方?
电影中的日本就在二十一世纪末给出我们一个答案。
对高科技的追求使得日本的垄断企业全面统治了这个国家,并且为了能追求自己的目标,将日本与国际社会隔离,实行“高科技锁国”政策。
人类的野心和政府的欺骗使得人们被迫走上“异化”的道路,所谓的异化就是通过某种科技使得人类逐步的变异为一种生物机器人,从而获得超强的能力和不灭的生命,但是这一切只是试验而已,而且是将整个日本民族作为试验,并且试图向其他国家蔓延。
人类作为动物世界中特殊的群体,具有令人矛盾的特质,充满理智却拥有很多欲望,建立在欲望基础上的理性是如此的恐怖,尤其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身上时。
为了让人类更加的舒服,城市变得更加完美,设施更加的便利,一切都在为满足人类的需求,可是在多数人安逸便捷生活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人或者少数人主导的悲剧的开始。
因为大多数人似乎自愿或者被骗沉浸那种科技进步中,没有想到是少数人乃至于一个人在主导着进化。
广大的普通人在享受高科技的便利同时却无法摆脱整个社会的趋势,更为恐怖的时,大多数人被少数人欺骗沦为试验品。
片中“大和重钢”企业的头目就是如此的一位科学狂人,试图将大和民族扩张到全世界来统治这个星球,从而不惜将所有的人作为实验用的“小白鼠”。
人类这个群体充满野心的同时也将希望留在心中,这种希望也许留存在每个人心中,可惜在生活的过程中被慢慢的掩盖起来,那种希望的火种被保存在少数人的梦中,玛丽亚就是其中一个令人敬佩和尊重的代表。
在知道自己的理性随时会被机器代替的时候,在明白自己已经不能完全被称之为人类的时候,依然坚持那份希望,那份解救自身和他人的希望,坚持自己作为人类——哪怕是碎片的——的尊严和努力。
少数人的牺牲唤醒大多数心中的那份希望,玛丽亚最后做到了,大多数人的希望被唤起使得那些日益机器化的“人类”选择自我毁灭来保持尊严,当阻挡“洪蛇”的围墙被人们自愿打开,当“洪蛇”蜂拥席卷所有人和物的时候,“异化”的人都静静的站立着面对死亡的来临,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海底。
背后的较量让我感觉很压抑,因为从头至尾都是少数人的角逐,少数人的野心和欲望将一个民族推向毁灭的边缘,也是少数人保留着那份勇气和希望,来唤醒更多人的希望来实现最后悲壮的自我毁灭。
即使这部影片思考的东西何尝不是少数人“杞人忧天”式的反思,其实少数人对决的后果是多么的无奈,为什么每个人不时常的反思自己,反思我们这个群体呢?
那也许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才是真正的希望。
也许这个影片自始至终都是悲观的,但是悲观的背后是那一丝丝的希望,日本人将自己毁灭了,将希望留给了其他人,甚至留给了美国人。
可是这个影片也许更想让人看到的是日本人在毁灭面前的那份勇气和对希望的渴求。
这也许就是玛丽亚在影片中所说那句话的答案:“从大和这个民族中学到点什么”。
http://xuebin.fyfz.cn/blog/xuebin/index.aspx?blogid=319078
这是何等阵容的原声啊。。。。
basement jaxx , boom boom satellite , dj shadow , the prodigy , MIA , underworld , dead can dance 。。。。
一贯的cyberpunk电子加新金配的也挺搭调dj shadow甚至为此单做了一曲赞
关于日本,或者说关于日本人,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
不过,相信很多人也都听说过《菊与刀》这本书,也知道岛国人士忧天下的危机意识十分著名。
加之曾经发生过的那场惨无人道的战争,残忍、极端这样的形容词也会毫不吝啬地送给我们称之为“小鬼子”的家伙。
对于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来说,接触日本的途径大约是以下几个,从sony得知它的高科技,从漫画得知它的想象力,从AV得知它的BT……不过,这次的《维克希尔》能一次性地让你感受到日本人的某些特质,那就是有组织地极端。
我们常说,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理智的,即使是极端,也是少数人的个例,如果当某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集体陷入一种极端状态,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这部片子告诉你,日本人为了坚持自己的极端,甚至利用他们的高科技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是那种彻底的隔绝,没有一只苍蝇能飞进日本,甚至连间谍卫星也不能穿透那个神奇的干扰波。
我们常用闭门造车这个成语讽刺别人,但是日本闭门却造出了奇迹——生物金属人(通过某种技术让人体所有细胞金属机械化),并且企图通过这个技术控制全世界。
电影的画面风格很像前几年那部著名的《苹果核战记》,同样的3D渲染技术,但是更多地使用了过曝的光线,对头发和织物也没有像《贝奥武夫》那样追求极致,不过这并没有影响美感。
对机械,尤其是金属的处理则要用心的多,尤其是金属洪蛇的出现,数以万计的金属碎屑在阳光下不同角度的反射出的光线非常丰富。
对于不少类似我这样的狭隘民族主义者来说,电影最大的乐趣可能就在于结尾,整个日本变成荒原,所有日本人全部死掉。
更关键的是,这些都是日本人自己干的。
第一眼的感觉:日本的电脑技术太强悍了!
虽然结局是美好的,但我总觉得异常的压抑,不仅仅是因为片中充斥着金属的厚重和压迫感,更多的是对影片所构建的未来的感到不寒而栗。
当我们被冰冷的金属包围,该到何处去寻找真实?
再多嘴一句,影片的OST太强悍了!
我发誓一定要把它找出来
不喜欢女一女二和男主的感情线。
苍白的了~有床镜头和kiss对以往动画来讲基本上是突破~洪龙设定很强大。
回过头来看呢,其实也算有剧情的~
最近看过的动画片,除了[阿凡达],好像也没了。
昨儿在中央六看到了这电影的高潮部分,给我震惊了,迅速上网搜了个高清看。
唉,好久没看到这么华丽丽的动作片了。
情节:其实这情节还不算很小白的,比如维克希尔和玛利亚两个人生存环境的对比,一个生活在充满了活生生的人类世界里,钢筋水泥,高度的智能化,只是扎克的一语道破了天机—“每天可以交谈的人,只有身上带着这种标志的人和电脑。
”再看看自己当下的生活,果然如此。
买菜买东西喜欢去超市,拿完就走,无需砍价,绝对保证货物真实鲜美;买衣服喜欢去淘宝拍拍eBay易趣,谁还需要在大热天顶着太阳闻着人肉味出去乱逛。
再过几年,说不定每个人都成了扎克,没事感慨一下却还是这样活着。
而玛利亚的城市,由一个高科技中心返璞归真回了棚户时代。
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菜市场,亲亲热热的聊天打牌下棋,看得维克希尔们好生羡慕。
可谁知道,这只是一群类生物体营造出的假象。
他们怀念人类之间那美好的感情,于是选择在变为纯粹的机器之前重温。
悲剧的事实,依然掩盖不了对过去生活的渴望。
技术:其实我是看不懂这么高科技的东西啦。
好多年前看过最终幻想,跟这个简直就是没法比最终幻想里的人看着都好假,那质感很像机器人。
这里面,除了很讨厌维克希尔的发型之外,对每个人物都很有爱一个个的皮肤都好白好细好滑啊。
喜欢开始和结束时的大场面,眼花缭乱的嗖嗖嗖就过去了。。。
唉这需要好好回味。
音乐:去下原声带!!!
启发:打疫苗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能不打则不打。
精神统治就够了,没必要还身体控制吧。
不能在一起不是我的错,我们都是受害者。
日本人果然都是变态,美国人果然都喜欢管闲事。
--我怕多年以后,今天的一切都成为泡影。
很想拥抱你,与你牵手在一起。
记得哪里看到过一句话,想象力是一切的开始,片子里描述的未来的世界很是令人向往,很是佩服小鬼子的想象力,当年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的时候,发明潜艇的法国人还不知道在那里转筋呢,可现在,海底都居住已经不是神话了,科技最终结果都是服务于人类,可是看看国内,每年那么多科技的立项,研究出的成果就为了得奖然后就像太监一样没了,大部分东西,被老外琢磨用在别的地方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啊,唉,不过,废话多了,很喜欢主角儿上班路上的那首歌Close Your Eyes ,很惬意
这部片子真的把看科幻的人当傻瓜么?
以为有外骨骼、机器人就可以糊弄剧情么。
从人物到情节真是一塌糊涂……索性如好莱坞那般改编大师名作,至少剧情还不会过于白痴。
那么多雨果奖星云奖作品,随便挑一部就成。
投了那么多钱下去,结果还是整出个不伦不类的东西,真是对不起科幻这两个字。
好多科幻小说场面过大,拍摄真人电影耗资巨大,CG电影倒是不错的选择,来个《拉玛》或者《海伯利安》都行……唉……顺便想到《苹果核战记》,原作漫画多么有内涵,星云奖得主,改成动画还是不伦不类……看看同样是士郎正宗的原作,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就对得起原作。
唉,日本人搞科幻就是不行,也只能搞搞女仆之类的了……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BJIFF14 英嘉(🐳💗)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