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观影时做的笔记:1. 颜色每一帧都调得有点过,颜色鲜亮的有点失真。
2. 纪录片如果用了太多的摆拍是否就失去了纪录片最原来的意义?
比如开头的那场雨,很明显是假的。
3. 镜头抖动可以后期调,镜头拉伸也可以后期制作,但是精准的构图就需要前期对每一个外景都无比了解,绝不能有任何意外发生。
可见摄制组到底试验了多少次,有多用心。
4. 红牛的PR到底管得有多严?
任何一个其他饮料的商标都被遮得严严实实,基本上不用后期加高斯。
5. 貌似主观镜头一直是ESPN什么的最爱。
整个片子基本上做到了审美无死角,保证你目光放在任何一处都不会觉得无聊,都有动静结合的动感。
6. 镜头很流畅,不管是长镜头还是局部特写。
但是觉得剪辑不够流畅,有点时候剪辑的切点让人出戏。
7. 剧本连贯性没有很强,大段大段的MOUNTAIN RIDE占了大部分内容,觉得有点像MTV和ESPN连个制作的超长宣传片。
以至于根本不急于一次看完,就算分开几次看完也不会觉得很累。
总结,整篇内容基本无吐槽点,但是亮点也没有很突出。
没有期待中的极限运动的激情画面,甚至没有看直播BMX时的激动。
所以其实这是一部红牛投资的心灵探索的片子吗?
貌似这个电影是走灵魂路线的。
但是拍的好漂亮啊!
片子中的地方,除吐鲁番,还有可能外,其他地方就几乎没可能了。
旅游估计难到,何况骑行运动呢。
北京有类似的地方么,山不要太高,但要缓,石头不要太多,可以有树。
更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群人,玩得爽。
越危险,越自由,这也是人们酷爱极限运动的原因。
每一个疯狂的人走的其实都是同一条道路:通往自由的广阔道路。
片子跨度很大,从美国,到中国吐鲁番,到南美洲的阿根廷,到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到尼泊尔,一群疯子,玩遍了世上最偏远最奇妙的地方。
几年前在《看电影》上的老文章,正好发出来凑份子!
记得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访谈,是导演马丁·坎贝尔在拍罢《垂直极限》之后接受采访时,声称搞不懂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如此危险的爬山运动,大概他在新西兰(该片选择与故事中K2峰相似的库克山脉作为实景拍摄地)对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和险象环生心有余悸。
不过马丁·坎贝尔先生显然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下山运动,而且也有着一群热血青年对这项充满挑战性的运动乐此不疲。
《车轮不息》这部记录片展示了一群自行车极限运动爱好者,或者可以称之为“速降的艺术家”,在紧张危险、风驰电掣的“下坠”过程中,感受着异乡文化的洗礼,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危险刺激的极限之战《车轮不息》前后一共拍摄了两年,是自行车纪录电影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该片于2012年9月19日在拉斯维加斯“INTER BIKE”自行车展上首映,当即引发轰动,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
电影讲述一群雄心勃勃的高山速降爱好者,在世界各地挑战险峻的地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大自然。
在看《车轮不息》之前,也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高山速降”(DOWNHILL,简称DH)的自行车运动。
只要你骑过自行车,当从斜坡上冲下来时,因落差势能转化为高速动能,致使大脑内多巴胺大量分泌,会造成心跳加快,肌肉僵硬等极为刺激而紧张的感觉,个中体会。
“高山速降”就利用这种方式,这项运动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
(滑雪速降的分支很多,还包括滚轴速降和滑板速降)。
该运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极限运动以刺激和危险性著称,当车手们骑乘着专用速降自行车以每小时80-9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在复杂的地形和陡峭的斜坡中左右游移,作为“肉裹铁”的代表自行车,其危险系数不亚于F-1赛车,很多速降选手认为,这项运动给予他们的极速快感是以赛车和摩托车为代表的依靠机械带来的速度感无法比拟的。
而且为了实现速降的返璞归真,像在片中以卡莫·扎克和达伦·柏瑞克劳斯等为首的欧美速降选手舍弃了速降车的中央避震和前叉避震,将在山路上往复不定的震荡和惊人的速度感糅合在一起,他们称之为“终极速降”,去体验真正的速度与激情。
速降的艺术与勇者行动 艺术,是有创造力,生命力的,是永久不衰,刻骨铭心的。
而极限运动也是艺术,是一项身体的艺术,高山速降。
就像《车轮不息》中达伦·柏瑞克劳斯说道:“这是一种需要真正勇士精神的运动”。
这项极具观赏性的运动是强调人体对自行车掌控力的一种自然的方式,将陡峭山坡上任何可以利用的环境地形“为我所用”,象征着灵魂的自由。
电影里跟随着他们的足迹,从犹他州广袤无边的大峡谷、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到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湍急弗雷泽河沿线、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本片不但具备了同类作品一贯的特质:极限、精彩、动感、引人入胜,而且也在其中融入了别样的异域风情与文化风格。
速降选手们用自己的身体和足下的车轮,灵活、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项运动的精髓——下坠的速度与升华的灵魂。
在群山之巅,你要多条自由的线路可以选择下山之路,这就是自由,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想象力。
当人们一直在强调“下山难”的窘境时,却不想一群被认为是疯子的家伙在荒凉的山间开辟出一条骑着自信车下山的壮举之路,惊心动魄、赏心悦目。
选手将BMX特技单车的场地搬到了大自然中,车手们在大于60度甚至接近直角的崎岖山坡上飞驰下坠时,电影本身就在塑造着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奇观,更不要说在高速聚焦镜头下他们做着空中水平(车手空中倾斜车与地面水平)、X-UP(空中转体360度)、超人(身体离开车体向后伸展)等特技动作时,画面张力被进一步的拉大,观众在沉溺于感觉刺激的同时,也被他们的勇气所折服,这正是极限运动始终根本。
在他们的勇气行动中,塑造这些奇观场面离不开纪录类电影的技术优势。
《车轮不息》可以说很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的拍摄模式比较常规,大可参见同类题材的电影,比如BBC的跑酷纪录片《飞檐走壁》。
但这项新颖的运动为常规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电影的画面感入手,在表现速降的过程中,电影采用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航拍的远景,为了追求动作的连贯和一气呵成的速度感。
除此之外,在表现细节特技动作时也穿插了不少慢镜特写和背景高光的渲染。
比起室内极限运动的特写镜头用闪光灯和粉尘烘托动作质感的效果,《车轮不息》在野外环境下,尘土和自然光取代了这些辅助效果,而且电影在不同场景中增加了不同的滤镜,像是犹他州的淡蓝色、新疆的昏黄色和尼泊尔的青色,场景色彩变化更能突出地域的差异性。
车手主观镜头的引入增强了居高临下的紧迫感,从他们的视角中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山坡的崎岖和陡峭。
鬼斧神工与文化洗礼 《车轮不息》带我们走过北美人烟罕至的荒漠、新疆人烟密集的农贸市场、尼泊尔鳞次栉比的古刹,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异域文化的熏陶。
高山速降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片中车手所示,几乎找遍了全世界所以荒无人烟的地方,在熟悉了当地的地貌与沙尘之后,这项被他们成为“游戏”的运动才正式开始。
以犹他州盐湖大峡谷为例,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地势险峻、谷深岩陡,常年的风沙和早已干涸河水的侵蚀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奇观胜景,自然造物,顿生敬畏。
而高山速降就是需要这种典型的冲积山坡,突兀的孤峰是他们开始的起点,连绵的山脊是特技产生的滑行道,一条条沟壑形成了天然的赛道,远处的群山是他们的观众。
在这种没有束缚制约的条件下创意无限的高速降落,荡起层层的尘土和留下的道道轮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
还有文化,在尼泊尔边陲小镇、新疆风土民情,居民对外来事物的好奇都写在他们的面孔上,电影在运动之外带领观众环游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不仅仅对于车手,更为这项运动本身凝聚了人文精神。
很少有竞技类纪录片拍得如此具有文化特色,都得益于高山速降这项运动的特殊性。
电影中一句著名的台词:当你去旅行时,不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背景音乐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竞技类纪录片中,为了契合令人热血贲张的运动激情,金属、流行、朋克、电子等节奏感极强风格的音乐出现频率是相当高,《车轮不息》也不例外,但正因为片中独有的文化特色,也为该片打上了独特的标签——地域性。
片中的背景音乐以电子、朋克、民谣,但没有出现常见的Hiphop曲风。
原声大碟选取了甄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独立乐团优秀曲目,比如来自英国的Bear Mountain的《Two Step》、非洲马里著名的盲人乐团Amadou&Matiam的《DougouBadia》、日本迷幻摇滚乐队Go-qualia的《Requiem》以及美国本土独立乐队的精品。
单听原声曲目仿佛不是一张竞技电影的原声,而是一张公路电影大碟,空灵、清澈,配合电影中各异的文化特色,如天籁之音般的动人。
令人遗憾的是该片并没有因地域的变化而选择当地乐队献声,比如新疆段落就选取了日本和比利时乐队,但整体的文化特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
“坠落”永无止境著名的极限运动大师塞巴斯蒂安·福冈(《007之皇家赌场》)在其著作《这种方式》中提到:“生活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障碍和挑战组成的,如果精通极限运动(原书特指跑酷),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 在如今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空间与生活压力是呈反比的,压力越大,空间则越小,也许是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文明世界生活得太久了,在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便捷中逐渐陷入身心的慵懒之后,便开始渴望回归自然。
极限运动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冲出文明的枷锁,释放压力,融入自然空间最本质的需求。
就像《车轮不息》中的主题。
车手们对自由的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整部电影的走向,这也是极限运动的本质。
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车手们为了完成心目中的速降,飞跃大半个地球,来到荒无人烟的秘境,他们可能会经历高原反应、行李丢失等波折,也可能不远万里来到目的地之后发现这里并没有理想的速降场所无功而返;他们会为了一处场地不惜背着重达20千克的速降车花费数个小时登上山顶,去享受飞速直下瞬间的快感;也会为了追求一段完美的跳跃摔得七荤八素,付出鲜血的代价。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样做是疯狂而不理智的行为,反而在赞扬他们勇气的同时,也会领悟到片中传达那种积极、乐观的精神,去拥抱、回归大自然。
旅途永无止境,挑战永不停歇,路在脚下,车轮的痕迹生生不息。
看完果断给了5星。
有那么一群人可以不畏生死艰险,从70度、80度的山崖往下翻滚。
而且,他们被摄影机很漂亮地忠实地记录下来。
不但是这些cool guy,这些摄影师也应该被致敬。
我的人生观也再一次被刷新了。
而且各位豆瓣也给出了9.1的好评,证实了我的观点。
于是我去翻看了下imdb的评分,有趣的事情发生了,imdb只给出了7.7的分数。
给分最高的人群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一共11个人给出8.7的好评;18-29岁的人群给出的分数只有7.7分,他们占了打分人数的80%以上。
我的理解是,18岁的人会觉得很cool,到20+也许他们觉得也就这样,只是项运动。
也许我们豆瓣的打分人群会有很高的重合度,我不禁想问,我们为什么会给出如此高的好评。
是我们太接触这样的人和事儿,活得太一模一样不够自由,还是有其他原因。
这部纪录片一出来,首先是群里面车友推荐的,被海报所吸引,想当初,大家伙儿站在牛背山顶拍一张云海背景的单车图都激动的浑身打颤泪流满面,一比,弱爆了……骑车的事儿,不是你心到了就行的。
就算不是带着对山地车的热爱,也不会像一般纪录片一般看到疲倦,比如我朋友,本着陪我看的原则,结果自己看完比我还激动。
DH算高危极限运动了,在红牛的比赛里,时常看到有人一摔胳膊肘骨头都折出来了,重车本来就不比一般山地轻,这帮哥们儿却扛着上山!
看片子里除了有一段他们是直升机拖上山顶之外,其余都是他们自己背着心爱的车车一步一个脚印上山,然后一滑而下,上山也许需要五个小时,下山也许只需要五分钟,可就为了这五分钟,只有骑过山脊的人才懂。
有人说,骑车你们在乎的是什么?
你们不管天是否刮风下雨,不管驼多少斤负重,为的是什么?
是前方的终点吗?
那也许只是其中一个终点。
连六十七的大爷都能驾着二八杠走三一八,年轻人们还是等什么呢?
Where The Trail Ends?
能end吗?
不能。
车轮永远向前,就像海报里一样,向着太阳前进。
我是自行车的外行,也是影评的外行,在这儿我只是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观赏这部作品一定要是高清资源,否则观看体验会差不少。
这部作品拍摄了两年,去了美国犹他州,中国新疆吐鲁番,阿根廷,还从尼泊尔上了喜马拉雅山,景色有多美,场景有多大,可见一斑。
我经常玩儿轮滑,做各种高难度危险动作,也算是半个极限运动了吧。
但是坐在电脑前面看着他们从山脊和悬崖上速降,看得我后背都发凉,真的是一帮不要命的家伙啊……后来看到他们动作失败,狠狠的摔到地上,摔进医院,我倒是有很深的感触……那是一种在我以前练轮滑的时候,为了一个高难动作摔到全身伤口,也不想认输的感觉。
我在教别人玩儿轮滑的时候发现,有些人摔了,就不想再玩儿了,而有些人摔完爬起来接着摔……最后结果的不同也非常显而易见……哦,另外,和同类型自行车主题作品《Premium Rush》相比,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而且加入了中国元素,让我们看着也更爽。
还有,全片配乐和画面也是非常的搭配,偶尔慢摇,偶尔民族,光是闭着眼睛听配乐也是一种享受。
征服自然得先征服自己这些都是我们想过却未实践过的梦。
你要做的就是欣赏这美丽记录,在慢镜头出来时说着fuck .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转载请注明出处今天君君刷到一部燃爆腺上激素的好片子,全程woc跪着看完!!!
这是一部讲述高山速降的极限运动纪录片,它是自行车纪录片题材中投资最大的一部。
更被誉为“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自行车电影”。
说到这里,不得不科普一下这项极限运动——高山速降。
它起源于高山滑雪速降,指的是骑手在山地、丘陵、沙漠等极端的地理环境下选择一处小山,骑自行车从山顶飞速直下。
所以也被称为坠山。
都知道自行车的别称是“肉包铁”,所以,当车手们以每小时80公里甚至更高的速度冲下山坡时。
危险系数绝对不比F1的车手驾着赛车以每小时200-300公里的速度在赛道上“飞”的危险性低。
而这部影片的主角们,就是这样一群“坠山者”。
故事要从犹他州开始说起,这是全世界最适合进行高山速降运动的地方之一,也因此吸引了大批高山降速爱好者前来体验。
但对于影片的主角们来说,犹他,不够味儿!
他们是世界顶级的自由山地自行车手,别人眼中“完美的速降场所”对他们来说却毫无挑战性。
因为,这里太熟悉了。
于是他们开始想,在世上还有像犹他州一样的地形吗?
或者更好的,一个没有车轮印甚至没有人类脚印的地方。
让我们去试试!
他们开始寻找完全陌生但绝对充满挑战性的地方。
新疆荒凉酷热的火焰山。
阿根廷未开发的安第斯山麓。
英属哥伦比亚省中部的弗雷泽河沿线。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秘境。
这也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风景电影。
他们在世界各地寻找陌生且适合的场所,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抛向空中,摔下山脊。
腾空而起的瞬间,你甚至可以用头皮感受到他们的渴望。
当落差产生的窒息引起大脑多巴胺过量分泌时,汗毛竖起的一瞬,就是他们苦苦追求的永恒。
转了一圈,他们又回到了犹他州。
旅行有个妙处,那就是不仅可以重新认识世界,也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家。
而在经历了其他地方的磨砺后,回到最熟悉的犹他,他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路线。
一条犹他州的、尚还没有车轮印的路线;一条他们以前不敢去骑的路线。
不言而喻,很危险。
他们可能是第一个尝试这条路线的人,也可能是最后一个。
不出意外的,四人都摔了跟头,他们以不同的姿势反复跌倒在这一条路线上。
如果他们无法彻底战胜恐惧,就总会认为某些地方飞不过去。
对于他们,这是最无法接受也是最无奈的事。
“我们熟知这里的地貌、泥土和医院。
”看到这句台词时,君君愣了很久。
是啊,极限运动是很酷、是很刺激,但又有多少人对其中的危险感同身受?
要知道,完美的骑行是有很严苛的要求的。
土壤、气候、风向等等,稍有偏差,便是高速状态下身体和山地的亲密接触。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一样,在陌生的国家,没人愿意冒险,但如果你看到好的机会,还是会忍不住尝试。
是的,对他们来说,如果有机会能更进一步的话,他们当然会去拼一把。
而要想进步,是要付出鲜血的代价的。
印象最深刻的要属他们在喜马拉雅的一次骑行。
同一条路线、同一个动作,有个车手连摔三次,但他很快就爬起来,沿着同样的路线再来一次。
第四次,终于成功!
在影片的最后,他们重新来到新疆火焰山。
上一次,他们堆了一个跳台,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跳。
是恐惧,还是风向?
就连车手自己都不清楚原因。
但这次他想试一试……
影片最终以他飞过跳台、驶下山坡的镜头结束。
而山坡的尽头,是他们这一次火焰山之旅的终点,更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
航拍、微距,高清画质,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车轮不息》要展示的显然不仅仅是一段极限运动的简单集锦。
(Ps.配乐真的超赞!!!
)
想必你看完之后也会有疑惑。
一个人要对这项极限运动有多热爱,才会为之付出如此多的血与泪?
豆瓣有个网友做出了如下解读。
是的,他们没那么伟大,他们只是单纯的遵从自己的内心活着而已。
对他们来说,当傲立群山之巅,360度饱览美景,再带着一股子生命的决然与快意冲下山脊,就是活着。
毕竟,生命不息,车轮不止。
【每日一片】根据上面的提示,回复“车轮不息”即可获取。
然后像这帮哥们一样想着法子玩儿,当然我不一定玩这么危险的……很佩服他们。
有点好奇他们车速有多快?
看了这电影发现一首好歌 - Bugs.还有两句话 -There's an old saying about traveling, that when you travel, you not only get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world, but you also get a new perspective on home.结尾:After traveling the world for the last couple years looking for what's next, we found one thing, that where the trail ends, the next one begins.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摄影很美...但是...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慢节奏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3.5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